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的,绝非仅是精湛技艺—记中国古典红木家具手工雕刻年轻传人
传承木雕文化 展现匠心精神

传承木雕文化展现匠心精神作者:伏如雪来源:《华人时刊》2022年第12期木雕属于木作文化的一种,以各种木材及树根为材料进行雕刻,是传统雕刻工艺中的重要门类,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盐城市滨海县蔡桥镇大洼村,有一位木雕手艺人,10多年来坚持不懈,潜心钻研,用工匠精神演绎了属于自己的雕刻人生,成为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正彪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他就是滨海县新联会会员、县十四届政协委员、盐城国艺工艺品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成。
今年41岁的陈成,出生于木工雕刻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木匠出身,特别是他的祖父,木雕手艺在当地很有名气,他的父亲在镇上也算得上有名的雕刻师傅。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长期的耳濡目染,陈成自幼便喜欢木头,对木雕有着浓厚的兴趣。
随着年岁的增长,他越来越感受到木雕的魅力,大学毕业后便毅然选择了手工木雕这个行业。
2003年在苏州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陈成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参加工作,而是只身前往扬州,跟随中国雕版大师陈义时学习雕版艺术。
两年多的时间里,陈成每天都要伏在案前10多个小时,一天下来浑身都是麻木的,也正是这份坚守,让他练就了平稳细腻的刀法。
“雕刻是一门要静下心来的技术,要沉下心,坐得住,还要善于观察生活、细心体悟。
看着一根根树枝或树桩在我的手里慢慢被赋予生命与活力,自己苦心创作的作品遇到知音,被人认可,那份欣喜和成就感是无法言表的。
”陈成说。
2008年,陈成带着最初的梦想回到滨海,注册了“陈正彪木雕”商标并创立了盐城国艺工艺品有限公司,正式开始他的创业之路。
创业之初,陈成的公司主要雕刻一些木质衣架,由于没有销售经验,市场迟迟打不开。
在一次推介产品的过程中,陈成听取了一位顾客的建议,回到公司后便著手对产品进行包装。
经过包装后的衣架销路一下子就打开了,这让陈成又惊又喜。
公司运营步入正轨后,他开始通过网络平台,布局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展产品市场,做响“陈正彪木雕”品牌。
红木家具传承600年的经典

红木家具传承600年的经典
张慧芳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财富》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 源起于明朝的红木家具当年即因皇室专拥而显赫一时,尊贵至
极.1460年,郑和七下西洋带回用来压船舱的南洋红木开启了红木家具的繁华历程,明王朝从全国各地挑选优秀木工作为工部官吏,著名工匠朱紫曾官至工部侍郎、尚书之职.明代甚至有两个皇帝亲自参与做家具,技艺之精超过御用工匠,红木家具在当时代表的地位和财富可见一斑.
【总页数】6页(P110-115)
【作者】张慧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致敬匠心·传承经典——在"中国酒业致敬匠心·传承经典"活动上的讲话 [J], 宋书玉
2.“桂作”红木:传承悠久历史沉淀经典岁月——访老永淳红木家具厂厂长丁伟斌[J], 金兰
3.“微”诵经典“微”出传承——浅谈经典“微诵课”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传承 [J], 王超;
4.医案承载经典经典激活临床——“2019年中医经典与传承研究分会学术年会暨
中医医案与经典传承研究进展学习班”在嘉兴成功举办 [J], 本刊讯
5.经典形象的传承与创新——传承易俗社经典剧目《三滴血》体会 [J], 王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木家具的“工匠精神”

2019┃中国林业产业┃红木视界┃文化 71红木一直被称为永恒的经典,有着高端的品质和无与伦比的韵味。
红木家具从皇室走进普通人的家中,一直都受到特别的待遇,受到人们的喜欢和敬仰。
红木家具的高端在于质量上乘、坚实的原材料;在于红木匠人设计的科学合理的榫卯结构;在于绝美的工艺和栩栩如生的艺术感。
红木家具的“工匠精神”文/林纪最近网上经常流行一句话——“工匠精神”,从事红木行业的人有很多,对木工活也样样精通,仅仅这样就能算“工匠”了吗?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真正的“工匠”呢?那些“工匠精神”现在还存在吗?红木一直被称为永恒的经典,有着高端的品质和无与伦比的韵味。
红木家具从皇室走进普通人的家中,一直都受到特别的待遇,受到人们的喜欢和敬仰。
红木家具的高端在于质量上乘、坚实的原材料;在于红木匠人设计的科学合理的榫卯结构;在于绝美的工艺和栩栩如生的艺术感。
何为“工匠”,探究工匠原义,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匠,木工也,工,巧饰也。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聪明、有智慧的人创物,巧者述之守之,这叫做“工”。
我们且先将他们唤作手艺人,红木行业的手艺人很多,这一行一般都是手艺精良的师傅口传心授地交给徒弟,代代相传。
一开始的,只能叫做学徒;出师了,也就是木工;只有沉下来,真的用心钻了许久,手上的作品,有了自己的“魂”,才称之为木匠。
而所谓“木匠精神”,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亦或者说,不仅仅是将它当作一个工作,而是当做雕琢一个艺术品,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不断地追求极致。
享受产品在手里升华的过程。
木匠用工作获得金钱,但木匠不为金钱而工作。
一个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
家具不应该只是一个商品,应该是一件艺术品。
就像大家鉴赏明清家具的时候,不是看它的材质是如何的。
而是真的品味它的器形,它的工艺,它包含的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它代表的那个时代。
描写红木家具的唯美句子(精选100句)

描写红木家具的唯美句子(精选100句)1. 红木家具如一抹明艳的绚烂色彩,为家居增添了独特的品味与韵味。
2. 红木家具散发出的自然木质香气,令人陶醉,仿佛置身于森林的怀抱之中。
3. 红木家具的质感细腻而光滑,令人不禁想要触摸和感受它带来的温暖与舒适。
4. 红木家具的线条流畅而优雅,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
5. 红木家具经过精细的雕刻与打磨,展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气息。
6. 红木家具沉稳而不失庄重,彰显出主人的品味与身份。
7. 红木家具的颜色丰富多样,从深红色到浅红色,每一种都散发出诱人的光泽。
8. 红木家具的纹理如细腻的树皮,仿佛传递着时光的痕迹与历史的记忆。
9. 红木家具的装饰和花纹饶有趣味,富有变化,令人赞叹不已。
10. 红木家具的外形独特别致,既充满张力又不失稳重与端庄。
11. 红木家具的线条流畅而舒展,宛如一曲婉转的乐章,引人入胜。
12. 红木家具散发出的温暖色彩给人以宁静和安慰,让人联想到温馨的家庭。
13. 红木家具紧凑而实用,无论是存储还是摆放都井然有序,凸显其实用性。
14. 红木家具的质感仿佛在细细倾诉地讲述着岁月留下的故事。
15. 红木家具的曲线柔美,仿佛在跳动与生命的脉搏。
16. 红木家具的质地坚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永远不会失去其华丽和魅力。
17. 红木家具的生辉,绽放出屋内温馨宜人的氛围,令人感到宾至如归。
18. 红木家具的色彩变幻莫测,每一次的变化都会给人带来新的视觉享受。
19. 红木家具的光泽如明亮的金色,散发着温暖与奢华。
20. 红木家具的摆放整齐有序,呈现出一种优雅与和谐的视觉效果。
21. 红木家具的特殊纹路如同自然之纹,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动人。
22. 红木家具散发着岁月的韵味,给人以安静与宁和的感觉。
23. 红木家具的工艺精湛,让人忍不住想要近距离欣赏其独特之处。
24. 红木家具的细节处理考究,每一处雕刻都体现了匠心与品味。
25. 红木家具的质朴与淡雅完美融合,给人以自然与清新之感。
倾心传承弘扬光福红木雕刻的古老技艺

倾心传承弘扬光福红木雕刻的古老技艺新“香山匠人”力托金字招牌自古以来,便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这一说,来自苏州香山的能工巧匠们,将建筑艺术巧妙结合,形成中国建筑史上重要的一脉——“香山帮”。
几番沉浮,如今光福的匠人沿承了祖先智慧,依然活跃于木工雕刻艺术的舞台上。
宋卫东便是这新时代的“香山匠人”。
宋卫东,1971年出生于光福。
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家具协会苏作红木专业委员会会长。
在宋卫东眼中,红木雕刻家具不仅仅就是一件家具,海华丝一件传承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品。
一个红木雕刻师好不好,不是看他东西做的精不精美,而是看他的作品是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把我们光福的红木家具的文化表现出来,才是我们这一行的英雄。
”别人的红木家具厂一般都是其名××厂,而宋卫东偏不,他的厂要叫“文化馆”、“为什么要叫文化馆?我开这个文化馆不是为了做生意的,我是要宣传下咱们光福红木雕刻的文化。
”在光福的众多红木雕刻名家中,今年才四十出头的宋卫东算是比较年轻的了,但是言谈举止却是相当的温文尔雅,一点没有年轻人的浮躁。
这种内敛的性格也被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简约流畅的线条,赏心悦目的纹理、淳朴端雅的造型,匠心独特的设计,从里到外都浸润着民族历史文化的内涵。
宋卫东知道,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前进,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对品质生活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件好的红木雕刻作品,必须是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配得起收藏爱好者的审美。
“红木的材料是很稀缺,但是只有材料的稀缺优势无法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只有红木家具的文化价值与美学内涵才能持久赢得市场的认可。
在他的这种要求下,“文化馆”的家具无不凝聚了江南水乡的婉约、典雅及秀气。
“如何通过款式设计、内在结构和市场引导凸显出红木家具的文化内涵,才是我们未来必然要走的路。
”宋卫东说。
传承木雕工艺作文

传承木雕工艺作文在我老家的那个小村子里,有个特别厉害的老木匠,他的木雕手艺那可真是一绝。
每次看到他摆弄那些木头,就像看到一个魔术师在变戏法似的。
木雕这门手艺啊,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藏着无尽的魅力。
一块普普通通的木头,在木雕艺人的手里,就像是被注入了灵魂。
老木匠拿起一块粗糙的木头,眼睛里就像有X光似的,能看穿这块木头的内在。
他眯着眼,这儿敲敲,那儿摸摸,心里就已经有了主意。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旁边看他雕一只小麻雀。
他先是用铅笔在木头上简单地勾勒出小麻雀的轮廓,那线条歪歪扭扭的,我当时还想,这能雕出啥呀?可没想到,他拿起刻刀的那一刻,就像换了一个人。
刻刀在他手里就像长了眼睛一样,听话得很。
木屑一片片地落下来,就像小雪花似的。
他的手稳得不像话,一点一点地,小麻雀的形状就越来越清晰了。
那尖尖的嘴巴,小小的爪子,还有那蓬松的羽毛,都像是活了一样。
木雕工艺可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这里面的讲究可多了去了。
比如说选材吧,就像选美一样。
不是随便一块木头都能用来做木雕的。
老木匠会去山里找那些质地坚硬、纹理好看的木头,像红木啊,檀木啊,这些木头就像是天生的木雕好材料。
他常说:“好马配好鞍,好木雕也得配好木头。
”再说说这雕刻的刀法,那更是五花八门。
有直刀刻法,就像战士冲锋一样,直直地就把多余的木头给去掉;还有圆刀刻法呢,就像画圈圈似的,能把木头刻出圆润的线条,用来雕小动物的身体最合适不过了。
这些刀法就像是武功秘籍里的招式,得练好久才能熟练掌握。
可是啊,这么棒的木雕工艺,现在却面临着传承的危机。
现在的年轻人啊,都喜欢那些高科技的东西,什么智能手机啊,电脑游戏啊,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学木雕了。
老木匠的徒弟也越来越少,他常常望着那些木雕工具叹气。
我就想啊,这么好的手艺可不能就这么失传了。
木雕不仅仅是把木头刻出个形状来,它还承载着我们的文化和历史呢。
那些精美的木雕作品,就像是一本本会说话的历史书,告诉我们过去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审美是什么样的。
撷古拾今 匠心入木——木雕艺术的当代发展

天工|2022年第12期[摘 要]中国木雕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结合木雕艺术蕴含的独特艺术价值,分析木雕艺术的传统文化内涵,探索当代木雕艺术的传承体系与发展空间。
[关键词]木雕;当代;发展;传承;创新[中图分类号]J3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12-0030-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姚家浦.撷古拾今 匠心入木:木雕艺术的当代发展[J].天工,2022(12):30-31.撷古拾今 匠心入木—木雕艺术的当代发展姚家浦雕刻艺术是大众生活审美、精神艺术的生动呈现。
木雕艺术通过选择质朴的雕刻材质,加入创作者的思考与领悟,融合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传递了特殊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审美,塑造了独有的文化符号,体现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我国的工艺美术品种繁多,有着悠久的历史、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风格。
木雕是我国众多工艺美术中的一个重要类别,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成熟于秦汉,至唐宋趋于完美。
[1]历经千年的传承,木雕艺术已经发展成为具有极高工艺水准的中国民间艺术瑰宝。
木雕艺术不仅有淳朴、富有生命力的雕刻材质,同时兼具实用、审美、收藏等多种社会功能。
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关联着制度、礼仪习俗、生活方式、审美理想,是中华文明的物质与精神载体。
历朝历代的木雕手工艺人为中华文明史书写了灿烂的篇章。
[2]可以说,木雕既是物质生产,又是精神生产;既是经济,又是文化。
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如同一条文明的巨流,绵延数千年不止,始终以美的形式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一、撷古人情怀,蕴文化风骨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木、尚木的民族。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适宜,木材资源丰富,为木材的广泛利用创造了条件。
我国很早就有“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记载。
在古代,人们钻木取火,凿木为舟,刻木记事,并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木制品。
木,从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发展为艺术品,不断升华。
非遗木雕传承人介绍

非遗木雕传承人介绍非遗木雕传承人是指那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承担木雕技艺传承的人。
木雕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非遗木雕传承人,他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他们通过继承和创新,将传统木雕艺术发扬光大,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
非遗木雕传承人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木雕技艺。
木雕技艺是经过长时间积累和传承的,非遗木雕传承人通过学徒制的方式,从师傅那里学习各种技巧和工艺,掌握木材的特性以及雕刻工具的使用方法。
他们需要具备精细的手工技巧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才能够雕刻出精美绝伦的作品。
非遗木雕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习传统的技艺,还需要注重创新和发展。
他们将传统的木雕技艺与现代审美需求相结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他们会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尝试出新的雕刻方式和表现手法,使木雕艺术更加生动、多样化。
非遗木雕传承人在传承木雕技艺的同时,也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工作。
他们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和培训班等活动,向公众普及木雕艺术的知识和技巧,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他们还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木雕艺术与互联网相结合,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和推广木雕作品,使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木雕艺术。
非遗木雕传承人在传承木雕技艺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木材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他们会选择合适的木材,遵循环保原则,避免使用濒危物种和非法采伐的木材。
同时,他们也会关注木材的来源和加工过程,确保木雕作品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非遗木雕传承人是传统木雕技艺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他们通过继承和创新,将木雕艺术发扬光大,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
他们具备扎实的木雕技艺和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通过展览、讲座和网络推广等方式,向公众传播木雕文化,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非遗木雕传承人还注重木材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在创作过程中遵循环保原则,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他们的努力,木雕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的,绝非仅是精湛技艺—记中国古典红木家具手工雕刻年轻传人涞水涛艺居经理郑长涛
发表时间:2011-05-19T08:23:45.67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第3期下作者:张树奇郑术香
[导读] 红木雕刻家具,古色古香,别具一格。
(本刊记者:张树奇实习记者:郑术香)
红木雕刻家具,古色古香,别具一格。
据历史记载:从明代开始,红木雕刻工艺的名师好手,已云集宫廷,制作专供皇帝使用的红木雕刻家具。
后因历代皇朝的盛衰,红木雕刻工艺逐渐流传到民间。
到清代末期,古朴的红木雕刻家具,逐步发展成为红木雕刻制造业,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
解放前,涞水就有不少手艺人在北京故宫、颐和园等地做木器、玉器、铜器等活计。
到“文革”时,几位老师傅先后返乡,在自己的家乡做起了红木雕刻。
开始是做小件工艺品,慢慢地大件家具也能做,龙、凤、麒麟、狮子雕得最拿手,还有自己琢玉百宝镶嵌和珐琅镶嵌,特别是仿宫廷的屏风、宝座、大柜之类独具特色。
河北涞水,红木手工雕刻堪称一绝,素有北方红木雕刻之乡之美名。
涞水红木雕刻家具,造型古朴典雅,雕刻精致,形象逼真,打磨光滑,有独特的地方风格。
红木雕刻家具选用名贵的酸枝、花梨为材料,以手工雕刻为主,采用通雕、浮雕等技艺,制作成各款欣赏与实用相结合的东方厅堂套装家具、博古柜、书架、炕几、台凳、花几等工艺产品。
纯手工雕刻的图案多以云龙、彩凤、麒麟、古狮等为题材,造型独特,栩栩如生。
郑长涛,1983年7月16日出生在东文山乡西长堤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1998年,年仅15岁的郑长涛师从当地著名红木手工雕刻大师,学习“京作”(从古代宫廷传出,要求最严格,作品也大气)红木雕刻,主攻宫廷传统手工雕刻。
从打磨砂纸等基础开始,他一学就是七年。
师傅的严格要求,自己严谨细腻又敢于创新的性格,逐渐形成了自己“入刀准确,线条流畅,刀工细腻”的雕刻风格。
2005年,郑长涛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成功作品:手工笔筒。
这支笔筒,构图严,刀工细,堪称上品。
欣赏郑长涛雕刻的红木古典家具,也是一种享受。
他的作品,一点,一线,一刀,绝不马虎。
整件作品无论大件还是小件,形如流水,美轮美奂。
2008年春,25岁的郑长涛受聘于北京几家老牌大型生产企业,负责雕刻技术。
2009年,在江苏一家高档礼品生产公司跟随陈洪生大师,学习 “苏作”,深受南方细腻的雕工影响。
2010年8月,他回到家乡涞水,开始筹备自己的红木事业。
10月19日,“涛艺居红木家具礼品”加工生产基地在涞水县城北环红木一条街正式开业。
除了自产自销外,主要承揽来料加工业务。
“涛艺居”秉承了郑长涛严谨诚信的为人原则,从开业至今,得到了各界朋友的关注与支持。
“做事业,就是做人;卖产品,是在弘扬自己的人格。
”这是郑经理的座右铭,也是 “涛艺居”的经营理念。
“手工雕刻红木,费料费工费神。
制作一个云龙大屏风,从开料、烤料、木工设计制作、雕刻设计制作,十个人需要纯手工雕刻一年多的时间;雕刻制作一个驱邪避福麒麟床,需要五个人手工雕刻六个月。
成本虽然高,但收藏价值也高,增值潜力也最大。
”郑经理对记者说。
原来机雕技术现在已经在多数红木企业中运用,确实在生产时间和效率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机器雕刻始终未能解决艺术性的问题,做出来的作品僵直、机械,缺乏生气和美感。
而手工雕刻贯注的是雕刻师傅的全部心神,精力集中,心意凝聚,每一刀、每一笔都是浑然天成地将心中的构图、走刀、立意涌现出来。
手工雕刻的作品,特别是工艺精湛的大师作品,线条柔腻,立体感强,浮凸错落有致,明暗相映,虚实相生,在灯光映托下,画面人物、花果、山石层次分明,呼之欲出,传神灵动,生气勃然。
当然,由于手工雕刻费时耗力,在现在讲求速度的社会,似乎显得格格不入,不合时宜,但郑长涛却一直坚持着手工雕刻的工艺。
他始终认为,真正喜欢红木家具的人,是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的,对这些机雕作品的家具也是避而远之的。
一件以酸枝木为主要用材的家具,必须配合手工雕刻的工艺,方能让这件红木家具的价值得以体现。
相反,如果红木家具上的雕刻是机雕作品,则会破坏整件家具的美感,价值也因此降低,实际上是浪费了大红酸枝这样的珍贵木材。
“我不会选择机雕这种路,我会一直坚持手工雕刻的宗旨,做好每一件家具,让红木家具与雕刻艺术共享荣光。
”郑经理指着自己纯手工雕刻的两排红酸枝笔筒对记者说。
最后,郑长涛也婉转地向记者表了自己的困境:囿于资金限制,“涛艺居”短时间还难以做大做强。
他希望能以自己的真诚和善良结交更多的同行同好,更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与之合作,共谋红木大业,把祖辈留下的红木纯手工雕刻“自留地”推向世界看着这些精美的红木纯手工雕刻家具,听着郑长涛的话,记者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以后,我们的后人是否还有机会能够欣赏到更多的工艺精良、造型优美的红木纯手工雕刻艺术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