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晚晴出西村》阅读答案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甫)(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①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
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②篠(xiǎo):通“筱”,指细小的竹子。
③裛(yì):通“浥”,沾湿、滋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暗示诗人的操守。
B.颔联使用对偶的手法,描绘明净悦目的翠竹轻摇,细雨中清香可闻的荷花格外娇艳。
C.颈联描述了现实生活中诗人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与前文景色形成对比。
D.尾联“欲填沟壑”写诗人饱经患难,行将就木的消极与无奈,尽显杜诗思想感情之“沉郁”。
2.杜甫此诗,自称“狂夫”,却与李白《将进酒》中的“狂”大相径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首诗中二人的“狂”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马【注】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泰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属唐朝边境地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一首“咏物诗”,本诗表现了诗人的“爱物之心”;又以独特视角,用第二人称抒情达意,将马人格化,生动而有情味。
B.前两联语意紧密相承,“老”承“久”,“岁晚”承“天寒”。
交代了马与自己患难相依的关系,也写出了其老病的状态。
C.颈联写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但它在我面前却十分温顺驯服,对我非常忠诚,表达出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D.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贤才而沉吟,杜甫因感动于此马为物虽微但对我情意深厚而沉吟。
同是“沉吟”却意味不同。
4.如同闻一多借“红烛”来写自己,杜甫所写的“病马”也实为诗人自己。
韩愈《春雪》原文

韩愈《春雪》原文春雪》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通过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侧面写出了富人们在屋内赏雪以美酒相伴,穷人们却在雪天流落街头,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洛阳城中那班达官贵人只图自己享乐的讽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韩愈《春雪》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雪新年1都未有芳华2,二月初3惊4见草芽。
白雪却嫌5春色晚,故6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白话译文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当时作者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
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赏析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
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
“惊”字最值玩味。
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
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
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考试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刷短视频已经成为不少人钟情的一种娱乐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不少人一方面拒绝着短视频对时间的吞噬,一方面又无法控制自己在闲暇时刻打开熟悉的短视频App。
为了打破这种僵局,有人下载了某类手机应用程序,通过强制锁机的模式让自己放下手机,专注学习进行自我提升。
有人直接将手机丢入“手机监狱”——一种带计时的如手机大小的盒子,防止自己对手机的沉迷。
这都是借助外界手段摆脱手机对自己的控制,但取得的效果并没有那么显著,重要的还是要找到让我们沉迷于短视频的深层原因。
那么,为何我们会如此沉迷短视频呢?App的精准推送只是将内容推送到手机程序中,我们完全可以拒绝浏览,但是恰恰相反,不少人抱着手机熬夜刷短视频。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放不下短视频呢?深层原因在于短视频给予我们即时满足的快感。
短视频内容的轻松愉悦,对深度的放逐,对用户口味的迎合,使我们当即获得愉悦感。
不需要“十年寒窗苦读”的漫长时间积累,也不需要如王羲之般苦练出一个墨池,只需要一个短视频的时间——长则几分钟,短则十几秒——就能使我们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这种“低投资、高回报”让我们放不下短视频。
虽然,我们的生活需要轻松愉悦,但一刷就是好几个小时,显然是不可取的。
总是能听到身边人或者网友对自己长时间刷短视频行为的自责:闲暇时间都在玩手机中度过,每次都很后悔,但是下次还是如此。
2020-2021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华夏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华夏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王维的境界钱穆①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现在拿来作为开始。
林黛玉讲到陆放翁的两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
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
”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
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
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
得了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
”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
②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
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
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
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
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
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
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
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
③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
王摩诘是释,是禅宗。
李白是道,是老庄。
杜甫是儒,是孔孟。
摩诘诗极富禅味。
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那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
现在且讲摩诘这一联。
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树上果给雨一打,扑扑地掉下。
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
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
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把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
④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
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
杜甫《晚晴》阅读答案

杜甫《晚晴》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晚晴
杜甫
村晚惊风度,庭幽过雨沾。
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
书乱谁能帙②,杯干可自添。
时闻有余论,未怪老夫潜。
[注]①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陵,称亦杜少陵。
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本诗作于诗人隐居成都草堂时。
②帙:整理。
(1)颔联中的“薰”“映”二字非常传神,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和思想状况?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薰”字准确地描画出夕阳照射细草湿气升腾的景象,“映”字突出了雨后的江景清新明丽的特点。
以这两字写景,突出了晚晴景色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晚晴美景的喜爱。
(2)①书乱了没有人帮助整理,杯中酒喝完了只能靠自己斟。
颈联表现了诗人孤独、闲散的生活状况。
②诗人隐居村野,时常听到人们关于世俗人情的谈论,他庆幸人们没有责怪自己这一老潜夫。
尾联表面表现了诗人超脱尘世的释然,实则寄寓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
2021-2022学年北京穆家峪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北京穆家峪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寒山寺悟禅王本道少时读张继的《枫桥夜泊》,还以为这寒山一定是个古木参天、风景佳秀的名山。
许久之后,才得知寒山乃唐代一位高僧的名字。
平心而论,《全唐诗》中所收张继的40余首诗中,其他诗作称不上是上上佳品,惟独这首《枫桥夜泊》堪称精品。
诗使寒山寺更加名重禅林;寺又使张继和他的诗远播重洋。
今年暮春的一日,我有幸造访这千年古寺。
大雄宝殿的香火很旺,身着各色服装的善男信女们虔诚地顶礼膜拜着,众位高僧也手持木鱼,双目紧闭。
肃穆地为膜拜者口诵经文。
据说,寒山寺的古钟只有午夜时分才可敲响,千余年来,那108下钟声不知震撼过多少人的心扉。
然而让我奇怪的是,眼下还是正午时分,伴随着大雄宝殿庭院里的袅袅青烟,钟楼里的钟声竟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寺内碑廊陈列的碑刻闻名遐迩,有《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对张继的这首诗,历来的注释一直比较低调,称其是一首抒发羁旅愁情的七绝。
对此,我一直不以为然。
特别是三四两句,以往普遍认为是凄楚的钟声使旅人的愁情更加浓烈。
而我却以为,恰恰是这钟声使作者自省自警,从一腔愁绪中得到了解脱。
按佛经的说法:“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
”当年张继赴京赶考名落孙山归途羁旅枫桥,冷月西斜,栖乌惊噪,难免悲从中来。
但作者的情绪并没有止限于此,当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来,他深受启迪,于是诗兴大发,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或许也正是这钟声才清除了他不第的烦恼,促使他继而刻苦攻读,再次进京应试,终于中了进士。
果真如此,我想,那《枫桥夜泊》大概应该归于禅诗一类了。
本人并不信佛,也不谙禅事,但进得庙来也想体会一下各种的滋味。
要学禅事进入禅的境界还真是件难事,只有靠自己的灵性去认识或领悟。
古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范例。
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名句,意思是到了水穷之处不但不烦不恼且产生了观云的兴趣。
古诗阅读解答题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古诗阅读解答题古诗阅读解答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读韩愈《春雪》,试分析三、四两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3分)答:(2)两首诗在类似的遣词上“炼字”颇见功力,又各有妙处。
如:A.韩诗中的“惊”与白诗中的“讶”,B.两首诗的其次句都用“见”。
请从A、B中任选一组就其艺术效果进行比较赏析。
(3分)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答:参考答案:14、(1)一是采纳拟人手法,用“却嫌”“故穿”将春雪人格化,写出了白雪的灵性,富有情趣;二是运用移情手法,把诗人嫌春色来得太晚的心情转移到白雪上;三是以动写静,一个“飞”字使冷落的春寒料峭有了动态感,显得生气盎然。
(答对任一个方面,且详细充分连贯,即给3分)(2)A、韩诗中的“惊”,远接上句的“都”字,近连本句的.“初”“见”二字,表现了在着急的期盼中最终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之状,是摆脱冬寒、迎来好春的新颖之感;白诗中的“讶”,以人的情态侧面写雪景,说明夜雪落地无声无臭,拥衾夜眠人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突然醒悟,这就在“寒”之外写出了“雪”的又一特点,然后转到视觉,直追下句的“复见”。
B、韩诗中的“见”,与上句“都未有”形成转折,有跌宕起伏,表达了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究竟就要来了,“见”到的仿佛不仅仅是草牙,而是春天的消息,是芳华春树的身影;白诗中的“复见”,与上句“已讶”呼应,由后面的“明”补足意境,“见”字从视觉角度写,夜深而见窗明,听声而见雪色,可推知雪下得大,下得深,并连扣题中“夜”“雪”二字。
(符合“炼字”要求,说到艺术效果,言之成理即给3分,不求答案统一)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2页/共2页。
北京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占诗词鉴赏专题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一)阅读下而诗歌,完成12—14题。
(共12分)偶来顾炎武①偶来湖上已三秋,便可栖迟②老一丘。
赤米白盐犹自足,青山绿野故为无求。
柴车向夕逢元亮,款段乘春遇少游,鸟兽同群终不忍,辙环非是为身谋。
注稀: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他为「抗清而在多地强转。
②栖迟:游息。
③故:通“固”。
④款段:驾马。
少游:指汉代的马少游。
12.下列对这首诗前四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湖上”即“湖边”,作者偶然来到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B.“老一丘”是说作者若愿意,可以选择在此地生活到终老。
C.“赤米”是颜色发红、高品质的米,“足”是说物资充足。
D.用“青” “绿”来描写自然风光,色彩丰富,颇具画面感。
【解析】C赤米不是高贵的米,自足指的是精神上的知足。
13.本诗后四句用“元亮”“少游”“鸟兽同群”“辙环”等典故来表达心志,下列对这几处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 “元亮”是陶渊明的字:作者能够在精神上与陶渊明相遇,可以过上闲适的生活。
B.马少游乘马车疾驰,气势炮赫,但坐在简陋柴车上的作者不羡慕那样的富贵生活。
C.“鸟兽同群终不忍”化用了孔子的“鸟兽不可与同群”,作者与孔子的想法类似。
D.“辙环”,既指孔子周游列国而车辙往复,也指作者自己为抗清在多地奔波辗转。
【解析】B.马少游,是汉将马援从弟。
其志向淡泊,知足求安,无意功名,他认为优游乡里即足以了此一生。
马少游臼:“土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史,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
致求盈馀,但自苦尔。
”(《后汉书•马援传》)后世把马少游作为七人不求仕进知足求安的典型。
14.有些古诗在拟题目时,只借首句前两字来代题,实际相当于无题。
但对于这首诗的题目,有评论家说,本诗"以'偶来'二字为题,似同无题,然全首寓意尽在此二字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雪晚晴出西村
范浚
步屐寻春犯雪泥,村南村北鹁鸠啼。
堕梅残白犹明树,着柳暗黄初映堤。
风景快晴云擘絮,江天未暮日悬规。
最怜碧涨侵沙尾,更傍横桥一杖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工于炼字,一个“犯”字从侧面写出道路难行,突出了诗人寻春之不易。
B.颔联与“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样都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界新旧交替的感悟。
C.颈联上句写天快放晴之时白云如絮,下句写天放晴后落日如规,极富画面感。
D.尾联着眼于近景,用“最怜”二字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对初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15.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词语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 分)
阅读答案:
14.(3分)C(“天快放晴之时”错,“快晴”意为爽朗的晴天)
15.(6分)全诗以“寻春”一词统领全篇。
分析:①首联写寻春之路和寻春所闻。
作者冒着泥泞,踏雪寻春,并从听觉角度写春天的鸟鸣,表现了春天的生机;②颔联、颈联写寻春所见。
从视觉角度写春色,残梅(或“残雪”)耀眼、杨柳染黄、白云如絮、落日如规,展现了初春景象的多姿多彩;③尾联写寻春所感。
“怜”字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杖藜傍于横桥,描绘了诗人伫立桥边、沉醉于春景的形象,寄托了爱春惜春之情。
(6分;答出“寻春”一词给1分,答出具体分析三点中的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5分。
若将统领全篇的词语答成“怜”字亦可,评分标准同上。
若将统领词语答成“寻”“春”等其他字词,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