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
作物栽培学知识点

作物栽培学知识点作物栽培学知识点作物栽培学知识点总论部分绪论农业——最原始、最古老、最根本的产业农业——综合性的生产大农业——农、林、牧、渔、副(加工业) 狭义农业——“五业”中的农业,是指以作物为种植对象的农业生产。
广义的作物:是指从野生植物中选择出来,经人工引种驯化后的所有栽培植物,其产品能满足各种生产目的和用途。
狭义的作物:是指农田大面积栽培的植物,如:棉、麻、粮、油、烟、糖等,一般称之为农作物或大田作物,俗称“庄稼” 。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要求,并采取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作物生产概况全球可耕地面积为14 亿hm2,2011 年人口为70亿,人均耕地约0.2hm2中国耕地面积1.21 亿公顷(2008)人口13.41 亿(2010) 人均耕地约0.0903 公顷粮食总产54647.7 万吨,其中谷物49637.1 万吨稻谷19576.1万吨小麦11518.1万吨玉米17724.5万吨中国粮食需求预计2050 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 亿,粮食需求由现在的5 亿t 增加到7亿t,总耕地面积基本维持在1.2亿hm2 或少量减少。
粮食单产需由4200kg/hm2 增加到26000kg/hm2 目前的技术,中国可能满足不了这个需求,需要在科学与技术方面投入巨大的努力在农业税收政策、土地使用权、农民教育政策方面需要有所变动未来40 年内中国农业发展的限制条件20%的现有农业劳动力;(3.1 亿-- 0.6 亿)80%的人均现有耕地;(0.1 hm3 -- 0.08 hm3)100%的目前农业用水量;(1997 年的总用水量5566 亿m3,其中农业用水3920 亿m3,占70.4%。
2050 年的全国总供水量6850 亿m3,农业用水3932 亿m3)50%的目前使用的杀虫剂、除草剂,以及与现在等量的非可再生资源。
作物栽培学第二章作物生长的发育特性1-2

作物生长、分化与发育的关系可分为四个类型:
协调型 徒长型
早衰型 僵苗型
2. 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
“S”形生长过程:作物的个别器官、整个植株的生长以
及作物群体的建成和产量的积累均经历前期较缓慢、中期 加快、后期又减缓以至停滞衰落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一 条“S”形的曲线。
“S”形生长进程理论的应用
性生殖形成的胚珠(ovule)发育成的繁殖器官。 共识的植物学种子:由被子植物经过有性生殖形成的 胚珠或子房(ovary)发育成的种子或果实(fruit)。
作物学意义: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包括三类繁殖器官。 ——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 ——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
——无性繁殖器官
1.2 有性繁殖种子及其萌发
2.3.2 直根系作物 直根系建成:双子叶作物的胚根伸长延续形成主根。
——主根上发生侧根和次生侧根构成强大的直根系;
豆科作物的直根系上着生根瘤,因而具备生物固氮功能。
2.3.3 块根作物
块根建成:
——最初的种子根或初生根膨大形成肥 大的肉质根,块根上着生细根。
肉质根的形状有圆筒形、圆锥形、扁
分蘖期:全田有50%植株出现第一分蘖的时间称为分蘖期
(tillering stage)。
有效分蘖(effective tiller)
——早期发生的低位(低次)分蘖能正常抽穗结实(单 穗结实5粒以上)称为有效分蘖。 ——有效分蘖具有独立的次生根系。
3.1.3 禾谷类作物茎、蘖的生长 禾谷类作物的茎或蘖的顶端同时分化形成茎节和叶原 基,以后茎节居间分生组织伴随叶鞘的伸长而伸长。 ——节间伸长一般由下部节开始,依次向上。
分化(differentiation) ——从一种同质的细胞类型转变成
作物栽培学总论大纲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一、农业的发生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1.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关系1.作物栽培的特点2.作物栽培的研究法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 三、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四、我国作物的来源 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四、作物的分类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作物引种的概念和理论 2.作物引种应吸取的教训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3.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分类第四节: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特点和经验1.我国古代农学思想:“天、地、人”合一2.我国历代的种植业传统—-精耕细作 的表现第五节: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优势种植业布一、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评价二、我国的种植业结构和优势产品区域布局2.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价1.我国农业生产的结构2.我国的种植业结构 1.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3.我国大田作物的生长状况4.我国优势种植业产品区域布局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第六节:农业发展历程和可持续发展一、农业的发展历程二、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三、粮食安全法1.农业的发展历程1.可持续农业的含义2.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5.生物技术与作物改良第一章、绪论四、可持续农业五、作物栽培科技进步 1.高产研究与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2.作物品质改良及安全食品生产3.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新型栽培制度建立4.农业信息化及精确定量栽培第一章第一节: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 第二节:作物的器官建成一、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三、作物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1.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2.作物生长与发育的关系以及不同1.作物生长的四个时期2.S型曲线1.作物生育期概念2.作物生育期的概念一、种子萌发二、根的生长1.根的功能2.根系的类型3.影响根生长的条件4.种子的寿命和种子休眠4.根的生长过程2.茎的机能1.茎尖分生组织的作用三、茎的生长四、叶的生长4.作物茎的生长过程5.影响茎、枝生长的因素1.作物叶的分类3.作物茎的分类及其各自特点2.作物叶的生长过程3.影响叶生长的一些因素第二章3.作物的物候期概念1.作物种子分类2.作物种子萌发过程3.种子发芽的条件五、花的发育六、种子和果实发育 2.作物的种子和果实3.种子和果实的发育4.影响种子和果实发育的因素1.果实的结构2.开花、授粉和受精的定义3.影响花器官分化、开花授粉受精的外界条件1.花器官的分化第三节: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第四节:作物生长的一些相互关系一、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与阶段发育二、作物在温度和光周期诱导下植株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三、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1.作物感温性及春花作用2.作物感光性及光周期现象3.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1.形态和结构的变化2.生理生化的变化2.光敏色素的变化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二、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1.地上部与地下部物质的相互交换2.地上部与地下部重量保持一定比例3.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对地下部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不同1.禾谷类作物营养器官间的同伸关系2.双子叶作物器官间的同伸关系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四、作物的器官平衡第二章1.引种上的应用2.栽培上的应用1.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协调发展3.在育种上的应用第五节:作物的个体与群体一、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二、作物群体的结构三、作物群体是一个生产系统1.群体与个体的关系2.群体的水平结构3.群体的垂直结构4.“大田切片法”5.生长分析1.作物种群的大小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二节: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第三节:作物产量的潜力一、作物产量 二、作物构成因素三、作物产量形成的特点一、源、库、流理论1.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2.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1>.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2>.收获种子的作物 二、源、库、流的协调及其应用 二、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一、作物品质二、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一、环境资源与作物生产潜力1.源第四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第五节:作物品质的调控一、作物品质的遗传调控1.太阳辐射与光和生产潜力2.温度资源和光温生产潜力3.水资源与光温水生产潜力4.土壤资源与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第三章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2.库3.流1.提高品种的光和效率3.降低呼吸消耗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2.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 1.概念2.评价指标3.主要类型1.糖类的形成与积累2.蛋白质的形成与积累3.脂类的形成与积累4.维生素的形成与积累5.一些特殊物质的形成与积累 二、作物品质的环境调控 1.常规育种与作物品质改良2.利用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质3.品质优异的作物品质资源的利用 3.品质随化肥的变化4.灌溉对作物品质的影响5.生长调节剂对改善品质的作用 7.收获期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2.品质随种植密度的变化6.病虫害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品质随播种期的变化第一节: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作物与光的关系一、作物的自然环境二、作物的人工环境三、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一、光对作物的生态作用及作物的适应性3.光谱成分对作物的作用1.环境因素的分类2.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二、作物对光的吸收转化与产量第四章、作物与环境的关系第四章1.光照强度的作用2.日照长度的作用第三节:作物与温度的关系一、温度对作物的生态作用二、极端温度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三、温度对作物分布的影响2.目前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2.土壤因素3.地形因素4.生物因素5.人为因素1.气候因素2.主导因素3.环境因素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调性4.环境因素作用的阶段性5.环境因素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2.改善光合性能是作物增产的根本途径1.作物对光能的利用1.光能利用率的理论值2.光合性能的基本规律及其调节1.光合性能的概念以及与其产量关系2.作物的“播性”与春化处理3.作物的基本温度4.地温与作物根系生长5.温度与干物质的积累1.温度的节奏性变化与作物生产6.积温与作物的生产2.高温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1.低温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2.冻害、冷害与霜害3.作物对低温的生态适应性与抗寒性的锻炼4.抗寒的农业措施1.作物的抗寒能力2.作物对高温的适应性1.高温对作物的伤害作用第四节:作物与水的关系第五节:作物与空气的关系及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二、旱涝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三、水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空气成分及其对作物的生态作用2.CO2浓度与作物产量二、大气环境对作物生产的影响第四章1.田间CO2浓度的变化和作物CO2平衡2.作物的抗涝性2.作物抗旱性的特点3.有限水分亏缺下作物的补偿效应4.抗旱锻炼1.旱害2.涝害及作物的抗涝性1.干旱对作物的危害性及作物的抗性1.涝害对作物的影响2.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对气候灾害的影响4.对土壤肥力和肥效的影响5.大气中CO2浓度增加1.对作物布局和副种指数的影响6.对病虫害的影响3.作物水分利用率1.作物对水的反应2.作物的水分平衡2.关于污水灌溉问题1.水体污染对作物的危害2.水体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临界浓度2.关于共生固氮1.CO2对作物的生态作用2.二氧化碳、氟化物和氮氧化物3.臭氧4.酸雨1.温室效应第六节:作物与土壤的关系第四章一、土壤对作物的生态作用3.土壤生物性质与作物的生态关系二、土壤污染与作物2.土壤化学性质与作物的 生态关系1.土壤物理性质与作物生态环境的关系2.土壤水分3.土壤空气4.土壤温度1.土壤地址和结构2.作物与土壤养分3.作物与土壤有机质1.作物与土壤酸碱度1.土壤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土壤污染的治理方法第二节:整地与土壤培肥技术第三节:播种与育苗技术1.最少养分律2.报酬递减律一、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二、施肥技术第五章1.轮作倒茬2.增施有机肥一、作物及其品种布局二、作物种植方式3.深耕改土和客土改良第一节:作物栽培制度一、土壤培肥技术:措施二、整地技术 4.因土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1.撒播2.条播3.穴播一、播种技术:播种方式二、育苗与移栽技术 4.精量播种第四节:营养调节技术3.养分互作律1.施肥原则2.施肥量的确定性和推荐施肥技术1.营养结合的原则2.营养平衡的原则3.安全生态的原则4.经济高效的原则3.肥料的种类1.有机肥料2.无机肥料3.微生物肥料4.施肥时期1.基肥2.种肥3.追肥5.施肥方式1.全层施肥2.表层施肥3.集中施肥4.根外追肥第五节:水分调节技术一、水分吸收规律二、灌溉方式与技术第五章第九节:收获技术一、收获时期的确定二、收获方法三、产后处理和储藏2.摘取法 3.倔取法1.刈割法第六节: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二、病虫鼠防治技术 三、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四、人工控旺技术一、杂草防除技术第七节:覆盖栽培技术一、覆盖的作用二、覆盖物的种类及方法三、覆盖栽培管理技术1.提高土壤温度2.保墒1.秸秆覆盖2.地膜覆盖3.沙石覆盖。
作物栽培学

作物生产是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日光能转化为有机物质中的化学潜能的过程。
实质上是人类栽培并利用绿色植物转化太阳辐射能为农产品中的潜能,以取得自身所需能源的过程。
作物栽培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进品质为目的的一系列农事活动.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一)作物产品是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三)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四)农业的基础产业作物生产的特点(一)严格的季节性作物生产是依赖于大自然的、生产周期较长的社会产业。
遵循“不违农时”的原则(二)明显的地域性①自然条件不同,包括维度、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利等;②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等的差异,也构成了作物生产的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适于栽培不同的作物,即使在同一地点的不同地块所种植的作物也不应当强求一律。
(三)生产的连续性(四)技术的适宜性(五)系统的复杂性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是水稻和玉米,其次是小麦和油料作物。
单产和总产最高的作物依次是水稻、玉米、小麦。
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1.生产率目标主要是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①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作物的产量潜力;②改善和提高作物生产中的管理水平(栽培技术) 2.可持续性目标3.食物安全目标4.经济高效目标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1.建设高产农田 2.改革种植制度 3.普及优良品种4.发展先进适用技术(1)作物信息技术(2)优质高产高效技术(3)可持续生产技术作物栽培的实践活动过程,包括环境、作物、措施三大方面野生植物的这些性状有利于繁衍后代和适应苛刻的生存条件。
栽培作物的这些性状有利于人类而被选择的结果。
作物的传播 :(一)自然传播方式(二)人为传播方式一般将春种秋收的整个生产过程称生产周期。
在实际生产上,人们常常把从出苗到植株成熟收获看作是作物的生命周期。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作物栽培学 2

一、绪论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是指由野生植物经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狭义是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
2、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3、轮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或不同年度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4、间作:在同一块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5、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套作是一种集约利用时间的种植方式。
6.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7. 同伸关系: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规律的生长和发育水稻名词解释:1、生育期:作物从种子萌动到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时间2、生育时期:各个生育时期视为作物全田出现形态显著变化的植株达到规定百分率的时期(各个生育时期看成形态出现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并以该时期始期到下一生育时期的天数计。
3、经济系数:也称收获指数,指作物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反映了作物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5、蒸腾系数:指制造每克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克数。
(无单位)6、有效分蘖:发生较早的分蘖,能生长发育至抽穗、结实。
7、无效分蘖:发生较迟的分蘖,可能生长逐渐停滞直至死亡。
8、同伸关系:指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和发育,称为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
11、发芽势:表示种子的发芽的整齐度,以规定的时间内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数来衡量.12.发芽率:是指发芽试验的终期,在规定的日期内全部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的百分率13、返青期:秧苗移栽后到秧苗恢复生长的过程。
16、幼苗期:从稻种萌动开始到3叶期称幼苗期。
南农栽培各论重点讲义资料

一、作物: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作物: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作物二、作物学:研究粮、棉、油等各类大田作物生产管理、遗传改良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体系。
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及其可持续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四、作物遗传育种学(crop genetics and breeding):研究作物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及种子生产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第二章五、农作物的分类方法农作物(field crops)——大田作物、庄稼其分类一般有下列方法:1、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p18传统分类法)(一)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豆(菽)类作物、薯类作物(二)经济作物(或工业原料作物):纤维类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类作物、其他作物(三)绿肥与饲料作物:绿肥与饲料作物(四)药用作物:药用作物六、作物的分布世界作物分布1、小麦(wheat),是世界栽培面积最大的谷物,总面积约2亿公顷。
北美洲、亚欧大陆2、水稻(rice),喜温好光喜水。
为世界第二大谷物,总栽培面积约1.5亿公顷,集中于东亚、南亚地区。
3、玉米(corn, maize),喜温好光耐旱为世界第三大谷物,主要优质饲料作物,总栽培面积约 1.3亿公顷,集中于亚洲、北美洲。
4、豆类:喜温,较耐旱。
亚洲、北美洲。
美国、巴西、中国——大豆5、薯类作物分布:以亚洲、非洲和欧洲其中甘薯主要分布在中国、尼日利亚、美国、巴西;马铃薯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国、印度、美国。
6、油菜其中亚洲(中国、印度)、北美洲(加拿大)、欧洲(法国)7、花生,亚洲、非洲8、向日葵俄罗斯、阿根廷。
9、棉花主要分布在三个植棉中心东亚——中亚——南亚中心:中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北美洲——南美洲中心:美国、墨西哥、巴西,其中美国年产100万吨以上。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2版)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2版)•目录:•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法•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一、农业的发生•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三、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四、我国作物的来源•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四、作物的分类•第四节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特点和经验•一、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天人合一”•二、我国历代的种植业传统——精耕细作•第五节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优势种植业布局•一、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评价•二、我国的种植业结构和优势产品区域布局•第六节农业发展历程和可持续发展•一、农业的发展历程•二、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三、粮食安全•四、可持续农业•五、作物栽培科技进步•复习思考题••第二章作物的生长发育•第一节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一、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三、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第二节作物的器官建成•一、种子萌发•二、根的生长•三、茎的生长•四、叶的生长•五、花的发育•六、种子和果实发育•第三节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一、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与阶段发育•二、作物在温度和光周期诱导下植株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三、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第四节作物生长的一些相互关系•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二、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四、作物的器官平衡•第五节作物的个体与群体•一、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二、作物群体的结构•三、作物群体是一个生产系统•复习思考题••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一、作物产量•二、作物产量构成因素•三、作物产量形成的特点•第二节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一、源、库、流理论•二、源、库、流的协调及其应用•第三节作物产量的潜力•一、环境资源与作物生产潜力•二、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第四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一、作物品质的概念•二、作物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第五节作物品质的调控•……•第四章作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五章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主要参考文献。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1958第一部作物栽培学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2.作物广义:指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作用狭义: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可利用植物3.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细胞在体积,重量,数量上的增加。
4.发育: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形成的过程,即作物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质的变化5.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
6.春化:一些二年生作物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的诱导,才能转为生殖生长。
这段低温诱导也称春化7.作物的感光性: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的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8.种子寿命:指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9.种子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10.作物群体:栽培条件下,同一田块上的生物个体群11.单一群体:一种作物组成的个体群,简称群体12.复合群体: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个体集合群体12.生物产量: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所形成的地上部13.经济产量: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14.作物产量: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15光周期:昼夜交替的时期16.积温:某一生育期或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17.活动积温: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18.有效积温:日均温度与生物学零度的差值的累加值19.经济/收获系数: 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20.复种:同一块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的种植方式. 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播种总面积/耕地面积*100%21.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方式22,抗涝性:作物对水分过多的适应能力,主要是地下水位过高和耕层水分过多导致的23.光饱和点:光合速率不受光照强度的影响而趋于稳定24.光补偿点: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实际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达到平衡25.温光反应特性: 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从营养生长变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和幼穗分化,进而开花结实,作物对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反应的特性,称为温光反应特性26. 积温;整个生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昼夜温度的总和,分为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27.活动温度:发育时期中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温度叫活动温度28.连作: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29.单作:同一田地只种一种作物30.混作:是把两种或以上的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种31.间作:同一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以上作物32.套作: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33.立体种植:从平面上,时间上,多层次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34.植物生长抑制剂:生长调节剂具有抑制植物生长,打破顶端优势,增加下部分枝的功效作物栽培学三大内容:生长与发育规律环境变化规律栽培管理规律作物的分类温度条件分类:喜温/耐寒按光周期反应分类见作物的感光性按CO2同化途径特点:分三碳作物四碳作物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分类:粮食作物:又分谷类豆类薯芋类作物经济作物:又分纤维油料糖料其他作物(烟草,茶叶这种)饲料和绿肥作物作物生长发育的概念1.生长是发育的基础,没有生长就没有发育2.不同环境条件影响不同,对生长有利不一定对发育有利S形生长过程作物器官,个体,群体的生长通常是以大小,数量,重量来度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
摘要: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是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
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是作物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主要理论,作物栽培的理论需要作物生产实践来检验;作物栽培的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如何指导作物生产实践。
这里简单介绍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四大理论的建立、内容以及有哪些应用等,仅共参考。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源库理论;叶龄模式理论;群体质量理论;化学调控理论。
引言
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优化决策、生长调控、栽培管理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而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也是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的基础,因此了解和掌握作物栽培理论体系是研究人员必须要做的功课。
本文简单的从四大理论的建立、内容以及有哪些应用等来阐述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以便今后的学习。
一、作物产量源库理论
(一)源库理论的建立
1928年,Mas on 和Ma sk el l 通过碳水化合物在棉株内分配方式的研究, 提出了作物产量源库理论来描述作物的产量形成。
在现代作物栽培生理研究中,特别是在超高产栽培理论的探讨中,常用源-流-库理论来阐明作物产量形成的规律。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衡,共同维持作物的生长。
(二)源库理论的内容
源是指作物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它包括作物的功能叶、绿色的茎杆、叶鞘、穗轴、果皮以及子叶、种皮、胚乳等其他非叶器官(绿色部分)。
库是指作物消耗或贮藏同化产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例如作物的根、茎、幼叶、花、果实以及发育的种子等。
代谢库:指大部分输入的同化产物被用来生
长作物组织细胞的构建和呼吸消耗,如生长中的根尖和幼叶等。
贮藏库:指大部分输入的同化产物被用来贮藏的组织和器官,如作物的种子、果实、块根、块茎等。
流是指作物源器官形成的同化产物向库器官的转移过程。
流的通道是叶、鞘、茎中的维管系统,其中穗颈维管束可看作源通往库的总通道,同化产物运输的途径是韧皮部,韧皮部薄壁细胞是运输同化产物的主要组织。
作物的源库流的形成和功能的发挥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制约,三者之间的关系受作物品种、生态条件和栽培技术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作物获得高,就要创建源库流特征协调,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平衡好群体的源库流关系。
(三)源库理论的应用
在育种方面,应培育具有理想株型的品种,形成高光效的群体;即源强、库大、流畅的光合性能;在栽培方面,应应尽量以形成合理冠层、提高群体冠层的光合效率为目的。
据研究认为:在低产水平时,源不足是限制作物产量的主导因素,增产的主要途径是增源与扩库同步进行,因此增产技术放在增源与扩库两个方面,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和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来提高群体的产量。
在中产阶段,增源的重点是提高光合速率和适当延长光合时间两个方面,扩库的重点是由增穗转向增加穗粒数和粒重;高产更高产阶段时,提高最适叶面积指数,改善株型是增加产量的主要途径。
二、作物群体质量理论
(一)群体质量理论的建立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到2000年出版专著《作物群体质量》,在自主创立中国特色作物栽培新理论体系的20年中,作物群体质量理论的共同性、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对高产栽培的普遍指导性,逐步被国内同行们接受认同,认为是作物栽培学的重大实质性创新;最早被鉴定的水稻群体质量调控技术被评价为是稻作史上的新突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二)群体质量理论的内容
作物群体质量包括群体以及有关的个体与各部器官的形态生理质量指标。
作物群体质量指标值是指对作物产量高低起决定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