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根据贸易形式的不同,产业内贸易可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相同技术水平的产品之间的双向流 动。
•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指不同技术水平的产品之间的双向 流动,通常表现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济增长和收入 提高
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 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变得更 加多样化和高端化。这导致 企业需要进口更高质量的同 类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同 时也使其具备出口该类产品 的能力。
05
产业内贸易的政策研究
关税与产业内贸易
要点一
总结词
关税是产业内贸易政策的核心,对产业内贸易具有重 要影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关税是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可对国内产业提 供保护,同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在产业内贸易中, 关税可影响国内产业的竞争力,进而影响产业内贸易 的水平和结构。
非关税壁垒与产业内贸易
欧盟内部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欧盟内 部产业内贸易对欧盟经济也产生了积 极的影响。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促进 了欧盟内部的稳定和发展,增加了就 业机会和外汇收入;另一方面,产业 内贸易也促进了技术交流和知识传播 ,有助于提升欧盟的国际竞争力。
日本和东亚的产业内贸易分析
日本和东亚产业内贸易概述
日本和东亚各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涉及多个领域,包 括制造业、服务业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东亚经济 的崛起,日本和东亚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也日益密切。
产业内贸易包括相同产品的交换和相同生产过程之间的贸易 。这种贸易形式与产业间贸易(不同产业之间的产品交换) 相对应。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产业内贸易可分为成熟产业内贸 易和新兴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相比,哪种更适合目前的中国

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相比,哪种更适合目前的中国内容提要:产业内贸易是指具有相同竞争优势的两个国家,在外部规模效应存在的情况下,为了扩大本国福利,而在两国都具有相同相对优势的领域进行的贸易。
如:美国和法国在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相对优势,但是两国都从另一方进口进一行业的产品。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指,两国为了实现本国福利最大化,而只生产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相对劣势的产品。
针对中国目前的国情,其实这两种贸易方式都适用于中国。
只是看你要从哪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而已。
关键词:中国产业内贸易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正文: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针对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并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其理论的假设前提、相应的理论解释。
对产品的同质性、异质性与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了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方式。
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或重叠贸易。
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传统的以H-O理论基本上是一个静态的理论体系,缺乏动态的眼光分析各国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
为了克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在H-O理论的框架之外寻求新的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选择,目前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理论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背景: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特点,即绝大多数国际贸易是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而且大部分贸易具有在同一产业内进行的性质,甚至还出现相同产品的互相买卖。
此外,战后国际贸易虽有巨大发展,但对资源重新配置和收入分析的变化不见得有很大影响,这些都是传统贸易理论无法给予解释的,不少人先后对此作了探讨分析。
70年代中期,格鲁贝尔、劳艾德、克鲁格曼1等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产业内国际贸易理论,并指出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异质性、规模经济、需求偏好,引起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界的广泛兴趣。
含义: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又叫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
同类产品是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而生产上又投入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质的区分。
同质产品是指性质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水果、砖等。
国际1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1953——)于1953年出生于一个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个保险公司的经理。
他在纽约的郊区长大,童年时代喜爱看科幻小说,曾梦想成为一名心理或历史学家。
当他成为一名著名的经济学家后,他诙谐地说:“有趣的思想与有趣的生活经验丰富关系甚微。
”保罗.克鲁格曼于197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在大学期间主修经济,但他只上了经济学必修课,选的更多的是历史课。
克鲁格曼在经济学领域第一次向传统作出挑战是在1973年春天。
当时著名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举行了一个关于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讲座,克鲁格曼写了一篇论文,表明汽油的长期需求富有价格弹性,这一观点与当时流行的观点恰好相反。
克鲁格曼对经济问题的深刻理解引起了诺德豪斯的关注。
大学毕业后,在诺德豪斯的推荐下,克鲁格曼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博士学位。
在1977年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便直接去耶鲁大学任教,从此开始了他作为专业经济学家的研究生涯。
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在全球经济放缓,全球贸易放缓时被发掘出来的一种新型理论,旨在从宏观上促进经济增长。
它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如何从国际贸易中获得成功,以及如何建立全球的经济财富。
本文将展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定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将行业划分成有限的内部国际贸易技术,其含义是为了推动政府设置的贸易关系而实现的内部贸易。
这种理论有助于政府客观地评估可以采取哪些政策来调整国际贸易政策,以便更好地满足本国的需求。
二、应用
政府可以利用这种理论来深入了解和识别本国任何产业国际贸易的带来的价值,以及由本国的参与活动带来的风险和耗费。
它也可以帮助政府了解由于发展本国产业对其他国家所带来的影响。
三、成功案例
产业内贸易理论被成功应用于现实商业环境中。
举例来说,印度政府研究了印度国内的软件行业,并制定了国际贸易政策,来增加印度软件业对全球贸易市场的参与度。
这一成功案例反映了产业内贸易理论
对实现政府的经济增长和支持国内产业的目标的重要作用。
四、总结
总的来说,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将行业划分成有限的内部国际贸易技术,其含义是为了推动政府设置的贸易关系以及政策的客观评估;成功案例的反映充分说明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对实现政府的经济增长和支持国内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此外,政府可以利用此理论加入全球产业,并从中获得财富。
第五章产业内贸易理论

PE
E
AC
MC
D
MR
O
QE
Q 9
第二节 垄断竞争模型
垄断竞争与产业内贸易
产业间贸易:什么要素充裕的国家出口该要素密集型的 产品,反映了两国的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 既有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内贸易,又有基 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
当产品是同质的时候,我们就只有产业间贸易。如 果产品是有差别的,则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都会发 生。而且,两国的要素禀赋和技术越接近,与产业 间贸易相比,产业内贸易就越重要,反之亦然。
MRH O QD Q1 QM
DH Q
16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第四节 相互倾销贸易模型
相互倾销
如果两个国家的厂商都在对方市场上进行倾销,那么便会出 现同种产品(甚至是完全一致的产品)的双向贸易。这种由于 这种由于 倾销导致的同种产品的双向贸易情形,就是我们所说的相互 倾销。它可以用来很好的解释产业内贸易。
Q4 Q3 Q2 Q1 O Y1 Y2 Y3 Y(平均收入水平)
19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第五节 需求偏好相似模型
基本模型
Y1、Y2、Y3分别代表了印度、英国和美国的平均收入水 Y1、Y2、Y3分别代表了印度、英国和美国的平均收入水 平。相应地,美国所需求的产品品质范围为(Q3-Q6), 平。相应地,美国所需求的产品品质范围为(Q3-Q6), 英国的为(Q2-Q5),印度的为(Q1-Q4)。图中观察,显 英国的为(Q2-Q5),印度的为(Q1-Q4)。图中观察,显 然美国与英国需求的重叠部分较大(Q3-Q5),需求结构 然美国与英国需求的重叠部分较大(Q3-Q5),需求结构 较相似,而印度与美国需求无重叠区域,与英国也只有 极少量的相交部分(Q2-Q4)。这是因为美、英的平均收 极少量的相交部分(Q2-Q4)。这是因为美、英的平均收 入水平较接近,而印度的与此二者的差距较大。这样, 基于偏好的相似性,美、英两国将就(Q3-Q5)品质范围 基于偏好的相似性,美、英两国将就(Q3-Q5)品质范围 内的产品进行贸易,而与印度贸易的可能性则较小。由 此可见,人均收入水平接近所导致的需求结构的相似也 就成为贸易开展的基础。
国际经济学 第五章 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理论

本章结构
❖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的含义 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产业内贸易)
垄断竞争市场与差异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 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绪言:新贸易理论的兴起
二、外部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 规模的扩大。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信息收集、 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
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成本下降 规模报酬递增
成本不变 规模报酬不变
成本上升 规模报酬递减
规模经济
规模不经济
产量
(diseconomies of scale )
图 5-4 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与规模经济
规模不经济的原因:波特在《竞争优势》提到,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将会产生规模不经济, 如工厂员工过多会产生强大的工会,将会使劳工成本上升,而且规模大时管理费用也要增 加。在一些行业,如高档时装,因为稀缺才贵,规模就不经济了。所以并非规模大成本就
三、不完全竞争(Imperfect Competition)、价格歧视与国际贸易
一、以比较优势原理为核心的传统贸易理论,已不能解释 战后以来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一些新现象:
❖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约2/3甚至更多的世界贸 易是发生在技术、资源和偏好均比较相似的发达 国家之间,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 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 的比重则不足三分之一。
❖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以制成品贸易为主,其 中大部分贸易发生在机械、运输设备等行业内部, 即,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而 且这种类型的贸易主要集中于一些制造业部门 。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生背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世界经济-国际经济-51产业内贸易理论

先发优势
或许出口产业的建立是偶然性的,但一国一旦建立起大于 别国的生产规模,该国就会获得更多的成本优势。这样, 即使其他国家更具有比较优势,如果该国已先行将产业发 展到一定的规模,那么其他国家就不可能成为该产品的出 口国。
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形下,贸易模式并不能根据比较 优势而加以确定,强烈的外部经济会巩固现有的贸易模式, 可能导致一国被“锁定”在某种以无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 工模式中,甚至可能导致该国因国际贸易而遭受损失。
就投资品而言,收入水平与需求结构的关系似乎没有直接 的联系,但存在间接关系。
收入水平高的国家资本存量多,而收入水平低的国家资本存量少。 资本丰富的国家需要更高级、更先进、更精密的机器设备,其贸易
对象国是同样的国家。 资本稀缺的国家需要的是较简单、较低级的机器设备。 当然,在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有时也需要较先
产业内贸易理论
解释二战以国家贸易现象的理论 贸易在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间进行 各国贸易结构趋同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拉萨(B·Balassa)、格 鲁拜尔(H·G·Grubel)、劳埃德(Lioyd)等人,特别 是1975年格鲁拜尔和劳埃德合作出版的《产业内贸易:差 别产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计量》对产业内贸易理论做出了 系统化表述。
林德尔的观点是:两个国家的收入水平越相近,需求结构越 相似,对某种次的产品重叠性需求的部份越大,它们之间的 贸易量越大。
林德尔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二)人均收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主要 因素。
林德尔认为,平均收水平的相似性可以视 作需求结构相似性的指标。
林德尔认为,人均收入水平与消费品和投 资品的需求类型存在密切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壹、产生背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和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壹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于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壹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壹,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壹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的专著。
于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从产品内容上见,能够把国际贸易分成俩种基本类型:壹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另外壹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壹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way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trade)。
产业内贸易,即壹个国家于壹定时期内(壹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壹种产品,同时同壹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俩个条件:壹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于用途上能够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能够分为俩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和不相同的情况。
四、主要内容这里对于产业内贸易又提供壹些非常简单的解释。
比如,有些国家幅员辽阔,对于壹些本身价值低而运费比重大的产品,不必强求于本国生产和非得于本国销售。
例如,中国东北边境生产的某产品能够向俄罗斯东部出口销售,而西部边境有需求时俄罗斯相邻地区有供应,那么就宁愿从俄罗斯进口。
这种情况于中俄之间就形成了产业内贸易,其动机不是价格差而是节省运费。
再比如有些季节性商品,冬夏季需求强度大不壹样,而工业制成品是均衡时间分布生产的产品,不可能将生产规模仅满足旺季或淡季,为了生产和销售的均衡,只能利用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条件,于本国需求淡季出口壹部分产品,到旺季再进口壹部分产品,从而形成了产业内贸易。
这种贸易动机同样且非因为价格差,而是为了避免用仓储平衡市场供求的成本。
但这只能解释壹些特殊产品和特殊情况下的贸易,且没解释大量存于的普通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壹)产品的同质性和异质性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同壹产业部门的产品能够区分为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俩种类型。
同质产品也称相同产品,是指那些价格、品质、效用均相同的产品,产品之间能够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壹样。
这类产品于壹般情况下属于产业间贸易的对象,但由于市场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同等原因,也于相同产业中进行贸易。
异质产品也称差异产品,是指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主观上或客观上的特点,该种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均属于这类产品。
(二)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有以下几种形式:1.国家间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如水泥、木材、玻璃和石油的贸易。
如果产品的运输成本太高,那么使用国便会从距离使用者最近的国外生产地购入,而不会于国内远距离地运输。
例如,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如果需要大量钢材或者建筑材料,从中国东北地区进口就比从处于欧洲区域的俄罗斯其他地区购买更为经济。
2.经济合作或因经济技术因素而产生的产业内贸易。
例如,中国吸引外国银行于华投资,却又于世界其他国家投资建立分行。
3.大量的转口贸易。
于转口贸易中,进出口的是完全同质的产品。
这些同质产品将同时反映于转口国的进口项目和出口项目中,形成统计上的产业内贸易,这是壹种特殊的产业内贸易。
4.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
尤其是相互倾销,会使壹国于进口的同时,为了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而出口同质产品,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另外于存于出口退税、进口优惠时,国内企业为了和进口产品竞争,就不得不出口以得到退税,再进口以享受进口优惠,造成了产业内贸易。
5.季节性产品贸易。
为了调剂市场而于不同时间进出口产品,如欧洲壹些国家之间为了“削峰填谷”而形成的电力进出口。
6.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
因为同种商品的成品、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大均归人同组产品,因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三)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资料表明,大多数的产业内贸易发生于差异化产品之间。
于制造业中,产业内贸易商品明显偏高的是机械、药品和运输工具。
属于同壹产品大类的差异化产品于现代经济中有着很高的占有率。
于汽车产业,福特不同于本田、丰田或是雪佛兰。
因此,于用壹大类的不同品种的产品之间,也会发生双向的贸易流动。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有三种情况:1.使用价值完全壹样,但生产投入极不相同的异质产品,业内贸易能够用要素票赋论来解释。
这类异质产品的产2.于生产投入方面极为相似,但使用价值极不相同的异质产品,这类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能够用要素票赋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相结合来解释。
3.产品的使用价值几乎完全壹样、生产投入又极为相似的异质产品贸易只能用产业内贸易理论来解释。
差异产品又能够分成三种:水平差异产品、技术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
不同类型的差异产品引起的产业内贸易也不相同,分别为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技术差异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
1)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
水平差异是指由同类产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而产生的差异。
烟草、服装及化妆品等行业普遍存于着这类差异。
①水平差异是指产品特征组合方式的差异。
于壹组产品中,所有的产品均具有某些共同的本质性特征,即核心特征,这些特征不同的组合方式决定了产品的差异性,同差异内部壹系列不同规格的产品中能够见出水平差异的存于。
如烟草、香水、化妆品、服装等。
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多和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有关。
差异产品于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上的不同,也正是由于差异产品的这种不完全可替代性使得人们对同类产品也产生了不同需求。
于人们日益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里,于科技进步的作用下,厂商能够提供的差异产品日益繁多,但壹国国内厂商很难满足国内消费者的所有需求。
如果壹国消费者对外国产品的某种特色产生了需求,它就可能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
2)技术差异产业内贸易。
技术差异是指由于技术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差异,也就是新产品的出现带来的差异。
从技术的产品角度见,是产品的生命周期导致了产业内贸易的产生。
技术先进的国家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技术后进的国家则主要生产那些技术已经成熟的产品,因此,于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间产生了产业技术差异是指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同类产品(如不同档次的家用电器)于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继而进行进出口贸易,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我们于本章第壹节讲到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提到美、欧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例子中,如果欧洲开始生产该新产品,和美国生产的该产品形成差异,那么于整个周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欧美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或是欧洲从美国进口同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贸易现象。
3)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
垂直差异就是产品于质量上的差异。
汽车行业中普遍地存于着这种差异。
为了占领市场,人们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可是,壹个国家的消费者不能全部追求昂贵的高质量产品,而是因个人收人的差异存于不同的消费者需要不同档次的产品。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高收入水平的国家就有可能进口中低档产品来满足国内低收入阶层的需求;同样,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也可能进口高档产品满足国内高收入阶层的需求,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
之上三类情况,均有着从供给见存于的规模经济,从需求见存于的需求偏好方面的重叠。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基于产品差异的产业内贸易是建立于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的(传统贸易理论壹般均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五、产业内贸易的成因1.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作为产业内贸易主要对象的异质产品,主要有水平异质性、垂直异质性和技术异质性三种情形。
产品的异质性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特殊偏好,且且成为产业内贸易存于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且不壹定要有规模效益,只要产品存于着多样性,就足以引起产业内贸易。
例如,美国和日本均生产小轿车,但日本轿车以轻巧、节能、价廉、质优为特色,而美国轿车则以豪华、耐用为特色。
这样就引起双方对对方产品的需求—,这种相互需求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发生。
2.消费者的偏好。
消费者的偏好是多种多样的,且且受到其收入水平的制约。
消费者偏好的差别若从需求方面分析,同样能够分为垂直差别和水平差别。
前者指消费者对同类产品中不同质量、等级的选择;后者指对同壹质量等级的同类产品于其尺寸、款式、品种等方面的不同选择。
因此,可选择的产品品种、规模、款式、等级越多,消费者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性越大,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也越大。
3.俩国需求的重叠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
发达国家中有相当数量的中、低等收入者,和不发达国家高收入者的需求相互重叠。
这种重叠需求使得俩国之间具有差别的产品的相互出口成为可能。
但究竟有多大可能性,仍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内部分工就越精细,异质产品的生产规模也就越大,从而形成异质产品的供给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国民收入就越高,国民购买能力也就越强。
于国民购买能力达到较高水平时,消费需求便呈现出对异质产品的强烈需求,从而形成异质产品的消费市场。
于俩国之间收入水平趋于相等的过程中,俩个国家之间的需求结构也趋于接近,最终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发生。
4.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动机。
同类产品因产品差别和消费者偏好的差异而相互出口,能够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扩大市场。
这样,就使研制新产品的费用和设备投资分摊于更多的产品上,能够节约研发费用,进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产业内贸易是以产业内的国际分工为前提的。
产业内的国际专业化分工越精细、越多样化,不同国家的生产厂家就越有条件减少产品品种和产品规格型号,于生产上就越专业化。
这种生产上的专业化不仅有助于企业采用更好的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而且有助于降低生产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程度,有利于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从而充分体现企业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