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课程标准
【2024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课程编码〔〕承担单位〔〕制定〔〕制定日期〔〕审核〔〕审核日期〔〕批准〔〕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核心课,是职业资格证考试——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科目之一。
(2)课程任务:本课程主要针对导游人员、讲解员、计调人员等岗位开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形成符合导游服务、讲解服务、计划调度等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并能够为专业实习和职业资格证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旅游地理》、《旅游学概论》、《中国历史文化概论》等,后续课程有《旅游线路见习》、《导游见习》、《旅游行业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等。
2.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旅游服务意识和旅游职业道德,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较为深厚的人文素养,形成规范的旅游岗位服务能力和职业能力,具有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
学生毕业后可服务于地方旅游事业的发展,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旅游人才。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岗位所需的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从事相关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全国旅游基础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形成规范的旅游服务岗位操作技能和服务技能,形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形成一定的旅游职业服务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4.教学设计表3学习情境设计5.课程考核(1)考核方式:理论考核、实践考核、过程性考核(2)考核内容:包括三方面,即总成绩=学习态度10%+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40%。
学习态度包括日常出勤、课堂表现、课后自我学习情况等。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学习(3)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对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任职条件,与全国导游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导游基础课程标准510

《导游基础知识应用》课程教学大纲(WZZB/K4101-2014,此为举例标准号)0 概述课程概述本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本能力训练课①,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基础知识,具备对中国旅游行业环境、旅游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的认知能力;掌握各类典型旅游资源、景观的基本特征,具备各类典型旅游资源、景观在中国旅游地图上的标识能力;掌握专项旅游资源、景观的基础知识,具备对专项旅游资源、景观的解读能力;了解中国周边地区和国家的旅游资源情况,具备对这些地区和国家旅游拓展认知能力。
修订说明:①专业基本能力训练课说法不妥,一是根据课程名称,这不是能力训练课,建议这里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写“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之一)0.1 课程类别(专业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修订说明:应该是专业基础课0.2 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施。
修订说明:这里就写专业名称即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不要提大纲,这是复制过来没有修改吧。
0.3 学时100学时建议课程实施时量为 100标准学时,建议课程学分为6学分。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基础作用。
该课程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的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风物特产等基础知识,导游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增加讲解的内涵与品味,才能弘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才能满足游客的文化知识追求,担任文化的传播者。
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是导游员成为“文化大使”的前提和基础。
1.2 相关课程(指的是前导课程、后续课程等)本课程与前接课程《中国旅游地理》、平行课程《旅游法规》和后续课程《导游业务》有机地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的支撑性课程。
《导游基础》课程标准

《导游基础》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核心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导游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导游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基础知识。
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民族民俗,中国旅游地理,中国古典建筑园林,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四大宗教,中国饮食文化,中国旅游文化及名胜诗词楹联游记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积聚导游人员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基础。
同时,该课程也是导游职业资格证书理论考试的课程之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改变学科本位的学习方式;3、注意学科渗透,注重实践教育,突出课程设置的双重性;4、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5、从理论到实际,从实践到应用,拉近学生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距离;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三)课程设计思路导游基础是理论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体现其特点,本课程标准以导游基础的总体结构为核心采用分模块教学方法(基础模块和选学模块),并根据每一模块安排其对应的教学内容,突出实操性、实务性环节和内容以及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导游基础的理论和技巧,真正做到学用结合,知行统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掌握导游基础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并能结合实际景区和景点的实际情况灵活加以运用,提高导游人员的讲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管理与沟通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导游基础知识,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导游基础知识,并能利用该知识为旅游事业服务或出谋献策,做一名合格的导游员。
《导游基础》课程标准

《导游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导游基础课程类型:专业基础授课对象:高职一年级学生总学时:72学时一、课程性质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从事旅行社、景区(点)等旅游相关企业的导游服务和基层管理等业务的一线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导游基础”作为高职旅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旅游管理专业和导游专业学生学习旅游文化知识、培养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必修课程,也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
本课程与平行课程《旅游服务礼仪》、《XX州情》和后续课程《导游业务》、《旅游执业法规》等有机地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的支撑性课程。
旨在为学生能在毕业之前顺利通过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提供帮助,同时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为其以后的导游实际工作进行知识上的准备。
二、参考学时及学分72学时;6学分。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导游员基本文化知识和素养,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及湖北历史、民族民俗、旅游地理、古代建筑、古代园林、四大宗教、饮食文化、风物特产、旅游客源国及地区等方面的知识,具备独立进行导游词编写的写作能力;正确的引导游客观景赏美能力;正确地传递旅游文化信息的能力。
(一)能够搜集并撰写与旅游相关的中国、湖北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的专辑,并能进行导游讲解。
(二)能够画出佛、道宗教建筑基本布局的平面图,能够辨别佛教、道教供奉的主要对象的名称和位置,并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导游讲解,并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导游讲解。
(三)能够运用古代建筑知识去辨别古建筑的等级、种类、主要部分的构成、特点。
(四)能够运用中国古代园林知识去赏析旅游园林的组成要素、构景手段。
(五)能够运用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编写美食文化、风物特产和旅游资源专辑。
(六)能够根据中国主要旅游客源国及地区的客人习俗,有针对性进行服务四、设计思路课程设计从旅游行业、旅行社企业需求出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紧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全国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需要,不断满足旅游行业对导游员在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上的要求;另一方面,充分考虑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适用专业:导游课程代码:开设时间:第3学期学时数:80一、课程概述《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导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在导游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基础作用。
该课程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中国旅游地理知识的基础上,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理与气候,区划、人口与经济,交通与资源,历史沿革,文化艺术,民族与宗教,旅游资源,特产与美食,民俗风情等基础知识,本课程与前接课程《中国旅游概论》《中国旅游地理》、平行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导游业务》和后续课程《模拟导游》有机地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以及就业的支撑性课程。
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和形象思维能力,采用“活动导向,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整个课程包括行前说明会、沿途导游讲解、景区(景点)讲解、旅游产品促销、民俗体验五个课堂教学活动,80课时内完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讲练结合教学过程。
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全程负责讲授知识、答疑解惑、指导活动,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通过活动导向、任务驱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开展行前说明会、沿途导游讲解、景区(景点)讲解、旅游产品促销等实践能力,能基本胜任导游员、景区(景点)讲解员、旅游产品促销员的岗位。
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健康向上的品格。
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一)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理、气候、区划、人口、经济、交通、资源等概况;(2)了解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公园;(3)了解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旅游资源概况;掌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产地景观,熟悉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世界地质公园名录》的中国项目景观;(4)熟悉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5)熟悉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饮食特点、主要美食和风物特产;(二)能力目标(1)能够灵活运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理与气候、交通与资源、文化艺术等知识,分析、讲解当地旅游景点;(2)能够灵活运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产美食、民俗风情的知识,分析、讲解当地相关特色,开展旅游产品促销活动,推动民俗旅游体验活动。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初稿)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草稿)常洲课程名称: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合用专业:旅行服务与管理链接学制:三年制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据有学分: 4 学分一、课程定位《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旅行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骨干课程和中心课程,在旅行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课系统中起基础作用。
该课程主要解说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一定具备的的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风俗、风光特产等基础知识,导游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增添解说的内涵与品尝,才能弘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才能知足旅客的文化知识追求,担当文化的流传者。
丰富的旅行文化知识是导游员成为“文化大使”的前提和基础。
本课程与前接课程《中国旅行地理》、平行课程《旅行政策与法例》和后续课程《导游业务》有机地连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的支撑性课程。
开好这门课程,不单是学生做导游的需要,同时,对学生建立坚固的专业思想有踊跃的意义,对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2.1 课程基本理念旨在帮助学生为此后从事导游工作贮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修业生掌握并能够把这些知识灵巧应用到导游解说的实践之中,为此后从事导游服务和旅行管理工作打下优秀的基础。
2.2 课程设计思路依据旅行公司岗位工作检查,以导游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照,来设计学习惯工作任务;依据导游员所应掌握的有关的知识因素、能力因素和素质要求,以职业能力为中心,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项目。
课程项目选用依照: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对准旅行人材市场需求,使课程内容与导游职业资格要求零差别;二是为“导游文化”等后续职业能力课确立理论与实践基础,使“导游基础”能够充足为专业课程服务,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三是依照项目选用课程内容和组织教课,不修业科系统的完好,重申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需求性。
既表现了阶段性能力训练,又实现了综合能力的训练。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实施报告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实施报告(2023年版)一、指导思想《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基础作用。
该课程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风物特产等基础知识,导游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增加讲解的内涵与品味,才能弘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才能满足游客的文化知识追求,担任文化的传播者。
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是导游员成为“文化大使”的前提和基础。
本课程与前接课程《中国旅游地理》、平行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有机地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的支撑性课程。
开好这门课程,不仅是学生做导游的需要,同时,对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有积极的意义,对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导游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增加讲解的内涵与品味,才能弘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才能满足游客的文化知识求,担任文化的传播者。
1.教学内容《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风物特产等基础知识。
课程共分为7章32节。
专题一中国历史文化,教学内容要点有中国历史发展概况、中国主要朝代及其主要大事、历史上王朝更替的顺序、重大历史事件、古代历史文化名人。
专题二中国民族民俗,教学内容要点有民族和民俗的概念、中国民族民俗的概况;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习俗;中国主要少数民族的民居、服饰、饮食、节庆、主要传统节日、主要礼仪和禁忌。
专题三中国旅游景观,教学内容要点有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分类;中国主要的自然景观的构成分布及其特点;中国主要山地景观的基本特征、旅游价值与分布概况。
专题四中国古代建筑,教学内容要点有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主要构成部分及其特点;中国古代各类建筑的情况:布局构成、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品。
专题五中国古典园林,教学内容要点有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分类;中国园林的组成要素、构景手段;中国现存的著名园林。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基础作用。
该课程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的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风物特产等基础知识,导游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增加讲解的内涵与品味,才能弘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才能满足游客的文化知识追求,担任文化的传播者。
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是导游员成为“文化大使”的前提和基础。
本课程与前接课程《旅游地理》、平行课程《旅游法规》和后续课程《导游业务》有机地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的支撑性课程。
开好这门课程,不仅是学生做导游的需要,同时,对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有积极的意义,对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设计2、1 课程基本理念旨在帮助学生为以后从事导游工作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学生掌握并能够把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导游讲解的实践之中,为今后从事导游服务和旅游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项目选取依据: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瞄准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使课程内容与导游职业资格要求零差异;二是为“导游文化”等后续职业能力课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使“导游基础”能够充分为专业课程服务,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三是按照项目选取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需求性。
既体现了阶段性能力训练,又实现了综合能力的训练。
2、3 课程目标A、能力目标:(2)能力目标①能够运用中国历史文化常识正确讲解旅游景点中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②能够正确进行旅游景观的分类;③能够根据地域、建筑、服装等文化特征正确判断民族名称并对主要民族民俗进行简单介绍;④能够运用所学的宗教建筑布局、供奉的神像等知识进行实地的宗教旅游景点导游讲解;⑤能够运用中国烹饪的流派、特色、代表菜等知识讲解旅游目的地的饮食文化和进行饮食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游基础》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核心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导游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导游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基础知识。
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民族民俗,中国旅游地理,中国古典建筑园林,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四大宗教,中国饮食文化,中国旅游文化及名胜诗词楹联游记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积聚导游人员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基础。
同时,该课程也是导游职业资格证书理论考试的课程之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改变学科本位的学习方式;
3、注意学科渗透,注重实践教育,突出课程设置的双重性;
4、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5、从理论到实际,从实践到应用,拉近学生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距离;
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三)课程设计思路
导游基础是理论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体现其特点,本课程标准以导游基础的总体结构为核心采用分模块教学方法(基础模块和选学模块),并根据每一模块安排其对应的教学内容,突出实操性、实务性环节和内容以及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导游基础的理论和技巧,真正做到学用结合,知行统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掌握导游基础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并能结合实际景区和景点的实际情况灵活加以运用,提高导游人员的讲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管理与沟通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导游基础知识,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导游基础知识,并能利用该知识为旅游事业服务或出谋献策,做一名合格的导游员。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2)理解导游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
(3)理解旅游业发展概述
(4)掌握中国烹饪主要风味流派
(5)掌握中国的风物特产
2、素质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旅游业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2)激发学生对旅游事业的热爱和爱国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
3、能力目标:
培养良好的旅游从业意识,对旅游市场的开拓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
总学分:10分总学时:180学时
(三)具体要求
1、模块一:基础模块
第一章中国历史概述
教学内容:
(1)中国发展简史
(2)中国历史常识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发展简史;
(2)掌握中国历史小常识
第二章中国的年节民俗
教学内容:
(1)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2)主要少数民族的节日和风俗
教学要求:
(1)掌握什么是民族和民俗及中国民族概况(2)了解汉族的传统节日
(3)了解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和朝鲜族(4)了解壮族土家族苗族和黎族
(5)了解藏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和傣族第三章中国自然景观
教学内容:
(1)山地自然景观
(2)水自然景观
(3)气候及天气景观
(4)动植物景观
教学要求:
(1)掌握中国的自然景观
(2)掌握山地自然景观
(3)掌握水自然景观
(4)掌握气候及天气景观
(5)掌握动植物景观
(6)掌握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7)掌握中国的人文景观
第四章中国四大宗教
教学内容:
(1)佛教
(2)道教
(3)伊斯兰教
(4)基督教
教学要求:
(1)掌握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其他55个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状况
(2)了解佛教的传播、教义、经典、标记、供奉的对象、常用的礼仪、常见的佛事(3)了解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简史、教义、供奉的主要对象、主要称谓
(4)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教义、经典和标记、信奉的主要对象、主要节日和习俗、主要称谓及清真寺建筑
(5)了解基督教的创立与发展简史、基督教传入中国简况、教义、经典和标志、信奉的对象、主要称谓、主要节日
第五章中国的古代建筑
教学内容:
(1)宫殿和坛庙
(2)陵墓建筑
(3)其他著名古代建筑
教学要求:
(1)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2)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城防建筑
(3)掌握陵墓建筑
(4)了解楼阁、佛塔、古桥
(5)掌握中国传统名居的分布及特点
第六章中国古代园林
教学内容:
(1)中国古代园林的演进、特色和分类
(2)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
(3)中国古典园林常风的构景手段
(4)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2)熟悉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掌握其分类
(3)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各构景要素
(4)掌握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构景手法
(5)熟悉中国现存的著名的古典园林的名称、所在地、特点等
第七章中国旅游文学知识
教学内容:
(1)对联
(2)诗词
(3)小说、散文游记
教学要求:
(1)了解对联的起源与发展、诗词的体制及来源、小说和散文游记的基本概念(2)熟悉对联的分类,特点及格式
(3)掌握重点山水名胜诗词
(4)掌握我国四大古典小说的名称、作者、了解主要内容
(5)熟悉我国古代著名散文游记的名称及作者
2、模块二:选修模块
第八章其他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1)中国烹饪主要风味流派
(2)中国名酒、名茶和中药
(3)中国工艺美术
(4)中国书画艺术
教学要求:
(1)熟悉中国烹饪风味流派的划分和类型及代表名菜和面点小吃
(2)了解酒的分类,熟悉中国名酒的类别、特别及其代表性品牌
(3)了解茶叶的分类,掌握我国名茶的名称、产地及其加工工艺
(4)了解著名中药材和中成药的常识
(5)掌握我国著名丝织品的名称、产地,了解其特点
(6)掌握我国四大名绣的名称、产地、代表产品
(7)了解陶瓷器的基本概念及特点,掌握我国著名陶瓷器的名称、产地并熟悉其特点(8)熟悉我国著名漆器的名称、产地及特点
(9)了解景泰蓝的基本常识
(10)熟悉我国著名玉雕、石雕、木雕、竹刻的名称、产地及特点
(11)了解有关风筝的知识
(12)掌握文房四宝著名产品的名称、产地和名称由来,熟悉其特点并
(13)了解其原料、工艺、品种等知识,熟悉著名木版年画的产地、名称及特点,了解各历史时期中国画和书法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在理论学习中,充分掌握导游基础这门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中国历史、年节民俗、四大宗教、中国古典园林及建筑等方面的知识;
2、在实际工作中能熟练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导游讲解,做到学有所长,争做一名合格的导游员;
(二)考核方式和评价方法建议
1、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2、平时成绩占40%(主要考察学习态度、课堂发言、讨论、作业等方面),期末考试占60%。
3、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突出专业特点,加大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核,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强调考试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采用笔试、实操、口试(答辩)多种综合考试方法。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教材的编写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教材的编写还要有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建议课程资源能上网让学生课后学习,充分利用旅游博客进行导游知识的交流。
(五)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本课程建议在多媒体实训教室、导游实训室、校园及各地区的景区开展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