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导学案 (1)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学案答案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学案答案[自主学习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1.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直接原因: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根本原因:不满足既得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的时间?挑起战争的是哪一列强?列举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
时间:1856年10月;挑起战争:英国侵略行为: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又与英法美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3.说出《天津条约》的内容。
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自主学习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1. 《天津条约》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英法侵略者又是怎么做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什么?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火烧圆明园,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2.英法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什么条约?条约内容及影响?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增加。
[自主学习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获利最大的是谁?沙俄共侵占中国多少领土?沙俄;150多万平方千米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分层导练] A组选择题1. 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D )A.“马神甫事件”B.因贩卖的鸦片被查禁、销毁C.“亚罗号事件”D.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2.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大一个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年……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2课卖炭翁 (1)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3)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疏通诗意,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同桌互相交流。
【悟读品味】:
1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
2、全诗围绕卖炭翁卖炭,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
烧炭,运炭,卖炭
3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4 结合描写他们的具体语句,谈谈这些人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辗冰辙翩翩两骑口称敕
2重点词语:
薪:柴辗:通“碾”,轧骑:骑马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叱:吆喝 直:通“值”,价格
(四)初读古诗。
(1)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指名朗读。
(2)再读古诗,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重音,要读出古诗的韵味儿来。指名学生再读古诗,师生评价。
1)诗中是如何描写卖炭翁的?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形象。(苦)
年龄: 翁
职业: 伐薪烧炭
劳动地点: 终南山
外貌: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衣着: 可怜身上衣正单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学号_______【课标要求】1、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知识梳理】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英国权力结构示意图 美国权力结构示意图政治制度古希腊 有 参与国家管理的 因素,但各城邦的制度又千差万别雅典 的代表;最高权力机关是斯巴达 的代表;公民大会是 的最高权力机关古罗马 罗马共和国具有 特征罗马帝国 建立 制形成 政治公民都是 ,妇女、外邦人和 没有资格参与政治,受到剥削压迫政治制度中古初期 西欧 贵族君主制中古晚期 法国 君主制(以 的召开为标志)英国 君主制(14世纪中期)产生基础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的影响文件 政治制度 英国《 》 制( 至上) 美国《 》 联邦共和制———联邦制¸ 与制衡¸总统制 法国 《第三共和国宪法》 曲折建立议会 制班级:姓名:学号:得分:一、选择题1.在古代雅典,政府官员上任前,必须接受资格审查。
一般官员由民众法庭审查,执政官除由法庭审查外,还要接受议事会的审查。
官员任职期满,由公民大会进行政绩审查,发现有危害国家、受贿和其他违法行为者,都要受到惩罚。
这说明A.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 B.公民对公职人员有严格监督权C.民众法庭与公民大会相互制约 D.雅典城邦的法律体系臻于完善2.有学者指出,公元前 5 世纪中期,一个雅典公民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比一个人掷出骰子的某个点数的概率都要大。
雅典的公民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过听审经历。
这说明A.民主选举具有很大随意性 B.公民广泛参与国家管理C.直接民主的弊端逐渐显现 D.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立3.苏格拉底说:“神特意把我指派给这座城市,它就好像一匹良种马,由于身形巨大而动作迟缓,需要某些虻子的刺激来使它活跃起来。
《第2课_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导学案

《第2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经济方面、政治方面)2、了解苏联的建设成就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严重弊端【学习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学习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我的自学】学生自学教材,标划课本内容列宁时期------(一)实施新经济政策(背景、时间、内容、意义)(二)成立苏联(时间、成员国)斯大林时期-----(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时间、目的、重点、计划)(二)农业集体化(时间目的)(三)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评价)【我的自查】学生自测学习成果(运用比较法填写空白处,请在填写过程中体会比较法的功效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合作探究】(1)假如可以在时间隧道任意穿梭,你想在1861年、1918年、1923年、1992年给俄国的朋友写信,你如何书写这个国家的名称呢?(2)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你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拓展延伸】正确决策并适时调整政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材料一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二: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两则材料中所说的拐杖和思路是指哪一经济政策?(2)根据材料一分析,这一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材料二所说的苏联模式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邓小平借鉴列宁的思路,对我们僵化的经济政策做出了什么重大调整?(5)通过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能得到哪些启示?【达标测试】1、列宁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下列史实和他有关的是①十月革命②新经济政策③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④第二次世界大战 (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农民伊凡将自己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然后将一部分赚得的钱在商店里买了一双马靴。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导学案( 含答案)

第2课《俄国的改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2.掌握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彼得一世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难点:分析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的异同三、自主学习(一)俄国的起源与发展1.俄罗斯人的祖先是的一支。
2.9世纪晚期建立。
3.13世纪上半叶,基辅罗斯被征服。
4.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崛起,到16世纪初建立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5. 执政时期采用的称号,强化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二)彼得一世改革1.背景:在沙皇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2.目的:改变落后面貌,实现。
3.时间:4.人物:5、内容:①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②军事: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提拔人才③经济:鼓励兴办,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④文化:推行,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创办报纸。
⑤提倡西方的与。
6.影响:积极:①俄国的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的进程;消极: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社会的发展障碍。
7.性质:一场性质的改革(没有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三)废除农奴制改革(1861年)1.原因:(1)根本原因: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直接原因:克里木半岛战争失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
2.时间:3.人物:4.目的:5.内容:①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必须用钱,价钱比当时地价还高。
(实质:是对农民一次无情的掠夺)6.性质:自上而下的性质的改革。
(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7.影响:积极:①是俄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②改革废除了,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消极:③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导学案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Ⅰ、课程标准1.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2.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Ⅱ、目标素养1.通过对古代文明的扩展的学习,认识到战争也是文明传播的一种方式,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2.了解古代早期帝国建立和发展的史实,认识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3.通过对古代文明交流的相关史实的学习,认识到古代文明的交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时空观念。
Ⅲ、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古代各帝国带来的区域性影响;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2.难点:认识古代各帝国带来的区域性影响;树立正确的文明交流观。
Ⅳ、知识概览Ⅴ、基础知识与关键能力一、古代文明的扩展1.因素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②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③复杂的社会组织;④高山深谷的阻隔;⑤复杂的管理系统2.概况【知识归纳】古代希腊文明的扩展①扩展方式:以移民方式向地中海、黑海周边殖民扩展。
②扩展条件: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
③扩展原因:古希腊自然地理和工商业为主的经济需求;城邦小国寡民,资源少,人口过剩;城邦政治斗争的产物;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兴起。
④殖民范围:他们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⑤特点:沿海岸线建城邦,呈线状分布。
【思考点1】古代希腊海外殖民扩张是为了建立霸权吗?其是否建立了庞大的帝国?提示:古代希腊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并非为了争夺霸权,也并未建立疆域辽阔的帝国,而是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合作探究】古希腊殖民扩张及其产生的影响材料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
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
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
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
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而强大的东方邻国本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不速之客赶回大海,但他们对希腊人的到来却表示欢迎。
第2课 依法有效保护财产权导学案

第二课依法有效保护财产权
一、学习目标
1认同民法典为我们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保障组织和公民个人的财产,鼓励发明创造,激励人们创业创新
2.理解法律规定财产权的作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3.自觉学民法用民法,保障自己的合法财产权益,不侵犯他人物权;懂得维护物权的途径,积极参与创业创新
二、教学指导与检测
1.(A层)下列不属于知识产权范围的是( )
A.抵押权
B.著作权
C.专利权
D.商标权
2.(A层)韦某研发设计出一款外形独特、造型新颖的新笔,并于当年取得了该款笔的专利权。
这款笔投放市场后热销,然而,好景不长,韦某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一款与他的设计几乎一样的笔,并低价在市场上推销,影响其生意。
于是,韦某将生产“山寨”笔的竞争企业告上法庭。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实用新型专利权②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外观设计专利权
③原告这项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为10年④原告这项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为20年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3.(A层)刀郎起诉某歌星未经授权,多次在各地商业演出中,频繁演唱刀郎原创作品,要求某歌星停止对刀郎原创作品的侵权行为,并要求赔偿10万元。
这表明( )
①民事权利的实现需要人们通过合法手段主动维护②作为精神产品的音乐不宜用于商业用途
③音乐著作权只能由著作权人自己行使④音乐作品的表演权受法律保护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第2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课济南的冬天老舍预习案【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和代表作品,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前预习】一、文学常识老舍原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
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现代著名作家。
是语言大师,被誉为“______________”。
著名作品小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话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话剧《____________》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二、字词积累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识记字音和字形。
1.给加点的字和多音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济.南()水藻.()贮.xù()澄.清()毯.()jì()xiāng()看.护()伦敦.()()济济一堂()更换济更()救济()更加2.解释下列词语。
贮蓄_______________ 安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澄清_______________ 响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秀气_______________ 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文见疑再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所描绘的这些美景可归纳为哪几幅画面?请你为这几幅画拟写一个标题。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有什么深刻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你认为拟人的作用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自主预习梳理新知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距今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
2.、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3.生活流域: 江流域。
4.时间:距今年左右。
5.河姆渡人的生活特征:住的房屋主要是式建筑,有最早的木构水井。
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还会运用雕刻等技术。
河姆渡人还懂得使用天然漆。
6.河姆渡人的生产特征:主要农作物是。
农业工具以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7.生活流域:远古时期的流域。
8.时间:距今约年。
9.半坡人的生活特征:住圆形房屋;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还有少量的乐器,如。
10.半坡人的生产特征:使用石器,还制造、器等生产工具;农业主要种植;;饲养猪和狗等家畜;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
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简单活动的农业。
系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
其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
大约在距今1000年前,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出现了原始农业的雏形,进入原始农业的重大技术突破是驯化野生植物和动物,标志是稻谷和陶器的出现。
分层演练夯实基础
知识点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下列关于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说法正确的是①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②长江中下游的先民栽培的农作物是粟③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中国④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和发展的重要标( )
①农作物的种植②家畜饲养的出现③聚落④磨制工具的发展⑤城市出现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知识点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3.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
最能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
A.种植粟
B.种植水稻
C.加工玉器
D.烧制彩陶
4.假如你生活在距今7 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你不会遇到的情况是( )
A.种植水稻
B.骨耜耕地
C.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用陶器装粮食
知识点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5.对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
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某遗迹发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粟粒、菜籽等遗物。
据此判断生活在该遗址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6. 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 )
A.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
C.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子
D.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7.假如你生活在六千年前的半坡村,下列关于你生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你可以吃到从长江里捕来的鱼
B.你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稻米饭
C.你会住在干栏式的房屋里
D.你会制造彩陶、使用磨制石器
综合演练提升能力
8.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择洞而居到半坡、河姆渡人的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在人们居住条件改变中起决定因素的是( )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种植技术的发展
C.建筑技术的进步
D.饲养水平的提高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材料二如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 远古居民居住在什么地方?请你想一想,除此以外,他们还会住在什么?
答:住在木巢里。
还居住在山洞里。
(2)材料二中图1反映的是哪个远古居民的房屋样式?请你结合地理知识分析一下这样的房屋结构有什么好处。
答:河姆渡原始居民。
好处:①由于河姆渡聚落地处潮湿炎热的江南地区,这种房屋结构利于通风、防潮、防止禽兽和虫蛇;②还可以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3)居住在材料二中的居民在生活方面比材料一中的远古人类有哪些进步?
答:这一时期的原始居民,已经会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建造适合自己居住的房屋,过上了定居的生活,会种植农作物,并饲养家畜。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
“古之人,借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一《白虎通》
(1)这段古文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什么历史现象?
答:这段古文反映的是原始农耕生产的情况。
(2)神农为什么“教民农耕”?
答: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3)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
答: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水稻;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
是半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粟。
(4)决定南北种植农作物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自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