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学会

合集下载

ac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ac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包括:
1.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病程≥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病程≥6周)。

3.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炎中,至少有一个关节肿胀(病程≥6周)。

4.对称性关节炎(病程≥6周)。

5.类风湿结节。

6.类风湿因子阳性。

7.放射学改变:必须包括骨质侵蚀或受累关节及其邻近部位有明确的骨质脱钙。

符合上述7项中至少4项者可诊断为RA。

请注意,这个标准并不是绝对的,不除外符合标准者合并另一种疾病的可能性。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咨询专业医生。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2020指南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2020指南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2020指南导言1.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新的风湿病治疗方案和管理策略,以提高风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2. 本指南依据最新的临床研究和专家共识,涵盖了风湿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的全方位内容,同时还包括了常见的风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处理建议。

一、风湿病的分类和诊断1. 风湿病主要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类型,准确的分类和诊断对于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2. 风湿病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

二、风湿病的治疗1. 非甾体抗炎药(NS本人Ds)和类固醇是风湿病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长期应用需要注意副作用。

2. 疾病修正抗风湿药(DMARDs)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核心药物,对于控制疾病活动和预防关节损害具有重要作用。

3. 生物制剂和靶向治疗药物在风湿病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够靶向疾病的分子靶点,有效控制炎症和相关症状。

三、风湿病的并发症和合并症1. 风湿病患者常伴有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肾脏损害等并发症,因此需要全面评估和积极干预。

2. 风湿病还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肝脏病变等,需要多学科联合诊治。

四、风湿病的康复管理1. 康复治疗对于改善风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状态非常重要,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心理治疗等多方面的干预手段。

2. 定期的随访和评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发生。

结语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2020指南是临床医生在治疗风湿病时的重要参考依据,旨在帮助医生规范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提供了全面的管理建议和康复方案,希望对临床实践有所帮助。

风湿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风湿病的治疗和管理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创新,风湿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组成名单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组成名单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组成名单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组成名单主任委员:栗占国前任主任委员:张奉春候任主任委员:曾小峰副主任委员:黄烽、孙凌云、邹和建、鲍春德秘书长:王国春副秘书长:苏茵学术秘书:穆荣、张学武委员名单:学会职务姓名单位常务委员黄慈波卫生部北京医院常务委员赵岩北京协和医院常务委员张烜北京协和医院常务委员李小峰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科常务委员肖卫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常务委员毕黎琦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风湿免疫科常务委员张志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常务委员徐沪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常务委员吴华香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常务委员李兴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常务委员左晓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常务委员古洁若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务委员张晓广东省人民医院常务委员刘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常务委员朱平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常务委员武丽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委员(兼秘书王国春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长)委员(兼副秘书苏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长)委员伍沪生北京积水潭医院委员李彩凤北京儿童医院委员郑毅北京朝阳医院委员李晓霞北京宣武医院委员齐文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委员巩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委员李振彬河北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委员李洪斌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委员王晓菲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委员李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委员杨程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委员赵东宝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委员何东仪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委员姜林娣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委员张缪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委员王美美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委员林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委员徐建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委员厉小梅安徽省立医院委员林玲泉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委员李忆农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委员王友莲江西省人民医院委员王吉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委员邵凤民河南省人民医院委员刘升云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委员褚爱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委员胡绍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委员陈进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委员陶怡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委员杨岫岩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委员赵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委员詹锋海南省人民医院委员方勇飞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委员袁国华四川南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委员周彬四川省人民医院委员李龙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委员李芹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委员何岚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委员王轶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委员李占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委员宫怡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委员李彩萍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一附院。

2010年ac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2010年ac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与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共同制定了一套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标准,用于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这个标准采用评分制,总分为6分,达到6分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标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关节受累情况:根据关节受累的数量和类型,分为0-5分。

- 0分:无关节受累;
- 1分:1个中到大关节受累;
- 2分:2-10个中到大关节受累或1-3个小关节受累;
- 3分:4-10个小关节受累;
- 5分:超过10个小关节受累。

2. 血清学:根据类风湿因子(RF)和抗CCP抗体的滴度,分为0-3分。

- 0分:类风湿因子和抗CCP抗体均为阴性;
- 2分:低滴度阳性;
- 3分:高滴度阳性。

3. 急性期反应物:根据血沉和C-反应蛋白的正常与否,分为0-1分。

- 0分:血沉和C-反应蛋白均正常;
- 1分:血沉和/或C-反应蛋白异常。

4. 症状持续时间:根据症状持续的时间,分为0-1分。

- 0分:症状持续6周;
- 1分:症状持续6周以上。

2021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分会发布的白塞病诊断标准

2021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分会发布的白塞病诊断标准

2021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分会发布的白塞病诊断标准白塞病,又称口腔性眼炎病(Behcet's Disease, 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多系统炎症性疾病。

该疾病自患者首次发病以来,往往伴随着嘴唇和口腔溃疡、眼部炎症、生殖系统病变和皮肤损害等,且有很高的地域和民族差异性。

为了准确诊断和治疗白塞病,2021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分会发布了新的白塞病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分为主要诊断标准和次要诊断标准,主要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四项:1.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为体征评分中的一项必备指标。

2.生殖系统溃疡:反复发作的生殖系统溃疡,可以是任何生殖系统组织的溃疡,如阴道、宫颈、阴囊等。

3.眼部炎症:眼部炎症以反复发作的葡萄膜炎为主,并可伴随视网膜炎、玻璃体炎和视神经炎等。

4.皮肤损害:反复发作的皮肤损害,包括结节性红斑、皮下静脉炎、皮肤溃疡、结节、水疱、瘀斑等。

次要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六项,满足两项可应用于诊断:1.神经系统损害:可以是脑脊髓炎、脑海绵样血管病变、颅神经炎等。

2.血管炎:可以是动脉瘤、静脉炎、大中动脉炎等。

3.肺动脉炎:可伴随呼吸系统症状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4.消化系统损害:可以是腹痛、腹泻、消化道溃疡等。

5.关节炎:可以是非侵蚀性关节炎或滑膜炎。

6.血凝异常:可以是血小板减少、丙羟酸脱氢酶增高等。

根据以上的主要和次要诊断标准,可以对白塞病进行准确的诊断。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白塞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不同患者之间的病情差异很大,因此诊断白塞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等。

白塞病的诊断标准的发布,对于提高白塞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的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减少患者的疼痛和并发症风险。

此外,诊断标准的统一还有助于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沟通和比较研究,推动白塞病的研究和进一步的医学发展。

综上所述,2021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分会发布的白塞病诊断标准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准确诊断白塞病的依据。

acr(1991)的ⅰ、ⅱ或ⅲ级的关节功能分级标准

acr(1991)的ⅰ、ⅱ或ⅲ级的关节功能分级标准

acr(1991)的ⅰ、ⅱ或ⅲ级的关节功能分级标准关节功能分级标准(ACR 1991)是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在1991年制定的用于评估关节炎和关节炎风险的标准。

根据该标准,将关节功能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级别的详细内容。

Ⅰ级:无关节疾病的风险因素在Ⅰ级的关节功能分级中,被评估的个体没有明显的关节炎症或其他关节疾病的症状,但可能存在与关节炎相关的遗传或环境风险因素。

遗传因素包括家族中存在关节炎或与关节炎相关的自身免疫疾病的个体。

环境因素包括接触病原体、暴露于有害物质或工作环境中的个体。

Ⅰ级的关节功能分级还将其他风险因素考虑在内,例如个体的性别、年龄和肥胖等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增加发展关节炎的风险。

Ⅱ级:影响关节的结构因素在Ⅱ级的关节功能分级中,被评估的个体已经有一些明显的关节结构变化,但尚未出现明显的关节炎症状。

这些结构性改变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核磁共振成像)来确认。

这些结构性改变有时可能包括骨质增生、软骨磨损或关节囊的扭曲。

虽然这些结构变化尚未导致实际的关节功能损害,但它们表明关节已经开始受到破坏,如果不加干预,将来可能发展成为关节炎。

Ⅱ级的关节功能分级还将关节结构变化的严重程度考虑在内。

结构改变越明显,该个体发展为关节炎的风险就越高。

Ⅲ级:有关节炎症状在Ⅲ级的关节功能分级中,被评估的个体已经有明显的关节炎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包括疼痛、肿胀、僵硬和运动受限。

关节炎症状通常与关节结构变化相关,但需要注意的是,结构改变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与症状的严重程度完全一致。

Ⅲ级的关节功能分级还将关节炎症状的强度和范围考虑在内。

症状越严重,关节的功能则越受限制。

总结:关节功能分级标准(ACR 1991)为评估关节疾病和关节炎风险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

通过将关节功能划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个体的关节健康状况。

这种分类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疾病进程和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和管理计划。

风湿病分会年度总结(3篇)

风湿病分会年度总结(3篇)

第1篇2023年,我国风湿病分会紧紧围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工作部署,紧密围绕风湿病学科的发展,积极开展各项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和科普宣传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现将2023年度风湿病分会工作总结如下:一、学术交流1. 学术年会:成功举办山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学医师分会2023年度学术年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为广大风湿病从业人员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2. 病例竞赛:孝感市医学会风湿病分会举办2023年度第4次会议,开展风湿免疫疾病病例竞赛,提高临床医生诊疗水平和病例规范管理。

二、科研合作1. 联合开展科研项目:与国内外高校、医院合作,开展风湿病相关科研项目,推动学科发展。

2. 人才培养:举办风湿病相关学术研讨会、培训班,提高风湿病专业人员的科研能力和临床诊疗水平。

三、人才培养1. 学术交流:组织风湿病专业人员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宽视野,提升学术水平。

2. 培训班:举办风湿病相关培训班,提高风湿病专业人员的诊疗水平。

四、科普宣传1. 举办风湿病科普讲座:邀请风湿病专家为公众讲解风湿病知识,提高公众对风湿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2. 制作科普宣传资料:制作风湿病科普宣传手册、海报等,广泛宣传风湿病知识。

五、总结与展望2023年,风湿病分会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努力,做好以下工作:1. 深化学术交流,提高风湿病专业人员的学术水平。

2. 加强科研合作,推动风湿病学科发展。

3.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风湿病专业人员的诊疗水平。

4. 深化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风湿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5. 积极参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工作部署,为我国风湿病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2023年风湿病分会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我们深知,风湿病事业任重道远。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实现我国风湿病事业的繁荣发展而不懈奋斗。

第2篇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风湿病分会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sle的诊断标准

sle的诊断标准

sle的诊断标准SLE的诊断标准。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可以影响身体的多个器官和系统。

SLE的诊断是基于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

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标准,SLE的诊断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下面将详细介绍SLE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SLE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面部蝶形红斑、光敏感、关节炎、肾脏损害、心脏损害、皮肤损害等。

在诊断SLE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二、实验室检查。

SLE的诊断还需要依靠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免疫学检查等。

其中,抗核抗体(ANA)是SLE的重要标志物之一,阳性率高达95%以上。

此外,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磷脂抗体(APL)等也是诊断SLE的重要实验室指标。

三、病史。

患者的病史也是诊断SLE的重要依据之一。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家族史、既往史、药物史等,以帮助确认诊断。

四、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外,医生还可以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肾脏活检、心脏超声等,以帮助确认诊断。

综上所述,SLE的诊断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史和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

只有在满足一定的诊断标准后,才能确诊为SLE。

因此,对于疑似患有SLE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以便尽早确诊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希望本文对SLE的诊断标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会史
一、学科发展和建设
1.现代风湿病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风湿病学的建立可回溯至1959年,当时风湿病学在我国完全是一空白专业。

根据中国与前苏联的协议,国家派遣了当时任高级讲师的张乃峥教授,赴莫斯科前苏联医学科学院风湿性疾病研究所进修1年。

1960年归国后他参与制定了当时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中的风湿病学部分,并在全国最先建立了风湿性疾病门诊,以及类风湿因子、抗透明质酸抗体、粘蛋白、六氨基已糖及纤维蛋白原的检测。

由于当时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及以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风湿病学未能在我国真正建立起来。

1978年张乃峥教授完成7年的援助越南抗美医疗任务后,立即酝酿筹建风湿病学专业,得到当时著名内科学专家张孝骞教授的赞许,并在国内其他著名医学家,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蔡醒华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黄铭新教授等的支持下,终于在1979年正式在国内几家医院率先建立了风湿病学临床专业及研究实验室,并招收了第一批风湿病学研究生。

以后在国外进修归来的董怡教授、陈顺乐教授和施桂英教授分别积极参与了各个单位的风湿病学建设,并后续在他们的领导下,进一步推动了全国风湿病学的建设。

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风湿病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无论临床还是基础研究都迅速得到了发展。

2.学会成立及参加国际组织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于1985年成立,她的前身是1982年成立的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中的风湿病学学组。

学会成立以后在全国积极开展风湿病知识普及和提高的工作,有风湿病专科的医院由最初的几家医院发展到全国各个省直辖市都有风湿病专科的局面。

到2004年止,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风湿病学分会或学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风湿病学的普及和发展。

学会积极发展与国际的联系,于1988年与台湾分别加入亚太地区风湿病学会联盟和国际风湿病学会联盟,使中国的风湿病学走向世界。

台湾学会命名为中国台湾风湿病学学会(Rheumatology Associ- ation of Taiwan,China)。

张乃峥教授1988~1996年任第五届亚太地区抗风湿病联盟执委会委员;
董怡教授1996~2000年任第七届亚太地区抗风湿病联盟副主席;
陈顺乐教授2000~2002年任第九届亚太地区抗风湿病联盟主席。

二、学会委员会名单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组成名单主任委员:曾小峰
前任主任委员:栗占国
副主任委员:张志毅,赵岩,古洁若,朱平,徐沪济
秘书长:黄慈波
副秘书长:张卓莉
常务委员:黄慈波,张奉春,黄烽,张烜,苏茵,李小峰,肖卫国,
毕黎琦,鲍春德,杨程德,赵东宝,孙凌云,张缪佳,王吉波,
左晓霞,陶怡,刘毅,武丽君
委员:张卓莉,王国春,李彩凤,郑毅,李小霞,张学武,巩路,
齐文成,靳洪涛,李鸿斌,王晓非,李洋,何东仪,姜林娣,
魏强华,张育,吴华香,林进,厉小梅,李志军,郑祥雄,
林禾,王友莲,丁峰,刘升云,刘冰,胡绍先,向阳,陈进伟,
杨念生,李娟,赵铖,詹锋,方勇飞,周彬,周京国,李龙,
吕昭萍,何岚,罗晓红,李占全,竺红,李彩萍
学会工作秘书:田新平,张文,李梦涛
中华风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名单主任委员:曾小峰
副主任委员:李梦涛、穆荣、郑文洁、叶霜
委员:侯勇,朱剑,程永静,冷晓梅,贾园,周炜,王迁,韩锋,
高丽霞,陈俊伟,温鸿雁,王勇,杨娉婷,孔晓丹,刘波,
李萍,梅轶芳,陈盛,吕良敬,戴生明,冯学兵,谈文峰,
刘志纯,薛静,徐胜前,陈小青,施春花,董静,舒强,
郑朝晖,董凌莉,罗卉,李芬,廖泽涛,叶玉津,李天旺,
雷玲,林书典,王勇,谢其冰,青玉凤,徐健,贾俊峰,
武淑芳,沈海丽,苏娟,农卫霞
三、学会举行的重要学术会议
(一) 国内会议
1982年5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中国英国风湿病学学术研讨会和全国风湿病学大会,同时在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中成立了风湿病学学组;
1985年5月在广西省南宁市举行了第一次(正式)全国风湿病学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华风湿病学学会,产生了第一届委员会;
1988年9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了第二次全国风湿病学大会;
1992年11月在北京市举行了第三次全国风湿病学大会;
1996年9月在北京市举行了第四次全国风湿病学大会;
2000年6月在北京市举行了第五次全国风湿病学大会;
2001年8月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了第六次全国风湿病学大会;
2002年6月在辽宁省大连市举办了第七次全国风湿病学大会;
2003年11月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了第八次全国风湿病学大会;
2004年10月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了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学大会。

(二) 国际和香港澳门台湾会议
1988年中国英国风湿病学学术研讨会,这是中国第一次与国外合作举办的风湿病学的学术研讨会;
1992年11月在北京举行了中国日本风湿病学研讨会;
1993年在香港举行了香港风湿病学会议;
1999年4月在上海举行了第一届两岸三地的华夏风湿病学会议;
2000年6月在北京市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太地区风湿学会联盟会议,除近800位中国代表参加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约2500人,提高了我国风湿病学在国际中的地位;2001年11月在广州举行了第二届两岸三地的华夏风湿病学会议。

四、学术发展
学科建立之初,即研究建立和推广了若干风湿性疾病的基本实验室检查项目,如:抗核抗体谱的建立、抗双链DNA抗体和抗ENA抗体等,大大提高了对结缔组织病的临床诊断水平。

随着对不同风湿性疾病的深入研究,对类风湿关节炎开展了APF、AKA、抗RA—33,抗Sa和抗ccp抗体的检查;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开展了抗磷脂系列,抗核小体抗体的检查和干细胞移植的治疗;对强直性脊柱炎开展了HLA—B27及其亚型,骶髂关节滑膜活检等,这些都反映了我国风湿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已和先进国家差距不大。

现在不同单位重点对不同风湿疾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已进入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水平,涉及动物模型,发病机理,医学遗传学,实验治疗学等诸多领域,相信这方面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将日益缩小。

1984年起与国际风湿病学学会联盟(ILAR)合作,以后又与亚洲太平洋区风湿学会联盟(APLAR)合作。

先后开展了中国几种主要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以及骨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我国又自主的在国际上首次对干燥综合征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这些研究明确了这些疾病在中国的患病率和疾病特点,促进了我们对国情的了解,有助于政府今后对卫生工作的规划。

2003年开展了风湿病自身抗体检测全国范围内的质量监控活动,100余所医院参加,提高了风湿病自身抗体的检测水平。

学会于1995年创刊了《风湿病学杂志》,并于1997年11月批准改名为《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五、普及教育
风湿病学在我国尚属新兴的学科,从事该专业的医师不多,一般医生对这类疾病的了解也不深入,为提高各地医师尤其是内科医生对风湿病学的认识,从而改善对病人的诊断治疗水平,学会在坚持普及并在普及基础上提高的方针下,从上世纪80年代初迄今作了不懈的努力。

开始主要在风湿病学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以后普及到各个地区,几乎每年都举办风湿病学讲习班和/或实验技术训练班。

上世纪90年代后,这些活动转向中西部,如1996年在包头市,1998年在乌鲁木齐市,2001年在贵阳市,2003年在广西南宁和青海西宁市等。

这些学习班既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也介绍国际发展趋势,再结合不少学员又参加了全国风湿病学大会和/或专题学术讨论会,其中又有人到重点风湿病学单位进修或作研究生,造就了全国各地风湿病学队伍和骨干力量。

1986年出版了美国风湿病学概要一书的中文译本,大大促进了风湿病学在我国的传播。

1994年以后,多种我国的风湿病学专著相继出版,更促进了我国风湿病学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成立了各自的风湿病学地方分会。

在培训专业队伍的同时,学会组织编写了几种面向病人的风湿病学科普读物,并利用媒体向广大群众宣传有关正确对风湿病的知识,以及组织与专家会面的病友会活动等。

20年来中国风湿病学的发展是卓有成效的,建立的基础是坚实的,临床诊断治疗方面已赶上了发达国家。

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在风湿性疾病的基础研究方面,随着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的不断加大,学会将尽更大努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在未来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