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区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区情作业——

壮族地理文化概述

广西,一颗坐落在中国西部的明珠,不仅地理位置优越,风光迷人,资源丰富,而且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主要的聚集地。壮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具有自己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以及民族风俗习惯,本文对壮族这几方面进行概述。

一、壮族的地理分布

1、壮族的历史源地

在壮族传说中他们认为自己是布伯子女伏依兄妹之后裔, 是在气候炎热、多发雷暴雨和洪水滔天的地方繁衍下来的, 所居住之处是山峦重叠、森林密布、虎狼成群、猩猩出没的环境,这也与岭南的特征相吻合。

在对壮族历史源地的考察中,考古工作者在岭南地区发现了许多文物,在柳江河畔的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中, 发现了五万年以前壮族祖先的化石“柳江人”,这种古人类面部低平、塌鼻梁、颧骨较高、下巴微突, 已经初具今天壮人的面部特征。此外还有柳州市白莲洞、柳江县陈家岩、木罗山思多洞、南宁贝丘遗址、桂北山顶遗址、百色、都安以及桂南桂西南等地的其它洞穴遗址等等,最近于1993 年4 月在右江河畔的田东县发现的古遗址(距今约73 万年) , 都被认为是壮族祖先的活动痕迹。从考古资料或最早的汉字记载, 这一地区均未发生过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活动, 也未发现在其它地区有壮族先民活动的各类证据。因此也有理由断定, 岭南地区就是壮族的源地。根据壮族各类文物主要分布在广西境内树枝状水系各流域, 以及近现代壮族聚居的特点, 可证明红水河、左江、右江、邕江、黔江、龙江、融江、柳江和漓江等江河流域是壮族先民最为主要的生息和繁衍地带。

2、当今壮族人口的地理分布

壮族地理分布上集中在以广西为主,并包括一些周边地区的范围内: 即东经99°57′到112°, 北纬21°31′到26°45′之间。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 壮族总人口为1548 万人,广西壮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92%,其中广西的壮族人口又主要聚居在桂西、桂西北并以左右江和红水河流域最为集中, 南宁、百色、河池和柳州四地区的壮族人口约达1100 多万。广西壮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有70 多个县市。壮族人口密集区集中在各河谷低地、盆地和山间盆地等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二、壮族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1、自然地理环境

壮族地区属于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暖湿润。地形上属于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的地带, 地势由北向南倾斜,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包括石灰岩山地在内的丘陵、山地合占总面积的70%。由于雨水和地下水充沛, 温度较高, 卡斯特地形特别发育, 形成了大量的岩溶风景, 包括千姿百态风景秀丽的峰林、峰丛、残丘等岩溶山体, 大量长短不一、大小与形状各异的溶洞、落水洞与地下河等溶蚀洞穴, 以及千奇百怪、仪态万千的石笋、石林、石钟乳、石幔和石柱等溶蚀和化学沉积物。

2、社会经济地理环境

(1)汉壮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

壮族虽然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但实际上壮族地区是以汉族人口为主(占总人口约61% ) 的多民族地区。除汉族外, 壮族占绝对优势(约占总人口34% ) , 此外还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合占总人口约5% )。各民族在区内呈“大分散小集中”的掺杂聚居方式, 友好相处, 共同建设本区经济。在壮族地区工作和落户的还有布依、满、黎、蒙古族等近30 个民族的同志。

(2)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较低。

直到80 年代中期, 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壮族主要聚居地区人均工农业总值仅300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而49 个山区贫困县人均工农业产值和人均纯收入又均及广西全区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广西还有近1/4 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 其中80% 以上分布在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科技发展水平最低的。

(3) 有利的经济地理位置。

本区东部和东南部紧靠经济水平较高的广东省, 又接近港澳地区, 黎湛铁路和珠江航道可直接与广东以及港澳地区联系; 本区还是我国沿海开发地带的最西端, 为大西南的出海口, 可以获得大西南地区和国外两个原料地与两个市场。此外, 本区西南部与越南接壤, 是我国通往中南半岛便捷的陆上通道。

三、壮族人口特征

1、人口数量特征。

壮族是仅次于汉族的第二大民族, 人口基数较大, 1953 年就有649 万多; 同时人口增长很快, 1982 年第三次普查时增加到1233 万人, 年均增长率达2213‰, 1990 年第四次普查时比第二大少数民族(满族) 人口多566 万人,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还将保持人口第一大少数民族。

2、口构成特征。

(1)性别构成:男性略多(50152% ) , 女性略少(49148% )。(2)年龄构成:较年轻, 年龄中位数只有19145 岁, 0—14 岁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38184%。(3)人口产业构成:以农业就业为主。

3、文化素质特征。

壮族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从人口普查资料看, 壮族人口最集中的南宁、河池、百色、柳州四地区文盲半文盲人口占0—6 岁以上人口的32168%。受各层次教育人数的比例均低于汉族和广西全区水平。

四、壮族的民族文化特征

1、语言文字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分南北两个方言区和十二个土语区。但壮族没有文字历史, 为了创建壮文, 1952 年中科院和广西有关单位组成了壮族调查组, 对广壮语进行了普查和文字试教工作。后于1956 年制定出《壮文方案》, 1957 年获国务院批准, 文革期间受阻, 1980 年5 月在壮族地区又恢复推行使用经修改的1957 年《壮文方案》。壮文全部采用拉丁字母, 并以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 以壮语武鸣(县) 音为标准音。现于广西专门设有

壮文学校, 也有专用壮语广播的电台节目。通过掌握和使用壮文, 可使壮族地区能更有利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 掌握经济和科技信息。

2、宗教与古文化

壮族地区从未形成过统一的宗教。壮族的宗教信仰是从原始宗教发展而来, 而后又吸收了从中原传入的道教和佛教的因素。据学者研究, 壮族古文化中的崖壁画就是原始宗教祭祀的反映。壮族祖先从祭雷神(天神)、祭河神、祭山神一直到祭祖先, 并把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逐渐掺杂在一起, 形成信奉多神的宗教观念。唐宋以后佛教和道教传入壮族地区, 但祖辈世袭下来的多种信仰也依然未受削弱。由此形成了一个以道教、巫术、佛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等多元性“揉合式”的宗教信仰模式。在壮族的民居文化中, 宗教信仰得到集中的体现, 而且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从村落四周到村落内部, 从居室内到居室外, 从地上到地下, 遍设神坛, 供奉土地神、水神、树神、花婆神等各种神诋。

壮族文化也是人类文化和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最有代表性的古文化是在广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平而江、黑水河的陡壁峭崖上的崖壁画群, 共84 个点183 处287 组巨型崖壁画, 绵延200 余公里。推断其创作年代, 上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下限可推到两汉时期。内容非常丰富, 以人物图象为主,也有许多物象, 但没有文字, 是壮族古文化最宝贵的资料库, 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此外, 铜鼓也是古代壮族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 目前已有2000 年以上的历史, 至今在广西出土和收藏的铜鼓已有500 多面。

3、民族传统文化

(1)传统风俗

壮族的传统风俗很多。有的是壮族地区处处都有的, 如抛绣球、对歌、打扁担、寿米缸、巴哈等; 也有的只流传于一定的区域范围, 如哭嫁歌,主要在宾阳县流传, “拉力庆丰收”主要在天峨、宜山、南丹、东兰和都安等县。值得指出的是流传下来的风俗, 许多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如寿米缸是壮族青年为老人祝寿的敬老活动, 打扁担是一种反映出高度灵敏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的体育游戏, 巴哈则是一种保护森林和生态的良俗——壮乡村后都保护有一片苍翠欲滴的山林, 壮语称“巴哈”, 这一习俗的内容就是限制村民对林木的砍伐, 至多每年春节前几天集体进林砍一次柴火, 平时则不许进林砍柴。壮族的节日最有特色也最典型的传统节日是“三月三歌节”。其他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还有四月的牛皇诞节、二月和八月的社节、六月的祭田节等壮族节日。

(2) 传统工艺文化

传统工艺产品有壮锦和精美瓷器等。壮锦是用棉纱、五色线绒等织成, 在题材内容、图纹造型和色彩运用上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做工非常精致。历史悠久, 在唐宋时代就有记载。从出土文物资料表明, 壮族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煮食和盛藏食物的夹砂粗陶器, 到宋代瓷器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出现了较大的手工业工场和较细的专业分工, 开始有批量系列化产品的生产, 所产精品还沿西江经广州运销国外。建筑工艺产品也很有特色, 主要体现在“麻栏”楼居建筑, 集中分布在广西北部和西部地区, 具有朴实、大方、轻巧的建筑风格, 造型合理适用, 民族特色鲜明。

4、汉文化对壮族地区的影响

中原汉文化向壮族地区传送的途径,一移民, 二是开办学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