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10.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1.doc
高中政治专题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件(提升)新人教必修1

二十年的发展目标,二者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第一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重难点精讲】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 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 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 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第一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重难点精讲】
3.解决问题——“怎么办”(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等)。“怎么办”要从 不同行为主体角度思考(同上),从设问条件思考,从材料中的信息思考,从 不同角度思考(客观的、实践性角度,主观的、观念性角度,积极的角度,防 御性角度等),从时政背景角度思考(党和政府现阶段在这一方面有什么规定 和政策)等。 特别要提醒的是,并非所有的“认识类”问题都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而应 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究竟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中的哪几个。但必须要按以上 思路去考虑问题。
第一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重难点精讲】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 ①表现: 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②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目标: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质量 小康
高中政治 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从而进行新课的教学
学生配合老师的提问进行回答
PPT展示名言
第一层级
环节一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本课内容。
2.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填写P75《知识体系梳理》中的内容。
3.在教室走动观察学生阅读课文、填写内容的情况
阅读课文,通过自学,填写《知识体系梳理》中的空白处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课题
第十课第1课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化的新要求;知道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老师归纳点评:对各小组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多肯定、鼓励,并指出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分小组共同讨论问题,人人参与,有疑惑举手问老师,并积极举手抢答。一方面对本组代表发言进行补充,加一方面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做好补充的准备
PPT展示
合作探究二
老师布置P77《重点难点探究》(二)中的问题,要求同上。
环节二
老师提出《导学案》P76《基础学习交流》中的问题: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比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新要求是什么?要求学生同桌讨论,点同学回答问题并进行点拨、归纳
根据P76《基础学习交流》中的问题阅读教材,同桌互学,完成问题,养成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通过黑板或投影仪逐一呈现问题和答案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课件: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共28张PPT)

拓展提升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 要继续奋斗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 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 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 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 我国应怎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答案: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 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目标。 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③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⑤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 列,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 加快发展。
合作、探究、交流、纠错
1.重点讨论内容: 合作探究1(1)、2以及本组有疑问的问题 2.讨论要求: (1) 请各小组长组织好本组讨论。 (2) 集体讨论重点讨论内容及我的疑惑,总结本组好的 解题方法和思路,为展示和质疑做好准备。 3.达成目标: 按照学案使用说明,力求人人达标。
课堂演练
下列属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的是
(B)
①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 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差距消失 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④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误区警示
误区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会消除收入差距。
注意:全面小康将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但收入差距是客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从哪几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 要求: 答案: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顺应 人们的期盼,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五 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经济、社会民生、 生态文明方面要达到的新要求: 答案: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 重大进展。
高中政治 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8
③政治文化:人民享有充分________、具有更高 ________和精神追求。
④社会建设: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 力而又________。
⑤国际作用:对外更加________、更加具有 ________、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完整版ppt
9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从经济、________、文化、社会民生、 ________五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 求。其中有以下几项新要求。 (1)经济________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 展,在发展平衡性、________、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 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 ________。
升;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 续健康
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 发展
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
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完整版ppt
20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 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 人民生活水平 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 全面提高 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 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两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 建设取得重大 重大进展 进展
完整版ppt
10
(2)人民生活水平________。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 实现。就业更加充分。________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 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3)________、________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完整版ppt
11
2.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 种________的发展过程。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 设中继续走在前列,率先________,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 更大贡献;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________。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 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 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知道全面小康社会化的经济方面的新要求;知道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活动中去。
3.情感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对宏观调控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增加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教具准备】学案、多媒体教具【教学过程】一、导入1979年对我们来说是个具有非常意义的年份,为什么呢?同样也是在这一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概念“小康”——所谓小康,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
从此,实现小康理想成为全国人民奋斗的目标。
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进行新课(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1)成就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过渡:那现在我们所达成的总体小康社会是不是最终的目标?(不是)那就说明它有不足之处,我们一起来分析。
(2)总体小康水平存在的不足(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①利用图表《2010年世界GDP排名》和《2010年世界人均GDP排名》说明当前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低水平②通过教育、社会保险、资源环境生态的资料和图片反映了总体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不全面③通过图片、图表、漫画对比得出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的小康水平差距很大。
专题10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件)高一政治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必修1)

2.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 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第一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进展。 的目标【重难点精讲】 4.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第一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考情分析】: 的目标【重难点精讲】 本部分考题集中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的内容,题目一般难度不大,主要是选
择题。
【易错警示】:
1. 全面小康就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小康社会。这种观点正 确吗?为什么? 提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其混淆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现代化建设“第三步 ”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 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的小康社会,
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究竟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中的哪几个。但必须要按以上
思路去考虑问题。
例1. 2017年2月,珠海市发布的《珠海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十
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即到2020年,珠海
市装备制造业年产值达到3000亿元左右,建设成为“中国制造 2025”先行区、协同创新标杆区、智能制造示范城市与高端制 造业人才新高地。要实现这个目标,在经济建设上必须 ①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相同点
第一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目标【重难点精讲】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比 2010 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 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 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高中思想政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优质教学课件

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与发
不 达 国家差距还很明显。 全 城乡、行业、区域间高低不平,
差别较大。
面 物质生活提高,但是精神文明、 生态文明、民主法治意识和素养还不 高 。
忆往昔 各抒己见 谈成 就
合作探究:通过以上成就的展示,你有什么感想,中国为什 么 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请你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共享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 设
实现全 面建成小 康 社会的 目标
1990 年 …
20 世纪末 …
比80 年翻一番 解决温饱问题
再翻一番达到总体 小康
达到总体小康
21 世纪头 20 年
≠ 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比 2000 年翻 全两番面 建 成 小 康 社 会
总体小康社会的特点:低水平、不全面、不平 衡
全面小康社会的目
标基
本 实 现 工 业 化
市 场 规 模 世 界 前 列
富 裕 程 度 普 遍 提 高
生 活 质 量 明 显 改 善
生 态 环 境 良 好 国 家
人 民 享 有 充 分 民 主
更各 高项 文社 明会 素制 质度 与更 追加
充 满 活 力 安 定 团 结
求完 开
善放
看今朝 七嘴八舌 道不 足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愿景:
•展明天 畅想未来 表憧憬
十九大提出新目标:富强 民 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 主义 现代化国家
畅想描绘: 2050 年中国的 宏伟蓝图
•谋实力 重在实践 加油 干
结合自己的生涯规划,谈谈你将如何为实现富强民主文 明 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到本世纪中叶,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 明 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 要牢 记习总书记的嘱托: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共28张PPT)

③、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 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 费模式。
2、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 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 衡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可 以发展得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基础上,率先是现代化; 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 加快发展。
算一算
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01513亿元,到2020年如果翻一番, 是多少呢?
B、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 放的经济体系。
C、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 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 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 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 足的生活。
穿着五彩缤纷
吃 ———营养化
居住条件大大改善
一、从总体小康到 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水平
①总体小康的发展历 程:
第一步,是实现国民生活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 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均800美元);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 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 现现代化。
2、实现全面的小康,你有没有信心?请同学们展开 你想象的翅膀,憧憬2020年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祖 国会是什么样子?
谢
谢
指
导
!
材料三:我国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 消费,发展性消费、享受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 效的满足。中国现有2700万失学儿童。社会保 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1、我们见面最爱打的招呼是什么? 2、我们开完校运会后操场上垃圾多吗? 3、我们今天早餐过后地上的包子油条多吗? 4、有同学用完水后不随手关水龙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专题10.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1
【重难点“精讲”】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
①表现: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②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目标: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知识拓展: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社会的比较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就业更加充分。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
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进展。
4.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率先实现现代化,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知识拓展: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①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②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③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都是表示一国经济总量的指标,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国际上通常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国家经济实力。
】
【考情分析】:
本部分考题集中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的内容,题目一般难度不大,主要是选择题。
【易错警示】:
1.全面小康就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小康社会。
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答题模板】
【“认识类”主观题】
一、题型特点
“认识类”主观题是指题目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背景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的试题。
典型的“认识类”试题中,题目的设问直接以“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评价”等词语出现。
但有时这类试题在设问中省略了“如何”二字,但答题要求仍然是表明自己对材料的看法、认识和态度。
二、解题策略
由于“认识类”试题的设问指向范围很广,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答题方向和范围,很多同学对这
类题目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究竟回答什么。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联系材料,多角度发问,化大为小,化暗为明,把题目中的设问分解成若干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在此基础上再逐个分析,从而得出答案。
这类试题实质上是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将其分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阶段。
1.发现问题——“是什么”。
“是什么”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的揭示,要注意从内容、内涵、目的、特征等角度思考。
2.分析问题——“为什么”。
“为什么”一般包括“原因”“意义”两个部分。
其中,“原因”(或者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制度、规律、原则、地位、基本理论、观点等)、“现实依据”(即现实状况);“意义”要从设问中的不同行为主体角度思考(国家、社会、个体等);要从不同层次思考(内部的、外部的,眼前的、长远的),从不同方面思考(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等)。
3.解决问题——“怎么办”(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等)。
“怎么办”要从不同行为主体角度思考(同上),从设问条件思考,从材料中的信息思考,从不同角度思考(客观的、实践性角度,主观的、观念性角度,积极的角度,防御性角度等),从时政背景角度思考(党和政府现阶段在这一方面有什么规定和政策)等。
特别要提醒的是,并非所有的“认识类”问题都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而应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究竟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中的哪几个。
但必须要按以上思路去考虑问题。
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4—2011年我国汽车消费及相关指标
材料二
当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之后,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相关资料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
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也成为了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然而仍有超过60%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
(12分)
【答案】①汽车消费增长体现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我国汽车消费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攀比、从众等消费心理的影响。
③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不应盲目排斥。
④汽车消费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要求我们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以班级辩论会主席的身份总结陈词。
解答本题学生必须认真分析材料中甲乙双方的观点,以从中找出答题的关键。
经过分析材料中甲乙双方的观点学生可以发现本题的辩论焦点在于货币的发行问题,着重考查学生对货币发行规律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解答本题学生首先要明确货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的货币量为限度;其次,学生可以通过阐述货币发行量大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所造成的危害来批驳甲方的观点,通过阐述货币发行量小于流通中的货币量所造成的危害来批驳乙方的观点;最后,再总结出货币发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