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实验大纲
《森林培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森林培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林业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较系统的、必需的森林培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森林培育工作。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现代林业专门人才所必须的森林培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森林培育工种高级工的水平或达到中级及以上造林更新工、营造林工程监理员的水平。
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和项目管理能力的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了解森林立地、林种规划、树种选择、林分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等森林培育基本理论;掌握林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植树造林、农林复合经营、苗圃总体规划设计与造林规划设计等人工造林基本技能;掌握林地及林木抚育管理、森林抚育采伐、林分改造等森林抚育管理技能;掌握择伐作业与更新、皆伐作业与更新、渐伐作业与更新、其他采伐作业与更新、森林采伐规划设计等森林收获作业与森林更新基本技能;了解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工业人工林基地建设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
(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具备林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植树造林、农林复合经营、苗圃总体规划设计与造林规划设计等人工造林基本技能;掌握林地及林木抚育管理、森林抚育采伐、林分改造等森林抚育管理技能;掌握择伐作业与更新、皆伐作业与更新、渐伐作业与更新、其他采伐作业与更新、森林采伐规划设计等森林收获作业与森林更新基本技能。
能进行林木种子采集、调制、贮藏和检验;能较熟练地进行播种、苗木移植和管理;能较熟练地进行扦插、嫁接和大苗整形修剪操作;能较熟练地进行容器育苗营养土的配制、装袋置床和管理;能进行苗木调查和出圃操作;能合理使用除草剂;能开展育苗项目管理;能够进行松土除草、灌溉和排水、林地培肥、林地间作、人工整枝、摘芽、抚育间伐、皆伐更新、渐伐更新、择伐更新;能进行森林采伐作业管理;能较熟练地进行伐木机具操作;能较熟练地进行商品用材林和生态公益林的管理;能进行森林培育作业设计;能进掌握森林火灾预防知识等。
《森林培育学》教学大纲

森林培育学ASilvicultureA课程代码:s01a0104p1理论学时数:60实践/实验:48学时学分数:6课程类别:必修开课学期:5-6主讲教师:马履一编写日期:2012年12月1日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森林培育学A》是林学专业最主要的骨干课程之一,是林学专业学生了解生产实践和森林培育基本原理的主要途径,是林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教学目的:《森林培育学A》是林学专业的骨干专业课程之一,与《森林经理学》、《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构成森林培育各环节的主要内容。
通过《森林培育学》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森林培育过程的主要原理和重要的技术要点,充分认识森林培育过程基本理论与技术的国际和国内热点,是林学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途径之一。
该课程对林业及相关行业培养合格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起到骨干支撑作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绪论(讲课2学时)教学内容:介绍本课程的性质、意义、内容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基本要求:掌握森林培育学的概念,森林培育学在林业生产重的地位与作用2、森林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讲课4学时)教学内容:(1)林木个体的生长发育(2)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3)森林的生产功能及其调控基本要求:了解林木个体、群体生长发育过程,重点掌握森林生产力调控的途径。
3、森林立地(讲课4学时)教学内容:(1)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2)森林立地因子概述(3)森林立地质量评价(4)森林立地分类(5)森林立地生产力维持(6)造林地的种类基本要求:了解森林立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过程以及造林地种类,悉立地衰退的原因、控制途径(难点),重点掌握森林立地相关概念,掌握立地因子类型,掌握基本概念:立地、森林立地、立地因子、森林立地类型、立地质量,掌握立地生产力维持途径与方法,立地因子、立地因子评价方法(难点)。
4、造林树种选择(讲课4学时)教学内容:(1)林种规划与林种规划(2)树种选择基本要求:了解我国林业区划、林种区划方法、内容,各大区主要造林树种,掌握树如何正确统筹树种选择的物理因素和生物学因素(难点),重点熟悉各林种树种选择应该考虑的因素,重点掌握适地适树途径与方法,熟悉树种选择的基础。
森林培育学概论教学大纲有思考题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森林培育学》是为林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充分掌握有关林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林木种子生产、壮苗培育、人工造林、森林经营和主伐更新等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提高森林经营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从业能力,为森林资源的恢复、环境和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服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为专业课,需要必备的林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学习本课程前,应系统学习“树木学”、“土壤学”、“气象学”、“森林生态学”、“测树学”等专业基础课程。
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长发育规律、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种子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主伐更新的理论和技术。
培养科学思维,掌握森林培育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
三、教材选编及依据本课程选用由北京林业大学沈国舫教授等编著的《森林培育学》作为主讲教材。
该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在内容的编排程序、深度等方面都适合于林业专业的教学。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章节与教材内容有所变动,充实我国北方森林培育的内容。
四、《森林培育学》教学内容绪论1.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和范畴2.森林培育事业的成就与问题3.我国新世纪林业建设的战略性转变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在对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发展、现状计存在问题具备初步的了解。
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森林培育的重要性、国内外育林的现状、成就与问题,新世纪我国林业战略性转变的深远意义。
着重介绍我国森林培育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第一章林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林木结实规律及影响因素,掌握林木良种基地建立技术。
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影响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因子;林木产生结实周期性的原因及控制途径,提高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技术;良种基地营建技术;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林木种子贮藏技术。
主要讲授:(1)林木生长发育和结实规律(2)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因素(3)影响林木结实的因素(4)林木良种基地类型及营建技术(5)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6)林木种子贮藏技术第二章苗木培育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林木种子休眠机制、苗木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种子催芽处理方法和主要类型苗木的培育技术。
《森林培育》教学大纲教学提纲

《森林培育》教学大纲《森林培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林业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所覆盖的各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良种选育、种苗生产、森林营造和经营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掌握营林生产的一般技术。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 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林木良种选育的知识,掌握种子生产的知识。
2. 掌握壮苗培育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3. 掌握人工林、林种营造、树种栽培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4. 掌握森林抚育间伐、林分改造、采伐作业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5. 掌握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识。
(二) 能力培养目标1. 会识别本地区造林种子,掌握种子品质检验技术。
2. 掌握本地区主要造林苗木的培育技术、林木修剪技术和嫁接技术。
3. 初步掌握本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和林种的营造与培育技术。
4. 基本掌握抚育间伐、主伐更新、森林采伐、林分改造和次生林经营等作业技术。
5. 初步具有苗圃规划设计、造林规划设计和森林经营作业设计的能力。
6. 会使用本地区常用的种苗、造林和抚育机具。
7. 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1. 具有热爱林业、献身林业的思想品质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顽强意志。
2. 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
3.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时数分配建议表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森林培育在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森林培育学的现状和发展概况。
二、教学内容1.森林培育在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2.国内外森林培育学的现状和发展概况3.理解本课程的任务、内容和特点。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森林培育学的现状。
难点:本课程的任务和特点。
第二章良种选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引种的概念、意义,掌握良种选育的方法,掌握杂交育种二、教学内容1. 引种外来树种的概念、引种的意义、影响引种成功的主要限制性生态因子。
森林培育教学大纲模板

一、课程名称:森林培育学二、课程代码:_______三、适用专业:林学、森林资源管理、生态学等相关专业四、学时安排:____课时五、课程目标:1. 理解森林培育学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 掌握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
3. 了解森林培育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4. 能够进行森林培育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
六、教学内容:第一篇森林培育基本原理1. 森林培育学概述- 森林培育学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森林培育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2. 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森林生长发育的规律- 影响森林生长发育的因素- 森林生长发育的调控方法3. 森林立地- 森林立地的概念和分类- 森林立地的评价方法- 森林立地与森林培育的关系4. 造林树种选择- 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 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造林树种的选择方法5. 林分结构- 林分结构的概念和分类- 林分结构的评价方法- 林分结构的优化方法第二篇种子与苗木1. 森林种子学- 森林种子的生物学特性- 森林种子的采集、处理和贮藏 - 森林种子的质量评价2. 苗木学- 苗木的生物学特性- 苗木的培育技术- 苗木的质量评价第三篇森林营造1. 整地与造林- 整地的目的和意义- 造林的类型和方法- 造林技术2. 幼林抚育- 幼林抚育的目的和意义- 幼林抚育的技术和方法- 幼林抚育的指标和评价3. 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的目的和意义- 封山育林的技术和方法- 封山育林的效果评价4. 林农复合经营- 林农复合经营的概念和类型 - 林农复合经营的技术和方法 - 林农复合经营的效益评价第四篇森林抚育与收获1. 抚育间伐- 抚育间伐的目的和意义- 抚育间伐的类型和方法- 抚育间伐的效果评价2. 林分改造- 林分改造的目的和意义- 林分改造的类型和方法- 林分改造的效果评价3. 收获与更新- 收获与更新的目的和意义 - 收获与更新的类型和方法 - 收获与更新的效果评价第五篇森林培育规划设计1. 苗圃规划设计- 苗圃规划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苗圃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指标2. 育林规划设计- 育林规划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育林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指标第六篇区域森林培育与林业生态工程1. 区域森林培育- 区域森林培育的原则和方法- 区域森林培育的效果评价2.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和类型-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技术和方法-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效果评价七、考核方式:1. 平时作业:____分2. 期中考试:____分3. 期末考试:____分4. 实践环节:____分八、教学进度安排:(此处列出每章节的教学进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九、参考资料:1. 《森林培育学》教材2. 《森林培育学实验指导》3. 相关学术论文和专著十、教学评价:(此处列出教学评价的具体指标和方法)。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实验5

实验五苗圃整地一、目的要求为提高苗木质量,保持苗床育苗的优点,防止由于雨后苗床溃塌所引起的苗木根部裸露而影响苗木成活以及使步道整齐,便于操作,均需整地作床。
要求了解整地、做床的技术及苗床类型选择。
二、材料用具平耙、锄、锹、划行器、镇压板(磙)、测绳等。
三、内容及方法(1)松土:可采用犁耕或人力掘土。
但苗圃土壤要深耕,要早日冬耕,以犁耕比人力耕为好。
(2)碎土:土壤掘起后,可用板锄(或四齿耙)的背部将大块土末捣碎。
(3)平地:再用六齿耙将碎土耙平,同时将石块、杂草、树根害虫等统统除去。
(4)施肥:整床时的土壤,宜混以草灰(或堆肥或厩肥)作基肥则种子发芽后,能得充分的养料,施肥的分量以苗圃土壤的肥瘠而定。
(5)作畦:苗床宽度的标准为1米到1.2米,长度根据具体条件确定(不宜过长),步道45厘米左右,按此标准在苗木二端角上插上木桩,扎好标绳,然后将步道内的土用锹翻覆在床上,则床面可较步道为高,步道做成后,用平土耙耙平床面。
每组整地做床一床,针对江南地区雨水较多的特点,要求做高床。
它的优点是通气透水,提高土温,排水良好,操作方便。
四、注意点(a)冬耕最好在十一月最迟不要到次年二月。
(b)苗床的下层土壤不宜打碎,使易于排水,减少积水导致根系腐烂;中层土壤宜较细;上层的土壤宜粉碎。
(c)苗床边要直,土壤要打紧。
五、思考题1.苗床上层土壤为何需粉碎,且须压平?恢复毛细管作用,促进土壤及时供水;防止表层气态水的损失,有利于蓄水保墒;可以防止苗床变形。
2.高、低床有什么适用条件?高床:适用于北方温度偏低,南方降雨量多或排水不良的黏质土壤苗圃地以及对土壤水分较敏感,怕旱又怕涝的树种或发芽出土较难,必须细致管理的树种。
底床:适宜于北方降雨量较少或较干旱的地区,适用于喜湿、对稍有积水无碍的树种,如大部分阔叶树种和部分针叶树种。
3.苗床面积大小有什么标准,过宽或过窄有什么不利之处?高床一般高出地面15~25cm,床的宽度以便于操作适度,一般宽度为1.1~1.2m,床长一般根据播种区的大小而定,一般长度为15~20cm,过长不方便管理。
《森林培育》教学大纲

《森林培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林业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所覆盖的各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良种选育、种苗生产、森林营造和经营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掌握营林生产的一般技术.二、课程教学目标(一) 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林木良种选育的知识,掌握种子生产的知识。
2.掌握壮苗培育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3。
掌握人工林、林种营造、树种栽培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4。
掌握森林抚育间伐、林分改造、采伐作业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5。
掌握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识.(二)能力培养目标1。
会识别本地区造林种子,掌握种子品质检验技术.2。
掌握本地区主要造林苗木的培育技术、林木修剪技术和嫁接技术.3. 初步掌握本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和林种的营造与培育技术。
4.基本掌握抚育间伐、主伐更新、森林采伐、林分改造和次生林经营等作业技术.5。
初步具有苗圃规划设计、造林规划设计和森林经营作业设计的能力.6. 会使用本地区常用的种苗、造林和抚育机具。
7.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具有热爱林业、献身林业的思想品质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顽强意志。
2。
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
3.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ﻬ三、教学时数分配建议表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森林培育在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森林培育学的现状和发展概况.二、教学内容1.森林培育在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2.国内外森林培育学的现状和发展概况3。
理解本课程的任务、内容和特点。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森林培育学的现状.难点:本课程的任务和特点。
第二章良种选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引种的概念、意义,掌握良种选育的方法,掌握杂交育种二、教学内容1.引种外来树种的概念、引种的意义、影响引种成功的主要限制性生态因子.引种和乡土树种的概念、引种成功的标志、引种的原则。
森林培育a课程设计

森林培育a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森林培育的基本知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森林植被的分类和特点、森林培育的方法和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掌握森林植被的分类和特点,了解我国主要的森林类型。
3.学习森林培育的方法和技术,包括造林、护林、修剪和施肥等。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森林培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2.具备一定的森林植被和监测能力。
3.学会使用森林培育工具和设备,具备简单的森林培育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森林生态系统:介绍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和特点。
2.森林植被:讲解森林植被的分类、特点以及我国主要的森林类型。
3.森林培育技术:详细讲解森林培育的方法和技术,包括造林、护林、修剪和施肥等。
4.森林资源保护:强调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森林资源的保护。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1-2课时:森林生态系统第3-4课时:森林植被第5-6课时:森林培育技术第7-8课时:森林资源保护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1.讲授法:用于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培育(A)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BB017010
学分:1.0 学时:18 实验个数:6
课程性质:必修课面向专业:林学、林师
大纲执笔人:邢世岩、孙明高大纲审定人:邢世岩
一、实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根据山东农业大学部(处)文件——农教发[2003]6号文件关于印发《关于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纲要》的通知及农教发[2003]15号文件《关于制定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和专业实践教学大纲的意见》精神。
森林培育A是林学专业重要的必修专业课,结合第六学期的理论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森林培育A实验技术能力培训,注重从事理论研究、实验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提倡创新意识。
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森林培育(A)主要实践技术培训,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理论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森林培育(A)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正确和较熟练地掌握该两门专业课相关实验技能和基本操作,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真正做到既懂理论又敢于实践,为学习专业课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项目及内容
四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种子形态及解剖
(验证性实验,3学时)
1.目的要求
(1)认识北方主要针阔叶树种种子形态特征
(2)掌握30种木本植物种子的解剖构造
(3)绘图说明种子形态与解剖特征
2.实验内容
油松、华山松、白皮松、苦楝、悬铃木、黄连木、五角枫、麻栋、核桃、板栗、雪松等30余种种子的形态识别、解剖特征
3.主要仪器设备
解剖镜、解剖刀、解剖针、绘图笔、硫酸纸、种子30种。
实验二抽样与净度测定
(操作性实验,3学时)
1.目的要求
(1)掌握林木种子检验的程序、内容及方法
(2)掌握抽样及净度测定方法
2.实验内容
(1)抽样:抽样方法、技术、抽样样品组成
(2)净度测定:程序、方法、净度计算等等
(3)实验报告
3.仪器设备
扩样器10种、刺槐种子、天平(1/1000)、玻璃板、解剖刀、针等
实验三千粒重和含水量测定
(操作性实验,3学时)
1.目的要求
(1)了解千粒重测定意义、方法、原理
(2)掌握含水量测定的意义、原理及方法
2.实验内容
(1)刺槐种子千粒重测定:抽样、百粒法、测定及千粒重计算
(2)刺槐种子含水量测定:抽样、烘干测定、计算含水量。
3.仪器设备
玻璃杯500ml、天平1/斤、烘箱、干燥器、种子等。
实验四发芽能力测定
(综合性实验,3学时)
1.目的要求
(1)使同学了解并掌握林木种子发芽能力测定的目的意义、原理与方法
(2)使同学掌握林木种子发芽能力测定的主要指标计算及与种子活力、生活力的关系。
2.实验内容
抽样、置床、观察记载、统计发芽粒、腐坏粒、病虫粒、硬粒等指标并逐日填表。
3.仪器设备
光照发芽器、种子、灭菌器、滤纸、脱脂棉等。
实验五种子生活力测定
(操作性实验,3学时)
1.目的要求
通过本次实验,验证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将IG法及TTC法测定活力方法应用于实践。
2.实验内容
抽样、测定方法、计算生活力——测定方法重点放在IG法、TTC法(染色法)。
3.仪器设备
种子、IG(靛蓝)、2,3,5——三苯基,四唑(TTC)等等。
实验六种子活力及优良度测定
(综合性实验,3学时)
1.目的要求
活力测定对于种了品质评价、采用TTC质量测定对种子活力评价更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种子活力定量评价及优良度测定方法。
2.实验内容
(1)种子处理、提取、TTC标准液、比色、计算。
(2)优良度测定:种子刺槐、泡桐、松树、采用挤压法、透明法等。
3.仪器设备
种子、TTC标准液、754分光光度计、标准曲线等等。
五、实验报告的格式
每个实验完成后,应用专门的实验报告纸,据实验中的数据和记录等,及时而认真地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及内容:
实验(编号)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实验目的:说明本实验的主要目的。
2.实验原理:简要说明本实验依据及基本原理。
如应列出反应方程、标准曲线、计算公式等等,对特殊仪器应画出实验流程或装置图。
3.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4.实验步骤。
5.实验结果应据观察及记录对数据进行分析、绘图、列表、数据分析等等,应尽量表格、图形化。
6.问题讨论对实验的现象、结果、误差、精度等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六、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及实验成绩评定方法
1.考试方式、方法
以实验报告为主要考核方式。
若有必要报告按70%计入总分,期末考试占30%。
2.成绩评定等级及标准
本实验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凡是不及格者应重修该课程。
成绩评定等级及标准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台(套)数(以一个实验教学班为单位)
附: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山东农业大学编,种苗学及造林学实践教学指导书,1991
[2]周陛勋等.林木种子检验.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
[3]孙时轩等.林种苗手册(上、下).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4]陈永盛,谷凤坤.林木种子与苗木活力.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高捍东等译.乔灌木种子手册.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
[6]俞玖.园林苗圃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7]李霆,陈幼生,颜启传等.美国木本植物种子手册.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8]梁玉堂等.种苗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9]孙时轩等.造林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10]严国光,王福钧.农业仪器分析法.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11]山东农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实验指导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