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帕金森病之验方
帕金森综合征,不用怕!咱老百姓有验方

帕金森综合征,不用怕!咱老百姓有验方帕金森特别好发于晚年,可怕程度毫不亚于老年痴呆,这种病发展到最后基本上等于废了,吃喝拉撒都需要别人照顾,折磨自己也折磨家人,生不如死。
这种病是世界疑难杂症,西医至今也没有研究出来得这种病的具体原因,西药也只是短暂性压制。
这个病后期真的很难治,所以预防远远大于治疗,尤其是症状初期的时候用中药调理是很关键的,初期千万别用西药。
帕金森综合征在中医中叫做颤震,病因从中医五行学说来讲,肾属水,肝属木,水可养木,也就是说肾精去滋养肝木,当肾精不足时,肝脏就会出现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情况,从而导致肢体震颤或者强直。
※《证治准绳》云:“颤者摇也,振者动也。
”※《内经》中称为“瘈疭”,是抽筋的意思国医大师任继学认为帕金森的主因是:心肾亏虚、七情所伤、痰饮为患、劳逸失当。
治疗方向是调畅肝气、健脾祛痰、补益肾气。
帕金森的常见中医证型:1、阴虚内动2、气血不足3、血瘀阻络4、痰浊阻滞帕金森氏综合征的治疗1、医案:振颤(帕金森氏综合征)张某,女,49岁,于1989年12月6日初诊患者一身颤动已2年余,西医诊断为帕金森氏综合征,曾服用中药、西药,疗效不显。
刻诊时,患者精神呆滞,少言音低,振颤以上肢以及头部尤甚,伴有心烦梦多,纳食不香,舌红苔白,脉濡滑且数。
证属血虚肝热,络脉失和。
治拟清泻肝热,养血和络。
药用: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柴胡6克,黄芩6克,川楝子6克,木瓜10克,钩藤10克,赤白芍各10克,桑枝10克,丝瓜络10克。
服药14剂颤动已减;余症见轻,舌红苔白,脉濡软,沉取细弦,用疏调气机,养血育阴方法。
药用: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钩藤10克,木瓜10克,元胡6克,赤白芍各10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旱连草10克,女贞子10克,阿胶珠10克(烊化)服药7剂,精神好转,颤动已止,二便正常,用养血育阴,疏调木土方法。
药用:柴胡6克,黄芩6克,川楝子6克,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香附10克,木香6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牡蛎30克,再服7剂,以巩固疗效〔按〕:本病案以振颤为主症,曾用不少中药,多以平肝潜阳,安神镇惊,祛风活络为主西医曾用过左旋多巴等药,疗效均不明显。
【杏林秘方验方】四十八、无休止的颤抖太难受!一方主治帕金森,实例验证效果好!

【杏林秘方验方】四十八、无休止的颤抖太难受!一方主治帕金森,实例验证效果好!帕金森病(震颤麻痹病)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
其主要表现为震颠、强直、运动缓慢及姿势障碍等。
【方名与主治】:复方养血息风汤,主治帕金森病(震颤麻痹病)。
【组成】:白芍、钩藤各15克,山茱萸10克,全蝎、鹿角胶(烊化)8克,枸杞子、生地黄、白附子、当归各12克,蜈蚣1条(焙干研末冲服),甘草6克。
【用法】:加水煎成汤剂。
隔日1剂,饮服。
同时用95%的乙醇1000毫升,盛在密闭的容器中,浸泡鸭蛋5枚或6枚,待浸泡48小时后备用。
每日清晨取1枚打入开水中煮熟,空腹吃蛋喝汤。
3个月为1个疗程。
【方解】:帕金森病(震颤麻痹病)属中医学“震掉”“痉病”范畴。
中医学认为,手震颤、头动摇之病,大多由于阴血不足,阴亏血少,阴亏则阳盛,血虚则生热,风从阳化;阴血不足,就不能制止风火,如上冒额顶则头动摇,如散于四未则手足震颤。
复方养血息风汤中白芍、山菜英、枸杞子、鹿角胶、生地黄、当归滋阴柔肝养血,全蝎、娱蚁、白附子、钩藤息风止痉。
乙醇泡鸭蛋,民间认为是治疗一切风证的要药。
药达病所,故收效迅速。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食酸辣之品。
【典型病例】:董某,男,62岁。
患帕金森病<震颤麻痹病)近3个月。
诊见神志清晰,表情正常,语言流畅,生理反射存在,左上肢呈持续性小幅度不自主颤动,手肌无萎缩,无病理反射,头部摆动不能自制。
右上肢及双下肢末见异常,颈软。
舌质淡,脉弦细。
证属肝阴不足,血虚风动。
以滋阴柔肝养血息风,复方养血息风汤主之。
药后21日,手震颤、头摆动均减。
继进上方至78日,诸症消【典型病例】:董某,男,62岁。
患帕金森病<震颤麻痹病)近3个月。
诊见神志清晰,表情正常,语言流畅,生理反射存在,左上肢呈持续性小幅度不自主颤动,手肌无萎缩,无病理反射,头部摆动不能自制。
右上肢及双下肢末见异常,颈软。
舌质淡,脉弦细。
证属肝阴不足,血虚风动。
帕金森病治疗方剂

帕金森病治疗方剂治帕金森病(肝肾阴虚)方:处方:怀牛膝、生赭石各30克,生麦芽、茵陈、川楝子各6克,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版、生白芍、玄参、天冬各15克,甘草4.5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用于治疗帕金森病,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型。
症见眩晕欲扑,头摇而痛,项强肢颤,语言蹇涩,手足麻木,步履不正,苔白腻,脉弦。
治帕金森病(风痰阻络)方:处方:白附子、胆南星、白僵蚕、全蝎、川芎、独活、当归、白芍各10克,秦艽15克,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甘草各6克,细辛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祛风化痰通络。
用于治疗帕金森病,中医辨证属风痰阻络型。
症见主要表现为胸闷,语言蹇涩,手足麻木,苔白腻,脉滑。
治帕金森病(气虚血瘀)方:处方:生黄芪30克,赤芍10克,当归尾、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气活血。
用于治疗帕金森病,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
症见除震颤等主症外,还可见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唇紫暗,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帕金森病属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帕金森病患者逐渐增多。
那么,帕金森病有中草药可以治疗吗?有效吗?用中草药处方治疗,一般常用平肝潜阳的方法,代表方如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还有人应用调补气血的方法治疗,如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等;也有人用用汗、吐、下法配合,攻伐痰热,如定振丸方或防风通圣散方。
不少医生在门诊的治疗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独特思路和经验。
目前发现川朴、枳壳对僵直有一定的疗效,真珠母、羚羊角、牡砺对震颤有一定的作用。
具有麻醉作用的中药如洋金花也症状改善作用。
当然,这是中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如药不对症,服用后并不会产生很好效果,还会加重患者的不适。
帕金森的治疗方法(肝肾阴虚) 处方:天麻、玄参、生地、桑寄生、茯神各12克,石决明18克,钩藤、代赭石、夜交藤、龟版各2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25克,白芍、天冬、怀牛膝、杜仲、黄芩、栀子各10克。
中医治帕金森奇方“古方散颤汤”有了他就不“帕”了

中医治帕金森奇方“古方散颤汤”有了他就不“帕”了帕金森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精神性疾病,帕金森是我国的高发疾病,一般是发生在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但是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会导致这种疾病的出现,年轻人长期出在高压的状态下。
帕金森病一般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运动不能,进行随意运动启动困难,运动减少,自发、自动运动减少,运动幅度减少,运动徐缓,随意运动执行缓慢。
患者运动迟缓,表现为缓慢节律性震颤,往往是从一侧手指开始,波及整个上肢、下肢、下颌、口唇和头部。
古方散颤汤认为:帕金森病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累及脏腑不同,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又因疗程较长,随着治疗的进展,证候、症状都会发生变化,所以治疗本病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病期辩证施治、随证加减,很难用某个固定的处方完成治疗,一般应用补肾健脾调整古方散颤汤,只有肾精充足,气血旺盛,才能改变脑髓不充、筋肉失养的病理状态,使本病症状改善恢复。
帕金森一般临床分为四个证型,中医古方散颤汤在辩证治疗该病有很大的优势。
一、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补肝肾,潜阳熄风。
方药:古方散颤汤加减:鹿角胶12克,鳖甲15克,龟板15克,熟地20克,北沙参15克,麦冬15克,当归15克等等药物(以上药物为部分药物,具体需要根据个人体质病情进行辩证开方),水煎服。
二、气血不足型:方药:古方散颤汤: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山药20克,玉竹15克,桃仁10克,白芍20克,熟地2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等等药物(以上药物为部分药物,具体需要根据个人体质病情进行辩证开方),水煎服。
三、血淤气阻型方药:古方散颤汤:三棱12克,莪术12克,泽兰12克,鸡血藤30克,川芎15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等等药物(以上药物为部分药物,具体需要根据个人体质病情进行辩证开方),水煎服。
四、痰蕴经络型:方药:古方散颤汤:浙贝母12克,礞石10克,琥珀6克,水牛角30克,陈皮12克等等药物,(以上药物为部分药物,具体需要根据个人体质病情进行辩证开方),水煎服。
(转载)献验方:治疗帕金森氏症

(转载)献验方:治疗帕金森氏症
【转载】献验方;治疗怕金森氏症
祥康快車----------听众献方
王晗主持主讲
山东听众献方黒龙江女士試用确实奇效
治愈怕金森氏病
俺患有怕金森氏病已有好几年,手抖动很重不能拿住筷子吃飯,更不能端起碗,服用西药多巴胺也无效,后听好心人献出此方,俺家男人去
中药房买耒牛傍子500克研成粉,毎日早晚用白开水送服一小勺,七天
見效手抖动不再励害,20天即完全不再抖动药还乘下很多,俺继续服
完了药,从那再没犯病,特向王晗老师和听众再次献出。
一方妙治帕金森

48快乐养生 2011.09(中)帕金森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主要症状特点是肌肉强直、震颤,手指呈搓丸状颤动,面无表情(即西医说的面具脸),走路时身体前倾,步幅小,呈“慌张步态”。
根据病人的这些特点,早期进行干预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病久了再治,难度就大了。
现将笔者用中药治疗本病的经验介绍如下——【药方】 明党参13克,银杏叶、蝉花各12克,石菖蒲、白僵蚕各10克,地龙8克,生牡蛎30克,石决明15克,甘草5克。
【用法】 加水煎成150毫升药液,分3次温服,每4小时服1次。
【方解】 明党参味甘微苦,性微寒,有润肺化痰、平肝解毒、养阴和胃的效能。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明党参含有20种氨基酸及钙、钴、铜、铬等多种元素。
其水煎液能显著延长常压下缺氧动物的生存时间,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明党参既具有类似人参的补益作用,又没有人参的燥性,也没有西洋参的凉性,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人参和西洋参的代用品。
而本病属中医虚证兼风、痰、淤证,病情较复杂。
明党参在方中为君药(即主药)。
银杏叶味苦、甘、涩,性平,有活血养心、敛肺平喘、涩肠止泻作用,而几乎无银杏仁之毒性。
其水提取物可明显保护缺血心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还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部代谢,预防脑细胞缺血缺氧和水肿,对神经系统也有保护作用,提高记忆力,预防衰老和痴呆的发生。
因此,银杏叶对本病有积极的作用。
地龙味咸,性寒,有清热息风、通经活络、平喘利尿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地龙含有铁、锌、硒、锶、铜等元素,有镇静、抗惊厥、抗血栓、抗肿瘤、平喘作用,可起到护脑、抗震颤效果,减少全身颤动的发生。
白僵蚕味辛咸,性平,有祛风解痉、清热散结作用,其所含的草酸铵类物质,有良好的抗惊厥效能。
蝉花为蝉羽化一半、半成蝉时被菌丝感染而僵化的半蝉半菌状物,味辛咸,具有镇痉息风之效,作用明显强于蝉蜕,配合上药,可加强对抗震颤与抽动,而无蜈蚣、全蝎等镇痉祛风药的毒性,可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
石菖蒲味辛,性微温,有宁心安神、豁痰开窍之功,可抗惊厥、健脑,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有双向调节作用。
『民间效验方』绝招治愈帕金森氏病手抖

『民间效验方』绝招治愈帕金森氏病手抖展开全文原文地址:绝招治愈帕金森氏病手抖作者:闲在居士牛蒡子500克,研成粉,毎日早晚用白开水送服一小勺,七天见效,手抖动不再厉害,20天即完全不再抖动。
文源紫竹仙姑闲在居士注:请在看过中医后辨证使用此方。
1.《别录》:明目补中,除风伤。
2.《药性论》:除诸风,去丹毒,主明目,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3.《食疗本草》:明耳目,利腰膝,通利小便。
4.《本草拾遗》:主风毒肿,诸痿。
5.《珍珠囊》:润肺散气,主风毒肿,利咽膈。
6.李东垣: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7.《纲目》:消斑疹毒。
8.《本草经疏》:恶实,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
辛能散结,苦能泄热,热结散则脏气清明,故明目而补中。
风之所伤,卫气必壅,壅则发热,辛凉解散则表气和,风无所留矣。
藏器主风毒肿诸痿;元素主润肺、散结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络者,悉此意耳。
故用以治瘾疹、痘疮,尤获奇验。
9.《药品化义》: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
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咽喉不利,诸毒热壅,马刀瘰疬,颈项痰核,血热痘,时行疹子,皮肤瘾疹,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10.《本草求真》:牛蒡子,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犹未绎其义。
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
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借此表解里清。
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
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11.《本草正义》:牛蒡之用,能疏散风热,起发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
洁古作温,景岳又谓其降中有升,皆非真谛。
《别录》称其明目,则风热泄而目自明。
补中者,亦邢热去而正自安。
董氏针灸奇穴——帕金森处方

董氏针灸奇穴——帕金森处方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
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很难说清楚自己开始得病的确切时间,是因为帕金森病的起病隐匿,多不易被患者或家属发现,病程进展缓慢。
董氏针灸帕金森处方:(木斗、木留、上三黄、肩六、手六、镇静)可以有效缓解这些轻微或者严重的症状,坚持长期治疗,甚至可以创造逆转改善症状的医学奇迹!
木斗木留:专治抖不停,留不动。
上三黄:治肝必用穴。
肩六:六针倒马,上下内外都能治。
手六白:强化倒马,包治三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读: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而中医虽然对于帕金森病的病理机制认识与西医学不同,但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治疗却收获了不错的效果。
震颤麻痹属中医学“颤振”范畴,大多发于中老年,肝肾亏虚是其发病本源。
究其成因,又有两途:一则为生理性虚衰,中年之后肝肾自亏,更兼劳顿、色欲之消耗,而致阴精虚少、形体衰败,即《黄帝内经》所谓“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二是病理性肝肾虚损,高年多病重叠,或久病及肾,致使肝肾交亏。
脑为髓海,肾虚则髓减,脑髓不充,本病患者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多提示为“脑萎缩”,病理解剖提示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可为佐证。
同时,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提示了肝肾亏虚的特征。
临床常见头昏神疲、痴呆健忘、迟钝少欲、耳聋耳鸣、腰酸腿软、不耐疲劳、夜卧多尿等症状,以及肌张力增强,也都是肝肾不足的表现。
本病以震颤、动摇为主症,是为肝风内动之征。
然肝风之起,乃由肝肾亏虚所致,故内风实为发病之标。
同时,在肝肾亏虚的基础上,痰瘀内生,阻滞脑络,更加剧了内风暗动。
在本病与他病重叠时,痰瘀交阻表现尤为突出,如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综合征、动脉硬化症、冠心病、糖尿病等与本病并存时,痰瘀成为促使病情发展变化的重要病理环节。
从上可知,肝肾亏虚固为根本,但内风暗动、痰瘀交阻实为重要的病理因素,故震颤麻痹总属虚实夹杂为病。
针对本病主要病机特点,治疗当以培补肝肾、化痰通络作为基本大法,据此立方遣药权衡标本主次。
一般而言,虚为本,风为标;震颤较甚、风象为著者,宜着重平肝息风,治标为先;震颤不甚者补虚为要,治本为主,肝肾得养,肝风自平。
其次,当辨风、痰、瘀的兼夹与主次,适当兼顾,由于痰瘀阻滞每可激发和加重病情,故必要时又当着重化瘀、祛痰,兼顾息风培元,综合治理。
有时重用活血祛瘀即可达到息风宁震的目的,此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
其三,本病多属内伤积损而来,又常有多病重叠,治疗颇费时日,既要有方有守,不能频更方法,但又宜根据症情的发展适当调整,相机变通。
处方用药
震颤麻痹患者临床常有怕热、多汗、烦躁、便秘、舌红、脉弦细等阴虚见证,故治法多以滋肾柔肝、平肝息风为主。
可仿地黄饮子立方,基本方“息风定颤方”为:地黄12~15g,石斛15g,白芍15~30g,肉苁蓉10~15g,续断15g,蒺藜15g,海藻12g,僵蚕10g,炙鳖甲15g(先煎),煅龙骨、牡蛎各20g(先煎),石决明30g(先煎),炮山甲10g(先煎)。
震颤显著时,宜重镇息风为主,方中可加珍珠母、天麻,亦可酌加方中鳖甲、龙骨、牡蛎、石决明之量;此类药品又能镇心、宁神、止汗,对兼有心悸、失眠、多汗之症者尤为合拍。
筋强、拘挛,肌张力较高,可选木瓜及大剂白芍、甘草柔肝解痉,也可重用地龙、全蝎息风通络解痉。
舌质紫黯、脉来细涩、面色晦滞,宜重用祛瘀药;如有中风,手足麻木、半身不利,则选水蛭、当归、鸡血藤、路路通;如兼胸痹心痛,可用丹参、檀香、赤芍、桂枝;如颈强肩臂疼痛,宜入葛根、姜黄;糖尿病则宜加鬼箭羽。
痰浊内盛、舌苔厚腻或血脂较高时,可重用僵蚕、胆南星、海藻,并增荷叶、苍术。
内热偏盛、面赤舌红,可酌予白薇、枸骨叶、女贞子、墨旱莲、槐花、夏枯草、黄柏、漏芦等滋阴泻火两顾。
阴精亏损、体虚显著时,可重用枸杞子、首乌、黄精、杜仲、牛膝、桑寄生、楮实子、麦冬;阴损及阳或阳气本虚,可配巴戟天、淫羊藿、黄芪、锁阳之温润,忌用刚燥之属。
失眠、心悸、紧张,除用重镇之品外,尚可加五味子、茯神、玉竹、熟枣仁养心宁神或参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通阳宁神两顾之法。
反应迟钝、记忆不敏,可重用首乌、续断、石菖蒲、远志、五味子以补肾荣脑、化痰开窍。
验案
张某,男,73岁。
初诊:1991年6月15日。
主诉:右手震颤2年余,伴反应迟钝半年。
患者来诊时右手不停震掉,如搓丸数票;平时不能持筷拿物,经常打碎碗碟;行走不稳,起步维艰,两年来逐渐加重。
精神不振,反应迟钝,近事过目即忘。
腰软足麻,小便淋沥,夜尿频多,面色黯红而枯槁。
舌质黯红、苔薄黄,脉细滑。
脑ct提示脑萎缩、腔隙性脑梗死;脑血流图示“两侧供血不平衡,左侧血流速度及流量下降,脑血管外周阻力增大”。
患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腰椎病多年。
此乃高年体虚,多病交织,肝肾亏虚为本,风痰瘀阻为标。
治则:息风潜阳、化痰祛瘀为主,兼顾培补肝肾。
组方:炙鳖甲15g(先煎),生石决明30g(先煎),牡蛎25g(先煎),炮山甲10g(先煎),炙水蛭5g,赤白芍各12g,炙僵蚕10g,广地龙10g,制首乌12g,生地黄12g,制黄精12g,川石斛10g,怀牛膝12g。
服药7剂,诉精神较前振作,腰膝酸软亦略好转,遂嘱原方连服两个月。
9月1日二诊:右手震颤较往昔减轻,但仍难控制。
病情不再进展,且有好转之势。
原方去炮山甲,加枸杞子10g以加重培本之力。
10月27日三诊:服药4月来,精神良好,反应灵敏,舌色改善,面容亦稍丰泽,右手震颤明显减轻,有时已可不抖,生活也已自理,唯下肢仍然有时麻木。
两便正常,苔薄舌淡红,脉细滑。
原法有效,因风象大减,转以培补肝肾为主。
组方:生地黄15g,制首乌15g,制黄精10g,枸杞子10g,赤白芍各12g,蒺藜10g,黄芪15g,炙鳖甲15g(先煎),生石决明30g (先煎),制南星10g,水蛭5g,川芍10g,丹参12g。
又服2月,右手震颤基本消失,唯激动或紧张时仍抖。
遂以本方稍事加减,予以巩固。
连续服药近五年,震颤已完全不发,其他自觉症状也均消失,血压平稳,糖尿病等兼病也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