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进展路径
精神分析中客体关系评估

精神分析中客体关系评估(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客体关系量表;临床评估1 前言客体关系理论作为新精神分析的一种理论在当今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领域应用相当普遍。
在西方,客体关系早已应用于精神病理的解释,精神疾病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分类以及疗效的预测;而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本文主要综述了西方客体关系的基本理论、客体关系的评估方法以及客体关系评估在临床中的应用,希望能对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2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概述客体关系理论是西方精神分析的最新发展之一,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以及塑造这种模式的留有“过去印迹”的早期生活关系[1]。
自Freud创立精神分析以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精神分析理论经发展演变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主流的精神分析理论经历了从经典的Freud精神分析向自我心理学发展,形成了客体关系及自体心理学理论,它们与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同:(1)关注的重点从本能内驱力转变到关系;(2)对心理结构的性质和形成有不同的看法;(3)从不同角度看待发展阶段;(4)对心理冲突和治疗结果存在不同的观点[1,2]。
Freud人格理论的基本要素是将本能内驱力作为基本的人类动机,内驱力先于客体,客体是用来满足内驱力欲望的,基本上决定着客体关系的质量。
客体关系理论家梅兰妮·克莱茵是第一个修改了Freud的内驱力模型,对人际关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仍保留了对本能的强调,她认为本能与客体具有内在联系。
费尔贝恩进一步发展了克莱茵的思想,立足于“纯粹的”客体关系立场,认为主要的内驱力都是对关系的驱动,而不是生物本能的满足,因此他是从人际互动而非生物本能方面考察人格和动机。
其他的客体关系理论家如伊迪斯·雅各布森及奥托·康伯格试图将内驱力模式与纯客体关系模式进行整合,发展新的模式。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阶段一 母性分裂 (未分化的自体)
好母亲
坏母亲
阶段二
想象分裂 好母亲映像 坏母亲映像 (前分化的自体)
阶段三
自体分裂 (分化的自体)
好我
坏我
阶段四 认同分裂 (社会分化的自体)
性 事 业 婚 姻 父 母 其 他
融合一体
好的客体 好的自体
坏的客体 坏的自体
客体关系病理学
个案疾病的本质可以追溯至自体发展的停滞以及分裂中的 异常。研究的重点在于这些停滞在什么时候发生、分裂的 准确特性是什么,以及这两者渗透至个案的不同认同的程 度。 既然自体是构建于人际关系中的,因此所谓的“心理困扰” 就等同于人际关系困扰。
随着时间的流逝,内在世界的口头表达越来越不明显,直 至完全消失。这种对话也从内在世界消失。
自体分裂
由于不得不应对我们人际关系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儿童的内在表象 经历了最后一次转变,即转变为称之为“自体”的东西。 自体出现的标志是儿童词汇中出现了“我”这个词。 “我们是我们的他人” 自体,从它最基本的形式来说,是丰富的且正在进行的社会合并过程的语言 顶峰。它不受冲突支配,它是构成人类关于他们是谁的内在感觉的多重客体 关系的复杂构造。 自体是起始于儿童内化了的关系的语言衍生物。
基本观点
在马勒看来,成熟的整个顺序,就是儿童从对母亲的共生 依恋状态转向实践稳定的自主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 如下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自闭阶段 共生阶段 分离个体化: 分化亚阶段、实践亚阶段、和解、原欲客体恒 定亚阶段
基本观点
• 温尼科特:具有独特视角的儿科医生
• 温尼科特,一位英籍小儿科医师,从1950年到1971年,进行了大量的写作, 很难将其理论安排到适宜的客体关系理论的分类中。他的许多著作及理论都 是开始于无线电广播讲话或专业性演讲,因此具有非正式的调调。虽然他有 时从梅兰尼.克莱茵那边借来一些用词,但他也会按照他自己的意思创造一些 词,诸如足够好的母爱、容纳性环境。 温尼科特于1971年去世,享年 74岁。他既是位小儿科医生,也是位精神分析 师。在伦敦的儿童医院从医四十年。他是在1930年代间从事精神分析并且受 了梅兰尼.克莱茵的影响。在他繁忙的小儿科兼精神分析师生涯中,温尼科特 关注了成千上万的母亲和她们的孩子,他自己曾说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 几乎从没注意到敌军的突袭,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了精神病患者的分析上。 温尼科特并未建造一正式体系,而是把其关怀投注到儿童发展的某些特定领 域上。温尼科特的创新理念之一是强调环境与演化中自体之间微妙的平衡性 上。他对自体发展的创新观点为科胡特后来的理论设立了起点 。
精神分析三阶段

精神分析:内驱力、客体关系和主体化武汉中德心理医院曾奇峰造神活动是人类精神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表面上看来,造神是制造了一个有别于人自身的客体,而实际上是人通过造神把自己作为主体从一切对象中分离了出来。
人类因此获得了自我意识,因为“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这个“别的自我意识”就是上帝或者神的自我意识。
或者换句话说,造神是人类试图摆脱完全自然状态的一种努力,这一努力还为人类精神的进一步进化,也就是无神论的出现留下了伏笔。
在基督教中,神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不仅制造了人,而且还关注着人的一切活动,控制着人类发展的一些极重要的方面。
对这些内容,我们可以进行另一种心理学上的解读。
所造之神的特征反映了造神者的潜意识的愿望。
每一个民族的神话里都有无所不能的神,潜意识里,人是希望自己无所不能,以便能对抗自然界里无处不在的危险与灾难。
但在对神的实际态度上,东西方人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人心中的神是人永远不能企及的,没有人信基督教或天主教是为了成为上帝;而东方人的某些神则只是人的榜样,可以通过修炼把自己变成神或仙或精。
人与神的分离或者说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为控制提供了条件。
这类控制包括:似是而非的上帝对人类的控制;人类对环境的控制;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控制;等等。
人与神的关系就是人与自身的关系。
精神分析从根本上来说是反宗教的。
但在其最基础的结构和方法层面却使用了西方的造神式的心理模型,这个模型我们称之为客体化--控制模型,亦即通过制造和分离客体的方法来凸显主体,从而达到主体控制客体的目的。
精神分析在这一新的参照背景下的过程是这样的:弗洛依德试图把人的一部分精神活动从人的整体精神活动中分离出来,以便实现整体对部分的控制;他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把人的部分情感客体化,为此他创造了一系列的词汇,来描述那一部分需要分离出来的情感的特征:俄底浦斯情结是人类情感的胚胎形态,人类一切情感的发端。
精神分析发展的新模式-客体关系理论解读

( ) 客 体 关 系理 论 发 展 的 溯 源 一 、
析 的起 点 。 的 “ 展 线 索 ” 她 发 这一 概 念 把 重 点 放 在 自我适
应生 活要 求 的 能力上 ,使 精 神分 析 在摆 脱 单 纯受 内部 本 能冲动 的分 配上 迈 出 了重 要一 步 。嘲 13 9 9年 ,Hen r n izHat n在 《 ma 自我 心 理 学 与适 应 问
客 体 关 系学派 的影 响 日益扩 大 。通过 回 顾客 体关 系理论 的发 展 渊 源、 儿童发 展 观和人 格发 展观 等研 究进 展 . 以后 的研 对 究进行 了思考和 瞻 望 。 【 键词】 关 客体 关 系 ; 精神 分析 ; 渡性 客 体 ; 过 分裂
【 中图分类号】 8 - 6 B 4 0
他 成年 后 的性生 活产 生严 重 的影 响 。I 1 管他 的关 注点 ] ”尽
题 》 书 中 , 适应 定 义 为“ 机体 与 环境 的 交互 作 用 , 一 把 有 一
种 不断 地与 环境 相适 应 的进化 运动 ” 。他 认 为 自我 与伊底 具 有共 同的先 天起 源 , 底不 是 唯 一 的遗 传 禀赋 。 伊 自我 也 不 是伊 底 的副产 品 。 两者 都是 分化 的产 物 。自我 与伊底 是 两 种 同时存 在 的心 理机 能 , 自我 独立 于 本 能 冲动 , 这就 使 自我在 起 源上 摆脱 了伊 底 。 围绕着 Hen r n izHa ma n提 供 t 的理论 框架 和 体系 , 成 了一 个 发展 的客 体发 展 理论 , 形 其
_古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取向的修正与发展——从社会文化到客体关系的转向

后建立了分析心理学 。 荣格对弗洛伊德的发展在于 提出了集体潜意识概念 , 这意味着荣格接受了弗洛 伊德的本能倾向和潜意识理论 。 集体潜意识在很大 程度上试图从神话 、 宗教和艺术中寻求灵感 , 正是 这种神秘主义的倾向 , 使荣格的理论具有了某种神 秘主义体 验 的 色 彩
[ 5]
。阿德勒和荣格等人对弗洛
[ 6]
二 、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 早期确立与发展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在经过社会文化学派的修正 与发展后 , 开始将关注点从个体内部转向外部 。 社 会文化学派对古典精神分析的修正与发展已经初见 其客观关系取向发展的萌芽 , 社会文化学派将个体 心理的发展视作是内部驱力与外部社会环境张力的 结果 , 这显然已经承认主体之外的客体意义 。 在这 种新的主客体关系中 , 本能驱力让位给 “ 自我及其 , “ 自我” 被 “ 自 诸多对象 之 间 实 际 的 关 系 联 结 ” 体 ” 替代是这一倾向的主要特征 。 克莱因是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发展的主要推 动者 , 在精神分析的发展史上 , 克莱因敏锐地发觉 到 弗 洛 伊 德 理 论 中 所 包 含 的 客 体 关 系 的 思 想 萌 芽, 开创性地提出客体关系是儿童心理发展基础的观点 , 改变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强调内部本能驱力是心理
。荣格在与弗洛伊德分手
特曼对精 神 分 析 的 历 史 贡 献 , 谢 弗 甚 至 认 为 他 是 。 “ 当代弗洛伊德理论方面有影响的天才 ” 可见 , 在对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的早期修正 中 , 主要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 用 , 这恰好进一步发展了阿德勒与荣格的观点 , 强 调要将注意的焦点从个体内部转移到个体外部的客 体上 。 但是 , 很多研究者并不完全反对弗洛伊德注 重内部冲突的观点 , 而多是倾向于折中取向 , 既重 视本能冲动的 作 用 , 又 强 调 社 会 文 化 因 素 的 影 响 。 尽管早期学者在某些方面并没有达成一致 , 但他们 却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这一观点上取得了共 识 , 而这正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进一步的修正奠定 了基础 。
精神分析的发展阶段

精神分析的发展阶段精神分析发展的几个阶段1、从催眠到自由联想1881——18872、从外部事件到内在联想1887——18953、从第一理论到第二理论1897——19234、驱力理论(从大脑到心灵的转换)——力比多与驱力1900——★求助者找到咨询师是处理问题?扔掉问题?清理问题?理解问题?一、催眠的局限性与精神分析技术的萌芽(不是每个病人都能适合催眠)伍思·海姆式的催眠精分技术的产生:只要催眠师对被催眠者强调完全失去记忆,被催眠者在催眠时所有经历的遗忘,就会持续下去,即使病人不进入催眠状态,也能记住他应该遗忘的内容。
精分的技术:自由联想、词语联想、梦的解析等否认、情感隔离两种不同的防御机制——心理创造:诈病、疑病、撒谎(无意识的)二、从外部事件到内在幻想(真实与幻想)从弗洛伊德拒绝神经症创伤理论开始至20年代早期,弗洛伊德对称之为精神分析的结构模式进行介绍。
第二阶段反映了早期强调外部事件的影响(创伤行情绪)到强调潜意识中的欲望、冲动、驱力及这些成分呈现的方式。
在这一阶段,潜意识中欲望多被认为与本能的性有关,面对儿童期的反应在现实不断重复的方式而呈现的现象也在此阶段为关注的重点,对称之为通过病人意识成分进入潜意识含义的分析师解释的研究也受到了重视,事实上,在弗洛伊德看来,精神分析的目的为“将潜意识在意识中加以呈”。
心理创伤(丧失客体、丧失客体的爱)出生——母体分离——不安全——无助——习惯改变——危险正常人经常处在分离状态中三、从第一定位理论到第二定位理论(精神分析、心理分析、深层心理学、动力性心理治疗)自体对客体的需求——稳定、持续、接纳、理解、适宜第一定位理论——驱力理论,节省(经济)理论第二定位理论——结构理论1、善心:各个人格成分之和2、精神结构:(超我——本我,自我——本我,本我——超我,相互间的冲突)3、人格结构:外在和内在两种冲突(内心矛盾——俄狄浦斯冲突)外在冲突——显示冲突内在冲突——依赖------被依赖,控制------被控制处理:精神——认知-----合理化,情感;躯体——痛(身体各种器官疼痛,原发性疾病获益)行为——四、驱力理论:弗洛伊德是咯生物训练的精神病学专家,所以,他开始倾向用“能量”来描述一些生物过程。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未来发展的方向
深化实证研究
未来研究应加强客体关系理论的实证研究, 通过科学的方法验证其理论观点的有效性。
概念清晰化
对客体关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和区分 ,增强理论内部的逻辑性和一致性。
拓展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客体关系理论 的应用经验,提高其对于复杂心理问题的干 预效果。
对未来的展望
对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启示
客体关系理论也对于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提醒教育者和家长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与他 人的关系,培养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02 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
自我与客体的关系
自我与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我是在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形成的,特别是与重要他人的互动。这 种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03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早期理论的形成1 2 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起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特别是他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
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的形成也受到了自我心理学的影响, 强调了自我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人格发展中的重 要性。
早期精神分析学派
早期精神分析学派如阿德勒和荣格等人的理论也 对客体关系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自我与客体的关系是动态的,随着个体成长和发展,这种关系会发生变化。
客体关系理论强调了早期母婴关系的重要性,认为这种关系对个体心理结构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心理结构的形成
01
心理结构的形成是客体关系理 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 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包括自 我、他人和世界的意象。
02
这些心理结构是在个体与外部 世界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特 别是与重要他人的互动。
精神分析的新进展

社会学家用客体关系的概念来描述团体组织和社会机构中的防御机制,用 分裂作用和躁狂防御等心理学现象来解释社会结构中的冲突问题
对女性俄底浦斯情结的探讨,强调母亲在婴儿的早期生活和心理成 熟中的绝对中心地位,使得克莱因等客体关系理论家成为女性主义 运动的思想先导
自身心理学把自体放在理论的中心地位,并解释了古典驱力模式未能加 以解释的自恋现象。科赫特认为,自恋本质上是正常和健康的,有他自己的 发展路线,健康自恋在人类的创造力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科赫特的生活和学术道路
他在维也纳度过了童年时期和青春岁月,而这一时期对其思想和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深 远影响。 其一,在维也纳接受的教养,使他终生都关注人类的神入能力和神入需要,使他对精神 分析有这欧洲式的理解。 其二,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科赫特深受父母隔膜,疏离之苦,因此,他对现代家庭常 见的冷漠气氛有着深切的体验,深刻的认识到它对人格发展的危害。 其三,纳粹对奥地利的吞并、对犹太人的迫害,加剧了科赫特内心被遗弃的感受,给科 赫特的内心造成双重危害。
精神分析的发展方向 --混乱与整合
• 古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及自体心理学强调 的核心问题有何不同?
一、客体的性质和重心从弗洛伊德的本能驱力向关系的迁移 二、心理结构的性质和形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内化) 三、从客体关系角度看待发展阶段(力比多投注 ,自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四、对冲突及治疗结果的不同观点(本能需要和现实需要 ,发展缺陷)
理论来源
客体(subject)一词,是最早由弗洛伊德创造的专业名词,是在 在讨论本能的内驱力和早期母婴关系的背景中开始用这个词的。
弗洛伊德的个人模型,把最初的一些观点提供给众多追随他的治 疗家。弗洛伊德自己重新修改他自己的思想,放弃和修订了一些 东西。在他连续的澄清和修改它的概念的范围内,他概念的模型 还没有被完整的被定型下来。他的模型包括对客体关系的理解, 虽然他没有发展它的所有含义,没有像后来的学者(客体关系学 派)那样强调客体关系,然而他创造的概念和词汇为后来的客体 关系和自体心理学,提供了基础和初始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进展路径
作者:王国芳, WANG Guo-fang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100088
刊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12(1)
1.Grotstein,J.S A Beam of Intense Darkness:Wilfred Bion's Legacy to Psychoanalysis 2007
2.Grotstein,J.S The borderline as a disorder of self-regulation 1987
3.Clair,M.S Object Relations and Self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 1986
4.Schwartz;陈系贞欧美精神分析发展史 2001
5.Segal,H Klein 1989
6.Mitchell,S.A;M.J.Black Freud and Beyond: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analytic Thought 1995
7.Klein,M The Psycho-Analysis of Children 1997
8.徐萍萍自我、客体关系、人格——费尔贝恩的纯粹心理的人格发展观 2006(05)
9.郗浩丽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 2008
10.王艳萍迈克尔·巴林特的客体关系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位论文] 2008
11.王国芳克莱因与客体关系学派的建立与发展 2007(05)
12.林万贵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克恩伯格研究 2008
13.郭本禹潜意识的意义——精神分析心理学(上) 2009
14.Cashdan;鲁小华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理论、实务与案例 2006
15.Balint,M Trills and Regressions 1959
16.Clair;贾晓明;苏晓波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 2002
1.张景华精神分析学视角下的翻译批评[期刊论文]-外语研究2011(5)
2.郭本禹.丁飞.GUO Ben-yu.DING Fei论新自体心理学的夫妻治疗模式[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3.王国芳.WANG Guo-fang克莱因与客体关系学派的创立与发展[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王启康王阳明良知与致良知学说中的心理学问题[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5.郝其宏精神分析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成瘾[期刊论文]-思想教育研究2011(8)
6.晋娇燕浅谈客体关系理论[期刊论文]-科教导刊2012(6)
7.孟维杰.葛鲁嘉.Meng Weijie.Ge Lujia文化品格:心理学概念重新考评[期刊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njsdxb-shkxb20120101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