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历史和发展方向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中国古典舞源远流长,经过多个历史阶段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一、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商、周时期,当时古老的祭祀舞蹈已经风靡一时。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典舞蹈逐渐成为宫廷文化的一部分,与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古典舞风格。
在隋唐时期,古典舞蹈达到了巅峰,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然而,在后来的宋、元、明、清等历代,中国古典舞受到了一定的压抑和限制。
直到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古典舞才重新受到重视,并与现代舞融合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至此,中国古典舞步入现代,得到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二、特点与演变中国古典舞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华美、优雅、舞姿独特。
它注重动态的舞蹈姿态、手臂和手指的表达,舞者要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来展现舞姿的美感。
在动作表达上,中国古典舞注重舞台意境的诠释,以及情感的传递,给人以深远的艺术享受。
在演变方面,中国古典舞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所变化。
古典舞蹈的起源称为"散曲舞",后来逐渐发展为宫廷舞蹈,成为帝王和贵族的表演艺术。
现代中国古典舞则深受西方舞蹈的影响,舞者在古典舞蹈基础上融入现代舞和芭蕾舞的技术和风格,形成了一种新的演绎方式。
三、现状与影响当前,中国古典舞蓬勃发展,走向国际舞台,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瞩目。
中国古典舞团、舞剧院等艺术机构纷纷组织演出,推广中国古典舞的魅力。
一系列经典作品如《红楼梦》、《梁祝》等古典舞剧也在国内外取得巨大成功。
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演出上,还深入到文化教育领域。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古典舞感兴趣,并选择学习和研究。
一些专业的舞蹈学院也开设了古典舞专业,为培养更多的优秀古典舞人才做出了贡献。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既充满了传统文化的积淀,又与现代舞蹈的技巧相结合,呈现出多元化的魅力。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形象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中国古典舞介绍

中国古典舞介绍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宫廷舞蹈。
这种舞蹈以其优雅、华丽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典舞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美学的精髓,是一种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典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这种舞蹈被用于宫廷庆典和祭祀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舞蹈逐渐发展成一种更加复杂和精细的艺术形式,并在唐朝(618-907年)达到了巅峰时期。
在唐朝,宫廷舞蹈被广泛用于文化交流和外交活动,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古典舞以其细腻的动作和华丽的舞台装束而著称。
这种舞蹈通过优雅的动作和精致的舞步展现了中国人对美和和谐的追求。
宫廷舞蹈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表达主权和文化自豪感的象征。
中国古典舞在后来的宋朝(960-1279年)和元朝(1279-1368年)继续发展,并受到了佛教艺术和道教哲学的影响。
这时期的古典舞强调身体的柔韧性和舞蹈的氛围,以表达内心感受和情绪为主题。
元朝时期的古典舞多姿多彩,动作丰富多样,给人以奇妙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古典舞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明代的舞蹈风格更加注重舞者的技巧和表演能力,舞台装束也更加讲究细节和华丽。
明代的古典舞在音乐、舞蹈和舞台效果上都有了更大的突破,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清朝(1644-1912年)的统治对古典舞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清代宫廷对舞蹈的审美偏向于细腻和含蓄,强调舞者的婉约和自我克制。
尽管如此,中国古典舞仍然保留了其独特的韵味和风格,继续代代相传。
20世纪初,中国古典舞受到西方舞蹈的影响,以更加自由和现代的形式重新焕发了青春。
中国古典舞的舞蹈技巧和表演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注重韵律和现代元素的融合。
当代的中国古典舞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深受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今天,中国古典舞在中国及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研究随着中国古典舞在世界文化舞台的逐渐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其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是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步演变的,早期的教学模式以个别大师传统口授为主,到现在的全民化普及教育,这个过程伴随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其在跨界合作、艺术体系、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多元性与独特性。
一、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的历史演变1、早期阶段(1930年代-1950年代)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中国古典舞教育处于萌芽状态。
此时代表人物当属西安音乐学院的李彩阳,他是中国舞蹈艺术之父,长期致力于古典舞教育和研究。
为了传承和发展古典舞,他不断地去学习和探索,同时也与一些优秀的舞蹈家和教育家合作创作,并通过口传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
2、中期阶段(1960年代-1980年代)随着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中国古典舞教学进入了一个停滞期,甚至可以说是被遏制了。
由于当时许多专业教师被打成反动派,教学设备和课本也被破坏,导致古典舞的教学活动很难开展。
因此,古典舞教育由咽喉传授转向母亲传授,也就是说,通过家族和传统的方式进行艺术传承。
3、现代阶段(1990年代-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古典舞教育活动逐渐复苏,而且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古典舞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标准化,除了个别大师传统口授外,通过少儿艺术院校、演艺学校、艺考培训机构等多种渠道进行全民化普及教育,这种教学模式是目前中国古典舞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
二、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研究1、跨界合作当前,跨界合作已成为中国古典舞教育的新趋势。
这种趋势主要是指与其他专业领域合作,推广和普及古典舞,例如与音乐、美术、主题文化等合作。
通过跨界合作,可以使古典舞教育更具吸引力和创意性,同时也更加符合时代和群众的需求。
2、艺术体系中国古典舞的艺术体系包括了技巧、舞蹈器技、音乐、传统文化等多个层面。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貌。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发展历程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
在古代,古典舞是贵族社会的文化表达形式,用于表示尊贵与仪态。
古代中国的舞蹈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宫廷舞蹈、宗教舞蹈、民间舞蹈等。
在唐朝和宋朝时期,中国古典舞得到了蓬勃发展。
特别是唐代的舞蹈风格在当时非常独特,以其精美的动作和细腻的表情而闻名。
唐代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宫廷舞、歌舞、宴会舞等。
同时,唐代的古典舞也受到了其他国家的影响,与周边国家的舞蹈形式相互融合,进一步丰富了古典舞的艺术表达方式。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舞的黄金时代。
在明朝,舞蹈被视为重要的礼仪和文化活动,宫廷舞蹈成为社交场合的重要表演。
随着文化的繁荣,舞蹈在明朝达到了巅峰。
清朝时期,古典舞开始向百姓中传播,民间舞蹈形式得到了更广泛的表演和发展。
清朝的古典舞动作优美,刚柔相济,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现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化,中国古典舞作为传统文化形式正在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现代舞蹈的流行,使人们对于古典舞的关注度减弱;另一方面,商业文化的冲击,使得古典舞面临着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压力。
这些因素导致了古典舞在当代的局限和困境。
然而,中国古典舞并没有被现代化的冲击完全抹杀,相反,在一些人士的努力推动下,古典舞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和发展。
一方面,一些专业古典舞团为古典舞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进行着舞蹈创作、演出和教学;另一方面,一些古典舞爱好者积极参与舞蹈培训与表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古典舞艺术。
中国古典舞的现状也得益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推动。
中国古典舞团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进行巡回演出,与外国的古典舞团进行文化交流。
这种跨文化的合作与交流,使得中国古典舞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并为中国古典舞融入现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浅谈中国古典舞

浅谈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的独特之美,更传递着深沉的思想和哲学内涵。
本文将从起源、表演特点以及发展状况三个方面浅谈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古代宫廷,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商代。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它在唐朝达到了巅峰时期。
唐代是中国古典舞的黄金时代,当时的宫廷舞蹈表演成为了社会盛事,为后来的舞蹈艺术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典舞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内涵而闻名于世。
它以优美的身姿和舞姿为核心,强调手势、语言和动作的协调,通过舞者的表演来传达情感和故事。
与其他舞蹈形式相比,中国古典舞注重气质和身体的均衡,并追求优雅和谐的美感。
中国古典舞的表演特点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
首先是含蓄细腻的表演风格。
中国古典舞通过舞者的细腻动作和面部表情,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内在的思想。
其次是精妙的舞蹈技巧。
舞者在表演中运用各种手法和动作,如转身、跳跃和潇洒的旋转等,展示出他们的优雅和技术水平。
第三是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和服装。
中国古典舞注重舞台布景和服装的美感,通过色彩和图案的搭配来展现舞蹈的魅力。
最后是丰富的音乐伴奏。
中国古典舞常常伴随着古琴、古筝等传统乐器的演奏,音乐和舞蹈相互呼应,共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典舞从宫廷舞蹈逐渐走向大众舞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和支持者。
它在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一段低谷期,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古典舞开始焕发新的生机。
现在,中国古典舞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舞蹈形式,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在国际上也备受赞誉。
中国古典舞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的独特文化,更是一种跨越国界和语言的艺术表达方式。
通过古典舞的表演,中国文化得以展现给世界各地的观众,增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总之,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独特而精湛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它通过优美的舞姿和细腻的表演,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独特的审美观和美学理念。
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发展及流派

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发展及流派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它以其优美的形体、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发展以及相关的流派。
一、舞蹈的起源与演变1. 古代舞蹈的起源中国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最早的形式是祭祀舞蹈,通过舞蹈来祈求风调雨顺、丰收祥和。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舞蹈逐渐成为文化娱乐的一种形式,并逐渐演变成戏曲舞蹈、宫廷舞蹈等各种形式。
2. 宫廷舞蹈的繁荣发展在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是一种高雅艺术形式,专门为皇宫的贵族和官员表演。
在唐、宋、明、清等朝代,宫廷舞蹈达到了巅峰时期,艺术家们不断创新,形成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如《霓裳羽衣曲》、《长恨歌》等。
3. 现代古典舞的复兴中国古典舞在近代经历了一段低谷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舞蹈形式逐渐失传。
然而,在20世纪以后,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重视,中国古典舞得到了复兴。
许多舞蹈团体和学校纷纷成立,致力于古典舞的传承与发展。
二、中国古典舞的流派1. 京剧舞蹈京剧舞蹈是中国戏曲舞蹈的代表之一,其特点是表演技巧高超、姿势优美、动作繁复。
京剧舞蹈通常与唱腔、表演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著名的京剧舞蹈作品有《赵氏孤儿》、《红色娘子军》等。
2. 民族舞蹈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形式,通过舞蹈来表达民族文化和情感。
著名的民族舞蹈有蒙古族的《舞龙》、藏族的《措美》等。
3. 花鼓舞花鼓舞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舞蹈形式,以其欢快的音乐和优美的舞姿而闻名。
花鼓舞通常由多人合作表演,形成一种独特的集体舞蹈风格。
著名的花鼓舞剧目有《苗族花鼓舞》、《傣族花鼓舞》等。
4. 彝族舞蹈彝族是中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舞蹈形式。
彝族舞蹈以其舞姿优美、动作独特而著名,常常表达着彝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神话传说。
著名的彝族舞蹈有《虹形舞》、《踢壶舞》等。
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美的结晶。
本文将探索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和发展,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古代社会的宫廷舞蹈。
最早可以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那时的舞蹈已经成为一种礼仪和娱乐活动。
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宫廷舞蹈逐渐演变成为中国古典舞的鼻祖。
古代中国以和谐的美为核心,而中国古典舞将其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古典舞追求的是完美的身姿和动作,舞者通过优美而翩然的动作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它既注重整体的和谐美,又注重细节的精确性和表达力,这正是中国文化中注重细致和精神内涵的体现。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离不开历代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古典舞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发展。
在唐朝,盛行着高大婀娜的舞姿和开放多样的舞蹈形式;在宋朝,古典舞开始从宫廷走向民间,形成了不同地区的地方舞蹈;而到了清朝,古典舞再度成为宫廷文化的代表。
20世纪初,中国古典舞开始受到西方舞蹈的影响,并融入了现代舞的元素,逐渐形成了现代古典舞的风格。
这种融合让中国古典舞更具现代感,同时不失传统韵味。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也离不开一批批优秀的舞者和编舞家。
他们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舞的技巧和艺术,不断推动着古典舞的进步。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郭磊雄、杨丽萍、赵琳等。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中国古典舞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
中国古典舞不仅影响着舞者和观众,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典舞的优雅和精致,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观。
它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
古典舞的传承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典舞通过培养年轻一代的舞者和爱好者,传承着中国古代舞蹈的技巧和精神。
这种传承使得中国古典舞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不断演化和创新。
总结起来,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和发展展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它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美的追求。
中国古典舞简介

中国古典舞简介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优雅、华丽的舞姿和独特的音乐为特点,通过舞蹈动作的展示,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思想内涵。
中国古典舞在世界舞台上享有盛誉,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第一部分:起源与历史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早期的古典舞起初是在宫廷中演出的,被认为是皇家娱乐活动的一部分。
在唐代,宫廷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舞蹈形式,并开始传承至今。
明清时期,中国古典舞经历了一段低谷期,但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舞蹈重新受到重视,进一步发展壮大。
如今,中国古典舞已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广泛传播和演出。
第二部分:表演特点中国古典舞注重舞蹈动作的柔美和流畅,追求舞姿的优雅和舞蹈的精确性。
舞者通过身体的展示,表达情感和思想,使观众产生共鸣。
古典舞的舞台布景和服装也非常注重细节和华丽,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音乐在中国古典舞中占据重要地位,舞者需要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和情感,与音乐相互交融,以增强舞蹈效果。
第三部分:舞种和代表作品中国古典舞涵盖了多种舞种和表演形式。
其中包括宫廷舞、少林舞、水袖舞等。
宫廷舞以清雅的舞姿和优美的动作而闻名,展现了古代贵族的生活场景和审美情趣。
少林舞则是以武术为基础,融合了舞蹈和动作的结合,力求将武术的力量和美感完美地表现出来。
水袖舞则通过舞者手中的流动的长袖,展示了舞者的柔美和灵动。
中国古典舞有许多著名的代表作品,其中《梨园春》、《红楼梦》、《满江红》等都是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它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编排,将中国古典舞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部分:传承与发展中国古典舞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批批优秀的舞者和老师的努力。
他们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练习,丰富了中国古典舞的艺术内涵,并将其传授给后人。
同时,舞者们也不断创新和改革,使古典舞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使其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富有表现力。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在海内外都享有盛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舞历史和发展方向
戏曲的具体表演形式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和遗存,在中国舞蹈史书中就系统地论述了从原始舞蹈“舞”的起源,到历代舞蹈的表演形式、舞目、功能、思想内容等。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
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
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
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个乐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乐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
中国宫廷舞蹈,是历代统治者愉悦享乐、歌功颂德的一种重要工具,以
女乐为主。
由于宫廷舞蹈以统治者的审美情趣而创作,其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格上的绮糜、内容上的消极;但大部分还是多由艺人们在中国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所以不乏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美之处。
宋元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文化受到破坏,舞蹈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汉唐时代的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了。
在传统舞蹈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
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至“白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
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戏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根据人物情节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动作,并加以改造,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
元、明、清三代以后,社会矛盾相对复杂,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舞蹈进一步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
同时,编排演出了《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剧和舞蹈。
伴随八十年代的开放政策,中国古典舞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外形到内蕴地向新空间拓展。
一方面,舞蹈家们突破了仅仅局限于研究戏曲舞蹈的范畴,涉足到古代
的石窟壁画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的资料之中,从而整理和创作出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和古典舞剧,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仿唐乐舞》、《铜雀伎》等等,这些复古乐舞突出了雍容大度、精确严谨、清晰明丽的风格特点。
另一方面是舞蹈教育家唐满城、李正一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理论的革新、创造和实践。
唐满城教授说:“‘身韵’从摆脱戏曲的行当、套路出发,从中国的大文化传统,包括书法、武术来探索它的‘形、神、劲、律、气、意’的审美规律,提炼它的元素,总结古典舞运动的路线、法则和阳刚、阴柔、节奏的内涵,从而使之不再有戏剧化、比拟化、行当化的痕迹,走向了舞蹈的主体意识和动作符号化的抽象功能。
”他们把以往古典舞蹈中的动作规律,提炼总结为若干以腰部为中心、进行圆运动的基本动作,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古典舞的运动空间。
由此实践并产生了以《黄河》、《江河水》、《木兰归》、《梁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舞蹈作品。
在《黄河》中,使脱胎于戏曲舞蹈的中国古典舞,突破了戏曲常规的局限,不再是戏曲行当的翻版,而是以大幅度的身体运动,把古典舞翻新成可以挥洒自如的表现思想和激情的人体语言,
“从而使中国古典舞不仅从外形上而且从内在神韵上都找到了中国传统文代精神相一致的东西,从而使中国古典舞形成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
”《黄河》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身。
发展方向
一、继承宫廷舞蹈为主,那些本来舞蹈给王宫大臣的舞者,宫廷垮台了,于民间传承,以后又进入舞蹈学校,成为中国古典舞蹈的源头。
二、藉鉴于西方舞蹈的成就,主要是芭蕾舞,参照取用,并回头看中国既有舞蹈与西方舞蹈的不同点,重新训练。
这种取向,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教材编制,具体了基本训练的内容,然而取用西方的舞蹈多少,保存中国舞蹈多少,以及哪些动作是中国的,哪些不是,便引起了争议。
三、透过文学的描写、绘画的描绘,来揣摩已经失传的古代舞蹈样貌,重新学习与恢复,这种取向,由于文学和绘画的纪录不可能完整,所以至多仅能类似而已,然而总是为中国古典舞蹈提供新的成分,仍有其价值。
四、取于中国戏曲,中国戏曲惯称「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既是如此,它的一些动作有如舞蹈,很自然的可以抽取出来,为编中国古典舞提供资源。
如甩袖、扇子功皆是。
然而戏曲舞蹈由于是戏曲的一部份,便与舞蹈性质有别,今日有以为学习戏曲舞蹈便是继承中国古典舞蹈性质的,有使中国古典舞无法与戏曲划分的危险。
就舞蹈性质而言,中国古典舞的表演形式,继承宫廷舞比承续戏曲舞蹈更为妥当。
五、继续从民间舞蹈获取滋养,这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民间舞蹈更接近实际生活,对生活的体验有助于舞蹈动作与感情的更新。
尽管中国古典舞蹈已经专业化了,除非指专注于标准舞作的建立,不再创造发展,否则就要从民间舞蹈持续获取资源。
更何况,即使是古代的舞蹈,也是从民间舞蹈精练提升而来的,而非凭空创作的。
中国古典舞已初步形成我们民族自己的一套训练系统,而这套系统已具有比较强的民族特性,有我们民族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范,有我们的难度和艺术表现力,是其它训练体系所代替不了的。
通过充分了解这些技术、技巧的民族特性,以便于在训练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其动作要点,也能够让我们充满信心。
李正一教授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这是建立在浓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
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
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
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
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
戏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为了演故事服务的。
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还是戏,其舞对角色行当的从属性也是十分鲜明的。
产生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逐渐为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所认识。
1993年,它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列为优秀教学成果而获得奖励。
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创建了古典舞“身韵”课,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
李正一教授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
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
(转)
感兴趣的话可以加入人人趣学,那里有很多家长和专业的老师,您可以和他们一起交流。
人人趣学学习QQ群:427287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