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帕金森病十大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经颅超声评价中缝核与帕金森病抑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经颅超声评价中缝核与帕金森病抑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762 •J Apoplexy and Nervous Diseases, August 2017 , Vol 34 , No. 8刘雪讲,张丽,张永方,王亦心综述,白晶审校文章编号= 1003-2754(2017)08-0762-02中图分类号:R 742.5经颅超声评价中缝核与帕金森病抑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 PD )是中、老年人较常见的 以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变和路易小体形成为主 要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尤其是在发病早期,尚缺乏有效的实验室诊断金标准。

主要临床表现有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主要有运 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非运动症状主 要包括抑郁、焦虑、认知障碍、精神症状、睡眠障碍及感觉异 常等。

其中抑郁是P D 患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其发 病率国内外均报道不一,约为5% ~ 85%,平均高达约 40% [1],尤其是部分患者抑郁症状可发生在运动症状之前, 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更为主要的原因,但是在临床工作中, 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却很少被诊断,因此早期诊断帕金森病 抑郁症状对帕金森的早期诊治意义重大。

但P D 患者伴发抑 郁(Parkinson related depression ,PDD )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反应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果。

近年来关于中缝核(mphe nuclei,RN )与P D 伴发抑郁的 研究备受关注,一些学者认为中缝核回声减弱与P D D 有一 定的相关性[2],本文综述了在此方面帕金森病并发抑郁的可 能机制。

1抑郁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P D 患者伴发抑郁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是反应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指对患P D 这 样的慢性致残性疾病而产生的继发的社会心理反应,内源性 因素是指解剖结构的变性、神经元的丢失、神经递质及通路的改变及基因多态性的差异。

中医药防治帕金森病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帕金森病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帕金森病研究进展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标志性病理变化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

该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等。

同时,患者还会伴有精神障碍、睡眠障碍等非运动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帕金森病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帕金森病患病人数在未来或将长期增长并保持在高水平状态[3]。

目前,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西医主要采用以复方左旋多巴为代表的药物治疗,缓解帕金森病运动症状,但其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有限,且长期使用会减低其临床治疗效果并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如“开关”现象、剂末恶化、异动症等[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抗氧化应激等方面可发挥防治帕金森病的作用[5],且因为具有疗效持久、毒副作用较小的优势,中医药在某些条件下可取代复方左旋多巴制剂[6]。

本文将对近年来中医药在抗氧化应激、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细胞凋亡及减轻神经炎症四个方面防治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中医药抗氧化应激作用机体遭受刺激时,体内会产生过多的活性氧,引起氧化系统与抗氧化系统的失衡,从而出现应激损伤状态,该状态称为氧化应激作用。

研究发现DA代谢过程中会产生高活性氧,使DA能神经元存在较高的氧化应激水平,且衰老时体内的抗氧化防御体系活性降低。

高氧化应激水平与低活性抗氧化防御体系共同造成神经元损伤甚至死亡,因而氧化应激机制在PD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

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PD患者脑内处在氧化应激状态[8]。

陈浩[9]等研究发现,枸杞多糖可使PD小鼠SOD、GSH-Px以及CAT活性明显升高,MDA明显降低,可以缓解黑质DA能神经元的丢失情况,提示枸杞多糖对PD小鼠中脑的氧化应激具有缓解作用。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陈先文;王刚;陈生弟
【期刊名称】《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49)5
【摘要】目前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药物治疗依然是以多巴胺替代治疗为主线的症状治疗,长期用药带来的运动并发症及神经精神症状、平衡步态障碍等问题限制了很多中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PD药物治疗领域也取得一些进展。

在症状治疗方面,一批左旋多巴制剂新剂型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新剂型,新型单胺氧化酶-B和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多种非多巴胺能药物陆续进入临床或即将进入临床。

目前虽然尚无疾病修饰治疗药物在临床使用,但一批针对不同PD发病机制靶点疾病修饰治疗药物正在开展早期临床试验研究,有些药物显示较好的应用前景。

一些已在临床使用的药物被再开发用于PD治疗。

本文对该领域新进展做一综述。

【总页数】6页(P542-547)
【作者】陈先文;王刚;陈生弟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2.抗抑郁药物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的研究进展
3.肠促胰岛素类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4.帕金森病氧化应激机制及抗氧化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5.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非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010帕金森病(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

其病因尚不清楚,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左旋多巴一直是治疗pd的金标准,但长期使用会出现开关现象甚至出现运动障碍或精神改变。

因此pd的研究也就成了国内外研究热点课题之一,现就pd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病因学病因迄今未明,p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变异、环境因素和年龄等诸多因素有关,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4]。

遗传因素:绝大多数pd患者为散发性,10%~15%的pd有家族史,呈不完全性外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形遗传,个别也有突变。

我国早在2003年首次在国际上发现了pd第二号染色体的蛋白基因,其突变点位于nr4a2,占有家族史的10%。

另有报道,pnk1基因的突变可引起遗传性早发性pd[5]。

polg基因的点突变可能与pd的发病有关[6]。

遗传变异因素在少数早发病例中有一定作用。

环境因素:主要为甲苯四氢基吡啶(mptp)毒性学说。

据研究,mptp 易通过血脑屏障,长期接触mptp的患者,黑质-纹状体中的da神经元变性死亡可能与mptp在胶质细胞中被单胺氧化酶mao-b作用成为mpp+有关,是其诱发因素[7]。

另外,空气和重金属的污染;病毒感染、氧化应激、自由基损伤、杀虫剂、除草剂及其他化学物质的暴露也可增加pd的发生。

散发病例与环境因素有关,尤其在50岁以后更明显。

年龄:年龄是pd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以1%的比例发生,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治疗进展pd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延缓进程,提高生存质量。

除常用的药物、手术治疗方法外,还包括锻炼、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pd的药物治疗包括三个方面:①对症治疗:以减轻症状,恢复功能为主;②保护性治疗:通过干扰神经细胞的死亡,阻止或延缓病情的发展;③修复性治疗:通过神经细胞移植,或通过神经营养因子刺激病变或正常神经元产生较多的多巴胺。

帕金森病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13 D . A受 体 激 动 剂 ( A A) DR
D R 是 目前 公 认 的 治 疗 AA
者其他神经细胞摄取 ,在多巴脱羧酶 的作用下形成 D 。P A D大 鼠的旋转圈数通常被认 为是反映大 鼠黑质 D A能 神经元受损 的 指标 。曹菲等…的研究发现 ,P D大 鼠旋转行 为随左旋 多巴剂 量增 多而启动更快 ,小剂量组 比对照组启 动慢。P D大 鼠的最 高旋转及持续 的时间随左旋多 巴剂量增加而增加 ,而小剂量组 均低 于对照组 。同时又研究认为小剂量的左旋 多巴可能对抗 氧
开。
1 t 左旋多 岜类 (eo oa . 1vdp )制剂
患者 的黑质纹状体 D A能
控基因,bx 因的表达式促进细胞凋亡 ,而 bl 2基 因表达 a基 c一 可阻止细胞凋亡 。边 艳珠 等 认为 ,司来 吉 兰对小 鼠黑 质的 神经保护作用 可能是通过上调 bl 2基因和 下调 bx 因来实 c一 a基

l 8・ 72
P C P No e e 01 J C VD v mb r 2 0. Vo . 1 No 1 1 8 . 1

新 进 展 ・
帕金 森病 综 合 治 疗 的研 究 进 展
苏维海
【 关键词】 帕金森 ;综合 治疗;进展
【 中国分类号】R725 【 . 4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1 8 57 21 )1 — 78 0 0 — 9 1(00 1 12 — 3 0
1 传 统 药 物治 疗 பைடு நூலகம்
面又可以间接起 到保 护神 经元 的作用 。司来吉 兰 ( e fi ) s e le l n i 是一种不可逆选择性 M O—B抑制剂 ,能抑 制脑 内突触前膜 A

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进展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运动障碍、肌肉僵硬和震颤。

除了这些典型的运动症状外,许多患者还会出现抑郁症状。

事实上,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研究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的进展,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介绍。

一、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兴趣减退、自卑、自责感、睡眠障碍等。

与单纯的帕金森病相比,合并抑郁症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认知功能下降、生活质量降低,甚至出现自杀的风险。

早期识别和干预合并抑郁症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显得尤为重要。

二、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关于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包括生理、病理生理、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

生理方面主要包括脑神经系统的变化,特别是多巴胺、5-羟色胺和谷氨酸系统的改变。

病理生理方面,有研究发现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海马区和杏仁核等脑部结构发生了改变。

环境因素方面,慢性疾病和药物治疗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抑郁症的出现。

心理社会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合并抑郁症的发生。

三、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进展针对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目前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抗抑郁药物,如SSRI类药物、三环类药物等。

还可以尝试利用多巴胺促进剂,在改善帕金森病的同时缓解抑郁症状。

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运动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针对特定的症状也可以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失眠、焦虑等。

四、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的预防措施对于帕金森病患者,及时干预和预防抑郁症的发生显得至关重要。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的作息、饮食均衡、适量的锻炼等对于预防抑郁症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及时就诊并接受规范的治疗也是预防抑郁症的有效措施。

经颅超声诊断帕金森病的应用研究进展

经颅超声诊断帕金森病的应用研究进展

·综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变性病,目前我国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均逐年升高。

1995年Becker等[1]首次描述了经颅超声检查黑质异常高回声(substantia nigra,SN+)与PD之间的联系,开启了评估SN+在PD患者和健康人中临床意义的研究,之后研究[2]证实SN+是P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欧洲神经病学学会联合会认可将经颅超声作为PD诊断及其与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和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诊断的A级建议[3]。

国内诊断标准也将“经颅超声显示SN+”作为我国PD诊断支持标准中的辅助检查指标[4]。

本文就经颅超声在PD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经颅超声发现PD患者SN+的原理及机制SN+提示黑质纹状体系统神经元变性,动物模型和病理学研究表明PD中SN+可能与铁沉积相关。

Zhu等[5]通过注射6-羟基多巴胺建立PD大鼠模型,经颅超声可观察到大面积SN+,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异常回声区铁离子聚集和小胶质细胞增生,铁螯合剂去铁酮灌胃给药后SN+面积缩小,多巴胺能神经元坏死、铁离子蓄积和小胶质细胞增殖均受抑制,认为PD病程中铁聚集和胶质增生均参与SN+的形成。

Yu等[6]通过检测血清和脑脊液中铁及相关蛋白水平,发现SN+组PD患者的血清转铁蛋白、光铁蛋白水平及脑脊液铁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而脑脊液铁蛋白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认为SN+与外周系统向中枢神经系统铁转运增加、细胞内铁释放减少,以及脑内铁沉积过多有关。

一项使用经颅超声和MRI的多模态成像研究[7]使用定量磁化率图在活体内检测出SN+区域脑组织中铁含量增加,大脑中过多的铁沉积可能导致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以致神经元退化和死亡。

但并非所有形式的铁含量增加均会导致超声波反射增加,向大鼠黑质内注射载铁蛋白不会导致该区域的高回声,但向大鼠黑质内注射游离铁则会出现高回声改变。

丁苯酞配合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76例临床研究

丁苯酞配合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76例临床研究

丁苯酞配合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76例临床研究发表时间:2017-06-27T16:58:30.49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5期作者:曾荣[导读] 应用丁苯酞与美多巴联合用药治疗帕金森病效果理想,可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症状,值得推广。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本文就丁苯酞配合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与探讨。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76例帕金森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个组别,实验组与参照组各38例。

对实验组患者采用丁苯酞配合美多巴治疗,对参照组患者采用美多巴单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UPDRS评分。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UPDRS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2周、4周后,实验组患者的UPDRS评分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应用丁苯酞与美多巴联合用药治疗帕金森病具有理想果,对改善患者运动、认知功能等均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丁苯酞;美多巴;帕金森病;治疗总有效率帕金森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属于慢性、进展性的锥体外系统功能障碍疾病,患者发病后是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认知功能减退等为主要表现[1],对日常生活能力带来一定影响,部分患者还会逐渐丧失自理能力,为家庭及社会带来一定负担。

药物是治疗帕金森患者的有效途径,最为常用的是左旋多巴类药物,但该类患者需长期用药,易产生不良反应,故我院一直为寻求更为理想的药物疗法而努力。

本文对我院近两年收治的部分帕金森患者予以丁苯酞配合美多巴治疗,已取得理想效果;现将研究过程及数据做如下汇报:1 基线资料与方法1.1 基线资料分析此次研究对象均为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帕金森患者,病例数总数为76例;均接受头颅CT或MRI检查,并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诊断标准》[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被确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 年帕金森病十大研究进展2017 年帕金森病十大研究进展中T 细胞免第一位:N atu re 报道 a -synuclein 可能是引起PD疫异常的关键抗原,提示PD 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机制相关。

Sulzer et al. T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disease recognize a -synuclein peptides.Nature. 2017Jun29;546(7660):656-661. AbstractGenetic studies have shown the association of Parkinson'sdisease with alleles of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Here we show that a defined set ofpeptides that are derived from -synuclein,aa protein aggregated in Parkinson'sdisease, act as antigenic epitopes displayed by these alleles and drivehelper and cytotoxic Tcell responses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These responses may explain theassociation of Parkinson's disease withspecific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alleles. 第二位:Lancet 临床试验证实糖尿病治疗药物Exenatide(GLP-1 激动剂)可以用于治疗帕金森病Athauda et al. Exenatide once weekly versus placebo in Parkinson'sdisease: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17Oct7;390(10103):1664-1675.AbstractBACKGROUND:Exenatide, a 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 receptor agonist, hasneuroprotective effects in preclinical models of Parkinson'sdisease.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se effects would be apparent in aclinical trial.METHODS:In this single-centre, randomised,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 patients with moderateParkinson'sdisease were randomlyassigned (1:1) to receive subcutaneous injections of exenatide 2 mg or placeboonce weekly for 48 weeks in addition to their regular medication, followed by a12-week washout period. Eligible patients were aged 25-75 years, had idiopathic Parkinson's disease as measured by Queen Square Brain Bankcriteria, were on dopaminergic treatment with wearing-off effects, and were atHoehn and Yahr stage 25 or less when on treatment.Randomisation was byweb-based randomisation with a two strata block design according to disease severity. Patients and investigatorswere masked to treatment allocation.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the adjusteddifference in the Movement DisordersSociety Unified Parkinson'sDisease Rating Scale(MDS-UPDRS) motor subscale (part 3) in the practically defined off-medicationstate at 60 weeks. All efficacy analyses were based on a modifiedintention-to-treat principle, which included all patients who completed anypost-randomisation follow-up assessments. The study is registered at(NCT01971242)and is completed.FINDINGS:Between June 18, 2014, and March 13, 2015, 62 patients wereenrolled and randomly assigned, 32 to exenatide and 30 to placebo. Our primaryanalysis included 31 patients in the exenatide group and 29 patients in theplacebo group. At 60 weeks, off-medication scores on part 3 of theMDS-U PDRShad imp roved by 1 Op oints (95% CI -2 6 to 0 7)・ in the exenatide group and worsenedby 2 1 points (-0 6 to 4 8) in the placebo group, an adjusted mean differenceof -3 5 points (-6 7 to -0 3; p=0 0318). Injection site reactions and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were common adverse events in both groups. Sixserious adverse events occurred in the exenatide group and two in the placebogroup, although none in either group were judged to be related to the studyinterventions.INTERPRETATION:Exenatide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practically definedoff-medication motor scores inParkinson's disease, which were sustained beyond theperiod of exposure. Whether exenatide affects the underlying disease pathophysiology or simply induceslong-lasting symptomatic effects is uncertain. Exenatide represents a major newavenue for investig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and effects on everyday symptomsshould be examined in longer-term trials.FUNDING:Michael J Fox Foundation for Parkinson'sResearch. 第三位:人类iPSC 来源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首次在灵长类动物中获得成功。

Kikuchi et al. HumaniPS cell-derived dopaminergic neurons function in aprimateParkinson's disease model.Nature. 2017 Aug 30;548(7669):592-596.Abstract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 cells) are apromising source for a cell-based therapy to treatParkinson'sdisease (PD), in which midbrain dopaminergic neurons progressivelydegenerate. However, long-term analysis of human iPScell-deriveddopaminergic neurons in primate PD models has never been performed to ourknowledge. Here we show that human iPS cell-derived dopaminergicprogenitor cells survived and functioned as midbrain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aprimate model of PD (Macaca fascicularis) treated with the neurotoxin MPTP. Score-basedand video-recording analyses revealed an increase in spontaneous movement ofthe monkeys after transplantation. Histological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maturedopaminergic neurons extended dense neurites into the host striatum; thiseffect was consistent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cells were derived frompatients with PD or from healthy individuals. Cells sorted by the floor platemarker CORIN did not form any tumours in the brains for at least two years.Finall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were usedto monitor the survival, expansion and function of the grafted cells as well asthe immune response in the host brain.Thus, this preclinical study using aprimate model indicates that human iPS cell-derived dopaminergic progenitorsare clinically applicabl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D. 第四位:Science研究揭示了多巴胺氧化在耦联线粒体和溶酶体功能障碍中的关键作用,提示氧化应激可能是引起多巴胺能神经 元变性的起始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