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长时记忆
第七章记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最...

第七章记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并在所选项字母上划圈)1.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再现的心理过程是()AA.记忆B.表象C.想象D.思维2.人在意识的调控下,主动收集某些知识经验完成当前作业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是()AA.外显记忆B.內隐记忆C.元记忆D.形象记忆3.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已有的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发生影响作用的记忆是() B A.外显记忆B.內隐记忆C.元记忆D.形象记忆4.一个人对客观事物具体特征、人名、地名、定理、定律等信息的记忆是() D A.情绪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陈述性记忆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体对客观事物和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是() D A.情绪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陈述性记忆6.个体对骑车、游泳、溜冰、写字等经过多次练习而获得的记忆是() B A.情绪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陈述性记忆7.个体对语法规则、化学公式、物理定律、公式符号等知识的记忆是()B A.情绪记忆 B.语义记忆 C.情景记忆 D.形象记忆8.个体对具有先后顺序活动,一般难以言传的记忆是() BA.元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形象记忆10.在下列选项中,属于考试时解答论述题时的记忆活动是() CA.识记B.保持C.回忆D.再认11.在下列选项中,“潜移默化”的记忆过程属于() BA.有意识记B.无意识记C.意义识记D.内隐记忆12.在下列选项中,个体一旦学会了游泳,即使多年不游,也不会忘记。
这种记忆是() DA.逻辑记忆 B.形象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13.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短时记忆容量(即短时记忆广度)约为()CA.5±2组块B.6±2组块C.7±2组块D.8±2组块14.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再现后续学习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是() B A.动机性抑制 B.前摄抑制 C.倒摄抑制 D.痕迹抑制15.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是() C A.动机性抑制 B.前摄抑制 C.倒摄抑制 D.痕迹抑制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并在字母上划圈,多选、少选均为错误)1.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正确诠释的有() BCDA.感知觉是认知过程,而记忆不是B.感知觉指向当前,记忆指向过去C.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D.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记忆子系统2.个体对下列内容记忆中,属于陈述性记忆的有() ABDA.六月一日是国际儿童节B.关于书上解释天为何会黑的记忆C.对游泳技能的记忆D.对《心理学导论》目录的记忆3.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天为什么会下雨的记忆种类有() ADA.陈述性记忆B.程序性记忆C.形象记忆D.逻辑记忆4.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程度,可把记忆分为() CDA.陈述性记忆B.程序性记忆C.内隐记忆D.外显记忆5.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方式不同,可把记忆分为() ABA.陈述性记忆B.程序性记忆C.内隐记忆D.外显记忆6.根据长时记忆中存储信息内容的不同,可把记忆分为() ABA.语义记忆B.内隐记忆C.情景记忆D.外显记忆7.根据记忆中的具体内容,可把记忆分为() ABCDA.形象记忆B.情绪记忆C.逻辑记忆D.动作记忆8.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元记忆主要成分的有() ACDA.元记忆知识B.元记忆体验C.元记忆监测D.元记忆控制9.在下列选项中,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有() ABDA.无意识记B.内隐记忆C.随意注意D.有意后注意10.在下列选项中,需要人更多知识经验参与的记忆有() ACA.有意识记B.机械识记C.意义识记D.无意识记11.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目的,把识记分为() ACA.有意识记B.机械识记C.意义识记D.无意识记12.在下列选项中,具有选择性特点的有() ABCDA.无意识记B.机械识记C.有意识记D.记忆保持13.根据信息的输入与编码方式、信息存储时间长短等,将记忆过程分为() ABC 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映象记忆14.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短时记忆信息编码方式的有() ABA.听觉编码B.视觉编码C.形象编码D.映象编码15.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加工以意义编码为主,它包括有() CDA.听觉编码 B.视觉编码 C.表象编码 D.语义编码。
第七章 长时记忆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主要区别
(二)内隐学习
它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获得客观环境中的刺激信息或复杂 知识与经验的过程
三个典型特征:第一,内隐学习自动地产生,并无须个体有意识 地发现任务操作的规则;第二,具有概括性,它很容易概括来自 于不同方面的符号集合;第三具有无意识性,内隐地获得的知识 一般用语言表达出来
编码系统来进行处理,但是具体词还可以在有限的 范围内由表象编码系统来进行加工
二、语义编码中的语义代码
语义编码系统主要以语义代码对短时记忆输入的刺激信息进行编 码(短时记忆中主要以言语听觉代码对信息进行编码)
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编码依赖于学习时的注意和知觉活动 不同的信息加工水平 长时记忆对来自短时记忆的刺激信息进行相对深度水平的加工处
佩奥认为,记忆中的表象编码,是专门处理非言语 的客体和事件的知觉性刺激信息材料
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短暂形象。与 实际事物或景物、图像不同,它缺乏直接刺激信息 的细节内容
佩奥的研究:配对刺激项目,有实物的图画和文字 的名称,组成和谐与不和谐两种配对
材料举例:
佩奥的实验
佩奥认为,如果在人的长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都是以语义编 码的话,那么,他就会对图片进行意义上的解释,这样,对 图画的反应时间就会比对文字的反应时间长些,因为被试必 须首先要把图画转换成语义代码的编码后,才能去判断图画 的大或小。反之,如果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有用表象代码来 对刺激信息项目进行编码的话,其对图画的反应时间这会比 对文字的反应时间要快些
这说明被试能够准确记住句子所表达的一般意义,而不是这些句 子所使用的具体字词或句子的表达形式,包括句子呈现的顺序
语义代码是长时记忆对刺激信息进行编码的 主要形式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记忆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记忆第七章记忆一、记忆概述健忘20秒:亨利.古斯塔夫.莫莱森(H.M)(一)记忆的含义记忆是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编码是人类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相当于记忆中记的阶段。
在记忆的过程,编码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主要有视觉的、听觉的和语义的编码,不同的编码方式对记忆有不同的影响。
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的头脑中。
知识的存储有时也叫知识的表征,它可以是实物的图像,也可以是一系列概念或命题。
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后一个阶段,相当于记忆中忆的阶段。
再认和回忆是提取的基本形式。
记忆好坏是通过信息的提取表现出来的。
(二)记忆的过程从传统心理学来讲,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环节-记忆过程。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讲,记忆包括编码、储存和提取三个环节-对应心理过程。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可以表现为回忆,也可以表现为再认。
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
记忆过程的这三个环节,也可以说编码、储存和提取这三个环节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记忆的种类1. 记忆按信息保持时间和编码方式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1)情景记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受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容易受到干扰,记忆不够稳定。
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去过的地方。
(2)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不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提取也比较容易。
作业治疗学第七章名词解释

作业治疗学第七章名词解释
认知是认识和知晓事物过程的总称.包括感知,识别、记忆、概念形成、思维推理以及表象过程.
知觉障碍是指在感觉传导系统完整的情况下大脑皮质特定区域对感觉刺激的认识和整合障碍,可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局灶性或弥漫性脑损伤患者.
失用症是指在无肌力下降、肌张力异常、运动协调性障碍,感觉缺失、视空间障碍,语言理解障碍,注意力差或不合作等情况下,不能正确地运用后天习得的运动技能进行目的性运动运用障碍.
当双侧手指失认同时合并左右分辨障碍,失写.失算时称为格斯特曼综合征,与优势半球角回损伤有关,又称角回综合征.
单侧忽略又称单侧空间忽略、单侧不注意或单侧空间失认,是指对来自损伤半球对侧的刺激无反应,主要以视觉形式表现,也可以表现在近体空间的触觉及空间表象上。
表现为以体轴为中心,离体轴越远越容易忽略.
失认症是指非感觉器官功能不全或智力低下、意识不清、注意力不集中、言语困难以及对该物不熟悉等原因,而是由于大脑损伤,不能通过相应的感官感受和认识以往熟悉的事物,但仍可以利用其他感知途径对其进行识别的一类症状.
视觉辨别功能障碍指观察两者之间或自己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物
体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距离的障碍,包含图形背景分辨困难、空间定位障碍、空间关系障碍、地形定向障碍,物体恒常性识
别障碍等多种症状.
基础认知功能主要包括定向力,注意力和记忆.
常见认知障碍:
1.定向力障碍:定向力障碍表现为对时间和的信息混淆不清.
2.注意障碍:集中性注意障碍,持续性注意障碍、选择性注意障碍、交替性注意障碍意障碍及分配性注意障碍.
3.记忆障碍:。
瞬时记忆障碍、工作记忆障碍及长时记忆障碍.。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七章第四节

3.促进意义生成的策略 (1)当前所学的不同知识成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①加题目;②列小标题;③提问题; ④说明目的; ⑤总结或摘要; ⑥画关 系图或列表。
(2)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先前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①举例;②类比与比喻;③证明;④述义;⑤解释;⑥推论;⑦应用。
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 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知识建构” 适合“劣构”领域和高级知识的学习。
更多地借助非结 构性的背景经验 解决复杂问题
个人建构主义
个体通过理解重复发生的事件独自 建构知识;知识与其说是客观的,不 如说是个体适应性的。
图式:个体对世界的
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 式。 2-7岁的儿童的 图式的特点: 表象符号+直 觉表象。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与核 心 图式的发展变化就是认知发 展的实质。 认知过程受三个基本过程影 响:同化、顺化、平衡。
二、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
(一)生成性学习 1.理解的生成过程
(1)提取长时记忆中相关的知识经验,进入短时记忆。 (2)选择性注意:根据提取的知识经验,选择性注意并知觉那些已经有过 经验、仍有持续兴趣的信息。
(3)新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存在的有关信息建立某种联系,从而主动地理解 新信息的意义,这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4) 进行试验性的意义建构:学习者激活有关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理解, 同时监视这种试探性理解是否合适。
知识建构共同体的互动方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关注问题,而非知识单元或主题。在知识建构共同体之内,大家 的关注点是问题,而非某方面的知识单元或主题。 (2)追求思想的持续改进,而非得到标准答案或结论。
(3)关注集体知识:在知识建构共同体之中,每个学习者不只是建构 自己的知识,而且在共同发展集体的公共知识。 (4)强调去中心化的开放互动,而非权威控制的互动。
心理学导论_记忆

• 现代心理学如何解释记忆? • 现代心理学家如何研究记忆? • 事后的记忆能够符合学习时的事实? • 形成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 有什么方法可以增进记忆?
第一节 记忆的性质
• 记忆
–对因经验所学得并保留的行为,在需要时 不必再加练习即可重现的心理历程。发生 在学习历程之中及其完成之后
– 前摄抑制:先学材料对后学 材料的干扰作用 • 识记者的动机、情绪等 焦虑 考试
遗忘的原因
• 痕迹衰退说:遗忘是由于 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 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 果
• 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 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 激的干扰的结果,一旦排 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 复
如何减少遗忘?
• 组织有效的复习
影响记忆的因素
• 系列位置效应(serial-position effect)首因/近因
• 闪光灯效应(flashbulb effect):引人震撼的事件 容易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莱斯托夫效应(Restorff effect):学习材料中最 为特殊的容易记忆
第二节 感觉记忆的研究
• 个体如何运用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 • 一次“瞥见”所及,能够收录到多少信 息? • 感觉记忆能保留多长时间?
• 组块(chunk)
– 构成记忆的独立项目
7 + 2
• 记忆广度(memory span)
– 短期记忆的储存数量,也称立即记忆广度 (immediate memory span)
短时记忆的提取
• 可能的信息检索方式
– 系列检索 – 平行检索
• Sternberg的实验(1970)
– 程序:向被试呈现1到6个不同系列的数字,然后再呈现 一个探测数字,让其判断是否为刚才呈现过 – 结果:提取信息的时间随着项目的增加而增长 – 结论:短时记忆对信息的提取是按顺序系列检索
教育学第七章记忆口诀

教育学第七章记忆口诀教育学第七章主要介绍了记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记忆是人类智力活动中重要的心理过程,对于学习和认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章的内容包括记忆的基本概念、记忆过程的构成、记忆的分类和记忆的运用等方面。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本章内容,下面给出一个记忆口诀,以便复习和记忆。
一、记忆的基本概念记忆是指个体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加工和储存,形成对外界信息的再现和重现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基本概念有三个要点:接受、加工和储存。
二、记忆过程的构成记忆过程包括感知、编码、存储和检索四个阶段。
感知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和接受的过程;编码是指将感知到的刺激转化为可储存的信息的过程;存储是指将编码后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的过程;检索是指从存储中提取信息的过程。
三、记忆的分类记忆可以根据存储的时间长短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根据记忆的呈现形式分为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事实记忆和过程记忆。
四、记忆的运用记忆在学习和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记忆可以通过使用记忆策略来提高记忆效果,如联想、编码和复述等。
此外,记忆还可以通过记忆曲线来进行复习和巩固。
五、记忆的影响因素记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情感、注意、意愿、重复和意义等。
情感因素可以增强记忆效果;注意因素可以提高信息的编码和存储;意愿因素可以增强记忆的动力;重复因素可以加深记忆的印象;意义因素可以提高记忆的意义和效果。
六、记忆的发展记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儿童的记忆能力逐渐增强,从简单的感性记忆到符号记忆,再到概念记忆。
成年人的记忆能力相对稳定,但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七、记忆的异常记忆的异常包括遗忘、记忆衰退和记忆障碍等。
遗忘是指信息在存储和检索过程中丢失的现象;记忆衰退是指记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记忆障碍是指记忆能力受到疾病或其他原因影响而出现异常。
以上就是教育学第七章记忆口诀的内容。
通过口诀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本章内容。
心理学记忆课件PPT

• 结果发现:回忆错误多出在音近字母之间
• “照片式记忆” • 体验异常清晰表象的人们
能够回忆一幅图画的细节, 持续时间远比感觉记忆长, 就好像他们还在看这幅照 片。 • 5~8%青春期前儿童
短时记忆的储存
– 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将外在世界的物 理特征转换为心理事件,以便处理与记忆的历程。
• 储存(Storage)
– 将经过编码的信息留存在记忆中, 以备必要时可供提取。
• 提取(Retrieval)
– 在需要时将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 取出应用的心理历程。
– 解码
记忆的测量
• 对输入信息储存时间极短 • 每次能收录的信息有限
– 感觉记忆存储数量的研究
• 整体报告法(whole report procedure) • 部分报告法(partial report procedure)
– 结果:图像记忆的容量为9个项目;记忆随着 信号音延迟出现的时间推移而下降,当延迟1 秒钟后记忆成绩与全部报告法结果相同
• 组块(chunk)
– 构成记忆的独立项目
7+2
• 记忆广度(memory span)
– 短期记忆的储存数量,也称立即记忆广度 (immediate memory span)
短时记忆的提取
• 可能的信息检索方式
– 系列检索 – 平行检索
• Sternberg的实验(1970)
– 程序:向被试呈现1到6个不同系列的数字,然后再呈现 一个探测数字,让其判断是否为刚才呈现过
• 将感受器所收录刺激的原来物理特征转化为 心理性的信息,以便继续进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关于表象记忆的实验 (1)佩维奥的实验:
①向被试呈现配对刺激项目(如下图),要求 被试判断哪一个配对刺激项目能记得更牢。 ②配对的刺激项目有实物的图画和文字的名 称。实验把测验项目组成和谐的和不和谐的两种 配对。 ②例如,和谐的刺激项目: “斑马”的图片 与“灯”的图片的大小与实物的大小一样,或 “斑马”的文字比“台灯”的文字大。 不和谐的刺激项目:“斑马”的图片比“台 灯”的图片小,或“台灯”的文字比“斑马”的 文字大。
2、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的实验:
(1)实验设计: 让被试识记一个词表,包括“鸟”在 内的若干字词,过一段时间,进行回忆测 验。 (2)实验要求: 被试熟记呈现的词表,包括“鸟”在 内,没有教被试什么是“鸟”或“鸟”这 个词的意义。
(3)实验假设: ①如果被试原来就知道 “鸟”是什么,“鸟” 这个词的意义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照样 贮存在被试的长时记忆中,不依赖本次实验的情 境。 ②如果被试原来不知道“鸟”这个词的意义, 在实验中,也会毫无所获。 实验中,教给被试的只是“鸟”这个词,这 个事实依赖于这一时间和情境。它作为被试的个 人经历而进入长时记忆,到测验时再提取出来。 传统实验研究的是情景记忆,不是语义记忆。
3、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的区别: (1)情景记忆以个人经历为参照,以时间、空间 为框架;语义记忆以一般知识为参照,有形式结构, 如语法结构。 (2)情景记忆经常处于变化的状态,易受干扰, 贮存的信息常被转换,不易提取。语义记忆较少变化, 不易受干扰,比较稳定,较易提取。 (3)情景记忆贮存特定时间的个人事件,推理能 力小;语义记忆贮存一般知识,推理能力大。语义记 忆与认知和智能活动有密切关系。 (4)一些病例支持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的区别。 例如,某些遗忘症患者特别难于回忆特定的情景,但 他们可以对此作一般的言语描述。
第二节
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类型
一、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1、1972年加拿大心理学家Tulving和 Donaldson在《记忆的组织》中,将长时记忆分为 两种: (1)情景记忆:是对在一定时间发生的事件的 记忆。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具有自传体的性质。 (2)语义记忆:是对语词、概念、规则和定律 等抽象事物的记忆。可用定义来描述。如鸟是有 羽毛的动物。 语义记忆不依赖个人所处的某个特定时间或地 点。
4、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的联系: 情景记忆经过在不同背景上的多次重复,就会逐渐 概括成为语义记忆。与概念形成过程相似。 (1)Ebbinghaus以来的研究都是情景记忆的实验。 语义记忆被忽略。记忆研究未能对学校教学和其他生活 领域产生积极作用。 (2)Tulving以后,语义记忆成为研究的重点,提出 几个语义记忆模型。 ①模型企图说明语义记忆的结构和过程,即语义记 忆中的信息是如何组织和提取的。 ②语义记忆研究把记忆、言语、思维紧密联系,更 接近生活。 ③研究与概念形成和概念结构研究互相交叉。
来自3、长时记忆的两种代码 (1)语义代码(命题代码或命题表征):是一种抽 象的意义表征,具有命题(Proposition)的形式。命 题可用句子来表述,如“鸟是有羽毛的动物”。 (2)表象代码:就是记忆中事物的形象。 4、表象代码与语义代码的区别:表象代码与知觉 的性质相似,与外部客体相类似。 5、Tulving和Paivio对长时记忆类型的划分是不同 的。 Tulving着眼于信息类型, Paivio着眼于信息编码 形式。 6、Paivio的表象系统是贮存具体事件的,与情景 记忆相似;言语系统是贮存言语信息的,与语义记忆 相似。 7、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一样,可以由命题来表征。
20世纪6O年代,Warrington和 Weiskrantz发现,这种现象在遗忘症患者身上 都有所表现。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对某方 面的学习记忆,但他们在完成有关任务的操作 时却表现出了记忆效果。这种现象被称为启动 效应(priming effect)。 后来,对正常人进行的大量研究发现,启 动效应是普遍存在的,这是一种自动的、不需 要有意识回忆的记忆现象。 1985年,格拉夫(Graf)和沙可特 (Schacter)把这类记忆称为内隐记忆。把需 有意识回忆的记忆统称为外显记忆。
二、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 (一)两种编码说或双重编码说 1、1975年Paivio从信息编码的角度把长时 记忆分为两个系统: (1)表象系统:以表象代码贮存客体和事件 的信息。 (2)言语系统:以言语代码贮存言语信息。 2、两个系统的关系 ①两个系统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 ②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问题一直有争论。 焦点是语义代码外有没有表象代码。
④实验证明:被试对图画的加工比对具体 的或抽象的词或文字的加工更容易。 图画刺激信息能被表象编码,通过表象代 码进行强有力的加工,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 被语义编码系统加工处理。 后继的许多研究都证实:图像刺激信息通 常要比具体的词或抽象的词的刺激信息更容易 被记住。
(2)“表象有助于记忆”的研究: ①实验设计:要求被试对具体词进行词汇与词汇 配对学习,如“狗——自行车”“猫——绒线”等。 ②实验过程:被试分为两组,给他们不同的指导 语。 第一组:要求他们用形象(表象)来帮助自己记 忆,可以用形象(表象)联结方法,把所要求记忆的 刺激项目两两配对。例如:产生“一只狗骑自行车” 或“一只花猫玩绒线团”的表象。 第二组:只给予一般实验程序的指导语,不要求 他们使用形象(表象)记忆。
(2)实验过程: ①让被试听一段录音,然后再给他们听 一些句子,要求被试回答这些句子是否就是 录音中的原句。听完录音后,马上进行测试, 在这种情况下(即主要是短时记忆),被试 的成绩很好。 ②在听完录音27秒后进行测试,被试能 准确地回忆出来这两个表达同一意思的句子, 但不能确定哪一个是原来在录音中播放的句 子。 ③被试能准确记住句子表达的意义,不 是句子中具体字词或句子的表达形式,包括 句子呈现的顺序。
(2)内隐记忆的五个特征 ①保持时间。明显长于外显记忆。 ②干扰形式。不易受外在刺激干扰,外显 记忆易受干扰发生遗忘。 ③记忆负荷。外显记忆在项目增多时会导 致记忆数量和准确性下降,内隐记忆不受影响。 ④加工深度。加工越深,外显记忆越好。 内隐记忆不存在这种情况。 ⑤呈现形式。如果一个项目用听觉形式呈 现,再用视觉形式施测,内隐记忆成绩下降。 外显记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③实验结果:表象记忆组回忆的正确率优于非表 象记忆组。 ④研究证明:在长时记忆中,存在着独立的表象 编码系统,与语义编码系统一起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 处理。 ⑤具体词既可以进行语义编码,也可以在一定范 围内进行表象编码。 自由回忆、有线索回忆及再认等各种验证性测验, 都表明具体词比抽象词能更好地保持在长时记忆系统 中。 ⑥抽象词只能被一个系统编码,即语义编码系统 加工。
(1)自动性。自动地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 任务操作中的外显规则。 (2)抽象性。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获 得的知识不依赖于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 (3)理解性。内隐学习的产物——缄默知识在部 分程度上可以被意识到。 (4)抗干扰性。具体表现为:不易受到机能障碍 和机能失调的影响、不受年龄和IQ的影响、个体差异 小、群体差异小、内隐学习的内部机制具有跨物种的 普遍性。 (5)三高特征。 高选择力、高潜力、高效性。
③佩维奥推论:如果长时记忆中的信息都是语义 编码,会对图片进行意义上的解释,对图片的反应时 比对文字的反应时长。因为被试要把图画转换成语义 代码,才能去判断。 如果在长时记忆中,有表象代码对刺激信息项目 进行编码,对图画的反应时就比对文字的反应时快。 ④实验结果:证实了佩维奥的理论假设,长时记 忆中存在独立的表象编码系统。 ⅰ、对图画,在和谐情况下比在不和谐情况下反 应时要短。 ⅱ、对文字,在和谐与不和谐情况下反应时没有 不同。
三、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非陈述性记忆)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 1、内隐记忆: (1)内隐记忆:个体所具有的特定经验无意 识地影响了当前信息加工处理的绩效,自己并 没有意识到这些经验,也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提 取与操作。
内隐记忆现象首先在遗忘症病人身上发现。 1854年,英国医生Dunn发现,一位因溺水昏迷 而患遗忘症的妇女,虽然已完全忘记了自己曾学过做 衣服这件事,但不久后她在学裁剪衣服时却无意中表 现出某些裁剪技艺方面的记忆痕迹。 1865年,Clapaede发现,一位接受针灸治疗的 遗忘症病人,在治疗结束后,尽管己忘记了遭受针刺 这件事,但她却拒绝与为她实施治疗的医生握手。 1889年,Korsakoof等对遗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 现象进行系统调查发现,一位接受过电休克治疗的遗 忘症病人早忘了曾受过电击这件事,但当他再次见到 电击仪时,流露出相应的恐惧行为。
(3)语义代码是长时记忆编码的主要形式。 ①自由回忆实验:将24对联系紧密的单词(比如 桌子——椅子,粉笔——黑板等)打乱次序后组成一 个48个单词的词表。 ②实验要求:被试自由回忆这些单词。向被试呈 现的词表是杂乱无章的,被试回忆时把联系紧密的词 组合在一起。即使把“桌子”和“椅子”用17个其他 单词分割开来,回忆时还是将它们放在一起。 ③词表中各对单词之间的联系程度越紧密,准确 再现它们的比例就越高。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概述 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类型 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 长时记忆中信息状态的组织
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