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叙事视角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事特征之视角及转换++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事特征之视角及转换++课件

常见“六大”叙事特征
以教材经典作品《祝福》为例,探讨其在叙述上有何特点? 叙述人称视角 叙述顺序 情节安排 叙事安排 叙事节奏
以第一人“我” (有限视角) 所见所闻所感 来讲述故事, 既增添了故事 的真实性,同 时这个线索人 物使得情节紧 凑。
采用倒叙的手 法。祥林嫂悲 惨的结局放在 开头,巧妙地 设置了悬念, 使读者寄予探 求事情的原委, 有一定的吸引 力。
2.有限视角视角——旁观者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 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 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 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 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 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 所以至今还记得。
(节选《孔乙己》)
重难点:视角与人称的对应关系
1.“我”——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 (1)非“主人公”型: ①旁观者:旁观者置身事件之外,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人物,坦白自己的 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思考。(《孔乙己》中的小伙计) ②参与者: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得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衬托主人公,对事 件、人物产生影响等。(《祝福》中的“我”) (2)“主人公”型: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因此也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容 易将自己带人我的境地中,拉近与“我”的距离。
重复(阿毛之 死)与变化(听众 的反应)——①突 出祥林嫂失去孩子 的痛苦和自责。② 批判鲁镇人“看客 ”的心态,从同情 ,到逐渐将他人的 痛苦“审美化”来 转移自身的痛苦, 直至厌烦。
1.全知视角·特点
叙述者>人物。叙述者全知全觉。
特点:叙述者可以从任何角度观 察事件,描写不同时空场景,透视 任何人物的内心,对故事的发展和 每个人的命运走向了如指掌。
视角转换: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与文中人物视角的相互转 换《祝福》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丰富多彩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着读者。

而叙事视角的选择,就像是为小说打开了不同的窗户,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故事中的世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

一、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叙事,即故事由“我”来讲述。

这种视角能够让读者迅速地与主人公建立起亲密的联系,仿佛读者正亲身经历着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

“我”的内心想法、情感波动和个人经历都能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老舍以祥子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祥子在那个黑暗社会中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痛苦与无奈。

通过“我”的眼睛,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人性的丑恶以及梦想的破灭。

第一人称叙事的优点在于其真实性和亲切感。

读者容易产生共鸣,仿佛与主人公一同经历了喜怒哀乐。

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视角的限制,“我”无法知晓其他人物的内心想法,对于故事的全貌可能了解得不够全面。

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第三人称叙事是小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视角,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故事中的人物被称为“他”“她”或“他们”。

在这种视角下,叙述者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更加全面和宏观的故事画面。

比如《红楼梦》,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细致地描绘了众多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庞大而真实的封建家族的兴衰。

第三人称叙事的优点是视角广阔,可以全方位地展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但有时可能会让读者在情感上与人物产生一定的距离。

三、全知全能叙事视角全知全能的叙事者就像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上帝,了解故事中所有人物的想法、过去和未来。

这种视角能够让读者对故事有最全面、最深入的了解。

例如《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以全知全能的视角,不仅展现了战场上的波澜壮阔,还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揭示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这种视角也可能会让读者觉得故事过于完美和不真实,因为现实中没有人能够拥有如此全面的了解。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的叙述人称及视角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的叙述人称及视角

高考小说的叙述人称及视角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小说中“我”的作用①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表达思想。

②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感,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③“我”是全文的线索,串联全文的故事情节。

④能使故事情节更为简洁,内容更为集中。

⑤小说可“借”我的情感态度,揭示文章的主题。

三、第二人称1. 运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的小说,我们很少见到,这里就不做讲解,只需学生记住其优点。

2. 第二人称的作用①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②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四、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

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十二本书宁肯“有旧鞋换洋火——”像早先一样,吆喝反复出现,但不是同一个人。

秋良竖着耳朵不用分辨,一下跑出去。

这人穿得破烂,黑脸,缺着黄板牙笑。

“我有好东西,可我不想换洋火,除非换别的。

”“什么?”“闹钟,我有个小闹钟。

你有小人书吗?你要有,我就拿它跟你换。

”“闹钟坏了?”黑脸人明知故问很烦人。

“没坏,就是不走了。

小说的叙事视角与语言运用

小说的叙事视角与语言运用

小说的叙事视角与语言运用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描写人物的故事和情节来展现作者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而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叙事视角与语言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重点探讨小说的叙事视角以及语言运用对于作品的影响。

一、叙事视角叙事视角是指作者在创作小说时所采用的故事讲述角度。

常见的叙事视角包括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以及多角度视角。

第一人称视角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角度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让读者能够更加贴近主角的经历和感受。

例如,经典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就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由主人公尼克·卡拉威(Nick Carraway)来叙述盖茨比的故事,使读者与主人公情感上有了更强的共鸣。

第三人称视角的小说则通过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相对客观,适合展示多个角色的情节和发展。

例如,当代作家穆赫兰·达维奇(Murakami Haruki)的小说往往采用了第三人称视角,通过旁观者的眼睛来呈现故事的发展,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每个角色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状态。

除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外,一些小说也采用了多角度视角。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让读者看到故事中多个角色的不同观点和经历,增加故事的深度和复杂性。

例如,美国作家乔治·R·R·马丁(George R. R.Martin)的《冰与火之歌》系列小说就以多角度视角为特点,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展现故事的众多线索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二、语言运用语言是小说的载体,也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合理运用语言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表达力,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

首先,用词精准是语言运用的关键。

作者应选择准确的词汇来描述人物、环境和情感,以确保读者获得清晰而准确的信息。

例如,在描写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时,可以使用形容词如“明亮”、“璀璨”等来表达光线的明亮和温暖。

其次,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也是语言运用的重要方面。

写作技巧】小说几种常见的写作视角

写作技巧】小说几种常见的写作视角

写作技巧】小说几种常见的写作视角在小说中,视角和人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视角是指讲述者与其所揭示的内容之间的关系,而人称则是指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三种不同的叙述方式。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小说中常见的三种视角。

一、全知视角(视角)全知视角是一种比较成熟、普遍运用的叙述模式。

叙述人仿佛站在云端俯瞰所有人物的活动,洞悉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

在这种视角下,叙述人控制着人物的各种表现,可以自由地表现人物和事件,并让读者对人物和事件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

一般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叙述人相当于,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

全知视角的优点在于自由灵活,不受时间、空间等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但是,这种视角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可能会导致叙述过于冷漠,难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二、有限视角(凡人视角)有限视角是一种以人物视角为基础的叙述方式,包括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在第一人称叙述中,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在第三人称叙述中,人物并不在作品中直接露面,而是始终粘附于某一个人物身上,以被粘附的这个人的视角来讲述。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讲述者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认识所理解的一切,会受到其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也叫有限叙事。

这种视角可以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但也容易被限制在某个人物的视角中,难以展示出全面的社会生活。

三、完全客观视角完全客观视角是一种相对较少使用的叙述方式,它不涉及任何人物的主观感受和思想,只是简单地叙述事实。

这种视角往往用于新闻报道、科学论文等领域,较少用于小说创作。

文章中存在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需要进行删除和改写。

以下是修改后的文章:在叙述人物的文学作品中,还存在一种“变换式”叙述方式。

这种方式并没有固定的叙述人物,而是根据需要不断变换。

例如,XXX的《生死疲劳》中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叙述,同时还采用了XXX分开的方式。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原创)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原创)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原创)展开全文上一篇《把握小说视角的意义》中谈到了视角的把握关系着小说写作的进程,是小说写作技巧中较为复杂的问题,现结合专业理论的学习,谈谈几种常见具体的视角。

一、云端视角这是一种发展得比较成熟、普遍运用的叙述模式。

其基本特点就在于“全知”,叙述人就像上帝一样知道故事的全部,仿佛他是站在云端一样看天下百姓的活动,洞悉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

所以我叫它“云端视角”。

就叙述人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来看,叙述人可在其中,也可活跃在人物之外,知道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而又不想得到他们认同。

叙述人高高在上,控制着人物的各种表现。

这种视角切入的优点是自由灵活,叙述人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纵横捭阖,运用自如,人物和事件可以自由表现,并能让读者对人物和事件能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最大限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具体它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主观型特点是叙述者用第一人称身份或以编著、介绍人身份,直接登场亮相,对故事加以叙述、交代、报道,而且常常通过发表感想与议论来干预叙述的进程。

2.客观型特点是叙述人不直接介入作品,不到处发议论,而是以第三人称来讲故事。

叙述人隐身于叙述过程之内,使读者不能直接发现他的存在。

当然以上两种类型也并不是绝然对立的,有些作品在叙述过程中,也常常交替或混合使用两种叙事方式。

这种叙事的不足之处在于,因为上帝的存在,他知道的太多,反而让读者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另外作品的悬念也少了许多。

因而这种叙述方式会使参与作品体验感受的较少,不能使读者有再创造的乐趣和联想的能力,限制了读者“再创作”的欲望。

二、人物视角是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一般也采用第一、三人称。

第一人称的叙述,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

第三人称的叙述,人物并不在作品中直接露面,而是始终粘附于某一个人物身上,以被粘附的这个人的视角来讲述,有点傀儡的味道。

这种叙述的特点是讲述者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认识所理解的一切,会受到其主客观条件(如气质、性格、生活经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因而也叫有限叙事。

小说的叙述角度

小说的叙述角度

小说的叙述角度一、定义:作家写作小说, 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事角度。

二、分类:小说的叙述视角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这两者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灵活转换。

上帝俯瞰一一全知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好处:容量丰富,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第三人称一一他”一陛知或有限视角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比如《项链》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又俨然一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凡人目光一一有限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一一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白。

好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第一人称一一我”一语限视角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我啼不等于作者。

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琳无法得知老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了。

三、人称:第一人称(我)是属于说话人,第二人称(你)属于听话人,第三人称(他)属于说话人、听话人以外的人。

所有的叙述一般是由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来承担的。

第一人称: ①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真实感;②便于抒情,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③让人读起来更加有兴趣,将自己和主角进行人物交换.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如鲁迅先生的《祝福》运用了第一人称的笔法,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较为真实的故事。

高考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

高考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

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一、概念阐释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简单地说就是叙述者与他讲的故事间的关系。

作家创作小说一样要选择最佳叙述视角,否则也会影响小说的创作质量。

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不单是个技巧问题、艺术形式问题,它与作品的内容和作家为表现这一内容所采取的整体构思都密切相关。

小说的叙述视角就是根据作家主观意图所确定的叙述主体及所选择的反映生活的观察点和立足点。

二、分类1、有限视角2、全知视角3、特殊视角:儿童视角、女性视角、老人视角、动物视角三、有限视角有限视角,即“凡人目光”。

即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这时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有限视角多以第一人称方式呈现,由小说中的人物“我”来讲故事。

,“我”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如鲁迅的《狂人日记》 ;也可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如《桥边的老人》。

也可以是混合第一第三人称方式,这种方式是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的融合与发展,小说中的“我”仅是故事的叙述者,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鲁迅的《孔乙己》有限视角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好处: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以后的故事。

缺点: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1.主人公视角主人公视角就是由作品中主人公叙述的视点。

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进行描写。

2.见证人视角见证人视角,即由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叙述的视点。

通常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距离”:作者的声音与叙事的声音之间的关系。
当作者的价值与叙事者的声音表达的价值之间出现裂隙的时 候就有了双声话语的环境。“双重声音”指一段言语中(至 少)有两个声音。比如,在不可靠叙述中,我们既听到叙述 者的声音,又听到破坏叙述者声音的隐含作者的声音。
叙事声音和距离

费伦在《作为修辞的叙事》第一部分第三章详细分析了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对声音的调整如何帮助揭示 并促进了小说整体构思的逐渐展开。 叙事开始时的声音:那一年的晚夏,我们住在村庄上一幢房子里,

叙事学概说

“Narratologie”一词于1969 年由托多洛夫(Todorov) 所著的《〈十日谈〉语法》一书中首次正式出现。

经典叙事学(结构主义叙事学)旨在建构叙事语法或诗 学,对叙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展 开科学研究,并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品之间在结构 上的不同。
后经典叙事学(新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 读者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叙事作品之意 义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者、文本、读者与 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

少叙法(paralipsis),即叙述者所提供的信息少于依据控制 叙事的聚焦符码所应提供的信息。
这种叙述使读者与主人公建立起更深切亲密的关系,涉及到读者大 量的推理活动,是叙事快感的一个来源;整个叙事在小说中构成一 个声音进程,强调了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Thank you!

后经典叙事学拓宽了研究范畴,开始考虑到叙事的社会历史 语境,并结合其他相关学科,出现了女性主义叙事学、修辞 性叙事学、认知叙事学等派别。
北大未名译库·新叙事学理论译丛(5册) 查特曼《叙事术语评论:小说和电影的叙事修辞学》(1990); 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1996); 卡恩斯《修辞性叙事学》(1999)
小说叙事视角、声音和距离
Hale Waihona Puke 04研 何洁霞叙事学概说

叙事学(narratology)也称叙述学,是受结构主 义影响而产生的研究叙事的理论,已走过将近40 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经典”与“后经典”两个 不同派别。(申丹,2003)
普林斯( Prince,1987) 将“narratology”定义为: 1 :“narratology” 研究不同媒介叙事作品的性质、 形式和运作规律,以及叙事作品生产者和接受者的叙 事能力。 ——— 叙事学 2 :将叙事作品作为对故事事件的文字表达来研究。在 这一层有限的意义上,“narratology”无视故事本身, 而聚焦于叙述话语。 —— 叙述学
叙事视角


“视角”简单说指叙述时观察和呈现故事的角度。
新批评学派布鲁克斯和沃伦(1960)曾将视角分成4类:
Point of view Internal analysis of events Outside observation of events
Narrator as a character in the story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第三章:我们正坐在一张桌旁,
同桌的还有一位年龄跟我差不多的男人……我又转向了刚刚结识的那 位:“这个晚会对我来说有点特别。我连主人的面都没见过。”…他 好像听不懂我的话似的看了我一会,猛地说:“我就是盖茨比。”

试比较: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这个同桌的男人就是盖茨比,只觉得他的

零聚焦 内聚焦 外聚焦

“聚焦” (视角)
(叙述者 >人物)

(叙述者=人物)

(叙述者 <人物)
固定人物有限 视角 转换人物有限 视角 多个人物转换 视角
叙事视角

申丹(2003)将“视角” 分成4类 : 1)无限制型视角(即全知叙述)
固定人物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我”正在 经历事件时的视角


第一章结尾时:冬季一开始,雨便下个不停,而霍乱也跟着雨来了。
不过当局设法阻止其蔓延,所以到末了军队里只死了7千人。
叙事声音和距离

叙述者腓特力的声音传达了他在行动发生时的信仰,而 读者所意识到的作者的声音体现了两者之间的距离。 叙述者腓特力声音的变化,叙事中距离的缩短:

1) 巴西尼:“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情了。”腓特力:“战败就更糟糕。” 2) 教士:“我本来在盼着一件什么。” 腓特力:“败仗?” 教士:“不是。比较好一点的。” 腓特力:“没有什么好一点的。 除非是胜利。胜利也许更糟。” 3) ……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 看待。……你迟早当然也得一死,不过世界也不特别着急要你的命。
Main character tells his story 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
Minor character tells main character’s story 第一人称旁观叙述 Author tells story as observer 作者旁观叙述
Analytic or omniscient Narrator not author tells story a character in the story 全知叙述
叙事声音和距离

费伦(1996)用修辞性叙事理论试图说明声音如何促进了小说
的进程,参与叙事进程又如何帮助读者理解叙事独特性。

“声音”:“说话者的风格、语气和价值的综合”。
声音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个体现象; 声音是文体、语气和价值观的融合; 作者声音可以在叙述者的语言中通过某种手法表示出来, 以传达作者与叙述者之间价值观或判断上的差异。
望得见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那些高山。河床里有圆石子和漂石,在阳光 下又干又白,清蓝明净的河水,在河道里流得好快。部队打从房子边 走上大路,扬起尘沙,洒在树叶子上。树干也积满了尘埃;那年树叶 早落,我们看着部队在路上开着走,尘沙往上飞扬,树叶儿给微风吹 得往下掉坠,军士们开过之后,路上赤裸裸的只剩下一片落叶。 腓特力的视角被严格局限在动作发生时的视觉和声音之内,即便他是 在事后进行叙述,这样在叙事初期就凸现出腓特力理解的局限性。
voice

“声音”与“眼光”即“谁说”和“谁看”的二分(热奈
特,1972)
叙事视角

1)当时我看见一匹马向我奔来。 —— 叙述者“我”目前追忆往事的眼光 2)一回头,一匹马正向我奔来。 —— 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

热奈特用“focalization”代替了“point of view” 这 一术语,并将其分为3类:
2)内视角:
转换人物有限视角 多个人物转换视角
主人公“我”追忆往事的视角
3)第一人称外视角:
见证人叙述中“我”处于故事 边缘观察位置的视角
4)第三人称外视角:(摄像机或外部旁观)
叙事视角

对视角的细分可以帮助在阅读中注意小说叙事中“叙述者” 和“感知者”的不同。一般用“视角”指涉感知角度;一个 人的感知也涉及对事物的特定看法、立场观点或感情态度。
年龄与我不相上下……然后我又转向了刚刚认识的盖茨比,糊里糊涂 地跟他说:“这个晚会对我来说有点特别。我连主人的面都没见过。”

康拉德《黑暗之心》第三章:“我给汽船加了点速,然后向下游
驶去。岸上的两千来双眼睛注视着这个溅泼着水花、震摇着前行的 凶猛的河怪的举动。它用可怕的尾巴拍打着河水,向空中呼出浓浓 的黒烟。”

叙事学概说

经典叙事学可依据研究对象分为3种类型。
1、聚焦叙事故事层面: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1928); 巴尔特的《S/Z》(1970)和《叙事结构分析导论》(1977)等 2、聚焦于叙事话语层面:热奈特的《叙事话语》(1972)和 《新叙事话语》(1983) 3、综合故事和话语研究:查特曼《故事与话语》(1978), 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1982),米克·巴尔 的《叙事学:叙事理论导论》(19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