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及运动趋势

合集下载

货币乘数的通俗解释

货币乘数的通俗解释

货币乘数的通俗解释货币乘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理解货币供应的影响,从而指导货币政策的制定。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货币乘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并深入探讨货币乘数在政策制定中的实际应用。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应在金融体系中的总量。

它是通过汇率变动和银行信用创造的货币量决定的。

货币供应中的货币乘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从它可以反映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从而指导货币政策的制定。

计算货币乘数的方法是:统计全国总银行存款余额和国库准备金,然后除以一定期限内的实现总流通金额。

这个算式本质上是在算出以一定量货币系统存在多少货币流通。

可以从中看出,货币乘数可以反映出一定量货币的存量,引导对公共流通货币的调控。

货币供应的变化通常受到经济形势、货币政策的影响,属于典型的定性问题,也就是说,货币乘数的变化会影响货币流通体系的变化。

货币乘数的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的货币政策、市场变化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

政府通过调整货币乘数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这就是“货币乘数政策”。

货币乘数政策有利于改善经济运行状况,缓和经济周期性波动,从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货币乘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在货币政策制定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反映出货币供应变化的趋势,对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

但是,由于货币乘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用时控制好范围很重要,否则可能会出现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不良后果。

总之,货币乘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反映出货币供应变化的实际情况。

实施货币乘数政策可以有效地改善经济运行状况,促进经济的发展。

然而,为了避免不良的影响,使用货币乘数应该按照科学的原则,针对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措施。

中国的货币乘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的货币乘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的货币乘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黄昌利;王艳萍【期刊名称】《中央财经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00)008【摘要】自1980年代中期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以来,中国的货币乘数增长较快,并对货币供应量(M2)的过快增长有着重要影响;2003年之后,中央银行频繁调整法定准备金率,以之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本文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货币乘数及其影响因素的增长变迁和背景;选取2003年至2012年1季度作为样本期间,研究了货币乘数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协整关系。

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应对货币乘数的增长。

%Since the deposit reserve system was establishedin 1980s, China's money multiplier has grown rapidly, which has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rapid growth of money supply ( M2 ) ; and the Central Bank of China has frequently used the required reserve policy asthe main monetary policy tool since 2003. Based on inter- national comparison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growth trend and background of the Money Multiplier and its determi- nants of China and estimated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ney multiplier and its determinants.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to cope with the issue of money multiplier's growth.【总页数】6页(P22-26,32)【作者】黄昌利;王艳萍【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20.4【相关文献】1.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乘数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1993—2011年数据的实证检验 [J], 李泉2.中国货币乘数的变化趋势及影响机理分析 [J], 赵帆3.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货币乘数的稳定性实证分析 [J], 王海民4.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基于中国数据的动态分析 [J], 梁强;唐安宝5.再论中国货币乘数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小波分析方法的研究 [J], 张桥云;杜世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证券从业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货币乘数

证券从业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货币乘数

证券从业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货币乘数证券从业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货币乘数货币乘数称之为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证券从业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货币乘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货币乘数的基本概念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简单地说,货币乘数是一单位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

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

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即所谓的乘数效应。

货币乘数主要由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决定。

通货—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

它的变化反向作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货—存款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通货—存款比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

准备金—存款比率是商业银行持有的总准备金与存款之比,准备金—存款比率也与货币乘数有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二)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m=(Rc+i)/(Rd+Re十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

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其中,M1为货币供应量、B为基础货币;k为现金比率、Rt为定期存款准备率、T为定期存款、E为超额准备金、D为活期存款、C为流通中的现金;A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总额。

(三)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

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

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1)法定准备金率(Rd)。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

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2)超额准备金率(Re)。

货币乘数影响因素分析

货币乘数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货币乘数 的理论模型 所谓货币乘数就是指货币 的扩张与收缩的倍 数。为 了进 一步讨论货 币乘数 ,首先提 出抽 象 的 货 币供 应量 的理 论模 型:M =B X K式 中: M ——货币供应量 ;B ——基础货币 。K ——货币乘数 ,即中央银行通过 资产业务所形成的每一单位基础货币能使货币供 应量扩 张的倍数。 从模 型可以看 出,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基本取决于货 币乘 数的大小和 基础货币的多少两个 因素 。而 由于货币供应量 的层次不 同 , 货 币乘数的 大小也不同 ,因而对货 币供应量的影响也不同。所 以,我们 将在不同层 次研究具 体的货 币乘数理论模型 ,本文将 分别对货币供应量 M 1 、1 2 的 乘数 K 1 、K 2进行研究。 M O:流通 中的现金 ; M 1 :狭义货 币供应量 ,即流通 中的现金加活期存款总额 ; M2 :广义货币供应量 ,即流通 中的现金加各种存款总额 ; B :基础货 币,即流通 中的现金加银行 准备金总额 ; R:银行准备金总额: r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 e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 C:流通 中的现金 ; D :各种存 款总额 ;包括活期存款 、定 期存款 、储 蓄存 款和其他 存 款 ;( 本文分析时将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合并简称为定期存 款) D d :活期存 款;D t :定期存 款;D s : 储 蓄存款 ; d:活期存款与存款总额的比率 ; h :现金与存款总额的 比率 ;又称现金 比率或现金漏损率。 二、影响货 币乘数的其他因素 由公式 1 货币乘数受现金漏损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 金 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 比率的影响对此本文不再赘述。此外还有 以下的 影响 因素 ,按影响的主体的不同这些 因素 可大致分为 中央银行 的货 币政 策监管部 门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对 自 身资产负债的选择以及社会公众 的 行 为偏好 四大类 。 ( 一 ) 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 的影响 1 、存贷利差 存贷利差是指商业银行资金来 源的平均成本率与资金运用 的平 均收 益率之差 ,是衡量银行盈 利能力 的重要指标之一。狭义的存贷利差仅指 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之差。“ 法定存 贷利差” 的存在 。使我 国商业银行 主要通过贷款业务获取收益 的经 营模式有 了可靠的保障 ,从而激励 了银 行 的放贷意愿 ,增强了其货 币创造 的功能 。因此 , 存 贷利差越大 ,商业 银行 的货币创造越强 , 货 币乘数也就越大 。 2 、超额存 款准备金 的付息率 我国 中央银行对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超额存 款准备金是商业 银行 的无风险资产 ,超额存 款准备金付息率越高 , 其 与其他资产 的真 实 收益率 ( 考 虑风 险损失后 的收益水平)之 间的利差将越小 ,甚至出现利 率倒挂。( 如企业大面积经营不善使贷款 风险大增 贷款的风 险收益水平

货币乘数的变动及其原因分析

货币乘数的变动及其原因分析

货币乘数的变动及其原因分析摘要:货币乘数的变化是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各个国家由于金融制度及金融深化水平不同,央行影响货币乘数的能力自然会有差异,本文从货币乘数的基本原理出发,对我国1994年至2008年期间货币乘数的变化及央行货币政策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对货币乘数变化的分析,分析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一、货币乘数原理货币乘数是货币供应量和基础货币的比值,在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下,如果商业银行体系对负债资产充分利用,且不存在现金漏损,货币乘数将等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的倒数,即:其中:m表示货币乘数,D表示需要缴存准备金的存款(一般指除债券之外的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等存款性负债),H表示基础货币,R表示原始存款(即准备金),在简单情况下,基础货币就是原始存款,因此H=R。

上述简单的货币乘数模型是建立在部分准备金制度(0<r<1)及一系列的假设的基础上的。

事实上的货币乘数要比简单货币乘数模型所表达的更为复杂,因为,在信用创造过程中会存在其他漏损因素,而且货币供应量统计也有多种口径。

1.现金漏损。

假设现金漏损的比例为K,即每一单位存款D中有K单位流出银行体系并为公众以现金的形式长期持有,由于社会经济的情况及人们支付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变化,因此可以假设现金漏损比例K为常量。

这就相当于在每次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r·D的同时多上缴了K·D,简单货币乘数由此扩展为:在短期内考察,当经济迅速增长时,人们的消费需求也相应提高,交易性货币需求增长,这就提高了人们的通货持有比例。

反之,当经济萧条时,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导致通货持有比例的下降,因此,现金漏损比例是随着经济波动而不断变化的,即使是在短期,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当然,由于在货币乘数中,现金漏损比例既出现在分母项上,也出现在分子项上,因此它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会更复杂一些。

首先,现金漏损比例的提高,降低了银行系统中由基础货币创造的活期存款数量,这表现为乘数[(1/(R+Rt•t+E+K))变小。

再论中国货币乘数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小波分析方法的研究

再论中国货币乘数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小波分析方法的研究

No 4 2 o . 0 6
S ra e ilNO. 3 1O
再 论 中 国货 币乘数 变 动规 律及 其 影 响 因素
— —
基 于小 波 分析 方 法 的研 究
张桥 云 ,杜 世 光
( .西南财 经大学 研 究生部 , 1 四川 成都 6 0 7 ; 10 4
2 西南财 经大学 金融 学院 , 川 成都 6 0 7 ) . 四 10 4
维普资讯
2 0 第 4期 06年 总 第 10期 3
河 南金 融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J U A FHE A N TT T FFN CA N E N O RN LO N N IS IU E O IAN I LMA AG ME T
段 上 的平均 关 系及某一 变量 总 的变 动规律 。
货 币乘数 一般 由货 币供 给量 ( 于篇 幅 , 文 只 限 本 讨论 广 义货 币 M ) 和基 础 货 币 M 之 间 的 关 系来 定 义 : =I ×M ,I M T I I T 为货 币乘 数 。对其 两 边 取 对数 求 导 , 理 可 得 , =I +M:上 标 g表 示 增 长 率 。 整 M; T I , 在我国, 基础 货 币供给 具有 内生性 , 得 中 央银 行调 使 节基 础 货 币的难 度 相 当大 。这 样 , 币乘 数 是 否 稳 货 定、 能否 被准 确 预测 就 成 为 中央银 行 能 否 有 效 地 调 节 货 币供给量 的关 键 。
导致我国货币乘数变 动的主要 因素有 : 法定准
备 金率 、 超额 准 备金 率 、 金 比率 、 期 存 款 比率 和 现 定
储蓄存款比率等。其中法定准备金率可由央行直接 控制 , 自 2 但 0世纪 9 代 以来 , 准 备金 率 正 成为 0年 零 种 趋势 , 我 国 19 而 98年 以后 调 整法 定准 备 金率 却 多达 4 , 次 其对货 币乘数 的影 响到底如何呢?本文 首先 着 重分析 其 与 货 币乘 数 的 内在 关 系 , 后 再 讨 然 论其他因素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近年 来 , 内外许 多学 者 , 程建 胜 (96 、 国 如 19 ) 陈 学彬 ( 98 、 曙 松 ( 98 、 扬 ( 99 、 19 ) 巴 19 ) 李 19 ) 胡援 成

对我国货币乘数决定因素的分析

对我国货币乘数决定因素的分析
2 0 1 3年第 6期 总第 1 7 3期


CREDI T RE FE RE NC E
No . 6 2 01 3 S e r i a l N0. 1 7 3
【 特别关注 】
对 我 国货 币乘 数决 定 因素的分 析
阮 健 弘
( 中国人 民银 行 调查统计 司 , 北京 1 0 0 8 0 0 )
银行改革 和调整 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 将原来各金融
机 构法定 存 款准 备金 账户 和备 付金 存 款账 户 合并 为 存 款准备 金 账户 , 同时 将法 定 存 款 准 备金 率 由 1 3 % 降至 8 % 。 以上 改 革 都 直 接 或 间 接 地 对 货 币乘 数 、
基 础货 币产 生较 大影 响 。

” ”


0 0
西
几十年一贯制 的对 国有商业银行 的贷款 限额控制 , 为1 9 9 8 年 以后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 和商业银行
经 营引 入市 场机 制 奠定 了基 础 。另外 , 1 9 9 8年人 民
图2
注: A 1曲线表示 M 2, A 2曲线 表示基 础货 币 , A 3曲线表 示m 2乘数 。
图 1
1 9 9 8年 以来 , 我 国的货币乘数波动较 大 , 总体
可分 为 两个 阶 段 : 2 0 0 8年 金 融 危 机 前 , 总 体 呈 逐 波 下 降趋 势 ; 2 0 0 8年金 融 危 机后 经 历 了快 速 扩 大 随 后 快速 回落 的走 势 ( 见图 1 ) 。这 两 个 阶段 , 我 国货 币 乘数 、 基 础货 币 与 货 币 供应 量 之 间 的关 系有 较 大 的

货币乘数通俗理解

货币乘数通俗理解

货币乘数通俗理解一、货币乘数的定义货币乘数是指在银行体系中,由于银行可以通过贷款创造货币,而这些新增的货币又可以被其他银行借出去,从而形成了一种多重放大效应。

具体来说,当一个银行将100元作为存款时,根据存款准备金率的要求,它需要留下一部分作为准备金,比如20元。

那么这个银行实际上只能用80元来进行贷款。

如果这80元被借走后又存入了另一个银行,那么这个银行同样需要留下20%的准备金(即16元),剩下的64元可以继续贷出去。

这样不断循环下去,最终总共能够创造出多少新的货币就是原始存款数目与货币乘数之积。

二、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货币乘数通常用M表示,其计算公式为:M=1/rr(其中rr代表准备金率)。

该公式表明,在给定准备金率的情况下,每增加1单位存款所能创造出来的新货币数量都是固定不变的。

三、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1.准备金率准备金率是影响货币乘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准备金率越低,银行可以留下的存款就越多,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新货币。

相反,如果准备金率过高,那么银行能够创造出来的新货币数量就会降低。

2.存款人对于存款的保持时间如果存款人将钱存在银行中的时间越长,那么银行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利用这些钱进行贷款,并且也有更多的机会将这些贷款再次借出去。

因此,存款人对于存款的保持时间也是影响货币乘数大小的一个因素。

3.银行间互相借贷当一个银行需要更多资金时,它可以通过向其他银行借贷来获取所需资金。

这样一来,整个系统中可用于贷款创造的资金量就会增加,从而导致货币乘数增大。

四、货币乘数与经济政策货币乘数对于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很大影响。

例如,在通胀压力较大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准备金率来抑制银行创造新货币的能力,从而缓解通胀压力。

相反,在经济萧条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准备金率来刺激银行放贷,从而促进经济复苏。

五、货币乘数的局限性尽管货币乘数在理论上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概念,但其实际效果却受到了很多限制。

首先,货币乘数假设银行会将所有可用资金都用于贷款创造,但实际上银行也可能会选择将一部分资金留存为备用资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及运动趋势[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我国近十年货币乘数的变化情况,并从货币乘数的数学公式入手,对其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最近的经济运行状况具体分祈了货币乘数在我国经济因素的影响下的变动,最后给出简单的货币乘数变化趋势的预测。

为便于分析,我们首先列出关于货币乘数的相关公式。

将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归于超额准备金,并定义:流通中现金C=MO;活期存款D=M1-M0定期存款T;储蓄存款S:M2-M1-T;基础货币B=C+R,其中R=Rr+Re;现金比率c:C/D;法定准备率r=Rr/(D+T+S)(Rr是法定准备金,我国法定准备率未区分活期、定期和储蓄存款);超额准备率e=Re/(D+T+S)(Re是超额准备金);定期存款比率t=T/D;储蓄存款比率s=S/D。

则,货币乘数:m2=M2/B=(D+C+T+S)/(R+C)=(D+C+T+S)/[(r+e)(D+T+S)+C]=(D/D+C/D+T/D+S/D)/[(r+e) (D/D+T/D+S/D)+C/D)]=(1+c+t+s)/[(r+e)(1+t+s+c)]对各个因素求偏导数可知m2与c、s、r、e均成反相关,而与t成正相关。

本文主要对广义货币乘数M2的影响因素及运动趋势进行分析。

一1995年以来我国货币乘数的变化情况1995年以来我国的货币乘数总体呈上升趋势,1998年前后货币乘数、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98年上半年之前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主要受基础货币的影响,基础货币增长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贡献度大于75%货币乘数水平基本稳定,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贡献度小于25%。

1998年下半年中央银行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金融改革项目。

标志性的改革是取消了几十年来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

同时还改革和调整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这些对货币乘数、基础货币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这个阶段的特点为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贡献度交替占主导地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同比增长速度的相关系数为-0.94,呈明显反向变动;货币乘数不稳定,变动幅度较大。

这段时期,货币乘数的变化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货币乘数不稳定。

不易控制;二是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反向运行,表现为当中央银行增加(减少)基础货币时,货币乘数下降(上升),使得相对于增加的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减少)并不明显。

这两个问题给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由于货币乘数的反向运作,央行在调控基础货币时难以预测调控效果,也难于决定调控的力度。

自2006年初至今,流动性过剩问题一直倍受关注。

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货币乘数居高不下造成的,考察2003年以来各季度货币乘数变化的情况,数据清晰地显示:近年来我国货币乘数几乎平均每季度要比上季度扩大0.039。

自2005年第四季度以来,货币乘数更是不断上升,到今年第一季度,一举突破了2003年以来从未逾越的4.80这一历史记录。

在2005年10月到2006年3月这段短短的时间里,我国货币乘数竟然从4.60一直跃升到5.18,增幅高达12.61%,2006年再次增长至5.3。

二中国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一)现金比率C现金比率是流通中的现金与活期存款的比率。

分母是活期存款D,其大小受经济活动中现金交易与支票交易的比率影响。

当这个比率下降时。

D增大,C随之减小。

C除了受交易支付手段的影响,Cagan(1965)认为其还受金融深化的影响。

按照这个假设。

随着具有流动性金融资产的增加,人们对现金的霈求将不断减少。

利率的作用十分重要,活期存款利率上升,公众更倾向于增加活期存款,减少所持现金。

然而,这仿佛与中国的实际状况不符。

自1997年起,为刺激经济复苏,中国人民银行连续7次下调利率,开征利息税,对存款者来说,相当于第八次降息。

但是,现金比率是持续下降,而不是上升。

另一个结构性变化是银行服务手段不断改进,信用卡、个人支票、代发工资等各种服务日益受到公众青睐,大量节省了现金的使用。

尤其是代发工资,机关企事业单位发现这要比使用现金更为方便、安全、且成本低,故而愿意采用银行代发。

这样,原不打算开立银行账户的人也因为有了账户,所持现金也就减少了。

再有现金的存取技术的改进也降低了对现金的需求,比如ATM的广泛使用。

Matthews(1982)提出“黑市”的扩大会增加对现金的持有量。

通过银行进行支付容易让税务当局监控到。

所以黑市交易更倾向于使用现金。

鉴于此。

税率也会影响现金需求。

现金交易在市场中所占比例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组成成分相联系。

企业比居民更少用现金进行交易支付,如果企业的支出大干一般消费者支出,C很可能就与投资在GDP中所占份额成反比。

较为稳妥的说法是,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对C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最后,在我国,从短期看C的变化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基本在每年的第二季度下跌在第三季度小幅上升第四季度增长至一个高点后来年第一季度开始走低,其中以1997和2000年为例震荡比较剧烈:1997年1季度为0.13,2季度狂降为0,09,降幅达44%,3季度陡然上升为0.12,升幅达33%;2000年的第4季度突然放量增长至0.15比第3季度上涨了25%,在2001年1季度回落。

自2003年以来。

该比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从2003年第一季度的8.79%一直下降到现在的7.46%,几乎每季度都要下降0.098%。

而2006年5月(7.46%)则在2005年第四季度(8.01%)的基础上又下降了0.55%。

可见在剔除了季节变动影响因素后,我国现金比率总体是呈下降趋势的。

(二)超额准备率e和法定准备率r超额准备率是超额准备金(包括银行库存现金1和存款总额的比率。

周此凡可引起这两者任一方变化的因素都会影响e。

一般来讲,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应付日常支付而作的资金准备。

由于超额准备金的持有将降低银行贷款规模,减少其利息收入,银行将为之支付机会成本。

而利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该机会成本的高低,银行通常根据市场利率变化及时调整其超额准备金,故超额准备率通常与市场短期利率负相关。

相反,超额准备金与央行对其支付的利率成正比。

超额准备金还受到取款分布的影响,一定时期取款的平均值与方差越大,准备金的要求也就越高。

然而,这些变量的资料无法取得,虽然也有证据表明准备金的需求与定期存款比率t成反比,因为提取定期存款要求提前通知银行,且取款人还会损失利息。

我国的商业银行一直把存在央行的准备金作为一种利润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由于准备金利率的下调,使得这一利润不再成为其利润来源的重要部分,然而在银企存在大量不良资产的情况下,银行贷款更为谨慎,超额准备金率依然较高。

法定存款准备金与货币乘数呈反方向关系,最近这段时期,为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中央银行采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手段,试图将货币乘数降低,年初央行即宣布再次上调0.5个百分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直接动因是为了防范1季度贷款反弹,以及回笼财政存款与央票到期洪峰造成的流动性泛滥。

这已是过去半年来第4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至此一般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已由2006年中的7.5%升至了9.5%。

但如上文提到,由于之前商业银行拥有比较高的超额准备金,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短期内只是把原来的准备金的一部分在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之间挪动了一下账户而已,对于货币乘数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因此法定准备金率的调高,短期内会减少超额准备金。

此外,准备金数量还与货币存量及经济发展速度相联系。

2003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为5.12%,到2006年第一季度已经降到了3.00%。

2006年第一季度较上季度下降了1.17%,降幅达到了历史次高水平。

农信社和股份制银行下降尤多,分别降低了5.37%和1.97%。

前者似乎更多地是受到了新农村建设的鼓舞;后者则可能是因为流动性过剩而使盈利压力增大,资金运用增多。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2004年4月25日起开始执行差额准备金制度,对资本充足率低于4%的金融机构上调法定准备金率0.5%。

显然,随着银行改制后投资者注资、上市等,各银行资本充足率迅速改善。

全国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商业银行已经由2004年年初的8家增加到2005年末的53家。

这一情况实际上意味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小幅下降。

所有这些都导致货币乘数的上升。

(三)定期存款比率t定期存款比率是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比率。

由于前者波动幅度通常大于后者,因此t的变动主要是由前者决定的。

我们认为t与定期存款利率正相关,与活期存款利率反相关。

另外,经济活动会影响存款在不同种类间分配。

随着经济发展,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会增加。

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定期存款要比活期存款增加的快。

(四)储蓄存款比率SS是储蓄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利率必然对其有重要影响。

根据陈学彬(1998)的估计,储蓄存款的利率弹性远大于收入弹性(约为其12倍),活期存款的收入弹性远大于储蓄存款收入弹性(约为15.8倍),因此储蓄存款比率变动与利率变动正相关,与经济波动周期负相关,具有明显的反周期波动特点,其趋于上升的长期趋势则是由人均收入的增加所决定的。

但是他研究的只是1993至1996年短期间的情况;我们在样本区间内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其不同。

首先,s对其自身存在滞后效应。

反映居民储蓄行为的惯性特征。

其次,S与经济渡动正相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反相关。

储蓄存款受滞后经济变量影响较大,即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时,并不会立即引起S发生变动,表明公众在储蓄存款上对经济环境改变的反应时滞较长。

三我国货币乘数的趋势预测综合以上所进行的理论分析,除最后一项因素不易测度其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和t的提高对货币乘数有下降的驱动力,尽管如此,由于现金漏损率c、法定准备金率r、超额准备率e的共同影响,近年来我国的货币乘数一直是在上升的。

但由于去年以来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已引起货币当局的充分重视。

央行也为此出台了发行央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措施。

上文提到,由于以前超额存款准备金比率越高,随着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的下调和银行资金运用效率的提高,导致超额存款准备金比率下降的幅度,超过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上升的幅度,从而促使总体存款准备金比率是下降的,货币乘数持续攀升。

这一趋势预计难以持续。

在超额备付率已处低位的情况下。

频繁地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将使货币乘数增速转负,从而使其降低M2增速的效率较以往大大提高。

2006年下半年以来。

商业银行的超额备付率(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一直在2 5%附近的低位徘徊,下降的速度已明显放缓,这说明银行可能已将超额备付率压低至最低水平。

从国际经验来看,银行为应付流动性需要,超额备付率一般也控制在1%以上。

所以我们至少可以认为,超额备付率下降的空间已不大。

未来一旦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继续上调,而超额备付率又难以下降,必将导致货币乘数持平甚至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