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风格之认识维度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与精神维度分析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与精神维度分析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也是为了表达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内涵。
在建筑设计中,文化与精神的维度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与精神维度,并分析它们是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情感体验的。
首先,建筑设计中的文化维度是指在设计过程中融入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因素。
无论是传统的建筑风格还是现代的设计理念,都与某种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比如,古代中国的宫殿建筑就充满了华夏文明的艺术特点,它们体现了古代王朝的权威和尊贵。
而现代建筑设计则更注重融入当代文明的精神,例如,德国的包豪斯建筑学派追求无冗余的简约设计,意在凸显现代工业化的理念。
其次,建筑设计中的精神维度是指设计师在创作中注入的情感和意义。
建筑设计并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功能性的空间,更是创造一个可以引发情感共鸣的环境。
比如,教堂的设计就常常借助透过高大的尖顶和雄伟的墙体向人们传达敬畏与救赎的精神。
而当代建筑设计师则更加强调与自然的联系,通过使用天然材料和开放的空间布局,传达对自然环境的敬佩和珍惜。
除了文化和精神因素,建筑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人类的行为和需求。
人是建筑设计的最终用户,设计师需要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舒适、可持续的环境。
这也是建筑设计中的人文维度。
比如,一座办公楼的设计需要考虑员工的工作效率、福利和社交需求,而一座住宅的设计则要满足人们对私密、安全和舒适的要求。
当然,建筑设计中的文化、精神和人文维度往往是相互关联的。
文化背景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需求,而精神需求又塑造了文化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需要综合考虑这些维度,并将其融入到建筑的形式、结构和功能中。
只有这样,建筑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相融合。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与精神维度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它们既影响了建筑的形态和风格,也塑造了人们在建筑环境中的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
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文化、精神和人文的维度,以创造出与用户情感共鸣的建筑作品。
论建筑设计风格之认识维度

1 . 建筑设 计风格 的含义及 特点 建筑 设计 是以人工 环境 为对象 的设计 活动 , 具体 而言可 以分 为物 质形态 和意 识形 态两个 方面 。建筑 设计 的 目的在于 满足 人们 的精 神 生活 和物 质 生活要 求, 从而对 人 的生产 环境 、 生 活环境 及工 作环 境 进 行物质 和精神 f 的 改造 , 达 到使用 功能 的必需条 件和 视觉环 境的美 好 享受 , 建筑 设计可 以提 高空 间的生 理、 心 理环 境质量 。建 筑设 计风格 , 则 是一 个时 代, 一个 民族 , 一 个流 派 或者 一个 人 的建筑 设 计作 品所 表 现 的主要思 想特点 和艺术特 点 。风 格虽 然表现 于形式 , 但风 格具 有艺 术、 文化 、 社会 发展等深 刻 的内涵, 从 这一层含义 来说, 风 格又不停 留或 等 同于形式 。 种风 格或 流派 一 旦形 成, 它又 能积极 或消 极地转 而影 响 文化 、 艺术 以及 诸 多的社 会 因素, 并不仅 仅局 限于 作为 一种 形 式表 现和 视觉上 的感受 。 2 . 建筑 设计风 格 的复 杂性与 研究意义 ( 1 ) 建 筑设 计风 格 属建 筑设 计 的精 神功 能范 畴, 建筑 设 计史 中不 同艺术 风格 的产 生 、 发展 和变换 , 具 有深 刻 的社会 发展 历史 和文 化 的 内涵 , 并且 往往与 相关 的空间造型 设计的风 格紧密结 合, 甚 至与其他 门 类 的 艺术( 绘画 、 音乐) 和 文 学的风 格息 息相 关, 并 且相 互作 用 、 相 互影 响, 从而共 同发展 形成 了人类文明的艺术史。建筑 设计风格通常 是与某 地域 的人 文因素和 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又融入设计者个性心理体验 , 形 成风格 的外存和内在因素: 然而’ 风格 与上述三者之 间的对应关系 并不是 成不变 的, 它是动态的、 变化 的、 流动 的, 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 另 方 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 各种风格在突破 自 身局 限、 寻求各 自发展道路的 同时又相互借鉴, 相互融合, 形成逐渐螺旋上升 的生 长轨迹。 ( 2 1 纵观 中外建筑设计史, 各种设计风格层 出不穷, 无论是各地独具特 色的传统风格, 抑 或放之四海皆准的现 代风格 , 还是力求精神变革 的后现 代风格… …你方唱罢我登场冷 人 目不暇接 。作为设计者对 于建筑 设计 风格的清晰认识却是十分必要的对 于设计风格细分的定位研 究缺失, 建 筑设计实践上艺术效果 自然就会大打折; 并不罕见的是提到中式, 有人会 忽略汉唐风格 与明清风格之 间的差异。 论及欧风. 也有 人会 无视南北欧之 间的不 同;为 了改变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解决建筑设计风格定位 的问 题— — 正所谓“ 名不 正, 言小顺 ’ 我们有必要从更加系统的角度认识建 筑设计风格体 系, 理清建 筑设计 风格 中的 内在 因素与 文化脉 络, 从 而更 好地 为设 计创作服 务, 推动 建筑设计 行业 的发展 。
建筑空间尺度设计浅析

建筑空间尺度设计浅析建筑在创造人们所需要的生产,生活,娱乐和文化的空间时,是在进行着一种城市组织结构的延续工作。
设计建筑时,空间编序前,建筑师必须决定于各种不同类型活动的分离聚散,并应恰好地将活动包含其中并与活动和谐。
然后依据平面面积的要求和剖面所需的空间尺度来研究空间的实际尺寸。
这些空间必须容纳除人以外的附加面积。
空间的高度既是对平面面积比例的反映,也应反映出人类心理层次的舒适程度。
1 分隔与联系建筑的室内空间组合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对空间在水平与垂直方向上进行灵活的分隔与联系,使空间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各种活动的需要。
空间的分隔与联系对空间设计的整体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既要根据空间的性质特点和使用要求,又要考虑空间的艺术特点和人的心理需求。
空间的分隔与联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室内外空间的限定、内部各空间的限定和同一空间不同部分的限定。
首先是室内外空间的限定,如建筑的外墙、人口、天井、内部庭院等,都与室外空间紧密地联系。
如何使室内与室外空间既划分有序,而又相互融合,体现出室内外空间的相融共生的关系成为设计的重点。
其次是建筑内部各空间的限定。
我们既要使建筑内部空间的安排功能合理,同时还要进一步考虑空间给人的精神感受。
最后是单一空间内部的再限定,可以通过内部的装修、家具的布置、陈设的摆放等方式来进行应该注意的是,上面所说的几个层次的划分是相对的,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该统一在建筑空间组合的整体设计与风格创造中。
2 对比与变化室内空间在形式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异,差异越大,对比越强烈,使人们在此空间进入到彼空间的过程中体验到各自的特点,并引起心理的变化和快感。
对比与变化可以通过形状、尺度、色彩、肌理、方向等手段来达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2.1 形状对比:指两个以上形状的空间组合在一起,在某一程度上产生差异性,从而引起视觉与心理上的对立感。
在不同形状的空间对比时,较特异的形状容易成为重点。
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美学五个维度认识徽派建筑

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美学五个维度认识徽派建筑徽派古建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集徽州山川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聚合历史、文化、经济、美学等多重价值,充分彰显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高度一致,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让乡愁乡音可触可闻、乡恋乡情可依可寄。
从历史价值看,徽派古建延续一缕流淌千年的乡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国人的根和魂始终在乡村,一座座古建筑让乡愁不需再漂泊。
很多人说,看到马头墙就到了徽州。
信步走进一处徽州民宅、就会翻动一页历史,随处踏足一块石板、就会触动一段记忆。
凌云说,徽派建筑不仅是物质实体,更是历史载体,就像一部砖雕、木雕、石雕写就的立体史书,蕴含了徽州人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承载了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原生态的历史印记,是透视徽州的“一扇窗”、了解徽州的“活化石”。
凌云介绍,徽派建筑历史源远流长,具有隋唐遗风,保留宋元工法,彰显明清特点,专家称赞“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
如今大量徽派古建筑列为各级重点文保单位,西递、宏村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徽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徽派建筑已成为读懂乡土中国、乡愁中国的“终极密码”。
黄山作为徽州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有2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2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名镇名村,271个中国传统村落、居全国地级市前列,13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和数量均居安徽第一,8000多处历史文化遗存,上百万件文书文献、典籍资料,这些都是黄山市追溯历史、读懂中国的“活标本”。
走进徽州大地,就如同走进一座可以随手触摸、亲近对话、没有屋顶的博物馆。
从文化价值看,徽派古建仿佛一曲百转千回的乡音一幢徽派古建就是一段徽州历史。
经过多次人口迁徙,中原建筑文化与本土建筑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叠加,创造了中国古建筑中重要流派之一,被誉为人类聚居独特的“东方智慧”。
凌云说,徽派建筑“有堂皆井”,一个天井就相当于一座建筑的“心”,厅堂里白天洒满阳光,夜里满天繁星,虽足不出户,却安享自然。
设计美学 环境维度

设计美学环境维度
设计美学中的环境维度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
1.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融合:设计美学要关注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和谐
关系。
人工环境应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2.空间布局与功能需求:设计美学需要考虑空间布局和功能需求之间的平衡。
空
间布局应合理、舒适、实用,符合功能需求,同时注重美学感受,创造出宜人的环境。
3.色彩与材质:色彩和材质是设计美学中重要的环境因素。
色彩可以影响人的情
绪和心理感受,材质则关系到环境的质感和舒适度。
设计美学应选择合适的色彩和材质,营造出舒适、美观的环境。
4.光照与通风:光照和通风是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对人们的舒适度和健康有直接
影响。
设计美学应充分考虑光照和通风的需求,合理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创造出健康、舒适的环境。
5.文化与历史:设计美学需要考虑文化和历史因素,尊重当地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和历史符号,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环境。
综上所述,设计美学中的环境维度涉及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融合、空间布局与功能需求、色彩与材质、光照与通风以及文化与历史等方面。
在设计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既舒适又健康的环境。
对建筑的理解

对建筑的理解建筑是人类创作的艺术和科学结合的杰作,它不仅是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场所,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从古至今,建筑一直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对于建筑的理解,既包括对其实用性和功能性的认识,也包括对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建筑作为人类的创造,首先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一个完美的建筑应具备舒适的住宅空间、安全的工作环境、便利的商业设施等,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条件。
同时,建筑的设计还应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使用节能环保的材料和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除了满足实用性需求,建筑也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
无论是古代的宏伟宫殿,还是现代的创意设计,建筑都展现出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每个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观和内部结构,通过形式、比例、色彩和材质等元素的运用,将美感和情感融入其中。
建筑不仅是对空间的塑造,更是对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引发对美的追求和思考,成为城市的地标和人们心灵的寄托。
建筑还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建筑都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承载着当地的历史、传统和信仰。
例如,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和皇权统治,而现代的高楼大厦代表着城市的繁荣和现代化的象征。
建筑还能通过建筑风格和建筑装饰等方面的元素,传递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品味和人文精神。
另外,建筑还具有社会和经济意义。
建筑项目的建设过程不仅创造就业机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形象和品质的重要标志。
一个有特色和优质建筑环境的城市,不仅能吸引人才和资本的流入,还能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
因此,建筑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建筑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还通过艺术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让人们享受美的享受,感受建筑所带来的力量和魅力。
建筑设计的多样性

建筑设计的多样性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每个时代的文化遗产。
在建筑设计中,多样性是重要特征之一,它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建筑设计的多样性,从不同维度来探讨建筑设计的多样性对社会的影响。
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建筑风格是建筑设计中最显著的多样性之一。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如中国的传统建筑、欧洲的哥特式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等。
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历史、信仰和社会制度,也反映了当时的艺术潮流和技术水平。
建筑风格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体验,也成为了历史和文化的遗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建筑材料的多样性建筑材料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建筑设计多样性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不同的地域、气候和文化背景下,人们采用的建筑材料也不同,如石、木、砖、瓦、泥等。
此外,随着科技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新的建筑材料也不断涌现,如塑料、玻璃、钢结构等。
建筑材料的多样性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也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建筑形态的多样性建筑形态是建筑设计中最具创新性和多样性的方面之一。
建筑形态既包括建筑的立面形态,也包括建筑的空间形态和结构形态。
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人们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建筑形态,如尖顶大厦、弧形拱桥、网格结构等。
此外,随着城市化和现代技术的发展,建筑形态的多样性也日趋丰富,如摩天大楼、空中花园等。
建筑形态的多样性不仅展示了人们的设计创新,也为城市环境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视觉体验。
建筑功能的多样性建筑功能是建筑设计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也是建筑设计多样性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建筑类型和功能,如教堂、寺庙、宫殿、城堡等。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建筑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如商场、写字楼、住宅等。
建筑功能的多样性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建筑设计方案。
浅析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确理解的前 T, 题 抓住问题的 关键和 所特有∞表 方式和椅目
性的、 .对 当 前 建
25 造思维的 算法模型 创
创 造是 某种 新 的组合 过程 的产 物 ,由构
. 创
统 一的 建
重 , 在功能或 视觉效果 不佳的 问 存 题 本文作 者通过 自身对其 的理解 , 简要探讨 .与大 家 做
de in irqui o s e g s r ed fr
f r du i he p o ct ononpeo e i cut an pl le r l r ue d eneranmen pac t e crat r l ti fs e h e i ve poce s s 1 am e o i i h lf s i d tbul ng fe emo1 pa d d 几 s ce an exero pa t iesc id ou t  ̄ s ce oc i t are fbyon v i r
1 引言
在建 筑设 计中 .再 富有 创意 、再 优美 精 湛 的建 筑 .都_ 能离 开技术 晨 面的支 持 在 币 实 际工作 中却 常发 现一 些建 筑l设 计创 新的 师
意图强 烈 . 但其 设计方案脱 离设计 原则程度严
索 。它 是 逻 辑 思维 形 象 思 维相 结 . 现 实 主 X
井阜 。
成因子 与 ( 多维 的)构成序 列关系决 定 算法 是 组 达到某个 目标过程的 步骤的表 述。事物
构成 因子 均是 一类 集台 ,而娄 别划 分是相 对 的 . 更 为抽 象的 层次 .异类 的事 物园相 似 在
7 的设 计 想.并M 概念
性 建 筑 设 计思 维 M 目 ^们 的 ± 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建筑设计风格之认识维度
【摘要】:简要介绍了建筑设计风格的含义及特点、复杂性、研究意义等,在时间、空间与纯度的三维柱状空间体系中系地分析了建筑设计风格,从而提供了探索建筑设计风格的继承与发展的新视角。
关键词:建筑设计;风格;系统性;时间;空间;纯度
1 建筑设计风格的含义及特点
建筑设计是以人工环境为对象的设计活动,具体而言可以分为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
建筑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要求,从而对人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改造,达到使用功能的必需条件和视觉环境的美好享受,建筑设计可以提高空间的生理、心理环境质量。
建筑设计风格,则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者一个人的建筑设计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
2 建筑设计风格的复杂性与研究意义
1)建筑设计风格属建筑设计的精神功能范畴,建筑设计史中不同艺术风格的产生、发展和变换,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并且往往与相关的空间造型设计的风格紧密结合,甚至与其他门类的艺术(绘画、音乐)和文学的风格息息相关,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共同发展形成了人类文明的艺术史。
风格的对应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的、变化的、流动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风格在突破自
身局限、寻求各自发展道路的同时又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形成逐渐螺旋上升的生长轨迹。
2)纵观中外建筑设计史,无论是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风格,抑或放之四海皆准的现代风格,还是力求精神变革的后现代风格……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目不暇接。
作为设计者,对于建筑设计风格的清晰认识却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设计风格细分的定位研究缺失,当务
之急是解决建筑设计风格定位的问题———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我们有必要从更加系统的角度认识建筑设计风格体系,理清建筑设计风格中的内在因素与文化脉络,从而更好地为设计创作服务,推动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3 风格的内在因素和认识维度建筑
设计来源于人类生活,建筑设计风格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
息相关;建筑设计风格,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特点社会文化逐步积淀,最终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形式。
中国的前辈建筑教育家梁思成曾按照“古”“今”“中”“外”四种特征,把设计分为四个档次———以“中而今”为上,次之“西而今”,再次“中而古”,以“西而古”为下;这种划分方法综合时空两种因素,清晰明了而长期为业内共识;显然,“古”与“今”为时间(历史)维度,“中”与“外”则为空间(地域)维度,对于建筑设计风格的认识无疑向前进了一步。
由于技术不断进步,表现手法日渐更新,加之设计者力图表现某种社会文化特征的尺度不同,显然不同的设计作品的社会文化特征典型程度也有所不同,我们不妨将这种风格明显性称其为纯度,显
然,时间(历史),空间(地域)与纯度基本构成我们认识建筑设计风
格的三个基本认识维度;藉此我们不仅能系统地认识风格体系,而
且能为设计实践提供可遵循的理论指导。
4 建筑设计风格系统的特征解读与分析
1)建筑设计风格系统的基本维度与含义分析。
空间(地域)维———人类文化有很强的地域联系(连续及差别),建筑设计风格也是如此,这种地域之间的联系构成建筑设计风格细分研究基础与基本认识维度。
空间(地域)维度的连续性使其分布在风格系统的圆周之上,颇似简化的地理时区划分。
时间(历史)维———由于社会生活因素的变化,不同地域的建
筑设计风格不断变化发展,依照自己的规律不断前行,并且随着时
间的推移而加速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建筑设计风格的历史延续性,比如就中原地区而言,由于社会生活的延续性,建筑设计风格也经
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的变化轨迹。
显然,时间(历史)维由于其单向性使其呈直线与空间(地域)维平面正交。
纯度维———建筑设计风格系以特定某一地域某一时代的风格为典型蓝本(最纯粹的设计风格),比如明清苏式小木作风格, 继而由于表现手法不同产生此风格特征明显程度不同的建筑设计作品,可视为风格纯度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既与技术手段进步有关(比
如以不锈钢代替木质的中式冰纹屏风),也与设计表现手法的突破
有关(比如突破传统设计构图的对称性限制)。
不难理解,通常所谓“现代中式”的“现代”是一个纯度的概念,而非时间(历史)的概
念。
至于通常所谓“现代风格”,因为简单几何形体为母题进行设计,这种风格实际上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史中,几乎超越地域和时
间界限,可以理解为不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的风格,或者具有普遍适
用性的简约主义风格,所以此“现代”其实也非“时间(历史)”概念,而是“纯度”概念,在建筑设计风格系中,“现代风格”几乎与时间轴重合。
2)建筑设计风格系的特征几何面。
按照上述分析,建筑设计风格系为规则的柱状空间,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特征几何面深入认识其空间秩序,时间秩序与纯度秩序。
其中,同空间(地域)面表现为过时间轴的半平面,此面上所有设计风格的地域特征相同,而时代特征
和纯度特征(明显程度)则各不相同;同时间(历史)面表现为系列的水平圆形平面,此面上所有设计风格所处时代相同,而地域特征和
纯度特征(明显程度)则各不相同;同纯度面表现为系列同心圆柱面,此面上所有设计风格纯度特征(明显程度)相同,而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则各不相同。
5 结语
建筑设计风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同时不同地域与历史时期建筑设计风格的对立与统一,推动
着建筑设计发展的历史进程。
正如某知名广告所言“灵感在于创造,更在于传承”,通过对各种建筑设计风格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与认识,我们可以探寻设计文化历史脉络,掌握其设计内在规律,准确进行
设计风格定位,在当今信息时代设计多元化的格局发展中正确对待
设计风格的国际化与民族化、技术化与艺术化,促使建筑设计推陈出新,不落窠臼,推动建筑设计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06.
[2] 殷丹.设计风格的矛盾性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
[3] 廖风华.基于pccs色系之装饰设计色彩规律再认识[j].室内设计,200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