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

合集下载

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亡羊补牢,指犯错以后有所悔改,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以后出现更大的损失。

这个成语是来自一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一天,一位农民在放完羊之后,发现有一只羊不见了。

他很着急,马上开始寻找。

可是,羊已经离开了原先的围栏,走向了危险区域,掉进了一个深坑里。

农民找到羊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只好黯然神伤地回到家。

他明白自己没有及时采取行动,导致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于是,他决定要亡羊补牢,及时处理好其他的羊。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遇到问题或错误时,应该及时采取行动,尽力修复损失,防止继续出现更多的问题和损失。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有时候我们会犯错,疏忽或者没有考虑到某个方面的影响。

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发现错误,采取行动,努力解决问题,就可以减少损失,防止后续问题的出现。

亡羊补牢的含义,不仅仅是要及时采取措施,而且还要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个成语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应该明白错误不止是犯错,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它们。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避免重蹈覆辙。

亡羊补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经常会使用这个成语来教育孩子们。

孩子犯了错误或者犯了错时,家长会教育他们要及时认识到错误,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以后再次犯错。

亡羊补牢也可以在工作环境中得到应用,企业遇到问题时,经理会采取亡羊补牢的方法,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防以后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

在社交环境中,亡羊补牢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朋友之间发生了误解或者争执,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够避免久困在误解中,失去宝贵的友谊。

亡羊补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和工作态度。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和错误时,要及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免损失和后续问题的出现,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更加顺利和稳定。

亡羊补牢的思想,不仅仅是应对错误和问题的态度,更是一种管理和治理方式。

亡羊补牢寓言故事概括

亡羊补牢寓言故事概括

亡羊补牢寓言故事概括亡羊补牢寓言故事概括亡羊补牢,是一个汉语词语。

意思是羊逃跑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亡羊补牢寓言故事概括。

欢迎阅读!亡羊补牢寓言故事概括1、从前有一个牧民,养了几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赶进一个用柴草和木桩等物围起来的羊圈内。

一天早晨,这个牧民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有狼从窟窿里钻了进来,把一只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去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好心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羊。

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

这位牧民很后悔没有认直接受邻居的劝告,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于是,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又从整体进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实实的。

从此,这个牧民的羊就再也没有被野狼叼走过了。

牧民的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误,遭到挫折,这是常见的现象。

只要能认真吸取教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继续犯错误,遭受更大的.损失。

2、从前,有人养了许多羊。

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大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又叼走了一只羊。

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于是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

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亡羊补牢寓言故事道理1、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2、道理;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错误是人人都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尽可能的减少错误出现的机会。

3、人不怕做错事情,就怕做错了不及时改正;更怕不但不及时改正,而且还不断地错上加错,时间长了,最后可能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

4、“补牢”的时候,先看看羊圈里的羊是否因耽搁时间太久已经全部死亡,如果不及时补救,那么即便补救了也无济于事了。

亡羊补牢的意思

亡羊补牢的意思

亡羊补牢的意思
【拼音】:wáng yáng bǔ láo
【解释】: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接龙】:亡羊补牢——牢什古子——子夏悬鹑——鹑衣百结——结草衔环——环肥燕瘦——瘦骨零丁——丁一确二——二缶锺惑——惑世诬民——民怨沸腾——腾空而起
【近义词】:知错就改、将功赎罪、将功折罪、将功补过
【反义词】:防患未然、未雨绸缪、
【出处】:《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成语典故】: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

亡羊补牢的故事

亡羊补牢的故事

亡羊补牢
【成语拼音】:wáng yáng bǔ láo
【成语解释】: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成语例句】:张学良始则失地,今幸固守锦州,亡羊补牢,可称晚悟。

(章炳麟《与孙思昉论时事书》二)
【近义词】:知错就改
【反义词】:时不我待、知错不改
【成语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成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又重用奸臣,导致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

不久,秦国派兵攻打楚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

楚襄王逃到城阳,悔恨交加,对大臣庄辛说:“我落得今天这个地步,(结果)都是我自己造成的,现在,你看还有办法补救吗?”庄辛见楚襄王有悔改之意,便借机向他讲了个故事:从前,有人养了一群羊。

有天清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查看,原来
是羊圈破了个洞,夜里狼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

邻居们劝他赶紧修补羊圈,那个人不听劝告,说:“羊已经丢了,何必再修羊圈呢?”第二天一早,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仍然从那个破洞中又叼走了一只羊。

他很后悔当初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于是赶快把羊圈上的洞修好了。

以后,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说完故事后,庄辛接着又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然被攻陷,但楚王只要振作起来,改正错误,楚国是不会被秦国灭掉的。

楚襄王听了,便按照庄辛说的话去做,果然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亡羊补牢原文及翻译

亡羊补牢原文及翻译

亡羊补牢原文及翻译亡羊补牢原文及翻译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是非常常用的,也是表达了一种非常现实的道理。

作为成语使用之前,它最早是出现在《战国策·齐策三》里的一篇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只羊逃脱出羊圈,齐国太子(齐威王)找来人,把羊赶回,可是羊被冻死了。

于是,王赔了惨重的代价,让人给羊上新垫子,这样,“亡羊补牢”,便成为了一个广为流传、不朽的格言。

它表达了损失之后的悔恨和弥补,是人们一种富有远见的行为方式。

这个成语给我们告诉我们,一言不合就把事情交给别人处理是不可取的。

因为事情处理的过程中,有些细节的地方别人可能并不是那么的能够把握,所以当羊逃了出去之后,太子应该是亲自带着有经验的人去救羊,这样也就不会出现任何意外的问题了。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常常使用这个成语。

我们总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如果你不及时采取措施,后果将非常严重。

比如说,当车子需要保养的时候,如果你拖延时间不及时去保养,那么就很有可能从某个小的问题,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什么王要赔代价呢?这是因为他没有及时地把羊捉回来,这个期限过了之后,就无法挽回任何东西了。

亡羊补牢的真正的含义是,当一个事情出现了问题,不要着急撇开它,而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去修补最初的问题,并且厘清完整的极限。

如果你能够及时地抓住这个机会,那么就一定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很多的时候,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可能很难采取一种完全正确的方案,这就需要你有一种信仰,有一种信仰,相信最终的事情会这样的方法化解。

在现代社会中,亡羊补牢的时候,需要时刻谨记,要在最适合的时机采取最正确的方式解决一个问题。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都是一种有脑子的动物,谁能够把握好这个问题,谁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总之,这是人们探索不断前进的道路中,不断寻找真理的过程。

亡羊补牢的意思和道理

亡羊补牢的意思和道理

亡羊补牢的意思和道理
亡羊补牢的意思是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晚。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人不怕做错事情,就怕做错了事情不及时改正。

更重要的是不要一错再错,这样才能防止更大的损失。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原句为:“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意思是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战国时期,楚襄王荒淫无度,执迷不悟,将劝谏的良臣庄辛赶出了楚国。

秦国则趁机征伐,很快就占领了楚都。

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

”以此来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重整旗鼓。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来的,表示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补救,还不吃的意思。

这个成语也告诉我们,不要对存在的失误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失误的产生只是意外。

而是要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就及时改正,不要一错再错。

否则时间长了,可能连最后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

亡羊补牢寓言故事

亡羊补牢寓言故事

亡羊补牢寓言故事导读:故事背景亡羊补牢:羊逃跑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自《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故事内容:从前有一个牧民,养了几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赶进一个用柴草和木桩等物围起来的羊圈内。

一天早晨,这个牧民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有狼从窟窿里钻了进来,把一只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去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好心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羊。

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

这位牧民很后悔没有认直接受邻居的`劝告,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于是,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又从整体进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实实的。

从此,这个牧民的羊就再也没有被野狼叼走过了。

牧民的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误,遭到挫折,这是常见的现象。

只要能认真吸取教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继续犯错误,遭受更大的损失。

寓意:犯了错误,遭到挫折,这是常见的现象。

只要能认真吸取教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继续犯错误,遭受更大的损失。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亡羊补牢寓言故事】1.亡羊补牢寓言故事续写2.关于亡羊补牢寓言故事3.亡羊补牢儿童寓言故事4.关于亡羊补牢寓言故事的作文5.亡羊补牢古代寓言故事6.「亡羊补牢」寓言故事的扩写作文7.《亡羊补牢》寓言故事的教学设计8.「亡羊补牢」寓言故事的扩写上文是关于亡羊补牢寓言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亡羊补牢文言文翻译注释

亡羊补牢文言文翻译注释

昔者,宋人有亡羊而不知者。

其狗逐之,不得,止于道傍。

羊既亡,其人归,因问其狗曰:“尔逐羊,得无伤之乎?”狗对曰:“无伤也。

羊已亡矣,何伤之有?”其人曰:“吾闻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吾羊亡,未为病也,今犬止于道傍,必为患也。

吾将补牢,未晚也。

”《亡羊补牢》翻译:从前,有一个宋国人丢失了羊却不知道。

他的狗去追赶,但没有追上,停在了道路旁边。

羊丢失之后,这个人回到家,就问他的狗说:“你追赶羊,难道没有伤害到它吗?”狗回答说:“没有伤害它。

羊已经丢失了,还伤害什么呢?”这个人说:“我听说,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必然会有近期的忧虑。

我的羊丢失了,现在还不算什么大问题,但现在狗停在道路旁边,这一定是个隐患。

我将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亡羊补牢》注释:1. 亡羊:丢失羊。

2. 宋人:宋国的人,这里指一个具体的人。

3. 不知:不知道,这里指没有意识到羊已经丢失。

4. 狗逐之:狗去追赶它。

5. 不得:没有追上。

6. 止于道傍:停在道路旁边。

7. 归:回家。

8. 问:问。

9. 犬:狗。

10. 对:回答。

11. 无伤也:没有伤害它。

12. 吾闻之:我听说。

13.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必然会有近期的忧虑。

这是一句成语,意思是人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以免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

14. 未为病也:现在还不算什么大问题。

15. 必为患也:这一定是个隐患。

16. 补牢:修补羊圈,以防羊再次丢失。

17. 未晚也:还不算晚,意思是及时修补还有机会挽回损失。

《亡羊补牢》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有预见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即使事情已经发生了,只要及时补救,还有机会挽回损失。

这是一种积极面对问题、勇于改正错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说课一、说教材今天我即将要上的课是寓言《亡羊补牢》,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第六册第九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

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

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二、说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2、通过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四、说教法和学法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的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本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通过学生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使学生形成能力。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

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设计1、为了和孩子们谈话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拉近距离我采用了谈话激趣法揭示课题,。

2、然后初读解题。

3、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孩子都具有表现欲,在课堂上分角色朗读,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

因此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

在这环节中,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

既能锻炼了胆量,又能训练观察力。

4、明理,通过学生以物生情,学到的知识得到升华,突破重难点。

5、拓展补充,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

6、书写生字:三年级是个特殊时期,由低段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阅读阶段的过渡时期, 虽说字词的教学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必要进行个别难写、难认的字进行辅导。

7:总结教学设计: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谈话,出示图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你们看,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起了什么(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揠苗助长)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指名说)对,像……这样的小故事中蕴藏着一个大道理的故事,我们就称它为寓言故事。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寓言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寓”,上面一个宝盖头,再写一个“曰”,第十画是“丨”,齐读课题。

寓言两则。

3、解题(就是两个寓言故事),这“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就是“讲道理”的意思。

4、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解题。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请给“亡”组词(预设:“死亡、灭亡”,请给“牢”组词。

“监牢、坐牢”。

)师:那“亡羊补牢”里的“亡”、“牢”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读了故事你就会明白。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遇到不会的生字找字典来帮忙,并把它记住。

2、下面老师请几位小朋友来读读课文,其他小朋友想一想“亡、牢”的意思。

3、读着,读着,你们知道“亡、牢”的意思了吗(预设:①“亡”是丢失的意思,因为被狼叨走了,养羊人的羊丢失了。

②“牢”的意思呢是指羊圈,羊圈就是羊住的地方。

对,街坊说的修羊圈就是补牢。

③那“亡羊补牢”连起来就是丢失了羊后去修羊圈。

4、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5、看了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那养羊人共丢失了几只羊(对两只),请你找出句子读一读。

2、你读,出示句子:“一天早上……叨走了。

”“第二天早上……叨走了。

”第一句这句话里生字很多,“羊圈”的“圈”是个多音字,还有一种读音是圈(quān),圆圈的圈。

窟窿,要注意读好轻声,齐读。

全班一齐读这两句话。

3、读着读着,你知道了什么→你说。

对呀,羊丢失的原因,主要是羊圈破了个窟窿→这该死的窟窿让他丢失了两只羊,太可惜了,谁来读。

4、养羊人丢了第一只羊,又丢了第二只羊,其中还有别的原因吗→你说,对他不听街坊的劝告。

→师“街坊”就是指谁(邻居)→下面就请同桌同学一人当街坊,一人当养羊人来演一演,说一说,开始练习。

→展示表演读:→看了他们的表演,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生1:这位街坊在劝别人,让人感觉到他的真诚。

生2:街坊的劝说让人感到他非常担心谁再来当当街坊劝一劝。

→养羊人表演得怎样→生1:→养羊人在说这句话时感受到无所谓,满不在乎的→谁再来说一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意思就是说……你说,对,意思就是不用修羊圈了。

→哪两位孩子还愿意来表演。

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5、养羊人不听街坊的劝告,不修羊圈,结果养羊人丢失了两只羊后,他心里可能怎么想,怎么做呢展开你们的想象→生1:如果我丢失第一只羊后马上修羊圈,就不会丢失第二只羊了。

→生2:如果我听从街坊的劝告,马上改正,那就好了。

→生3:现在我已经丢了两只羊,第三只羊可不能再丢了,现在得马上去修补羊圈。

6、齐读第4节。

四、学习最后一段1、对,养羊人就是这样想,这样做的,出示最后一段。

此时的他非常后悔,请同们读一读最后一自然段。

后悔的句子谁还想读→老师也想读(故意去掉“赶快”。

)→生:不能去掉,因为修羊圈的事不能再拖延了。

→生2:加上赶快说明他不想再丢羊了。

→生3:加上“赶快”说明他想马上改正自己的错误。

→是呀,你看(看图)养羊人正拿着锤子正在认认真真的修羊圈呢。

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此时他在想什么呢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要是……就……如果…就……)他的做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2、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五、明理1、小朋友,而对正在修羊圈的养羊人,你心里有什么话想对他说生1:老大爷,如果你肯接受别人的意见,你就不会丢第二只羊。

生2:大伯,知错能改永远是不嫌迟的。

生3:你做错事能及时补救,我向你学习。

2、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你说,你说。

是呀,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拓展补充1、“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原来出自于一个八字成语,后面还有四个字,你们知道吗?出示: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他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出示: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读读记记)七、书写生字1、哪个字特别难写,需要老师帮助的哦,“窟窿”,这两个字都是“六”,特别要注意的是,“窿”,“生”上“一”。

师范写。

2、生写。

八、总结:我们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像这样的故事很多,课后希望你们多去看看寓言故事,下节课,我们要举行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板书设计:想法已经丢后悔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结果又少再没丢教学反思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

由于这则寓言较短,所以一课时完成。

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学习寓言的三个步骤来教学。

首先是理解题意。

我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

“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

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补,牢”这几个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

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然后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内学习课文内容。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例如:在理解“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句话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的意思。

接着引出养羊人的这种态度对不对你作为他的朋友快劝劝他吧。

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自由表达。

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言。

在总结全文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读了课文的感受,而是让学生读读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的言语,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找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为,再读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中,自然就总结了寓言的教育意义。

为了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我让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亡羊补牢事件。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去内学习。

本课我是采用回答问题与朗读指导及学习生字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我设计了朗读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切身体会对话的语气,增强了合作精神。

生字在最后做了短时呈现。

以上是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还存有许多不足之处:1、语言运用不恰当。

有罗嗦现象,导致课堂延时。

(还有不该自己讲的东西自己讲了。

)2、由于时间关系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例子。

这是讲课中的一个失误。

3、没有拓展延伸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