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及危险源辨识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人体受到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因素的危害,引起人体健康问题的现象。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是探明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危害源和危险因素的过程,以及根据危害和风险的程度对它们进行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职业健康安全的核心就是管理危险源和控制风险的过程。
一、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是指发掘和说明工作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因素对工作者健康和安全的危害及可能造成事故的危险因素的过程。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的主要作用是保障工作环境的健康和安全,控制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危险源和危险因素,从而提高工作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1.物理因素物理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对工作者会产生影响的具有物理性质的因素,如辐射、噪声、震动、温度、湿度、通风等。
(1)辐射辐射是现代工作中常见的一种物理危害,如紫外线、电离辐射、电磁波辐射等。
这些辐射源照射时如不加注意,会导致重大的健康危害,甚至可以致癌。
(2)噪声噪声是工作环境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危害因素,如机器噪音、交通噪音、工具噪音等。
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会对人的听觉、神经系统和心理造成损害,导致耳聋、神经衰弱、失眠等。
(3)震动震动是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物理危害,如机械振动、工具震动等。
长期受到高频低阶的震动环境对人体各个器官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2.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能够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化学物质,如有毒气体、粉尘、液体、蒸气等。
(1)有毒气体有毒气体是工作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化学危害。
在化学工厂、煤矿、印染厂等工作场所,有毒气体的排放量很大,如氨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会严重影响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甚至可以致命。
(2)粉尘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大量粉尘对于工作者的健康影响非常显著。
如石棉粉尘、硅尘、铁锈粉尘、木屑等,长期暴露在这些有害粉尘中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肺癌等。
职业病风险辨识的基本方法

职业病风险辨识的基本方法职业病是指长期从事特定职业或工作环境中,由于接触特定物质、受特定工艺条件、作业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职工患上的与其工作环境相关的疾病。
为了避免职工受到职业病的侵害,需要进行职业病风险辨识和评估。
下面将介绍职业病风险辨识的基本方法。
职业病风险辨识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步骤:1.确定工作场所和工作岗位:首先,需要确定所要辨识的工作场所和工作岗位,包括工作环境、生产工艺、岗位性质等。
2.收集基本信息:收集有关工作场所和工作岗位的基本信息,包括生产工艺流程、使用的物质、作业方式、工时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技术资料、工艺流程图、使用说明书等来获取。
3.识别危险源: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危险源包括物理因素(如噪音、振动、辐射等)、化学因素(如有毒物质、有害物质等)、生物因素(如病原体、寄生虫等)以及人因因素(如工作强度、工作压力等)等。
4.评估危害程度:针对识别出的各个危险源,进行危害程度评估。
评估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危险源采用相应的评估方法,如物理因素可以进行测量、化学因素可以进行采样分析、生物因素可以进行病原学调查等。
5.分析暴露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分析职工接触危险源的情况。
包括接触途径、频率、剂量等方面的分析。
可以通过个人检查、工作环境监测等方式进行。
6.评估风险:根据危害程度和暴露情况,对风险进行评估。
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定性评估是通过对危害和暴露的综合分析,判断风险程度的高低,如低、中、高等级。
定量评估是基于具体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定量风险值,如概率、危害指数等。
7.制定控制策略: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控制策略可以分为工程控制、行政控制和个体防护措施等。
工程控制是通过改变工作环境、工艺流程等来降低危险源的含量和暴露水平。
行政控制是通过规章制度、职业卫生管理等方式来控制职工的接触情况。
个体防护措施是职工自身采取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设备等。
(完整版)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指南

(完整版)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指南1. 背景介绍本指南旨在提供关于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它适用于所有行业和组织,旨在帮助管理者和员工识别和评估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2. 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和确定可能对员工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的因素的过程。
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工作场所条件:包括场地布局、设备状态、环境因素等。
- 工作活动:包括物理活动、化学品接触、噪音暴露、辐射等。
- 工作任务:包括职位要求、工作负荷、工作时间等。
通过仔细观察、收集信息和与员工进行讨论,可以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3.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评估识别到的危险源对员工的潜在风险程度的过程。
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危险性:评估危险源的严重程度,并判断其可能造成的伤害。
- 暴露程度:评估员工可能接触到危险源的频率、时间和强度。
- 敏感性: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和特殊情况,如年龄、健康状况等。
通过综合评估危险性、暴露程度和敏感性,可以确定危险源对员工健康安全的风险水平。
4. 风险控制与管理基于风险评价结果,应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风险控制措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消除危险源:优先考虑消除危险源或减少危险源的使用。
- 控制措施:采取工程控制措施、管理控制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来减轻潜在风险。
- 监测和评估:定期监测和评估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
管理者应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并提供培训和指导,使员工能够正确使用和维护所提供的防护设备和措施。
5. 管理体系和改进建立和维护一个有效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于持续改进和保障员工健康安全至关重要。
管理者应确保以下方面的落实:- 确定职业健康安全政策和目标。
- 分配职责和权限,确保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得到有效执行。
- 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以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符合性。
水暖工工作危险源辨识预控

水暖工工作危险源辨识预控水暖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业,但工作中也存在着很多潜在的危险源。
针对这些危险源,需要进行辨识和预控,以保障工人的安全。
下面将介绍水暖工工作中的危险源并进行预控。
一、噪音、气体、粉尘等环境危害水暖工作常常需要在噪音、气体和粉尘等环境中进行操作。
长期处于这些环境中,容易造成社交障碍、听力下降、呼吸系统疾病等健康问题。
预控方法包括:1.选用防护设施,如耳塞、防护眼镜等。
2.设立良好的通风系统,保证空气流通。
3.遵守劳动卫生与环境保护相关要求,注意工作环境的整洁。
二、高处作业危害很多水暖工作需要进行高处作业,若不注意防护容易造成坠落、重伤甚至死亡。
预控方法包括:1.在进行高处作业前,必须清楚工作位置的安全性,如有不安全因素,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2.选用符合要求的安全带、安全网等安全设备,并确保正确使用。
三、机械设备危害水暖工作中会用到各种机械设备,如铣床、钻床等。
若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伤害。
预控方法包括:1.必须严格遵守机械设备的使用规范,明确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操作要求。
2.仔细检查设备的保护装置是否完好,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四、热、冷危害水暖工作中会用到各种热、冷介质,如蒸汽、高温水、冷却剂等。
若不注意防护,容易造成灼伤或冻伤。
预控方法包括:1.选用防护手套、面罩等防护装备。
2.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如穿戴符合要求的工作服装、隔热服装等。
以上是水暖工作的危险源辨识和预控的一些方法,水暖工在工作中需要注意这些危险源,加强安全意识,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管理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管理控制程序1.职业危害因素辨识:对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包括噪声、震动、有毒有害物质、粉尘、高温、辐射等。
2.设备设施辨识:对企业中的设备设施进行检查,识别存在的安全隐患,包括各种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等。
3.生产工艺辨识:对企业生产工艺进行分析,确定存在的安全风险,包括化工、冶金、汽车、建筑等各个行业的生产工艺。
辨识出危险源后,需要进行风险评价,即对风险的概率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风险矩阵法、层次分析法、事件树法等。
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将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确定风险的优先控制顺序。
管理控制程序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对危险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常见的管理控制措施包括:1.工作环境管理控制:通过调整工作环境的布局、改善通风、降噪等手段,减少职业危害因素的暴露。
2.工艺改进控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工艺进行改进,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3.安全设施控制:加装安全设施,比如防爆设备、灭火设备、泄漏预防设备等,提高事故应对能力。
4.培训教育控制: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对安全的认识和意识,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
5.管理制度控制: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规范作业程序,强化安全管理。
6.监督检查控制: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管理控制程序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识别潜在危险源,评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企业应该重视这一程序的建立和落实,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以保持企业的安全运营。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

人的因素 物的因素 环境因素 管理因素
b、《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国卫疾控 发〔2015〕92号)
粉尘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放射性因素 生物因素 其他
c、制药企业危害防治规范 (AQ/T 42552015)
C、按事故类别进行分类
a、《企业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
速记口诀: 物车机起电, 淹烫火坠塌, 顶水炮药瓦, 锅容其毒它。
b、职业病分类和目录(2013版)
2.危险源描述
A、危险源辨识应考虑的三个对象
公司所有(区域界定)的活动 所有的设备设施 所有的人员
B、危险源的描述举例
a、 错误:仓库甲醇的存放 正确:仓库甲醇存放区甲醇装卸作业发生甲醇泄露 b、 错误:菌种室灭菌柜 正确:菌种室灭菌柜消毒作业超压、超温 c、 错误:自动装盒机运行过程 正确:自动装盒机运行状态下作业人员违章操作,调整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3
每周一次
2
每月一次
1
每年几次
0.5
非常罕见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危险等级划分(D)
分数值
后果
分数值
危险程度
100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3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40
灾难,数人死亡
160-320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7
严重,重伤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3
重大,致残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1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后果(C)
电焊工危险源辨识

电焊工危险源辨识电焊工是一种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职业,工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危险源。
为了确保电焊工的安全和保护他们的健康,必须对这些危险源进行辨识,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以下是电焊工常见的危险源以及相应的辨识和防护措施。
1. 火焰和喷溅物电焊工作过程中使用的火焰和喷溅物是一种常见的危险源。
电焊时产生的火焰和喷溅物可以引起火灾和烧伤。
为了防止这种危险,电焊工应该佩戴防护眼镜、面具和手套,并确保周围没有可燃物。
2. 焊接烟和有毒气体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烟和有毒气体是另一个潜在的危险源。
这些烟和气体可能包含有害的化学物质,对呼吸系统和健康造成损害。
为了减少这种危险,电焊工应该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工作,并佩戴适当的呼吸防护设备,如面具或呼吸器。
3. 高温和火焰焊接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和火焰是电焊工面临的另一个危险。
高温和火焰可以引发火灾,也可以导致烧伤和其他身体损伤。
为了防止这种危险,电焊工应该穿着适合的防护服,包括耐火服和耐高温手套,并确保工作区域没有易燃物。
4. 高电压和电击电焊过程中使用的高电压电源和电焊机是一种潜在的电击危险源。
高电压电击可能导致严重的电击伤害甚至死亡。
为了防止这种危险,电焊工应接受专业培训,并按照规定使用绝缘手套和其他绝缘工具,同时确保工作区域的电气设备符合安全标准。
5. 噪音和振动电焊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和振动是潜在的健康危害。
持续暴露于高噪音和振动环境可能导致听力损伤和其他身体损伤。
为了减少这种危险,电焊工应该佩戴适当的耳塞或耳罩,并尽量减少长时间暴露在噪音和振动环境下的工作时间。
6. 高处作业部分焊接工作可能需要电焊工进行高处作业,这增加了坠落和身体损伤的风险。
为了防止这种危险,电焊工应该接受安全培训,并使用适当的坠落防护设备,如安全带和防坠器。
7. 化学品和危险物质电焊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品和危险物质可能对健康造成威胁。
例如,焊接喷剂可能包含有害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呼吸系统和健康造成损害。
电焊工危险源辨识

电焊工危险源辨识电焊工作是一项高危职业,潜在的危险源可能会对电焊工的生命和身体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进行电焊工危险源辨识和控制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电焊工作中常见的危险源,并提供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火焰和高温危险源1. 火花和火焰:电焊作业中会产生大量的火花和火焰,这些火花和火焰可能会引起火灾和爆炸。
控制措施:使用防火工具和器材,例如灭火器、阻隔板等。
确保工作区域周围没有易燃和可燃物品,并定期清理和处理焊渣和废料。
2. 高温:电焊过程中会产生高温,电焊工人易受热辐射伤害。
控制措施:穿戴适合的防护服和防护装备,例如防火隔热服、防火帽子、耐高温手套和防护眼镜等。
二、电击危险源1. 电击:电焊作业中很容易发生接触电流的事故。
控制措施:使用绝缘手套、绝缘鞋和绝缘工具等防护设备,确保电焊设备和电路的绝缘良好。
不要同时触摸带电和接地的金属。
2. 电流过载:电焊设备电流过载可能导致火灾和电击事故。
控制措施:使用符合规定的电焊设备和耗材,确保电焊设备正常工作并安装过载保护装置。
三、气体和有害物质危险源1. 焊接烟和有害气体:电焊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焊接烟和有害气体,对电焊工的呼吸系统和健康造成危害。
控制措施:使用抽风设备或通风系统,确保工作区域通风良好。
佩戴呼吸防护装置,例如面罩或呼吸器。
2. 燃气泄漏:电焊作业中使用燃气焊接设备,容易发生燃气泄漏事故。
控制措施:使用质量可靠的燃气焊接设备和器材,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
确保工作区域通风良好,清除燃气泄漏源。
四、机械和物体危险源1. 切割和焊接喷溅物:电焊过程中产生的火花和溅射物可能会击中电焊工的身体。
控制措施:穿戴适合的防护服、防护眼镜和面罩。
确保工作区域周围的人员和物品远离电焊设备。
2. 坠落和撞击:电焊作业中可能需要在高处作业,存在坠落和撞击风险。
控制措施:使用可靠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设备,例如护栏、安全带和安全网等。
在高处作业时要保持良好的平衡和稳定。
五、噪音和震动危险源1. 噪音:电焊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噪音,对听觉系统造成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毒害程度的因素
(1)有毒物的毒性大小
(2)空气中毒物的含量,即有毒物的浓度的大小。
(3)有毒物与人体持续接触的时间。 (4)作业环境条件与劳动强度。对于高湿、高温作业环境, 人体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增多,血液循环及呼吸加快, 从而增加吸收有毒气体的速度。劳动强度大,呼吸频率高, 呼吸深度大,中毒也就快。
10
3.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有害因素指细菌、寄生虫或病毒所引起的与职业有关 的某些疾病。如引起森林工作者的职业性森林脑炎的是由蟀传布
的一种森林脑炎病毒等。
11
4.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特别多见于检修期间,有 的一天工作10-12h,连续10d、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组织 不当则不利于员工的健康。 (2)劳动精神过度紧张多见于新工人或新装置投产试运行,或生 产不正常时。如重油加氢,高压,硫化氢浓度大,易发生燃烧、爆 炸和中毒,新工人紧张,老工人在试运行期间也十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安排不当如超负荷的加班加点,还有检修时 的工业探伤工作量往往过大。 (4)个别器官、系统过度疲劳如光线不足使视力紧张,长时间处 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设备。
金属和类金属的毒性 和危害
急性与亚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无机化工原料
有机化工原料 化肥 农药
高分子聚合物
塑料和树脂 合成橡胶 合成纤维
油漆 颜料
四氟乙烯、氯乙烯等 丁二烯、苯乙烯等 乙二醇、苯酚等
苯、二甲苯、苯酚等 酸甲酯、氧化铅、镉红等Leabharlann 涂料14燃料
纤维用燃料 成色剂
对硝基氯化苯、苯胺等 有机染料及粉尘
信息用品
胶片 磁带 照相用品 高纯酸试剂 官能团分析 仪器用试剂 加工药品 加工配料和混炼 胶液制作 亮油熬制 催化剂 助剂
19
刺激性气体的危害
神经系统 循环系统 血液系统 消化系统 发热 纵膈气肿、颈部皮下 组织气肿 肺水肿
窒息性气体的毒性和危 害
单纯窒息性气体(氮气) 血液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 细胞窒息性气体(氰化氢)
20
有机化合物的毒性及 危害
对粘膜和皮肤的刺激作用 或致敏作用 侵犯神经系统 损害造血系统 损害肝脏 损害肾脏和膀胱 致癌作用
15
呼吸道吸入是人体摄入生产性毒物的最主要、最危险途 径,约占职业中毒数的95%。散布于空气中的毒物随着人的 呼吸过程而进入人体肺部,人体气管和肺泡具有很大的吸收 能力。人体肺泡面积大(总面积为55-120m2),吸收能力强。 进入人体的毒物通过肺泡上丰富的微血管吸收,毒物很快随 血液循环分布全身。 皮肤的吸收发生在与毒物接触的过程中,对于脂溶性或 类脂溶性物质,如芳香族的硝基、氨基化合物,金属有机铅 化合物以及有机磷化合物等,在与皮肤接触过程中溶解于脂 肪而进入人体。对于具有腐蚀性物质,如强酸、强碱、酚类 及黄磷等,则通过破坏人体皮肤的保护屏障作用而进入人体。
13
化工生产中接触的主要毒物
行业 化学矿 产品种类 硫铁矿 磷矿 其他矿 酸类 碱类 无机盐 单质 工业气体 基本有机原料 一般有机原料 氮肥 磷肥 有机氯农药 有机磷农药 有机氮农药 其他农药 接触的主要毒物 NOX、CO、SO2 NOX、CO、SO2、放射性物质 砷、SO2、As2O3 硝酸、硫酸、盐酸 氢氧化钠、氢氧化钾 硫化物、硫酸盐、氯酸盐等 黄磷、赤磷、金属钠 NOX、CO、SO2 乙炔、电石、苯、甲苯 乙醛、丙醇、乙醚等 一氧化碳、硫化氢、氨等 硫酸、氟化氢、四氟化硅等 六六六、苯、氯气等 磷、三氯化磷、三氯乙醛等 甲萘酚、光气等 三氧化二砷、硫酸铜等
概念:在生产劳动场所存在的,可能对劳动者的健康 及劳动能力产生不良影响或有害作用的因素。 有三种不良后果:
(1)可能引起身体的外表变化,俗称“职业特征”, 如皮肤色素沉着等 (2)可能引起职业性疾患------职业病及职业性多发病
(3)可能降低身体对一般疾病的抵抗能力
7
在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 输等过程中,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有工业毒 物、生产性粉尘及噪音、振动、辐射、高温 等物理性危害因素,如果管理不善,往往会 造成职业中毒、尘肺、噪声病、振动病、中 暑等职业病。
18
使用化学毒品的作业场所的防治措施
(1)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作业场所不得住人。 (2)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高毒作业场所与其他作业场 所隔离。 (3)设置有效的通风装置,可能突然泄漏大量有毒物品或易 造成急性中毒的作业场所,设置自动报警装置和事故通风设 施。 (4)高毒作业场所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5)使用化学毒品作业场所应当设置黄色区域警示线、警示 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6)从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淋浴间和更 衣室,并设置清洗、存放或者处理从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劳 动者的工作服、工作鞋帽等物品的专用间。
职业危害及危 险源辨识
1
2013年4月25日,在全国职业病防治通报会上卫生部发布“职业病 高发行业的职工体检报告”。据报告统计,我国煤炭、化工、冶
金、电力、建材、电子、轻工等几大职业病高发行业现有
4633952名在岗职工,54%参加了2013年的职业健康体检,发现
134244人有职业病。其中,几大行业现有职业病人人数分别为:煤炭
12
5.卫生条件和技术措施不良的有关因素
(1)生产场所设计不合理如车间布置不当,有毒与无毒岗位设在 同一工作间;厂房矮小、狭窄,设计时没考虑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 如通风、换气或照明等。 (2)防护措施缺乏、不完善或效果不好如一些包装厂房或操作岗 位,往往缺乏防尘、防毒、防噪声等措施,特别是聚丙烯粉料、硅 酸铝催化剂等包装时粉尘飞扬。 (3)缺乏安全防护设备和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铆工与焊工在同 一厂房作业,铆工有耳塞防噪声,但焊工却没有;焊工有防紫外线 的面罩,保护眼睛,铆工却没有。 (4)自然环境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长时间头部受照而发 生中暑。 (5)环境污染因素如氯碱厂泄漏氯气,处于下风侧的无毒生产岗 位的工人,吸入了氯气;化肥厂的氨气泄漏,同样,也可使处于下 风侧的其他工种工人受害。
9
2.物理性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高温,如热油泵房、催化剂生产的焙烧岗位、加 氢催化剂反应器内操作、夏天进入油罐车或油槽车内作业等;低温, 如石蜡成型的冷库。 (2)噪声如来自机械力(固体或液体表面的振动),气体湍流,电 动力及磁动力等。如催化“三机”室、加热炉、高压蒸汽放空、泵、 球磨机、粉碎机、机械传送带、电气设备等。 (3)振动如循环压缩机转动;使用风动工具,如锻锤、风锤;电锯、 捣固机;研磨作业的砂轮机、铣床、镟床;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 摩托车、火车等。 (4)电离辐射如工业探伤用的X射线,放射性同位素仪表,如料位 计的Y射线等。 (5)非电离辐射如高频热处理时的高频电磁场,电焊、氩弧焊、等 离子焊时产生的紫外线,加热金属、玻璃时产生的红外线等。
5
4.物理因素:高温、异常气压、振动、放射线、微波、高频等物理因素。 5.生物因素:森林脑病病素、布氏杆菌等生物因素。 6.皮肤损害因素:可导致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电光性皮炎、黑变病、
痤疮、溃疡等职业性皮肤病的皮肤损害因素。
7.眼部损害因素:可导致化学性眼部烧伤、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白内障的
眼部损害因素。
醋酸、硝化纤维素等 氧化铬、氧化磁铁 硫代硫酸钠、硫酸 各种酸、各种碱 各种有机试剂:醛类、醇类 酸、肟 防老剂甲、防老剂丁、硫磺 防老剂甲、防老剂丁、松香 苯、二氯乙烷、汽油氧化铅 铬盐、硫酸盐、二氧化钒 固色剂、五氧化二磷
化学试剂
橡胶
催化剂和助剂
化工机械
防腐
强酸、铅、氮氧化物等
工业毒物主要靠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经消化道的少见
(5)个体的年龄、性别和体制情况。相同接触条件下,有些 人可能没有危害症状,而有些人会中毒,且中毒程度也不同, 这与各人的年龄、性别和体制情况有关。
17
有毒物的基本防治措施
(1)密闭、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基本途径。
(2)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剧毒物质,这是从根本上解 决毒物危害的首选方法。
(3)通风,这是使作业场所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浓度保持 在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以下的常用、有效措施。 (4)排出气体的净化,就是利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分 离含毒空气中的有毒物质,降低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浓 度。 (5)个人防护
人,因长期接触含二氧化硅粉尘而得矽肺;从事冶 炼、蓄电池、铸铅字、钳制品等工人,因接触烟、 尘而患铅中毒等等。
3
矿山生产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工作环境比较差,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职 业危害,包括粉尘、毒物、噪声、振动、高温、高湿等,由此导致各种职业病 并存,如尘肺病、慢性职业中毒、急性职业中毒、职业性眼耳鼻喉病及职业性 皮肤病等,其中以尘肺病为主,包括矽肺病、煤肺病、煤矽肺病等,占各种职 业病的70%以上。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了作业场所中粉尘(总粉尘、呼吸性粉尘)浓度要求及 对生产性粉尘进行监测的要求。作业场所的噪声,不应超过85dB(A)。大于 85dB(A)时,需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大于或等于90dB(A)时,还应采取措施降低 作业场所噪声的措施。矿区水源和供水工程应保证矿区工业用水量,其水质应 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煤矿企业必须按国家规定对生产性毒物、有害物理因素等 进行定期监测。 对在岗接触粉尘作业工人,岩石掘进工种每2~3年拍片检查1次;混合工 种每3~4年拍片检查1次;纯采煤工种每4~5年拍片检查1次。对接触毒物、放 射线的人员每年检查1次。I期尘肺患者每年复查一次。对于疑似尘肺患者,岩 石掘进工种每年拍片复查1次,混合工种每2年拍片复查1次,纯采煤工种每3年 拍片复查1次。
8.耳鼻咽喉损害因素:可导致噪声聋、铬鼻病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9.致癌物:石棉、联苯胺、苯、氯甲醚、砷、氯乙烯,以及焦炉作业,铬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