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10.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10.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10.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专题10.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1

【重难点“精讲”】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

①表现: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②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目标: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知识拓展: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社会的比较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

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进展。

4.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率先实现现代化,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知识拓展: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①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②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③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都是表示一国经济总量的指标,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国际上通常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国家经济实力。】

【考情分析】:

本部分考题集中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的内容,题目一般难度不大,主要是选择题。

【易错警示】:

1.全面小康就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小康社会。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答题模板】

【“认识类”主观题】

一、题型特点

“认识类”主观题是指题目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背景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的试题。典型的“认识类”试题中,题目的设问直接以“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评价”等词语出现。但有时这类试题在设问中省略了“如何”二字,但答题要求仍然是表明自己对材料的看法、认识和态度。

二、解题策略

由于“认识类”试题的设问指向范围很广,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答题方向和范围,很多同学对这

类题目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究竟回答什么。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联系材料,多角度发问,化大为小,化暗为明,把题目中的设问分解成若干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在此基础上再逐个分析,从而得出答案。这类试题实质上是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将其分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阶段。1.发现问题——“是什么”。“是什么”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的揭示,要注意从内容、内涵、目的、特征等角度思考。

2.分析问题——“为什么”。“为什么”一般包括“原因”“意义”两个部分。其中,“原因”(或者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制度、规律、原则、地位、基本理论、观点等)、“现实依据”(即现实状况);“意义”要从设问中的不同行为主体角度思考(国家、社会、个体等);要从不同层次思考(内部的、外部的,眼前的、长远的),从不同方面思考(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等)。3.解决问题——“怎么办”(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等)。“怎么办”要从不同行为主体角度思考(同上),从设问条件思考,从材料中的信息思考,从不同角度思考(客观的、实践性角度,主观的、观念性角度,积极的角度,防御性角度等),从时政背景角度思考(党和政府现阶段在这一方面有什么规定和政策)等。

特别要提醒的是,并非所有的“认识类”问题都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而应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究竟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中的哪几个。但必须要按以上思路去考虑问题。

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4—2011年我国汽车消费及相关指标

材料二

当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之后,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相关资料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也成为了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然而仍有超过60%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

(12分)

【答案】①汽车消费增长体现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我国汽车消费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攀比、从众等消费心理的影响。③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不应盲目排斥。④汽车消费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要求我们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以班级辩论会主席的身份总结陈词。解答本题学生必须认真分析材料中甲乙双方的观点,以从中找出答题的关键。经过分析材料中甲乙双方的观点学生可以发现本题的辩论焦点在于货币的发行问题,着重考查学生对货币发行规律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学生首先要明确货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的货币量为限度;其次,学生可以通过阐述货币发行量大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所造成的危害来批驳甲方的观点,通过阐述货币发行量小于流通中的货币量所造成的危害来批驳乙方的观点;最后,再总结出货币发行规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