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对话方式
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比较

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比较一、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相同点都是"问---答"互动式交谈,都属伦理谈话,都激发了对方积极的思考。
二、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不同点(一)就"问---答"交谈的地位来看,《论语》的基本性质是"独白性的","问与答"只是其中辅助性的一部分。
《论语》记载孔子的话,大抵是采取这两种形式:单纯的"子曰"和针对于"某某问"的"子曰"。
前者相当于"独白",其具体语境被完全抽掉了,后者才类似于"问与答",则部分地保存了当时的语境。
从全篇来看,"子曰"出现的频率远高于"问与答",据陈桂生考证,前者在《论语》中,共204章,约占总章数(521章)的39.8%,后者中师-第对话68章,仅占总章数(521章)的16.8%。
而"问与答"在苏格拉底思想的生成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柏拉图对话集》和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都是用对话的形式写成。
(二)就"问---答"交谈的方式来看,"产婆术"以先生问、谈话对象答为主,而"启发式"则以第子问、先生答为主。
据陈桂生考证,在《论语》师-第对话68章中,第子问、先生答或不答65次,总75.6%,先生问、第子答或不答21次,仅总24.4%。
而"产婆术中的"问---答",以先生问、谈话对象答为主,其原因大凡与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的理念有关,即哲学家克尔恺郭尔所概括的: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使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
更为他本人求知欲所驱使。
启发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之比较

启发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之比较摘要: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启发教学的倡导者,但二人的“启发”由于各种因素的差异又各有特点。
本文将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进行阐述和比较,并指出“启发式教学原则”比“产婆术”更科学的一面。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启发教学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东西方历史上第一位大师级人物, 是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奠基者。
他们不仅影响了当世, 更深深地影响了历史, 影响了文化的研究传统和发展方向。
两人作为东西方的先贤祖师, 自有其不同的思想内涵和思维风格;作为人类共同的圣哲, 亦有同声相应的默契, 这种默契超乎时空, 互参互补。
因二人都深谙启发之道,基于此, 本文将就“启发教学”对二人进行浅显的比较, 以管窥东西方文化之精髓。
一、孔子——“启发式教学原则”孔子比苏格拉底至少早五、六十年就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因此,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教育家。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非常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
他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就是说:“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没有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没有处于急于想知道答案而不知道的状态(即‘不愤’),教师就不可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也无法告诉学生怎样进行思考(即‘不启’);如果学生没有处于对某一问题已经考虑成熟,却苦于无法表达心中之想法的状态(即‘不悱’),那么教师也无法帮助他们进行疏理,无法引导他们用明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即‘不发’)。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强调教学双方共同思考,师生相互启发。
他在《论语·子罕》中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意思就是说:“我有知识吗?没有。
有个普通人来问我,我对他的问题茫然无知,我从问题的两头进行考察,然后尽量回答他。
”可见,他在教学过程中是先自称“无知”,然后再与学生共同探究的。
谈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同与异

谈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同与异苏格拉底(469—399BC)与孔子(551—479BC)分别是古代西方与东方思想史上最有名望、最有声誉的代表人物之一。
千百年来他们的名字一直为人们所铭记,他们的品格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他们的思想一直闪耀在历史的星空中。
尽管他们分处地理的两极,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有着众多的共通之处。
苏格拉底与孔子都热衷于政治,他们的一生都在谈论哲学、道德和政治问题中度过。
苏格拉底曾当选过雅典议事会的成员,参与审理过轰动一时的雅典将军案件;在“三十僭主统治”时期勇敢地反对过里底亚的暴政。
孔子年轻时也曾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大司寇等职,并且政绩卓著。
两位现实政治的积极参与者都对政治问题抱有自己的理解看法。
苏格拉底认为政治是伦理性的,同时伦理也是政治性的。
人世间至高至大的美德是政治美德。
政治美德既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艺术。
正是借助这种管理艺术,人们才能成为优秀的政治家、首长、家长,而对自己和国家的其他公民都有益处。
同时,这种至高至大的美德在人们的私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要根据这种艺术和知识来管理相应的事务。
一个好主人或好管家的本领类似一个好统治者的本领,而且前者能够轻而易举地从事后者的工作。
苏格拉底曾对一个名叫尼各马希代斯的人说,“管理私事与管理公事只是量上的'区别。
在其它方面,二者完全相同。
所以,你不应该轻视善于管理家务的人。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Ⅲ,Ⅳ,12)苏格拉底还指出,雅典有一万多个家庭;如果连一个家庭都料理不好,那么又怎么可能管理好这一万个家庭呢?具备有关事务的相应知识和处世本领的人,必将是一个优秀的首长,而不管他是管理家庭还是管理军队或国家。
孔子也是一个伦理政治的提倡者。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认为治理国家应当以道德来感化人民,只有这样人民才会前来归附,好象满天星斗都环绕北斗运行一样。
同时治理国家的人本身也必须是一些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孔子、佛陀、苏格拉底:三种交谈方式

孔子、佛陀、苏格拉底:三种交谈方式陈坚(山东大学哲学系,山东,济南,250100)内容提要:孔子、佛陀和苏格拉底三位大圣人皆善于与弟子进行交谈,并在交谈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教育弟子。
不过,他们三人所实行的交谈方式是不一样的,其中孔子实行的是“侍坐”交谈,佛陀实行的是“启请”交谈,苏格拉底实行的是“助产”交谈。
但是,不管何种交谈,它们都是在自由、平等和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这种自由、平等和轻松的交谈也是在学术活动中所应该提倡的,也是学术发展所必须的。
关键词:孔子、佛陀、苏格拉底、交谈作者简介:陈坚,男,1966年生,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佛教和宗教学的研究。
孔子、佛陀和苏格拉底是人类历史上的三位圣人,他们在“轴心时期”都充当着人类导师的角色。
作为导师,他们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地教育着弟子,并各有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将他们的伟大思想传授给弟子。
我发现,他们的教育工作都是在与弟子进行“零距离”的平等交谈的基础上展开的,并没有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师道尊严”的色彩。
可以说,在他们那里,教育即交谈,交谈即教育,只是他们与弟子的交谈各有风格罢了。
一、孔子:“侍坐”交谈《论语·先进》中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节,其内容是这样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作者:本刊记者来源:《走向世界》2011年第34期中国与欧洲,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对人类文明进步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早在公元前数世纪,古老的“丝绸之路”就连接起长安和罗马,开了中欧文明对话的先河。
2011年的金秋时节,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希腊雅典孔子学院、弗雷展会集团、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瑞中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孔子文化行暨中欧文明对话系列活动于10月10日至20日分别在瑞士的苏黎世、意大利的罗马和希腊的雅典举行。
山东文化代表团带着孔子故乡的问候,来到遥远的欧洲,进行了为期10天的文化交流与访问活动。
民间艺术亮相苏黎世10月11日,中国民间艺术展在瑞士苏黎世奥布里姆勒文化中心举办。
瑞士是首批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欧国家之一,建交61年来,两国在人文交流方面不断深化,两国人民互相了解的热情日益高涨。
展览选取了陕西华县的皮影、山东潍坊的年画和各地剪纸精品共60余幅。
瑞士的观众通过观看中国农村的草根艺术感受到中国农村的乡土气息和文化生活,从而增进了对中国的全面了解。
展览会上,来自相关地区的专家还向瑞士朋友介绍了民间作品所包含的故事和寓意,使观众获益匪浅。
瑞中文化交流协会主席汪人健表示,愿意与中国加强合作,深化交流。
孔子文化展在罗马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和意大利两个文明古国跨越万里,相互沟通,交流融合,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文明进步。
近年来,意大利已经拥有了10所孔子学院和3个孔子课堂。
孔子学院是一项着眼于青年、未来和友好的事业,它将成为新丝绸之路上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桥。
10月14日,孔子文化展开幕式在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举行。
此次展览由50余幅精美图片组成,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孔子的生平事迹、儒家学说创立、传承和变迁。
展览受到了各地孔子学院师生及当地民众的欢迎,让欧洲观众对孔子有了更亲切和人文的感受,并对其生平和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中华文明和希腊文明分别代表了东方和西方的古老智慧,共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问答到对话——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课堂说起

从问答到对话——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课堂说起学校有一组雕塑,名曰“悟”,雕塑里一男生一女生以求知若渴的目光仰望着老师,高大且庄严的老师在讲解着什么。
其实,更好的名字当是“教”,许慎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而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与此一脉相承。
即便在孔子时代,这样场景中的坐而论道也更像是教义问答,是权威话语而非平等对话,问者只需要提起话头和等待教导。
时至今日,中国教师几乎仍只是诲人不倦的答疑解惑者,只是,当下的我们,连那种从容与优雅的风度都失去了。
不妨这样说,填鸭式课堂能大行其道不仅仅是因为教师对考试结果和课堂教学成本的现实计算,而更是因为这种一问一答的单向度思维方式和习惯早已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奠定了根基,而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
先看孔子课堂的交流方式。
《论语?颜渊》中说: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是孔子的经典谈话方式,弟子颜回问“什么是仁”,然后等待老师指教,但孔子的回答似答非所问,“克己复礼为仁”强调仁的表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强调这个表现可以带来的结果,“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强调成为仁人的起点,颜渊听了,并不满足,也未反问,他继续追问具体的实施方法(“请问其目”),孔子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也就是说把一切行为都落实到“礼”上来。
颜回接着回应:“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表示要听老师的话,马上去做。
再看苏格拉底的课堂,《美诺篇》中说:美诺:你能不能告诉我,苏格拉底呀,美德是可以传授的呢,还是锻炼成功的?如果既不能教,又不能练,是不是人本来就有的,还是用什么别的办法取得的?苏格拉底:其实我根本不知道美德是不是可以传授的,因为我并不知道美德本身到底是什么。
我很惭愧自己对美德一无所知。
轴心时代中西教育思想的对比——以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例

轴心时代中西教育思想的对比——以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例摘要:在“轴心时代”,诞生了以古希腊文明为源头的西方文明,以儒家文明为源头的中华文明及古印度文明等等。
古希腊文明和东方儒家文明是文明初期的璀璨代表。
两大文明涌现出诸多思想家、教育家,而在这诸多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古希腊三圣之一苏格拉底和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孔子在东西方历史长河中都如太阳一般照耀着两大文明,且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深入了解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共性和差异,以期对中西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更好的服务自己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轴心时代苏格拉底孔子教育思想1轴心时代“轴心时代”理论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TheOriginandGoalofHistory)中首次提出。
他将人类历史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史前,二是古代文明,三是轴心时代,四是科学技术时代。
其中轴心时代是突破期,指的是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之间的历史时期。
在轴心时代,不同的地域,在相对孤立的状态下,中国、印度和欧洲几乎不约而同地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领袖,如古中国的孔子、老子,古印度的释迦牟尼、摩诃毗罗,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富有哲理的探讨反映了人类精神文明的第一次突破,开启了世界各地文明的发展方向,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
2教育思想诞生背景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诞生背景有其相似之处。
一方面,古希腊城邦林立,众神崇拜是各城邦共同的信仰,各城邦为了抵御外敌波斯的入侵并争夺地区霸主,国内外的战争非常频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经常是相互征伐,大国欺负小国,强国吞并弱国,以谋取霸业。
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城邦)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人员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
古希腊各城邦统治者通过社会改革激发社会活力来提升国力;周朝各路诸侯为了富国强兵,也都纷纷招贤纳士、礼待贤能之人。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比较

他强调通过对话和问答的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真理, 而非单纯地传授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 的智慧和美德,教育者的任务 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 走向正确的方向。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采用对话和问答的方式 进行教学,通过不断提问和追问,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发现真
理。
他通常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 验出发,通过类比和比喻等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思想。
苏格拉底的教学风格是平等和自 由,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和疑问,与他在课堂上进行平等
的交流和讨论。
03
孔子教学思想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至圣先师”,其 思想对中国及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较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学思想,有助于深入理解 东西方教育传统的异同,为现代教育提供启示。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分析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思想的异同,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
意义
通过比较东西方教育思想的源头,为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 借鉴和启示,促进东西方教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02
苏格拉底教学思想
苏格拉底简介
02
01
03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西 方哲学之父。
他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家庭,通过自学成为一位卓越 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教诲对西方哲学、文化和教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教学理念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 养美德和智慧,使人成为有德 行和智慧的人。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 方法。未来研究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探讨如何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 需求,提高教育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晓芒: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于华中理工大学人文讲座剪辑选择字号:大中小本文共阅读6728 次更新时间:2004-07-17 21:23:13进入专题:苏格拉底孔子●邓晓芒(进入专栏)[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对话与孔子的《论语》在言说方式(logos)上的比较,证明苏格拉底的对话把言说标准确立于言说本身,具有向对话双方自由开放的性质,孔子则把言说标准放在言说之外的个人情感体验之中,是一种任意独断的权力话语,由此而形成了中西两千多年传统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的根本区别。
我在《论中国哲学中的反语言学倾向》一文①中曾说过:"中国哲学对语言的追索可以说是一开始就自觉到了的,但也是一开始就采取了蔑视语言本身或使语言为政治服务的态度,从未把语言当作人与世界本体之间的必经中介,更谈不上将语言本身及其逻辑当作本体和客观规律了。
"为了进一步展开这一观点并说明其意义,我想在此以孔子的《论语》为例,将它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言说方式作一对比。
苏格拉底常被誉为"西方的孔子",而且与孔子一样,也没有留下自己亲自撰写的著作,而只有由弟子们所记述的言论;在孔子,这是由于他"述而不作",在苏格拉底则是由于,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通过谈话启发人们去关心和思考真理,追求智慧;两人都以口头对话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且都把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伦理道德问题,但他们不论是在伦理道德的内容还是在对话的方式上都有极大的区别。
本文拟只就他们对话的言说方式来作一比较。
一、言说的标准问题任何言说,如果要人有所获的话,都必须要有标准。
孔子和苏格拉底可说是中西方传统言说标准的确立者。
然而,苏格拉底把言说的标准最终确立于言说本身,孔子则把言说标准放在言说之外,从而最终取消了言说的标准。
拿苏格拉底的一篇著名的讨论美德的对话《美诺篇》来说,苏格拉底在与美诺的讨论中总结出了这样一条规则:"一条原则如果有某种正确性,它不应该只是此刻,而应该永远是站得稳的"②。
如何才能"永远站得稳"呢?苏格拉底主张,应当抛弃"任何一个用未经解释或未经承认的名辞来说明的答案"③口例如"美德",如果我们要谈论它,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美德?"而不是"美德是否可教?"(或"美德是如何样的?")因为,"当我对任何东西,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如何能知道它的‘如何'呢?如果我对美诺什么都不知道,那么我怎么能说他是漂亮的还是不漂亮的,是富有的而且高贵的,还是不富有不高贵的呢?"④也就是说,苏格拉底非常注重言说本身的逻辑层次,在言说中所使用的任何概念都必须建立在这概念的明确和严格的"定义"之上,否则一切描述都无以生根。
这种要求是言说本身的要求,而与所言说的对象或内容无关。
就是说,即使你言说的内容再好,如果不遵守这一原则,只会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出来的是什么,或者是陷入自相矛盾,这正是美诺在与苏格拉底讨论时语无伦次、处处被动的原因。
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一原则,也是后来亚里士多德建立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和不矛盾律、并将"实体"作为最基本的"是"本身(即"作为有的有")置于言说的首要地位的根据。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这一形式逻辑的原则同时也是本体论的原则,或者说,言说的原则就是存在的原则,什么东西是最基本的存在,什么东西就是最根本的言说:苏格拉底虽未进到这一层,但他为言说规则的"本体论化"即客观化提供了前提,在他那里,言说的规则是不以人的好恶为转移的客观规则,不是人说语言,而是语言说人。
所以,当美诺回答苏格拉底"什么是美德"的问题说,美德就是男人懂得治理国家,女人善于管理家务等等时,苏格拉底讽刺他说:"当我只问你一种美德时,你就把你所留着的一窝美德都给端出来了",并开导他道: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而要回答什么是美德这一问题的人,最好是着眼于这种共同本性"⑤。
这就意味着,在回答"什么是美德"这个问题时,必须提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本质定义,也就是这个"什么"必须是一个适用于美德的一切场合的概念,而不仅仅是美德的一个实例("部分的美德")。
这样,苏格拉底引导着美诺一步步推导,先是撇开感性经验的具体例子,然后剔除了那些仅仅构成美德概念的一部分的概念(正义、勇敢等等),直到推出美德是一种"知识",即美德的"种"(本质)。
"知识"的概念是一个不在"美德"概念之下,而是在它之上,因而可以用来给美德归类、使之得到更高的规定和理解的概念。
当然,后来亚里士多德把定义的规则规定为"种加属差",即不但要知道美德是"一种"知识,还要知道它是一种"什么"知识,而且这个"什么"还必须是最近的属差,所以定义就是"正位;苏格拉底还未意识到这一点,他所做到的只是使思想摆脱具体经验的束缚而上升到逻辑的(合乎理性的)言说,但这正是最困难的一步。
由此就形成了西方思维对任何一个概念寻根究底进行追溯的理性传统。
现在我们来看看〈论语》。
孔子在《论语》中与弟子们讨论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仁"的问题,"仁"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然而,这些讨论全都是建立在未给"仁"下一个明确定义的前提下的。
谈话中,弟子们向孔子问仁"共有七次,每次都各不相同。
现论列如下。
1.颜渊问仁⑥。
可以看出,《论语》中凡"问仁"、"问政"、"问君子"等等的意思,都不限于问"什么是仁"、"什么是政"、"什么是君子",而是笼统地"问关于仁、政、君子等方面的事",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孔子对这些提问的回答为什么那么多种多样,且把不同层次的事情放在一起。
孔子对颜渊的回答有三句话,代表三个不同的层次。
1)"克己复礼为仁",这一命题类似于美诺对"什么是美德"的问答,即"男人的美德是治理国家";但美诺还有一种想要进行归纳的意向,因此他还列举了女人、老人、奴隶等等其他一些他所能想到的美德,孔子却连这种欲望都没有,只举了"克己复礼"一例(别的例子他要留着对别的人讲)。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一命题讲的是克己复礼与天下、仁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一日"来看,这是一个全称假言命题,前提和结论之间有种必然性,但结论却并不是"仁",而是"天下归仁",即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⑦。
它所针对的问题己不是"什么是仁",而是"怎样才能使天下归仁"了。
3)"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是第三个层次,谈的是"为仁"(即仁的行为)的根据,它回答的是"实践仁单凭自己,还是也要靠别人?"这一问题口上述三个层次当然还是有联系的,它们就像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者对年轻人说:你们要克己复礼啊,克己复礼做到了,人家都会说你们是仁厚之人呢!只要你们想做,这是不难的啊!换言之,如果连贯起来看,这些话后面包含的意思是劝说,而不是证明。
劝说也是有一个内在的标准的,但它不体现在言说本身上,而是包藏在一问一答的意思中,这就是:想要做到仁,或想成为一个仁人。
"问仁"本身就意味着:想要仁,而问怎么做?没有这个前提,对话根本就形成不起来。
孔子的教导只对于那些想要成为一个"仁人'(君子)的人才有意义,对那些甘做"小人"的人则不存在对话的基础。
颜渊昕了以上回答还不满足,于是"请问其目",即具体实施办法。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昕,非礼匆言,非礼勿动",把视、昕、言、动都落在一个"礼"字上。
但问题是,他为什么不说"非礼勿想"?"想"难道不是一切视昕言动的出发点吗?回答只能是,非礼勿想是用不着说出来的前提,如果连这点都还有疑问,那就不用说什么了,要说也只有"鸣鼓而攻之"或骂人了。
《论语》中很多地方都是以骂人告终,如"不仁"、"小人"、"德之贼"等等o不过,虽然"想要仁"是一切对话的潜在的标准,它却不可能成为讨论的对象⑧。
言说的标准是有的,但它不进入言说之中,而是在言说之外;它不受言说的检验,而是言说的前提;它是每个谈话的人预先默认的,并在谈话中时刻认可的。
2.仲弓问仁⑨。
回答仍然是三个层次:"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指外部表现出来的举止;"己所不欲,匆施于人",这是指主观对客观(他人)的态度;"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是指内心的心情。
前面的分析也完全适用于此,即:1)没有给仁是什么下一个定义,只是描述了仁在不同场合下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标志;2)没有指出这些特征和标志哪一个是本质性的,尽管"己所不欲匆施于人"比起其他两条来重要得多,唯有它是"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⑩,但孔子却将这三条作为"一窝"仁端给了仲弓。
3.司马牛问仁(11)。
回答只有一句话:"仁者,其言也诩"。
司马牛正当地发问道:"其言也切,斯谓之仁巳乎?"也就是说,难道只要言语迟钝就可以说是仁了吗?意思是对这一命题的周延性提出疑问。
孔子的回答则是答非所问:"为之难,言之得无诩乎?人家间的是:难道凡是言语迟钝的人都是仁人吗?孔子却答道,做起来不容易,言语当然就迟钝了。
撇开这种驴唇不对马嘴不谈,孔子这句话本身也是经不起推敲的,说时容易做时难、或做起来并不难但说不清楚的事太多了。
注者说孔子这是针对司马牛多嘴的缺点而说的,但人家问的是"仁",而不是什么别的小事情,怎么能把"多嘴"随意上纲到如此高度?可见这里表面上是一种对话,实质上是一番教训,是很不容分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