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一个充满故事与情节的指标

合集下载

血液检查d2聚体是什么意思

血液检查d2聚体是什么意思

血液检查d2聚体是什么意思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而产生的一种物质。

D二聚体他是继发性纤溶亢进诊断的重要依据,是机体活动性血栓形成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是筛查与诊断血栓性疾病最常用的指标。

凡是怀疑有血栓性疾病的患者,均应该进行D二聚体的检查。

当患者出现活动性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的时候,血浆D二聚体显著升高,由于血浆第二聚体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所以当临床怀疑有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时,如果D二聚体小于0.5毫克每升,发生急性或活动性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比较小。

d二聚体指标

d二聚体指标

D-二聚体指标正常值是小于0.5mg/L,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可降解的碎片,为血栓的主要成分,不再溶解,D-二聚体正常,一般可排除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D-二聚体升高一般可诊断为血栓,包括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并提示血栓的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可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包括D-二聚体、血浆FDP,而血栓的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可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包括D-二聚体、血浆FDP。

D-二聚体升高常见于继发性纤溶亢进症、脑梗塞、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冠心病等。

【干货】关于D-二聚体这些知识你必须收藏

【干货】关于D-二聚体这些知识你必须收藏

【干货】关于D-二聚体这些知识你必须收藏
作者:余火
D-二聚体是血凝检测项目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项目,了解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有助于检验人员审核报告,避免发出错误报告,笔者尝试将D-二聚体的一些知识点做一总结与同行们进行交流。

1.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活化的纤溶酶水解产生特异性的降解产物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D-二聚体是降解产物中最简单的形式。

2.D-二聚体是反映机体凝血和纤溶状态的一个指标,它是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3. D-二聚体是公认的血栓溶解的标志物,是血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的重要指标。

4. 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不要误以为是血栓形成的标志,只有继发亢进才升高。

5. D-二聚体用于排除静脉血栓形成。

阴性的D-二聚体基本可以排除静脉血栓形成。

6. D-二聚体应用于胸主动脉夹层。

所有诊断为胸主动脉夹层的患者D-二聚体都明显升高。

7. D-二聚体可以作为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和病程检测的主要指标。

8.妊娠后期,D-二聚体明显高于非妊娠妇女。

9.肝脏疾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

10.组织损伤,及外壳手术时,D-二聚体明显升高。

11.糖尿病时,广泛血栓病变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

12.肾病综合征及肾衰竭时,D-二聚体显著升高。

13.多数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肿瘤转移时升高更为显著。

14.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

本文为医家小二首发,作者:余火,转载需获授权。

了解更多资讯。

D-二聚体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最大的区别之一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可以以纤维蛋白原为底物,而D-二聚体是以纤维蛋白为作用底物,因此,在原发性纤溶时D-二聚体水平并不增高,而FDP水平增高。

在其它一些病理情况下,诸如DIC时,两种的变化基本平行。

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在被凝血酶水解后,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FPA)A和肽B(FPB),剩余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经凝血因子XIIIa和钙离子的作用后,形成不溶性稳定的纤维蛋白,继而血液凝固。

其过程是在经过一系列交联后完成,此后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一般不再溶解,即真正意义上的血栓。

但可被纤溶酶所降解,纤溶酶对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生多种复合物,其中一种就是D-二聚体,它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

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

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1.DIC时,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筛选检测试验。

2.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种促凝物质的作用类似于组织凝血因子,可激活外源凝血系统。

如M3型白血病早幼粒细胞之嗜天青颗粒,含有大量蛋白溶解酶,当细胞破坏时,它们被释放入血流,即可直接激活因子X,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另外,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也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

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5000μg/L。

杀伤作用强烈的化学或放射治疗,杀灭大量白血病细胞,使含于白血病细胞内的促凝物质释放入血,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

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20000μg/L或更高。

大多数患者随着治疗和白血病细胞水平降低而D-二聚体水平也降至较低水平。

当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数量降低后,D-二聚体水平逐步降低。

d二聚体指标

d二聚体指标

d二聚体指标二聚体(dimer)是指由两个单体(monomer)通过化学键结合而形成的分子结构。

在化学和生物学领域中,二聚体是一种常见的分子形式,它们在细胞内或化学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本文将介绍二聚体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二聚体指标。

二聚体在生物学中有着重要的功能。

许多蛋白质和核酸都可以形成二聚体结构,这种结构对于它们的稳定性和功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例如,许多酶在活性形式中是以二聚体形式存在的,这种结构可以增强酶的催化效率。

另外,许多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中的蛋白质也以二聚体的形式参与其中,这对于细胞的正常功能调控非常重要。

研究二聚体的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种分子结构的特性和功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二聚体指标:1.结合亲和力(binding affinity):二聚体形成的稳定性取决于单体之间的结合亲和力。

通过测定二聚体形成的平衡常数(Kd)或结合能(ΔG)可以评估二聚体的稳定性。

较强的结合亲和力通常意味着更稳定的二聚体结构。

2.结合界面面积(interface area):二聚体形成时,单体之间的结合界面会形成一定的面积。

通过测定结合界面的面积可以了解二聚体形成的紧密程度。

较大的结合界面面积通常意味着较强的结合力和更稳定的二聚体结构。

3.结合模式(binding mode):二聚体的结合模式指的是单体之间的结合方式。

根据结合模式的不同,可以将二聚体分为同型二聚体(homo-dimer)和异型二聚体(hetero-dimer)。

同型二聚体是由相同类型的单体组成的,而异型二聚体是由不同类型的单体组成的。

不同的结合模式可能会对二聚体的功能和稳定性产生影响。

4.结构稳定性(structural stability):二聚体的结构稳定性是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二聚体的结构是否能够保持不变。

通过测定二聚体在高温、酸碱环境或其他条件下的稳定性可以评估其结构的稳定性。

5.功能特性(functional properties):二聚体的功能特性是指其在生物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功能。

关于D-二聚体,最通俗易懂的解读来了!

关于D-二聚体,最通俗易懂的解读来了!

关于D-二聚体,最通俗易懂的解读来了!随着人们对于血栓认识的不断加深,D-二聚体(D-Dimer)已作为临床实验室用于血栓排除最常用的检测项目。

然而,这仅仅是对D-二聚体的初级解读,现在很多学者针对D-二聚体本身及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又赋予了D-二聚体更为丰富的意义。

D-二聚体是何方神圣?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因此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D-二聚体的应用理论基础01D-二聚体升高,代表体内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的激活,该过程表现出高转化状态。

D-二聚体阴性,可以用于血栓排除(最核心的临床价值);而D-二聚体阳性,不能证明血栓栓子的形成,具体是否形成血栓栓子,还需要根据这两个系统的平衡状态进行判断。

02D-二聚体的半衰期为7-8h,并且在血栓形成后2h即可被检测到。

该特点能很好的能与临床实践相匹配,不会因为半衰期过短而很难被监测到,也不会因为半衰期过长失去监测的意义。

03D-二聚体在离体后的血样中,至少能稳定24-48h,使得体外检测的D-二聚体含量可以准确反映体内D-二聚体水平。

04D-二聚体的方法学都是基于抗原-抗体反应,但是具体的方法学多而不统一,试剂中抗体多样化,检测的抗原片段不一致,在实验室选择品牌时,需要甄别。

D-二聚体的传统临床应用VTE排除诊断:D-二聚体检测结合临床风险评估工具可以高效地用于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排除诊断。

用于血栓排除时,对D-二聚体试剂、方法学等具有一定的要求。

根据D-二聚体行业标准,结合验前概率要求阴性预测率≥97%,灵敏度≥95%。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辅助诊断:DIC典型表现是纤溶系统亢进,能反映纤溶亢进的检测在DIC评分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临床表明,DIC患者D-二聚体会显著增高(10倍以上),国内外DIC诊断指南或共识中,均将D-二聚体作为诊断DIC的实验室指标之一,并且建议将FDP进行联合开展,可以有效提高DIC诊断效率。

D二聚体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近年由于血栓性疾病的增多,检验医学即时检验(POCT)在免疫测定技术方面,特别是在出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从传统的定性试验,变为简单快速准确定量的即时检验。

金标全定量快速检测对于血栓性疾病的及时准确诊断、以及对溶栓治疗的疗效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

一、D-二聚体的形成正常人纤溶酶和抑制酶之间保持了动态平衡,使血液循环能正常进行。

人体内的纤溶系统,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

为维护正常生理状态,在外伤或血管受损的情况下,血栓的形成可防止血液从损伤的血管中流失。

病理状态下,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纤维蛋白形成各种碎片。

γ链能把二个含D片断的碎片连接起来,形成D-二聚体。

D-二聚体水平的上升,代表血块在血管循环系统中形成,急性血栓形成的一个敏感的标记物。

但不具特异性;下列因素如外科手术、创伤、感染、发炎、怀孕、产后等,也会导致凝血酶的产生使D-D水平的上升。

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体内存在着凝血及纤溶活性增强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因此它既可反映体内存在着血栓或继续形成的状况,又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增强的指标,因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唯有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对于临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溶栓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学的进展1、三P试验:FDP碎片X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FM复合物的定性试验。

缺点:敏感性差,DIC阳性率30-60%,试验时间长,干扰因素多,采血不顺,溶血均可影响结果,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2、胶乳凝集法:简单快速缺点:敏感性低,定性或定量倍比稀释,费试剂,重复性差。

3、ELISA法:敏感性高,能定量缺点:操作烦,时间长,无法满足急诊需求。

4、免疫渗滤胶体金显色反应法:采用同种单克隆抗体夹心,即以包被的抗体捕获血浆中抗原(D-二聚体)加入偶联有胶体金的同种抗体显色。

d-二聚体意义

d-二聚体意义

5.孕妇D二聚体水平
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常规的 DVT/PE排除的cutoff值并不适 用于孕妇,如图显示:正常孕妇 随着孕期的增长,D二聚体水平 逐渐升高,直至产后D二聚体才 开始下降。建议:应建立适合孕 妇的DVT/PE的排除诊断的 cutoff值。
建议 D-Dimer对于孕妇的排除诊断DVT的cutoff值为1.5mg/L FEU。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临床实践中: 对于不明原因的D-二聚体显著增高的患者,当排除了
血栓性疾病和肝脏疾病后,则应高度怀疑… 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临床观察发现: “不明原因的”或“无症状”静脉血栓的存在,往往是
癌症发生的预警性征兆。
病例:康复科患者(男性,65岁)
椎管内注射止痛药造成机械性损伤
恶性肿瘤与血细胞的相互作用包括内皮细 胞、血小板和单核-巨噬细胞。
肿瘤细胞及其代谢物可影响止血过程的各 方面,即凝血、抗凝、纤溶和血小板, 导致高凝状态或易栓状态。
血栓形成会保护肿瘤细胞不被破坏,并利 于生长和转移。
肿瘤血栓疾病的不同表现
血栓形成虽以静脉栓塞为代表,但与非肿 瘤原因的静脉栓塞在临床上和发病机制上 都有很大不同。临床上恶性肿瘤引发的静 脉栓塞,也以深静脉血栓为主,但不是孤 立的,往往呈游走性、多发性,也累及浅 静脉。例如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基 础上,还有胸部静脉和上臂静脉的栓塞, 甚至有的患者是在静脉血栓发生后数月至 数年才诊断出恶性肿瘤。
D-dimer与FDP在诊断DIC中的应用:
敏感性(%)特异性(%)诊断效率(%)
单用FDP
100
87
单用D-dimer
91
80
联用FDP+D-dimer 91
95
67 61 9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二聚体,一个充满故事与情节的指标!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生成,因子ⅩⅢ的活化与纤溶酶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反映血栓形成与溶栓活性最重要的实验室指标(正常值<200 ug/L)。

D-二聚体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其在血浆中的水平增高说明存在继发性纤溶过程。

因此,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可反映药物的溶栓效果,及可用于诊断筛选新形成的血栓。

1. D-二聚体在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意义
肺栓塞(PE)主要以血栓栓塞最多见。

临床上,肺栓塞症状有的不是很典型,极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同时诊断阴性的患者也有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所以进行连续监测是有必要的。

深静脉血栓(DVT)易并发肺栓塞,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VTE)。

VTE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E的D二聚体浓度大于1000 ug/L。

但机体很多疾病或病理过程(如心血管疾病、手术、肿瘤、感染与组织坏死等)都对止血有一定的影响,导致D二聚体升高。

因此,D二聚体有很高的敏感性(97%),特异性仅为50%~70%,单独依据D二聚体不能诊断VTE。

D二聚体检测的实际意义是阴性结果可排除VTE诊断。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阴性D二聚体排除DVT的准确性可达98% -100%。


类患者不需再做血管影像检查,使超声、CT或MRI检查数减少了50%-60%,极大地减少了医疗费用。

对PE的阴性预测效果亦可达99%,避免了通气灌注扫描和肺动脉造影等有创性检查。

二、D二聚体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意义
1. 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是一种危急心血管重症,出现症状后早期每小时死亡率l%-2%,在可疑病例诊断速度至关重要。

主动脉夹层时主动脉损伤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内源凝血级联瀑布反应,假腔血栓形成,同时也必然激活与凝血系统相平衡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D二聚体作为交联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与血栓性疾病相伴行。

在AAD患者,夹层扩展范围和夹层的分型都可以影响D二聚体。

De Bakey Ⅲ型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De Bakey Ⅰ型患者,这提示D 二聚体与血流/假腔接触面积(血栓形成)成比例升高。

D二聚体显著升高代表夹层撕裂的范围较广,故不良预后风险增强。

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的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它的发生和发展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绝大多数的AMI是由于不稳定的粥样斑块溃破,继而出血和管腔内血栓形成而使管腔闭塞。

当体内发生血栓变并伴有继发性纤溶亢进时D二聚体浓度发生改变。

D二聚体虽不能对涉及急性血栓的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AD) 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但有助于医师对胸痛伴D 二聚体升高的患者提高警惕,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和AAD做进一步的检查,有利于高危患者的识别,可能降低其诊断的漏诊率,将确诊和治疗的时机提前,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三、D二聚体和恶性肿瘤的关系
恶性肿瘤细胞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并和肿瘤侵袭与转移特性密切相关。

约15%恶性肿瘤患者在病程中发生血栓,尤其多见于腺癌与已转移的恶性肿瘤。

血栓可发生于动脉或静脉,可以是全身性或局部性的,并且常常表现在上肢与其它较少见的部位或呈“游走性”。

因此多数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都有升高,在有转移时升高更显著。

D 二聚体对肿瘤分期与预后判断都有参考意义。

四、D-二聚体和DIC的关系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出血性病理过程。

其特征是微循环内发生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导致弥漫性微血栓形成,继发性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以及异常的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状态。

DIC的实验室诊断是综合性的,而且依病因及病理阶段的不
同变化很大,但D二聚体在DIC早期即有升高;随病程的发展,D二聚体可持续升高10倍甚至100倍以上。

其增高的程度要比VTE高得多。

在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DIC专题委员会的诊断标准中,将纤维蛋白溶解指标[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与D二聚体]做为必备条件。

对DIC常用指标的评价表明,FDP与D二聚体的价值最高,两者合用的敏感性、特异性与诊断效率可分别达到91%、94%与95%。

但D二聚体正常,可排除DIC诊断。

五、妊娠期D二聚体的改变
妊娠期女性D二聚体可能增高。

大约63.3%孕妇的D二聚体水平正常,26.7%有轻度升高,10%有明显升高,后者提示有血栓的危险。

1. 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迄今为止仍为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由于小动脉的痉挛,造成管腔狭窄,围阻力增大,血管内皮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影响性机体凝血和纤溶活性,因此内皮细胞的损害及凝血功能的紊乱与妊高症的病情演变及严重程度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某些研究表明正常孕妇和妊高征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非孕妇女,而妊高征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更为明显,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妊高征患者存在血管内皮
细胞损伤、胎盘缺血等变化,激活了继发性纤溶系统,使D 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所以说D二聚体对于重度妊高症患者的病情评估有一定的价值。

2. 先兆子痫是妊娠的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高血压与蛋白尿,并容易进展为子痫、HELPP(溶血-肝酶升高-低血小板综合征)或DIC。

先兆子痫与子痫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凝血活化与纤溶增强,导致微血管血栓与D-二聚体增高。

有研究报告,D二聚体在正常妊娠组平均为545 ug/L,先兆子痫组为2090 ug/L,在妊娠Ⅲ期变化最为明显。

正常产妇分娩后D二聚体很快降低,在先兆子痫产妇反而上升,直至4-6周才恢复正常。

六、D二聚体与支原体肺炎的关系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非典型肺炎的重要病原,近年来MP肺炎(MMP)发病率逐年增高并呈流行趋势,重症及难治性病例增多,MPP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治疗及预后。

MPP的发病机制包括MP直接侵袭、毒素作用及炎症因子释放、免疫损伤等的共同介导。

而近年来关于血栓形成导致MPP严重并发症的病例报道渐趋增多,因此,凝血机制异常在重症MPP中日益受到关注。

有研究发现,重症MPP患儿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轻症
组,这提示严重的MPP常伴随D二聚体水平升高。

其机制可能为当MPP病情严重时,局部出现缺氧、缺血和酸中毒,加上病原体及其毒素的直接侵犯,使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胶原暴露,激活凝血系统,形成高凝状态,从而形成微血栓,同时机体内的纤溶、激肤和补体系统也相继被激活,出现D二聚体水平升高。

D二聚体可能与MPP患儿体内炎症程度相关。

重症MP感染时,过度持久的炎症因子刺激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平衡发生紊乱。

提示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评估疾病炎症反应,对早期发现重症病例具有重要意义。

七、D二聚体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关系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因感染或非感染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它是机体修复和生存而出现过度应激反应的一种临床过程。

当机体受到外源性损伤或感染毒性物质的打击时,可促发初期炎症反应,同时机体产生的内源性免疫炎性因子而形成“瀑布效应”。

危重病人因机体代偿性抗炎反应能力降低以及代谢功能紊乱,最易引发SIRS。

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1. 应激引起的SIRS可引起凝血-纤溶-炎症-血管内皮损伤
等连锁反应,D二聚体常被视为反映体内SIRS时高凝状态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非血栓病的SIRS患者通过急性炎性因子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微血栓形成。

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常存在脏器功能不全
① 肝功不全者由于其凝血因子合成不足,会导致出血和启动凝血-纤溶的正反馈过程,D二聚体继发升高。

引起高凝的肝病如肝癌可通过分泌促凝因子,导致纤溶亢进D二聚体上升,其程度与其慢性肝功不全的严重呈正相关。

肝衰时,解毒作用下降,炎性因子和病原可损伤血管内皮激活凝血;同时肝脏清除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能力下降,也导致纤溶亢进和D二聚体升高。

以上情况都说明肝功不全和D二聚体变化有密切正相关。

② 对肾功不全与D二聚体的正相关的理解:肾功能正常时有活跃的纤维蛋白降解和纤溶酶的活化;但当肾衰时,纤维蛋白降解减少,循环中的D二聚体代谢半衰期延长,水平偏高;部分伴随肾功不全的肾病综合症也有高凝倾向。

另一方面SIRS患者高水平的D二聚体暗示肾血管内皮损伤严重,并发肾功不全更常见。

八、其它
抗血栓治疗也影响D二聚体水平。

溶栓药物使D二聚体增高,然后逐渐下降。

肝素等抗凝治
疗有降低D二聚体的作用;在应用肝素后24 h,血浆D二聚体浓度降低约25%。

基因多态性可以影响D二聚体水平。

在有组织因子、因子Ⅴ与纤维蛋白原FGA的基因多态性的人可明显增高。

参考文献:[1]胡云建,陶凤荣,王厚东.D二聚体测定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2, 25(2):95-97.[2]李世英,贡鸣,颜红兵.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D].2008.[3]袁丽莉,袁丽艳,郑俊中,等.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关系[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5,22(1):5-9.[3]蔡晓扬,陈菁,高流芳,等.D二聚体在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患者评估病情危重程度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13(17):63-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