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

合集下载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
用语与概念
•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探讨使用的 是一种特定语言或一套特定用语提供结构 使精神分析理论得以探讨及加以运用。下 面即讨论并界定其中的某些关键用语。
1、客体
• 指一个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地方、东西、想 法、幻想或者记忆),被投注的情感能量可以是 爱、恨或是爱恨复杂的交织。 • 包括: –外在客体,真正的人。
客 体 关 系 内 化 图 示
精神分析发展:从三到一
• 古典精神分析的三人关系:俄底浦斯冲突。 • 客体关系理论的二人关系:客体关系=‚自 体—客体‛ 单元。 • 自体心理学的一人主体性:自体与自体客体 的联接重融。 • 后现代的互动建构:平等对话及共构人生。
比较小结:
• 分析童年事件的方式变化:
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 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 自‚客体的寻求‛,即人类关系的建 立与发展,而非弗洛伊德所强调的 ‚快乐的寻求‛。
客体关系学派
• 不再强调先天生物学因素,转而强调早期 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 所看重的是儿童前恋母期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的起源——人类的 相互作用(互动)。 人类建立和维持关系的需要,即 人类要彼此接触的需求。 关系模型将关系构象建构成存在 的基础;所有人类的行为和体 验……都是关系的衍生物。
• 最早的客体关系单元是一个共生的自体——客体,在 其中,自体和客体的区别并不明显。 • 共生指的是一种正在经验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 自体无法摆脱地混合着客体。 • 语言代表着一些分化过的经验,而共生则是未分化的。 • 共生是最没有经过分化的自体——客体,传统上被认 为和享乐原则有关,所有的精神生活从共生开始,我 们真正的自体便是从这个母质当中产生的。 • 这就是那个情感的大海,我们渴望回归的调和状态。 • 虽然对共生的渴望是正常的,不过,过去心理治疗师 对共生的了解,主要还是透过病人而得。(融合)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是精神分析在现代最重要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学中最具有活力的一个理论分支,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在临床实践中有很强指导性和适用性。

用于探讨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的成长。

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1 基本理论观点客体(object)最早是弗洛伊德开始使用的,用于讨论本能驱力和早期母婴关系,认为客体(人或物)是本能得以满足的对象。

客体理论家认为客体指的不是物,而是某个个体的意愿、情感和行为所指向的人。

客体理论家认为的客体承载了某一种情感(爱或恨),Object 作为本身意义而言是对象,由主观意识所染指后为客体。

客体关系则指人际关系以及关系中的互动在其内心世界留下的痕迹。

客体关系理论则是重视关系,并以客体和客体关系为基础的精神分析观点。

客体关系理论家不像古典精神分析强调先天生物学因素,转而关注早期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客体理论家认为婴幼儿期对外在关系体验的内化形成了内部客体,婴幼儿早期形成的内部客体就像内在的“模板”,影响个体对以后生活中其他人的感知和反应。

主要的客体关系理论家有克莱因(Melanie.Klein)、温尼科特(D.W.Winnicott)等。

他们提出了不太统一、各自独立的理论。

2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2.1 克莱因(Melanie.Klein)克莱因是德裔英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是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始人,被誉为“客体关系理论之母”,并被认为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

克莱因保留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但认为本能与客体有内在的联系,认为驱力是表示关系的,天生就是朝向客体的,她的工作为弗洛伊德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克莱因对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分为理论和技术两个层面。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以上的分析中,认同主要是一些次自体。他们建 构关系并依赖关系而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关系对
于心理生存这么重要的原因。 自体发展的第四个发展阶段是持续一生的自
体化阶段。
成人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建立一些将会
增强这些认同的关系。到了每一个认同成了
自体的一部分时,这个过程便有助于个体整 体的“自体价值感”的形成。
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
基本界定: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
的模式。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 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 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客体关系起源于克莱因,在把精神分 析运用于儿童的治疗中,通过游戏她发 现儿童并不是把能量用来控制情欲冲动, 而是使用更多的能量构建他们的人际关 系世界。在儿童的内心当中存在着一个 内在关系世界。且这种关系是以母子关 系为原型,它是所有客体关系的基础。 较之弗洛伊德的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所 看重的是儿童前恋母期的发展。
在寻求试图了解此一新领域的同时,克莱茵摘 取弗氏理论作为其研究发现的脉络背景并保留 本能驱力的概念。她以本能的脉络背景探讨其 创新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工作。
克莱茵认为: 婴儿在子宫内处于一种完美状态, 当他出生那一刻起就经历着第一次创伤。 基本观点: 生与死相互斗争,生命是被“创造与毁灭之 间强大而神秘的内在斗争”所控制着。
投射性认同 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行动 或作出反应的人际行为模式。 “接收者被迫以一种与投射者释放出来的感 受一致,与投射性幻想中的感受一致,且与投射 性幻想中的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一致的方式来思 考、感受和行为”。
自体,从它最基本的形式来说,是丰富的且

心理辅导理论——客体关系

心理辅导理论——客体关系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一、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一)梅兰妮·克莱因1、生活简介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 1882.3.30-1960.9.22)女,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

她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创解,开拓了理解最早期的心理历程的途径,被誉为继弗洛伊德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

她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因癌症逝于英国伦敦。

梅兰妮的父亲原来是一名犹太法典的学者,37岁时,他脱离了自己的正统背景并接受教育,最终获得了内科医生的资质。

梅兰妮十分钦佩她父亲的独立精神和科学态度,但她和父亲的关系一直都不是很亲密,这可能部分是因为当梅兰妮出生时,她父亲已经50多岁了。

梅兰妮觉得与母亲更亲近,她对母亲怀有很深的感情,梅兰妮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二姐西多涅9岁去世,当时梅兰妮5岁。

西多涅去世前有一年的时间卧病在床,这期间,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努力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克莱因,姊妹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

长大以后,梅兰妮与一个叫伊曼纽尔的男孩建立了类似的令她感到鼓舞的关系。

伊曼纽尔比她大5岁,很有天赋,在伊曼纽尔的影响下,梅兰妮对文学和音乐倾注了自己的热情。

克莱因14岁时决定学医,在她哥哥的辅导下,她通过了入学考试,进了维也纳预备高中, 17岁那年,克莱因考上了大学,几乎与此同时,她订婚了。

她的婚姻改变了她的计划,她放弃了从医的打算,在维也纳大学改修艺术和历史。

但她始终保持着对医学的兴趣,并对自己没有学医感到遗憾。

她在治疗方面的极大兴趣和天赋在她的精神分析工作中得到了展示,对她来讲,治疗永远是最重要的。

梅兰妮·克莱因是与弗洛伊德同一时代的儿童心理治疗师,她在刚刚从事临床工作的时候便对精神分析产生了兴趣。

为了对这一新学科有更多的认识,她接受了弗洛伊德最出色的弟子之一桑多尔·费伦兹对自己进行心理分析。

在分析进行到某一阶段时,费伦兹建议她考虑将精神分析技术应用到对儿童的心理治疗工作中去。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关注外部客体(父母和孩子世界中的其他重要的人)对于建立内部心理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底普斯前期的冲突之上。

简介:客体(object)一词为弗洛伊德(Freud)所使用,对婴儿而言,客体指满足需求的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一词可与『他人』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

而此等人际关系乃塑造了个体当前与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不论是真实的或幻想的。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

客体是一个与自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

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东西,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自体也是一种心理表象,指的总是一个内在的影象,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或幻想。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

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

例如:过于依赖与过于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复著刚学走路时与母亲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型态。

理论起因:梅兰妮·克莱茵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

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死亡本能,即攻击性,破坏性本能。

他们的心理世界充满了原始的冲动,谋杀和自杀的倾向。

任何内驱力和本能都是与客体相联系的。

初生婴儿只能根据他所体验到的客体的好或坏来代表这个客体。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克莱因的观点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克莱因的观点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克莱因的观点客体关系理论是德国心理分析学家克莱因(Melanie Klein)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中。

客体关系理论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克莱因认为人类内心世界包含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冲突和欲望。

她认为个体在与客体(外部世界中的对象)的互动中建立了早期的内心客体关系。

这些内心客体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克莱因的观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克莱因认为个体在早期的心理发展中会通过投射(projection)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投射到外部的客体上。

这种投射形成了个体对外部客体的认知和情感反应。

例如,儿童对母亲的爱或恐惧可能是对自身内心体验的投射。

第二,克莱因认为个体对客体的情感反应是通过内心的分裂(splitting)来实现的。

分裂是指个体将客体分为“好”和“坏”两个部分,并对这些部分有不同的情感反应。

例如,儿童对母亲可能既有爱又有恨的情感,分别投射到母亲的“好”和“坏”部分上。

第三,克莱因关注个体对客体的内部化过程。

她认为个体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会内化外部的客体,并在内心中建立起这些客体的形象。

这些内部化的客体形象对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内心世界的组织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儿童可能会内化父母的形象,形成内部的“父母”对象,并在与这些内部对象的互动中塑造自己的个性。

第四,克莱因认为个体经历了内心的“恩赐与惩罚”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会通过自身的内部化客体对自己进行评判、惩罚和安慰。

这个阶段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发展非常重要。

客体关系理论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个体心理发展和关系形成的框架。

它强调个体与外部客体的互动和内化过程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不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对成人的心理治疗和个体心理的理解有着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未来发展的方向
深化实证研究
未来研究应加强客体关系理论的实证研究, 通过科学的方法验证其理论观点的有效性。
概念清晰化
对客体关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和区分 ,增强理论内部的逻辑性和一致性。
拓展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客体关系理论 的应用经验,提高其对于复杂心理问题的干 预效果。
对未来的展望
对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启示
客体关系理论也对于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提醒教育者和家长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与他 人的关系,培养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02 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
自我与客体的关系
自我与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我是在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形成的,特别是与重要他人的互动。这 种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03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早期理论的形成1 2 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起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特别是他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
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的形成也受到了自我心理学的影响, 强调了自我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人格发展中的重 要性。
早期精神分析学派
早期精神分析学派如阿德勒和荣格等人的理论也 对客体关系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自我与客体的关系是动态的,随着个体成长和发展,这种关系会发生变化。
客体关系理论强调了早期母婴关系的重要性,认为这种关系对个体心理结构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心理结构的形成
01
心理结构的形成是客体关系理 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 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包括自 我、他人和世界的意象。
02
这些心理结构是在个体与外部 世界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特 别是与重要他人的互动。

客体关系课件ppt

客体关系课件ppt
将客体关系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和组织行为的研究和实践,以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 度。
开发基于客体关系理论的干预措施和培训课程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的原则和观点,设计和开发针对不同人群的干预措施和培训课程,以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智商。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趋势
01
02
03
跨文化研究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客体 关系理论的异同,以探讨 该理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案例四:社交关系中的客体关系
总结词
客体关系理论在社交关系中的应用,强调个体在社交 场合中的情感连结和互动模式。
详细描述
在社交场合中,客体关系理论的应用有助于理解个体 在社交环境中的情感需求和互动模式。通过分析社交 场合中的客体关系,可以深入了解个体的社交技巧、 人际关系建立以及自我认同。例如,对于存在社交焦 虑或人际关系困扰的个体,运用客体关系理论可以帮 助其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需求和情感连 结,从而改善社交能力和提升人际关系质量。
04 客体关系理论的实际应用案例
案例一: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客体关系
总结词
客体关系理论在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强调儿童与重要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心理发 展的影响。
详细描述
在儿童心理治疗中,客体关系理论的应用主要关注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分析这种关系,可以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 案。例如,对于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儿童,治疗师会探究其与父母或其他重要他
03
学会调节情感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有助
于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
认知与客体的关系
认知的定义
认知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过程。
认知与客体关系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体关系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生下来就和环境格格不入。

弗洛伊德和他同时代的人认为,人和动物一样,注定要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简单的幸福。

但是,根据带有霍布斯色彩的弗洛伊德对人类社会的看法,个人的自私欲望的追求会危及其他个人,所以人类群体需要控制每个个体的享乐目标。

儿童时代的任务是社会化,即把具有动物冲动的儿童转变为具有复杂心理装置的成人。

成人心理装置中有复杂的检查和障碍系统,可以将动物的冲动和目标引导到社会可接受的文明生活中。

与弗洛伊德相比,当代所有重要的精神分析学派都倾向于认为,人类婴儿出生后是符合并适应他们所面对的世界的,而不是那么格格不入。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不同意父亲对“本我”的过分强调,认为应该给予“自我”足够的重视。

1936年,她出版了著名的《自我与防御机制》,确立了自我在精神分析中的地位。

1939年,Heinz Hartmann出版了《自我心理学及其适应》一书,提出了“无冲突的自我场域”,为自我划定了一个独立的研究范围。

哈特曼提出自我和本我都是遗传的,都是由先天的“未分化母体”产生的。

它们是同时存在的心理功能,具有自己独立的能量。

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自主问题和自我适应的基本功能。

适应是自我在心理机制上试图维持人与环境平衡的结果。

顺应这一概念为弗洛伊德向当代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的转变提供了核心的概念媒介。

在哈特曼之后,许多自我心理学家,如斯皮兹、雅各布森和马勒,都致力于儿童早期发展的研究,试图深入描述婴儿自我的发生和发展。

当自我心理学在美国兴盛时,英国的一大批精神分析学家开始改变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不再强调生物学因素,而是强调早期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形成了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并不是指无生命的客体,而是指具有爱、恨、欲等情感的人性客体。

“客体”的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在讨论本能驱动和早期母婴关系的语境中使用的。

然而,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对客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本能欲望的关注。

他们非常重视并强调了人际关系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幼儿对外关系经验内化形成内部客体,内部客体又会影响个体对外关系经验;换句话说,幼儿时期形成的内部对象就像内部的“模板”,影响个体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感知和反应。

梅兰妮·克莱茵的工作是弗洛伊德理论向客体关系理论过渡的一座桥梁。

她保留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但又认为本能与客体有内在的联系,驱力是表示关系的,天生就是朝向客体的,这改变了弗洛伊德认为驱力是无目标的看法。

在生命之初,本能驱力就出现在一个客体关系的背景中,并被客体所调整。

婴儿寻找乳房和食物不仅仅是为了能量的释放,更是为了关系的需要。

这种对本能驱力和客体关系两方面的强调,与弗洛伊德认为驱力是无目标的观点显著不同。

在人格的结构问题上,克莱茵与弗洛伊德的观点也有所不同,她认为自我在婴儿出生时即已存在,超我也是早在生命之初就被建立起来。

她强调最初的婴儿内部幻想世界的重要性,是与部分客体相联系的充满了迫害和敌意的既危险又让人焦虑的幻想世界,它来自于婴儿自身的死本能。

婴儿通过不断地运用投射、内射、分裂等机制去控制强烈的需求、恐惧和焦虑,使自己感到安全,并建立客体关系。

她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儿童心理发展,用偏执-分裂状态和抑郁状态描述婴儿早期经历的两种基本的精神状态。

克莱茵提出的客体关系理论,既具有创新性一面,但同时又保留了弗洛伊德理论的某些成分,因而是一种过渡性客体关系理论,并启示了其他客体关系理论家。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早期,经过了几十年的激烈辩论后,英国精神分析协会分裂成三个组群:一组完全接受梅兰妮·克莱茵在理论和技术上的革新;一组对传统的弗洛伊德式概念和实践保持忠诚(以安娜·弗洛伊德为首,并发展成弗洛伊德式自我心理学);此外是代表“独立群体”或中间学派的一组,他们发展出不同于克莱茵理论的客体关系理论。

这个中间学派的主要人物包括温尼科特、费尔贝恩、迈克尔·巴林特和约翰·鲍尔比,他们的观点均以克莱茵认为婴儿先天就倾向于人类互动的观点为基础。

不过,他们都不赞同克莱茵对攻击性源自死本能的假设,而提出婴儿先天倾向于和谐互动和非创伤性发展,只是在受到不完善养育的阻碍时才产生攻击性。

温尼科特开展其事业的过程,是先作为儿科医生,然后才成为精神分析师,之后在两个领域的交叉之处开展工作,生命早期的发展与母婴关系自然成为他的关注重点。

他从弗洛伊德与克莱茵那里“借”来,并自行改造和发展了的精神分析思想,是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运用客体关系(母婴关系)的观点解释儿童精神世界的发展。

温尼科特无意于像弗洛伊德与克莱茵那样建立庞大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他创造了很多掷地有声的概念,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心理现实与内心体验。

他对精神分析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为儿童发展的最初阶段提供了自己的智慧,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即母亲和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促进或阻碍儿童发展的,对人的精神世界及人的发展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的重要概念与理论包括:刚刚好的母亲、促进性环境、过渡性客体、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游戏与创造性、攻击性与反移情、反社会倾向等等,但它们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

费尔贝恩的最大独创性就在于他的客体关系模式是所有客体关系理论中是最纯净、最激进的,被米切尔(Stephen A.Mitchess,1946-2000)称为关系模式的“最纯粹的代表”。

费尔贝恩反对弗洛伊德对于本能和力比多驱力的阐释,他认为力比多不是寻求快乐而是寻求客体的,并因此用现实原则代替了快乐原则。

他批判弗洛伊德理论中潜在的能量与结构分离的观点,提出结构和能量是不可分的。

他认为人格的核心是自我,他所说的自我并非弗洛伊德意义上的自我,而是等同于自身的自我。

费尔贝恩还是最早的内部世界的“制图员”,也是第一个把系统理论的概念应用于精神分析。

费尔贝恩通过对精神分裂人格的研究,以独特的内投、认同和压抑概念为基础,描绘了三结构、六成分的内心世界。

在发展心理学中,费尔贝恩反对心理性欲发展理论,认为发展的实质是自我客体关系的成熟,母婴关系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首要因素。

他综合了弗洛伊德的阶段论和克莱因的心态观,构想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型。

他提出了两种心态——分裂样心态和抑郁样心态,其中分裂样心态是最基本的心态。

费尔贝恩将婴儿发展的首要期从俄狄浦斯期回溯到了口唇期,指出人格的发展是从婴儿依赖向成熟依赖发展的过程。

巴林特的精神分析理论和临床思想也极富创新性。

巴林特首次提出了“原始爱”的理论,他是最早探讨母婴关系的学者之一。

他反对弗洛伊德的原始自恋理论,认为婴儿一出生就立即拥有了一个原始的客体关联,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一种原始客体关系,也就是原始客体爱或原始爱,而自恋和恨都是原始爱的一种继发性现象。

原始爱的生物学基础是母婴之间本能的相互依赖。

后来,巴林特还对原始爱的思想进行了扩展,认为胎儿与母亲子宫内未分化环境之间的相互渗透的融合是最原始的客体关系,所有人类努力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与环境或客体的融合关系。

在原始爱的基础上,巴林特还阐述了两种次级的原始客体关系。

原始客体爱是人类最早的发展阶段,为了应对出生创伤,婴儿在客体关系上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即“亲客体倾向”或“疏客体倾向”发展。

根据巴林特的观点,“在亲客体倾向”中,客体被体验为是友好的、安全的,而客体之间的距离则被体验为是危险的、敌对的;而在“疏客体倾向”中,客体被体验为危险的、敌对的,而客体之间的距离则被体验为友好的、安全的。

这两种客体关系构成了两种性格类型——亲客体倾向人格和疏客体倾向人格的基础。

约翰·鲍尔比记得,他早年在英国精神分析协会时,认为婴儿具有攻击性、破坏性的克莱茵观点正占据主导,在一次讨论中,他大不敬地站起来宣称:“然而,坏母亲的确存在。

”——这一刻是他自己独立思想产生的里程碑。

这个简洁的句子堪称旗帜,预示了后克莱茵主义英国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

鲍尔比借助于新的动物行为学和系统论科学,在传统的弗洛伊德观点与客体关系理论之间提出了一种依恋行为的综合理论,但在当时却不受同事们的欢迎。

客体关系学派最初产生于英国,后来经南美洲传播到北美和世界各地。

其中克恩伯格可能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客体关系理论的拥护者。

他反对将驱力理论与客体关系理论完全对立的倾向,认为没有驱力理论的客体关系理论是不可能解释严重人格障碍的。

他坚持不懈地试图把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与客体关系理论整合在一起,提出了一个整合性客体关系模式。

他使用弗洛伊德的术语,却认为客体先于内驱力,自我是人格结构的中心。

生命最初是没有人格结构的分化的,感知和记忆是初级资源,凭借着感知和记忆,婴儿内化客体关系,成为自我的前身,一直到了俄狄浦斯期,压抑的防御机制才把本我从自我中分离出来,本我才开始存在,同时超我作为一个独立的心理结构也出现了。

也就是说,克恩伯格认为自我是从人际关系的内化中构建和组织起来的,并且自我先于本我,这与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本我先于自我的观点相反。

克恩伯格这一观点的变化,主要是为了强调自我功能和通过自我功能建立起来的客体关系。

米切尔(Stephen A.Mitchess,1946-2000)是当代精神分析关系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试图寻找一种方法论,将不同的关系模式整合在一起,找到一种可以使传统模式成为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模式;同时,运用这一广泛性的关系模式审视一些精神分析研究的重要领域,例如,性、幼稚行为和自体等。

米切尔的关系模式摈弃了驱力理论,而在一种具有广泛性和连续性的框架下聚焦于关系模式。

在这个关系模式中,人不再被视为一种欲望和外在现实不协调并且相互分离的实体单位,而是被视为互动范畴内的人。

在这个范畴内,所有的意义都产生于关系,没有什么东西是天生的。

心理是由关系形态构成的。

人类的真正本质是寻找各种各样的联系,而不管这些联系是为了安全、融合或是愉快、依赖。

人类形成并根植于关系基质和相互作用场,每个人在这个场中努力建立跟他人的联系,维持这种联系或者分化、发展自己。

《本文内容摘自相关书籍,经过适当组合而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