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的名词解释

甲午中日的名词解释甲午中日,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甲午战争,也被称为中日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是中国清朝和日本帝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本文将对甲午中日战争及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影响与意义。
1.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
该战争的导火索是针对朝鲜半岛的主权争夺,中国和日本都对该地区有着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战争开始于1894年7月,持续了8个月,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甲午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揭示了中国政府、军队和社会的腐败与落后,也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 日本的崛起甲午战争是日本在东亚地区崛起的标志之一。
日本作为一个前封建主义国家,在甲午战争中通过其现代化的军事力量和高效的作战能力打败了清朝。
这场战争让日本成为东亚地区的新霸主,并使其在列国围剿下迅速崛起为一个现代化的帝国。
3. 自强运动甲午战争后,中国政府意识到亟需进行自我革新和现代化的进程,于是展开了自强运动。
自强运动旨在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改革。
这一运动奠定了中国近代史上自强不息的基础,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最终在1895年签署了《马关条约》。
该条约被视为中国百年屈辱的象征,剥夺了中国对台湾、澎湖群岛、辽东半岛等重要地区的主权,并要求中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马关条约》使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状态,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促进了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变革。
5. 乙未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力度,推行了乙未洋务运动。
该运动以引进西方技术、知识和文化为核心,以推动中国工业、军事、教育等现代化建设为目标。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并未取得良好的成果,但其仍然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6. 甲午战争对东亚的影响甲午战争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东亚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和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和启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有中日实力上的差距、缺乏战略远见、放弃和丧失制海权等等,接下来分享具体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和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1)实力上的差距: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吨以下军舰10艘,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迎击日军。
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
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2)缺乏战略远见: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
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
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
(3)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
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
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
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
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4)党派争斗:为了限制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时期的权利,清流派奏请光绪帝,调来了和李鸿章有矛盾的李秉衡出任山东巡抚。
李秉衡,辽宁人,和翁同龢是挚友,亦属于清流言官,甲午战争时期,处处和李鸿章作对,各种奇葩的借口不发援军,以至于刘公岛成为一座孤岛,在经历了悲壮的抵抗后,最终陷落。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800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
这场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历史进程及两国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中日两国后续发展的影响。
一、战争的起因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包括了中国广东与日本的交恶、朝鲜问题、及中国政府内部腐朽等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19世纪末的局势下,中国与日本在朝鲜问题上矛盾尖锐,这成为了甲午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二、战争的过程甲午战争中,日本先后取得了许多战争胜利,其中最为重要的战役是海战中的黄海海战和陆战中的旅顺攻坚战。
在这些战役中,日本海军和陆军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对中国军队造成了严重打击。
三、战争的结果最终,甲午中日战争以《马关条约》的签订而告终。
这个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割让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并赔款二万五千万两白银,开辟了旅顺港等多项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对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产生了重要的负面影响。
四、对中日两国后续发展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打破了中国近代以来长期没有外敌入侵的局面,使中国各方面面临了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
同时,对于日本来说,甲午中日战争的胜利加强了其在远东地区的霸权地位,奠定了其帝国主义扩张的基础。
总的来说,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教训,这场战争的历史意义至今仍然在两国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结论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争,其影响深远。
通过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更能够理解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两国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关系的历史源流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关系的历史源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中日战争中的第一次战争。
这次战争是由于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引起的。
本文将从中日两国的历史源流入手,探讨甲午战争的根源和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一、中日两国历史源流(一)中华文化传播到日本公元4世纪,中国的中原文明开始向东传播到日本。
日本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大量引进中国的文化、技术和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汉字和佛教。
这些元素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字的传播方面,中文成为了日本的官方语言。
日本的书法和绘画技艺也深受中国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为日本社会的律令制度和哲学思想提供了新的资源。
这对于日本文化的发展和演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在近代,日本逐渐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展了“西化”的改革,学习了欧洲的政治、经济等现代化制度,从而成为了一支强大的国家。
此后,日本不断向外扩张,统一琉球、侵略朝鲜半岛、侵略中国台湾、侵略中国东北和台湾等地。
在对中国的侵略中,日本采取了各种强制手段,包括强征折纳、迫害中国人、劫持人质等等。
这些行为让中国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中国的资源及人民都被中日两国的政治和经济短暂tethered。
(三)甲午战争成为中日矛盾的导火索甲午战争的发生,是中日两国的矛盾逐渐升级的结果。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的政治经济系统越来越腐败,而日本则在不断地扩展领土和势力范围,两国之间的战争背景逐渐形成。
在甲午战争之前,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一方面,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越来越明显,对中国的领土和经济进行瓜分。
另一方面,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系统越来越崩溃。
这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让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得到了更多的权力和人口。
二、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一)清廷内部的政治腐败在清朝的晚期,政治腐败越来越严重。
清朝的朝廷和官员们贪污腐败,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民众的不满。
浅谈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

浅谈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浅谈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浅谈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清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具体来说,当时的中国在“洋务运动”下出现过所谓的“同光中兴”,但是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内忧外患不断的清王朝在列强扶持下苟延残喘,而当时的日本早已“换了新天”。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转移矛盾。
为此,早在1887年,日本就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而中日甲午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年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次屈辱

年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次屈辱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甲午战争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屈辱的战争。
该战争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是中国清朝与日本帝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本文将探讨甲午战争的原因、战争的进程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一、甲午战争的原因甲午战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中国与日本在经济、政治和领土争端等方面的矛盾。
在19世纪末,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内忧外患,社会经济发展滞缓,政治体制腐败。
而日本则处于明治维新时期,通过模仿西方国家的方式进行现代化改革,迅速崛起为亚洲的新兴国家。
经济方面,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化的困境。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的条约和强制性的贸易安排使中国丧失了一部分的主权和经济利益。
而日本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实力。
政治方面,中国清朝的腐败和封建制度加剧了国家的分裂和内部的不稳定。
而日本通过改革和军事现代化,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现代军队。
领土争端上,中国与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争夺成为导火索。
两国都试图通过增加在朝鲜的影响力来扩展自己的利益。
综上所述,甲午战争的原因主要应归结为中国的内忧外患以及中国与日本在经济、政治和领土方面的矛盾。
二、甲午战争的进程甲午战争始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进攻。
日本以“保护本国商民”的名义,派遣军队入侵中国的东北地区。
中国清朝政府在东北响应日本进攻的同时,派遣了一支庞大的军队进行反击。
然而,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内部矛盾,中国军队在战争初期就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
许多地区迅速沦陷,东北的重要城市旅顺、大连也相继被日军攻陷。
甲午战争的转折点出现在中国北方的黄海海战。
中国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展开了激烈的海战,但由于清朝政府贪污腐败导致的军队物资不足和指挥混乱,中国舰队遭受了惨败。
这场战斗使得中国海军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并且失去了对黄海的控制。
最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完败,不得不签订了著名的《马关条约》。
根据该条约,中国割让台湾以及澎湖群岛给日本,并赔偿巨额赔款。
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知识点总结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
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战争。
<2>主要战役:①黄海海战:此战后,日本舰队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②旅顺战役:旅顺陷落,日本对旅顺和平居民进行野蛮大屠杀。
③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溃败,李鸿章—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
2、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1>签订时间;1895年。
<2>双方代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3>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增辟通商口岸等。
<4>影响: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②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用史实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程度。
a,《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大量领土,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b, 2亿两白银的赔款,加重了祖国人民的经济负担,加剧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d,增辟通商口岸,便利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总结:《马关条约》后,日本轻易从中国捞到这么多好处,则直接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朝,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影响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影响1894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并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而告终。
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
1.列强侵华方式发生变化。
战后,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甲午战火刚熄灭,列强就迫不及待地提出向清政府贷款,争做中国债主,清政府被迫向俄法、英德银行团三次借款,通过借款中国丧失了许多国家主权。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后,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多数列强在中国建立了厂矿企业,大量掠夺中国资源,占领中国市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同时,列强还通过修筑铁路、开设银行、开采矿山等资本输出方式极力攫取在华利益。
2.列强侵华格局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主要是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并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战胜中国后,日本在华侵略势力迅速发展,取得了与欧美帝国列强同等的地位,跻身侵华强国的行列。
此后,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不仅包括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列强,还包括更为凶残的东方新帝国主义国家——日本。
3.列强在华关系发生变化。
甲午中日战争前,西方列强多采取相互勾结的方式侵略中国,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直接出兵侵略中国,美俄筹划暗中帮助。
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上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争夺,列强在华关系也由相互勾结侵略中国转变为争夺中国为主,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等。
4.中国社会性质进一步变化。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等领土、巨额赔款、新的通商口岸开放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在华利益,展开了疯狂的角逐,帝国主义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社会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中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甲午中日战争学生姓名:吕伟佳学号:1310303218所在院系:基础医学院所在年级:2013级任课教师:***课程助教:吕净蔓完成时间:2014年3月浅谈甲午中日战争【摘要】甲午中日战争【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公元1894年是中国旧历的甲午年,在蒙受了西方列强五十多年欺凌和屈辱之后,大清王朝的血色残阳正在缓缓落下。
然而,这样一个风烛残年的垂死大清帝国却奇迹般地建立起了一支北洋水师,竟然以它的坚船利炮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八。
这一支龙旗飘扬的大清舰队,曾经在帝国漫长的海岸线上留下过伟岸、巍峨的侧影,这一支曾经称雄亚洲的北洋水师,曾经成为了大清帝国最后的辉煌与荣耀。
然而,1894年9月17日的那一场悲怆的甲午海战,却吹响了北洋水师最后的挽歌,在日本海陆军的凌厉攻势下,四个月后,这曾经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而那一年的9月17日,就是中秋佳节之后的第三天,执行护航任务的北洋水师官兵们还没有来得及和家人团聚,就在茫茫大海上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战斗、血洒疆场,用勇气和鲜血留下了大清王朝最后一幕的感动。
然而,当时间过去了一百一十多年,今天的我们仍旧会追问:这样一支曾经排名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如何会惨败在曾经是东洋小国的日本手下?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的北洋水师官兵的牺牲,为何最终换来的却是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呢?就让语言文字,带我们回到一百一十多年前的那一场痛心之战——甲午风云。
在1890年的时候,北洋大臣李鸿章曾向皇帝报告说:“北洋海军规模,足以雄视一切,渤海门户,深固未摇。
”就是说中国的海军,现在已经可以在亚洲称雄了。
我们中国的海防,已经很巩固了。
是不是这样的?当时的西方的《海军年鉴》也曾经把中国的海军评为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八位。
那么中国是不是真的已经像这些洋务派官僚所标榜的那样,已经“自强”了呢?而这样一支曾经称雄亚洲的强大舰队,究竟是因为什么会败给当时实力远不如中国的日本?今天我们要讲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一次真正的检验。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中国人做了四千年的“天朝大国”之梦,什么时候才被唤醒的呢?实际上是从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才梦碎惊醒的。
从这个时候开始,1894年,在中国来讲,就是农历的甲午年。
日本在这一年,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我们中国叫做“甲午战争”,日本把它称为“日清战争”。
可是这一年,清政府的那些统治集团的官员们,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事情呢?并不是关心如何抵抗日本的侵略,官员们最忙碌、最操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慈禧太后要过六十大寿,要庆贺太后的万寿大典。
大家都知道,中国当时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光绪皇帝,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是慈禧太后,人们把她叫做“老佛爷”。
被称作“老佛爷”的慈禧太后,她是掌握实权的。
那么1894年,正好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岁生日。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是很讲究“六十一甲子”的,因此很重视这个六十大寿,希望这一年不要出什么不吉利的事情,所以慈禧太后很早就为自己这个大寿在做准备,那么清朝政府就要为她修个颐和园。
这个颐和园的前身叫做“清漪园”,当年是乾隆皇帝为他的母亲六十大寿修的这个园子。
后来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被英法联军烧了。
光绪皇帝以及清朝就要为慈禧太后把颐和园再修起来。
这样准备她过万寿大典的时候,在这里庆贺。
1892年的时候,光绪皇帝就下了一个圣旨“甲午年,欣逢太后花甲昌期”,就是我们说的“六十花甲”,所以朕要率领天下的臣民都来庆贺,为此就要派一些大臣来总管这些事,所以他就特派了比如礼亲王、大学士、六部的尚书这些人来管理这个万寿大典,而且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在1893年的春天成立了一个机构叫庆典处,就是专门来筹备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包括修饰宫廷、园林,还有道路、景点,还有服装、宴会、唱戏等等。
这些事情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花了多少钱?清宫里有《皇太后六旬庆典》,根据这个档案的记录:就是光是从皇宫到颐和园这一段路,上面就要修60个景点,而且每个景点都要有牌楼、要有戏台、要有龙棚,光这一笔钱就要花240万两银子。
另外还有,比如说庆典的时候的宴会,这个宴会要买很多餐具,宴会的预算就是23万两银子。
另外要唱戏,慈禧太后最喜欢听京剧、听京戏,唱戏这个预算是50多万两银子,要买很多道具、服装这些东西。
所以总体恐怕要不下于一千万两银,就是这个太后做寿。
1894年的中国,在西方列强五十多年的掠夺中,国库中的钱已经少得可怜。
面对慈禧太后这一千万两银子的开支,捉襟见肘的清政府究竟如何弄到这笔数额巨大的钱款呢?清朝的国库里没有多少钱,所以一个就是,还是从国库里挖,从户部的金库里,也就是“部库提拔”,户部就是我们今天的财政部。
那么把那些本来要修铁路的钱、建海军的买船的钱、还有边防军费军饷,这些钱几百万两,先拿来祝寿用。
另外一个来源,“京外统筹”,就是让那些大小官员们来捐献、摊派,让他们向太后捐钱,这个加起来有好几百万,而且官员们要拿出自己两年半的薪水来作为祝寿的经费。
再有第三个,“万寿贡品”,就是光绪皇帝自己带头,王公贵族、大小官员们要向太后送寿礼。
所以在这一年,清政府的大小官员们,他们最关心、最操心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就是该给老佛爷到底送什么礼物、怎么样来讨得慈禧太后的欢心。
所以我们说,真是“一人庆寿,举国遭殃”。
那么,正在清廷上下都在那里忙于这个劳民伤财的所谓万寿庆典的时候,日本的明治政府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他们偏偏不让老佛爷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个六十大寿。
那么日本为什么要来发动战争呢?我们知道,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它是学习欧美、实行了很多改革,所以逐步地就走上了一条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但与此同时,它又要对外扩张、要扩军备战,走上一条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的道路,而且对外侵略的矛头,首先就是对准它的亚洲的邻国——中国、朝鲜,所以它要准备对中国发动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这是蓄谋已久的。
我这里可以拿出一个证据来:1887年的时候,日本的参谋本部(就是我们把它叫做军部),参谋本部第二局的局长叫小川又次大佐。
日本的这个军衔,大佐就相当于我们的上校或者大校,这个人后来甲午战争的时候,当了日军第一军的参谋长少将,他就起草了一份《征讨清国案》。
当时日本把中国称为清国、清朝,这个实际上就是对中国侵略战争一个具体的作战计划。
在这里,他建议日本派出八个师团,要把中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台湾,都要收入日本的版图,就是要侵占这些地方,那么这和后来甲午战争的时候一样。
另外,日本海军部,他们也做了很多作战计划,现在发现的,有六个作战计划、作战方案。
那么明治政府为了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它制定了五年的扩军备战的计划,尤其是要加强海军。
因为刚才开始提到,中国的北洋舰队在1886年的时候,曾经访问过日本的长崎,那时候把日本吓了一跳:中国有这么大的军舰、有这么大的大炮,所以日本人朝野上下就说,我们勒紧裤带,也要把海军搞上去。
因此当时明治天皇他就命令:从皇家的金库里面,每年拿出30万日元去买军舰。
另外,日本政府的大小官员们,拿出十分之一的工资,捐给海军。
另外还发行了1700万日元的海军的公债,从老百姓那儿募集。
所以这样它通过八次海军的扩张案,使海军一点点扩大。
到最后,日本的海军达到了排水量六万多吨,这个实力已经赶上了中国,甚至还超过了中国。
所以我们可以比一下:清政府是在1888年北洋海军成立以后,它就再也不买军舰了,再也不添军舰大炮了,甚至它还要把海军军费挪用走,去修颐和园。
这跟日本政府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它通过积极的备战,到1892年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五年的扩军计划。
到了1894年6月,它就成立了以明治天皇为统帅的“战时大本营”。
战时大本营是做什么用的?就是为了打仗,也就是说日本已经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只等待着点燃战火。
1894年6月,日本趁朝鲜内乱,大举出兵入侵朝鲜,其兵员人数已经远远多于清朝驻军,并且已经对在朝鲜的清朝军队虎视眈眈,战争一触即发。
在此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派兵增援朝鲜。
那么,在如此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这场著名的战争,究竟如何打响?双方究竟又是谁,先开了第一枪?日本发动这场甲午战争所采取的手段是“突然袭击、不宣而战”,这是日本惯用的手段。
那么这个时间是1894年7月25日,奉了战时大本营的密令,日本的联合舰队,就在朝鲜的丰岛海面上,袭击了中国的海军,也就是北洋海军的两艘军舰——一艘叫“济远号”,另一艘叫“广乙号”。
与此同时,打沉了中国的一艘运兵船,叫“高升号”,这艘船上都是中国的陆军,准备运到朝鲜去的,足有一千多官兵。
大部分陆军的士兵都牺牲了,据统计,死难者约有871人。
这就是一场突然袭击,但是日本的这个军部,反倒反咬一口、倒打一耙,在它的战史上,写着中国海军先开炮、挑起了战争,这完全是谎言。
这里我们也有两个证据可以驳斥它的谎言:一个就是当时联合舰队里“浪速号”的舰长东乡平八郎,他在日本海军是很有名的——后来日俄战争的时候,他是联合舰队司令——他有一个日记,在这个日记上他就讲了,他说:“午前七点二十分,在丰岛海上,远远望见清国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即时下达战斗命令。
”也就是说,看到中国的军舰,他就下达了战斗命令、就开炮了。
这是一个证据。
另外一个证据,就是我们中国的“济远号”的航海日志,这也是前几年发现的,在这个航海日志上也记载着,说:“倭三舰同放真子弹,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当然日方攻击,我们要还击,这个战争就这么打响了。
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中国海军的时候,同时它在陆路上还袭击了在朝鲜牙山驻守的清军。
当时在朝鲜驻扎了一部分的清朝的军队,它在陆上袭击清军。
于是就在1894年的8月1日,清政府只好被迫对日宣战。
而在同年的9月14日,日军又大举进攻朝鲜平壤的清军。
接着,日军又再一次进攻中国的海军,于是,在这一年,就发生了“黄海海战”。
对于甲午战争,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或者说比较感兴趣的,就是这个黄海海战。
因为过去有一个电影,叫《甲午风云》,可能很多人看过,这个电影可以说,是全景式地描写了黄海之战的经过。
“黄海海战”,这是中日两国海军的一个大决战,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海战,从参战的军舰数量之多、参战时间之长,它的战斗之激烈,就可见一斑。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海战史上,都是罕见的。
那么中国北洋的舰队和日本的联合舰队,在黄海相遇,这个时间是什么呢?1894年9月17日,地点就在鸭绿江口大东沟这个海面上。
当时双方都有几十艘军舰,可以说是实力相当、不分伯仲。
当时中国的北洋舰队,它的优势是什么呢?它有两艘大的铁甲舰,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定远号”和“镇远号”,这两艘军舰的排水量是7335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