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实验性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实验性研究进展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变性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运动障碍、肌肉僵硬和震颤。
目前,中医药在帕金森病治疗方面的实验性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
一、中药对帕金森病模型的治疗作用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在帕金森病模型中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例如,一些中药提取物能够降低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运动障碍表现,减轻其脑部多巴胺系统的损伤。
此外,一些中药还能够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减少线粒体损伤,保护神经细胞免受帕金森病相关病理过程的损伤。
二、中药对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一些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积极的结果。
例如,有研究发现中药方剂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有改善作用,可以减轻患者的颤动、肌肉僵硬和运动障碍等症状。
此外,一些中药还能够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抑郁症状。
三、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在帕金森病治疗中,中医药也可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协同作用。
例如,有研究发现,中药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联用能够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减轻其副作用。
此外,一些中药可以增加多巴胺受体数量,从而提高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疗效。
四、中医药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治疗研究除了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一些中药还能够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减少帕金森病患者的认知障碍,改善他们的记忆和注意力。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研究仍处于实验性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中医药的治疗途径和机制仍不完全清楚,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解析。
总结起来,中医药在帕金森病治疗方面的实验性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包括对帕金森病模型的治疗作用、对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以及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治疗研究等方面。
然而,中医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仍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完善其临床应用和治疗机制。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实验性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实验性研究进展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震颤、肌肉僵硬等症状。
目前尚无根治帕金森病的方法,现有疗效仅能缓解症状,但存在副作用和耐受性问题。
因此,人们对于中医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潜力和可能性越来越感兴趣。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性研究进展。
中药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减轻炎症反应、抗氧化、抗凋亡等方式发挥作用。
一些中药组方在实验室动物模型中显示出减轻帕金森病症状和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
例如,参宁片是一种中草药制剂,主要成分为人参总皂苷和蛇床子总黄酮等。
一项实验研究发现,参宁片可以通过抗氧化和抗凋亡作用减轻帕金森病小鼠的运动异常,减少多巴胺细胞的凋亡,并提高细胞的存活率。
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黄连素可以减轻帕金森病小鼠的症状,并恢复多巴胺示踪物的合成和释放。
此外,丹参、红景天、当归等许多中草药也被证实在帕金森病治疗中具有潜在的疗效。
除了中药组方,一些单一中草药的活性成分也显示出对帕金森病有治疗潜力。
例如,柴胡中的柴胡皂苷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改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症状。
此外,钩藤素是一种从钩藤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胆碱酯酶活性。
实验结果表明,钩藤素可以减轻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症状,并恢复多巴胺的水平。
虽然中医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潜力,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临床验证。
目前,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试验和系统评价研究也较少。
同时,中药组方的复杂性和药物安全性问题也需要重视。
总体而言,中医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存在一定的实验性研究进展。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潜力,并加强临床试验和系统评价研究,以提供更加科学和可靠的证据,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实验性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实验性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在帕金森病治疗方面,西药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且存在许多严重的副作用。
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寻找一些有效的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案,该领域的实验性研究进展如下:
第一,基于中药汤剂的治疗。
柴胡桂枝汤是一种常用于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的中药汤剂。
有研究表明,该汤剂可以增加患者神经递质分泌,减轻运动障碍和相关症状,缓解患者的疼痛和肌肉僵硬等不适症状。
黄连素是一种中草药多酚化合物,有明显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已有研究发现,黄连素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神经元保护作用非常显著,可以减轻肌肉僵硬和震颤等典型症状,并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协调性,并减轻兴奋性的不适感。
针灸经过长期的实验性研究,已被证实可以显著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障碍和典型症状,如肌肉僵硬和颤动。
针灸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体验非常满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推拿按摩可以增加患者的血液循环,以及人体排泄代谢的功能,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筋膜按摩可以显著缓解肌肉僵硬和震颤等症状,并促进患者身体的自然愈合、调节,最终获得疾病缓解和痊愈的效果。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实验性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实验性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性研究进展。
在对帕金森病和中医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介绍。
在分别讨论了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现状、主要方法、药物机制、临床应用和前景展望。
结论部分重点强调了中医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潜力、对患者的重要意义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看出中医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为帕金森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未来的研究和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和完善。
【关键词】帕金森病、中医药、神经系统疾病、实验研究、中药、药物机制、临床应用、前景展望、潜力、患者、重要意义、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帕金森病概述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通常会导致运动障碍和其他智能功能障碍。
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迟缓,以及姿势失调和平衡问题。
帕金森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但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和神经化学变化等。
帕金森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病率逐年增加的趋势,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目前尚无根治帕金森病的方法,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现有的治疗方法仍然存在局限性,因此急需寻找新的治疗途径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延缓病情发展。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许多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进一步探讨中医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作用和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研意义。
1.2 中医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中医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标本兼治等。
中医药认为神经系统疾病多因气血阴阳失调所致,而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药疗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其中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中医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改善症状等方面。
《2024年帕金森病中医证候及其物质基础研究进展》范文

《帕金森病中医证候及其物质基础研究进展》篇一摘要:本文对帕金森病中医证候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阐述,结合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帕金森病中医治疗的证候分类与机理探讨,以期为中医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一、引言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运动症状为主,包括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等。
中医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理论体系。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中医证候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逐渐成为帕金森病治疗的重要方向。
二、帕金森病的中医证候分类根据中医理论,帕金森病的证候分类主要包括肝风内动、肝肾阴虚、气血亏虚等。
其中,肝风内动型主要表现为震颤、头晕、烦躁不安等;肝肾阴虚型则以肢体无力、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为主;气血亏虚型则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自汗等为主要表现。
这些证候分类不仅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指导,也为进一步研究其物质基础奠定了基础。
三、帕金森病中医证候的物质基础研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对帕金森病中医证候的物质基础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表明,不同证候的帕金森病患者,其体内神经递质、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等存在差异。
例如,肝风内动型患者多伴有脑内多巴胺水平降低,而肝肾阴虚型患者则可能存在神经元退行性变和氧化应激水平升高等病理改变。
这些研究为揭示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证候的物质基础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研究方法及成果在研究方法上,现代医学结合了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神经影像学等技术手段,对帕金森病中医证候的物质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检测患者血液、脑脊液等生物样本中的相关指标,以及观察神经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变化,进一步明确了不同证候的病理生理特点。
同时,临床实践也证实了中医药在改善帕金森病症状、延缓病情进展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五、展望与总结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优势将更加凸显。
通过进一步研究帕金森病中医证候的物质基础,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方案。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实验性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实验性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理论依据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理论依据主要源于中医的“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等传统理论。
中医认为,帕金森病属于“中风”范畴,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气滞血瘀”、“肝风内动”等因素有关。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思路是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调和气血。
根据中医的治疗理论,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帕金森病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目前针对帕金森病的中药治疗主要包括中成药和中草药两种形式。
中成药主要是以传统中药复方为基础,经过提炼和加工制成片剂、颗粒或胶囊等剂型。
中草药则是以天然植物为原料,通过实验室加工制成颗粒或丸剂。
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的常用药物包括逍遥丸、清热消痰颗粒、益气养阴口服液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可以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实验性研究进展在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中,有一些实验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以下分别介绍几项相关的实验性研究成果。
1.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观察有研究表明,一些中医药对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例如一些中成药如逍遥丸等,以及一些中草药如山药等,均有助于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
尽管这些临床观察还需要更多的大样本临床试验来证实其疗效,但是这为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2. 中医药改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近年来的实验研究发现,一些中医药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具有改善作用。
例如一些中草药如当归、川芎等,可以通过抗氧化、抗炎、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等作用,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运动功能,减轻病理性损伤。
这些实验结果为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需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临床疗效。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实验性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实验性研究进展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特点是运动障碍,如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等。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常常被用于缓解帕金森病的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一些实验性研究也在探索中医药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作用和机制。
以下是关于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性研究进展的概述。
一、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许多中草药被发现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对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中涉及的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神经元损害等具有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一些中草药提取物或化合物如白芍、丹参和黄芪等具有保护多巴胺神经元的作用,可以减轻帕金森病的病理过程和症状。
二、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的抗炎作用研究炎症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炎症反应。
黄芪中的黄芪苷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减轻帕金森病患者的炎症反应和相关症状。
三、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的抗氧化作用研究氧化应激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中草药中的抗氧化成分如黄连和当归等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以减轻氧化应激所导致的细胞损伤和病理过程。
四、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的抑制α-突触核糖核酸作用研究α-突触核糖核酸是帕金森病患者脑内的异常聚集物,与病理进展和神经元损伤等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一些中草药中的化学成分如黄芪苷和当归中的半合成萜类成分可以抑制α-突触核糖核酸的形成和聚集,有望成为帕金森病的治疗靶点。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医药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作用仍处于实验性阶段,尚未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虽然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也需要针对个体的病情进行调整和个体化治疗,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中医药在帕金森病的治疗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希望通过更多的实验研究,揭示中医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帕金森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
治疗帕金森病所用的成方涉及约50余种。比较集中的有大定风珠,天 麻钩藤饮,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定振丸,八珍汤,六味地黄丸, 大补阴丸,地黄饮子,人参养荣丸,左归丸、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 汤,补阳还五汤,温胆汤,导痰汤等。
大定风珠:能提高美多芭治疗肝肾不足型帕金森病的总有效率。
天麻钩藤饮: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有明显抑制作用,机制可能是抗 氧化应激,升高Bcl-2,抑制Bax激活。
帕金森病名人
阿里
巴金
邓小平
帕金森病流行病学
帕金森病全人群患病率约为0.3%,将近一半的帕金森病人在中国,随 年龄增加,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 以 互 相 讨 论下, 但要小 声点
帕金森病相关指南、共识
2006年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一版) 2009年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 2011年欧洲神经科学协会联盟帕金森病指南 2012年加拿大帕金森病指南、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 2013年欧洲神经科学协会联盟帕金森病的诊断建议 2014年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 2015年国际运动障碍协会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 2016年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术后程控中 国专家共识
中医溯源及对病因 病机的认识
中医史话
帕金森病属于中医学的“颤证”范畴,历代文献对此病有丰富详实的记载,如 “振掉”、“振栗”、“颤振”、“颤抖”、“手颤”、“足颤”、“身震 摇”、“虚颤”、“痉病”、“肝风”等相关描述。
秦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素问·脉要精微论》:“夫五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 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失;腰者,肾之府,转摇 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将楼附,筋将惫矣;骨者, 健之府,不能久立,引将振掉,骨将惫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中医属于“颤证”、“振掉”等。
西医治疗本病虽已有190多年的历史,但治疗方法单一,且副作用多。
祖国传统医学对颤证的认识自古有之,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疗效显著,且可延缓病情进展。
本文将对近年来中医治疗帕金森的治疗近况总结归纳,为中医对帕金森的治疗提供参考。
标签:帕金森病;颤证;中医
帕金森病(PD)又称为称为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以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变性死亡为主要的病理改变。
由此而引起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
发病年龄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患病率稍大于女性。
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1]。
其病情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称本病为“颤证”、“颤震”、“振掉”等,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本病的描述,古代医家对治疗本疾患有着独到的经验,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脑,多与肺、肝、脾、肾相关[2]。
现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近年来中医对于本病的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延缓病情发展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
本文概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肝肾阴虚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阐明了风邪侵及人体为标,肝肾亏虚是本。
孙一奎《赤水玄珠》言:“非寒禁鼓栗,乃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阐明气血亏虚,筋失濡养而发病。
陈建宗,黄晨[3]等认为本病常见于中老年,进入中老年后肾精逐渐亏虚,加上调养不当,久病耗气,使更加匮乏,肝肾同源,终致肝肾俱亏的病机关键。
胡玉英[4]认为该病多因摄养失调,肾精暗耗,而致肝肾俱亏,髓海失充,神机失养,经脉肢体失主而发本病。
1.2 气血两虚
韩景献[5]认为本病责之年老体弱,久病耗气,气虚则血无以生,故血虚,血虚则生风,而致震颤。
徐金辉,伦九红[6]等认为本病在老年时期发病率高,责之其年老病多,久病内竭气血,气血虚少筋脉失养,终则虚风内动而得之。
陈梦云,刘毅[7]提出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故中年以后气血衰半,气主温煦,血主濡润,气血两虚,四末不荣,经脉失养发为本病。
赵冠英[8]认为本病常见老年,年老则气血虚,一则脏腑气血阴液不足,筋脉失养,一则阴虚不能敛阳,阳亢而化风,故发本病。
1.3 阳气虚衰
赵杨[9]认为帕金森病的发生与阳气虚衰有关,其中尤以肾阳虚关系更为密切。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言:“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肾阳虚衰,失于温煦,筋脉失养而致头摇肢颤,筋脉拘挛。
李彬,冯毅[10]认为该病是由于阳气虚衰,肢体失于温煦而致。
患者从中年到老年,体内肾精由亢盛逐渐衰减,阴损及阳,阳虚不能温煦筋脉肌肉而致。
孟毅,曹建春[11]认为阳气为生命之根,阳衰是起病之源,阳气渐衰,阴气渐盛,该病多为阳气虚弱,阴寒内盛所致。
1.4 肝风内动
张金生[12]教授认为进入老年后,身体肾精虚损,髓海衰减。
因精血互生,“风气通于肝”、“风盛则动”,肝体阴而用阳,风阳主动,肝阴的充足需要肾水的滋养,若肾水不足以滋肝阴,致肝阴亏少,不能涵养肝木,阳无以制,阳亢化风,风动则颤。
马云枝[13]教授认为颤证其病位在筋脉,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久病之人肝脾肾气渐亏,肝肾亏虚则水不涵木,引动肝风。
王亚丽[14]认为该病本在肾精亏虚,标以肝风内动。
肝在体合筋,肝脏气血充盈,筋膜得肝脏气血濡养,则筋强体健,肝脏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而生风,风胜则动,故发本病。
2 辩证治疗
陈宏志,李静蔚[15]等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现代医案文献的统计分析,总结现代医案中帕金森病的基本证候为5种: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阳气虚衰证、痰热动风证。
李如奎教授[16]认为该病的治疗应首重肝风,从毒论治,兼顾补虚。
治疗过程中要顾护胃气,强健脾气,强调胃气禀盛是人体健康之源,多用调护脾胃的药物,以助气血生化直达病所。
病久多夹郁,治疗当辅以理气疏肝之品。
结合多年经验创制以滋肾补肝、养阴止颤、疏肝理气、清热泄火的止颤汤。
沈宝藩教授[17]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该病可分为、痰瘀互阻、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五型。
治则以平熄内风、祛瘀化痰通络法贯穿始终。
分别是清热化痰、熄风止痉通络,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健脾化痰、熄风通络,方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滋补肝肾、熄风通络,方用大补阴丸加减;益气养血、熄风通络,方用八珍汤加减。
王亚丽[14]教授治疗上注重平肝熄风,补肾益精。
巧用因时制宜,症状为著者以平熄肝风为主,用药上柔肝与镇肝并行,颤动症状缓解后则以益肾填精为主,以滋补药与输布药并重,同時少佐活血解毒之品来清痰浊化瘀毒,清利与补益并行,以清利脑窍。
3 展望
帕金森病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疑难疾病之一。
西药治疗虽见效快,但长期服用副作用不可避免。
现代中医治疗虽取得令人可喜的临床疗效,但近期治疗效果欠佳,且中医的证型复杂多变,辩证准确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前提,也会直接影响到治疗的临床疗效。
因此当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联合用药,方能展现中医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帕金森病的诊断[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6):408-409.
[2] 田亚振,张静,田永辉.帕金森病的中西医治疗现状[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9):146-148.
[3] 陈建宗,黄晨,李晓苗,奚淑芳.培补肝肾法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思路及实践[J].中国医药学报,2004,(11):687-688.[4] 莫海珍,胡玉英,梁慧荟,等.益肾调肝解郁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抑郁的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8,35(1):11-14.
[5] 刘阿庆,成海燕,尚磊,等.“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治疗帕金森病验案[J].光明中医,2012,27(1):100-101.
[6] 徐金辉,伦九红,徐月秀,等.益气补血法对气血两虚型帕金森病中医证候的影響[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1):82-83.
[7] 陈梦云,刘毅.止颤颗粒对气血两虚型早中期帕金森病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杂志,2015,16(12):289-293.
[8] 李军艳.赵冠英教授补肾活血法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D].2009.1-102.
[9] 韦楚楚,冯榆,陈畅,等.赵杨温肾养肝法治疗帕金森病探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6):822-823.
[10] 李彬,冯毅.真武汤加减治疗帕金森病32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11):73-74.
[11] 孟毅,曹建春.从阳微阴盛论治帕金森病[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65-68.
[12] 杨帅,李先晓,何勇,等.张金生教授运用滋水涵木法治疗帕金森病经验[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6):81-83.
[13] 杨泽锋,罗伟贤.马云枝治疗帕金森病医案4则[J].新中医,2017,49(5):180-182.
[14] 胡龙涛,王亚丽.王亚丽治疗帕金森病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1):2100-2101.
[15] 陈宏志,李静蔚,何建成.基于临床病案文献的帕金森病中医基本证
候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8):3216-3219.
[16] 张凌凌,李如奎,李文涛.李如奎教授诊治帕金森病经验[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9(02):1-3.
[17] 王格林,刘扬.沈宝藩教授证治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J].新疆中医药,2012,30(02):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