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子衿》《式微》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八下语文《子衿》优秀教学设计精选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八下语文《子衿》优秀教学设计精选

《子衿》教学设计【教学定位】《子衿》是2011部编人教社教材第三单元之后,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一首。

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是教读课文。

学生在学习完《关雎》和《蒹葭》之后,对《诗经》已有初步了解。

有人觉得课外古诗词背诵只要学生会背即可。

其实,只要细心研究,把教材“隐含”的资源充分利用,完全可以发掘出课外古诗词中的教学价值。

特别是指导学生读出诗歌中“隐含”的信息,这首《子衿》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为此,设计了本节古诗阅读教学课。

【教学目标】1.了解语气词在朗读中的重要作用。

2.发挥联想与想象思维,能够根据诗歌字词想象诗歌情境。

3.树立比较意识。

与《静女》比较,加深对诗歌理解,更准确深刻地体会抒情者微妙的内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子衿》距离我们两千多年。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还原诗歌情境,才能让学生对诗歌有丰富的认识,进而感悟诗歌的魅力。

因此,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

难点:受阅历限制,对《子衿》抒情主人公内心隐秘而深沉的情感体验会成为这首诗歌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一)自由读诗导入1.引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子衿》。

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距离我们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学习这首诗,首先我们要能够把它正确地读下来。

2.请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本堂课是读诗方法指导课。

所以简洁明了告诉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步是能够自己朗读出来。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挑”“达”二字的读音与现在不同。

及时提醒。

以便后续的进一步朗读指导。

这两个字的补充注释,教师可在预习单中告诉学生,此处无需特别强调。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仔细预习的良好习惯。

(二)朗读指导1.请三位学生朗读《子衿》,一人一章。

2.关注语气词“兮”,读出“兮”的韵味。

A.语气词“兮”离我们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我们现在用的语气词是什么呢?预设:“啊”“呀”“吗”“呢”…………B.听一句《越人歌》,感受语气词“兮”唱出来的韵味。

C.听完这句歌,我们要怎样读“兮”字,会更有韵味?预设:音拖长一些、音调不用太强烈……3.全班配乐齐读。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子衿》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子衿》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子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朗读的技巧,能抑扬顿挫的朗读诗歌。

2.掌握生字词,能背会写。

3.体会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穿越古今谈“子衿”的新内涵。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播放古诗诵读方法指导视频,直观感受朗读技巧。

2.自主体会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3.创造性读诗,合作探究“子衿”的新时代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诗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朗读的技巧,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体会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穿越古今谈“子衿”的新内涵。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采薇》、《关雎》、《式微》2、谈话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了三首选自《诗经》中的三首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经典的爱情诗《子衿》,来感受古人对于爱情的忠贞执着!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一)初读诗歌,字正腔圆宁嗣挑达阙(二)再读诗歌,体会情感1、一读古诗:齐读。

(配乐朗读)2、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二读古诗)播放微课:古诗诵读方法想要把一首古诗读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然后要适当放大声音,升高音调,读出重音,最后要在每句诗中读出音调的变化,体现古诗抑扬顿挫的音韵美。

下面,我们来看看《子衿》怎么读。

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第二点,读出重音。

古诗的节奏感有了,要是再加上重音,诗的重点会更突出,但注意,读重音的时候并不需要把声音突然增大,只需将音调微微抬高,注意咬字即可。

我们一起读一读,注意强调红色的字。

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第三点,读出音调。

有了节奏和重音,再注重语音语调的变化,古诗的韵味就出来了,我们给每个词都标上了音调,蓝色的上扬,红色的下降,我们一起读: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子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子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子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子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读懂《子衿》中的诗句。

2.了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能够读懂并理解古典诗词。

3.培养学生对优秀古诗词的兴趣。

4. 通过学习《子衿》,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美妙,增强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子衿》创作背景,理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能够读懂并理解古典诗词,具体表达《子衿》的主题。

2. 培养学生对优秀古诗词的兴趣,加深学生理解和感受《子衿》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用词。

2. 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学生翻译、小组讨论、批判性阅读、自由诵读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教法将会被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同学们,我国自古便是一个诗人辈出的国度,也是一个诗词遍地开花的国度,但又是个含蓄的国度。

我们中国人都比较含蓄,即使在极度想念的情况下,他也不会直接呼喊:我好想你啊!今天,我们要学的《子衿》就是这样一首让人执念的诗。

2. 文学常识介绍: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就是铺陈直叙(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把思想感情及与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先说别的事物,以引起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开端。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

3.了解作品:《诗经》《诗经》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始称《诗经》,列为“五经"之首。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按照音乐特点,《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共160篇。

语文八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子衿》教学设计

语文八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子衿》教学设计
景和主题。
展示《子衿》的原文,让学生初 步了解诗词的内容和形式。
诵读环节: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教师进行范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和重音等方面的准确性,展现出 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等,逐渐熟悉和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教师对学生的跟读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发音和语调等方面的 问题。
各小组在练习过程中互相评价,指出彼此的优点和不足,共同提高诵读水平。
教师对各小组的练习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标准设定
01
02
03
04
准确性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理解《子 衿》中的词汇、句法和文化背
景。
流畅性
学生是否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 诵《子衿》,不错字、不漏字、
教学资源与应用
教材与教辅材料
教材
《子衿》原文及注释,选自《诗 经·郑风》。
教辅材料
教师用书、教学参考书、相关论文 等。
多媒体教学资源
01
02
03
PPT课件
包含《子衿》的背景介绍、 原文及注释、诗意赏析、 艺术特色等内容。
音频资料
配乐朗诵《子衿》,帮助 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 境。
视频资料
相关讲座、课堂实录等,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 资源。
拓展阅读推荐
1 2
《诗经》选读 推荐学生阅读《诗经》中的其他篇章,如《关 雎》、《蒹葭》等,了解《诗经》的艺术风格和 思想内涵。
古代爱情诗词选读 推荐学生阅读古代爱情诗词,如《长恨歌》、 《鹊桥仙》等,感受古代爱情的韵味和意境。
3
相关论文和研究成果 推荐学生阅读有关《诗经》和古代诗词的论文和 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08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式微》《子衿》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08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式微》《子衿》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八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子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2.通过学习《式微》《子衿》,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3.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2.通过学习《式微》《子衿》,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式微》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国风·邶风·式微》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采用反问、隐语、互文等多种修辞方式,情感表达宛转而有情致。

重章换字,押韵和谐。

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韵律和谐优美,用词异常精巧。

式微也成为后世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对后世古典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2.通过学习《式微》,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3.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

过渡语:同学们,让我们朗读课文,根据自学指导,完成自学任务。

二、先学环节(一)出示自学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式微》的写作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

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

(二)自学检测反馈要求:在学案上完成自学检测的任务,书写认真、规范,不能乱涂乱画,同桌互相检查并用红笔纠错。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子衿》《式微》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子衿》《式微》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朗读技巧和诗意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式微》中“微君”一词的双关意蕴,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诗词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简短的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节课将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同时,结合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对古代文化、历史的了解,增强文化底蕴。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子衿》和《式微》,让学生深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经》中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古诗词通过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它们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子衿》和《式微》这两个具体案例。这两首诗词分别展示了古代恋人间的相思之情和社会动荡时的忧虑,体现了古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表达。
本节课将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目标,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词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古诗词朗读节奏、韵律,能准确表达诗词的情感。
-例如:《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朗读,要求学生注意“青青”与“悠悠”的韵律对应,以及诗句的平仄规律。
2.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学会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式微》《子衿》 教案-语文八年级下册

《式微》《子衿》 教案-语文八年级下册
3.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三、重难点
内 容
突破方法
重点
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朗读法
难点
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及其章法节奏的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教师引导
四、教学活动及设计思路
教学环节
共案部分
个案部分
导入
“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两首《式微》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4.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式微式微,胡不归?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式微式微,胡不归?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式微:天黑了。式:语气助词。微:昏暗。
拓展阅读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衷。
五、板书设计(流程)
式微 劳动人民遭受压迫苦不堪言
子பைடு நூலகம் 对恋人的焦灼思念
六、目标检测设计(当堂)
共 案
个 案
1.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子衿》
学习
《式微》
1.《诗经》知识复习
2.《式微》出自《诗经.邶风》,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邶风》,邶国之风也。周灭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汤阴县城邶城村,号邶国。《诗经》中的《邶风》即为产生、采集、流传于邶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弦的诗篇。

课外古诗词《式微》《子衿》精备教案

课外古诗词《式微》《子衿》精备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重点)2.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及其章法节奏的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难点)3.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重点)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1、导入: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两首《式微》《子衿》2、多媒体出示《诗经》知识链接。

《式微》出自《诗经.邶风》,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式微: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

微:昏暗。

微君:(如果)不是君主。

微:(如果)不是。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躬:身体。

主旨内容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重点赏析重章换字,押韵和谐。

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

《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总之,《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子衿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重点词语解释子:男子的美称。

衿:衣领。

悠悠:深思的样子。

宁(nìnɡ):岂,难道。

嗣(sì)音:继续通音信。

嗣:继续。

挑(tāo)兮达(tà)兮:即挑达,往来相见的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衿》《式微》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两首《式微》《子衿》。

《式微》出自《诗经.邶风》,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式微》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子衿》出自《诗经·郑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子衿》一.展示“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重点)2.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及其章法节奏的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难点)3.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重点)二.了解《诗经》《国风·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

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汉代时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艺”:所谓《诗经》中的“六艺”,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1﹑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

(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桃夭》、《柏舟》、《君子偕老》、《伐檀》、《硕鼠》、《氓》、《七月》等。

)2﹑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

(常见的篇目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

3﹑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

)4、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5﹑比即比喻.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6、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三.学习《子衿》1.朗读→→古今对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我来回踱着步子呵,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2.重点字词子:男子的美称。

衿:衣领。

悠悠:深思的样子。

宁(nìnɡ):岂,难道。

嗣(sì)音:继续通音信。

嗣:继续。

挑(tāo)兮达(tà)兮:即挑达,往来相见的样子。

城阙:城门两边的高台。

3.主旨归纳: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4.诗歌赏析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5.课堂练习(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①全诗采用倒叙手法;②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怅惘与幽怨。

6.小结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眼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心理活动,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儿的埋怨。

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河。

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

”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式微》一.展示“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3.领会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4.背诵默写诗歌。

二.学习《式微》1.朗读→→古今对译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2.重点字词式微: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

微:昏暗。

微君:(如果)不是君主。

微:(如果)不是。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躬:身体。

3. 主旨内容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全诗表现了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也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4.诗句赏析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重章换字,押韵和谐。

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

《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总之,《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5.课堂练习(1)这首诗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

(2)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采用了反问、隐喻、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婉转而有情致。

三.小结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

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布置作业】诗歌鉴赏《式微》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微:幽暗不明。

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

故:为了某事。

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1.“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3分)2.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1.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2.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全诗表现了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也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板书:式微:劳动人民遭受压迫苦不堪言子衿:对恋人的焦灼思念【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