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第2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

合集下载

作物栽培学复习提要课稿

作物栽培学复习提要课稿

作物栽培学复习提要第一章绪论概念: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内部组成及比例关系农业生产:作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微生物生产农作物:广义作物12大类(粮油棉麻糖果蔬杂桑药茶烟)、狭义作物又称农作物(大田作物、庄稼。

不含蔬、果、) ;(庄稼:人们日常所食用的一些谷物,即为“五谷”:黍、稷、(大、小)麦、菽(大、小豆)、稻)作物生产:作物利用光合作用产生干物质的过程作物栽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一系列农事活动生长分析法:这种方法的出发点是,作物的生育进程以蜘蛛的干物质积累来衡量,干物质积累又与光合面积有直接关系。

比较同一物种不同品种,或者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条件下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差异,可以再一定程度上鉴别品种的好坏,区分栽培技术措施的优劣。

生长发育研究法:此法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的天数测量植株的生长情况。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2、简述农业、农业生产、作物生产和作物栽培的相互关系3、简述作物生产在农业中的重要性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质4、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5、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6、代表人类的农耕文化;4、试述农业(作物)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复杂性;5、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任务:栽培作物包括作物、环境和措施三个环节。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是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即是作物栽培就是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生产潜力。

6、研究作物的地理起源有什么意义?意义:基因库、环境控制、农耕文化7、世界植物起源于哪12大地理中心?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马铃薯、甘薯、棉花、烟草等主要粮棉油农作物的起源地分别在什么地方?起源中心:中国-日本中心、印尼-印中中心、澳大利亚中心、印度斯坦中心、中亚中心。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2版)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2版)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2版)•目录:•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法•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一、农业的发生•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三、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四、我国作物的来源•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四、作物的分类•第四节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特点和经验•一、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天人合一”•二、我国历代的种植业传统——精耕细作•第五节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优势种植业布局•一、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评价•二、我国的种植业结构和优势产品区域布局•第六节农业发展历程和可持续发展•一、农业的发展历程•二、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三、粮食安全•四、可持续农业•五、作物栽培科技进步•复习思考题••第二章作物的生长发育•第一节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一、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三、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第二节作物的器官建成•一、种子萌发•二、根的生长•三、茎的生长•四、叶的生长•五、花的发育•六、种子和果实发育•第三节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一、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与阶段发育•二、作物在温度和光周期诱导下植株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三、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第四节作物生长的一些相互关系•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二、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四、作物的器官平衡•第五节作物的个体与群体•一、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二、作物群体的结构•三、作物群体是一个生产系统•复习思考题••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一、作物产量•二、作物产量构成因素•三、作物产量形成的特点•第二节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一、源、库、流理论•二、源、库、流的协调及其应用•第三节作物产量的潜力•一、环境资源与作物生产潜力•二、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第四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一、作物品质的概念•二、作物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第五节作物品质的调控•……•第四章作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五章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主要参考文献。

作物栽培学课后题答案

作物栽培学课后题答案

植物栽培学课后复习答案第一章作物概述1.作物栽培学研究对象,性质,任务是什么?作物栽培学是以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作物,环境及措施三者关系的一门学科。

性质:农业自然科学任务: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潜力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规律。

2.简述作物的概念:广义讲,凡对人类有应用价值,为人类所栽培的各种植物。

从狭义讲,作物是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农业上所指的粮棉油麻,烟糖茶桑蔬果药和杂等农作物。

3.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结合分类方法,作物分为五大部分:(1)粮食作物包括禾谷类,豆类,薯芋等三类作物。

A:禾谷类作物B: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

(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类作物糖料作物其他作物。

(3)绿肥及饲料作物。

(4)药用及调味品作物。

(5)再生能源作物。

4.研究作物栽培学的起源问题,实质目的:(1)寻找植物资源(2)基因库(3)多样性5.栽培作物与野生祖先存在哪些差异?主要表现几方面优点:生长迅速产品器官变大产量提高品质改善成熟一致种子休眠性变弱传播手段退化6.三大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7.双低油菜指:油菜籽低芥酸,硫甙含量8.提高粮食总产的途径:单产的提高播种面积的增加复种指数的提高第二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1简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名词解释)营养生长:以营养体本身为主要功能的器官的生长,如根茎叶的生长生殖生长:与作物生殖功能有关的器官的生长,如花果实种子等的生长①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在相当长时间内交错在一起;③彼此之间必然会发生相互影响,且各方对营养物质有明显的竞争2. 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是什么?关系如何生长: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是数量变化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植株形态有规律地变化(量变)生殖:作物在一生中,其形态结构及机能的质变过程,包括作物单一器官及整个器官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质变,从无到有)关系: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生长便没有发育,没有发育也不会有进一步的生长。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二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二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
分蘖:分蘖节上着生的腋芽 在适宜的条件能长成新的 茎。
分蘖是禾本科作物的基 本特性,不同种类禾本科 作物的分蘖特性不同。
(2)双子叶作物的茎
一般接近圆形,实心,由节 和节间组成。
其主茎每一个叶腋有一个腋 芽,可长成分枝。
(3)茎的功能
①支持植株上的叶、花、果实生长的作用,决定叶 面积分布与结实部位合理配置的重要因素。
2.1.3 种子的萌发
吸胀 萌动 发芽
无性繁殖种子的萌发
种子萌发的条件
水分 不同作物种子吸水量不同。 温度 不同作物种子发芽所需最低、最适、最高温 度不同,即使同一种作物,也因生态型、品种或品 系不同而有差异。 空气 种子发芽过程中,旺盛的物质代谢和物质运 输等需要强烈的有氧呼吸作用来保证,因此氧气对 种子发芽极为重要。 光照 喜光性种子 嫌光性种子
(2)硬实 硬实种皮不透水,不透气,故不能发芽, 一般采用机械磨伤种皮或用酒精、浓硫酸等化学 物质处理使种皮溶解,增强其透性。
(3)抑制发芽的物质 如因脱落酸、酚类化合物、 有机酸等。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改变光、温、 水等条件,或采用植物激素如赤霉素、细胞分裂 素、乙烯和过氧化氢、硝酸盐等化学物质予以处 理,使休眠解除。
指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占RGR= W1(T2-T1 )
原有数的百分率
(二)生长大周期和生长曲线
生长大周期(grand period growth):植物体或个别器官在生育 期所经历的“慢—快—慢”的生长过 程,叫作植物的生长大周期,也叫 “S”型生长曲线。
作物的生长一般呈“S”型生长曲线 1.缓慢增长期 2.快速增长期 3.减速增长期 4.缓慢下降期
(二)植物生长的基本特性
1、生长量上的“慢-快-慢”特 性 2、时间上的周期性 3、空间上的相关性 4、生理上的异质性

02作物栽培学-第二章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

02作物栽培学-第二章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

作物栽培学
第二章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作物栽培学 据《中国农学书录》记载,中国古农 中国农学书录》记载,
1.重农思想的贯彻 2.品种资源丰富 3.土地利用率高 4.精耕细作的栽培技术 5.丰富的古代农学典籍
书有542种 其中失传的有200种 书有542种,其中失传的有200种.在这些 542 200 农业专著中,记录了最早使用垄作栽培, 农业专著中,记录了最早使用垄作栽培, 绿肥轮作,生物防治嫁接技术等大量科技 绿肥轮作, 资料.中国的古代农学,堪称世界一流. 资料.中国的古代农学,堪称世界一流.
作物栽培学
第二章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发展 作物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规律及机理, (1)作物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规律及机理,高产 二,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群体生育各期的形态生理特征和指标. 群体生育各期的形态生理特征和指标. (一)中国古代作物栽培学 各种环境因素与作物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 (2)各种环境因素与作物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 1.重农思想的贯彻 各部器官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各部器官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以及综合诊断的原理 与方法. 与方法. 2.品种资源丰富
3.土地利用率高 4.精耕细作的栽培技术 5.丰富的古代农学典籍
(3)栽培措施的作用原理和高产群体的调控原则等. 栽培措施的作用原理和高产群体的调控原则等.
(二)现代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学
1.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基本研究方法和作物栽培学理论体系
作物栽培学
第二章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发展 棉,油菜等作物上探索建 在水稻,小麦,玉米, 在水稻,小麦,玉米, 立了正确诊断各部器官生育进程的作物叶龄模式; 二,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立了正确诊断各部器官生育进程的作物叶龄模式;高 产群体 "黑黄"节奏的叶龄模式;高产群体生育各期 黑黄"节奏的叶龄模式; (一)中国古代作物栽培学发展数量的叶龄模式;调控措施运用时间的叶龄模式, 发展数量的叶龄模式;调控措施运用时间的叶龄模式, 从而使栽培措施的运用规范化,模式化.叶龄模式把 从而使栽培措施的运用规范化,模式化. 1.重农思想的贯彻 作物模式栽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是我国对作物栽培 作物模式栽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2.品种资源丰富 理论与技术体系改进的重要贡献. 理论与技术体系改进的重要贡献.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要完成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复杂性:研究对象(作物,环境,措施)是极其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季节性:大田作物“不违农时”,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地区性:大处说,不同的地区;小处说,不同的地块变动性: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4、作物栽培的研究法1)生物观察法: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2)生长分析法: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3)发育研究法:对稻麦,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4)生长发育研究法: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分化数、退化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5)产量对比法:就是对不同作物品种或不同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田间小区或大田对比试验.这种对比发一般要设置若干个处理、安排若干次重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收货时进行测产、考种,最后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1、农业的发生农业起源的根本诱因可能是人口的不断繁衍和天然食物的短缺.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最具突破性的飞跃。

2、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公元前7000年,穆雷贝特(叙利亚),采集野生小麦和大麦,可能栽培过公元前5000年,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已栽培大麦和小麦公元前6000—7000年前,中国,普遍种植水稻公元前5500-3000年,非洲撒哈拉,栽培高粱和御谷之类公元前3600年,埃及,种植小麦和大麦公元前6000年,墨西哥定居村社,种植籽粒苋、玉米、豆类、南瓜和甘薯公元前4000年,南美的阿亚库乔人,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和豆类欧洲,希腊,种植小麦和大麦3、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作物栽培学第二章作物生长发育

作物栽培学第二章作物生长发育

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划分通常以花芽分 化(禾谷类作物称为幼穗分化)为界限,之前称之为 营养生长,之后称之为生殖生长。实际上营养生长
和生殖生长之间并无严格界限,有很长一段时间作
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同时迚行的。
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依据其器官建成和生
长中心的不同,大多数作物全生育期可划分为三个
阶段,即营养生长阶段、营养与生殖生长并迚阶段
以及生殖生长阶段。
二、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生长和发育虽然在概念上有所区分,在作物生命过程中 却是不能单独迚行的,而是交织在一起迚行的。 在农学上,为了表示作物的生长发育迚程,一般采用以下 几种方法: (1)物候期,如出苗、越冬、返青、起身、分蘖、拔节、 抽穗、开花、乳熟期、蜡熟期等。 (2)器官建成期,如叶原基分化期、小穗分化期、小花分化 期、雌雄蕊分化期、四分体分化期、抽穗、开花、籽粒建成 期等。 (3)生育时期,如苗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 等。 (4)干物质积累过程。
作物器官的建成包括种子萌发、 根、茎、叶,分蘖和穗(花芽)的分 化、籽粒建成(纤维发育、块根块茎 膨大)等。
一、种子与种子发芽
1.种子的概念
植物学中的种子仅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 繁殖器官,而作物生产中所说的种子则泛指用来繁 殖下一代作物的播种材料。根据其来源和特点,农 业生产中的种子可分成三类。
拔节期是幼穗分化时,在靠近地面的地方用手 可以摸得到有2-3cm的茎节的时期。
此期雄性生长锥伸长,叶龄指数30左右。
大喇叭口期:在玉米果穗位叶及其上下两
叶(即穗三叶)开始抽出而未展开之际,植株
心叶丛生,上平中空,状如喇叭,故称为大喇
叭口期。此期在最上部展出叶与未展出叶之间
的叶鞘部位,能摸到软而有弹性的雄穗。 玉米在大喇叭口期内部雄穗分化进入四分 体期,雌穗正处于小花分化期,叶龄指数在61 左右。此时是肥水敏感期,也是肥水需求高峰 期,因此是施肥灌溉的重要时期。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总论)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总论)
2.作物生长的S形生长过程有何应用价值?
3.作物的生育期、生育时期、物候期的含义是什么?
4.什么叫作物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三性”在生产与科研上有何意义?
5.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关系如何?
6.研究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有何实际意义?
7.作物个体与群体关系如何?如何协调两者关系以促进作物高产?
1.3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1.3.1生育期
作物一生从播种到成熟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总天数称该作物的生育期。但其准确计算应从籽实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1.3.2生育时期
在作物一生个体发育过程中,因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物在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特性上出现显著不同的各阶段,称作物的生育时期。
第二节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备注
1.2.2 S形生长进程的应用
1.在作物生育过程中应密切注视苗情,使之达到该期应有的长势长相,向高产方向发展;同时,S形曲线也可以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是否正常的依据之一。
2.作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逆的,各种促进或抑制作物生长的措施,都应该在作物生长发育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用。
3.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通过S形生长周期的步伐不同,生育速度各异,在控制某一器官生育的同时,应注意这项措施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2、半冬性类型对低温的要求介于冬性和春性之间。一般为中熟或早中熟品种。
3、春性类型对低温的要求不严格,一般为极早熟、早熟和部分早中熟品种。
2.1.2作物的感光性
作物品种的生育转变随日照长短不同而发生变化的特性,称为作物的感光性,也称光周期现象。
1、短日照作物日照长度短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
2、长日照作物日照长度长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
在作物生活中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没有生长便没有发育,没有发育也不会有进一步的生长,生长—发育、发育—生长是交替推进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发芽:萌动之后,胚继续生长,禾谷类作物当胚 根长至。
3、种子发芽的条件
• 水分:不同作物种子吸水量不同,含淀粉多的种 子吸水量较少,如小麦为种子的150%~160%, 玉米为137%;含蛋白质、脂肪较多的种子则吸 水量较多,如大豆为220%一240%。
S形生长进程的应用
• 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是否正常的依据之一。 在作物生育过程中应密切注视苗情,使之达到该 期应有的长势长相,向高产方向发展
僵苗→2次生长
• 决定调控时间。作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逆的,各 种促进或抑制作物生长的措施,都应该在作物生 长发育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用
控制株高、稻粒的生长
• 作为调节各器官平衡生长的参照。同一作物的不 同器官,通过S形生长周期的步伐不同,生育速 度各异,在控制某一器官生育的同时,应注意这 项措施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手压开始有硬物感觉。
• 蜡熟:稻穗中部籽粒内容物浓黏,手压有坚硬感, 无乳状物出现。
• 成熟:谷粒变黄,米粒变硬。
棉花 • 出苗:子叶展开。 • 现蕾:第一个花蕾的苞叶达3cm。 • 开花:第一果枝第一蕾开花。 • 吐絮:有一铃露絮。
大豆 • 出苗:子叶出土。 • 分枝:第一个分枝出现。 • 开花:第一朵花开放。 • 结荚:幼荚长度2cm以上。 • 鼓粒:豆荚放扁,籽粒较明显凸起。 • 成熟:豆荚呈固有颜色,用手压有裂荚,或摇动
2、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为s形生长过程
缓慢增长期
种子内细胞处于 分裂时期和原生 质积累时期,生 长比较缓慢。
快速增长期
细胞体积随时间而呈 对数增大,因为细胞 合成的物质可以再合 成更多的物质,细胞 越多,生长越快
缓慢下降期
生长速率下降, 因为细胞成熟并 开始衰老
减速增长期
生长继续以恒定 速率(通常是最高 速率)增加
(株高伸长、茎杆加粗、叶片的扩展、叶面积增 加),器官的增加(叶片数量、分蘖、根分支)。 • 内部状态上的变化:细胞数目的增多和细胞体积 的增加,它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完成的。
种子吸水后,体积增加 是……?
• 发育: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 成过程。
• 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 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如幼穗分 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分蘖芽的产 生、气孔发育等。
• 温度:种子发芽是在一系列酶的参与下进行的, 而酶的催化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不同作物种子发 芽所需最低、最适、最高温度不同,即使同一种 作物,也因生态型、品种或品系不同而有差异。 小麦2~4℃, 15~22℃, 30~35℃;玉米10~ 12℃ ,22~26℃ ,32~35℃。
• 氧气:种子发芽过程中,旺盛的物质代谢和物质 运输等需要强烈的有氧呼吸作用来保证,因此氧 气对种子发芽极为重要。各种作物种子萌发需氧 程度不同,花生、大豆、棉花等种子含油较多, 萌发时较其他种子要求更多的氧。
谷子等的颖果,荞麦和向日葵的瘦果,甜菜的聚 合果等 ③无性繁殖用的根或茎。如甘薯的块根,马铃薯的 块茎,甘蔗的茎节等
2、种子萌发过程
种子的萌发分为以下3个阶段
• 吸水:种子吸收水分膨胀达饱和,贮藏物质通过 酶的活动,水解为可溶性糖、氨基酸、甘油和脂 肪酸等。
• 萌动:这些物质运运输到胚的各个部分,转化合 成胚的结构物质,从而促使胚的生长。生长最早 的部位是胚根。当胚根生长到一定程度时,突破 种皮,露出白嫩的根尖,即完成萌动阶段。
• 棉花:从种子出苗—棉铃开始吐絮 中熟陆地棉品种 120~140天
• 马铃薯:从种块出苗—新块茎收获 春薯60~70天
4、作物的生育时期
• 作物的一生中,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在 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特性上都会发生一系列 变化,根据这些变化,特别是形态特征上的显著 变化,可将作物的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若干个生育 时期。
植株有响声。
第二节 作物的器官建成
一、种子萌发 1、作物的种子 • 植物学概念: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
殖器官。 • 作物生产概念: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
材料,它包括植物学上的3种器官。 ①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种子。如豆类、麻类、
棉花、油菜、烟草等作物的种子 ②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如稻、麦、玉米、高粱、
第二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 作物生长与发育的特点 第二节 作物的器官建成 第三节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第四节 作物的相关性
第一节 作物生长与发育的特点
1、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 • 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
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 外部部状态上的变化:植物个体、器官的长大
棉花:促苗←→现蕾
3、作物的生育期
• 概念: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 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 示。其准确计算方法是从籽实出苗到作物 成熟或收获的天数。
• 作物生育期长短主要是由作物的遗传性和 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的。
• 早熟品种单株生产力低,晚熟品种单株生 产力高
• 水稻、小麦:从籽实出苗—新籽实成熟 中稻粳稻品种 130~140天 半冬性小麦品种 210~220天
• 稻、麦类: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 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
• 玉米:出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 吐丝期、成熟期
• 豆类: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 期、成熟期
5、作物的物候期
•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如植物发芽、开花等 • 物候期:生物周期性现象变化的时间点
出苗期:50%以上种子出苗的起始日期; 拔节期:禾谷类作物全田>50%茎基部节间开始 伸长的日期; 开花期:全田50%以上植株开始开花的日期。
• 种子的寿命 指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
多数种子的寿命较短,一般为1—3年,例如花生 种子的寿命仅有1年,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 种子为2年。也有少数作物种子寿命较长,如蚕豆、 绿豆能达6~11年。种子寿命长短与贮存条件有密 切关系。
始期:全田10% 盛期:全田80%
水稻
• 出苗:不完全叶突破芽鞘,叶色转绿。 • 分蘖:第一个分蘖露出叶鞘lcm。 • 拔节:植株基部第一节间伸长,早稻达lcm,晚
稻达2cm。 • 孕穗:剑叶叶枕全部露出下一叶叶枕。 • 抽穗:稻穗穗顶露出剑叶叶鞘lcm。 • 乳熟:稻穗中部籽粒内容物充满颖壳,呈乳浆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