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第3课 盛唐气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3课盛唐气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盛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
2.理解盛唐时期气象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3.学会使用历史资料进行一定的历史探究和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
1.盛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
2.盛唐时期气象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A. 导入
1.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问:你知道盛唐时期的中国是怎样的吗?
2.通过引入《太平广记》中的一个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B. 分类整理学习资料
1.让学生分组,每个组负责一种盛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例如:–华丽的宫殿建筑和寺庙
–繁荣的艺术文化和科技发展
–丰富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
2.每个组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整理出所需信息并分别汇报
C. 盛唐时期气象的影响
1.导入盛唐时期气象的概念,了解盛唐时期的主要气候类型和降水情况
2.引出盛唐时期气象的影响,例如对农业、物资运输等方面的影响
D. 历史探究与分析
1.分组讨论,探究盛唐时期气象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是如何体现的
2.汇总讨论结果,形成小论文
E. 总结
1.简单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让学生自己总结盛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以及气象的影响,并联系现实生活加以思考
四、教学评估
1.手册作业:要求学生们编写一篇名为“盛唐时期的发展与灾害”的小论文,讲述盛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气象灾害的影响分析
2.展示:在下节课上,让各小组的代表进行展示,介绍自己小组整理的盛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状况资料
3.讨论:在展示后进行讨论,加深对盛唐时期的认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教案11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教案11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教案 (1)1.通过本次习作指导,教会学生“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特殊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1.教会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2.有创意地表达,通过恰当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反映人物个性。
导入写作文题展示写作指导思路点拨佳作示范1课时大千世界,人海茫茫。
走在大街上,人们步履匆匆,擦肩而过,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如花瓣一般,在我们的面前闪过。
那么如何将一张张表情各异的面孔定格,化作永恒的一瞬呢?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画,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去描绘。
俗语说:“画龙画虎难画骨。
”意思是说,无论画人还是画虎,要画出虎和人的外形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画出虎和人的内在精神却不太容易。
那么,如何才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呢?[设计意图] 写出人物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知道观察人物要抓住特征,导入新课。
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写一篇以记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200字。
一、抓住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
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1.肖像细节描写。
照片激趣:你觉得照片上的老人的身份是什么?你为什么认为是这样的?〔明确〕肖像描写的作用不止在于画出这个人的外部面貌,更是为了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揭示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生活际遇)。
课文范例:(作家笔下人物猜测)(1)外貌描写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的胡须;左手捏着一支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盛唐气象 》教案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第三课盛唐气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情况,了解唐朝的民族交往、民族交融情况和社会风气以及多彩的文学艺术,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故事,以及对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了解感受盛唐气象,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在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光辉篇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教学难点:民族交往与交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几种陕西西安的传统美食:牛羊肉夹馍、牛羊肉泡馍,biang biang面、菠菜面、锅盔、石子馍。
引出西安五花八门的面食制作工艺,就是源自盛唐时期的农业繁荣,盛唐时代,粮食充盈,人们充分利用这些多的吃不完的粮食,加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食品,既满足了他们对主食的要求,又大大丰富了当时的饮食生活。
而这种饮食习惯,也历经1300多年一直延续至今。
导入1300多年前的西安——长安。
(二)讲授新课:1、商业(经济的繁荣)⑴长安城出示长安城整体布局图,提出问题:长安整体布局呈现怎样的特点?(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规划整齐)出示白居易诗节选“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qí)。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进一步说明长安城布局整齐。
介绍长安城基本情况: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城市,它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2米。
是同一时期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6倍、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7倍。
纵贯南北11条、横贯东西的14条主要街道宽度在20—120米不等。
作为全城中轴线的朱崔大街更是达到155米,(以沈阳青年大街为例作比较,让学生有真实的感受)当时的各国使臣,沿着如同广场一样宽广的朱崔大街前往朝觐的时候,这番中华民族的威武之气,这番泱泱大国的盛世景象,无不将其心灵深深震撼。
2024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04 第3课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设计说明本课从经济、民族关系、社会风气及文学艺术四个方面介绍了盛唐气象,单纯的说教不足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所以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及阅读相关材料、诗歌来佐证唐朝的盛世局面,一方面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到盛唐时期的繁荣、开放与自信。
教学目标1.知道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了解唐朝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民族交融的表现,知道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了解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作出的历史贡献。
2.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的阅读和鉴赏,体会盛唐气象,并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
3.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唐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盛唐文化成就的代表。
难点:唐朝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社会风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史料研习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法资源与工具历史视频图片诗歌文字材料地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
唐朝盛世,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怎样的呢?当时的民族关系如何?唐朝在文学艺术方面又呈现出什么样的辉煌局面?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1.唐朝手工业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2.唐朝时期发明并推广的重要农业生产工具有哪些?三、学习任务一(一)农业的发展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唐朝前期,农业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11相关内容,做出回答——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曲辕犁示意图》,强调它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出示图片《筒车示意图》及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使用筒车的好处是什么。
材料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曲辕犁示意图筒车示意图学生活动:了解曲辕犁的构成及作用;知道使用筒车可以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盛唐气象》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围绕唐朝的繁荣时期展开,介绍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盛唐时期的气象。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新鲜的,需要通过深入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课学习之前,已经对唐朝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唐朝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所耳闻。
但是,对于盛唐时期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把握盛唐气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主要内容,了解盛唐时期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盛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盛唐时期的繁荣背后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音乐、视频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盛唐气象。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图表、音乐、视频等素材。
2.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准备课堂练习题,以便进行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盛唐时期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盛唐气象的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盛唐气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盛唐时期的具体情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盛唐气象》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盛世的气象。
内容包括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唐朝的繁荣景象,认识唐朝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唐朝的繁荣和发展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兴趣,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认识唐朝的繁荣景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唐朝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
2.难点:唐朝繁荣景象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
4.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的题目和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唐朝的图片和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唐朝历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唐朝繁荣景象的原因和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唐朝繁荣的原因和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教案优秀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教案优秀5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教案优秀一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归纳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为例,理解唐代和睦的民族关系;从积极开放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知道唐代诗歌和书画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艺术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通过诗歌了解几位大诗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从艺术角度、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中关于唐诗的视频。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而这其中,唐诗作为中国古诗词的代表,被提及最多、引用最广。
唐朝作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将进酒》《望岳》《琵琶行》朗朗上口;诗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贯耳。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盛唐造就了诗歌盛世,而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近五万首唐诗,也足以带我们领略那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1.史料解读。
2.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并结合教材,老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的第三课,名称为“盛唐气象”。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唐朝的时期,包括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本课程重点讲解唐朝的盛世气象,包括唐朝的统一、繁荣、开放以及对外交往等方面。
本课程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唐朝的基本情况,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的长河,对于学生对于我国文化和历史的认知和体验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了解唐朝的盛世气象;(2) 了解唐朝统一之后的政治制度;(3) 了解唐朝繁荣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4) 了解唐朝的文化繁荣和对外交往。
2. 能力目标(1) 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和文字表述唐朝盛世的主要表现;(2) 能够发现和分析唐朝盛世的因素;(3) 能够带领小组探究唐朝盛世和对外交往的得失。
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 培养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3) 培养学生热爱和珍惜家乡及国家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学习唐朝的基本情况及其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2) 理解唐朝盛世的原因和表现;(3) 探究唐朝对外交往的得失。
2.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唐朝盛世的原因和表现;(2) 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回味一下唐朝盛世的气象,“唐朝盛世”这个词语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同记忆。
究竟是什么让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代?唐朝盛世的表现有哪些?2. 自主学习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自由阅读本单元教材,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在唐朝的时期,中国处于什么样的政治局面?唐朝统一的政治制度是什么?(2) 唐朝繁荣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是怎样的?(3) 唐朝的文化繁荣是如何体现的?主要表现有哪些?(4) 唐朝对外交往的主要活动有哪些?对唐朝的影响是什么?3. 合作探究将学生划分为小组,让学生自由组队,每个小组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来探究唐朝盛世及对外交往的得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唐朝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归纳唐初经济发展特点。
2、知道唐朝的社会风气
3、了解唐朝在诗歌方面的成就,掌握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二)、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朝开放社会风气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风气的改变,了解唐朝妇女地位较高;通过对唐朝诗歌的学习,理解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及其诗歌的艺术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学习,知道他们的诗歌使对社会现实反映,他们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应当德才兼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唐初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2、难点: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三、教学过程
导入:唐代,号称大唐盛世,他社会开放,经济繁荣,诗歌
璀璨,声威远播,使一个令中国人骄傲的辉煌时代。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盛唐气象”的具体表现。
PPT导出杜甫《忆昔》回答:
1、这首诗描述的是那个时期的什么景象?
(开元盛世年间,粮食丰收,仓库充实,国家富足)
2、杜甫的诗反映了社会哪一个方面的繁荣发展?
(社会经济方面)
一、社会经济的繁荣
1、农业
思考:农业经济繁荣的表现是什么?
如: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
教师对曲辕犁和筒车分别进行介绍他们作用及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2、手工业
教师向学生展示唐朝的纺织业(丝绸)、陶瓷业(瓷器)及精美的唐三彩,让学生感受唐朝手工业的发达。
3、商业
展示唐都长安闹市图片,说明长安城既是当时我国各民族交往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展示唐都长安平面图,请同学们思考:唐长安城布局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问:我国唐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叫什么?它的成立有什么意
义?
学生讨论回答
二、开放的社会风气
阅读课本,回答:
1、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有哪些?
2、唐朝的民族政策是怎么样的?
展示图片,思考:
3、唐朝妇女的地位如何?
活动探究:唐代妇女可以离婚吗?
给定材料说明唐代妇女地位较高,婚姻较为自由,女性在婚姻中是可以离婚的。
三、唐诗的盛行
1、PPT导出李白、杜甫、白居易图片资料,分别对他们取得的成就、生活年代、代表作品及其特点进行介绍,说明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引导学生以艺术的眼光欣赏他们的作品。
2、想一想,唐朝还有哪些著名的诗人?(适当介绍唐朝其他诗人,增加学生对唐朝诗歌繁荣的理解)
3、展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词,提问:为什么他们的诗歌风格如此不一样?
简单分析得出结论:他们的诗歌都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体现。
课堂练习:
四:板书设计
(一)、社会经济的繁荣
1、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曲辕犁、筒车的出现
2、手工业:丝绸、陶瓷等
3、商业:长安的繁荣、海外贸易的发展
(二)、开放的社会风气
1、表现
2、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
(三)、唐诗的盛行
1、李白
2、杜甫
3、白居易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以所学知识为明线,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暗线,实现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和谐统一。
本节课为学生创造一种开放、和谐、探究的课堂气氛,通过思维对话达到心灵的沟通,实现过程和结果并重,和谐与高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