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
用语与概念
•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探讨使用的 是一种特定语言或一套特定用语提供结构 使精神分析理论得以探讨及加以运用。下 面即讨论并界定其中的某些关键用语。
1、客体
• 指一个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地方、东西、想 法、幻想或者记忆),被投注的情感能量可以是 爱、恨或是爱恨复杂的交织。 • 包括: –外在客体,真正的人。
客 体 关 系 内 化 图 示
精神分析发展:从三到一
• 古典精神分析的三人关系:俄底浦斯冲突。 • 客体关系理论的二人关系:客体关系=‚自 体—客体‛ 单元。 • 自体心理学的一人主体性:自体与自体客体 的联接重融。 • 后现代的互动建构:平等对话及共构人生。
比较小结:
• 分析童年事件的方式变化:
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 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 自‚客体的寻求‛,即人类关系的建 立与发展,而非弗洛伊德所强调的 ‚快乐的寻求‛。
客体关系学派
• 不再强调先天生物学因素,转而强调早期 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 所看重的是儿童前恋母期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的起源——人类的 相互作用(互动)。 人类建立和维持关系的需要,即 人类要彼此接触的需求。 关系模型将关系构象建构成存在 的基础;所有人类的行为和体 验……都是关系的衍生物。
• 最早的客体关系单元是一个共生的自体——客体,在 其中,自体和客体的区别并不明显。 • 共生指的是一种正在经验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 自体无法摆脱地混合着客体。 • 语言代表着一些分化过的经验,而共生则是未分化的。 • 共生是最没有经过分化的自体——客体,传统上被认 为和享乐原则有关,所有的精神生活从共生开始,我 们真正的自体便是从这个母质当中产生的。 • 这就是那个情感的大海,我们渴望回归的调和状态。 • 虽然对共生的渴望是正常的,不过,过去心理治疗师 对共生的了解,主要还是透过病人而得。(融合)
客体关系理论课程设计

客体关系理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
2. 学生能运用客体关系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关系建立与人际互动。
3. 学生了解客体关系理论在心理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提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自我分析和人际关系调整。
3. 学生掌握查阅相关资料,拓展学习客体关系理论及相关领域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心理学理论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2. 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增强与人沟通、合作的意识。
3. 学生在了解客体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尊重、理解、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心理学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并运用客体关系理论,提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中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我认知需求,对心理学知识感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课程目标展开,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介绍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心理学领域的地位。
教材章节:第一章 客体关系理论导论2. 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观点:讲解客体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依恋、认同、投射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观点3. 客体关系与人际关系: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探讨如何运用理论改善人际交往。
教材章节:第三章 客体关系与人际关系4. 实践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客体关系理论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 客体关系理论的应用案例5. 小组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案例分析成果,促进相互学习。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以上的分析中,认同主要是一些次自体。他们建 构关系并依赖关系而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关系对
于心理生存这么重要的原因。 自体发展的第四个发展阶段是持续一生的自
体化阶段。
成人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建立一些将会
增强这些认同的关系。到了每一个认同成了
自体的一部分时,这个过程便有助于个体整 体的“自体价值感”的形成。
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
基本界定: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
的模式。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 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 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客体关系起源于克莱因,在把精神分 析运用于儿童的治疗中,通过游戏她发 现儿童并不是把能量用来控制情欲冲动, 而是使用更多的能量构建他们的人际关 系世界。在儿童的内心当中存在着一个 内在关系世界。且这种关系是以母子关 系为原型,它是所有客体关系的基础。 较之弗洛伊德的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所 看重的是儿童前恋母期的发展。
在寻求试图了解此一新领域的同时,克莱茵摘 取弗氏理论作为其研究发现的脉络背景并保留 本能驱力的概念。她以本能的脉络背景探讨其 创新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工作。
克莱茵认为: 婴儿在子宫内处于一种完美状态, 当他出生那一刻起就经历着第一次创伤。 基本观点: 生与死相互斗争,生命是被“创造与毁灭之 间强大而神秘的内在斗争”所控制着。
投射性认同 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行动 或作出反应的人际行为模式。 “接收者被迫以一种与投射者释放出来的感 受一致,与投射性幻想中的感受一致,且与投射 性幻想中的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一致的方式来思 考、感受和行为”。
自体,从它最基本的形式来说,是丰富的且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关注外部客体(父母和孩子世界中的其他重要的人)对于建立内部心理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底普斯前期的冲突之上。
简介:客体(object)一词为弗洛伊德(Freud)所使用,对婴儿而言,客体指满足需求的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一词可与『他人』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
而此等人际关系乃塑造了个体当前与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不论是真实的或幻想的。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
客体是一个与自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
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东西,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自体也是一种心理表象,指的总是一个内在的影象,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或幻想。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
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
例如:过于依赖与过于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复著刚学走路时与母亲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型态。
理论起因:梅兰妮·克莱茵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
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死亡本能,即攻击性,破坏性本能。
他们的心理世界充满了原始的冲动,谋杀和自杀的倾向。
任何内驱力和本能都是与客体相联系的。
初生婴儿只能根据他所体验到的客体的好或坏来代表这个客体。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克莱因的观点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克莱因的观点客体关系理论是德国心理分析学家克莱因(Melanie Klein)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中。
客体关系理论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克莱因认为人类内心世界包含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冲突和欲望。
她认为个体在与客体(外部世界中的对象)的互动中建立了早期的内心客体关系。
这些内心客体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克莱因的观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克莱因认为个体在早期的心理发展中会通过投射(projection)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投射到外部的客体上。
这种投射形成了个体对外部客体的认知和情感反应。
例如,儿童对母亲的爱或恐惧可能是对自身内心体验的投射。
第二,克莱因认为个体对客体的情感反应是通过内心的分裂(splitting)来实现的。
分裂是指个体将客体分为“好”和“坏”两个部分,并对这些部分有不同的情感反应。
例如,儿童对母亲可能既有爱又有恨的情感,分别投射到母亲的“好”和“坏”部分上。
第三,克莱因关注个体对客体的内部化过程。
她认为个体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会内化外部的客体,并在内心中建立起这些客体的形象。
这些内部化的客体形象对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内心世界的组织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儿童可能会内化父母的形象,形成内部的“父母”对象,并在与这些内部对象的互动中塑造自己的个性。
第四,克莱因认为个体经历了内心的“恩赐与惩罚”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会通过自身的内部化客体对自己进行评判、惩罚和安慰。
这个阶段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发展非常重要。
客体关系理论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个体心理发展和关系形成的框架。
它强调个体与外部客体的互动和内化过程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不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对成人的心理治疗和个体心理的理解有着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未来发展的方向
深化实证研究
未来研究应加强客体关系理论的实证研究, 通过科学的方法验证其理论观点的有效性。
概念清晰化
对客体关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和区分 ,增强理论内部的逻辑性和一致性。
拓展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客体关系理论 的应用经验,提高其对于复杂心理问题的干 预效果。
对未来的展望
对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启示
客体关系理论也对于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提醒教育者和家长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与他 人的关系,培养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02 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
自我与客体的关系
自我与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我是在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形成的,特别是与重要他人的互动。这 种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03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早期理论的形成1 2 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起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特别是他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
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的形成也受到了自我心理学的影响, 强调了自我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人格发展中的重 要性。
早期精神分析学派
早期精神分析学派如阿德勒和荣格等人的理论也 对客体关系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自我与客体的关系是动态的,随着个体成长和发展,这种关系会发生变化。
客体关系理论强调了早期母婴关系的重要性,认为这种关系对个体心理结构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心理结构的形成
01
心理结构的形成是客体关系理 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 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包括自 我、他人和世界的意象。
02
这些心理结构是在个体与外部 世界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特 别是与重要他人的互动。
客体关系课件ppt

开发基于客体关系理论的干预措施和培训课程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的原则和观点,设计和开发针对不同人群的干预措施和培训课程,以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智商。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趋势
01
02
03
跨文化研究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客体 关系理论的异同,以探讨 该理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案例四:社交关系中的客体关系
总结词
客体关系理论在社交关系中的应用,强调个体在社交 场合中的情感连结和互动模式。
详细描述
在社交场合中,客体关系理论的应用有助于理解个体 在社交环境中的情感需求和互动模式。通过分析社交 场合中的客体关系,可以深入了解个体的社交技巧、 人际关系建立以及自我认同。例如,对于存在社交焦 虑或人际关系困扰的个体,运用客体关系理论可以帮 助其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需求和情感连 结,从而改善社交能力和提升人际关系质量。
04 客体关系理论的实际应用案例
案例一: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客体关系
总结词
客体关系理论在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强调儿童与重要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心理发 展的影响。
详细描述
在儿童心理治疗中,客体关系理论的应用主要关注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分析这种关系,可以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 案。例如,对于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儿童,治疗师会探究其与父母或其他重要他
03
学会调节情感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有助
于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
认知与客体的关系
认知的定义
认知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过程。
认知与客体关系的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是一种由早期癿心理分析理论和学者所提出的睡眠心理学,它将客体关.系作为一种动物的关系,其特点是双重的心理关系,客体关系理论建立在客体关系的基础上。
它是以一种关系的方式来解释独特的心理状态,也就是把两者关系联系起来。
一般而言,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心理发展的起源在于母子的关系。
即母亲的客体关系是
人类发展的基础,是母子关系的基础。
这种客体关系是以受雇主与雇员的关系或仆人与主
人的关系类比而形成的,它始终存在于受雇者和雇主之间,受雇者要服从雇主的一切吩日,这种模式为人们了解因果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和角度。
客体关系理论把精神分析从简单的生物学视角中分离出来,从传统精神分析的角度,
它重新理解情感的起源和表达。
也就是说,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情感的起源是从母亲与婴儿
之间的关系而来的,这种关系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双重关系,母亲和婴儿同时形成受雇者和
雇主、仆人和主人之间的一种关系。
建立此关系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一种互动准则,双方行为彼此相互受限和影响,以保
护双方的心理健康,双方的舒适和安全感。
同时,客体关系理论还强调双方心理的关系,
在母亲和婴儿之间,必须有一种相互的理解和谅解,必须有积极的情感反馈或协同行为来
支撑双方共同的心理变化。
客体关系理论主要是以受雇关系来解释人类心理运作的基本动机,它认为母子关系是
人类心理发展的基础。
这种关系有许多动态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双方心理的相互影响和
限制,以及积极的关系反馈和协同行为。
它旨在把精神分析以一种关系的方式重新理解,
以适应变化的心理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是精神分析在现代最重要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学中最具有活力的一个理论分支,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在临床实践中有很强指导性和适用性。
用于探讨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的成长。
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1 基本理论观点
客体(object)最早是弗洛伊德开始使用的,用于讨论本能驱力和早期母婴关系,认为客体(人或物)是本能得以满足的对象。
客体理论家认为客体指的不是物,而是某个个体的意愿、情感和行为所指向的人。
客体理论家认为的客体承载了某一种情感(爱或恨),Object 作为本身意义而言是对象,由主观意识所染指后为客体。
客体关系则指人际关系以及关系中的互动在其内心世界留下的痕迹。
客体关系理论则是重视关系,并以客体和客体关系为基础的精神分析观点。
客体关系理论家不像古典精神分析强调先天生物学因素,转而关注早期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客体理论家认为婴幼儿期对外在关系体验的内化形成了内部客体,婴幼儿早期形成的内部客体就像内在的“模板”,影响个体对以后生活中其他人的感知和反应。
主要的客体关系理论家有克莱因(Melanie.Klein)、温尼科特(D.W.Winnicott)等。
他们提出了不太统一、各自独立的理论。
2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
2.1 克莱因(Melanie.Klein)
克莱因是德裔英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是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始人,被誉为“客体关系理论之母”,并被认为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
克莱因保留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但认为本能与客体有内在的联系,认为驱力是表示关系的,天生就是朝向客体的,她的工作为弗洛伊德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克莱因对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分为理论和技术两个层面。
从理论上来说:对本能理论,特别是死亡本能理论提出与弗洛伊德不同的观点。
克莱因把本能分为爱的本能和死亡本能。
爱的本能是寻求与他人的关系。
死亡本能是指与部分客体相联系的充满了迫害、敌意、危险和焦虑的幻想世界,死亡本能是儿童早期喜欢将世界分为好与坏的原因,这些儿童接触到的客体依次被投射到儿童的内心原欲,产生了一个内在的表象世界――一个被分成破坏性(坏的)和善良仁慈(好的)两个部分的世界,正是好客体和坏客体之间的动力性相互影响构成了克莱因关于婴儿精神世界的观点。
提出儿童早期的内部世界的构成= 幻想+投射+家人照顾,克莱因认为幻想指的是心理预期,是内部世界的基础。
作为防御的投射是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情感、冲动归属到他人身上。
她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发展,用偏执分裂状态和抑郁状态描述婴儿早期经历的两种基本的精神状态。
偏执分裂即把客体分成不同部分,不同部分独立存在,如把客体分成全好或全坏。
抑郁状态时爱与恨指向同一客体,婴儿表现出对客体既爱又恨的矛盾情感,这会引起
婴儿新的焦虑和恐惧,在这一阶段补偿的能力开始成为核心,这意味着关系更多建立在关心和保护的基础之上,破坏和毁灭的根基越来越弱,婴儿开始朝向成熟方向发展。
从技术层面来看,克莱因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儿童精神分析的经典技术―――游戏治疗,另一贡献是开创了儿童精神病的治疗和研究,扩大了精神分析的治疗范围,刺激了儿童和成人的精神病病理学的研究。
2.2 温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
温尼科特是英国客体关系理论中间学派(独立于克莱因学派和安娜?弗洛伊德学派)的杰出代表,其儿童精神分析学在精神分析学界很有影响,甚至引起了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
温尼科特对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分为理论和技术两个层面。
从理论上来说:温尼科特强调母婴环境,他关注的是早期母婴关系中“足够好的母亲”对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性,足够好的母亲在温尼科特看来就是对婴儿足够的敏感,并认为“婴儿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
”
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表现为三个阶段:(1)绝对依赖(absolute dependence)在此阶段婴儿是母亲的一部分,婴儿甚至不知道母亲在照顾他,享受母亲提供的一切照顾;(2)相对依赖(relative dependence) 婴儿意识到母亲的照顾区分“非我”与“我”通过整合而形成自体;(3)趋向独立(towards independence“在此阶段温尼科特认为儿童的独立是通过母亲对其照顾的记忆、对自身
需要的投射以及对母亲照顾细节的内射逐渐积累而获得的,同时伴随着增加伴随着增加智力和理解力,儿童对环境的信心也逐步发展发展,通过此阶段儿童开始真正的独立。
过渡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是温尼科特独创性术语中流传最广的概念之一,表述了一个非我非他的中间领域。
过渡客体能缓冲儿童因体验到主观全能世界与客观外界之间的不同而产生的心理落差所带来的焦虑。
抱持:温尼科特认为抱持包括一天里所有的照顾内容,温尼科特认为“母亲在婴儿需要的时候出场固然关键,但同样关键的是她不被需要的时候退场。
”如果抱持式的养育达到了整合,就使得婴儿成为一个个体或单独的自体。
从技术上来说:精神分析的情境:对于温尼科特来说,精神分析的情境不是纯粹治疗性的,分析师将自己的主观性被悬置,给分析者一种类似于母爱护理的环境,从而得到鼓励和帮助,将自己展示出来。
精神分析的设置:温尼科特强调的是精神分析师的行为,他把设置认为是抱持性的环境。
精神病起因:温尼科特认为,精神病起因于早期的丧失或环境缺陷,从而不能完成整合、人格化和现实化这些重要的发展过程。
客体关系的评价:客体关系理论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中最有活力的理论分支,也因其指导性强而倍受关注。
在这里,笔者简单讨论下对客体关系理论的见解。
(1)优点:脱离了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本能基础。
客体理论家
将驱力看作是从关系的背景中获得的意义和能量,同时注意到性和攻击冲动在关系背景之外释放的现象,认为是关系破裂的产物。
强调母婴关系和亲密关系重要性的思想。
这一思想还影响到西方的社会政策。
如:提倡将儿童福利院中的儿童寄养在正常的家庭中;鼓励父母陪伴住院的儿童等。
提出了很多创造性的心理治疗方法,如游戏疗法。
(2)不足:在中国,对客体关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客体关系评估的研究几乎没有。
客体关系理论家相对忽略父亲这样一个重要客体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一些术语没有明确的界定。
客体关系理论家理论整合性不强。
本文介绍了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希望对客体关系理论的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吉尔.萨夫大卫.萨夫著.客体关系理论入门[M].邬晓艳,余萍译.施琪嘉审.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2] Sheldon Cashdan著.客体关系心理治疗[M].鲁小华等,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3] 李小龙.客体关系培训课程资料.
[4] 苏晓波.精神分析的过去现在及未来[J].德国医学,2000.17(4).
[5] 熊卫.精神分析学中的客体关系[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27(4).
[6] 郭本禹.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逻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5).
[7] 郭本禹.百年历程:精神分析运动的整合逻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8] 郭本禹.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发展脉络与思想内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9] 李鸣,施琪嘉,肖泽萍.现代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心理学观点[J].上海精神医学,1999.l1(3):182-184.
[10] 彭红军,孟宪璋,龙英.精神分析中客体关系评估[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8.14(1).
[11] 李鸣.精神分析学派的进展与现状(上)[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3).
[12] 缪小幼,李鸣.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观[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3).
[14] 郗浩丽.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科特的儿童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15] 王国芳.克莱因与客体关系学派的创立与发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16] 李倩.客体关系理论的心理治疗述评[J].科教文汇,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