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概念

合集下载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
用语与概念
•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探讨使用的 是一种特定语言或一套特定用语提供结构 使精神分析理论得以探讨及加以运用。下 面即讨论并界定其中的某些关键用语。
1、客体
• 指一个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地方、东西、想 法、幻想或者记忆),被投注的情感能量可以是 爱、恨或是爱恨复杂的交织。 • 包括: –外在客体,真正的人。
客 体 关 系 内 化 图 示
精神分析发展:从三到一
• 古典精神分析的三人关系:俄底浦斯冲突。 • 客体关系理论的二人关系:客体关系=‚自 体—客体‛ 单元。 • 自体心理学的一人主体性:自体与自体客体 的联接重融。 • 后现代的互动建构:平等对话及共构人生。
比较小结:
• 分析童年事件的方式变化:
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 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 自‚客体的寻求‛,即人类关系的建 立与发展,而非弗洛伊德所强调的 ‚快乐的寻求‛。
客体关系学派
• 不再强调先天生物学因素,转而强调早期 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 所看重的是儿童前恋母期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的起源——人类的 相互作用(互动)。 人类建立和维持关系的需要,即 人类要彼此接触的需求。 关系模型将关系构象建构成存在 的基础;所有人类的行为和体 验……都是关系的衍生物。
• 最早的客体关系单元是一个共生的自体——客体,在 其中,自体和客体的区别并不明显。 • 共生指的是一种正在经验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 自体无法摆脱地混合着客体。 • 语言代表着一些分化过的经验,而共生则是未分化的。 • 共生是最没有经过分化的自体——客体,传统上被认 为和享乐原则有关,所有的精神生活从共生开始,我 们真正的自体便是从这个母质当中产生的。 • 这就是那个情感的大海,我们渴望回归的调和状态。 • 虽然对共生的渴望是正常的,不过,过去心理治疗师 对共生的了解,主要还是透过病人而得。(融合)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概念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概念
是认为他们毫无价值
▪ 治疗者迟早会被同一位曾经将他理想化的
病人贬低
过渡性客体
▪ 过渡性客体即非自体也非客体,而是具有二者的
性质;
▪ 婴幼儿期对于排泄物刺激-温暖而兴奋的感觉,可
能会逐渐演化成对于过渡性客体的愉悦
▪ 客体只有起到缓解焦虑的作用才能称之过渡性客

▪ 过渡性现象、过渡性回忆 ▪ 过渡性客体的安抚功能会逐渐被孩子内化此后他
一个强烈的感觉;
▪ 如果没有外在客体来和自体作比较,自体和稳定的现实感
也将不存在;
▪ 非精神病的人可以依当时的需要控制界限的混淆与否
分裂(splitting)
▪ 主动地将自体与重要他体的矛盾经验分别
开来
▪ 在临床治疗里一种很常见的分裂类型是有
好的治疗师与坏的配偶
理想化与贬低
▪ 理想化是视自体或客体为完美的而贬低则
就可以安抚自己
▪ 成人后过渡性客体过渡性现象会有残留,不会被
完全抛弃;
▪ 客体关系是自体与内在客体或外在客体之间的互
动;
▪ 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并不会单独存在,而是以一
种称为“客体关系单元”的关系存在,其中包含 着一个自体表象和一个客体表象,他们之间以驱 力或情感来连接;
▪ 就发展而言,最早的客体关系单元是一个共生的
状态,自体与客体的区别并不明显;
▪ 承认与容忍同时存在且相互矛盾的情绪的能力称
非精神病的人可以依当时的需要控制界限的混淆与否非精神病的人可以依当时的需要控制界限的混淆与否分裂分裂splittingsplitting主动地将自体与重要他体的矛盾经验分别主动地将自体与重要他体的矛盾经验分别开来开来在临床治疗里一种很常见的分裂类型是有在临床治疗里一种很常见的分裂类型是有好的治疗师与坏的配偶好的治疗师与坏的配偶理想化与贬低理想化与贬低理想化是视自体或客体为完美的而贬低则理想化是视自体或客体为完美的而贬低则是认为他们毫无价值是认为他们毫无价值治疗者迟早会被同一位曾经将他理想化的治疗者迟早会被同一位曾经将他理想化的病人贬低病人贬低过渡性客体过渡性客体过渡性客体即非自体也非客体而是具有二者的过渡性客体即非自体也非客体而是具有二者的性质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是精神分析在现代最重要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学中最具有活力的一个理论分支,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在临床实践中有很强指导性和适用性。

用于探讨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的成长。

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1 基本理论观点客体(object)最早是弗洛伊德开始使用的,用于讨论本能驱力和早期母婴关系,认为客体(人或物)是本能得以满足的对象。

客体理论家认为客体指的不是物,而是某个个体的意愿、情感和行为所指向的人。

客体理论家认为的客体承载了某一种情感(爱或恨),Object 作为本身意义而言是对象,由主观意识所染指后为客体。

客体关系则指人际关系以及关系中的互动在其内心世界留下的痕迹。

客体关系理论则是重视关系,并以客体和客体关系为基础的精神分析观点。

客体关系理论家不像古典精神分析强调先天生物学因素,转而关注早期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客体理论家认为婴幼儿期对外在关系体验的内化形成了内部客体,婴幼儿早期形成的内部客体就像内在的“模板”,影响个体对以后生活中其他人的感知和反应。

主要的客体关系理论家有克莱因(Melanie.Klein)、温尼科特(D.W.Winnicott)等。

他们提出了不太统一、各自独立的理论。

2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2.1 克莱因(Melanie.Klein)克莱因是德裔英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是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始人,被誉为“客体关系理论之母”,并被认为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

克莱因保留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但认为本能与客体有内在的联系,认为驱力是表示关系的,天生就是朝向客体的,她的工作为弗洛伊德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克莱因对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分为理论和技术两个层面。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以上的分析中,认同主要是一些次自体。他们建 构关系并依赖关系而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关系对
于心理生存这么重要的原因。 自体发展的第四个发展阶段是持续一生的自
体化阶段。
成人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建立一些将会
增强这些认同的关系。到了每一个认同成了
自体的一部分时,这个过程便有助于个体整 体的“自体价值感”的形成。
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
基本界定: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
的模式。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 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 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客体关系起源于克莱因,在把精神分 析运用于儿童的治疗中,通过游戏她发 现儿童并不是把能量用来控制情欲冲动, 而是使用更多的能量构建他们的人际关 系世界。在儿童的内心当中存在着一个 内在关系世界。且这种关系是以母子关 系为原型,它是所有客体关系的基础。 较之弗洛伊德的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所 看重的是儿童前恋母期的发展。
在寻求试图了解此一新领域的同时,克莱茵摘 取弗氏理论作为其研究发现的脉络背景并保留 本能驱力的概念。她以本能的脉络背景探讨其 创新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工作。
克莱茵认为: 婴儿在子宫内处于一种完美状态, 当他出生那一刻起就经历着第一次创伤。 基本观点: 生与死相互斗争,生命是被“创造与毁灭之 间强大而神秘的内在斗争”所控制着。
投射性认同 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行动 或作出反应的人际行为模式。 “接收者被迫以一种与投射者释放出来的感 受一致,与投射性幻想中的感受一致,且与投射 性幻想中的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一致的方式来思 考、感受和行为”。
自体,从它最基本的形式来说,是丰富的且

客体关系心理学的六个重要原则解读

客体关系心理学的六个重要原则解读

客体关系心理学的六个重要原则解读客体关系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关注人际关系和社会情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以下是客体关系心理学的六个重要原则及其解读:1. 客体关系是人类经验的核心: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类经验的核心是与他人的关系。

个体在与他人互动中形成了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

这些客体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情感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早期关系对个体发展至关重要:客体关系心理学强调早期关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个体在婴儿期和儿童期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对其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早期关系的质量会影响个体的自尊、情感稳定性和人际关系能力。

3. 无意识的影响: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无意识对个体的情感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无意识包含了个体无法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和情感体验。

这些无意识的体验和冲突会影响个体的情感反应、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

4. 心理防御机制:客体关系心理学提出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地应对情感冲突和焦虑的方式。

这些防御机制可能包括压抑、否认、投射、反向作用等。

心理防御机制在保护个体情感稳定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过度使用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5. 人际互动中的情感传递: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人际互动中的情感传递是相互的。

个体不仅会受到他人情感的影响,也会传递自己的情感给他人。

这种情感传递在亲密关系中尤为明显,对个体的情感健康和关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6. 治疗关系的重要性:客体关系心理学对心理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治疗关系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客体关系,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互动和情感连接对治疗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客体关系心理学强调治疗师要关注患者的客体关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情感问题。

以上是客体关系心理学的六个重要原则及其解读。

这些原则强调了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无意识、心理防御机制和情感传递在人际互动中的作用。

客体关系心理学为理解和处理情感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对心理治疗和人际关系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关注外部客体(父母和孩子世界中的其他重要的人)对于建立内部心理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底普斯前期的冲突之上。

简介:客体(object)一词为弗洛伊德(Freud)所使用,对婴儿而言,客体指满足需求的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一词可与『他人』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

而此等人际关系乃塑造了个体当前与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不论是真实的或幻想的。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

客体是一个与自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

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东西,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自体也是一种心理表象,指的总是一个内在的影象,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或幻想。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

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

例如:过于依赖与过于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复著刚学走路时与母亲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型态。

理论起因:梅兰妮·克莱茵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

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死亡本能,即攻击性,破坏性本能。

他们的心理世界充满了原始的冲动,谋杀和自杀的倾向。

任何内驱力和本能都是与客体相联系的。

初生婴儿只能根据他所体验到的客体的好或坏来代表这个客体。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克莱因的观点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克莱因的观点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克莱因的观点客体关系理论是德国心理分析学家克莱因(Melanie Klein)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中。

客体关系理论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克莱因认为人类内心世界包含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冲突和欲望。

她认为个体在与客体(外部世界中的对象)的互动中建立了早期的内心客体关系。

这些内心客体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克莱因的观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克莱因认为个体在早期的心理发展中会通过投射(projection)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投射到外部的客体上。

这种投射形成了个体对外部客体的认知和情感反应。

例如,儿童对母亲的爱或恐惧可能是对自身内心体验的投射。

第二,克莱因认为个体对客体的情感反应是通过内心的分裂(splitting)来实现的。

分裂是指个体将客体分为“好”和“坏”两个部分,并对这些部分有不同的情感反应。

例如,儿童对母亲可能既有爱又有恨的情感,分别投射到母亲的“好”和“坏”部分上。

第三,克莱因关注个体对客体的内部化过程。

她认为个体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会内化外部的客体,并在内心中建立起这些客体的形象。

这些内部化的客体形象对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内心世界的组织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儿童可能会内化父母的形象,形成内部的“父母”对象,并在与这些内部对象的互动中塑造自己的个性。

第四,克莱因认为个体经历了内心的“恩赐与惩罚”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会通过自身的内部化客体对自己进行评判、惩罚和安慰。

这个阶段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发展非常重要。

客体关系理论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个体心理发展和关系形成的框架。

它强调个体与外部客体的互动和内化过程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不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对成人的心理治疗和个体心理的理解有着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未来发展的方向
深化实证研究
未来研究应加强客体关系理论的实证研究, 通过科学的方法验证其理论观点的有效性。
概念清晰化
对客体关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和区分 ,增强理论内部的逻辑性和一致性。
拓展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客体关系理论 的应用经验,提高其对于复杂心理问题的干 预效果。
对未来的展望
对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启示
客体关系理论也对于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提醒教育者和家长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与他 人的关系,培养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02 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
自我与客体的关系
自我与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我是在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形成的,特别是与重要他人的互动。这 种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03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早期理论的形成1 2 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起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特别是他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
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的形成也受到了自我心理学的影响, 强调了自我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人格发展中的重 要性。
早期精神分析学派
早期精神分析学派如阿德勒和荣格等人的理论也 对客体关系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自我与客体的关系是动态的,随着个体成长和发展,这种关系会发生变化。
客体关系理论强调了早期母婴关系的重要性,认为这种关系对个体心理结构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心理结构的形成
01
心理结构的形成是客体关系理 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 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包括自 我、他人和世界的意象。
02
这些心理结构是在个体与外部 世界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特 别是与重要他人的互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可以安抚自己
▪ 成人后过渡性客体过渡性现象会有残留,不会被
完全抛弃;
之为有完整的客体关系
共生(symbiotic)
▪ 一种正在经验着的状态,自体无法摆脱地混合着客体; ▪ 共生是最没有经过分化的自体-客体,虽然它也可以和不
愉快的经验有关,但传统上被认为和亨乐原则有关;
▪ 共生的经验又被称为融合(自我界限的模糊化) ▪ 共生的客体关系单元:一个模糊的自体感和客体感,以及
是认为他们毫无价值
▪ 治疗者迟早会被同一位曾经将他理想化的
病人贬低
过渡性客体
▪ 过渡性客体即非自暖而兴奋的感觉,可
能会逐渐演化成对于过渡性客体的愉悦
▪ 客体只有起到缓解焦虑的作用才能称之过渡性客

▪ 过渡性现象、过渡性回忆 ▪ 过渡性客体的安抚功能会逐渐被孩子内化此后他
▪ 客体关系是自体与内在客体或外在客体之间的互
动;
▪ 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并不会单独存在,而是以一
种称为“客体关系单元”的关系存在,其中包含 着一个自体表象和一个客体表象,他们之间以驱 力或情感来连接;
▪ 就发展而言,最早的客体关系单元是一个共生的
状态,自体与客体的区别并不明显;
▪ 承认与容忍同时存在且相互矛盾的情绪的能力称
客体(object)
▪ 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地方、物体或者
幻想;
▪ 狭义的客体指的是人,尤其是重要人物如父母; ▪ 由弗洛伊德最先使用(《性学三论》); ▪ 可分为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 ▪ 内在客体是指一个心理表象:一个和他人有关的
影像、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 外在客体是指一个真正的人或真正的物体;
一个强烈的感觉;
▪ 如果没有外在客体来和自体作比较,自体和稳定的现实感
也将不存在;
▪ 非精神病的人可以依当时的需要控制界限的混淆与否
分裂(splitting)
▪ 主动地将自体与重要他体的矛盾经验分别
开来
▪ 在临床治疗里一种很常见的分裂类型是有
好的治疗师与坏的配偶
理想化与贬低
▪ 理想化是视自体或客体为完美的而贬低则
自体(self)
▪ 很难定义,曾经有过许多的意义; ▪ 可以把自体看作一种心理表象:如想法、
感觉或幻想,也代表着一个被爱或被恨的 人或物体,这种表象基本上属于那个生物 体自己。
▪ 区分不同客体的能力的出现要早于察觉自
体是独立个体的能力
▪ 自体是私密的,自体所指的总是内在影像。
客体关系(自体-客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