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各阶段解析

合集下载

日本住宅建筑(由传统建筑至现代建筑)演示

日本住宅建筑(由传统建筑至现代建筑)演示

江户时代数寄屋——茶室式建筑(15731876)
数寄屋是一种平台规整,讲究实用的日本田园式 住宅,是取茶室风格的意匠与书院式住宅加以融合的 产物,常用“数寄”分割空间,惯于将木质构件涂刷 成黝黑色,并在障壁上绘水墨画,意境古朴高雅。 数寄屋为典型的日本建筑样式。数寄屋(茶室) 之风取自住宅样式。是运用茶室建筑手法建造的建筑。 别墅住宅众多,以不涂漆不装饰为特征。 传统的数寄屋将松散的自然景观以人工再造的方 式进行紧凑的组合,利用推拉门的帐子获得柔和的光 线,茶庭的栅栏在内外之间起着分离又联系的作用。 建筑的各部分之间,建筑与自然之间即分离又联系的 方式不仅是日本建筑的一大特点,也是日本所有艺术 的特点,甚至可以称之为日本美学的象征。数寄屋极 力追求与自然的联系,希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书院造是在主殿造基础上形成的,14世纪有个别 因素出现,16世纪成为定式。 它的基本特点是:一 栋房子的若干个房间里,有一间是主要的(上段,一 之间),这件房间的正面墙壁划分为两个龛,左侧的 宽一点,叫床(押板),右面是一个博古架,叫棚 (违棚)。左侧墙上紧靠着床有一个龛,叫副书院。 右侧墙上是卧室的门(帐台钩),分四大扇, 中央两扇可以推拉,两侧的是死扇,床、棚、副书院 和卧室的地面都垫高一点,以床为最高,顶棚则大大 降低。 称为床的龛,正面墙上挂着中国式的卷轴画 或书法,地上陈设着香炉、一对烛台和一对花瓶,后 来只陈设一只花瓶。副书院一般向外突出,开着窗子, 本来是读书的地方,后来缩小,陈设着精美的文房用 具,也变成装饰性的了。 书院造府邸的代表是京都 的二条城二之丸殿,名古屋的本丸御殿和京都的西本 院寺白书院等。
寝殿建筑结构
整个寝殿造建 筑整体的各种各 样的元素构成分 别是:寝殿、对 屋(侧面的楼阁 或者次要的建 筑)、渡殿(有 屋顶和房间分割 的链接各个建筑 的走廊)、透渡 殿(连接建筑的 有顶的桥梁)、 廊(两翼的走 廊)、钓殿(钓 鱼的楼阁)。

日本住宅建筑

日本住宅建筑
榻榻米与日本的神道教宗教仪式和茶道都有密切联系,许多 日本家庭的房屋中仍然至少有一间铺设塌塌米的房间。日本 的榻榻米除“炕席”和“地毯”外,还是“一把尺”。在日 本,不论走到哪里,每块榻榻米的面积都相等。传统的日本 房间没有床,也不使用桌椅板凳之类。这“榻榻米”,晚上 在上面睡觉,白天把被褥收起,在上面吃饭和进行各种活动。
最早的数寄屋出现于日本安土桃山时代,数寄屋的代表作品包括: 桂离宫新书院、修学院离宫、曼珠院书院、临春阁(三溪园) 和角屋。
桂离宫
5.现代和风住宅
与庭院协调的造型技法是日本住宅继承发展到今天的营造基 础,数寄屋式的传统仍强烈的反映在当今的日本住宅建筑风格 上。 书院造与数寄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趋于结合,逐步 演变成日本近现代和式住宅。 和式住宅建筑外观特点:和式住宅多为“田”字形,南北朝向, 外部四周设平台,台上设檐柱,形成回廊。其屋顶仿佛是一把 撑起的大伞,人们即在伞下暗淡的阴翳中营造住宅。和室住宅 的屋檐很宽,与气候、水土、建材等因素有关。由于不使用砖、 水泥等,为了阻挡斜侵的风雨,伸长屋檐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5.现代和风住宅
5.1坡屋顶 5.2内庭院 5.3保留材料本色 5.4出檐深 5.5高地台
5.现代和风住宅
大屋顶、木构架、不着一钉的榫卯都是两国喜用的造型方式结构方式。民 居的建造思想也都同样建立在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上。屋顶设计以直线 为主,很少采用曲线。有些地方即使采用了曲线,也非常平缓。立面遵循 “上重下轻”的构图
3. 书院造——室町时代到桃山时代( 1338-1603)
书院造是在主殿造基础上形成的,14世纪有个别因素出现,16 世纪成为定式。 它的基本特点是:一栋房子的若干个房间里, 有一间是主要的(上段,一之间),这件房间的正面墙壁划分 为两个龛,左侧的宽一点,叫床(押板),右面是一个博古架, 叫棚(违棚)。左侧墙上紧靠着床有一个龛,叫副书院。

第四讲 日本古代建筑

第四讲 日本古代建筑

住吉造——住吉大社
住吉大社位于大阪,坐落于海边,是献给海神与天皇的,它有 四座造型一致的神殿,三座成一字纵向排列,面向大海,一座 偏离主轴线。住吉造——建筑平面均为长方形,正面四开间, 侧面两开间。外墙板壁刷成白色,而立柱等构件则为朱红色。
神明造——伊势神宫 日本最神圣的神社是伊势神宫,位于三重市的海滨密林里, 分为内外两宫。“神明造”,以伊势神宫为代表;其特点是 社屋三开间,正面明间开门,屋顶也是悬山式。
1.营造之际,一统天下的德川家康(15421616,江户幕府创立者)为笼络丰臣秀吉 旧部,稳定政局,曾给与极大的财政援助, 故寺观壮丽极至极。
2.蓬莱山水庭院等国家名胜古迹,以及翠竹,菲 樱,晚枫等佳境绝景久负盛名。 近年来,尤以独 创之灯节庙会夜景驰名海外。
3.庭院 古都名刹依山傍水, 古朴茶室匠心独具, 卧龙池,龟鹤岛巧夺天功
室町时代的代表建筑-----鹿苑寺金阁
金阁寺 是世界文化遗产,正 式名 的金阁倒映在镜湖池中的景 观是京都的代 表性景观。
3、近期,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即桃山、江户时代的建筑
姬路城的天守阁
桂离宫
“数寄屋、天守阁”
安土桃山时代是1573年至1603 年之间的一个年代 。
4.开山堂 供奉初代主持三江绍益禅师 之处,堂内纯金彩绘。 顶棚为丰 臣秀吉夫妇生前所乘御船及御车 遗物。
5.伞亭 时雨亭 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设计 之古茶室。亭顶为竹木伞状 结构,独具匠心。
江户时代
你印象中的江户时代是个什么样?漂亮的和服;被剃 掉了一半头发的男人;还是那文明于世的艺妓?
江户时代
镰仓时代的建筑主要有三种形式
“大佛样”(又称“天竺样”)
天竺样建筑在整体结构上属穿 斗结构体系在中国南方,穿斗 结构多用于民间较小型的建筑 上,较重要的殿堂的结构,或 用抬梁式,或穿斗抬梁并用。 而天竺样产生的背景却正与此 成对照,它是为体量庞大且等 级最高的东大寺大佛殿的再建 而引入的一种结构形式。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李金旭一、引言日本和中国都位于东亚,彼此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在建筑、语言和气候方面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古代日本文化隶属中国文化圈,其中建筑、造园等深受中国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脱离以前所属的中国文化圈,投身于西方文化圈,从此走上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建筑设计现代化道路。

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在发展过程中一边对西方文化吸收、创造,一边继承本国的传统文化,取得一系列惊人成就。

自20世纪末便有学者开始对日本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

研究日本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这对矛盾,能够为中国建筑设计走向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日本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发展(一)砖石建筑兴起时期。

1868年日本政治改革,这场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日本在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基础建设、政治军事各方面迅速西化,这些想法很快就传播到了建筑领域。

日本这一时期建筑设计的本质是模仿西方建筑,“拟洋风”建筑盛行,日本长野县开智学校(1876年,立石清重)是代表之作。

此时期的拟洋风建筑具有鲜明的外部形式特征:和式屋顶与西式建筑主体相结合。

拟洋风建筑在立面形式上注重构图,强调形式感。

同时期中国自开埠以来,传统建筑文化也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同样经历“中体西用”的思想变迁,但从历史时间轴来看,中国稍显滞后。

由此推断,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日本自省意识强,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接受、吸收西方文化较为迅速。

而中国对于新技术、新文化抱有顽固的鄙夷态度,思想保守和向后看,旧传统文化的地位难以动摇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中国建筑发展较慢。

其次在建筑领域,日本对西方古典文化的研究较为扎实和完备,为进一步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日本传统木构建筑的自我进化阶段。

在20世纪初期,探索传统样式相继出现三种倾向:近代和风、进化主义、亚洲主义。

在这一时期是新的“民族形式”,明治神宫宝殿(1915年)是该时期典型的代表。

【解读】日本建筑的空间

【解读】日本建筑的空间

【解读】日本建筑的空间作者简介井上充夫いのうえみつお(1918―2002)建筑史家。

1942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系。

1945年曾任哈尔冰工业大学建筑系讲师。

1949年回国,任横滨国立大学教师,直至1984年退任。

井上充夫采用德国及奥地利美术史学中的“样式论”作为研究方法论,并受到20世纪西方建筑理论之影响,以“空间”为关键词考察日本建筑,最终于1962年向东京工业大学提交题为《日本上代建築における空間の研究》(日本上代建筑的空间研究)的博士论文,同年凭此论文获得日本建筑学会赏。

此后,井上充夫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扩大时代范围,最终于1969年完成了《日本建筑的空间》一书。

此书作为日本鹿岛出版社以建筑论及建筑史研究的系列书籍SD 选书的一本,1969年出版后经多次再版印刷。

作者以“样式论”的角度解析了日本建筑空间的历史全体发展过程,使得此书不仅作为一部学习日本建筑史的入门书籍,也成为了面向大众的日本古建筑的普及读物。

本次推送为此书篇末结论部分的转译,主页菌翻译水平相当有限,请有条件的童鞋阅读原文。

注:本推送配图均为主页菌添加,非原书配图,图片除特别说明均为主页菌本人拍摄。

1第一阶段实体性空间上古时期的日本人,与其说缺乏对于建筑空间造型的关注,不如说是对于实体物体存在较高的兴趣,特别是大陆文化传入以前这种倾向尤其明显。

对此的一处证据是,对于柱存在着异常的关注,立独立柱作为信仰和巫术的对象(图2)、对“心柱”“栋持柱”赋予象征意义等现象(图3),均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与此相反,对于建筑内部空间的意识则非常薄弱,比如在神道仪式中,人与神的空间并未见有哪怕是最为初步的区分。

此现象可以从大尝祭这类古代祭祀仪式和建筑的考察得知。

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被认为是日本建筑空间发展史的雏形阶段。

图1 日本弥生时代房屋复原静冈县登吕遗迹图2 长野诹访神社御柱;长野县御柱祭(出处:网络)注:长野诹访神社于境内四角安置“御柱“四根,每七年因更换新柱而举行“御柱祭”,此仪式已被指定为日本无形文化遗产。

日本建筑简介

日本建筑简介
MY LOGO
王喜莲
研究理由
• 建筑是一个民族生存智慧、文化艺术、科学技术 和经济能力的结晶体。
• 建筑业是文化交流、科技交流的具象表现。
• 建筑与其他文化一样,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人文精 神。
• 建筑追求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 居环境之中。 • 建筑是最高境界的艺术。
/v_show/id_XNjIxOTMzNDg=.html
日期 @地点
书院造
• 日本民用建築的一種式樣,其名稱來自書院,即一種內帶書桌的書櫥 。床之間和壁內書架是另外兩種常見的書院式樣。這種源於禪宗派的 寺院住宅逐漸取代了室町時代(1338~1573)的寢殿造建築。其特 點是比較樸素(失去收入來源的貴族迫於無奈),丌对称還有大片流 線型土地。書院造還採用了牢固的牆壁結構和可以滑動的障子,而丌 像寢殿造那樣用可移動的隔離物來分割主要的起居空間。 • 它的基本特点是:一栋房子的若干个房间里,有一间是主要的(上段 ,一之间),这件房间的正面墙壁划分为两个龛,左侧的宽一点,叫 床(押板),右面是一个博古架,叫棚(违棚)。左侧墙上紧靠着床 有一个龛,叫副书院。右侧墙上是卧室的门(帐台钩),分四大扇, 中央两扇可以推拉,两侧的是死扇,床、棚、副书院和卧室的地面都 垫高一点,以床为最高,顶棚则大大降低。称为床的龛,正面墙上挂 着中国式的卷轴画或书法,地上陈设着香炉、一对烛台和一对花瓶, 后来只陈设一只花瓶。副书院一般向外突出,开着窗子,本来是读书 的地方,后来缩小,陈设着精美的文房用具,也变成装饰性的了。
日期 @地点
佛寺建筑分类
和式、唐式、天竺式 和式建筑:主要继承7~10世纪的中国唐代的佛教 建筑,加入日本传统的神社建筑的因素 唐式建筑:是随佛教禅宗从中国传入的宋代江浙 一代的建筑样式 天竺式:是从中国福建传去的闽浙一代地方建筑 做法

通透轻盈——日本古代建筑

通透轻盈——日本古代建筑

二、古代建筑类型
1、神社
神社建筑风格
早期神社三种形制,即住吉造、神明造和大社造。到了平安时代,神社 的形制趋于成熟,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春日造”和“流造”。到了后期,由 于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在神庙建筑中出现了一些变体形式,如“八幡造” 和“日吉造”等。
春日造——春日神社
春日造:每个殿都很小,约1.83米×2.64米,四个角落 的圆柱被固定于一个框架上,最有特色的是设于山墙一端得 楼梯,上又深远的出檐。代表作品有春日神社。
草庵风茶室 (17世纪初)
数寄屋
数寄屋是一种平台规整,讲究实用的 日本田园式住宅,是取茶室风格的意匠与 书院式住宅加以融合的产物,常用“数寄” 分割空间,惯于将木质构件涂刷成黝黑色, 并在障壁上绘水墨画,意境古朴高雅。 数寄屋的代表作品包括:桂离宫新书 院、修学院离宫、曼珠院书院、临春阁 (三溪园)和角屋。
学习情境一:
通透轻盈——日本古代建筑
Ancient Japanese architecture
一、历史演进
1、早期,6世纪中叶到12世纪,即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建筑
法隆寺
“和样建筑、寝殿造” 招16世纪中叶,即镰仓、室町时代的建筑
东大寺大佛殿
主殿造、书院造
姬路城天守阁
三、建筑特点
1、木构架,通透轻盈
三、建筑特点
2、属于中国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三、建筑特点
3、民族特色突出
中日两国品茶会友的地方
三、建筑特点
4、矫饰扩张
三、建筑特点
4、矫饰扩张 枯山水
枯山水 (17世纪初)
枯山水是日本写意园林的代表。它是一种象征性的山水缩景,反映着禅宗的理念 和自然观。枯山水多为面积不大的闲庭小院,以石象征山峦,白砂象征湖海,点 缀少量的灌木或者苔藓、薇蕨,在尺寸之间幻化出江河湖海和千岩万壑。

日本住宅建筑

日本住宅建筑
道都有密切联系,许多日本家庭的房屋 中仍然至少有一间铺设塌塌米的房间。日本的榻榻米除“炕席”和“地毯” 外,还是“一把尺”。在日本,不论走到哪里,每块榻榻米的面积都相等。 传统的日本房间没有床,也不使用桌椅板凳之类。这“榻榻米”,晚上在上 面睡觉,白天把被褥收起,在上面吃饭和进行各种活动。
在日式风格中,回归自然就是最大的特色。无论是在色彩、功能、造型 的设计上都推崇贴近自然,强调自然主义,让使用者有置身自然的感觉。
榻榻米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16世纪末,日本社会就有 按榻榻米分配、修建房子的做法。榻榻米在日本的家居文化中是如此的重 要,以致榻榻米不仅是一个名词,一张榻榻米的面积是1.65平方米。在古 代日本有的地方,一度房屋税的多少是由榻榻米的张数来决定的
平安时代——寝殿造住宅
上图是平安时代都城贵族宅邸的一种典型式样,而此样式 在地方也无疑是被模仿和复制的对象。这一建筑风格的最为明 显的特征便是其总是面对着南方的中心建筑,以及以令人吃惊 的排布方式建起的、各种各样的非露天的走廊和桥梁连接起来、 并环绕着主体建筑排列的次要建筑。
这一建筑模式的核心建筑便是寝殿本身,这也是 “寝殿造”这一建筑风格得名的原因。这个名称按照 字面意思翻译过来便是“用来睡眠的大厅”,这便是 对该建筑功能的描述。对于整个宅邸的主人来说,相 对于其他附属建筑而言,寝殿无疑是整个宅邸建筑群 中最为主要的住宅建筑。 这一时期的此种建筑的建筑风格大都是单层的, 用木制的支柱架起使其脱离地面。而同时以木制的板 材作为建筑的地板。那时还没有我们今天所谓的榻榻 米地板,平安时代的榻榻米是根据睡眠场所不同或者 临时的坐席要求而不断移动的。建筑的屋顶全部是用 厚木板制造的,其中较好的例子是以丝柏木的板瓦覆 盖屋顶,而相对较差的则甚至有茅草覆盖而草草了事。 此时的房屋屋檐上还并没有陶瓷质地的瓦存在,而大 多数的陶瓷瓦可能都被节省并用在了屋脊之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01-19 03:18:45小引本篇实为读星条旗、弥多太诸老师有关日本建筑相册的一份杂抄笔记,我不懂日文,于建筑也完全是外行,虽然平时感兴趣,但多半都是茫然的状态,也曾有心请教星条师,不过他日理万基,实在不好意思打扰,最后只能盲人摸象,自己动手,使之成为年初有关日本历史文物和宗教信仰两日志的续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写这样的日志并非为了求教,或者狂妄地以此指点他人,对于我自己而言,这些只是一些资料的备份,很多日本建筑的相关问题,日本学者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我哪里有资格和能力解说呢?!本篇绝不是行家的美学欣赏,也不是论道似的技术分析,不过木建筑之所以为世人所重,一则是其外观,另外的根本原因是,建构是力学的展示,故而本篇中罗列了不少平面示意图,在了然建筑部件的名称之外,通过示意图,或能进一步的感受建筑之博大和丰富,这些示意图也最费心力,当然,有心者不能重图轻文,另外,看上去啰嗦夹缠,可自以为相当省略了,很多节点不得不割舍,不然说不定要写成书,话说回来,这样的游戏之作,饱学之士切莫当真才好,或者照例是一些图影还算有点用处,汇集于此,没有功劳也还有疲劳,图片皆随处偷盗而来,此间也不一一交代说明了,仓促赶在年前列出,错谬当过后再改。

***************************************************进入正题的分割线********************************************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建筑,其用材、造型、式样,跟这个国家的地理,气候密切相关,此外还与其政信仰风俗,政治教化密不可分,要讲日本建筑,还得从头说起。

原始时代,先民为躲避地上虫兽的侵害和地底的潮湿,将休歇的屋舍建在高出地面、以木或竹支撑的柱架之上,中国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新石器遗址中,都发现有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梁板,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干栏式建筑的遗迹,而这种干栏式建筑,在日本称之高床式住居。

原始干栏式屋舍在以上层斗栱梁架来稳固整个木构的技术产生之前,掘地立柱是稳定建筑物的最好方式,即深挖柱洞,在有坚硬的地基的情况下,埋立粗壮的木柱,然后在柱洞周围施以夯筑,最后再在经过夯固的柱架上铺板建房。

日本青森县青森市高床式掘地立柱建築物遗迹日本湿热多雨,适合高大林木生长,如桧、杉、榉等,这些树木都是优良的木质建材原料,相比中国,木构建筑的资源更为丰富,不过因为深埋于地下,受潮湿的侵袭,木柱极容易腐朽,日本建筑也就形成了一种“定期更新”的制度,如神社的正殿,一般二十年就要更新重建。

丰受大神宫外币殿伊势神宫是日本最古老和最神圣的神道神社,位于三重县伊势市的海滨密林里,分内外两宫,内宫称“皇大神宫”,祭祀天照大神,外宫建造年代晚于,供奉丰受大神,它专门负责保护天照大神的食物。

两宫的样式大致相同,公元七世纪,天武天皇确立了每二十年重建神宫的制度,此类神社建筑的形式更多地保留了日本建筑的旧有形式,伊势神宫的内外宫,差不多两千年没有大的变化,有关神社,或出专篇介绍本篇从略。

皇大神宫新建正殿之栋椋柱日本人认为“物”是无法永久保存的,加之后来传入的佛教“无常”观,所以对于古建筑,往往只求精神的展现,注重建筑的形式,而并不强求原封不动的保存,日本的木构古建筑遗存极多,然而古代木构几乎都经过重修,这也是日本木构建筑的一种特性,是天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结合之产物。

日本是海洋岛国,夏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无法吸收汗气,因此凡屋舍厅堂,都要将门窗大开,使空气流通才能降热,这种气候条件对日本建筑与偶着重要的影响,我们习见的日本建筑,几乎都是开敞形的。

香川县高松市掬月亭日式建筑物内部名称示意图青莲院日本又因为地理纬度的关系,夏季日照射角高,因此把建筑物的檐口再作加深,就可以遮挡直射的太阳,又因多雨,为保护木质建材不被雨水侵淋损害,就要出檐深远,日本人有席地而坐的习惯,建筑就产生了空铺地板,有了深檐,屋内的地板就能延伸到屋外,屋舍周围也就一段檐廊平台,即使是雨日,也大可席坐在平台之上,在室内看来,这个平台有如室外空间,而站在室外庭院里看平台又是建筑的一部分,这是种过渡结构,也是日本建筑的一大特色。

南禅院到了飞鸟时代,日本建筑受中国先进的建筑技术影响,木柱不再埋入土中,而是采用在夯实的地面上埋放石础,然后再将木柱立于石础上,这也预示了木柱顶部的梁架结构已近成熟,不过高床式建筑在日本并未就此绝迹。

法隆寺建于奈良后期平安初期的存放宝物的纲封藏立柱早在飞鸟时代之前,中国建筑的布局形制和建造技术已经传入日本,公元六世纪,随着佛教的输入,朝鲜百济工匠依照中国建筑式样,在日本建造了飞鸟寺与四天王寺,现存世界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奈良法隆寺,也始建于这个时期,此时的建筑样式是为飞鸟样式。

日本飞鸟样式建筑最著名典范法隆寺日本建筑史上的飞鸟时代,是自钦明天皇十三年(552年)佛教传入到孝德天皇大化元年(646年)革新为止,大约九十年的时间,此时中国由南北朝进入隋唐时代,大陆的先进文化迅速传入日本。

之后的日本木构建筑,不断地吸收学习中国文化,结合日本自身特色,在不同时代形成不同的风格。

日本古建筑式样分期图日本古建筑主要有三大样式,即:“和样”“唐样”(禅宗样)“大佛样”(天竺样)以下分别论之,不过在说分类简说之前,先对木构建筑的的基本部件,如屋顶、斗、栱等作一个大致的介绍。

斗栱类型示意图所谓的斗栱,其实是斗与栱的合称,是竖的柱与横的梁之间承上启下传递重力、分配荷载的重要部件,方形木件是为斗,弓形木件是为栱,斗栱可以反复层叠累加的方式分配受力点,斗与栱之间不用铁钉,而是全为榫卯结构。

斗栱结构示意图斗栱及出跳示意图屋顶类型示意图屋顶各部分结构名称示意图奈良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从典章制度到文字服饰,开始系统地复制唐朝文化,中国的建筑形制和技术,也大量引入日本。

日本皇室贵族热切崇尚佛教,东大寺,西大寺,大安寺,兴福寺等佛寺陆续建立,建筑样式从迅速从飞鸟样式过渡到奈良前期的白凤样式,药师寺东塔是白凤样式的重要遗存。

竣工于730年的药师寺东塔药师寺东塔斗栱结构示意图754年,鉴真东渡,在平城京创建唐招提寺,此时的日本建筑以盛唐建筑为样板,现存的唐招提寺金堂和东大寺正仓院等建筑即为天平样式。

唐招提寺金堂竣工于756年的东大寺正仓院正仓院存放奈良东大寺财宝的仓库,收藏有服饰、家具、乐器、兵器等九千多件中古以来各种宝物,其为校仓式建筑。

所谓的“校仓”,是指三棱形校仓木,端头相互咬合,在柱上水平交互重叠成建筑墙壁,校仓之校字即木材组合之意,当潮湿季节,校仓木会吸收湿气膨胀,从而阻绝潮湿的空气侵入仓库内部,在干燥时节,木材收缩产生壁缝,空气由此流通,也正因为如此,正仓院中包括多件来自中国、朝鲜、甚至中亚西域各地珍宝才能保存一千多年。

正仓院校仓结构细部日本建筑由白凤样式发展至天平样式,已趋于完善,这时的佛寺规模宏大,雍容大度,气势磅礡,是日本传统建筑的古典样式最佳代表,这种明显具有中国唐代建筑风格的建筑样式,称为“和样”。

平安前期的弘仁时代(781—1183年),天台宗与真言宗在日本大为风行,这些密教的本山寺院,如延历寺和金刚峰寺,为了远离都市的喧嚣,都将寺院建于山岳之中,因地形关系,山岳寺院的布局就无法和奈良都市伽蓝一样讲究严整格局,其因地制宜的自由布局成为特点,另外又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其建筑风格也就由奈良时期古朴雄浑豪迈转向了纤细优雅。

竣工于800年奈良县宇陀市室生寺五重塔室生寺始建于白凤九年(672年),后来荒废,天长元年(824年)由传法大师空海重建,寺内的五重塔建于山坡之上,据传为空海大师一夜之间建成,传说非实,不过室生寺五重塔确实规模较小,才16米高,上层没有收分,也就是五层次第差不多一样大小,斗栱等建筑部件也是自下而上同一尺寸,整座建筑小巧柔和,是大陆建筑文化与日本传统融合建筑遗物。

高野山金刚峰寺1175年所建之大会堂894年,日本因晚唐世乱而停止派遣遣唐使,中日交流趋于停顿,此后的三百年,是为日本的藤原时代(886—1183年),这个时期,是日本建筑的国风时代,此时宗教信仰盛行净土信仰,佛教寺院成为极乐净土在人间的再现,这时期的建筑显现出一派优美华丽的贵族风格。

平等院凤凰堂平等院位于日本京都府宇治市,原本是藤原道长的别墅,永承7年(1052年)被其子改修为寺院,天喜元年(1053年)修建安置阿弥陀如来的阿弥陀堂,即现在的凤凰堂。

凤凰堂是以中堂为中心,左右有翼廊,背面有尾廊,中堂的屋顶的两端装饰着凤凰,堂前为水池,是西方极乐世界建筑的人间再现。

甘肃敦煌莫高窟初唐321窟壁画之净土殿宇平等院凤凰堂,堂前池水即净土世界之八功德水凤凰堂凤凰堂建筑细部屋脊之铜凤凰奈良时期之后持续四百年的平安时期,年代相当于中国中唐至南宋,经过长年的消化吸收,日本建筑开始由唐风向和风的演变,也就是唐式建筑的日本化。

赵宋立国之后,中华文化继唐代之后再次达到高峰,中日两国交流也回复兴盛,其中往来最为频繁的是大量求传佛法僧人。

禅宗在唐朝时从汉传佛教的诸多门派中脱颖而出,到了五代两宋,禅宗几乎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大量入宋的日本僧人,巡礼游历之地大多限于江浙一带,其将禅宗传入日本的同时,也把江南的伽蓝建筑的式样形制带入了日本,同时,禅宗提倡寂静冥想、修心顿悟,日本这个时期的庭院建筑,极力追求隽永精致以符合禅意,日本建筑也因此增添了新元素新动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建筑样式称为“禅宗样”。

唐朝以后,日本人把来自中国的人与物都冠以“唐”字,如中国人叫唐人,来自中国的船叫唐船,为了区别较早的“和样”,新传入的建筑样式“禅宗样”,也就称为“唐样”,这种式样的特征是梁柱斗拱等建筑构件由硕大转为纤细。

而建筑各部分之比例从单纯简洁变为复杂精致,镰仓建长寺、圆觉寺是其代表。

神奈川镰仓室町时代之圆觉寺舎利殿圆觉寺舍利殿立面与断面建筑示意图圆觉寺舎利殿内部木构梁架“和样”与“唐样”都是指中国式样,只是时代不同,简单地顾名思义,认为“和样”是日本固有建筑之形式,而“唐样”才是中国式样的认识,是完全不对的。

日本中世纪与“禅宗样”同样著名的建筑式样另有“天竺样”,同样取法于中国,南宋时从中国福建沿海一带传入日本,“天竺样”用以重建1180年烧毁的奈良东大寺大佛殿,故而又把“天竺样”称作“大佛样”。

建于1199年之奈良东大寺南大门东大寺南大门左半立面及剖面建筑示意图“ 大佛样”建筑多使用多层的插栱,最著名的代表为东大寺南大门,其内顶无天棚,粗圆柱直通上下,板条以柱为中心十字交叉组成梁枋,檐六出挑插栱,建筑整体体积雄浑庞大,刚直挺拔。

大佛样之南大门细部这里同样不能混淆,千万不能认为“天竺样”是天竺印度建筑式样的简称。

兵库县姬路市姬路城天守阁中世纪之后,日本进入桃山时代,这时的日本建筑越来越呈现自身特色,也日趋成熟发达,城市文化日益兴盛,各种新式建筑相继出现,如茶室,城堡等,限于篇幅,本篇于此暂且省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