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编织预制件单胞模型的参数化

合集下载

参数化单胞计算三维编织预制件纤维体积含量

参数化单胞计算三维编织预制件纤维体积含量

A s at 3 oes f( t i , uf eadcme)u icl fh D ba ig rf m w r et lhd bt c r D m d l o i e o sr e n o r nt e s e3 r dn e r e s b se n rr a lot i p o e ai
fa t n o o lx s p r ci fc mp e ha e. o K e r s f rc v l y wo d a i oume fa t n;p a trz b rci o r a mee ie;i tro n tc l ;s ra e u i c l;c m e n tc l n eiru i el u fc n t el o ru i el
Jn u . 20 07
参数 化 单 胞 计 算 三维 编 织预 制件 纤维 体 积 含 量
冯驰 , 晓 青 吴
( 津 工 业 大 学 先 进 纺 织 复 合 材 料 教 育 部 重 点 实验 室 , 天 天津 306 ) 0 10


在 PoE中 建 立 了三 维 编 织 预 制 件 的 内 部 单 胞 、 面 单 胞 和棱 角 单 胞 的 3 r/ 表 D实 体 模 型 , 对 模 型 进 行 了参 并
行 比较 , 理论计算 与实验结果吻合 良好 。计算 了扇环形 预制 件 的纤 维体积 含量 , 复杂外形 预制 件纤维 体积含 量 为
的 计 算 提 供 了新 方 法 。 关键词 纤 维 体 积 含 量 ; 数 化 ;内 部 单 胞 ;表 面 单胞 ; 角 单胞 参 棱
文献 标 识 码 : A 中 图分 类 号 :B 3 T 32
数 化设 计 。 当编 织 工 艺 参 数 改 变 时 能 自动 生 成 新 的 单 胞 模 型 , 胞 纤 维 体 积 由 PoE的 模 型 分 析 功 能 直 接 输 出 。 单 r / 提 出 了 基 于 参 数 化 单 胞 计 算 预 制 件 纤 维 体 积 含 量 的公 式 。计 算 了 长方 体 形 预 制 件 的纤 维 体 积 含 量 , 与 实 测 值 进 并

二维三轴编织复合材料预压单胞模型建立及其弹性规律数值预测

二维三轴编织复合材料预压单胞模型建立及其弹性规律数值预测

二维三轴编织复合材料预压单胞模型建立及其弹性规律数值预测张芳芳; 段永川【期刊名称】《《纺织学报》》【年(卷),期】2019(040)010【总页数】7页(P85-91)【关键词】体素网格; 刚度预报; 参数化单胞; 二维三轴编织; 复合材料【作者】张芳芳; 段永川【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燕山大学先进锻压成形技术与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北秦皇岛066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332二维三轴编织复合材料由3个方向的纤维束在平面内相互编织而成,这样在不同角度下可兼顾材料的横向力学行为,有效克服传统层合板力学性能差的缺点。

由于编织复合材料中纤维束相互交织,因此,编织纤维束的截面形状在不同位置会发生畸变,构造实际的纤维束几何模型已十分困难,如果再对纤维束几何模型离散网格构造有限元模型更加困难。

目前多数学者都是基于一定的模型简化来构造编织复合材料的几何和有限元网格模型。

Tsai等[1]采用弹簧单元建立了简化的单胞网格模型,并对弹性力学参数进行了预测。

Miravete等[2]通过沿编织方向增加4条边界线,建立了简化的“米”字形单胞模型,虽降低了构造模型的难度,但也降低了复合材料弹性、损伤等力学性能的预测精度。

Benzley等[3]通过模拟对比得出,六面体单元具有更多的自由度和抗畸变能力,在力学性能预测时能得到更高的精度[4-5]。

Kim等[6]采用一种体素单元法建立了复合材料模型,该方法在表征复合材料两相材料的交界面时精度降低,但这种方法随着分辨率的提高,可消除这个问题。

Gao等[7]假设纱线横截面为矩形,建立出二维三轴编织预制件的动态几何模型。

严雪等[8]基于传统有限元建模方法建立了考虑纤维束弯曲扭转和空间交错特征的有限元模型,并预测了其弹性性能规律。

Kier等[9]假设纤维束横截面为椭圆形,编织纤维束路径为正弦曲线,利用CAD软件生动再现了二维三轴编织复合材料的几何模型。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预制件表面参数测量方法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预制件表面参数测量方法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预制件表面参数测量方法赵亮亮;张艳飞;朱雯彦;江会煜;裴蕾;肖志涛【期刊名称】《电脑知识与技术》【年(卷),期】2016(012)035【摘要】表面编织角和花节距是三维编织复合材料预制件的两个重要表面参数.提出基于霍夫变换和基于自相关的平均编织角和平均花节距的测量方法.首先通过基于“球积分光源+偏振片+CCD相机”的图像采集方案获得三维编织物原始图像,用偏微分方程滤除织物图像噪声,然后用相位一致性进行特征提取,并用霍夫变换进行直线提取,计算平均编织角;通过自相关变换计算平均花节距.实现了碳纤维材质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预制件平均编织角和平均花节距的自动测量.【总页数】4页(P292-295)【作者】赵亮亮;张艳飞;朱雯彦;江会煜;裴蕾;肖志涛【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天津30038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41【相关文献】1.基于霍夫变换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预制件表面编织角测量 [J], 肖志涛;吴善禅;朱雯彦;张芳;耿磊;吴骏;裴蕾2.三维编织复合材料预制件表面图像技术的研究 [J], 尹慧;李兰友3.三维编织复合材料预制件表面图象滤波与纹理分析研究 [J], 万振凯;李嘉禄;王晓生4.三维编织复合材料预制件表面图象计算机分析系统 [J], 万振凯;李嘉禄5.“基于小波变换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预制件表面纹理分析”通过市科委验收 [J], 李占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单胞实体模型及参数化

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单胞实体模型及参数化

三 维 编 织 复 合 材 料 优 良 的力 学 性 能 主 要 取 决 于 编 织预 制 件 中组分 材 料 的物 理性 质 及 纱线 编织 结 构 . 自2 纪 8 0世 0年代 以来 , 内外 对 三维 编 织 复 合材 料 国 的细 观结 构 进 行 了大 量 的研 究 工 作 , 取得 了很 大 的 并
了便 于应 用 数 化 ;三 维 五 向 ; 织 ;复合 材 料 ; 胞 P OE; 编 单
中 图 分 类 号 : S0 . ;B 3 T 1 26 T 3 2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7 — 2 X(0 8 0 — 0 1 0 6 1 0 4 2 0 )5 0 0 — 3
Pa a e e ie i e lo D i e r m t r z d un tc l f3一 fv —die t0 lbr i d c m po ie r c i na a de o st s
L i— h o,C I n ca J HE L N i
( e aoaoyo A vn e eteC m oi tr l o ns f d ct n Taj o tcncU iesy Taj K yL b rt f da cdT x l o ps eMa i s f ir o u a o, i i P l eh i nvr t i i r i t e a Mi t y E i nn y i, n n
进展. 自从 P n e [ 过 C D建 模模 拟 三 维 编织 纤 维 a d yl 通 A
和 纱 线空 间 的交织 情 况 与 规律 , 得 在 编织 物 织造 前 使
就 可 动态 地 观 察 到编 织 物 的形 成 过程 和 空 间结 构 ; 冯 驰 等 l 于 纱 线 实 际 尺 寸 , 建 立 三 维 编 织 预制 件 单 8 _ 基 在

四步法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四步法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四步法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单胞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本文给出了一种三维编织预制件的纱线编织结构的分析方法,得出了编织纱线的运动规律。

编织纱线由携纱器携带,沿携纱器的运动趋势线方向运动。

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段对携纱器的相关运动位置点进行拟合,得到编织过程中纱线的空间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获得的预制件结构的单胞模型,包含内部单胞,表面单胞和棱角单胞。

单胞的取向平行于预制件的表面。

并建立了编织工艺参数和几何结构参数的关系,通过实验验证,证明了工艺参数和几何结构参数之间关系的正确性。

本文在上述几何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有限元的分析模型并进行数值计算来预报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

对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来说,其划分的单元内既含有基体材料又含有纤维束材料,而且两种材料间还存在界面。

对于这类单元难以用通常的有限元方法进行分析。

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离散单元模型,将细观单胞作为离散单元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进行宏观网格剖分,然后对细观单元进行分析。

根据结构单胞模型,将长方体单胞理想化为加强筋单元,即由一个各向同性弹性基体材料长方体和不同取向具有单轴刚度的纤维单元叠加而成。

并推导了加强筋单元的刚度矩阵,在给定的边界条件下,得出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模量。

通过相应软件的编制,使得只要输入相应的编织工艺参数,便可快速,及时准确的做出预报。

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证实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弹性模量预报的精确性。

基于ABAQUS的三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参数化有限元建模

基于ABAQUS的三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参数化有限元建模

基于ABAQUS的三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参数化有限元建模姜慧;李旭东;王刚【摘要】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工程以及汽车工业等领域.在已有RVE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单胞模型,并以ABAQUS软件为平台,使用Python语言编程建立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增强相RVE模型.在ABAQUS环境下再现了编织体的几何信息,为后续的分析计算工作奠定了基础.【期刊名称】《甘肃科技》【年(卷),期】2012(028)009【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有限元建模;三维四向编织;ABAQUS;RVE【作者】姜慧;李旭东;王刚【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50;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50;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332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是三维编织技术和现代复合材料相结合的产物,其具有厚度方向强度及剪切性能高等优异的结构完整性性能,结构设计灵活,倍受工程界和学术界的关注,逐渐应用于航空、航天、民用建筑及医疗等领域[1]。

随着计算机运行速度的提高,计算机模拟技术正以其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成为现代科研、设计与制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

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手段来实现对现代先进材料的设计、制备以及性能预测,已成为国内外较普遍的研究方式。

计算机仿真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在计算机上建立合理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编织结构模型。

目前,国内外已有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通过APDL 程序编程绘图,或用计算机绘图软件绘制如Solidworks、3DMAX[2-3]。

ABAQUS被广泛地认为是功能最强的有限元软件,可以分析复杂的固体力学、结构力学系统,特别是能够驾驭非常庞大复杂的问题和模拟高度非线性问题[4]。

以ABAQUS软件为平台,使用Python语言编程建立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增强相RVE模型。

二步法方型三维编织预制件编织结构参数与工艺参数

二步法方型三维编织预制件编织结构参数与工艺参数

文章编号:100023851(2003)022*******收稿日期:2001209214;收修改稿日期:2002203204基金项目:教育部科研重点项目(00135)作者介绍:李嘉禄(19472),男,教授,主要从事三维纺织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李嘉禄,E 2m ail :lijialu @tj pu .edu .cn二步法方型三维编织预制件编织结构参数与工艺参数李嘉禄,孙 颖(天津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天津300160)摘 要: 以比较真实的细观结构为基础,本文作者运用“单元体叠加法”,通过具体推导编织结构参数和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一套准确的编织工艺计算公式用于指导实际生产的工艺设计。

同时,进行了许多设计的实验,有效地验证了所得到的结构参数和工艺参数之间关系的正确性。

关键词: 二步法方型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单元体;编织角;节距长度;纤维体积含量中图分类号: TB 332;TB 330.1 文献标识码:ABRA I D I NG STRUCTURE PARA M ETERS AND PR OCESS PARA M ETERSOF THE T WO -STEP RECTANG L E 3D BRA I D E D PREF OR ML I J ialu ,SUN Ying(Composites R esearch Institute of T ianjin Polytechnic U niversity ,T ianjin 300160,Ch ina )Abstract : O 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vely true m icrostructure ,utilizing the m ethod of p iling up the u 2nit cells ,the relati onsh i p s betw een geom etric structure para m eters and braiding p rocess para m eters are derived in th is paper in order to p rovide the dependable theoretical for m ula foundati on for p ractical p rocess design .A t the sa m e ti m e ,s om e experi m ents are used to test and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e re 2lati on sh i p s betw een the geom etric para m eters and the braiding p rocess para m eters effectively .Key words : two 2step rectangle 3D braiding ;compo sites ;unit cell ;braiding angle ;p itch length ;fiber vo lum e fracti on 二步法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是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一种,它以独特的结构和优越的力学性能在纺织复合材料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1]。

三维五向及全五向编织复合材料的三单胞结构模型

三维五向及全五向编织复合材料的三单胞结构模型

Ab s t r a c t : Ba s e d o n t he f ou r — s t e p b r a i d i ng p r o c e s s a nd t h e mo t i o n l a w o f ya r n c a r r i e r s,t he s pa t i a l mo v e — me n t t r a c e s of b r a i d i n g y a r n s a r e s t u d i e d f o r 3 - D f i v e — — d i r e c t i on a l a n d f u l l f i ve . di r e c t i on a l b r ai d e d c o mp o s — — i t e s .And t he t op o l o gy g e o me t r i c a l mo de l s f or t he i n t e r i or ,s ur f a c e a nd c or n e r r e g i o ns o f t h e p r e f o r m a r e e s t a bl i s h e d.Th e s p a t i a l y a r n p a t h i s f i t t e d by a s e r i e s o f p o s i t i o n no d e s a nd l i ne a r i nt e r po l a t i o n f u nc t i o n
A pr . 2O 13
As t r o na u t i c s
三维 五 向及 全 五 向编 织 复合 材 料 的三 单胞 结构 模 型
张 超 许希 武 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3 棱角单胞模型
在 P ro /E 中建立的棱角单胞如图 4 所示, 有两
种单胞 a、b, 每种单胞内只有一种取向的编织纱线。 定义棱角编织角 为棱角区编织纱线与成型方向的
夹角。单胞外形尺寸为:
W c = 2d / cos
பைடு நூலகம்
T c = d / cos
( 3)
其中, Wc 为棱角单胞长; T c 为棱角单胞宽。
F ig. 2 Surface structure of pre form
编织角 。其外形尺寸为:
W s = 2d / cos
T s = d / cos
( 2)
其中, W s 为表面单胞长; T s 为表面单胞宽。图
3为在 P ro /E中建立的表面单胞。
图 3 表面单胞
F ig. 3 Su rface un it ce llm odel
图 4 棱角单胞 a 棱角单胞 b F ig. 4 Corner un it ce llm ode l a Co rner unit ce ll model b
FRP /CM 2007 N o 2
14
三维编织预制件单胞模型的参数化
2007年 3月
2 单胞模型参数化
2 1 单胞模型参数化关系 至今为止, 对于三维编织物单胞模型的建立都
本文将在 李典森等提出的 三维五向单胞 基础 上, 在 P ro /E 中实现三维四向理想化单胞模型的建 立, 包括内部单胞、表面单胞 和棱角单胞的 实体模 型; 从编织原理出发, 分析编织工艺参数间的关系, 对单胞模型进行参数化设计。
1 基于 Pro /E 建立单胞模型
为了对三维编织制件进行细观结构分析, 对编 织过程做以下理想化状态假设: ①编织工艺相对稳 定, 编织结构均匀一致; ②预制件内部纱线为相同材 料且具有相同的尺寸和柔性, 纱线张力足以使其保 持无屈曲状态, 即所有纱线都呈直线分布; ③纱线横 截面在编织过程中以及在制件内部均为圆形, 且均
结构的纤维预制件来说, 在典型的可重复结构即单 胞中包含决定纺织复合材料可成型性、渗透性和最 终性能的重要工程参数: 纤维体积含量和纤维取向 角。因此, 大多采用单胞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三 维编织技术是二维编织技术的扩展, 编织时纱线通 过位置转换实现相互旋转或正交交织形成具有整体 结构的织物。其独有特征是能够在复合材料的厚度 方向提供增强作用, 同时还具有复杂制件的可成型 性。因此, 三维编织预制件是一种在单胞 3个方向 上都有纤维取向排列的纺织结构。这种复杂的空间 结构给细观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国内外在细观
对于内部单胞需要参数化转换的为内部编织角 和花节长度:
= arctan( 2tan )
( 4)
其中, 为编织角; 为内部编织角。
h=
2 2d tan
( 5)
其中, h 为花节长度; d 为纤维束半径。
对于表面单胞, 需要参数化转换的为表面编织
角和花节长度。花节长度如公式 ( 5) 所示与内部单
胞同理。表面编织角与编织角的关系为:
= 5 、10 、30 、45 图 5 参数化内部单胞模型 F ig. 5 P arame terized inter ior un it ce llm ode l
3结 论
( 1) 从编织原理出发, 分析纱线的编织走向, 在 Pro /E 中以实体建模的方式, 建立 三维四向编织预 制件的内部单胞、表面单胞和棱角单胞模型;
制件模型建立的最终目的是进行力学等性能的 研究。因此不同编织角度下单胞模型的获得是分析 的前提和基础, 真实反映单胞尺寸和随编织角改变 而自动更新单胞结构对于缩短研究周期, 得到精确 的分析结果尤为必要。 P ro /E 的 3D 实体模型将用 户的设计思想在计算机上真实地表现出来 [ 8] , 参数 化设计是指设计模型本身包含约束其几何构型的一 组结构尺寸序列, 参数与设计对象的尺寸有对应关 系。参数序列取不同的值时可通过对应关系生成新 的几何模型。通过参数化设计, 模型尺寸不再是一 个单一的数值, 而是包含设计意图的一个函数。模 型也成为包含设计信息的可动态变化模型。该模型 能展现一系列符合设计要求的造型, 且变化具有设 计函数要求的连续性。按上述由编织原理得到的单 胞参数转化关 系, 完 成在 Pro /E 中的 参数化设 定。 图 5所示为编织角 5 、10 、30 、45 时的内部单胞模 型。该图中所展示 的编织角为 5 、10 时的 内部单 胞模型是实际编织中不常见的编织结构, 但在参数 化单胞模型中得到了实现。
由平面控制区控制的空间纱线走向将形成单胞内纱
线交织结构。根据控制区所在位置的不同, 划分出
内部单胞、表面单胞和棱角单胞。图 1为在 P ro /E
中建立的内部单胞模型, 其中定义内部编织角 为
内部编织纱线与织物成型方向的夹角。单胞的外形
尺寸与纤维束直径的关系为:
Wb = T b = 2d / cos
给出了三维五向编织物的细观结构, 但该单胞的选 取与预制件表面成 45度夹角, 给力学等问题的分析 带来了困难。陈利 [ 5] 等提出 的三维四向预 制件平 行表面单胞为力学分析带来方便, 对纱线编织走向 的描述也更为具体, 是一种较先进的单胞结构。李 典森 [ 6] 等建立了一种三 维五向整体编织的 单胞模 型。其单胞的选取与制件表面平行, 单胞中体现了 纱线在编织过程中走向的偏移。三维编织细观结构 的研究日益趋于细致准确地反映真实构型。但以上 建立的单胞模型仅在编织原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 模型的示意图, 大多数模型的选取与制件成一定的 角度, 不利于力 学等编织物物 理性能的研究 分析。 纱线被描述为没有细度的直线, 编织工艺参数的关 系在模型中未能可视地表现出来, 因此不能从细节 上真实地反映单胞的实际构造。
三维整体编织过程中编织纱线由携纱器携带,
以排和列的形式分布在编织机机床上。编织过程由
排和列的间歇式运动实现, 预制件成型于编织机机 床上方。某纱线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位置时, 这
根纱线在轴向运动了一个轴向距离, 定义为花节长
度, 以 h 表示。在水平面上编织纱线的轨迹为携纱
器轨迹中点的连线, 编织物内部将形成纱线控制区,
( 1)
其中, Wb 为内部单 胞长; T b 为内 部单胞宽, 根
据建模假设, 该关系在编织过程及制件内部保持不
变; 为编织纱线在横截面上的投影和预制件厚度
方向的夹角。定义为水平取向角。
图 1 内部单胞 F ig. 1Inter ior unit cellmode l
1 2 表面单胞模型 按上述编织步骤编织成立体编织物后, 即为四
( 2) 分析了编织工艺参数间的关系, 对单胞模 型进行了参数化设计, 内部编织角、表面编织角、棱 角编织角、花节长度等编织工艺参数都与编织角建 立转化关系, 编织角改变时能实现单胞模型的自动 生成, 高效准确地获得理想的织物结构模型, 为进一 步研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性能提供了易于分析的 理论模型;
只是示意图, 并未反映具体编织参数在模型中的关 系, 在某一确定编织参数下的编织结构也不能真实 地、等尺寸地显示出来。对于三维编织物来说可以 想象在内部每根纱线都缠绕其横截面与纱线轨迹相 类似的一柱形芯棒, 并同时沿轴前进。编织物纱线 沿长度方向按预定 路线转移。空 间的位置很难 确 定, 空间内的参数也很难通过想象而真实准确地获 得。利用 Pro /E 实体建模功能反应了单胞的真实尺 寸, 实现细观结构的建立, 进一步可应用于软件中的 参数化设定, 完成一系列编织工艺参数下单胞模型 的自动生成。其参数化转换将从编织原理出发, 分 析各参数之间的关系找到合适的公共参数。 h 和 这两个参数与立体编织物的微观结构密切相关, 是 可直接从编织物表面获得的工艺参数值。因为内部 编织角、表面编织角和棱角编织角都是编织角的函 数, 通过表面上可测量的编织角进行换算。在 P ro / E 中针对某一确定的编织角建立模型后, 对各单胞 内与其相关联的内部编织角和花节长度进行参数化 设定, 编织角改变时, 仅需输入新的角度, 单胞建模 需要的其他值将相应随之改变。该编织工艺参数下 的单胞模型自动生 成。对每种单 胞的参数化操 作 如下:
的纤 维将 为 实际 尺 寸。 以日 本 东 丽公 司 生 产 的
T300、6k碳纤维为例。根据文献 [ 7], 计算纤维束等
效直径为 0. 5352mm。以四步法 1 1方型编织预制
件为例, 从编织原理出发, 在 P ro /E 中构建了内部单 胞、表面单胞和棱角单胞的 3D实体模型。
1 1 内部单胞模型
关键词: 参数化单胞; 内部单胞; 表面单胞 ; 棱角单 胞; Pro /E 中图分类号: T S184 1+ 1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号: 1003- 0999 ( 2007) 02- 0012- 04
纤维预成型体是复合材料构件的骨架。预成型 体中的纤维取向和纤维体积含量将进一步影响基体 渗透率和固化能力以及复合材料制件中纤维性能向 复合材料的传递效率。因此, 对复合材料的研究将 首先集中在对编织结构的分析上。对于具有周期性
结构单胞 的建立 上做了 一定的 工作。 80 年代初, F rank K. K o. [ 1] 首先提出了一种三维编织复合材料 的单元体理想模型。该模型简化了对三维制件的结 构研究, 但将纤维看作没有细度的直线而相交于一 点是不合理的。W. L i和 M. H amm ad等 [ 2] 认为制件 内部可划分为两组平行平面的彼此正交, 两平面内 4 组 相 互 平行 的 纤 维束 彼 此 跨过。 You Q i W ang 等 [ 3] 对单元体的取法与 L i相同, 但 W ang 将内部单 元体细分为两种单元体, 并进一步分析了角及边部 纱线结构的不同, 分别建立了角单元和边单元, 但该 模型中纤维束依旧 为无细度的直线。李嘉禄等 [ 4]
步法编织物的表面状态, 如图 2 所示。 角是直接 在编织物表面上测量出的纱线倾斜角, 称为编织角。 从图 2可以看出, 倾斜方向相同的编织纱线所形成 的编织纹理方向与成型方向的夹角是编织前可设定 好的参数。纱线在制件边缘位置的运动规律与内部 有所不同, 定义编织纱线与编织轴向的夹角为表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