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本科)》20年12月作业考核【川农大答案53401】
耕作学答案

耕作学答案一、名词解释1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2 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3 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4 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5 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6 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7 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 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9 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10 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二、填空题1 间套作的基本单元是带宽。
2 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
3 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豆类五种作物。
4 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幅宽和间距。
三、单项选择题1(3)2(5)3(4)4(3)5(2)6(3)7(1)8(3)9(5)10(1)四、简答题(共30分,每小题6分)1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1)明确对产品的需要,包括自给性与商品性需要两大部分。
(1分)(2)查清环境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
(1分)(3)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
(1分)(4)作物生态区、种植适宜区的划分与适生地的选择。
(1分)(5)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
(1分)(6)作物组成的确定。
(1分)2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的技术(1)改直播为育苗移栽。
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移栽技术已运用到棉花、油菜、烟草、甘薯、谷子、高粱上,甚至已试验应用到麻类、豆类、小麦、甘蔗、马铃薯等作物上,大有形成移栽农业之势。
自考06172《耕作学》历年真题学习资料电子书

自考 06172《耕作学》历年真题学习资料电子书目录1. 目录 (2)2. 真题目录 (2)2.1 200507 (2)2.2 200607 (4)2.3 200707 (5)3. 相关课程 (8)1.目录真题目录 ()200507()200607()200707()相关课程 ()2.真题目录2.1 200507耕作学试卷(课程代码6172)一、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 ) 1.农业自然资源2.作物布局3.休闲4.套作5.复种轮作6.沟垄耕作法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 5 小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7.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的综合技术体系。
8.养地制度包括、等方面,其中心目的是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9.耕层分为、和稳定层等三个层次。
10.我国东南丘陵山地水田旱地区,从熟制来讲,其耕作制度特点是以为主,为辅,复种指数达到180%。
11.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潜力的大小取决于,而潜力实现的程度又依赖于。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1. 5 分,共 1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三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2.报酬递减律作为耕作制度建立的基本原理之一,其最早的描述者为【】A . A . R.Turgot B.E.A . MitsCheriChe C.J. H .Thunen 13.土地的气候生产力潜力的预测公式为【】A .Y LTW =1(Q)· f 2(T) · f3(W)B .Y L=·(Q)C.Y LT=1(L) · f2(T)14.下列是短日照作物的是【】A .甘蔗B .高梁C.水稻15.小麦与豌豆混合播种,表示为【】A .小麦‖豌豆B.小麦 +豌豆C.小麦×豌豆16.下列哪种土地当量比值(LER) 表示作物问套混播的效果好【】A .LER=B . LER<I C. LER>I17.下列作物中,耐连作的作物是【】A .水稻8.番茄C.马铃薯18.有关第一性生产与第二性生产二者之间关系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A.第一性生产决定第二性生产B.第二性生产决定第一性生产C.二者之间无必然联系19.就用地与养地功能而言,油菜是【】A .养地作物B.耗地作物C.兼养作物20.土壤耕层的厚度一般为【】A . 15~ 25cmB . 10~15cm C. 20~ 35cm21.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是【】A .自然条件B .社会经济条件C.耕作传统四、简答题 (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22.研究和制定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3.耕作制度按集约度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24.作物布局有何意议?25.简述轮作中如何安排茬口顺序。
四川农业大学20年12月《自然地理学(本科)》作业考核-答案

1.四季变化最明显的地区是()。
A.北回归线附近B.热带C.温带D.寒带答案:C2.土壤分布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主要是由于()。
A.气候的变化B.母质分布的变化C.地貌的变化D.人为影响答案:A3.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
A.地面辐射差额B.地面净辐射C.地面有效辐射D.地面长波辐射答案:C4.地球自转的周期是()。
A.恒星日B.太阳日C.24小时D.不断变化答案:A5.土壤的基本特征是具有()。
A.土壤矿物质B.土壤有机质C.土壤肥力D.土壤胶体答案:C6.演替是指在某个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代替的过程,按发展方向可划分为()。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B.顺行演替、逆行演替C.水生基质演替、早生基质演替D.原始演替、逆行演替答案:B7.牛轭湖是由()造成的。
A.曲流截弯取直B.喀斯特作用C.海岸泥沙运动D.基岩被风吹蚀答案:A8.不属于地表水的补给方式是()。
A.雨水补给B.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C.湖泊与沼泽水补给D.潮汐补给答案:D9.在下列褶皱中,褶皱强度最大的是()。
A.直立褶皱B.倒转褶皱C.翻卷褶皱D.倾斜褶皱答案:C10.沉积岩中粘土类沉积物成岩的主要方式是()。
A.胶结作用B.压固作用C.重结晶作用D.生物作用答案:B11.下列关于土壤空气说法正确的是()。
A.土壤空气主要来源于地面空气B.土壤空气不随时间、空间发生变化C.土壤中CO₂含量比大气中含量低D.土壤通气不良时,容易产生CH₄、H₂S和NH₃等还原性气体答案:AD12.太阳辐射中的()被绿色植物吸收利用最多。
A.绿光B.蓝紫光C.橙光D.红光答案:BCD13.自然地理环境按照受人为干扰程度的不同分为()。
A.天然环境B.经济环境C.人为环境D.社会文化环境答案:AC14.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土壤总是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界面上B.土壤是自然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C.土壤有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的功能D.土壤对岩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答案:BCD15.关于水分的大循环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耕作学-题库

耕作学-题库1、简述我国耕地质量不高的原因。
答案:1.发生龟裂的土壤,说明土壤缺水,使得土壤颗粒无法连接在一起而出现裂缝,只需要补充水分就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2.沼泽地与1恰好相反,土壤水分过多使得土壤中的缝隙都是水分,空气含量极少,不适宜耐性差的植物生存,因此需要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土壤水分含量就可以改善土壤结构。
3.缓坡上的梯田,由于在开垦之时一般的地表植被不多,使得土壤中积累有机物(腐殖质)的含量不多,这不利于土壤的团粒形成,也不利于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因此需要施农家肥,以改善土壤结构。
解析:2、简述农业生产的强烈的季节性。
答案:生产在时间分配上的特殊规律,即生产的一切活动都要按季节顺序进行,并有一定的变化周期。
成因;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
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必须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明显要求;因时制宜、抢季节、不违农时。
解析:3、简述植被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答案:植被覆盖对于减少地表径流以及水土流失是非常有效的。
因此一旦下雨,有植被覆盖的土壤,就可以较好地涵蓄水分,而不至于被雨水侵蚀,冲刷流走,从而造成水土流失。
严重点,突发暴雨的话,地质结构不稳定,土壤层不夯实的地表就会形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甚至泥石流,危害极大。
解析:4、简述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
答案:使用农具以改善土壤耕层构造和地面状况等的综合技术体系。
是耕作制度中土地保护培养制度的重要环节。
包括基本耕作(翻耕、深松耕等)和表土耕作(耙地、耢耱、整地、镇压、耖田等)两类。
各个单项土壤耕作措施有其独特效能,而要达到良好的耕层结构和地面状况,必须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作物种植方式等,采用一系列互相配套的土壤耕作综合措施。
土壤耕作综合措施可改良土壤耕作层的物理状况和耕层构造,使地表保持符合农业要求的状态。
解析:5、简述地形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答案: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四川农业大学20年12月《森林土壤学(本科)》作业考核-答案

1.在土壤中有利于土壤养分有效化的物质是()A.胡敏酸B.富里酸C.木质素D.单宁答案:B2.胡敏酸盐的溶解特征一般是()A.溶于水B.溶于酸C.溶于碱D.水、酸、碱皆溶答案:C3.根据微生物对营养和能源的要求,一般可将其分为四大类型。
所需能量和碳源直接来自土壤有机物质的类型是()A.化能异养型B.化能自养型C.光能异养型D.光能自养型答案:A4.土壤结构体是指土壤中的单粒相互胶结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土壤为近乎球状的土壤结构是()A.粒状结构B.团粒状结构C.块状结构D.片状结构答案:B5.有利于腐殖质的积累,但不利于有机质的分解的土壤是()A.石砾土B.砂质土C.壤质土D.粘质土答案:D6.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土壤生物是()A.植物根系B.土壤动物C.土壤微生物D.土壤昆虫答案:C7.卡庆斯基的土壤质地分类标准采用的是两级分类法,仅以土壤中的物理性砂粒和物理性粘粒的质量百分数为标准。
其中物理性砂粒大于()A.0.01mmB.0.02mmC.0.03mmD.0.04mm答案:A8.铝阶段(富铝化类型)这一阶段母质中的盐基和硅酸全部淋失,残留的只是硅铁铝的氧化物,形成鲜明的红色,母质呈()A.中性反应B.中至碱性反应C.酸性反应D.强酸性反应答案:D9.排水不良的土壤有利于()A.有机质的积累B.无机物的积累C.土壤生物的富集D.土壤养分的释放答案:A10.不利于腐殖质的积累,但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的土壤是()A.石砾土B.砂质土C.壤质土D.粘质土答案:B11.下列成土母质中属于残积母质的是()A.崩积物B.洪积物C.残积物D.风积物答案:C12.下列矿物中属于次生矿物的是()A.角闪石B.高岭石C.白云母D.斜长石答案:B13.富里酸的溶解特征一般是()A.溶于水B.溶于酸C.溶于碱D.水、酸、碱皆溶答案:D14.狭义的土壤肥力是指()A.土壤水B.土壤养分C.土壤空气D.土壤热量15.下列矿物中属于原生矿物的是()A.方解石B.高岭石C.蒙脱石D.正长石答案:D16.构成1:1型粘土矿物的基本单位是()A.二个硅氧片B.二个铝水片C.一个硅氧片和一个铝水片D.二个硅氧片和一个铝水片答案:C17.土壤容重指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包括孔隙)土壤的()A.烘干土重B.风干土重C.湿土重D.自然土重答案:A18.有利于腐殖质的积累,但不利于有机质的分解的土壤是()A.石砾土B.砂质土C.壤质土D.粘质土答案:D19.一个发育完全的土壤剖面,从上到下可划公出最基本的发生层次是()A.二个B.三个D.五个答案:B20.下列成土母质中不属于运积母质的是()A.崩积物B.洪积物C.残积物D.风积物答案:C。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耕作学作业题(一)一、解释名词1、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学科。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结构及其在空间(地域或地块)对时间(季节、年代)上的安排。
3、单作:在一块地上一年或一季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清种,华北称平作。
4、间作在同一块地上成行或带状(若干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通常为两种)生育季节相近(亦有不相近者)的作物。
二、简述题1、简述农业生产的严格地域性。
答:农业生产,是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资源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实现的。
因此,环境是向植物提供所需生活因素的质和量是形成产量的客观条件。
环境的异质性,不仅存在于大自然区域之间,甚至在小范围内,由于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相互作用常常引起环境生产潜力的巨大差异,要求完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利用途径。
因而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简述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四阶段。
答:1949-1958年为第一阶段,粮食产量达2亿吨;1959-1978年为第二阶段,粮食产量跃上了3亿吨;1979-1984年为第三阶段,粮食产量达4亿吨;1985-1996年为第四阶段,粮食产量跃上5亿吨。
3、简述农业生产应用连作的原因。
答:第一,在某些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宜某种作物的种植。
第二,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者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累积了丰富的高产稳定经验。
第三,在一些生产单位,适合于某一作物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作物种类少,相应的机械设备投资就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商品生产较高的地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可避免地出现商品性作物的连作。
第四,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和某些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连作中产生的问题。
第五,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不同,这是连作大量存在的原因。
三、论述题1、试论述垄作耕法中扣种的作业方法,以及垄作耕法的优缺点。
答:(1)扣种是一种垄耕作业,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用于大粒种子作物,如玉米、大豆等。
川农《耕作学(本科)》18年9月作业考核

(单选题) 1: 我国热量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A: 纬度北高南低;B: 纬度北低南高;C: 季节夏低冬高;D: 海拔低低高高。
正确答案:(单选题) 2: 在基本生活因素中,()为宇宙因素,大范围不能调控,只能安排作物适应。
A: 水;B: 光;C: 肥;D: 气。
正确答案:(单选题) 3: 10.合理套作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A: 充分利用时间;B: 充分利用土地;C: 充分利用水分;D: 充分利用养分。
正确答案:(单选题) 4: 12、合理间混作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A: 充分利用时间;B: 充分利用土地;C: 充分利用水分;D: 充分利用空间。
正确答案:(单选题) 5: 2.耕作学与作物栽培学不同,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提高()A: 作物单产;B: 作物品质;C: 作物的抗病性;D: 耕地年产量。
正确答案:(单选题) 6: 5. 气候生产潜力(YLTW)、光合生产潜力(YL)、土壤生产潜力(YLTWS)和光温生产潜力(YLT)的大小顺序()。
A: YLTW≥YL≥YLTWS≥YLT;B: YL≥YLTW≥YLTWS≥YLT;C: YL≥YLT≥YLTWS≥YLTW;D: YL≥YLT≥YLTW≥YLTWS。
正确答案:(单选题) 7: 9.下列种植方式中,属于立体种植的模式是()。
A: 马铃薯套作玉米;B: 垄稻沟鱼;C: 玉米间大豆间蘑菇;D: 稻田生态养鸭。
正确答案:(单选题) 8: 耕作学与作物栽培学不同,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提高()A: 作物单产;B: 作物品质;C: 作物的抗病性;D: 耕地年产量。
正确答案:(单选题) 9: 农业生产的中心任务是()。
A: 提高劳动生产率;B: 提高资金生产率;C: 提高肥料利用率;D: 提高光能利用率。
正确答案:(单选题) 10: 11.下列属于套作的有:()A: 玉米||马铃薯;B: 小麦/玉米;C: 大麦×豌豆;D: 稻—稻—稻正确答案:(单选题) 11: 下列表达式中属于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是()。
《耕作学》试题5答案.doc

〈〈耕作学》试题5答案题号―二三四五六七八合计满分1020203020100得分阅卷得分一、不定项选择(10分,每小题2分)1.下列作物属于耐旱怕涝作物是:(C)A、棉花B、水稻C、甘薯D、玉米2.作物生态条件存在少量缺限,但人为地采取某些措施后容易弥补,作物生长与产量较好,产量变异系数小的区域称为:(B)A、最适宜区B、适宜区C、次适宜区D、不适宜区3.多熟种植主要包括:(ABCD)A、间作B、套作C、混作D、复种4.忌连作的作物有:(AD)A、西红柿B、水稻C、小麦D、马铃薯5.基本耕作主要包括:(ABD)A、翻耕B、深松耕C、耙地D、旋耕得分二、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4分)1.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在一定地区,作物与自然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2.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3.密植效应:是指间(混)、套作复合群体的混合密度大于单作所起到的增产、增值效应。
4,轮作:是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5.耕层构造:是指耕层内各个层次中矿物质、有机质与总孔隙之间及总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
得分三、计算与分析题(20分,每小题10分)1.某单位有耕地600 hm2,其中粮田400hm2,果园200 hm2o粮田中有200 hm2小麦套种玉米,lOOhn?小麦收获后复种夏甘薯,lOOhn?玉米间作花生;果园中有100hm2 苹果间作蘑菇,lOOhn?冬枣间作小麦。
计算该单位粮田、果园及所有耕地的复种指数。
根据所学的理论,分析粮田高效的原因。
答案:粮田复种指数为1.75 ,果园复种指数为1.0 ,该单位耕地复种指数为1.5(6分)。
原因:①提高了播种面积;②利用了作物间的关系,如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可以互补地利用氮;③边际效应等。
(4分)2.某单位种植了500 hm2春夏玉米套作种植模式,每hn?平均产量为:春玉米6400kg, 夏玉米7800kg;而同等条件下单作,每hn?平均产量为:春玉米8000kg,夏玉米9750 kg o计算春夏玉米套作种植模式的土地当量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学(本科)》20年12月作业考核
红字部分为答案!
单选题
1.3.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是()。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土地利用率;
C.提高肥料利用率;
D.提高资金生产率。
2.()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A.作物布局;
B.复种;
C.种植制度;
D.间套作。
3.在我国的粮食作物布局上,广大南方地区以什么为主?()
A.水稻;
B.小麦和玉米;
C.油菜;
D.棉花。
4.11.下列属于套作的有: ()
A.玉米||马铃薯;
B.小麦/玉米;
C.大麦×豌豆;
D.稻—稻—稻
5.下列表达式中属于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是()。
A.YL=f1(Q);
B.YLT=f1(Q)?f2(T);
C.YLTW=f1(Q)?f2(T)?f3(W);
D.YLTS=f1(Q)?f2(T)?f3(W)?f4(S)。
6.我国热量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纬度北高南低;
B.纬度北低南高;
C.季节夏低冬高;
D.海拔低低高高。
7.15.在下列作物中,属于养地作物的是()。
A.禾谷类;
B.油菜;
C.薯类;
D.豆类。
8.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
A.前提;
B.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