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淋巴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CSCO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指南全文

CSCO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指南(全文)肿瘤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是指肿瘤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因抗肿瘤治疗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CT1T增加出血风险,限制肿瘤治疗药物的剂量和频率,从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同时还需要增加血常规检查、药物治疗和输注血小板的费用。
作用机制化疗药物对巨核系细胞产生抑制和破坏,从而影响血小板的释放。
血小板的正常寿命为8-10天,血小板计数一般在化疗后第5天开始下降,第14天达到低点,第28-35天恢复至基线水平。
烷化剂类、卡粕多影响干细胞,导致持续时间较长而难以纠正的血小板减少。
环磷酰胺多影响处于发育较晚阶段的祖细胞,血小板减少症持续时间较短。
化疗药物中,基于吉西他滨和粕类的治疗方案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比例最高。
有研究表明,以粕类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发生3级和4级血小板减少症的比例分别为6.5%和4.1%,而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发生3级和4级血小板减少症的比例分别为7.8%和3.4%o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可能引起急性严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达沙替尼、舒尼替尼、PARP抑制剂是较为常见的引起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靶向药物。
附录1不同化疗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αKO1FOX:亚叶⅛!(1eomcnn)400呷指3JfcR噫碇(5∙FU)400m酬√,5S沙利向OMIiPuJn)85mg∕π√诊断标准(1)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00*1OV1;(2)发病前确切应用某种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停药后血小板计数恢复,引起的症状与体征减轻;重新应用同样的治疗后血小板减少症再次出现;(3)伴有或不伴有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点、瘀斑、不明原因的鼻出血甚至器官出血;(4)排除其他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特别是基础疾病和合并症;(5)排除使用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其他药物(如磺胺);(6)排除应用EDTA抗凝剂注:a.CHOP:环畸侬K(cyc1ophosphamide)750mg∕f w2∙W霉素(doκomb>dn)50mg∕m'•利度拚i P-⅛t<ri(uximιb)375mg∕m∖强的松(prednisone)40mβ∕,m1:b.MAID:>fJfβ1BWfi(1fαsfamidc)250OmWm'•间布点(doxorubicin)20m8,m'•达卡巴∙⅛(daCartWZinC)300mg∕∏f所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2023版中国肿瘤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激素治疗
血小板输注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症状。当患者血小板数量严重不足时,应考虑输注血小板。
适应症
血小板输注可以通过静脉输注进行,一般采用肘静脉或股静脉输注。每次输注前应检查血型、交叉配合等指标,确保输注的安全性。
输注方法
血小板输注
免疫调节剂
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可以调节免疫反应,减轻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控制出血
对于出现出血症状的患者,应积极控制出血,防止发生意外。可以采用局部压迫、冷敷等方法止血,同时给予止血药物和抗感染治疗。
一般治疗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症状。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包括地塞米松、泼尼松等。
免疫抑制剂
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
03
本指南的编写过程中汇集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和经验,它的发布将有助于推动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
不断完善更新
由于肿瘤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复杂性,本指南将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临床实践的需要和学术研究的进展。
未来展望
加强培训和教育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本指南,需要加强对医生和患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指南的普及度和信任度。
营养支持
03
提供心理支持
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增强信心和勇气,积极面对疾病。
患者教育
01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向患者普及肿瘤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的知识,减轻恐慌和焦虑情绪。
02
指导患者自我管理
教育患者如何监测血小板水平、避免危险因素等,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06
肿瘤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管理
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

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一、本文概述随着癌症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化疗作为其中的重要手段,为众多癌症患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
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也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
为了规范我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疗行为,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我们组织专家团队,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制定了《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
本共识旨在明确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措施,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诊疗指导。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共识的推广与实施,促进国内外同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水平的提高,为更多的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二、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是化疗过程中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反应之一,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因化疗药物种类、剂量、治疗方案以及患者个体差异而异。
据流行病学调查,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中,约20%~5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症。
严重者可导致出血风险增加,甚至危及生命。
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环节。
化疗药物对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直接损伤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这些药物可抑制骨髓内巨核细胞的成熟与分化,从而减少血小板的生成。
化疗药物还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
化疗药物还可能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如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血小板凋亡等。
不同类型的化疗药物对血小板生成的抑制作用有所不同。
例如,烷化剂类、抗代谢类、抗肿瘤抗生素等药物主要抑制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而铂类药物则主要通过诱导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以减少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血小板减少专家共识版

❖ 2疾病得分期:
(1)
新诊断得ITP:确诊后3个月以内得ITP患者。
(2)持
续性ITP:确诊后3-12个月血小板持续减少得ITP患者,包括没
有自发缓解和停止治疗后不能维持完全缓解得患者。
(3)慢性ITP:血小板减少持续超过12个月得ITP患者。 (4)
重症ITP:PLT<10×109/L,且就诊时存在需要治疗 得出血症
治疗无效或最初有效随后复发得患者应进一步检查就是
否存在副脾。
❖ (2)药物治疗:
①
硫唑嘌呤(Azathioprine);常用剂量为100-150 mg/d, 分2-3
次口服,根据患者白细胞计数调整剂量。不良反应为骨髓
抑制和肝、肾毒性。
②环孢
素(CsA):常用剂量为5 mg·kg-1·d-1,分2次 口服,根据血药浓度
血小板减少专家共识版
一、概述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既往亦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就是一种获 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得1/3, 成人发病率为5/10万-10/10万,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于男 性,60岁以上老年人就是该病得高发群体。临床以皮肤黏膜 出血为主,严重者可有内脏甚至颅内出血。出血风险随年龄 增高而增加。部分患者仅有血小板减少,没有出血症状。患 者可有明显得乏力症状。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 ⑶若患者有出血症状,无论此时血小板减少程度如何,都应 该积极治疗。在以下临床诊疗过程中,血小板计数得参考值 分别为:口腔科检查: ≥ 20×109/L;拔牙或补牙:≥30×109/L; 小手术:≥50×109/L;大手术:≥80×109/L;自然分娩: ≥ 50×109/剖腹产: ≥ 80×109/L。
《中国成人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成人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一、引言血小板减少症是多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或常见并发症,但目前对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病因诊断、治疗指征、治疗方案制定等方面仍缺乏足够深入和系统的认识。
二、方法学三、定义和流行病学【陈述1】:中国成人血小板减少症的定义为血小板计数<100×109/L。
(证据水平:~;推荐等级:B)【陈述2】:血小板减少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或疾病表现,我国尚无关于血小板减少症的确切流行病学数据。
(证据水平:a~;推荐等级:B)四、病理生理机制【陈述3】:血小板生成减少、破坏或消耗过多、分布异常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
(证据水平:a~;推荐等级:A)【陈述4】:ITP、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AA)、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是可以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血液系统原发疾病。
(证据水平:a~;推荐等级:B)【陈述5】:慢性肝病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与血小板分布异常、血小板生成素(TPO)减少、骨髓抑制等多种因素有关。
(证据水平:;推荐等级:B)【陈述6】:对不明原因的ITP患者建议进行幽门螺杆菌(Hp)筛查,阳性者予以根除治疗。
(证据水平:b~;推荐等级:A)【陈述7】: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出血风险升高的重要原因。
(证据水平:~;推荐等级:B)【陈述8】:免疫性因素和血栓形成相关的消耗是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机制。
(证据水平:b~;推荐等级:A)【陈述9】: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并发血小板减少症,首先应考虑治疗相关因素。
(证据水平:~;推荐等级:B)【陈述10】:糖尿病伴发的血小板减少症与感染、药物、代谢、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
(证据水平:a~;推荐等级:B)【陈述11】:甲状腺功能异常伴发的血小板减少症与免疫异常和药物等因素有关。
(证据水平:a~;推荐等级:B)【陈述12】:血小板参与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过程,自身消耗增加可能是感染性疾病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机制。
2020版: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版: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是淋巴瘤的常用治疗手段。
造血干细胞的首选来源是外周血,如何将其从骨髓动员到外周血是auto-HSCT 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的干细胞动员方法主要有两种:化疗联合细胞因子和单独应用细胞因子。
淋巴瘤本身即是动员不佳的危险因素,传统动员策略尽管解决了部分临床问题,但动员失败依然较为常见,导致治疗延迟、治疗成本升高和医疗资源占用。
随着趋化因子受体CXCR4拮抗剂在中国的应用,既与国际实践接轨、又适应中国国情的理想动员方案仍有待明确。
本共识在国际指南基础上,汇集中国医师在该领域的实践经验和主要研究成果,旨在为中国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提供指导性意见。
一、造血干细胞动员策略干细胞动员的首要目标是收集足够的干细胞以进行auto-HSCT。
理想的动员不仅需要收集到目标干细胞数量,还应尽量减少采集次数、降低费用和避免动员相关并发症。
二、造血干细胞动员不佳及高危因素研究显示采集前的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和最终干细胞采集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1],因此被认为是干细胞采集不佳的最可靠预测指标。
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在采集前检测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以识别动员不佳的患者,11~19个/µl判定为临界动员不佳,6~10个/µl为动员效果非常不佳,<5个/µl预示达到采集目标值的可能性极低[2]。
评估高危因素有助于识别动员不佳的患者。
淋巴瘤患者动员不佳的常见高危因素见表1。
表1淋巴瘤患者造血干细胞动员不佳的常见高危因素[3,4]为降低动员失败风险,建议在诱导治疗4~6个周期后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同时尽量避免使用对造血干细胞有损伤的药物。
对需要使用来那度胺、氟达拉滨的患者,应在早期(<4个周期)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并在末次给药后至少间隔2~4周再进行动员和采集。
2019版: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全文版)

2019版: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全文版)摘要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为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肿瘤类型、治疗方案和化疗周期等有关。
CIT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剂量强度降低或化疗时间延迟,甚至需要输注血小板,增加了治疗费用、降低了化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影响预后。
CIT的治疗主要包括输注血小板和给予促血小板生长因子。
对高危患者进行一、二级预防有助于降低CIT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基于近期文献和临床研究,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和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2019版)》,旨在为中国肿瘤学医师提供更合理的诊疗方案以帮助CIT 患者改善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 概述1.1 定义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是指抗肿瘤化疗药物对骨髓巨核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1]。
CIT为最常见的化疗相关性血液学毒性之一,可增加出血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CIT可导致化疗剂量强度降低、时间推迟,甚至治疗终止,从而影响抗肿瘤效果,对患者的长期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
1.2 流行病学关于CIT的流行病学资料多来自国外,国内尚缺乏大样本数据。
根据其定义及纳入标准,文献报道的CIT发生率差距较大,并且与化疗药物种类、是否为联合治疗及肿瘤类型有关。
如单用顺铂或吉西他滨时,3~4级CIT发生率分别为4.0%和3.7%,而二者联用时CIT发生率则高达37%[3]。
接受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达卡巴嗪联合化疗的肉瘤患者CIT发生率高达79%[4]。
接受替伊莫单抗(ibritumomab)与90钇联合治疗的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则几乎全部发生3~4级CIT[4]。
2020版: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1 概述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是指化疗药物对骨髓,尤其是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外周血血小板减少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是临床常见的化疗药物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1]。
CIT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出血风险,同时可能降低化疗药物剂量或延迟化疗时间,甚至终止化疗,使化疗无法足量、足疗程地按计划进行,从而影响临床疗效和患者生存,增加医疗费用。
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通用毒性标准(CTCAE)5.0[2],按血小板减少程度对CIT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和分级,1级:血小板计数(Plt)≥75×109/L且<100×109/L;2级:Plt≥50×109/L且<75×109/L;3级:Plt≥25×109/L且<50×109/L;4级:Plt<25×109/L;5级:死亡。
联合化疗是急性白血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具有较强骨髓抑制毒性的蒽环类药物和阿糖胞苷一直是急性白血病诱导和巩固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足量化疗清除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和微小残留病灶,以达到疾病缓解目的。
在急性白血病化疗时,由于骨髓受到白血病细胞严重侵犯,直接破坏造血干/祖细胞和造血微环境,抑制正常的骨髓造血功能,患者常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引起贫血、感染和出血的临床症状。
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抑制通常较实体肿瘤更加严重,CIT往往达到3~4级,因此,此类血小板减少的处理有别于实体肿瘤,更加强调及时性及危机值的处理。
2 CIT的常见治疗方法和研究进展血小板的正常寿命为8~10 d。
肿瘤化疗后,血小板数一般在化疗后第5天开始下降,在第14天达到最低值,在第28天到第35天逐步恢复到基础值[3]。
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数的恢复同样也与化疗效果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版:淋巴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全文)淋巴瘤是淋巴结和(或)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通常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淋巴瘤在我国发病率约为6.68/10万,居常见恶性肿瘤的第8位[1]。
我国每年约有10万例新发淋巴瘤患者,且仍以较高的速度递增。
2011年,由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组织,中国淋巴瘤病理研究协作组进行的一项包括24个中心10 002例病例样本的分析报告指出,我国淋巴瘤患者中NHL占87.69%,HL占8.54%[1]。
NHL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B细胞、T细胞和NK细胞来源。
所有淋巴瘤及B细胞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我国DLBCL占所有NHL的45.8%,占所有淋巴瘤的40.1%,是最常见的NHL,约50.0% DLBCL患者可以治愈[2,3]。
淋巴瘤常用的临床治疗策略是应用足量、足疗程强烈的联合免疫化疗及化疗方案以求肿瘤在短期内得到缓解。
Lyman等[4]研究发现,美国使用CHOP方案或类似方案治疗的4 522例NHL患者中,有40%的患者所用剂量低于标准剂量15%以上,24%的患者疗程延迟7d以上,这就使53%的患者的相对剂量强度低于6个周期化疗最小剂量强度的85%。
另一项研究显示,加大CHOP方案的剂量强度,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支持下,有可能将CHOP方案每3周为1个疗程改为每2周为1个疗程,剂量不变,即剂量强度提高1/6,提高了国际预后指数(IPI)高危或中高危患者的疗效[5]。
肿瘤CIT是指抗肿瘤化疗药物对骨髓产生抑制作用,尤其是对巨核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导致的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6]。
CIT的病情严重程度按血小板减少程度进行评估:Ⅰ级为Plt≥75×109/L 且<100×109/L;Ⅱ级为Plt≥50×109/L且<75×109/L;Ⅲ级为Plt≥25×109/L且<50×109/L;Ⅳ级为Plt<25×109/L;Ⅴ级为死亡[6,7]。
CIT 是临床常见的化疗药物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剂量降低或化疗时间延迟,甚至化疗终止,由此影响临床疗效和患者生存,并增加医疗费用[8]。
为保证淋巴瘤患者能足量、足疗程完成大剂量且多药联合化疗及免疫化疗,共识专家组参考国内外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在肿瘤CIT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的基础上,制定了淋巴瘤CIT防治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1 淋巴瘤的常见化疗方案及CIT的流行病学特征1.1 淋巴瘤的常见化疗方案经典HL化疗方案[9]: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成员机构最常使用的化疗方案包括ABVD(多柔比星、博莱霉素、长春碱和达卡巴嗪)方案和Stanford V(多柔比星、长春碱、氮芥、依托泊苷、长春新碱、博莱霉素和泼尼松)方案。
霍奇金淋巴瘤二线化疗方案:DHAP(地塞米松、顺铂、大剂量阿糖胞苷)、ESHAP(依托泊苷、甲泼尼龙、大剂量阿糖胞苷、顺铂)、GCD(吉西他滨、卡铂、地塞米松)、GVD(吉西他滨、长春瑞滨、脂质体多柔比星)、IGEV(异环磷酰胺、吉西他滨和长春瑞滨)方案等。
NHL诊疗指南[10]:(1)惰性淋巴瘤治疗采用以嘌呤类似物或蒽环类药物为基础,联合利妥昔单抗作为一线治疗和后续维持治疗。
(2)侵袭性淋巴瘤主要包括套细胞淋巴瘤(MCL)、DLBCL等,治疗各有特点,例如MCL的治疗需高度个体化,可以采用蒽环类药物或嘌呤类似物和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大剂量化疗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解救为二线巩固方案。
(3)高度侵袭性淋巴瘤的治疗原则是大剂量、短疗程化疗及中枢神经系统预防,高危患者可考虑自体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中国DLBCL诊断与治疗指南(2013年版)[11]:一线治疗方案选择为6~8个疗程的R-CHOP21方案。
其中>60岁患者考虑8R-6CHOP21方案治疗。
若存在心功能不全,则应慎用多柔比星,可参考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2013年版)。
对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可采用R-CE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依托泊苷、长春新碱、泼尼松)、R-CD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脂质体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
一线巩固治疗和二线治疗方案为大剂量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化疗方案包括DHAP联合或不联合利妥昔单抗、ESHAP联合或不联合利妥昔单抗、GDP(吉西他滨、地塞米松、顺铂)联合或不联合利妥昔单抗、GemOx(吉西他滨、奥沙利铂)联合或不联合利妥昔单抗、ICE(异环磷酰胺、卡铂、依托泊苷)联合或不联合利妥昔单抗、MINE(美司钠/异环磷酰胺、米托蒽醌和依托泊苷)联合或不联合利妥昔单抗等[12,13]。
MCL治疗方案:诱导治疗采用高强度治疗方案,如Hyper-CVAD(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与大剂量甲氨蝶呤和阿糖胞苷交替)方案+利妥昔单抗、NORDIC[强化剂量诱导免疫化疗,即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泼尼松(maxi-CHOP)]方案与利妥昔单抗+大剂量阿糖胞苷交替、CALGB(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联合强化CHOP)方案等。
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约占全部成年人NHL的15%,一线化疗方案包括CHOP、EPOCH和Hyper-CVAD/甲氨蝶呤-阿糖胞苷方案等。
1.2 淋巴瘤CIT的流行病学特征在不同类型肿瘤及不同治疗方案中,CIT的发生率差异非常大。
CIT最常见于接受高强度化疗的患者,如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儿童恶性肿瘤、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接受特定治疗方案化疗敏感的恶性肿瘤患者。
通常在反复化疗后出现累积不良反应增加导致血小板减少症。
CIT与大剂量化疗及反复化疗明显相关,通常在化疗周期后6~14 d出现[14]。
大量研究表明,不同化疗方案导致的淋巴瘤CIT发生率不同。
王伟等[15]开展的Hyper-CVAD/MA方案治疗复发难治NHL的研究结果显示,75%患者发生Ⅲ~Ⅳ级血小板减少,其中9例输注血小板,6例出血。
施薇等[16]开展的改良Hyper-CVAD方案治疗淋巴瘤的研究结果显示,淋巴瘤患者使用Hyper-CVAD方案后Ⅲ~Ⅳ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58.8%,仅在使用B方案化疗周期中Ⅲ~Ⅳ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82.9%。
其中一线接受Hyper-CVAD A/B方案治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Ⅲ~Ⅳ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62.5%,用本方案解救治疗患者的Ⅲ~Ⅳ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80.0%。
林宁晶等[17]开展的DICE(地塞米松、异环磷酰胺、顺铂、依托泊苷)方案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复发难治DLBCL 的临床研究显示,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达46.7%,其中Ⅲ~Ⅳ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20.0%。
万红等[18]开展的持续静脉滴注BACOD(博莱霉素、环磷酰胺、长春地辛、阿糖胞苷、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复发难治DLBCL 的研究显示,BACOD方案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66%。
多项含吉西他滨的化疗方案(GDP、GND、GemOx)治疗NHL的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研究结果为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达50%以上,最高达73%,其中Ⅲ~Ⅳ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约20%,最高达48%。
陈英等[19]开展的GDP方案治疗复发难治NHL的临床观察分析了高龄患者的不良反应,<65岁患者Ⅲ~Ⅳ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48%,≥65岁患者的发生率达62.5%。
替伊莫单抗放射免疫治疗晚期、复发或难治NHL导致的Ⅲ~Ⅳ级CIT发生率分别为87%、13%[8]。
R-CHOP方案治疗NHL导致的Ⅲ级及以上CIT 发生率为5%~9%;ICE方案治疗NHL导致的Ⅲ级及以上CIT发生率为35%;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DLBCL导致的Ⅲ级CIT及Ⅳ级CIT 发生率分别为17%、5%[20];来那度胺联合R-CHOP21方案治疗老年人DLBCL导致的Ⅲ级及以上CIT发生率为13%[21]。
即使是同一化疗方案,随着化疗疗程的增加,对于同一患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会越来越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剂量的累积而造成持续骨髓抑制[22]。
Hassan等[23]观察接受化疗的320例肿瘤患者,发现随着化疗周期数增加,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逐渐增高。
2 CIT的发病机制及血小板的变化趋势造成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很多,包括血小板生成不足、血小板破坏过多和血小板在脾脏大量滞留。
而CIT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化疗药物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其发生机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化疗药物对巨核细胞生成的抑制及损伤作用导致的血小板生成不足[6],这是血小板减少的最主要原因;二是化疗药物也可通过免疫机制引起血小板清除增加,如氟达拉滨单药治疗恶性淋巴瘤可导致4.5%的患者出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8]。
正常血小板的寿命为8~10 d,CIT患者一般在化疗的第7天开始出现血小板减少,且在第14天达到最低点,在第28天至第35天恢复至基线水平[8]。
但具体化疗药物导致的血小板最低值出现时间和降低的幅度等动力学特征因所用的化疗药物、剂量、是否联合用药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化疗次数而不同[6,14]。
如ICE、AI(多柔比星、异环磷酰胺)、MAID(多柔比星、异环磷酰胺、达卡巴嗪)这些化疗方案导致Plt最低点出现相对较早,而卡铂、美法仑、亚硝基脲这些药物造成Plt最低点出现相对较晚。
除了传统化疗药物和化疗方案外,一些新的靶向药物(如波替单抗、来那度胺及西达本胺)在联合化疗中也能造成血小板减少症[14]。
3 肿瘤CIT的临床影响对于肿瘤患者,血小板减少症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当Plt<10×109/L 时,有自发性出血的极高风险;当Plt<50×109/L时,可引起皮肤或黏膜出血,同时外科操作时常并发出血,不能承受手术治疗和侵袭性操作检查(头颅手术要求Plt≥100×109/L);当Plt<100×109/L时,给予患者化疗或放疗时,会有对血小板减少加重及出血风险增高的担心[6,8]。
CIT增加了出血并发症的风险,增加了血小板输注的需求,还可能会限制化疗药物的给药剂量和频率,导致化疗减量和(或)化疗时间延迟[14],从而影响最终疗效。
一项研究调查了609例恶性实体瘤和淋巴瘤患者,其中1 262个化疗周期出现了血小板减少,9%的化疗周期发生了出血,25.6%的化疗周期由于血小板减少症而推迟化疗时间或减少剂量[24]。
化疗剂量不足可影响某些恶性肿瘤的疗效,如淋巴瘤和乳腺癌[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