浅谈歙砚雕刻之感悟
我与歙砚之情怀

我与歙砚之情怀
有幸生在徽州,也有辛从业至今,倘佯在砚的长河中,也慢慢对砚石越来越有感情,她独特的纹理,细腻的石质,优良独有的发墨性……。
今中外钟爱龙尾的留恋忘返,为之赞咏,爱不释手!歙县是歙
砚之乡,国家和政府给予很高的荣誉,砚文化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也不可忽视的资源枯竭的前提,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名坑、名石、名品的收藏,唯有四大名坑才是歙砚的纯正血统。
否则鱼龙混杂只落得歙砚之名而无歙砚之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正统的龙尾石制作的砚才称的上真正的所谓的四大名砚中的歙砚。
望业内传承与收藏爱好者共同努力!珍惜现有的资源为歙砚的明天打造更好的平台。
袁应有,1976年生于安徽省歙县,中共党员。
安徽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技术员、理事。
歙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安徽省工艺美术发展和保护促进会会员。
作品曾多次在各项赛事与展览会中荣获大奖。
1995年师从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江宝忠先生学习砚雕制作技艺。
艺成后创立(应有砚雕艺术馆),坚持传统的雕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其作品师古而不拘古,继承了传统的金典而又不断创新,作品讲究造型,其刀法苍劲、线条简洁、流畅。
并因材施艺,根据石材不同的造形来设计制作。
作品还注重它的实用性,使其既美观而又不失砚味。
作品还让观者难以释怀,并受到藏家的追捧。
徽文化蕴育的歙砚艺术

徽文化蕴育的歙砚艺术吴国水徽文化是上溯千年来徽州先人们劳动实践和智慧的凝聚、演化、结晶和沉淀,是产生于徽州本土的文学、艺术、建筑、雕刻、民风习俗等。
特别是徽文化精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精美的“三雕”艺术、古村落建筑艺术及蕴含深奥哲理的古楹联、古题额、古书院、古牌楼、古祠堂等,不知揉进了多少徽文化的和弦,歙砚雕刻也不自觉地投怀关抱,受到了浓郁徽文化的陶冶、濡染、启迪和升华。
歙砚雕刻可以说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徽文化的蕴育。
砚雕师的心境和所追求的意境,确立的主题和形式,创作的意蕴和气韵,以及所表达的典型和格调,构成了我国工艺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载誉于世的四大名砚之一。
首先歙砚艺术受到徽文化漫长时期的浸染,使创作者产生一种心境,也就是在传统文化积淀中培养砚雕师的情怀。
我国的“至圣先师”孔子早就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徽文化也是将艺术看作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必经过程。
纵观古住今来对徽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哪个不是以德行为依据,打牢了人生的根;以仁为内在修养,在心理上求得平安。
这种心境可以说是有志砚雕艺术者所必备的。
在从事歙砚雕刻的实践中,有心者会逐步悟到这种“志于道、据于德”的精神、思想和情操,对于找准人生座标的重要性:“依于仁、游于艺”的生活和处世准绳,为砚雕艺术带来的说不尽的好处。
说实在的,学习歙砚艺术,实际上是一种心性的事业。
人生的心境确实需要长期的修炼和感悟。
可以说,砚雕艺术也是一种寂寞之道。
如同吃斋念佛,心诚则灵。
耐不得寂寞,沉不住气,又怎么能得“道”。
当然,道无艺不显,艺无道则不明。
没有精神内涵,作品既使形象逼真也只是一个空壳而已。
关注精神内涵,谓之道,故艺术通过表达来寄托作者的精神和情感;艺术因情而发,要为“情”而琢,而非为琢而琢。
从艺要养心,“心贵静虚”才能修性,从而为攀登“虚”、“无”的至高境界打好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数千年兴盛的根源,而徽文化则是其精髓之一。
浅析歙砚的雕刻工艺

44艺术论丛浅析歙砚的雕刻工艺蒋文强藏砚阁砚雕工作室砚,是一种用来磨墨的工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中国的文明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砚与纸、笔、墨一起被称作为“文房四宝”。
石质的砚,以广东的端砚和徽的歙砚最为著名。
歙砚原料产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处。
坑分布在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县、休宁、黟、祁门、婺源等县境内。
唐五代时,歙州管辖歙县、休宁、黟、婺源等地。
统称歙石,歙砚因此而得名。
一、歙砚的历史兴衰歙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它是用婺源龙尾山下溪涧中的歙石(又称龙尾石)雕琢而成,因婺源旧属于安徽歙州,故名歙砚。
关于歙砚的由来有以下两种说法:其一:据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歙砚始于唐代。
又有五代陶《清异录》记载,唐开元二年,唐玄宗赐给宰相张文蔚、杨沙等人的“龙鳞月砚”,就是歙州产的一种较为名贵的金星砚。
其二:歙砚始于汉代。
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日趋发达,这为歙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1995年河北沧县四庄村东汉墓出土的双盘龙盖三足石砚、甘肃天水隗嚣官遗址出土的汉代盘螭盖三足石砚、天津艺术馆藏的一方汉代三足熊头砚,还有安徽太和县汉代空心砖墓出土的有盖石质圆砚等,这些出土的歙砚文物,足以证实歙砚始于汉代。
笔者认为《清异录》所记属实,既然能歙砚能作为唐玄宗赐给臣民之物,在这之前歙砚肯定也会经历过一个被发现传播乃至最后作为御赐之物的过程,所以说歙砚的传世至少比1300多余年更为久远,其源头追溯到汉代也并无道理。
二、歙砚的制作工艺歙砚的制作流程主要有选料、制坯、设计、雕刻、配盒等。
每一方砚台的制成都要经过十几道工序。
一方歙砚的制成离不开制砚工人和雕刻家的辛勤劳动。
1、选料。
歙砚的选料要求十分严格,所选石材要有一定的块度、粒度,硬度也要适中,采下来的石料不等于都能制砚,还要经过挑选。
选料工人按照规格、形状、工艺要求进行取料,然后剥板,将石料凿平,锯成一定形状,用水砂细磨成砚坯。
遗墨留香——浅谈砚台之美

遗墨留香——浅谈砚台之美砚与笔、墨、纸合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砚台从单纯的文房用具,发展为集书法、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被历代文人视为珍玩藏品。
在文房四宝中,砚台最为文人所珍视。
北宋诗人唐庚在《古砚铭》中写道“笔之寿以日计,墨之寿以月计,观之寿以世计”;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也将砚放在四宝之首,说“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俱者,惟砚而已”;甚至一些文人将自己收藏的砚台陪葬。
《遂昌杂录》中记载一则逸事:“和靖先生……杨连真助亦发其墓焉。
间棺中一无所有。
独有缩砚一枚。
”由此可见,古时文人们对砚台的钟情程度可见一斑。
砚台的起源砚台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现矿物颜料,并试图用颜料来装饰器物、美化生活,砚台就应运而生了。
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
陕西临潼县姜寨遗址中出土的一方石砚,从其结构及附带的器物推测,古时还需使用砚台需借石质磨杵来研磨块状的矿物颜料。
▲陕西临潼县姜寨遗址出土的石砚与磨杵自然形态的石砚一直从战国和西汉早期都在使用,随着秦朝统一中国文字,砚台也正式登上“大雅之堂”。
汉代之前,对于制作砚台的材料选取,只需要具备一个条件——坚硬耐磨即可。
而汉朝之后,古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改制。
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人工制墨可直接磨于砚面,因此不再需要磨杵来研磨天然或半天然的矿物颜料了,因此对于砚台材质的坚硬度,就没有那么讲究了。
手工制墨因此,砚台在此时得以发展起来,出现了不同材质的砚,如铜砚、陶砚、银砚、徐公砚、木胎漆砂砚等等。
明代铜砚河蟹纹陶砚银砚木胎漆砂砚而在造型方面,汉代砚台大多为圆形、三足、有盖,有的还附有磨石,其工艺水平较以往有明显的提高。
西汉后期,还出现了较为规整的刻有纹饰的砚。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工艺开始兴起,于是也出现了瓷砚。
瓷砚在三国开始流行,其形状一般是圆盘形,下附三足,足一般呈兽蹄形。
邱春生砚

黄山歙砚天下冠,绝艺徽韵刀笔中——扬州工美盛会遇歙砚雕刻大师邱春生有感文/赵德军烟花三月,扬州春意,鲜花如海,绿柳成行,美不胜收。
如此美丽的季节,我到扬州参加48届工艺美术交易会,并有幸在盛会之上结识了安徽省歙砚雕刻大师邱春生先生。
我与邱先生相识非常偶然。
当日,我在参赛区摆放好自己的作品后,便在展厅内观赏姊妹行业的艺术精品,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本次展会的工艺美术展品种类繁多,工艺精湛,各有千秋,令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忽然,一个歙砚的展位吸引了我,几方砚台安静地卧在展台上,并无色彩之华丽,也未有造型之张扬,唯几晕自然之色,几条流畅之线,却似散发着缕缕清香,幽幽萦绕鼻间,沁人心脾,使人陶醉其中。
于是,我不由自主地拿起手中的相机拍起照来。
“先生,留个纪念好了,就不方便多照了吧。
”一个声音从展位里传出来。
我闻声望去,只见一位先生朝这边走来,他个子不高,身材清瘦,眼中透着十分的精神。
“好,好,这是您的佳作吗?”我缓过神来,收起相机,也觉未经同意拍照确有不妥。
“对,这是我的作品。
”他笑了笑说,“您有何高见。
”“高见不敢当,我也是参会的,您的作品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从中看到了美,看到了地方的特色,看到了深涵的文化。
”我说着继续欣赏砚台。
“啊,说的太好了,你看透了我的作品,咱们里边聊。
”说着,我们一边赏砚一边攀谈起来。
通过交谈,我对歙砚和邱春生大师的歙砚雕刻艺术有了更多的认识。
众所周知,歙砚是中国四大各砚之一,其以“贮水不耗,历寒不冰,抚之若肤,于毫无损”的特点冠于天下。
自从唐代至今,一直被皇家贵族、文人士绅奉为实用和赏鉴的珍品。
邱春生大师是地地道道的歙县人,少年便开始学习砚雕,性格平和朴实,为人谦逊内敛,技艺纯熟精绝,其砚雕作品受到启功、沈鹏、冯大中等大师和江泽民、乔石、尉建行、回良玉等领导同志的高度赞赏。
交谈中,邱大师向我介绍了他的诸多作品,我从中看到了邱春生大师思想的与众不同及其砚雕技艺的独特风格。
歙砚之我看

歙砚之我看文俞飞鹏歙砚,略一看,颇像婺源山溪里游动的小鱼花,时而清晰,时而隐秘,总体看,歙砚之出手自由而自在。
歙砚渊源流长的浅浮雕刻,并非歙砚人的故作风格刻意而为,而是歙石构造之所以使然。
歙砚的入砚题材,也是云龙,飞凤,山水,人物,花鸟等等,和它砚并无二致,细看画面形成雕刻处理却有不同。
比如云龙,不少砚种,总想把云龙雕刻得立体,悬浮,精工,毕现。
于是,砚上每刻有云龙,总怕刻得不深,雕得不细,镂得不空。
歙砚刻云龙,却多不这样硬刻,而是随材,巧妙,能隐约就隐约,能点到就点到。
歙砚作山水,树一定有具象的,但是一定不全具象。
屋舍一定有写实,但是更多来自意象的传统国画手法。
歙砚作月,一弯新月看着是凸的,但是却不见得都凸,歙砚的砚上经常出现的小雨篷船,按比例、透视看不见得对,可是刻在那的味道却多是在的,够的。
构筑看,歙砚很注重线。
刻砚,都要讲用线吗?不都是。
看陈端友的砚,线在陈端友的砚里,可有,也可无,有线,但绝不强调线,倚重那线。
但是看歙砚,由外而内,向背底里,无论池、堂、边线,无论龙凤,山水,松竹,楼阁,人物,哪怕是不见任何图饰的素式的砚,线无处不在。
歙砚的线,时而是徽歙一带山溪水的走走停停,时,是山坞里老牛的一声鸣唱,时,带着山雀的喜悦,时,是微风拂过一潭清碧的荡漾。
歙砚,有很多善刻者。
大约是1995年前后,歙砚有两兄弟,在攀枝花一家砚厂附近,租下一小间房屋刻砚,他们自画自刻,时而人物,时刻山水,时是竹节,时雕松鹤,一来二往,他们刻的砚有了市场,三天两天,总有人来他们那里论价买砚。
攀枝花砚界,有一土生土长的婺源人。
在婺源,我不知这人,没见过他刻砚,在四川攀枝花,他来找我这个家乡人,于是,我知道了他。
他刻砚,多只刻松石山水。
他作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概镂空地刻,习惯在大块砚石上刻。
时下他的刻砚,显然已非歙砚旧法。
时而,我去到他那,只不多时日,看他就会在大块砚石上刻出一方新作出来。
还有一人,亦来自婺源。
这人待在攀枝花一家颇具规模的砚厂,主刻青铜古器。
歙砚雕刻技艺之我见

歙砚雕刻 技艺之我见
■郑 寒
在 “ 国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目 中 , 中 项
文 化 又 得 以继 续 弘扬 。
新 中 国成 立 后 , 批 批 文 化 人 和 艺 术 家 一
“ 砚 雕 刻技 艺 ” 深 受 业 内 外 各 界 广 泛 歙 关 注 。这 不仅 是 因为 “ 砚雕 刻技 艺 ” 歙 在
的参 与 ,使 得 歙 砚 艺 人 素 质 大 幅 提 高 . 歙 砚 的雕 刻 风 格 有 了 质 的 突 破 , 种 流 各 派不断成 型 , 典 型的有 “ 象派 、 最 抽 写意
派、 写实 派 ” 。其 中 : 实派 的雕 刻 , 写 注重 于 物 体 的 真 实 性 、 象 性 , 通 过 介 质 形 它 反 映 艺 人 对 物 体 观 察 的真 实 写 照 。 一 是 种 技 术 的 体 现 ; 象 派 的 雕 刻 , 突 出 抽 则 作 品 的 “ ” 用 刀 精 简 , 一 当 十 , 朴 怪 , 以 大 不 雕 , 朴 归 真 , 现 出 砚 不 只 是 文 房 返 表
个很 长 的 时 期 内被 忽 视 , 直 未 能 被 一
升 华 到 “ 化 遗 产 ” 高 度 来 进 行 审 美 文 的 审 视 , 以 一 旦 列 入 “ 国 非 物 质 文 化 所 中
遗产 ” 录 , 名 就格 外 引 人 关 注 。 同 时 , 更
因 为 “ 砚 雕 刻 技 艺 ” 个 实 践 性 、 论 歙 是 理
多 采 取 徽 州 的 传 统 吉 祥 图 案 . : 凤 如 龙 呈 祥 、 鹤 延年 、 松 喜鹊 登梅 等 。在 雕 刻 手
法 上 , 以 “ 雕 、 浮 雕 ” 主 ; 刀 以 则 浮 浅 为 用
初探歙砚雕刻艺术的“繁”与“简”

前 言
夏布 素有“ 天 然纤维 之王 ” 的美誉 , 是 纺织 品
中的“ 活化 石” 。我 国夏布 历史悠 久 , 早在 周代 人 们就 已经 以 自然发 酵的方法加 工麻 料。且 夏布 纺 织技 术是 劳 动人 民勤劳智 慧 的结 晶 , 体现 了劳动
人 民精 湛的手工技 艺 以及 生活形 态。在工 业高度
严 重制 约着夏布文化 的传 承发展 ; 最后 , 基 于存在 的三大主要 问题 , 有针 对性地论 述 了应对策略 。 以
强 化 和 延 续 浏 阳夏 布 文 化 , 不 断繁 荣夏 布 的 产 业
块也罢 , 或许不雕为雕 吧。古人云 : “ 笔简乃贵” 。扬州八 怪郑
板桥《 书 画鉴影》 中题 : “ 始 于画竹 , 能少 而不能多 , 既 而能多矣 ,
川 为背景 , 表现“ 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这一主题 , 要体 现 徽 州历 史与现代 文 明 , 诠释 中国乡村 的和谐 , 显示和 谐文 化理 念, 表 现人与 自然 、 人与社会、 人 与未来 , 以及人 内心世界 的深层 和谐 , 不“ 繁” 就不行 , 但 绝不是繁琐 , 不是 繁缛 , 要“ 繁” 的有度 , 繁而 不乱 , 简繁相济 , 要恰 到好处 。砚作仍 以浅浮雕为 主 , 纹饰 不堆 砌 , 构 图不拼凑 , 砚 堂仍然 占砚 面的五分 之 三。雕 刻越 繁
概括、 凝 练 的雕 刻语言去创 作 , 于砚 内更 好地表现对 象 的实质 , 于砚 外超越 时空( 图1 ) 。
给我 国传统 文化带来 了冲 击和发展机遇 。浏 阳夏 布 在新 时期 的传承 发展 中遇 到 了极 大 的瓶 颈 , 文
化价值 孤 立 、 市场 前 景 暗淡 、 人才 青黄 不 接 等 问 题, 都 深深“ 伤 害” 到夏布的浓郁 文化。所 以, 对于 浏阳夏布 的繁荣 , 需要兼顾传承和发展 , 这 两大事 业应该 同步推 进 , 在相 互 融合 的进 程 中形成 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习歙砚雕刻之感悟
砚台是中国古代传统造物的重要门类之一,文房四宝之冠,是集审美与实用为一体的中国古代艺术设计。
我们不仅能品味欣赏到材质纹理的美妙,雕刻工艺的创意,艺术处理的精巧,同时砚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传承,积淀和缩影。
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产于古歙州而得名。
歙砚以石质坚润,纹理缜密,蓄墨不涸,发墨如油称誉于世。
大自然造化之功赋予了歙石华美绝伦的灿烂纹理,有眉纹、金星、金晕、罗纹、玉带、彩带、鱼子等类。
各类又有若干种,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具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等诸多优点,以“看,掂,敲,洗,刻,摸”来判断砚石的优劣。
千百年来,歙砚的佳作以选材精良,创意独特,雕工精湛集实用,观赏,收藏于一体而奇秀于砚林。
歙砚的制作工艺,雕刻技法自成一体,其根植于徽文化这片沃土之上,得益于古徽州灿烂的文明和深厚的底蕴。
歙砚雕刻广泛汲取书画艺术精髓,博采徽州砖雕、石刻、版刻、篆刻、墨模刻等多种工艺技法之所长,经过数代积累,传承与创新,遂形成了以精细见长,兼具大气,雄浑,轻秀灵逸,雍容美观于一体的艺术风格。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初识砚台觉得简单,入行才体会砚台制作的艰辛与不易,哪怕是一根线条的刻制也并非易事,或挺或钝或隐,没有几年基本功的修炼是很难达到尽如人意的效果的。
一方砚台的成形包括选料、整形、设计、雕刻、打磨等诸多工序,每一道都不能有丝毫马虎,本着以制砚为己任的思想态度,绝不能将其当成商
品而为之,要做到一丝不苟。
然而要想做出一方好砚仅凭认真的态度是不够的,砚雕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其中所要学习的知识包含绘画、造型、文学、书法、篆刻等等。
吾师曾云:“砚雕功夫在于砚外”,只有砚外的厚积历练,才会带来刀下的脱颖薄发,平时也要多留意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多看多拟古人之绘画,雕刻,以万物为师,如梅、兰、荷、竹、松柏、灵芝等等。
至今我的工作室里还保留着与吾师一同收集的枯树叶、残荷、松皮、树瘤、灵芝等,要善于观察发现身边这些大家觉得普通而细看却很有意思的题材,为创作雕刻时之用。
只有做足前期功课,提笔下刀才会胸有成竹。
其次掌握传统工艺也不可少,砚雕的创新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对于基本功的修炼,应当避免对机器的过渡依赖,特别是习砚之初,要多敲多靠,多揣摩,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
学习制作砚台必先从素砚着手,素砚的款式多样,流传至今,实为经典,制作素砚既能锻炼基本功,亦能提高自身对砚台的认识能力,也只有把素砚做好了,才能在日后的创作当中随心所欲而不失范畴,当然这着实是要下一番苦功的,传统素砚的制作以使用靠刀为主,雕刀为辅,要学会对于靠刀的使用技巧,以肩膀用力为主,掌握刀的方向和力度,靠时做到进有力,退力停,切时要使刀口与砚面尽量垂直,一刀挨着一刀,斜角下切,素砚的制作看起来简单,其实不然,对制砚者的要求甚严,从砚形之标准,到图案设计当中对比例,纹理等巧妙的把握,再到每一根线条,每一个面当中细微的变化,再到打磨时恰到好处,无不要求用心为之,只有每一步的严格要求,才有可能造
就一方好的素砚。
有时候,一方简简单单的素砚就能让人为之倾倒,这其实就是一种境界之美,而这种境界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要有对多方面艺术学养的积累,用心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眼力,加以持之以恒的态度,方能成就。
再说说随形砚的制作,所谓的随形是指根据砚石的基本形貌磨去棱角,去其怪异唐突之状,懂得取舍,随形而不随意。
“一方好砚,形是最为重要的,若形未整好,哪怕雕工再精美也是空的”这是师父曾经的教诲,也是砚雕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第一步,尽量做到去其尖锐,留其自然,边形流畅,不滞不呆。
这当中值得注意的是整形时石头纹理的变化,因为歙砚石属板层岩,制作过程中,砚石的纹理石刻都会发生变化,应当尽量将其最精美的一面展现于世人,砚背必须整改平整,不能摇晃,因为砚是拿来研墨的。
其次是图案的设计,基本上要做到对石头纹理的充分利用,如石筋、石皮、眉纹、罗纹、金星、金晕、水浪等等,皆可因材施艺,改弊掀巧,追求人工与天工的浑然天成,好的砚石实属难得,不要让任何遗憾留于砚石上。
再次是雕刻要学会掌握对于所有雕刻工具的使用,利用不同大小刀具的特点,发挥刀法丰富多样的变化,以此来表现作品的气象与神韵,以敲、靠、扎、冲、破、剔、磨、过、渡、带等为主,用手劲来掌握刀的轻重缓急。
首先,刀要常磨,用之才会得心应手。
持刀要稳,下刀要准,推刀要狠,不能摇,否则线条轻飘,软弱无力。
靠刀、平刀、圆刀,所出的雕刻效果都各不相同:靠刀厚拙,平刀用之朴实、刚健;圆刀行之圆润、凝重;多者结合,刚柔相济。
总之,用刀不能死,要灵活多
变,要知道刀只是一种工具,握刀在手上,行刀于心中,如何用刀来表达心中所想,皆随己愿,要根据砚雕时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刀具。
掌握了用刀的技巧,还要做到对砚台的充分理解,砚堂不能太小,线条也不宜太夸张,还砚为研为根本,尽量实用。
雕刻当中的多种技术处理方法和艺术表现形式同样值得关注,什么样的石头,什么样的图案,采用什么样的刻法:阴刻、阳刻,深雕、薄意雕,还可以多种为结合等等。
雕刻要求用刀简洁干净,特别是下刀与收刀之时对深浅,虚实的变化掌握尤为重要,用刀于心,提收自如,做到刀断意连之功效,使其亦有水墨画清幽之意境,图案当中衔接之处可用刀隐之,以云盖之,使其画面能自由舒展,至真至善,要给人以宁静祥和的享受。
还有云水砚当中要让云沉于砚中,而不是贴于砚上,云要行得开,水要流得远,疏可走马,密可穿针,行单刀之时下刀要肯定,要做到心中无杂念,一刀顺着一刀,让心刀在砚上行走游刃有余。
最后谈到打磨,打磨尤为重要,俗称“三分刻,七分磨”。
油石也是一把“雕刀”,要学会很好的掌握利用,磨石要顺势所磨,根据自己雕砚时的想法要求去打磨,什么样的线条什么样的弧度,就用什么样的油石打磨,弥补在雕刻当中的不足,磨的过程当中可利用砚面的折光的原理来检查是否磨平磨干净,到最后一定要过掉砚台上线条的火气,化坚为柔,使其上手之后圆润、凝重,让人爱不释手,好的磨功会使砚台平增几分精品的味道,成为大雅之作,反之,会让人对其有粗制滥制之感。
总之,砚台的任何部位都要认真地对待,用心处理,做到对自己严格要求。
这些都得益于师父的熏陶和历练。
当时看着师
父将我们做好的砚台重改,重做,磨功有丝毫没有到位之处都会指出重磨,觉得没有必要,很难理解,现在想想这是一种对砚台的认真负责的态度。
吾师曾云:“砚品如人品”,做砚如做人,只有人品好了,做出的砚台才会有提升的空间,要有能吃苦耐劳的精神,懂得学习多路文化,勤学苦练,丰富自身的艺术修养,同时必须注意锻炼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健康的想象力,有力的创造力,学会思考,更要善于思考,学会观察,提高眼界,努力发现每一块砚石的精美独到之处,石不能言最可人,石头没有生命,但具有灵性,作为砚雕者的责任就是赋予它生命,笔者坚信,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渐渐地取得长足的进步,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将歙砚制作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