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集合 第一章第一节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表示课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例1] (1)设集合A={1,2,3},B={1,3,9},若x∈A且x∉B,
则x=( )
A.1
B.2
C.3
D.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不大于 10 的非负偶数组成的集合; ②方程 x2=x 的所有实数解组成的集合; ③直线 y=2x+1 与 y 轴的交点组成的集合; ④方程组xx-+yy==-1,1 的解.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描述法
[导入新知]
描述法 (1)定义: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 (2) 具 体 方 法 : 在 花 括 号 内 先 写 上 表 示 这 个 集 合 元 素 的 __一__般__符__号__及_取__值__(或__变__化__)_范__围__,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 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_共__同__特__征___.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类题通法]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步骤 (1)求出集合的元素. (2)把元素一一列举出来,且相同元素只能列举一次. (3)用花括号括起来.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活学活用]
已 知 集 合 A = { - 2 , - 1,0,1,2,3} , 对 任 意 a∈A , 有 |a|∈B,且B中只有4个元素,求集合B.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2)设集合 B=x∈N2+6 x∈N
.
①试判断元素 1,2 与集合 B 的关系;
高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一节集合的概念与运算课件 理

第十七页,共35页。
考点(kǎo 集合(jíhé)的基本关系及空集的妙用 diǎn)三
【例3】 设集合A={x|x2-3x-10≤0},B={x|m+1≤x≤2m -1},若B⊆A,求实数(shìshù)m的取值范围.
思路点拨:考查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关键搞清A,B两 集合谁是谁的子集.若B⊆A,说明B是A的子集,即集合B中元素 都在集合A中,注意B是∅的情况;同样若A⊆B,说明A是B的子集, 此时注意B是不是∅;若A=B,说明两集合元素完全相同.
A.A=B B.B=C C.C=E D.B=E
思路点拨:要注意分辨各集合的代表元素是什么,如果性质 相同,但代表元素不同,则它们所表示的集合也是不一样的.因此 对于集合问题(wèntí),要首先确定它属于哪类集合(数集、点集或某 类图形).
第十五页,共35页。
解析:集合 A 是用列举法表示,它只含有一个元 素,即函数 y=x2+2,集合 B,C,E 中的元素都是数, 即这三个集合都是数集,集合 B 表示的是函数 y=x2 +2 的值域2,+∞,集合 C 表示的是函数 y=x2+2 的 定 义 域 R, 集 合 E 是不 等 式 x - 2≥0 的 解集 2,+∞,集合 D 的元素则是平面上的点,此集合是 函数 y=x2+2 的图象上所有点所组成的集合.故只有 B=E.故选 D.
第七页,共35页。
2.并集. (1)定义: 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 为(chēnɡ w集éi)合__(_j_íh_é_)_A_与__集__合__(_j_íh的é)并B集,记作___A__∪__B_____(读作 “A并B”).即 A∪B={ x|x∈A,或x∈B}. (2)性质: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集合》学案

课题集合年级高一授课对象编写人胥勋彪时间2018.2.3 学习重点、难点集合的基本运算、集合的基本关系上课内容: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基本关系、基本运算知识点总结1、集合的含义(1)含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元素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4)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N: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包括0 N*或N+:正整数集Z:整数集Q:有理数集R:全体实数的集合2、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1)确定性: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先后顺序的。
3.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B 的子集.记作: ()A BB A ⊆⊇或 读作:A 包含于B(或B 包含A).4.集合相等:如果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A B ⊆),且集合B 是集合A 的子集(B A ⊆),此时,集合A 与集合B 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记作.A B =即,A B B A A B ⊆⊆⇔=且.5.真子集如果集合B A ⊆,但存在元素x B ∈,且x A ∉,我们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即如果A B ⊆且A B ≠,那么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6.空集∅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7.并集⋃一般的,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记作:B A ⋃(读作:A 并B )8.交集⋂一般的,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
高一数学《集合》完整版课件

(1)集合的定义: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3)集合的性质:无序性、互异性、确定性。
(4)集合间的关系:子集、超集、相等、不相交。
(5)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3.例题讲解:
(1)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①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②任何集合都是自身的子集。
2.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
3.例题解答步骤。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x|x是正整数}。
(2)判断以下集合间的关系:A={x|x是3的倍数},B={x|x是6的倍数}。
(3)求集合A={1, 2, 3, 4, 5}和集合B={4, 5, 6, 7, 8}的并集、交集和补集。
高一数学《集合》完整版课件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高一数学教材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第一节“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内容包括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性质、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和运算。
二、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书写集合。
2.掌握集合的性质,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和运算,能够解决相关问=∅。
-集合的运算:
-并集:集合A和集合B中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作A∪B。
-交集:集合A和集合B共有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作A∩B。
-补集:在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作A'。
在教学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解释集合运算的实际意义,如并集表示两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的汇总,交集表示两个集合共有的部分。
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及时解答疑惑,促进师生互动。
四、情景导入
人教版高中数学B版必修一《第一章 集合——第1课时 集合》课件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
二
三
四
2.填空 (1)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 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组成的集合(有时简称为集).集合通常用英文大 写字母A,B,C,…来表示. (2)元素: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集合中的元素 通常用英文小写字母a,b,c,…来表示. 3.做一做:下列各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有( ) ①2019年1月1日之前,在腾讯微博注册的会员;②不超过10的非负 奇数;③立方接近零的正数;④高一年级视力比较好的同学.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B
-12-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思维辨析 当堂检测
课堂篇 探究学习
延伸探究 若集合A中含有两个元素a-3和2a-1,已知-3是A中的元素, 如何求a的值? 解:∵-3是A中的元素, ∴-3=a-3或-3=2a-1. 若-3=a-3,则a=0. 此时集合中含有两个元素-3,-1,符合要求; 若-3=2a-1,则a=-1, 此时集合中含有两个元素-4,-3,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满足题意的实数a的值为0或-1.
-14-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思维辨析 当堂检测
课堂篇 探究学习
反思感悟解决此类问题的通法是:根据元素的确定性建立分类讨论 的标准,求得参数的值,然后将参数值代入检验是否满足集合中元 素的互异性.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思维辨析 当堂检测
变式训练用符号“∈”和“∉”填空.
(1) 2-1 (2)23 (3)-4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
二
三
四
知识点四、常用数集及其表示
1.思考
我们曾经学习了哪些常见的数集?
高中一年级数学必修1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1.1 集合第一课时课件

课堂探究
探究点2: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3)高一(4)班的全体同学组成一个集合,调 整座位后,这个集合有没有变化?
集合中的元素是 无序的!
4.集合元素的性质:
⑴确定性: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如: x∈A与xA必居其一.
4.集合元素的性质:
⑴确定性: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如: x∈A与xA必居其一.
在现代数学中,集合是一种简洁、高雅的数学语言,“一 切数学成果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上”这一发现使数学家们为 之陶醉.那么,我们怎样理解数学中的“集合”?
回顾旧知
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 (1)自然数的集合; (2)有理数的集合;
(3)不等式 x 7 3的解的集合;
(4)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
数集的扩充过程
N*
或 N
正整数 集
N
自然数 集
Z
整数集
实数集
R
有理数 集
Q
练习1.下列指定的对象,能构成一个集合
的是
()
①很小的数 ②不超过 30的非负实数
③直角坐标平面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的点
④的近似值 ⑤高一年级很帅的男生
⑥所有无理数 ⑦大于2的整数
⑧全体正三角形
A. ②③④⑥⑦⑧ B. ②③⑥⑦⑧
4.集合元素的性质:
⑴确定性: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如: x∈A与xA必居其一.
⑵互异性: 集合的元素必须是互异不相同 的. 如:方程 x2-x+=0的解集为{1} 而非{1,1}.
⑶无序性: 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先后顺序的. 如:{1,2},{2,1}为同一集合.
高中数学第一章 1.1.1 第一课时 集合的含义优秀课件

3.若所有形如 3a+ 2b(a∈Z ,b∈Z )的数组成集合 A, 判断 6+2 2是不是集合 A 中的元素. 解:是,∵6+2 2=3×2+2× 2, ∴令 a=2,b=2, 则 6+2 2=3a+ 2b. 又∵2∈Z ,∴6+2 2∈A.
探究点三 集合中元素特性的简单应用 [典例精析] 已知集合 A 含有两个元素 a-3 和 2a-1,若-3∈A,试求 实数 a 的值. [思路点拨] 由于集合 A 中含有两个元素,因此-3=a-3 和-3=2a-1 都有可能,需分类讨论.
1.1 集 合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第一课时 集合的含义
一、预习教材·问题导入 根据以下提纲,预习教材 P1~P3,回答下列问题. 教材开始的(1)~(8)例子中,各组的对象分别是什么?这 8 个例子中能构成集合的有哪些?
提示: 素数,人造卫星,汽车,国家,正方形,点,实数 根,高一学生. (1)(2)(3)(4)(5)(6)(7)(8).
(1)所有的正三角形;
(2)高一数学必修 1 课本上的所有难题;
(3)比较接近 1 的正数全体;
(4)某校高一年级的 16 岁以下的学生;
(5)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到原点距离等于 1 的点的集合;
(6)a,b,a,c.
[解] (1)能构成集合.其中的元素需满足三条边相等. (2)不能构成集合.因“难题”的标准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故不能构成集合. (3)不能构成集合.因“比较接近 1”的标准不明确,所以元 素不确定,故不能构成集合. (4)能构成集合.其中的元素是“16 岁以下的学生”. (5)能构成集合.其中的元素是“到坐标原点的距离等于 1 的点”. (6)不能构成集合.因为有两个 a 是重复的,不符合元素的 互异性.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第一节 集 合一、基础知识1.集合的有关概念(1)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元素互异性,即集合中不能出现相同的元素,此性质常用于求解含参数的集合问题中. (2)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3)元素与集合的两种关系:属于,记为∈;不属于,记为∉. (4)五个特定的集合及其关系图: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N 表示自然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记作A ⊆B (或B ⊇A ).(2)真子集:如果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但集合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记作A B 或B A .A B ⇔⎩⎪⎨⎪⎧A ⊆B ,A ≠B .既要说明A 中任何一个元素都属于B ,也要说明B 中存在一个元素不属于A .(3)集合相等:如果A ⊆B ,并且B ⊆A ,则A =B .两集合相等:A =B ⇔⎩⎪⎨⎪⎧A ⊆B ,A ⊇B .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符合B 中元素的特性,B 中任意一个元素也符合A 中元素的特性.(4)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空集是任何集合A 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0∉∅,0∉{∅},0∈{0},∅⊆{0}.3.集合间的基本运算(1)交集: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即A∩B={x|x∈A,且x∈B}.(2)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B,即A∪B={x|x∈A,或x∈B}.(3)补集:对于一个集合A,由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U A,即∁U A={x|x∈U,且x∉A}.求集合A的补集的前提是“A是全集U的子集”,集合A其实是给定的条件.从全集U中取出集合A的全部元素,剩下的元素构成的集合即为∁U A.二、常用结论(1)子集的性质:A⊆A,∅⊆A,A∩B⊆A,A∩B⊆B.(2)交集的性质:A∩A=A,A∩∅=∅,A∩B=B∩A.(3)并集的性质:A∪B=B∪A,A∪B⊇A,A∪B⊇B,A∪A=A,A∪∅=∅∪A=A.(4)补集的性质:A∪∁U A=U,A∩∁U A=∅,∁U(∁U A)=A,∁A A=∅,∁A∅=A.(5)含有n个元素的集合共有2n个子集,其中有2n-1个真子集,2n-1个非空子集.(6)等价关系:A∩B=A⇔A⊆B;A∪B=A⇔A⊇B.第二节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基础知识1.命题的概念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一个命题要么是真命题,要么是假命题,不能模棱两可.2.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1)如果p⇒q,则p是q的充分条件;①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指:A⇒B且B A;②A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B是指:B⇒A且A B,在解题中要弄清它们的区别,以免出现错误.(2)如果q⇒p,则p是q的必要条件;(3)如果既有p⇒q,又有q⇒p,记作p⇔q,则p是q的充要条件.充要关系与集合的子集之间的关系设A={x|p(x)},B={x|q(x)},①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②若A B,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③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二、常用结论1.四种命题中的等价关系原命题等价于逆否命题,否命题等价于逆命题,所以在命题不易证明时,往往找等价命题进行证明.2.等价转化法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等价于非q是非p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其他情况以此类推.第三节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一、基础知识1.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命题中的“且”“或”“非”❶叫做逻辑联结词.①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得到复合命题“p且q”,记作p∧q;②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得到复合命题“p或q”,记作p∨q;③对命题p的结论进行否定,得到复合命题“非p”,记作非p.❷❶“且”的数学含义是几个条件同时满足,“且”在集合中的解释为“交集”;“或”的数学含义是至少满足一个条件,“或”在集合中的解释为“并集”;“非”的含义是否定,“非p”只否定p的结论,“非”在集合中的解释为“补集”.❷“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1)命题的否定只是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否命题既否定其条件,也否定其结论.(2)命题的否定与原命题的真假总是相对立的,即一真一假,而否命题与原命题的真假无必然联系.(2)命题真值表:命题真假的判断口诀p∨q→见真即真,p∧q→见假即假,p与非p→真假相反.2.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3.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4.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否定二、常用结论含逻辑联结词命题真假的等价关系(1)p∨q真⇔p,q至少一个真⇔(非p)∧(非q)假.(2)p∨q假⇔p,q均假⇔(非p)∧(非q)真.(3)p∧q真⇔p,q均真⇔(非p)∨(非q)假.(4)p∧q假⇔p,q至少一个假⇔(非p)∨(非q)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所有较小的实数; (2)好心的人;
(3)小于5的自然数.
【解析】
.(1)、(2)中的对象是不确定的,不可以组成集合,(3)中的
对象是确定的,指0,1,2,3,4,可以组成集合.
例2:A是由数-1、1、0、10作为元素构成的集合,B是江苏省的地级市所在的城 市构成的集合,用符号“”或“”填空。 (1)1 A,5 A,-2 A,6 A (2)南京 B,烟台 B,桂林 B,扬州 B
【探究2】下列各组对象哪些是有限的?哪些是无限的?哪些什么也没有? (1)中国的省会所在的城市; (2)三角形; (3)小于-8的自然数.
【解析】 第(1)组对象是有限的,第(2)组对象是无限的,第(3)组不含任 何对象。
2.知识链接 (1)集合:有某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2)集合与元素:若a是A的元素,记着a∈A;若a不是A的元素,记着a A; (3)有限集、无限集与空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 素的集合叫无限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空集,记作
2
【解析】 (1)略 (2)① 7,有限集; ②1,3,5,有限集; ③C:没有元素,空集;D:-1,有限集; E:-1, 3 ,有限集;F:-1, 3 ,有限集;
(3)用符号“ ”或“ ”填空。
① N,0 N,99 N, 121 N.
1 3
4 11 ②-7 Z, Z, 3 Q, Q,3 2 5 R 5 7
2
④所有的梯形构成的集合; ⑤小于-2的所有自然数构成的集合。
【解析】 ①是有限集,③,④是无限集,②,⑤是空集。
(3)指出下列集合中含有的元素
①你本学期学习的课程构成的集合; ②中国四大名著构成的集合; ③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构成的集合。
【解析】 ①略; ②的元素有: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
【解析】 ①、③能,②不能,判断的依据主要是看元素是否是确定的。
2.知识链接 (1)数集:集合中的元素是数; (2)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 (3)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的特性:确定性、无序性与互异性。
3.拓展练习:
例1:下列集合哪些是数集?再试着举两个数集 (1)1,3,5,7,9组成的集合; (2)本班学号为单数的学生组成的集合。
2
(3)C:小于5的自然数
D:1,2,3,4
【解析】
(1)相同,都含有1,-1,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互异性,相同的元 素只能算一个元素; (2)相同,都含有4,-3,7,9,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 (3)不相同。
4.当堂训练:
(1)举两个数集,使他们分别是有限集与无限集; (2)指出下列数集含有的元素,并判断他们是有限集、无限集还是空集; ①A:平方等于7的数构成的集合; ②B:大于0而不大于5的奇数构成的集合; ③方程 x (1 3) x 3 0 在自然数集内的解集C,在整数集内的解集D, 在有理数集内的解集E,在实数集内的解集F。
4.当堂训练:
(1)下列对象能否构成集合 ①本班女同学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局常委 ③所有能被2整除的整数 ④校内喜欢街舞的学生
【解析】 第①、②、③能构成集合,第④组对象不能构成集合。
(2)下列集合哪些是有限集,哪些是无限集,哪些是空集?
①你所在班级内年龄不超过16岁的同学构成的集合; ②方程 x 3x 5 0 的解构成的集合; ③由不超过10的整数构成的集合;
【解析】 (1)是数集, (2)不是数集,举例略
例2:用符号“”或“”填空。 (1)-1 N,8 N,6 N, 2 N.
3 Q, (2)1 Z,-2.45 Z, π R 2 2 Q, 5 2
例3:下列各组集合含有的元素相同吗?能用集合的性质解释吗? (1)A:方程 ( x 1)( x 1) 0的解构成的集合 B:1的平方根; π (2)M:4,-3,7,9构成的集合 N:7,9,-3,4构成的集合;
数
学
第一章
集合
第一节
学习要求:
集合与元素
1.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第一学时
课堂探析:
1.探究问题: 【探究1】下列各组对象是确定的吗? (1)中国的省会所在的城市; (2)三角形; (3)有趣的数字.
【解析】 第(1)、(2)组对象是确定的,第(3)组对象是不确定的.
5.归纳总结:
略
③的元素有: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第二学时
课堂探析:
1.探究问题: 【探究1】1,2,3与教室里的黑板擦是否构成集合?若是集合,是数集吗?
【解析】
构成集合,但不构成数集。
【探究2】下列各组对象能否组成集合?你认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① 中国男子足球队身高大于1.75m的人; ② 中国男子足球队里的矮个子; ③ 大于3且小于6的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