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蛰伤健康教育
蜂蛰伤的护理查房--ppt课件(2024版)

• ppt课件
• 11
2、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蜂蛰伤所致皮肤 损害有关
及时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伤口,消毒破损皮肤。 冰敷以减轻肿胀、痒感等不适。 修剪指甲,嘱勿抓挠皮肤。 护理目标:患者受损皮肤逐渐好转。
• ppt课件
• 12
3、有感染的危险 与局部皮肤红肿破溃有关
观察体温变化,若体温升高遵医嘱及时处理,并记录 降温效果。
• ppt课件
•6
3、处理措施
拔除毒刺:首先检查患处有无毒刺折断留在皮内,可用镊 子拔出断刺,然后用吸奶器或拔火罐将毒汁吸出。
局部疼痛:分清是黄蜂蜇伤还是蜜蜂蜇伤。若被黄蜂蜇伤, 伤口处可以涂些弱酸性液体,如米醋或稀盐酸等;若被蜜 蜂蜇伤,可在伤处涂些氨水、苏打水或肥皂水等,均可中 和蜂毒。
局部处理措施:四肢被蜂蛰伤后应减少活动,局部用冰袋 冷敷,减少毒素吸收,拔出毒刺后可用 2.5% 碘酊反复涂 擦患处。
蜂蛰伤的护理查房
• ppt课件
•1
相关知识 病史简介 护理诊断及措施 健康教育
• ppt课件
•2
一、相关知识
1、 概述
蜂蜇伤是一种生物性损伤,是蜂尾部毒刺蓄伤 人体皮肤后注入毒素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 毒蜂的毒素成分复杂多样,以多肽类物质为主 (70%-80%),还有酶类(14%-15%)及非肽非酶类 物质,如组胺、儿茶酚胺及蚁酸等。
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尽量避免搔抓痒处,以免引起皮 肤感染、化脓等。
观察伤口情况,发现红、肿、热、痛时,及时通知医 师处理。
按医嘱使用抗生素,并观察其疗效。 护理目标:患者在住院期间,不会发生感染。
• ppt课件
• 13
4、焦虑恐惧
与患者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耐心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取得 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大班下学期安全教育被蜜蜂蛰了,怎么办?教案反思

大班下学期安全教育——被蜜蜂蛰了,怎么办?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被蜜蜂蛰了后的基本处理方法。
2. 培养幼儿遇到紧急情况的自我保护意识。
3. 提高幼儿的应变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被蜜蜂蛰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2. 培养幼儿遇到紧急情况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幼儿在遇到蜜蜂蛰伤时能够冷静应对。
2. 如何让幼儿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被蜜蜂蛰后的伤口图片。
2. 教学视频:被蜜蜂蛰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3. 教学道具:模拟蜜蜂、急救包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对蜜蜂的了解,以及被蜜蜂蛰后的感受。
2. 基本知识讲解:向幼儿讲解被蜜蜂蛰后的基本处理方法,如清洗伤口、冷敷、涂抹止疼药等。
3. 情景模拟:设置一个被蜜蜂蛰伤的情景,让幼儿观察并学习正确的处理方法。
4.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幼儿模拟被蜜蜂蛰后的处理过程,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与反思:让幼儿分享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以及遇到问题时的解决办法。
6. 安全教育拓展:向幼儿讲解其他常见昆虫的自我保护方法,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教案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道具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幼儿了解了被蜜蜂蛰后的基本处理方法,培养了幼儿遇到紧急情况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实践操作环节,幼儿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对正确的处理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可以考虑引入更多常见昆虫的安全知识,让幼儿更加全面地掌握自我保护方法。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家长参与安全教育: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点,共同关注幼儿的安全问题。
2. 开展家庭安全主题活动: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完成一个与安全相关的小项目,如制作安全急救包、学习安全标志等。
3. 组织幼儿园安全演练:定期组织幼儿进行安全演练,提高幼儿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被蜜蜂蛰后处理方法的掌握程度。
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被蜜蜂蛰了怎么办》

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被蜜蜂蛰了怎么办》一、教学目标1.了解被蜜蜂蛰的危害;2.学习被蜜蜂蛰后的正确应对方法,并能够正确操作;3.强化小朋友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和避险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蜜蜂蜜蜂是一种能够采集花蜜,储存蜜和凉爽的花粉,并将在蜂巢中经过发酵后生产出能够供给蜜蜂食用的蜂蜜的昆虫。
2. 蜜蜂的蛰刺蜜蜂的蛰刺为蜜蜂尾部一对类似于针的器官,蜜蜂蛰人时会将蜜蜂的毒液注入人体内,引发疼痛和内部反应。
3. 被蜜蜂蛰后的症状被蜜蜂蛰后症状包括局部疼痛、红肿、发热、皮肤过敏和呼吸困难等反应。
对于经常被蜜蜂蛰的人,可能有更严重的过敏反应,例如呼吸急促或者失去知觉。
4. 被蜜蜂蛰后的应对方法第一步:远离蜜蜂如果你发现与蜜蜂有相当近的距离,请不要慌张,缓慢地离开蜜蜂的周围,并尽可能地不要挥手和摆动你的周身,这会让蜜蜂更加兴奋,更容易攻击。
第二步:取出蜜蜂蛰刺如果你被蜜蜂蛰了,应该立即用指甲或细尖的物品刮去蜜蜂蛰刺,并避免用指甲夹或其他夹子;因为蜜蜂的毒囊可能被夹子挤压,将会导致毒液继续注入身体内。
第三步:用冷却物品冷敷伤口你可以将冰块或其他冷却物品包裹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上,并将其敷在蜜蜂蛰伤口上,这可以减轻你的疼痛和减少肿胀。
第四步:保持伤口清洁保持你的伤口清洁干燥,以防止细菌感染和损伤愈合。
你需要用洁水擦拭伤口,并将其涂抹少量的药膏。
如果你感到疼痛或者肿胀不见了,请拨打120或寻找医生就诊。
5. 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为了预防被蜜蜂蛰,你应该:远离蜜蜂巢、勿穿打扮亮丽的衣服、不要强行拍摄或打扰蜜蜂、及时通风通气、家里不要存放垃圾、不要随手乱扔垃圾等。
三、教学方法通过知识普及、生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安全知识。
四、教学过程1.通过图片展示或现场观察蜜蜂,感性认识蜜蜂的外貌和生活习性。
2.掌握蜜蜂的蛰刺、被蜜蜂蛰后的症状,及时救治的方法和措施。
3.进行相关生活实践,学习如何及时处理蜜蜂蛰伤,并了解如何预防被蜜蜂蛰。
被蜂蛰小班安全教育教案

课时:1课时年级:小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蜜蜂的特点和习性,知道蜜蜂蛰人的原因。
2. 教育学生如何预防被蜂蛰,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 培养学生遇到危险时能够冷静应对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蜜蜂的特点和习性。
2. 教育学生如何预防被蜂蛰。
教学难点:1. 让学生掌握预防被蜂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遇到危险时能够冷静应对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图片。
2. 安全教育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蜜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蜜蜂的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蜜蜂的特点和习性,让学生了解蜜蜂蛰人的原因。
- 蜜蜂是一种勤劳的昆虫,它们生活在蜂巢中,主要采集花蜜和花粉。
- 蜜蜂在采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其他昆虫或敌害,为了保护自己,它们会蛰人。
- 蜜蜂的蛰针位于尾部,当它们受到攻击时,会立即蛰人。
2. 教师讲解如何预防被蜂蛰。
- 遇到蜜蜂时,要保持冷静,不要拍打、追赶蜜蜂。
- 如果不慎被蜂蛰,要立即用镊子或指甲将蜜蜂的蛰针取出,然后用清水清洗伤口。
- 可以用冰块或冰水敷在伤口处,缓解疼痛。
3.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视频,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被蜂蛰的知识。
三、实践操作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学会如何预防被蜂蛰。
- 模拟场景:学生扮演蜜蜂,其他学生扮演遇到蜜蜂的人,进行互动。
- 演练内容:遇到蜜蜂时,要保持冷静,不要拍打、追赶蜜蜂,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取出蛰针。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预防被蜂蛰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蜜蜂的特点和习性,让学生了解蜜蜂蛰人的原因,并教育学生如何预防被蜂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模拟演练,让学生掌握预防被蜂蛰的方法。
同时,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蜂蛰伤健康教育

蜂蛰伤的健康教育【症状】1.轻度轻度蜂蛰伤后仅表现为蛰伤局部红肿、疼痛、瘙痒、少数有水疱或皮肤坏死。
一般来说,数小时后症状即可消失、自愈。
2.重度蛰伤重者可迅速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有发热、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以至肌肉痉挛、昏迷,甚至休克、肺水肿及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后可因心脏、呼吸麻痹而死亡。
3.蜂毒过敏部分对蜂毒过敏的患者,在蛰伤后可立即出现荨麻疹、喉头水肿、哮喘、甚至支气管痉挛,重者可因过敏性休克、窒息而死亡。
【预防与保健】一、心理指导:因蜂蛰伤后,起病多较急,症状明显,因而病人及家属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护士首先要安慰病人,告之尽管蜂蛰伤为急重症,但是只要治疗及时,处理得当,病人的配合妥当,有很高的治愈率。
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相关情况,稳定情绪,再以和蔼的语言,亲切的态度,精湛的护理技术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
二、饮食指导:宜给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饮食,饮用大量饮料,比如:牛奶、水、茶,忌饮酒。
三、起居指导:危险期应卧床休息,患肢制动,使血液循环减慢,以减慢毒素在体内扩散,恢复期可逐渐轻微活动,以不感觉疲劳为宜。
四、用药治疗指导:(1)蜜蜂蛰伤可用弱碱性溶液(如2-3%碳酸氢钠、肥皂水、淡石灰水等)外敷,以中和酸性毒素;(2)黄蜂蛰伤则需要弱酸性溶液(如醋、0.1%稀盐酸等)中和。
(3)症状轻者对症治疗或输液,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或口服、外敷季德胜蛇药;过敏反映着,应迅速用肾上腺皮质素、抗组织胺药;发生血红蛋白尿者,应用碱性药物碱化药液,并适当补液量以增大尿量,并可采用20%甘露醇等以利尿;(4)对群峰蛰伤或伤口感染者,应加用抗菌药物。
(5)如出现少尿或无尿,出现酱油色尿,则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器官损害处理,对休克者要积极抢救;(6)血液净化治疗:中、重度患者进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灌流器可以吸附脂溶性蜂毒素,减轻蜂毒素引起的溶血反应及对肝脏、肾脏、肌肉组织的损害,降低肌酶谱、胆红素、血肌酐等,血液透析可以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促进患者康复,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蜂蜇伤健康宣教

蜂蜇伤健康宣教在夏季,人们走进自然,享受户外活动的同时,也需要注意蜜蜂蜇伤的可能性。
蜜蜂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昆虫之一,当受到蜂蛰时,如何正确处理蜂蜇伤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旨在为大家提供关于蜂蜇伤的健康宣教,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并处理这一常见的健康问题。
1. 蜂蜇伤的症状一旦被蜜蜂蜇伤,常见的症状包括疼痛、肿胀、发红、灼热感等。
在蜜蜂蜇伤后,可能会发生局部痒、皮肤破损等情况。
一些过敏体质的人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例如皮肤瘙痒、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2. 处理蜂蜇伤的正确方法遭遇蜜蜂蜇伤后,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
首先,应该尽快将蜜蜂的蜇刺拔出,避免蜇刺继续释放毒液。
接着,可以使用冷敷或局部止痛药来缓解疼痛和肿胀。
保持局部清洁,并避免搔抓,以免引起感染。
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应及时就医,并按照医嘱处理。
3. 预防蜂蜇伤的方法在户外活动中,尽量避免穿着鲜艳颜色的衣服,因为这些颜色容易吸引蜜蜂。
同时,应该远离蜜蜂聚集的地方,以免触怒蜜蜂而遭到蜇伤。
在野外露营或郊游时,要注意封闭垃圾桶,避免蜜蜂被吸引。
另外,携带抗过敏药品对过敏体质的人来说也是必要的。
4. 教育宣传的重要性通过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蜂蜇伤的危害和应对方法。
学校、社区、医院等单位都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形式,向公众传达正确的防范和处理蜂蜇伤的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应该教育孩子们如何正确面对蜜蜂,并知道如何应对突发情况。
在夏季,我们都希望能够享受户外的清新空气和阳光,但同时也要警惕蜂蜇伤的危险。
正确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让我们共同关注健康宣教,让生活更加幸福、健康!。
幼儿园防蜇伤安全教育(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各种昆虫开始活跃起来。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充满好奇和探索的季节,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潜在的危险。
蜇伤是夏季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尤其是蜜蜂、黄蜂等昆虫的蜇伤。
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安全,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幼儿园有必要开展防蜇伤安全教育。
二、蜇伤的危害1. 皮肤红肿、疼痛:昆虫蜇伤后,伤口周围会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
2. 发热、头晕: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头晕、恶心等症状。
3. 过敏反应:极少数人可能对昆虫的毒液产生过敏反应,严重者可能导致休克、呼吸困难等。
4. 细菌感染:如果不及时处理伤口,可能会导致细菌感染,引发更严重的疾病。
三、幼儿园防蜇伤安全教育内容1. 认识昆虫:教育孩子们认识常见的昆虫,如蜜蜂、黄蜂、蚊虫等,了解它们的特征和习性。
2. 避免接触:教育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尽量避免接触蜜蜂、黄蜂等有毒昆虫。
告诉他们不要用手去抓、拍打昆虫,以免被蜇伤。
3. 穿着打扮:夏季户外活动时,建议孩子们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降低被蜇伤的风险。
4. 注意观察:教育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注意观察周围环境,避免进入蜜蜂、黄蜂等昆虫的巢穴。
5. 伤口处理:教育孩子们在遇到昆虫蜇伤时,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轻轻挤压伤口,将毒液挤出。
如有条件,可以涂抹一些消炎药膏。
6. 呼救知识:教育孩子们在遇到昆虫蜇伤时,应立即告诉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
7. 应急处理:教育孩子们在遇到严重昆虫蜇伤时,如出现过敏反应、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四、幼儿园防蜇伤安全教育实施1. 开展主题班会: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向孩子们讲解昆虫蜇伤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2. 制作宣传海报:制作宣传海报,将防蜇伤安全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悬挂在幼儿园的公共区域。
3. 组织户外活动:在户外活动时,提醒孩子们注意防范昆虫蜇伤,并现场示范如何处理伤口。
4.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幼儿园的户外环境,确保无蜜蜂、黄蜂等昆虫的巢穴。
幼儿园防蜂叮安全教育(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夏季的到来,蜜蜂、马蜂等昆虫活动频繁,幼儿园的小朋友很容易受到蜂叮的伤害。
蜂叮不仅会导致皮肤红肿、疼痛,严重时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甚至威胁到孩子的生命安全。
为了提高幼儿园师生的防蜂叮安全意识,降低蜂叮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安全教育方案。
二、安全教育目标1. 提高幼儿园师生的防蜂叮安全意识,了解蜂叮的危害。
2. 掌握防蜂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会应对蜂叮事故。
3.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蜂叮的发生。
三、安全教育内容1. 蜂叮的危害蜂叮是一种常见的生物伤害,主要是由蜜蜂、马蜂等昆虫叮咬所致。
蜂叮会导致以下危害:(1)皮肤红肿、疼痛:蜂毒会引起局部皮肤红肿、疼痛,严重时可能形成水疱。
(2)过敏反应:少数人对蜂毒过敏,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严重症状。
(3)感染:蜂毒侵入皮肤后,容易引起感染,严重时可能引发败血症。
2. 防蜂叮的基本方法(1)远离蜂巢:在户外活动时,要避免靠近蜂巢、花朵等可能藏有蜜蜂的地方。
(2)穿着长袖衣物:外出时,穿着长袖衣物可以减少皮肤暴露,降低蜂叮的风险。
(3)保持冷静:被蜂叮后,要保持冷静,避免恐慌,以免加重过敏反应。
(4)正确处理蜂叮伤口:蜂叮后,用肥皂和清水清洗伤口,然后用冰块或冷敷缓解疼痛。
(5)就医:如果出现过敏反应或感染症状,要及时就医。
3. 幼儿园防蜂叮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班会、家长会等形式,向师生普及蜂叮的危害和防蜂叮知识。
(2)定期检查校园环境:发现蜂巢,及时清除,避免蜜蜂在校园内筑巢。
(3)设置警示标志:在校园内可能藏有蜜蜂的地方,设置警示标志,提醒师生注意。
(4)加强幼儿安全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幼儿的防蜂叮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安全教育实施1. 开展防蜂叮安全教育活动(1)组织幼儿观看防蜂叮安全教育视频,了解蜂叮的危害和防蜂叮方法。
(2)开展防蜂叮知识竞赛,提高幼儿对防蜂叮知识的掌握程度。
(3)邀请家长参与防蜂叮安全教育讲座,共同学习防蜂叮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蜂蛰伤的健康教育
【症状】
1.轻度
轻度蜂蛰伤后仅表现为蛰伤局部红肿、疼痛、瘙痒、少数有水疱或皮肤坏死。
一般来说,数小时后症状即可消失、自愈。
2.重度
蛰伤重者可迅速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有发热、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以至肌肉痉挛、昏迷,甚至休克、肺水肿及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后可因心脏、呼吸麻痹而死亡。
3.蜂毒过敏
部分对蜂毒过敏的患者,在蛰伤后可立即出现荨麻疹、喉头水肿、哮喘、甚至支气管痉挛,重者可因过敏性休克、窒息而死亡。
【预防与保健】
一、心理指导:因蜂蛰伤后,起病多较急,症状明显,因而病人及家属易产生紧
张、焦虑情绪,护士首先要安慰病人,告之尽管蜂蛰伤为急重症,但是只要治疗
及时,处理得当,病人的配合妥当,有很高的治愈率。
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相关情
况,稳定情绪,再以和蔼的语言,亲切的态度,精湛的护理技术取得病人及家属
的信任。
二、饮食指导:宜给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饮食,饮用大量饮料,比如:牛奶、水、
茶,忌饮酒。
三、起居指导:危险期应卧床休息,患肢制动,使血液循环减慢,以减慢毒素在
体内扩散,恢复期可逐渐轻微活动,以不感觉疲劳为宜。
四、用药治疗指导:
(1)蜜蜂蛰伤可用弱碱性溶液(如2-3%碳酸氢钠、肥皂水、淡石灰水等)外敷,
以中和酸性毒素;
(2)黄蜂蛰伤则需要弱酸性溶液(如醋、0.1%稀盐酸等)中和。
(3)症状轻者对症治疗或输液,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或口服、外敷季德胜
蛇药;过敏反映着,应迅速用肾上腺皮质素、抗组织胺药;发生血红蛋白尿者,
应用碱性药物碱化药液,并适当补液量以增大尿量,并可采用20%甘露醇等以利
尿;
(4)对群峰蛰伤或伤口感染者,应加用抗菌药物。
(5)如出现少尿或无尿,出现酱油色尿,则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器官损害处
理,对休克者要积极抢救;
(6)血液净化治疗:中、重度患者进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灌流器可
以吸附脂溶性蜂毒素,减轻蜂毒素引起的溶血反应及对肝脏、肾脏、肌肉组织的
损害,降低肌酶谱、胆红素、血肌酐等,血液透析可以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促
进患者康复,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另有资料报道,CRRT技术及血浆置换技术对重度以上蜂蜇伤也有明显疗效。
六、特殊指导:
(1)蜇伤后要首先检查患处有无毒刺折断留在皮内,可用镊子拔出断刺,然后用吸奶器或拔火罐将毒汁吸出。
在家也可以用小针挑拨或胶布粘贴法取出蜂刺,但不要挤压。
蜜蜂蜇伤后毒刺易折断在皮内,其它蜂蜇伤一般不折断毒刺。
(2)局部外搽10%氨水或虫咬皮炎药水,也可用5%~10%碳酸氢钠溶液冷湿敷可减轻疼痛,或用季德胜蛇药片开水化开调成稀糊状涂于皮损处。
民用间鲜马苋或鲜夏枯草捣烂敷在患处,有较好的消炎止痛作用。
(3)局部症状较重者可采用火罐拔毒和局部封闭疗法,并予以止痛剂或用抗组织胺药。
也可根据当地药源选用中草药外敷,如大青叶加薄荷叶、半边莲、紫花地丁等,可任选一种捣烂外敷。
也可用季德胜蛇药片加水少许研成糊状外敷。
七、出院指导:
(1)当我们到野外活动时,需注意避免穿颜色鲜艳的衣服,戴或拿花哨的物品;避免在身上喷洒香水;若带有甜味的饮料,将盖子盖紧。
(2)如果被蜂袭击,不要惊慌奔跑,应立即就地卧倒,用衣物将头面、颈部、暴露的四肢遮盖,待蜂群散去再沿来路返回。
(3)养蜂人在取蜜时或去野外林区工作时要穿长袖衣衫,戴面罩及手套、披肩,以免蜂蜇伤。
(4)蜂在飞行时不要追捕,以防激怒而被蜇。
教育儿童不要戏弄蜂巢。
江津区中医院肾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