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合集下载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摘要:几千年前的“轴心时代”,在中国和希腊几乎是同时产生了两位对后世具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

他们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个性的闪光,更多的来自东西方古代文明的沉淀,对推动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他们身上,有“智者所见略同”的相似之处,也有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相异之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对东西方古代文化的异同进行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和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是世界教育史上享有盛誉的两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分别对东、西方文化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极具研究价值。

他们在实践中发现着真理,因而其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致的结论。

然而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经历的多种差异,导致了他们对教育的见解,见仁见智。

通过对“轴心时代”东、西方两大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比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深厚内涵和不同特点。

以下我们就从其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哲学基础,其教育教学中对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论述等几个方面来比较二者教育思想的异同之处。

一、思想背景1.不同的时代背景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正处于“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的春秋中晚期。

社会动荡、王权衰落,礼乐征战自诸侯出,自大夫出,争霸战争此起彼伏,新兴地主阶级迅速崛起,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名存实亡。

在这场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作为统治基础力量的士阶层成为统治阶级竞相争夺的对象,养士之风日盛,在士阶层的推动下,出现了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的新局面。

孔子就是“士”阶层的典型代表,他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希望用恢复周礼的典章制度来挽救四分五裂的“周室”,希望通过参政拯救黎民,力挽狂澜。

他甚至作出承诺:“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①但因为当时把持政权的是“斗筲之人”,所以孔子虽有过短暂的从政机会,但终究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比较

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比较

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比较一、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相同点都是"问---答"互动式交谈,都属伦理谈话,都激发了对方积极的思考。

二、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不同点(一)就"问---答"交谈的地位来看,《论语》的基本性质是"独白性的","问与答"只是其中辅助性的一部分。

《论语》记载孔子的话,大抵是采取这两种形式:单纯的"子曰"和针对于"某某问"的"子曰"。

前者相当于"独白",其具体语境被完全抽掉了,后者才类似于"问与答",则部分地保存了当时的语境。

从全篇来看,"子曰"出现的频率远高于"问与答",据陈桂生考证,前者在《论语》中,共204章,约占总章数(521章)的39.8%,后者中师-第对话68章,仅占总章数(521章)的16.8%。

而"问与答"在苏格拉底思想的生成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柏拉图对话集》和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都是用对话的形式写成。

(二)就"问---答"交谈的方式来看,"产婆术"以先生问、谈话对象答为主,而"启发式"则以第子问、先生答为主。

据陈桂生考证,在《论语》师-第对话68章中,第子问、先生答或不答65次,总75.6%,先生问、第子答或不答21次,仅总24.4%。

而"产婆术中的"问---答",以先生问、谈话对象答为主,其原因大凡与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的理念有关,即哲学家克尔恺郭尔所概括的: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使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

更为他本人求知欲所驱使。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期产生于不同两个国家和文化的两位著名的教育家,一个来自东方中国,一个来自西方希腊,不同的文化熏陶,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文化往往是相通的,地域的差别阻挡不了两位智者精神层次的交流和相通之处。

教育对象上,两者认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孔子所处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教育被贵族所垄断,平民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高昂的学费也不是一般平民能承受得起的。

孔子并不认同这一观念,他创办私学,并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提出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战争使得文化学术下移,私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不仅适应了时代的需求,还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

而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这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很相似的。

苏格拉底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

”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想法,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

并且从他的弟子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弟子囊括了出生豪门的富家子弟,出生贫寒的手工业者等各行各业的人。

教育方法上,两者都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孔子是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思考,思考很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的,可以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后已经有所领悟的,但不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得,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他强调教师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并能举一反三。

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方法”,又称之为“产婆术”。

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循循善诱,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孔子“仁学”思想与苏格拉底“美善同一说”比较

孔子“仁学”思想与苏格拉底“美善同一说”比较

孔子“仁学”思想与苏格拉底“美善同一说”比较引言在美学的长期发展中,由于所处时代、环境以及思想开放程度不同等原因,美学家们的思想也有很大差别。

但在希腊民主制热情高涨以及中国古代百家争鸣时期,大量的美学家相继出现。

他们通过对时代的观察,结合自身的学识,逐渐沉淀酝酿,生发出大量的具有超越时代意义的美学理论。

在这一时期,诞生了孔子和苏格拉底两位著名的思想巨匠,他们虽相隔万里,但其思想上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也存在差别。

一、人物介绍孔子作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受到世界的推崇,其思想更是远播大江南北。

在春秋战国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作为这个时代思想领域的佼佼者,座下弟子众多,再加上四处游学访问,其主张便广为人知。

后世流传的《论语》将其“仁学”的观点发扬光大。

而与孔子差不多时期的苏格拉底,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在哲学思想上的理论成果也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

在希腊民主思想的熏陶下,苏格拉低凭借自我的钻研考据,逐渐产生了他对美的追求,并产生了新的审美观点。

而“美善同一说”则是其美学思想中的一个观点。

二、观点内容1.“仁学”“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而在后代,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

把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仁”的思想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对其他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美善同一说”苏格拉底从目的论和美德论出发,提出了他的美学思想,其核心观念就是美善同一说,是西方美学史上“美善同一说”的开拓者。

他的学生在《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载,苏格拉底在和亚里斯提普斯对话中谈到:“你以为美与善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吗?你不知道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吗?”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就是善,美与善是同一的。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异同点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异同点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异同点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哲学巨匠,他们都对当时本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影响早已遍及全球,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不同点:1.不同的社会阶层代表不同的利益。

孔子是为古代奴隶制恢复周礼仪服务的,苏格拉底是为拯救雅典民主。

2.对知识和道德的侧重也不同。

孔子强调个人的礼义,苏强调个人的德性和自己对人的探索(使之成为一种哲学)。

孔子的主张1.提倡礼治,反对法治。

“礼”在古代的含义非常广泛,它指的是国际交往的礼仪仪式,如王冠、婚姻、葬礼、祭祀、盛宴等仪式,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经济上,他反对封建田赋制度,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3.在政治上,它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名称。

4.主张克己复礼。

5.在伦理思想方面,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6.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苏格拉底的主张1.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2.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困难。

你越努力进步,困难就越多。

你遇到的困难越多,你取得的进步就越大。

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没有知识,但他想教给别人知识。

他是这样解决这个矛盾的:这些知识不是他灌输给人们的,而是人们已经有的。

3.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

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中国的传统的主流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哲学的鼻祖则是苏格拉底,两个人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出生于孔子死后10年。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

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相似之处。

下面通过这学期所学到的关于这两位教育家的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种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也都是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是虽然门下弟子出身复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教育家胸怀的宽大以及教育艺术的高明和善化。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但是苏格拉底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收取学费,甚至报酬,和孔子比起来,苏格拉底似乎更胜一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2)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2)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2)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

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留下的分支庞杂的学派更像是树根一样,穿进了民族思想的最深处。

从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时的对应关系。

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这两个伟大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

孔子和苏格拉底由于社会背景、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

本文拟从哲学角度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以“自然”为观察和思辩的对象。

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

现在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

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

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

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

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

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异同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异同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异同(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异同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异同相同点: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生活在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的世界文化史上的代表性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标签:苏格拉底,孔子,思想]っ说不会离开回答:2人气:2解决时间:2011-02-03 15:36满意答案好评率:50%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

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留下的分支庞杂的学派更像是树根一样,穿进了民族思想的最深处。

从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时的对应关系。

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这两个伟大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

孔子和苏格拉底由于社会背景、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

本文拟从哲学角度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1、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以“自然”为观察和思辩的对象。

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

现在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

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

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

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

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

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

他致力于发明一种分辨是非的合乎理性的原则,以及如何了解道德的意义。

他想要为人生行事立下一个合理的标准。

这些都是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

孔子对于中国哲学传统的首要贡献,在于他率先在道德领域内自觉地确立了情理精神,代表了儒家思潮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去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人,他发展了周初以来萌发的人本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体系。

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

儒家的伦理思想一切本于人性。

孔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支配着宇宙和人伦的是同一种道德秩序。

更进一步说,孔子的儒家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用人生哲学,他希望人们行“仁”、“义”、“忠”、“恕”、“克己”,把“大同”作为自己的理想。

他把“礼坏乐崩”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

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是“仁”,它体现了孔子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的思想“仁”得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核心思想是“爱人”,这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

其作为一种建立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律己”的要求,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能使人们和谐相处无疑有一定的意义。

为人之道,是孔子关于个体人格道德修养和完善的思想,它是人自身发展的根本,是实现人的最终目标的前提。

2. 至善理论在苏格拉底之前,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主要是在认知领域内确立了理性精神,即试图通过逻辑推理的理性认知,从芜杂的自然现象中寻找宇宙万物的普遍本原。

而苏格拉底开始了从自然哲学向人本哲学的转型,试图把希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并且因此依据理性精神深入地探讨了有关人、社会和伦理的各种问题。

苏格拉底的伦理学又可以说是探讨善和至善的伦理学。

他同意智者们提出的“哲学应当是人学”的观念,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

他的伦理学可以概括为三句话:诸德为一;美德即知识;作恶是由于无知。

三句话的实质是:美德即知识。

他肯定在具体的善之上存在着一般的普遍的善即至善。

苏格拉底认为:善、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不论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的本性;而要回答什么是美德这一问题的人,最好是着眼于这种共同本性。

苏格拉底在寻找善的本性的同时,也看到具体的善恶是相对的。

因为一切事物对它们适用的东西来说是善,对不适用的东西则是恶。

由此,苏格拉底看到问题的关键是要作出善恶大小的正确选择,而这就需要技能和知识。

这样至善目的论演进为善即知识的命题。

苏格拉底进一步认为善与恶应该由理性来证明正确与否,只有善变成了知识,才能成为善。

另外,苏格拉底对事物本质的追问,教人以理性来“认识自己”的思路,标志着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的论争已开始形成。

把知识看成是道德的基础,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根本思想。

孔于和苏格拉底一样,在他们伦理学思想体系中都有一种至高的追求,或者说所谓真理的存在。

孔子反复强调了“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从人类的善性出发,发展出了一套最能符合人性、切合人情的伦理观念。

以仁为核心,孔子又提出了一系列人人都要遵守的道德原则。

儒家以仁爱原则为核心的而构建的道德规范体系,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除上述诸项外,儒家还提出了孝、悌、宽、敏、智、俭、敬、刚、毅等道德规范。

在儒家的整个道德规范体系中,始终贯穿着“仁”的精神,可以说,儒家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都是围绕着仁爱原则而展开的。

仁爱作为儒家伦理的一股道德原则,其出发点是“亲亲之爱”,但又不限于亲亲之爱,而是从亲亲之爱出发,推己及人,把“爱人”推及到全体社会成员。

在理想人格上,儒家认为达到至善就是要达到“内圣外王”。

“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是要养成这种人格。

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

”儒家的内圣外王就是《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按照儒家祖师孔子所确立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原则,不论是贵为天子,还是平民百姓,由于性相近,因此在后天均须以“修身”为本。

在儒家看来,由于人的本性所决定,圣人必须加强德性修养,以此为基础,将内圣发用于外便是外王。

3. 教育理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是一个哲学家的同时也是一个杰出的教育家。

他们不仅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人生的真谛和至上的哲理,也同时希望将这些哲理传授给更多的人,孔子与苏格拉底都同样广传弟子,同时采用了一种相近的教导方式———对话式的启发诱导弟子,以期望来改造社会,这使得他们都有了理想化的色彩。

苏格拉底对美德作了论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美德即知识。

在他看来,要证明美德即知识,只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反之,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就说明了知识与美德的共同的性质。

他认为教师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助产知识,导引知识。

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知识,而是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

真理存在每个人的心灵中,但并不是每一个人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真理。

教师就应采用对话或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存在于自我内心世界的真理,并将其导引出来。

所以,他把这种方法称为“精神助产术”。

他自称为“知识的助产士”,所以他的教学方法又称为“产婆术”。

产婆术包含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讽刺。

在与学生谈话中,他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怀疑自己原有的知识,迫使自己积极思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第二步是产婆术。

在学生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在否定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引导他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从而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形成概念。

后来,他的思想被学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扬,倡导归纳法,启发、诱导学生自我发现真理。

近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孔子是最先也最多采用这种论说教育的先躯,整部《论语》就是孔子与其学生的对话。

孔子认为人心本善,仁爱存于每个人的心中,只是需要将它引发出来而已,“我欲仁斯仁之也”,因而他倡导启发式教育。

“启发”一词,是源于孔子《论语·述而》中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了启发教育的前提条件,学生“愤悱”的学习需求。

启发教育体现了内在动机性原则。

同时,反映了学生学习主体性原则,即学生主动在先,教师启发诱导在后。

启发教育的目的内容,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培养探索的能力。

朱熹在阐释启发的具体内容时强调:“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开其意是思维,达其辞是语言。

思维和语言是互为表里的,只有想得通,才能说得清。

启发学生思维成为启发教育的实质内容。

孔于也一再强调,只有学思结合,才能使知识增殖。

因为思不是停留在知识的接受、保持的学习水平,而是将发现新知识,使知识增殖。

启发式作为教师的一种教法在教育理论、实践中广为流传、应用。

4. 死亡哲学对于命运问题,有学者认为孔子采取的是回避态度:“未知生,焉知死?”用今天的话说,生的道理,我们还不明白,怎么可以懂得死呢?我国在殷商时就采取了崇拜天地的宗教。

孔子信仰中国原始的天命现:天是人世间的主宰和人格神。

孔子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所以他“畏天命”。

但他并不迷信周时的卜卦。

他对神鬼也是敬而远之。

在孔子看来,生与死的问题是不可以分开讨论的,解开了一个,就自然解开了另一个。

若要明白死,就必须先明白生。

笔者认为,孔子提出的“未知生,焉知死”,强调由生来考究死,其用心根本不是要人回避死亡,而是在于避免把“知死”变成少数儒者予以穷究的纯粹理论问题,而使之成为常人都应当努力体认且切实履行的问题。

这可以看作是孔子死亡思想的社会品格和实践品格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但无论如何不能构成孔子不重视死亡、根本否认反对人生的心性体认路线的理论依据。

而且,事实上,在这一方面,想来是对死亡本性甘心“无知”的苏格拉底也有所不及的。

苏格拉底笃信灵魂不生、不死、不灭。

但同样认为自然是不可磨灭的,转而强调对自身的思考,宿命思想即是苏格拉底思考人自身的原因,也是他思考的一个结果。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把哲学看成是预习死的一种活动。

自古希腊开始,西方哲学具有悠久的形而上学的传统,即致力于寻求和建构某种精神性的宇宙本体,潜在的动机是为了使灵魂达到某种意义上的不死,以后基督教的死后得救也是受其影响。

他们的不同也体现了东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

西方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人为什么活?或者说,活着有什么根据,什么意义?这是一个人面对宇宙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要追问的是生命的终极根据和意义。

所以,西方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灵魂哲学,是宗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