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启发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之比较

启发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之比较摘要: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启发教学的倡导者,但二人的“启发”由于各种因素的差异又各有特点。
本文将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进行阐述和比较,并指出“启发式教学原则”比“产婆术”更科学的一面。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启发教学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东西方历史上第一位大师级人物, 是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奠基者。
他们不仅影响了当世, 更深深地影响了历史, 影响了文化的研究传统和发展方向。
两人作为东西方的先贤祖师, 自有其不同的思想内涵和思维风格;作为人类共同的圣哲, 亦有同声相应的默契, 这种默契超乎时空, 互参互补。
因二人都深谙启发之道,基于此, 本文将就“启发教学”对二人进行浅显的比较, 以管窥东西方文化之精髓。
一、孔子——“启发式教学原则”孔子比苏格拉底至少早五、六十年就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因此,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教育家。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非常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
他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就是说:“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没有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没有处于急于想知道答案而不知道的状态(即‘不愤’),教师就不可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也无法告诉学生怎样进行思考(即‘不启’);如果学生没有处于对某一问题已经考虑成熟,却苦于无法表达心中之想法的状态(即‘不悱’),那么教师也无法帮助他们进行疏理,无法引导他们用明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即‘不发’)。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强调教学双方共同思考,师生相互启发。
他在《论语·子罕》中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意思就是说:“我有知识吗?没有。
有个普通人来问我,我对他的问题茫然无知,我从问题的两头进行考察,然后尽量回答他。
”可见,他在教学过程中是先自称“无知”,然后再与学生共同探究的。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异同点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异同点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哲学巨匠,他们都对当时本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影响早已遍及全球,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不同点:1.不同的社会阶层代表不同的利益。
孔子是为古代奴隶制恢复周礼仪服务的,苏格拉底是为拯救雅典民主。
2.对知识和道德的侧重也不同。
孔子强调个人的礼义,苏强调个人的德性和自己对人的探索(使之成为一种哲学)。
孔子的主张1.提倡礼治,反对法治。
“礼”在古代的含义非常广泛,它指的是国际交往的礼仪仪式,如王冠、婚姻、葬礼、祭祀、盛宴等仪式,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经济上,他反对封建田赋制度,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3.在政治上,它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名称。
4.主张克己复礼。
5.在伦理思想方面,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6.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苏格拉底的主张1.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2.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困难。
你越努力进步,困难就越多。
你遇到的困难越多,你取得的进步就越大。
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没有知识,但他想教给别人知识。
他是这样解决这个矛盾的:这些知识不是他灌输给人们的,而是人们已经有的。
3.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
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中国的传统的主流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哲学的鼻祖则是苏格拉底,两个人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出生于孔子死后10年。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
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相似之处。
下面通过这学期所学到的关于这两位教育家的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种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也都是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是虽然门下弟子出身复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教育家胸怀的宽大以及教育艺术的高明和善化。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但是苏格拉底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收取学费,甚至报酬,和孔子比起来,苏格拉底似乎更胜一筹。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观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观(一)教育的对象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这充分体现了孔子教学对象的广泛性。
苏格拉底也同样,他的学生处在各个领域,无论是老年人、年轻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都有涉及,同样也是有教无类。
他迫切地希望通过教育来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丰富他们的知识,从而拯救这个城邦。
(二)教育的方法不仅二者教育对象均十分广泛,二人教育的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认为学生学习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并且学思结合、不耻下问。
他还提倡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老师点拨的方式而让学生自己悟出更多的道理。
苏格拉底更是创立了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他称之为‚助产术,也被他称为‚辩证法,即借助他的帮助,由对方自己来生产出自己的思想。
一般分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
大概的意思是‚通过反问来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或漏洞,然后一步步地将其引向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知识。
他们二人的教育方法都侧重于让学生有自己真正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机械地接受。
只是苏格拉底是一反前人在自然哲学上的研究,而提出要关注、研究人本身;孔子则是极力倡导学生学习古代先贤、学习经典文章。
(三)述而不作作为两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却不约而同地主动放弃了通过自己著作来教育后代的机会,他们都秉承了一种‚述而不作思想。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即使是《论语》,也是他的弟子撰写的。
苏格拉底同样是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对于他的思想,我们只能从他的弟子柏拉图和克赛诺封的著作中获得。
为什么他们都不愿意用自己的言语留给后人些什么呢?这是一个谜,一个神秘美丽的谜,或许只有多了这一点缺憾才完美吧。
孔子VS苏格拉底

孔子VS苏格拉底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教育萌芽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考查的形式是单选题,是孔子与其思想,地位的匹配反选,以及所能体现其思想的古语的例子反选。
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考查的较少。
苏格拉底作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考查的相对多一些,主要也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其人物的地位以及教育目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匹配是主要考查内容。
斯格拉底是西方第一个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我们需要将其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和地位进行区分。
孔子思想:1.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
仁爱,仁政,即以道德为核心。
2.提出人性说。
子曰“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生来性格、能力等是相同的,但因为后天环境的不同,所以每个人差别很大。
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3.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每个人“性相近”,就是因为没有好的环境。
因此孔子为了让每个人都有好的环境,在广纳弟子的时候提出有教无类,也为后期私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4.因材施教。
孔子广纳弟子,因此也发现弟子之间的个别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5.启发性教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过程中,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是聪明的,所以注重学生自己的学习和思考。
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6.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学习不思考没有收获,只思考不学习不能解惑,所以要学思结合。
苏格拉底思想:1.以培养治国人才为教育目的。
2.道德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苏格拉底认为道德即知识。
3.教学方法:产婆术,也称为问答法。
产婆术分为四步: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
第一步是讥讽,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第二步是助产术,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第三步是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第四步是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中国的传统的主流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哲学的鼻祖则是苏格拉底,两个人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出生于孔子死后10年。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
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相似之处。
下面通过这学期所学到的关于这两位教育家的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种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也都是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是虽然门下弟子出身复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教育家胸怀的宽大以及教育艺术的高明和善化。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但是苏格拉底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收取学费,甚至报酬,和孔子比起来,苏格拉底似乎更胜一筹。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苏格拉底与孔子是两位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分别代表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思想传统。
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但他们的思想主张在某些方面有着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从道德观、教育观和政治观三个方面对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思想进行比较与剖析。
一、道德观:苏格拉底的道德观注重个人的内心品质和思想的准确性。
他认为人应该以真理为导向来评判和引导自己的行为,他讲究的是一个人的灵魂的美和道德的合宜。
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是人应该追求真理和智慧,通过对话和辩论来寻找真相。
孔子的道德观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责任。
他关注的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人应该以仁爱、尊重和忠诚来待人,追求亲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尽管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道德观着重点不同,但他们都强调了人的内心品质和高尚的道德行为。
苏格拉底关注的是个体的内心思想,而孔子注重的是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
二、教育观:苏格拉底和孔子都将教育视为塑造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手段,但他们在教育目标和方法上存在一些差异。
苏格拉底的教育重点是培养个体的自主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
他通过对话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苏格拉底主张学问没有终点,教育应该是一种自我探索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经典和文化传统来陶冶情操和培养品德。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认为通过学习来提升能力和地位是应该追求的目标。
尽管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方法有所不同,但他们的教育观念都体现了培养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三、政治观: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政治观存在明显的差异。
苏格拉底对于民主制度持批评态度,他认为民主往往会导致无知和草率的决策。
苏格拉底主张由哲学家或智者来领导国家,他认为只有那些能够理性思考和追求真理的人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
孔子则提倡君主制度,他主张君主应该是仁德高尚的人,通过道德的榜样来影响和治理国家。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之比较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11050148 赵一芳中国的孔子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各是东西方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们一个是中国的“圣人”,一位是西方的“智者。
他们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主要是从两位大家的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这几个方面来对他们的教育思想做一些比较。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与苏格拉底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在不同的地域都实行了“有教无类”。
在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意为,无论地域,无论民族,无论等级,只要是乐于接受教诲的人,孔子都积极地教育他。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是教育对象上的一次革命,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也为华夏族的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各族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是第一个从雅典人中出身的教育家,是一位不收酬金的义务教育家、知识的无私奉献者。
在长期的教育工作过程中,苏格拉底的教学没有一定的对象,更没有固定的地点场所。
他的门人中既有贵族,也有民主派;有本邦人,也有外邦人;有政治家,也有将军。
从青年到老人,从富者到穷人,无论是普通的农民,还是手工业者都成了他教育的对象。
他教无定所,体育馆、广场、街坊、商店成了自然的教室。
这与孔子周游列国时一直在搞教育,走到哪里,教育就办到哪里是一样的。
在教育目标上,孔子所要培养的“君子”要有四个条件,第一,要有“仁者爱人”的思想境界,“均、和、安”的政治理想;第二,要有“为政以德”的治国兴邦的才能;第三,要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节操;第四,要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气度。
孔子力争多培养这类高级人才,就是要改善春秋以来“天下无道”的局面,以实现他的理想社会制度。
同时,这也是苏格拉底育人的目的。
苏格拉底倡导圣贤治国,认为群众缺乏理智和政治能力,治理国家只能依靠那些少数优秀人物。
苏格拉底以培养造就有知识的治国人才为己任,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哲学和教育事业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期产生于不同两个国家和文化的两位著名的教育家,一个来自东方中国,一个来自西方希腊,不同的文化熏陶,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文化往往是相通的,地域的差别阻挡不了两位智者精神层次的交流和相通之处。
教育对象上,两者认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孔子所处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教育被贵族所垄断,平民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高昂的学费也不是一般平民能承受得起的。
孔子并不认同这一观念,他创办私学,并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提出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战争使得文化学术下移,私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不仅适应了时代的需求,还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
而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这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很相似的。
苏格拉底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
”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想法,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
并且从他的弟子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弟子囊括了出生豪门的富家子弟,出生贫寒的手工业者等各行各业的人。
教育方法上,两者都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孔子是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思考,思考很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的,可以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后已经有所领
悟的,但不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得,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他强调教师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并能举一反三。
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方法”,又称之为“产婆术”。
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循循善诱,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比之下,两者都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试图通过学生本身的学习发现进步,这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上,两者都注重文德教育。
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这是孔子教学内容四个基本方面,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文”是排在第一位的,历史上的孔子在教育方面确实是偏重文教的。
《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但与此同时,孔子也没有忽略技能技巧的培养,他也要求学生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而苏格拉底呢,他认为美德即知识,他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并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强调了知识对人的重要性。
同时,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
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教学目的上,两者都是为了培养治国人才。
孔子毕生致力于政治教育,他明确提出“学而优则仕”,即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做官,因此学生的头脑中普遍存在为做官而学习的念头,既然已学为君子,不做官是没有道理的。
而做官又是为维护统治阶级而服务的,他毕生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得到“伯乐”的赏识,可惜一直毫无结果。
另一位教育家苏格拉底,同样注重治国人才的培养,这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
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
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
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
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由上可见,两位教育家都心系国家,希望通过教育来培养为国家效力的人才,改变国家的命运。
另一方面,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亦如此,虽然他们身上有很多共通之处,但他们各自身上也都散发出不同的文化气息和思想意识。
孔子主要观点是仁和礼,克己复礼,而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是“知德合一”,“认识你自己”。
前者注重的封建传统道德的礼仪,压抑了个性,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而服务。
而后者关注个人的发展和价值,重视个人伦理道德,这是本质上的不同。
关于教育方法上,孔子是灌输一些基本观点,基本信条,什么问题结论就是这样,他告诉你了,虽然讲举一反三,整部《论语》就是格言和信条,这和我们现代中国教育如出一辙,多少年过去了依旧没有改变。
但苏格拉底,你看
他的谈话记录,柏拉图他们记录下来的,都是教人怀疑,教人辩论,不断提出问题,让你思考。
这就是中西方的差异所在,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差异亘古不变。
但苏格拉底在教学方法上比较单一,显得过于机械,即“苏格拉底法”,并没有多少创新,孔子在这方面就比较创新,包括“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内的多种教学方法。
孔子和苏格拉底,两位都在各自的时代为各自的国家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对现代的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从他们的对比下可以看出各自的闪光点,并从中学习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