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研究
大学生成长中感恩教育对人际关系的改善研究

大学生成长中感恩教育对人际关系的改善研究大学生活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塑造人格、培养人际关系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感恩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起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成长中感恩教育对人际关系的改善,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讨感恩教育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感恩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感恩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学会感恩的教育理念。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缺乏感恩之心,忽视了身边人和事的付出和帮助。
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感激他人的帮助,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际关系能力。
二、大学生成长中感恩教育的实施方式大学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感恩教育的实施方式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活动组织、导师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感恩教育的实施方式需要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人际关系能力。
三、感恩教育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感恩教育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是积极的。
学会感恩的学生更加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更加愿意帮助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感恩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际关系能力,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和谐、积极。
四、感恩教育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作用感恩教育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会感恩的学生更加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与同学、老师、家人等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效果。
五、感恩教育的不足和改进尽管感恩教育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有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感恩教育的实施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人际关系能力。
同时,学校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营造感恩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六、结论大学生成长中感恩教育对人际关系的改善是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感恩教育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
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感恩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高校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感恩教育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高校感恩教育的改进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Gratitude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oral education, occupies a pivotal position in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al reform, gratitud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facing many new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This article aims to deeply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atitud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explor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gratitude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文章首先将对高校感恩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进行界定和阐述,明确感恩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分析和思考

当前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态度和认识
态度
大部分大学生对感恩教育持积极的态度,认为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感恩之 心,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感恩教育过于形式化,缺乏实质性 的内容。
认识
大部分大学生能够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感恩教育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 间的和谐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但同时,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感恩教育只是一种 思想教育,与实际应用关系不大。
03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 深入思考
感恩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感恩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例如,德育、智育、体育 等方面的教育都有助于学生形成感恩的心态。
区别
感恩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懂得珍惜他人的付出,学会回报社会。而其他教育形式 则更多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体能等方面的发展。
。
创新教育方式
未来感恩教育可以更加注重学生 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如开展感恩 实践项目、感恩主题活动等,让
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恩。
强化教育效果评估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对大 学生感恩教育的效果进行定期评 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不断
改进和优化教育方案。
倡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大学生感恩教育
家庭参与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家长应该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 念,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学会感恩。
制度保障
制定和完善感恩教育的相关制度,为 感恩教育的持续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强化师资
加强感恩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 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感恩教 育的长效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05
结论
对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总结
成果显著
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已经得到了 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各个高校纷 纷开展了相关的教育活动,增强
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实思考

汇报人: 2023-12-27
目录
• 引言 •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 加强感恩教育的措施 • 感恩教育的实践案例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社会环境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不良风气 和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 生冲击,导致一些大学生缺乏感 恩意识。
感恩意识缺失的后果
01
02
03
人际关系疏远
缺乏感恩意识会导致大学 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疏远 ,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 系。
社会责任感缺失
缺乏感恩意识的大学生难 以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 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 展。
个人成长受阻
缺乏感恩意识会影响大学 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 ,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和 困难时难以应对。
学校教育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应 该将感恩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 过课堂教育、主题活动等形式,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念。
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 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学校还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让学生在 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
。
社会环境
不足之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大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的 现象,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爱和回馈,需要进一步加强感 恩教育。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制定感恩教育大纲
高校应将感恩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和计划,确保 感恩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丰富感恩教育形式
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高校可以组织感恩主题的实践活动、志愿服务 、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恩的重要性。
优秀大学生代表的感恩事迹
当代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与原因分析及对策

第三篇章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
感恩、 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
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
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
恩教育,对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促进个体的自身 发展、 增强社会的信誉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意识教育立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促进人的健康、全
面、和谐发展,对于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实现德育目标, 培养人格完善的大学生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选择 感恩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使其成为高校德育的重 要内容。通过感恩意识教育,使大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 恩老师和感恩社会,促使他们学会自省内察,体谅父母和 老师的殷切关怀和教导,自觉刻苦学习,确立热爱祖国, 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的远大理想。
第一篇章 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现状分析
第二篇章 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危害
第三篇章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
第四篇章 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
第一篇章 感恩意识淡薄现状剖析
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的现状可以归结为 一句话:
总体趋势是上升增强的,但一些感恩意识淡薄、
人情冷漠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比如对家长的苛刻对待、对师长的辱骂现象、对社
那 “ 子 ” 呢 ?
守 在 其 跟 前 。 常 言 道 : “ 虎 毒 不 食 子 ” ,
人 含 辛 茹 苦 拉 扯 大 的 七 个 子 女 竟 然 没 一 个
不 得 不 凄 凉 的 离 开 人 世 。 弥 留 之 际 , 她 一
的 躺 了 近 六 天 六 夜 , 然 后 因 饥 饿 、 寒 冷 而
“爱心大使”丛飞
浅析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引言感恩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及人际关系。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析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文化差异现在的大学生面对着来自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这种多元文化的现象可能会导致感恩教育的缺失。
尤其是那些生活环境较为优越的学生,往往会忽略掉那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同学,从而导致分化的产生。
家庭影响在家庭方面,有些学生可能缺乏家教,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一些消极的态度。
甚至一些家长会不断的灌输给他们他们某些过高的期望值,并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更多的东西,这往往导致学生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视为理所当然,这是一种不好的教育。
社会传媒的影响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一些广告、八卦新闻等等不良信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学生的视野,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导致学生没能够真正理解感恩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对策分析设计相关课程可以设置一些专门的课程和讲座以教授学生感恩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同时甄别出那些需要感恩教育的学生分类辅导,并借助实例丰富他们的理解,从而激励他们正视内在价值。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校可以积极地与家长交流,鼓励家长加入到感恩教育中,特别是对于不太关心孩子教育的家长,学校可以让老师与家长一起探讨如何缩小孩子的家庭差距,刺激家长爱护和支持孩子,构建和谐家庭环境。
纠正社会负面影响除了大力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应该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加强监管,以确保在课堂上法规和政策等正确的信息被正确传递。
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表彰感恩行为的活动,以此弘扬社会正气,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感恩心。
结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学生的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都是需要被重视的因素。
通过上述三种对策,我们相信,可以帮助每一个大学生更好地认知感恩的概念,更好地珍惜拥有的一切,取得更好的成就,建立豁达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个体和社会作出更好的贡献。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摘要】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课题。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在文章介绍了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
在分析了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涵和特点,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策略方法以及效果评估。
最后在总结了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的启示和展望,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全面探讨,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该领域的认识,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内涵、特点、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策略、方法、效果评估、启示、展望、未来方向。
1. 引言1.1 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并能够心存感激。
这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他们未来成长和发展的基石,也是他们健康、快乐生活的保证。
感恩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更关注他人的需要、尊重他人的劳动和贡献,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感恩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加自信和幸福感。
感恩教育还可以促进大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大学生作为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较大的群体,往往容易忽视身边的小事和他人的帮助,缺乏真诚的感恩之心。
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开展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身的处境和价值观,培养和弘扬感恩之心,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情感。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分析和思考

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感恩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陈旧、教育效 果不佳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02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表现
缺乏对他人的尊重
一些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 中,缺乏感恩教育的引导 ,导致孩子缺乏感恩意识 。
学校教育不足
一些学校在教育过程中, 缺乏感恩教育的环节,导 致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培 养。
社会环境影响
一些社会现象和舆论导向 ,往往强调个人利益和成 功,忽视对他人的尊重和 感恩。
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后果
人际关系紧张
缺乏感恩意识会导致人际 关系的疏远和紧张,影响 个人的人际交往。
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以自 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
一些大学生在校园和社会中,往往缺 乏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为社会做贡 献的意识。
缺乏对家庭的感恩
一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忽视 家庭的支持和付出,对家庭缺乏感恩 之心。
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01
02
03
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关系冷漠
缺乏对家庭的感恩会导致 家庭关系的冷漠,影响家 庭的和谐和幸福。
社会责任感缺失
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会导 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 ,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03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思考
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分析 和思考
汇报人: 2023-12-1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录
• 引言 •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 •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思考 •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途径 •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效果评估 • 结论与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研究
一、“90 后”大学生感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部分学生把父母的辛勤培育、倾情付出视作他们理所应得的,对父母缺乏起码的体恤和尊重,漠视父母的养育之恩。
部分学生不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对师长的教诲不仅不心存感恩,反而心存抵触以及怨恨情绪,漠视师长的教诲之恩。
部分学生在校获得奖助学金,他们在享受荣誉和资助的同时肆意挥霍,甚至恶意拖欠助学贷款;有的学生浪费粮食、乱扔垃圾污染环境;有的学生浪费自然资源、虐待动物;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明显;他们不关注社会热点和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他们一味索取却不知恩、不识恩、不报恩、不施恩,漠视社会、自然、他人赋予之恩。
二、“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1.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冲击了感恩教育
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在带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思潮的冲击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利益以及价值的多元化逐渐影响了“90后”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以及我国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
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逐渐被遗忘,部分“90后”大学生以个人为中心,急功近利,缺乏社会责任感。
为了促销盈利,很多商家店铺大肆宣传西方“感恩节”,大家在庆祝“感恩节”时却忘记在“父亲节”“母亲节”等传统节日向父母、师长送去问候和祝福。
此外,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全面覆盖,“大学生裸贷”“扶跌倒老人反被讹”等恶性事件扑面而来,强烈冲击着“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未形成一个良好的感恩氛围,不利于感恩教育的良性发展。
2.家庭教育的错位和缺失弱化了感恩教育
“90后”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为其创造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不让他们知道生活的艰辛。
然而,父母一味付出不求回報的溺爱让孩子变得过于依赖父母,缺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分享与合作;自私自利,不懂得付出与感恩。
部分家长在对孩子的培养上“重智育、轻德育”,过分关注成绩的提高、特长的培养,忽视了德行尤其是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导致部分孩子智商高、情商低。
总之,家庭教育的错位和缺失严重影响了“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有效形成。
3.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和简单化影响了感恩教育
高校教育功利化和简单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学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内容枯燥,不符合时代特点,脱离生活,缺乏现实性,不能引起“90后”大学生的共鸣。
第三,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拘泥于形式,缺乏长效性。
除此之外,高校感恩教育考核体系不完善,导致部分教师只注重感恩教育的理论成果而忽视了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亦使得部分学生在参与感恩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时存在急功近利或应付心理。
这些都不利于感恩意识的培养与外化。
三、加强“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根据对“90后”大学生感恩及感恩教育现状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只有不断拓宽教育渠道,大力创新教育模式,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够确保感恩教育的良好效果。
1.整合感恩教育资源,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
(1)营造社会感恩新风尚,弘扬社会感恩正能量。
政府应创新感恩教育的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舆论功能强、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吸引力强等特点,营造感恩氛围,宣传感恩理念,拓宽感恩教育传播途径。
例如,“回家”公益广告,引导人们感恩父母,关注空巢老人,实现感恩教育生活化,增强对“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吸引力,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感恩教育方面起到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作用。
政府应发掘典型的感恩人物和事例,尤其是能引起同龄人共鸣的“90后”先进事迹,树立感恩道德榜样与行为模范,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营造积极健康的感恩氛围。
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与宣传,对激发“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其感恩习惯、坚定其感恩信念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重视家庭教育熏陶,发挥家庭支撑作用。
在感恩教育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是第一位的。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父母应身体力行,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
夫妻和睦、孝敬父母、与人友善、大方豁达、知恩图报等父母的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里学会感恩,学会尊师重道,学会团结友爱……而与此同时,“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孩子需求。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90后”的父母应与时俱进,教育方式应该与孩子的性格相结合,找到孩子感兴趣的、容易引起其共鸣的话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变教育为沟通,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育效果。
另外,父母应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思想,加强德育方面的培养和精神层面的教育,
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成为一个好孩子。
总之,上好家庭感恩教育第一课意义重大。
2.深化感恩教育评价,完善制度政策体系
(1)社会层面。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确保感恩教育的成效。
近几年,挪用资助等专项资金、做了好事还被受助人诬陷或敲诈的事件屡见报端,这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对于通过不当行为牟利的,应立法严处,从法律上制裁不法行为;用舆论压力来谴责不良行为。
通过立法和舆论宣传,消除公民做好人好事时的担忧,坚定信念,净化社会环境,弘扬正能量。
此外,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好人好事,加大宣传表彰和奖励力度,做到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2)学校层面。
完善教育教学考核体系,确保感恩教育的质量。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但该课程具有时间短暂、形式枯燥、考核单一的缺点。
要知道,该课程分数并不能直接说明和决定学生德育素质,也不能看到高校德育的成效。
因缺乏有效的感恩教育体系和考核评价指标,高校感恩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因此,在开展系统、规范的感恩理论学习的同时,应组织开展分级、分类、多样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并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合理的感恩评价和考核体系。
学校可要求学生每个学期都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形成长效机制;活动结束后提交心得体会、照片、视频等材料,重视过程性评价;对参与的实践活动进行量化,记录在档,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等的重要材料。
3.坚持高校感恩教育主阵地,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实效性
(1)融合校园文化,构建感恩情境。
校园文化在构建感恩情境、提高德育实效性方面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的建设应紧紧围绕继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开展。
学校可利用网络、微博、微信、广播、宣传栏等校园媒体以及校园人文景观宣传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
此外,可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创新活动载体,构建感恩情境,激发学生感恩意识。
(2)开展主题教育,明确感恩意义。
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应该创造一些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
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国庆节、感恩节等传统的中西节日来临之际,組织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书信、摄影、朗诵、演讲等形式,表达对父母、师长、朋友、社会以及自然的感恩之情,将感恩大声“说”出来。
(3)积极践行感恩,培养感恩意识。
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德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感恩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与活力。
当然,社会实践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三支一扶”、社区服务、关爱留守儿童、关怀空巢老人等。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把感恩从知恩、识恩的认知层面上升到报恩的实践层面,把感恩意识转化成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切身体会到奉献的快乐,这种体验式、参与式的教育活动比说教更能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感恩教育不是理论上的说教、形式上的宣传、道德上的约束,社会、家庭以及学校三者应有机结合,与时俱进,多途径、全方位地开展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万敏.“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S1).
[2]陈军莲.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1):47-49.
[3]龚宇平.“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9).
[4]姚利,廖颖.高校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方法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6):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