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合集下载

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一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灾害接连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和地质灾害以及台风、风雹、高温热浪、海冰、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多发并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面对严峻灾害形势,有关各方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不断完善。

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减灾委员会或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构,防灾减灾综合协调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等法律法规。

二是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形成。

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海洋、环境等各类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和预警预报系统进一步完善,天气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山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进一步完善,台风早期预警水平得到提高,农林病虫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的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加强。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和风云三号A星、风云二号E星成功发射,卫星减灾应用业务系统初步建立。

三是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稳步提升。

实施了防汛抗旱、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公路灾害防治等重大工程,大江大河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重点防洪保护区基本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人口密集区、大中城市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初步治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扎实推进。

滨海事业单位笔试真题及答案2024

滨海事业单位笔试真题及答案2024

滨海事业单位笔试真题及答案2024(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红场2024年5月9日举行阅兵式,纪念卫国战争胜利()。

A.59周年B.79周年C.60周年D.75周年【答案】:B2.2024年5月27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江西南昌开幕,今年活动周主题为"()"。

A.激发创新活力,推进兴粮兴储B.储备安全,科学减损C.科技助力节粮减损,创新保障优粮供给D.科技兴粮兴储,创新有你有我【答案】:A3.以"()"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于2024年4月13日至18日在海南省举行。

A.共享开放机遇、共创美好生活B.开放中国,海南先行C.共享创新机遇,共创美好生活D.新时代,共享未来【答案】:A4.2024年3月6日,从福建平潭国际邮轮中心始发的()开启3天2晚的日本之旅,标志着首条以平潭国际旅游岛为母港的国际航线运营正式拉开帷幕。

A.“梦想”号国际邮轮B.“和平之船”国际邮轮C.“爱达·魔都”号国际邮轮D.“皇家加勒比”国际邮轮1/ 135.截至2023年底,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1.24亿户,支撑近()人就业。

A.2亿B.3亿C.1.8亿D.2.5亿【答案】:B6.我国的轻工产品进军欧美,无论花色品种还是实用性都深受消费者欢迎。

企业以价格打开市场,以质量扩大份额的这一经营战略体现的经济学道理主要是()。

A.价格与供求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B.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C.商品价格由其质量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答案】:D7.刘某年老多病,无儿无女,生前一直由邻居尤某照顾起居。

刘某生前留有遗嘱,死后将自己的全部财产赠送给尤某。

法律规定,尤某应当在()。

A.刘某死亡后2个月内,作出接受或放弃遗嘱的表示,否则视为接受B.知道受遗赠后2个月内,作出接受或放弃遗嘱的表示,否则视为放弃C.知道受遗赠后2个月内,作出接受或放弃遗嘱的表示,否则视为接受D.刘某死亡后2个月内,作出接受或放弃遗嘱的表示,否则视为放弃【答案】:B8.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大气成分的明显区别是原始大气的成分中没有()。

江苏省宿迁市2021年事业单位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江苏省宿迁市2021年事业单位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江苏省宿迁市2021年事业单位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1:下列不属于收入再分配手段的是( )。

A、最低工资保障B、最低生活保障C、税收D、社会保险2:影响人民币汇率的长期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国际收支B、外汇储备C、通货膨胀率D、经济增长率3:《证券法》禁止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交易活动。

下列不属于内幕信息知情人的是( )。

A、发行人的董事B、持有公司4%股份的股东C、发行人控股的公司的董事D、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4: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出现过不少脍炙人口、传唱至今的经典歌曲。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歌唱祖国》②《我们走在大路上》③《在希望的田野上》④《春天的故事》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5: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6:“中华老字号”沿袭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每个老字号都有特色的产品、技艺或服务。

下列按经营服务范围对老字号进行归类正确的是( )。

A、稻香村、女儿红B、小绍兴、王老吉C、瑞蚨祥、老凤祥D、片仔癀、福胶7:王、赵二人各以20%与80%的份额共有一间砖窑,出租给汪某,如王某欲将自己的份额转让,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汪某是承租人,所以有优先购买权,赵某无权干涉共有人王某对自己份额的处分,所以没有购买权B、赵某以共有人身份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汪某是承租人,所以没有优先购买权C、赵某和汪某都享有优先购买权,二人完全处于平等地位D、赵某和汪某都有优先购买权,赵某的优先购买权优先于汪某的优先购买权8:我国是世界上矿种齐全、资源基本配套的少数国家之一。

( )对错9:从世界范围看,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的重大因素。

城市避难场所应急服务能力评价方法与规划应对_王江波

城市避难场所应急服务能力评价方法与规划应对_王江波

104□ 王江波,戴慎志,苟爱萍城市避难场所应急服务能力评价方法与规划应对[摘 要]汶川地震之后,各地开始规划建设避难场所,但是从近年的实际效果看,仍存在很多问题。

避难场所的应急服务能力建设需要分阶段进行,从重视“量”到重视“质”,由重视场地选址到重视内涵建设。

研究构建了一套对城市现状避难场所应急服务能力进行整体性评价的方法,提出以安全性、可达性、规模容量、应急配套设施和应急管理5个方面为主的评价体系,并结合实际案例,全面分析了当前避难场所的种种不足,同时根据评价结果,从4个方面提出了规划应对的策略,以促进避难场所应急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避难场所;应急服务能力;评价方法;规划应对;地震[文章编号]1006-0022(2014)10-0104-06 [中图分类号]TU984.11+6 [文献标识码]BEmergency Service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Measures Of Evacuation Space/Wang Jiangbo, Dai Shenzhi, Gou Aiping[Abstract] More and more evacuation space has been built sinc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Evacuation space shall develop in phases from quantitative increase to quality improvement. The paper establishes a set of evaluation methods from fi ve aspects: safety, accessibility, capacity, equipment, and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case studies, the paper analyzes insufficiencies of present evacuation space and raises planning measures.[Key words] Evacuation space, Emergency service, Evaluation method, Planning response, Earthquake1问题的提出汶川地震之后,避难场所严重缺乏的问题开始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防震减灾法》和《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都明确提出要合理布局避难场所。

防灾减灾与社会治理

防灾减灾与社会治理

防灾减灾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于保障民众平安、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因此,防灾减灾是社会治理的题中之义。

以社会治理的方式防灾减灾,应从这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域的关系,实现防灾减灾主体的多元化;综合运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规则的积极功能,实现防灾减灾手段的多样化;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实现防灾减灾过程的人性化;发挥技术与信息化手段的作用,实现防灾减灾基础的科学化;统筹治理创新与体制改革,实现防灾减灾路径的合理化。

同时,还应当以改革为动力,推进防灾减灾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

标签:防灾减灾;社会治理;治理现代化一、防灾减灾是社会治理的题中之义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一直使用“社会管理”的概念,如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政府的职能在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使用多年的“社会管理”改为“社会治理”,这是一大进步。

联合国下属的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对治理予以明确的界定:治理是各种公的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不同的利益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①从这一界定中可以看出,治理与管理之间存在如下区别:第一,管理的主体只有一个,其他相关者都是管理的对象;治理的主体则有多个,可以说凡利益相关者都是治理的主体。

第二,管理的手段限于正式制度和规则,即依法行政、照章办事;治理的手段则不仅限于此,还包括一系列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即合情、合理。

第三,管理的信息传送以自上而下的指令为主,自下而上的反馈为辅;治理的信息传送则是呈网络状的互联互通。

第四,管理的实质是控制,治理的实质则是协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象 、水文 、地 震 、地质 、农业 、林 业 、海洋 、环 境等 各类 自然 灾害 监测站 网和预警 预报 系统进 一
步完善 ,天气 和 自动气象观测 系统建设 初具规 模 ,山洪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 系进一步完善 ,
台风 早期 预警水 平得 到提 高 ,农 林病 虫 害和森 林 草原 火灾 的监 测预 警能力 进一 步加 强 。环境 与灾
害监测 预 报 小 卫 星 星 座 A、B星 和 风 云 三 号 A
业 队伍不断壮大,建立 了 5 余万人 的灾害信息 0
员 队伍 ,防灾减灾 救灾 队伍 建设 全面推 进 。 七 是 防 灾减 灾社会 参 与程度显 著提 高。防灾 减 灾社会 动 员 能 力 和 社 会 资 源整 合 能力 明 显 增 强 。在 重特 大 自然 灾 害面前 ,社会 各界 踊跃奉 献 爱 心 ,积极 投身抢 险救 援 、生活救 助 、生命救 治
二是 自然 灾 害 监 测 预 警 体 系基 本 形 成 。气
灾 减灾 人才 队伍 建设 纳入 《 国家 中长 期人才 发展 规 划 纲要 ( 00 22 2 1 — 00年 ) ,专 兼 结 合 的 防 灾 》 减 灾 人 才 队伍 初 步形 成 ,人 民解 放 军 、武 警 部 队 、公 安 民警 、民兵 预备役 在 防灾减灾 中发挥 了 骨 干作 用 ,防汛抗 旱 、抗震 救灾 、森林 防火 等专
星 、风云 二 号 E 星 成 功 发 射 ,卫 星 减 灾 应 用 业
务系统初步建立。 三是 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稳步提升。实施
了防汛抗 旱 、危房 改造 、饮水 安全 、公路 灾 害 防 治 等重大 工 程 ,大 江 大河 防洪 能 力进 一 步 提 高 ,
国务 院公报 2 1 3 0 5 1・

济南定向选调笔试试题

济南定向选调笔试试题

济南定向选调笔试试题(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2024年5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在蒙古国结束。

我国申报的三项文献档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以下不属于这三项文献档案的是()。

A.德格印经院院藏雕版B.成都老茶馆档案C.徽州千年宗姓档案D.贵州省水书文献【答案】:D2.2024年3月6日,()全球最大轮式起重机在位于()的徐工集团发车,正式交付。

该起重机能够满足在170米的吊装高度时,230吨的极限吊装重量。

A.5000吨级江西九江B.2000吨级江苏南京C.4000吨级江苏徐州D.3000吨级江西南昌【答案】:C3.2024年4月25日,航天科技集团发布了长征八号系列运载火箭新构型,命名为()运载火箭。

A.长征八号丁B.长征八号甲C.长征八号乙D.长征八号丙【答案】:B4.教育部消息,截至2023年,全国幼儿园数量达到()所。

A.26.2万B.27.4万1/ 14C.26.4万D.25.8万【答案】:B5.由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的超()气动式海浪能发电装置“()”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下水。

A.120千瓦清华号B.100千瓦华清号C.120千瓦华清号D.100千瓦清华号【答案】:B6.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答案】:C7.3D是英文“ThreeDimensions”的简称,中文是指三维、三个维度、三个坐标,即有长、宽、高。

关于3D立体电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是《非洲历险记》B.3D立体影院一般设计成弧幕形式,立体感更强C.3D电影必须使用两台摄影机仿照人眼睛的视角,同时拍摄D.看3D电影时间越长,就越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答案】:A8.以下成语均包含量变与质变关系的一组是:A.田忌赛马和因势利导B.量力而行和庖丁解牛C.防微杜渐和竭泽而渔D.水滴石穿和愚公移山【答案】:D9.在月球上,下列哪种活动是不能实现的?( )2/ 14A.利用天平测物体质量B.利用激光进行远程测距C.利用弹簧秤测物体重力D.利用声波进行远程测距【答案】:D10.《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提出,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的时间应该是()。

2012年临沂市市直事业单位招考《公共基础知识》

2012年临沂市市直事业单位招考《公共基础知识》

2012年临沂市市直事业单位招考《公共基础知识》模拟卷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所给的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所选答案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得字母涂黑。

每题一分,共50分)1.国务院办公厅12月8日发布《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规划提出,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 )以内;自然灾害发生( )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

A.2% 6B.2% 10C.1.5% 12D.1.5% 242.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根据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适应我国扶贫开发转入新阶段的形势,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

A.2000元B.2100元C.2300元D.2500元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1年11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

试验区包括玉树、果洛、黄南与()4个藏族自治州21个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

A.海北B.海南C.甘南D.阿坝4.中央确定,党的十八大代表名额共( )名,由全国40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

十八大代表选举在结构比例上要做到“两增两减”、“一个提高”。

A.2220B.2270C.2450D.26005.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要求在公民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时,应当登记()信息。

A.职业B.血型C.学历D.指纹6.温家宝总理10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对于小型和微型企业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会保持不变,但会给予相应补贴B.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C.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也将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D.促进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7.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10月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编制和实施《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好《规划》实施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将本规划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逐级落实工作目标和任务。

对《规划》中涉及的建设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投资,并按程序报批后实施。

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的指导、支持和协调,共同落实《规划》任务。

国家减灾委员会要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中期进展评估和总体实施情况要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办公厅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2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编辑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现状与形势(一)“十一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灾害接连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和地质灾害以及台风、风雹、高温热浪、海冰、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多发并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面对严峻灾害形势,有关各方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不断完善。

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减灾委员会或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构,防灾减灾综合协调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等法律法规。

二是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形成。

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海洋、环境等各类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和预警预报系统进一步完善,天气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山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进一步完善,台风早期预警水平得到提高,农林病虫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的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加强。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和风云三号A星、风云二号E星成功发射,卫星减灾应用业务系统初步建立。

三是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稳步提升。

实施了防汛抗旱、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公路灾害防治等重大工程,大江大河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重点防洪保护区基本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人口密集区、大中城市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初步治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扎实推进。

四是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大幅提升。

以应急指挥、抢险救援、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为主要内容的救灾应急体系初步建立。

应急救援、运输保障、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卫生防疫等应急能力大大增强,有效应对了地震、干旱、泥石流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对自然灾害发生、发展机理和演变规律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遥感、卫星导航与通信广播等技术在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相继成立,科技支撑平台逐步形成。

六是防灾减灾人才和专业队伍逐步壮大。

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兼结合的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初步形成,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等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建立了50余万人的灾害信息员队伍,防灾减灾救灾队伍建设全面推进。

七是防灾减灾社会参与程度显著提高。

防灾减灾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明显增强。

在重特大自然灾害面前,社会各界踊跃奉献爱心,积极投身抢险救援、生活救助、生命救治和恢复重建,海内外和衷共济,形成了合力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

国家将5月12日设立为“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逐步推广,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明显提升。

八是防灾减灾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

我国与国际组织、机构以及有关国家政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

在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中非合作论坛和中日韩区域合作等框架下,建立了防灾减灾合作机制和行动计划。

我国政府积极援助遭受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国家,履行了防灾减灾国际义务,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国际影响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挑战和机遇。

“十二五“时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防灾减灾工作形势严峻。

干旱、洪涝、台风、低温、冰雪、高温热浪、沙尘暴、病虫害等灾害风险增加,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仍呈高发态势。

自然灾害时空分布、损失程度和影响深度广度出现新变化,各类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难以预见性日显突出。

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密度增加,基础设施承载负荷不断加大,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日趋严重;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设防水平偏低,农村居民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弱。

自然灾害引发次生、衍生灾害的风险仍然很大。

“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一是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密度、预警预报精度以及信息传播水平和时效性需进一步提高。

二是部分城乡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偏低,避难场所建设滞后,防灾减灾能力仍相对薄弱。

三是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种类、数量难以满足救灾需要,救灾应急装备、技术手段、通信和应急广播设施等比较落后,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滞后,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协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亟待完善,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将防灾减灾工作作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减轻灾害风险列为政府工作的优先事项,防灾减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同时,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防灾减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防灾减灾,为开展综合减灾工作创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需要立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规划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加速推进各项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考虑各类自然灾害和灾害过程各个阶段,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努力推动防灾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城乡区域建设相结合、与应对气候变化相适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全面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坚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防灾减灾。

以人为本,依靠科学。

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防灾减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科技进步作为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支撑。

预防为主,综合减灾。

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调查、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抗灾和救灾相结合,综合推进灾害管理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工作。

统筹谋划,突出重点。

从战略高度统筹谋划防灾减灾工作,着力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夯实基础,循序渐进,讲求实效,优先解决防灾减灾领域的关键和突出问题。

(三)规划目标。

1.基本摸清全国重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情况,基本建成国家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信息平台,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统计核查和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2.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在同等致灾强度下较“十一五”时期明显下降,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

3.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在土地利用、资源管理、能源供应、城乡建设和扶贫开发等规划中体现防灾减灾的要求。

4.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

自然灾害保险赔款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比例明显提高。

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和民房普遍达到规定的设防标准。

5.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防灾减灾知识在大中小学生及公众中普及率明显提高。

6.全国防灾减灾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75万人左右。

7.创建500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每个城乡基层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

8.防灾减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多灾易灾的市(地)、县(市、区)建立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

主要任务(一)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加快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网络,加强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海洋、草原、野生动物疫病疫源等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建设,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完善自然灾害灾情上报与统计核查系统,尤其重视县级以下灾害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各类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密度,优化功能布局,提高监测水平。

健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早期预警能力建设。

加强国家防灾减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和航空遥感等系统,推动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在轨“4+4”星座建设,加强静止轨道灾害监测预警凝视卫星建设,提高自然灾害综合观测能力、高分辨率观测能力和应急观测能力。

加强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整合各类卫星应用需求,统筹规划卫星、卫星应用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发展,提高卫星的复合观测能力和地面系统的综合应用能力。

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类民用、军用对地观测手段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提高自然灾害的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多要素、高密度、集成化的立体监测能力和业务运行水平。

(二)加强防灾减灾信息管理与服务能力建设。

提高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水平,科学规划并有效利用各级各类信息资源,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和手段,提高信息处理与分析水平,完善灾情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存储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

论证建立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数据库,完善灾害信息动态更新机制,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标准,保障防灾减灾信息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