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苏格拉底比较PPT

合集下载

苏格拉底PPT

苏格拉底PPT

• 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 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 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 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 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 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 心灵问题、知识问题可以说苏把哲学的领域扩展 心灵问题、 了,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和宗教乃至社会和民主制 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为基督教的 欧洲化奠定了人文基础。 欧洲化奠定了人文基础。 • 旨在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心灵的思考关怀而追求德 行。
四: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之死
•原因.
• (一)不承认国家所规定的 一 众神 • (二)引入其它的神 • (三)蛊惑青年犯罪
一星陨落
• 逃遁以求苟活是卑怯 者的行为,他坚信法 律是应该遵守的,判 决即是法律所包含的 某一程序,应予以服 从。 • 苏正视法律,抉择死 亡,正表现了他的尊 法、守法、自信和爱 知的精神。
苏 格

拉 底
一、简介
•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 苏格拉底(公元前 公元前 399),著名的古希腊思想家、 ),著名的古希腊思想家 ),著名的古希腊思想家、 哲学家、教育家。 哲学家、教育家。他曾参加过 三次战役, 三次战役,分别是波提狄亚战 德立安战役、 役、德立安战役、安菲波利战 役。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 称为“古希腊三贤” 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 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 者。
二:生平
• 双亲 双亲——代达罗斯的子孙 代达罗斯的子孙 • 家庭 • 神圣隐秘的爱 神圣隐秘的爱——美男子 美男子 阿尔喀比阿德斯
双亲
• 父亲是雕刻家,母亲是助产士。苏格拉底 父亲是雕刻家,母亲是助产士。 早年继承父自 称是“代达罗斯的子孙” 后来研究哲学, 称是“代达罗斯的子孙”,后来研究哲学, 我要追随母亲的脚步, 说:“我要追随母亲的脚步,我是个精神 上的助产士, 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 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课件3: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课件3: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六经”
影响
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的重要奠基人
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影响至亚洲、世界
一、对比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历史人物
Hale Waihona Puke 人物克伦威尔华盛顿
拿破仑
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和建国
法国大革命
领导独立战争;建立
赢得内战胜利;推动建
稳定秩序;颁布法典;反
贡献
共和国;从行动上捍
国立宪;巩固革命成果 卫民主
一、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和孔子“中庸”政治思想的异同
1.相似性 (1)两者都把“中庸”作为一种哲学意义上的道德,并把它作为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 归宿 ①亚里士多德首先论证了个人行为的道德性,继而推出城邦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某 种善业”,这种善首先是个人的善,是一种节制和中庸,个人的善与城邦的善是统 一的,个人的善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完成。 ②孔子也把中庸作为哲学的基础和最高道德标准,孔子从个人道德出发,提出“中 庸”,要人们贯彻“忠恕之道”。在治理国家上要实现一种和谐,即社会秩序安定 祥和,人际关系密切。
——《论语》 (1)据材料一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 治倾向。孔子所说的“礼”的实质是什么?
倾向:维护奴隶制度。实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 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 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四 “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相 对应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③“为政以德” ④“节用而爱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下列对于“仁”的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C )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ppt(共52张PPT)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ppt(共52张PPT)

家庭教育
• 在美国 ,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自食其力并富有开拓精神 的人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西方国家的父母从 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 ,让孩子自己动 手修理、 装配摩托车、 改造玩具及家具 ,到外边参加劳 动 ,参加一些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即使是富家子弟 ,也要
自谋生路。
• 中国家庭的“ 比较”往往重学习,“ 比较”的方面较为 单一,西方国家的家庭“ 比较”往往注重全面的素质。
又抽象,让人(一个小学生而已)觉得一时摸头不着,终于到头来谁
也不知道从何处实行这番大道理的奥义。
中西教育观念的渊源分析
• 中国古代出现三位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 孔孟的儒家教育思想对以后的两千多年的中华民族 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 古代希腊的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 多德是毕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 想对以后两千多年西方(主要是以欧美为主体)教 育思想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后世发展了的许多重 要教育观点都可以从古希腊三哲的思想中找到最初 的痕迹。
断逃生,拔腿就跑。自警、自救、自助。可以不要等大
人的指挥。】
9、不保守坏人的秘密;
【面对侵害不遵守诺言的权力。告诉儿童,即使他曾发 誓不告诉别人,但遇到坏人欺负一定要告诉家长,这些 秘密千万不要埋藏在心里。】
10、坏人可以骗。 【对坏人可以不讲真话的权力。遇到坏人,可以不讲真
话。机智应对,才是好孩子。】
中国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很稳重地站在讲台上, 对知识逐条逐点地解释, 讲究课堂秩序,不说与课文无关的话。 二、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师者,所以叫传道、、授业大、解闹惑者、也” 踢人、咬人,甚至打破玻璃,破坏家具。
司马光打破缸就是典型事例。】
8、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 【果断逃生的权力。遇到坏人、地震、大火孩子应当果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比较

他强调通过对话和问答的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真理, 而非单纯地传授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 的智慧和美德,教育者的任务 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 走向正确的方向。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采用对话和问答的方式 进行教学,通过不断提问和追问,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发现真
理。
他通常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 验出发,通过类比和比喻等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思想。
苏格拉底的教学风格是平等和自 由,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和疑问,与他在课堂上进行平等
的交流和讨论。
03
孔子教学思想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至圣先师”,其 思想对中国及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较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学思想,有助于深入理解 东西方教育传统的异同,为现代教育提供启示。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分析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思想的异同,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
意义
通过比较东西方教育思想的源头,为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 借鉴和启示,促进东西方教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02
苏格拉底教学思想
苏格拉底简介
02
01
03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西 方哲学之父。
他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家庭,通过自学成为一位卓越 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教诲对西方哲学、文化和教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教学理念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 养美德和智慧,使人成为有德 行和智慧的人。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 方法。未来研究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探讨如何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 需求,提高教育质量。

孔子与苏格拉底师道观比较研究

孔子与苏格拉底师道观比较研究

谢谢观看
2、权威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差异
中国和希腊的政治制度也影响了两位大师的教学理念。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权威 主义政治制度,强调对权力的尊重和服从。这种制度下,教育往往成为了一种 灌输和传承的工具,教师成为了权威的代表。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在一定程 度上打破了这种模
式,他鼓励学生思考和质疑,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而希腊民主政治制度 下,人们更加注重自由和平等。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教学法正是体现了这种民主 精神,他通过平等的对话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 精神。
孔子与苏格拉底师道观比较研究
01 一、背景介绍
目录
02 二、概览
03 三、创新性
04 四、影响
05 五、比较分析
06 参考内容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化中的两位伟大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们的师道观在 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本次演示将从背景介绍、概 览、创新性、影响以及比较分析这五个方面来探讨他们的师道观。
一、背景介绍
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圣人。他出生在一个礼乐世 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 为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论贫富贵贱。
苏格拉底则是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 一。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年轻时是一名勇敢的战士,后来转变为一名哲 学家。苏格拉底主张通过对话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帮助他们获得 真理和智慧。
1、教育目的: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为社会做出贡 献。他们都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差异。 孔子更注重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培养,而苏格拉底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 能力和哲学素养。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学思想比较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学思想比较

一、描述

(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 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是要引 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 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 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 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 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 得出正确的结论。
值得思考的现象

“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命题。他 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 破时期。在这个时期,世界各民族都出现了伟大 的精神导师,成为世界各大文明的标志。比方说,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 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则 有孔子等等。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 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所以雅斯 贝尔斯把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
关于教育的作用: 对国家和社会:“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 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对个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 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一、描述
Βιβλιοθήκη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 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 精 神追求道。 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 寄托在弟子身上。 子夏曰:“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 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 ” 包容 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 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 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 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5《人应当坚持正义》课件(共3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5《人应当坚持正义》课件(共3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特点:通常设置尖锐冲突,对话方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最终表露 出作者关于论争的倾向。这种文体可以使那些并不属于文学艺术 领域的、关于科学和哲学问题的对话也具有异常鲜明的情趣及出 色的艺术性。
人物介绍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
哲学家和教育家,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 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著名思想有苏格拉底教学法、苏 格拉底反诘法。苏格拉底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 金时,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 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 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其3000弟子上 至贵族下至贫民,他使教育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四夷”,扩大了 受教育对象,使平民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苏格拉底主张在受教育上人人平等,其学生来源于各个阶层与领域。 苏格拉底的教学活动从不收取任何学费,教育活动也是教无定所,餐桌、 私宅、公共场所等都是他进行教育活动的地点。
观点二:苏格拉底应该越狱逃跑。他本来就是无罪的,那些莫须有的罪名 都是强加给他的。越狱之后,他能更好的影响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接受 他的观点,进而能更好的改变社会,改变世界。
2.尽管孔子与苏格拉底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两者在教 育目的、教育对象、教学方法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请就此展开 讨论,查阅相关资料,概括两者教育思想的相似之处。
人应当坚持正义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文体特点 2.梳理论证思路,理解“正义”理念的内涵 3.赏析苏格拉底独特的论辩艺术 4.学习追求真理、舍生取义的精神,获得人生启示
新课导入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课件: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课件: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高考导航(教师备用)
考查方向 人文思想的
来源
人文精神的 内涵
古中国思想 与古希腊思 想的对比
角度
考情分析
古代雅典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
文化。[2017·全国Ⅰ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2] (1)考查重点:人文
(1)梭伦思想体现的人文精神。 [2018·全国Ⅰ卷,32] (2)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 修斯》中渗透的人文精神。 [2016·全国Ⅲ卷,32]
[问题]据材料指出古希腊人文精神的特点。
[解析]材料一体现古希腊人文精神根植于传统文化。材料二体现古希 腊推崇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 [结论]根植于传统文化;否定神的意志,强调人的价值。
探究主题3 东西方人文精神的对比
材料 苏格拉底与孔子比较,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以审美的方式不停地 追求人之为人的完美。他们的不同之处是,两人主要从不同的方向进行 思索。一个从人的“自我意识”,唤醒人的“反思”;一个从人的“群体 意识”,呼唤人们之间的“仁爱”……由此可见两人的精神指向不同,一 个深入人之心,一个游于国之间;一个“立”于自我之意识,一个“行” 于群体之意识。
解析:C 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 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其消极影响是 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故A、B、D三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C项为苏格拉底的哲学贡献。
2.(2018·湖北黄石调研)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 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下列评论不正确的 是( ) A.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 B.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C.是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D.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苏格拉底 教育思想之比较
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
杨雪梅
地位与影响

西方的先哲,东方的先圣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
“把哲学从天上拉到地下”的思想家
古希腊哲学划分
前苏格拉底哲学-初期阶段(智者)
古希腊三贤-黄金阶段 柏拉图之后的西方哲学只是在为柏拉图作注.
后苏格拉底时期
一个人没有希腊自然哲学的知识,就很难在 现代原子物理学中取得进展。 ——一位物理学家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荀子)
两大贡献
官方的意识形态
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影响遍及海内外

均生活在一个繁荣社会的末世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春秋时期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告诉”正确’的结果, 先知和未知的关系 教师的权威要维护 “君子矜而不争”。


孔子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 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 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_德国哲学家黑 格尔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

苏格拉底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 是一种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在让学生获得 某一个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 是先向学生发问,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 他也不给予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 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他自己把这种 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为“产 婆术”。

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
美德:智慧即美德。智慧、正义、节制、勇敢
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七艺:政治、文法、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 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 学习这些科目在于应用,而不是纯理论的思辨 .
知识是道德的基础
教人锻炼身体
雅典的体操学校 体操、游戏、舞蹈、球类活动 五项竞技:跑、跳、摔跤、掷铁饼、投标枪 儿童身体健康、体态优美、心灵美好、保卫国家
孔子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 观点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 不复也.”

时机
目的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百姓.<论语、宪问>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 (NI泥),小车无軏(YUE月),其何以行之 哉?” .<论语、为政>

苏格拉底
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反之亦然. 道德不是天生的,而是以知识与智慧为基础的.


德行可教 美德可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而获得

守法就是正义
道德教育最重要吗? 知识在道德形成中的作用 知识传授是道德教育途径 知行一致
孔子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行有余力,则 以学文。”
诘问(追问\质疑) 助产 归纳 产出(定义\得出结论)


二者不同?
孔子
问答法:一对一\一对全体 简练明确 类比和举例 直接问答.

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便于学生照着做. 不进行辩论,也不十分喜欢提出疑问. _“学于孔子,不能极问” (汉代王充)

尊崇老师 相信老师 尊重权威
无政府主义(抓阄\抽签选国家领导人)





卖香肠人:请告诉我,向我这样一个卖香肠的,怎么才能成为 大人物. 将军:这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了.你已经具备了一切条件: 卑微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买卖的锤炼、而且蛮横无理. 卖香肠人:我想我还是不够格. 将军:不够格?你似乎有非常好的良心,你父亲是一位绅士吗? 卖香肠人:老天爷做证:全家老少均是无赖. 将军:幸运呀!你要担任公职,有一个多么好的开端呀! 卖香肠人:可几乎一个字不识. 将军:唯一麻烦的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合做人民领袖的不 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者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 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呀!
天子——诸侯——大夫的统治秩序,基于血亲伦
理的宗法等级制度,已经崩溃 . “礼坏乐崩”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孔子谓季氏, “八佾(YI)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也!”(<论语>八佾篇)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
雅典民主制的极盛时代,一去不复返.
公民大会制度(伯利克里时代)

道德修养方法
立志乐道
自省自克
身体力行
改过迁善
教学思想

为什么教?
教什么?
孔子的教育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
而》 文——“六经”—《诗》、《书》、 《礼》、《乐》、《易》、《春秋》。 不学诗,无以言。
行忠行
道德规范要求—孝、忠、恕、信、仁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

孔子
把不会的人教会(教人信) 思维模式-演绎推理


苏格拉底
问答法:反问、诘问、长篇大论
注重过程与方法
把会的教不会
逻辑思维
自由辩论的氛围 敢于质疑的问题意识 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缜密的逻辑思维 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

影 响
师生关系 ?
平等
合作
共赢
教知识还是教获取知识的方法? 重过程还是重结果? 学生核心还是教师权威? 教人“思想”还是教人“信仰”? 课堂教学价值追求?
特点 内容比较全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考虑了人素质的全面性 影响 柏拉图为哲学王设置了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还有体育、军事等. 亚里斯多德的博学

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观点为西方文明带来了 源头上的优势 科学的发展,工业革命的爆发(知识的实用)

关于教学方法
如何教?

均缅怀盛事,并为社会开出了药方.
孔子:恢复周礼-复礼
苏格拉底:专家治国
道德是振国兴邦的良药. 教育是最好的途径
教育思想:难分伯仲

教育目的
苏格拉底:自我意识的思考者
孔子:群体意识的行动者(仁人、君子、士)
均强调通过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为社会服务

关于道德教育
智慧即美德 人行为的善恶取决于是否有相关方面的知识.
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学而>
内容:文化知识、道德教育内容
特点:道德教育的内容是重点,文化知
识的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缺点:生产知识与技能、自然科学知识
影响
孟子、荀子沿着孔子方向,继续在《诗》《书》、
《礼》、《易》中开展儒家思想的完善,将以孝悌为 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系统化、理论化 .四书五经-封建 社会的教育内容 重视修身,而忽视对自然界探索 不注重知识实际应用,重文轻理

一天,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 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苏格拉底又问:“但 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欺骗敌人是符合 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 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 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自己人也不道德吗?”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 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苏格拉底又追问:“假如你 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 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苏格 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 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那人 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之死
想一想?
两位圣闲分别对古代东西方文明(教育)
产生怎样影响?
比较目的不是做价值判断 正视差异, 保持特色,适度融合 西方教育思想本土化问题


谢谢您的倾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 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绘事后素 生问师答

类比、比喻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 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 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 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能明白我话的是子夏呀,可以与你讨论诗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