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我这一生》读后感_心得体会
《我的一生》读书笔记

《我的一生》读书笔记《我的一生》读书笔记我在不经意间看到《我的一生》这本书,一下子就了吸引住了,对它爱不释手。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些季羡林的成长经历。
说起写作,我小时候最怕写作文了,也最怕上作文课。
恐怕有人会说我是故弄玄虚吧?其实我小时候真的害怕作文,记得读六年级时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我情愿背诵许许多多的范文好在考试时誊抄,也不愿自己动脑子写。
那时想来,写作一定是那些有着传奇经历的大师才行的?没有看季老的书之前,我只知道他是大师,一定有着传奇的经历,或者是打小就天赋惊人,总之他一定得有大师的不平凡才行。
可是在读过《我的'一生》之后,我才知道季老他:幼无大志。
一下课,就跑到学校后湖畔去钓鱼、钓蛤蟆。
不知用供为何物。
就是这样句话,一下子就打破了季老在我心里超乎常人的形象,原来大师也和我们一样,有天真和朦胧的成长经历。
我想,这就是我读这本《我的一生》最大的收获吧!是它增加了我写作的勇气。
但是真情,一直是我文章里欠缺的东西。
正式这种最核心的欠缺,使得每每我提笔想写点东西时,总会在最初激情过后的尽头停笔,仔细一看,总是在模仿名家的风格,最终写的既缺少了别人文章里的精髓,又丧失了自己的特色,成了四不像。
高中的语文老师替我指出了这一致命伤,而我却总是用《散文》里宓月的那句“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回击老师,不得不说那时的我是年轻气盛,不承受意见啊。
自从我读了季羡林的书《我的一生》,书中谈到有关写作的东西让我收获很多,灵感说不上的,只是一种欲吐为快的感觉。
至此,我才算真正开始喜欢写作了,也才真正练习着在文章里融入自己的感情。
这可能是季老书中的一句话引起的共鸣吧:“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几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
”一路走来,我随着时间不知不觉的成长,经历了许多,明白了更多,总觉得人生不该就这么匆匆走过,我们要在自己的路印上脚印。
写作,不光是为了在回首时有个见证,更多的是让心有个寄托。
读过了季老的书,竟没有找到任何所谓高深莫测的写作玄机,也没有任何刻意于宏伟的构造或摆出的巨擎气势,有的只是质朴无华的语言,犹如季老在耳边向你说话,悄悄的袒露他自己的心灵。
读季羡林《我这一辈子》有感

读季羡林《我这一辈子》有感
一个94岁的老学者,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应该会有可借鉴和学习之处吧,我毫不犹豫地买了此书。
其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我写我”,第二个“我”是指自我,“我写我”就是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和剖析自己。
认识自己是比较难的一件,容易出现两种偏差,一种是自大,另一种是自卑。
而季先生这样描述自己:“我剖析得有点过了头,我的自知之明过了头,有时候真感到自己一无是处”。
季先生觉得在学术文章和文学作品上自己虽然数量很多,但是真正满意的屈指可数。
在人的品行方面,季先生的分类也很有意思。
只替自己着想的是坏,多为别人考虑的为好。
为别人着想和为自己着想,后者能超过一半者为好人,低于一半则为不好的人,低的过多的就是坏人。
季先生坦言自己说过不少慌话,但非此则不能生存!但他更多的时候是中国知识份子的那份仗义执言,因此吃了不少的苦,文革中差点把命赔上。
于我震憾的是此篇文章的结尾,书中写道:如果有来生,如果还能选择,季先生还会选择今生走的这条路,“但有一个附带条件:让我的脸皮厚一点,让我的心黑一点,让我考虑自己的利益多点,让我自知之明少一点。
”没有大话,没有诗意,是对人生的透彻的感悟,是耄耋老翁对年轻后辈的诤诤之言。
季先生最敬佩的是彭德怀,因为彭帅敢说真话。
但是中国老一辈领导人中,最惨的不就是彭德怀么?忠直可存于心,喜怒诫之于气。
历史上的忠直之臣有几个善忠的呢?所以,季先生得出的结论实在是一句真话。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篇一季羡林先生的《我的人生感悟》,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他散文文笔的优美,更使我们看到一个学者的灵魂。
这些散文思想厚重而文字轻灵,集史知识,才情于一体。
他以自身亲历过的事情,感受过的情愫,展示了自己九十余年漫长的人生苦旅中,那些刻骨铭心的人生感悟。
《我的人生感悟》是智者的散文,流露出的是智者之思,悟者之思。
他自身修行历练成一种智者的思想方法和文化底蕴,他经常从细微之处入手,以独特的视角评析、判断现实生活的是与非,通过他的智慧之笔发现生活之美,触摸人的灵魂深处。
《我的人生感悟》又是仁者的散文,虽处尘世,但充满了宁静、淡泊、肃穆、安详的气氛。
散文中既没有显山露水的抒情言志,也没有剑拔弩张的激动情怀,只有光风霁月般的轻柔,却在轻柔中流露出明辨是非的骨耿与率直。
以明察秋毫的目光去审视历史的瞬间,所呈现的宽广的胸怀,超脱的精神,铸就了仁者的大仁大义,长者之风。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虽然只是一己的人生感悟,却使我们笼罩在作家本身所散发出的精神光芒之中,并且从中体验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样一种震颤灵魂的生命感动。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篇二《我的人生感悟》里所收的都是季羡林先生有感而发所写的具有文学性的文章,应归入散文类。
这些文人散文无论是回忆往事、记述师友,还是写物抒情、感时言志,篇篇都洋溢着至深的真情,字字都流露出推敲的匠心,因此感人肺腑。
而行文之优美、运笔之轻松,又令人爱不释手。
这些以真人真事为题材,以真情真意为蕴涵的散文并不刻意追求情节的完整与结构的清晰,而以篇幅不等、形式自由,表现出不拘一格的灵性,彰显季先生的精神人格。
《我的人生感悟》里的散文不仅让人看到了作为散文家的季羡林,而且也让人发现了一个学者活的灵魂。
这些散文思想厚重而文字轻灵,集史、识、才、情于一体,堪称“老生派”散文的杰作。
他以自身亲历过的事情,感受过的情愫,高度概括与浓缩了自己九十余年漫长的人生苦旅中,那些最为刻骨铭心的生存体验与人生感悟。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范文5篇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范文5篇季羡林先生和老舍先生得《我这一辈子》都是很好的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大家喜欢我这一辈子读后感1今天把老舍先生的《我这一辈子》又细细的看了遍,重新体会其他的思想感情。
恩...先简要介绍下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吧《我这一辈子》里的“我”姓什名谁,我们读罢全篇也不清楚,但这个娓娓讲述自身经历的小人物却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了。
这一人物之所以能够让人难以忘怀,不仅在于他坎坷的命运。
更缘于他那含笑的幽默性格和老舍所擅长的笑与泪交融的幽默叙事。
主人公要强,自信,深为自己的聪明,善良,随和和勤勉而自许,但社会与命运偏偏同他过不去。
他以为凭自己认字与写字的本事一出马就该去当差,可实际上只能去当冥衣铺学徒。
他想凭自己的裱糊手艺,可以安生立命。
养家糊口,可是赶上年头的改变,裱糊匠失去了用武之地,他不得不另觅生计。
他原来想象结婚必是件有趣的事,以为凭他的精明帅气与做事麻利,娶个俏式利落的妻子,过上和美甜蜜的日子不成问题。
可到头来,天配良缘却变成了劳燕分飞,年轻的妻子抛下他和一儿一女,与他的师哥一同跑的无影无踪。
凭他的经验知识,他以为到哪儿都可以去当卫队长,可他当巡警熬了多少年,才熬上个巡长,刚刚被冯大人点去当卫队长,不料冯大人还没到任就被撤了职,他的外任,梦想跟着落了空,回来又失去了巡长的位子,不久连巡警的饭碗也被新来的局长一叫踢飞。
时世艰难,命运多舛,幸亏他有一副幽默的心怀。
若不然,他怎能闯过一道有一道难关,又怎么去面对不知还有多少苦难的余生?幽默是一种达观的心态,对他人得宽容时便宽容当他以幽默的心态反观自身时,善于重弱势地位中看到自己的强项,用以鼓舞生活的勇气,在逆境中不断增强自信。
自然,在这一人物身上,有时候,精明只是一种放大了的自我感觉,忠厚不过是缺乏机变的别名,建立在这种自信基础之上的自尊难免有一点可笑。
但人活一口气,哪怕是身处卑贱地位的小人物也理应有他的自尊,这样看来,他的自尊就有了一点可敬可爱之处。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想感受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想感受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想感受当我开始写这篇日志时总在想应该怎样为这篇心得定一个主题,头脑中反复出现的画面是季羡林老人那历经沧桑却依旧睿智的面容。
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后,季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更多的是一种平静,而这种平静是人生的一种提炼,一种人文思想的沉淀……季老在他的《感悟人生》中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已到望九之年,在八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一波三折,好运与多舛相结合,坦途与坎坷相混杂,几度倒下,又几度爬起来,爬到今天这个地步,我可是真正参透了世态炎凉的玄机,尝够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人生?何谓人生?季老告诉我们,人生是生命的轨迹,是在这段轨迹中蹒跚的步履,磕磕畔畔的途径。
季老说:做人,应当朴质、平易、应当骨头硬,心肠软……季老的一席话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季老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国外的知识分子不同,中国的知识分子永远关心国家大事。
听了这句,说实话,我很愧颜,作为一名青年,一名有文化有思想的青年,我们更多的想的是自己,在“国”与“己”中,我们选择了后者,读书为的是拿文凭,找工作为的是比别人用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很难着实为“国”而想。
在许小的时候,我们说过为“四化”而建设,我们说过,为中华民族、人民而建设,可是现在,我们又有谁能比的上这位耄耋老人呢?老人在接见温总理时直言不讳的说到,我们国家更应当注重人文主义的建设,老人在展望新的一年时也曾说过,人文建设是他的一个夙愿。
而我们谁又能比的上这位老人呢?在耄耋之年,心中惦念的依旧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而这种惦念却是一种品格,我们又有谁有这样的品格呢?季老,一位中国文坛的泰斗,一位“国宝”级的人物,可老人却写了《辞泰斗》、《辞国宝》,老人说太过了,他不是什么泰斗,也不是什么国宝。
面对荣誉,老人选择了辞别,老人的话让我感动,我记得老人曾在他的书中写到:……十年浩劫中,我因为胆大包天,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戴上了种种莫须有的帽子,被“打”成了反革命,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至今回想起来还毛骨悚然的折磨。
读季羡林《我这一生》有感

三一文库()〔读季羡林《我这一生》有感〕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篇命题作文。
从蹒跚学步到垂垂老矣,短短几十载,平淡或者跌宕,低沉或者激越,全凭自己书写。
偶然的一个机会,观看了中央十台《大家》栏目,采访的正是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又有幸读到大师的《我这一生》,爱不释手。
笔墨之下,大师命运多舛的一生娓娓道来却是波澜不惊,这份谦逊和淡然,大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之意,大家风范,可见一斑。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清平。
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英第1页共4页语、德语等多国语言。
季羡林先生从一个农村贫苦的孩子成长为一代学术宗师,走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历程。
他幼年孤身投奔济南的叔父,在军阀混战、日军侵华的动乱中读完小学和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
他“二战”期间留德求学,忍受孤独和饥饿,十年磨一剑。
“文革”十年屈身牛棚,直面诋毁和迫害,忍辱译巨著。
改革开放三十年发愤著述,致力学术和教育,潜心做学问。
他大开大合的一生,成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始终引领着学者们顺应时代发展的文化潮流。
人生当立志。
立志是事业的大门,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永远漂流不定,只会到达失望、失败和丧气的海滩。
青年时期的季羡林曾有过迷茫,但很快他就找准了目标,学习和研究梵文,终其一生都未改变。
多年以后,对于自己的治学生涯,季羡林这样说道:“假如从小学起就能决定一生的研究方向,所学的东西都与这个方向有关,一点时间也不浪费,一点弯路也不走,那该多好啊。
”治学如此,做人更应如此。
不论我们身处何种位置,对工作对生活都应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奋斗,践行内心的信念。
我们坚信,只要把握正确的方向,阔步前行,我们的工作必将更加出色,我们的生活必将更加美好,我们24。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季羡林自传《我的一生》读后感。
《我的一生》是季羡林先生的自传,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变迁。
在这本自传中,季羡林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他在其中的坎坷与辉煌。
通过阅读这本自传,我深受启发,对季羡林先生的人生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季羡林先生在自传中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饱读诗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中国正值动荡不安的时期,国家遭受外敌入侵,社会动荡不安。
季羡林先生深受这一时期的影响,他对国家的命运和文化的传承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在自传中提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他曾经历了战乱和贫困,但依然坚持自己的学业,最终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他的求学经历让我深受感动,他不仅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更是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这种精神是我所敬佩的。
在自传中,季羡林先生还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和教育理念。
他在学术研究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方面。
他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古代文学有着深刻的鉴赏和解读。
他在教育理念上主张“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
他的学术成就和教育理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
除此之外,季羡林先生在自传中还谈到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社会责任。
他对家庭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妻子和子女有着无限的关爱。
在社会责任上,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让我深受感动,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一位充满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的智者。
通过阅读季羡林先生的自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和思想境界。
他不仅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更是一位充满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的智者。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辉煌,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断追求真理和美好。
季羡林《我的一生》读后感.doc

——读《我这一生》有感楔子今年夏天,我去了燕园。
博雅塔旁,满池都是清清的莲叶,一团团,圆圆的叶子轻贴着湖水,没有接天蔽日的气势,似乎有些小心翼翼。
人们说,这是季荷。
我不禁俯首低徊。
季荷,季老在红楼任教时所手植也,今已亭亭溢目矣。
一都说这是一个大师凋零的年代,新世纪,巴金老人走了,启功老人走了,季老也走了。
这些在五四风云中成长起来的人,在新旧文化冲突中丰满起来的人,在新中国见证下飞跃起来的人,在文革改革中深刻起来的人,他们的一生,究竟要用多少张书页来衡量,用多少段轶事来填充,用多少句毁誉来见证?我不知道。
读《我这一生》,我没有资格评论,甚至没有资格思考,我所能做的,只是放空大脑,怀着虔诚的心,仰视大师这波澜壮阔的一生,一路俯拾前人走过的脚印,悉心珍藏。
二自幼因为家境贫寒,季羡林被送到伯父家,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坎坷中,他完成了学业,成为一名教员。
命运阴差阳错,偶然的机会,他赴德国留学,在那儿,他找到了自己毕生所爱,并结识了恩师益友。
由于二战,他不得不留在德国,几年间,他如饥似渴地吸收先进的文化知识,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尽情遨游。
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祖国,北大任教的几年间,他经历了文革风雨,在牛棚中思考尽了人生的命题意义,也唏嘘尽了时间的人情冷暖。
风平浪静后,深厚的积淀开始显现出异彩,他渐渐由一位研究方向单一的学者,迅速发展成涉猎极广的“杂家”,文史哲儒释道,各有专攻。
他的小品文平易简约却韵味悠长,他的学术著作深入浅出,将学术传承的淋漓尽致。
季老晚年不慕名利,恬静淡泊,人们尊称季老“国宝”,季老为此专门撰文辞“国宝”“大师”等称号。
这样一位不平凡的老人,他的一生该如何波澜壮阔呢?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不知为何,提到季羡林,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句子便是它。
季羡林的一生,担当得起这四句话。
学者的担当与责任何在?学者应让天地拥有内在的精神与品质。
上下几千年,谈起文明,谈起精神,总会让人联想到无数的名句,无数的书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我这一生》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季羡林《我这一生》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季羡林《我这一生》读后感
在书中季老不知道多少次的提到了他的母亲,那个他6岁了就离开了再也没能再见到的那个女人。
母亲,一个太过于沉重的字眼,女性和男性是很不一样的,女生更加柔弱也更会体现出自己的感情,所以可能这样吧,女性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扮演的比父亲更加重要的角色,起码在男生的世界里,母亲是第一个也是自己成长经历中起先锋作用的女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形成的几乎每个人的童年记忆,一个女人特别特别的重要,我一向是个谨慎的人,很大程度上也是吸收了我的母亲的特点。
相对照而言,母亲和父亲,母亲大多数时候是柔弱的强大,而父亲往往给予的是那种在内心中支撑你最坚硬的东西,父母给予的大多数东西都是没办法用言语描述的,其实自己就是父母的一种融合。
我的父亲年轻时急躁而直爽,老了之后缓和和理解,母亲年轻时强大而又隐忍理解,老了却有点小女人的脾气,一切的东西都不是表面的样子,没有完美只有切合,其实都有让步都有理解和忍让,爱情总是轰轰烈烈,而之后的婚姻真的是需要是努力去维持,这种努力一定是双方的,而且不能用天平去衡量,说起来就变得好复杂。
非得说起来的话我融合了好多人,一张毒蛇的破嘴像大舅,身体素质比不上二舅不过也蛮好,心底里有三舅的小气,有时候遇到不平的事也会冲出来像我大姨,最心底的善良是老娘的,对别人都蛮不错的是三姨的,办事雷厉风行直爽有傲气没架子是我老爸的,有时候也会很有脾气是小叔的,对爱情很笨拙却坚持心中所想的稳稳的想法是大伯,有点很笨的小九九还知道心疼东西是二伯的,每个人都在我身上有一点点的印记,包括所有在我身边的朋友兄弟,认识的人,每个人都会在我身上留下很多的印记,我很笨的谢谢这所有的人教会我这么多的东西。
忽然就偏离的题目,母亲,我一直很奇怪的问题,还是那种理科生惯用的心理在作怪,季老在回忆中不止一次的后悔没有去孝敬自己的母亲,但是通读全篇,甚至没有发现他的母亲对他有多大的影响,我在好奇是不是一种高教育分子知识分子的一种本能的遵从中国基本传统的一种心理在作怪,有时候经常会有这种让事情非常不美好的想法,不过只是把自己分离出来一个极度理智而客观的自己,
用这个自己去审视所有的事情,其实写出来是很煞风景的,不过所有的都只是假设而已,这个自己会适当的躲在自己的最深处。
真亦假假亦真,再写下去可能会想更多正面或者负面的假设了,不过这都不重要了,季老是个典型的高级知识分子,也是我心目中自己应该的样子,假设并不影响我现实生活中的我,只不过是我思考的一种方法而已。
打断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