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苏格拉底生平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摘要:几千年前的“轴心时代”,在中国和希腊几乎是同时产生了两位对后世具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
他们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个性的闪光,更多的来自东西方古代文明的沉淀,对推动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他们身上,有“智者所见略同”的相似之处,也有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相异之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对东西方古代文化的异同进行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和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是世界教育史上享有盛誉的两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分别对东、西方文化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极具研究价值。
他们在实践中发现着真理,因而其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致的结论。
然而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经历的多种差异,导致了他们对教育的见解,见仁见智。
通过对“轴心时代”东、西方两大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比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深厚内涵和不同特点。
以下我们就从其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哲学基础,其教育教学中对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论述等几个方面来比较二者教育思想的异同之处。
一、思想背景1.不同的时代背景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正处于“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的春秋中晚期。
社会动荡、王权衰落,礼乐征战自诸侯出,自大夫出,争霸战争此起彼伏,新兴地主阶级迅速崛起,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名存实亡。
在这场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作为统治基础力量的士阶层成为统治阶级竞相争夺的对象,养士之风日盛,在士阶层的推动下,出现了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的新局面。
孔子就是“士”阶层的典型代表,他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希望用恢复周礼的典章制度来挽救四分五裂的“周室”,希望通过参政拯救黎民,力挽狂澜。
他甚至作出承诺:“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①但因为当时把持政权的是“斗筲之人”,所以孔子虽有过短暂的从政机会,但终究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历史长河中的杰出教育家

历史长河中的杰出教育家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而杰出的教育家则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教育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介绍几位历史上的杰出教育家,探讨他们的贡献以及教育理念的传承。
第一部分:孔子——儒家教育思想的奠基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之一。
他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被誉为儒家教育思想的奠基者。
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以德育人”和“教学相长”。
孔子主张以品德教育为基础,通过教人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从而塑造一个良好的社会。
他提倡“学而优则仕”,认为通过学习来提升个人修养和能力,进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师生互动,强调学生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和讨论来提升自己的学识和智慧。
这种教学模式倡导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对后世教育家的教育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苏格拉底——启蒙教育的倡导者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位伟大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生活在公元前469年至前399年。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强调启蒙教育和批判性思维。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唤醒学生内在的智慧,使其通过自我思考和探索来获得真理。
他拒绝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使其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式讨论法”,即通过对话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
这种启蒙教育的思想对于后世的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部分:约翰·杜威——进步教育的倡导者约翰·杜威是20世纪美国的一位杰出教育家和哲学家。
他生活在1859年至1952年期间,被誉为进步教育的倡导者。
杜威主张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实际体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杜威提出了“学以致用”和“学以自由”两个重要理念。
孔子遇上苏格拉底的故事

孔子遇上苏格拉底的故事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古代两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和希腊哲学的巅峰。
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但如果他们有机会相遇,他们之间一定会有一场精彩的对话。
故事开始于一个遥远的时代,在古代中国的鲁国,孔子正在向他的学生传授他的思想。
他以仁爱、礼仪和道德为核心的教育方法吸引了许多学生和追随者。
在希腊,苏格拉底也以他的批判性思维和对真理的追求而闻名。
他常常与人们辩论,提出问题,以此推动他们思考和发现真相。
一天,孔子听说了希腊有一位同样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他也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于是他决定去见见这位风格迥异的哲学家。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踏上了一次漫长的旅程,穿越了山脉和河流,最终来到了希腊安第斯山脉的脚下。
当孔子到达雅典,他立即受到了苏格拉底的欢迎。
孔子和苏格拉底开始了一场激动人心的对话,他们交流了各自的思想和理念。
孔子向苏格拉底介绍了他的仁爱和礼仪的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互助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则分享了他的批判性思维和对道德真相的追求。
在对话中,孔子和苏格拉底发现了许多共同点。
他们都认为人类的本质是善良的,只是因为各种外在因素才会使他们迷失方向。
他们都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
然而,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孔子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认为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
而苏格拉底则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自身的认知能力,他相信通过思考和自省能够找到真理。
在他们分别阐述各自观点的同时,两位哲学家也互相提出了问题,迫使对方深入思考和解答。
他们的对话不仅让他们自己受益,也启发了他们的学生和追随者。
最终,孔子和苏格拉底结束了他们的对话,但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他们的相遇不仅代表了两个伟大文化的交融,也展示了哲学的力量和智慧的传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不同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间仍然可以有一场深入的对话。
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时间:2006年07月28日13:08 我来说两句搜索精彩世界杯精彩进球视频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和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是中国和西方古代影响巨大的教育家。
他们都致力于道德教育。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而孔子显然不这么看。
关于苏格拉底这个观点,学者们作了许多研究,本文不再讨论。
笔者主要想通过两位大教育家对道德看法的不同,探讨他们教育方法的巨大差别,及其对于中国和西方文化教育的影响。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述而不作”思想家。
关于孔子,本文主要依据最为可靠的《论语》,特别是《论语》的前十五篇。
关于苏格拉底,本文主要使用学术界公认比较可靠的柏拉图的早期著作和色诺芬的回忆录。
一、探讨与训诫苏格拉底以使用问答式谈话教学法闻名。
他的教学方法不容易准确理解,因此有必要先比较完整地引述一段他和学生的对话。
为了分析方便,我将他们讨论的每个回合归为一个自然段,并加上编号。
(一)一位叫曼诺的年轻人问苏格拉底,美德是学来的,还是天生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
苏格拉底讨论任何问题都要先将概念搞清楚,回答说:我很惭愧,我连美德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说出它是怎样获得的呢曼诺说:真的吗那个有名的智者高尔吉亚在雅典的时候你没有见过他苏格拉底说:见了。
不过我记性很差,请告诉我他是怎么说的,或者讲讲你的看法,什么是美德(二)曼诺说:你的问题不难回答。
男人的美德是懂得管理国家,女人的美德是懂得管理家庭。
世界上有数不清的美德,每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都有不同的美德。
苏格拉底说:我真幸运!我只是问一个美德的概念,你却告诉我许许多多的美德。
他不动声色地指导曼诺寻求事物的定义。
苏格拉底说:如果我问你什么是蜂,你回答有许许多多的蜂。
难道你不认为作为蜂它们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其他方面,例如外貌和个头等等曼诺说:是的。
苏格拉底进一步提示:如果没有节制和正义,能不能把国家和家庭管好曼诺说:不能。
苏格拉底又问:如果不节制、不正义,一个青年或一个老人能不能成为善良的人曼诺回答:当然不能。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与苏格拉底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与苏格拉底(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与苏格拉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苏格拉底与孔子分别是古代西方与东方思想史上最有名望、最有声誉的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与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与孔子比较对二者进行比较,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因而意义十分重要。
苏格拉底在西方思想史的地位与孔子在中国思想史的地位,二者是相似的,他们堪称是同时代又同样强大的文化背景下的典范人物。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活境况有几点惊人的相似:1、他们生活的时代相距不远,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只比苏格拉底(公元前470-399年)早出生80年;2、二人均出身低微,非名门望族。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
孔子的父亲虽然是贵族,但却很贫穷,因此没有社会地位;3、二人虽然都结婚建立家庭,但是可能都没有通过婚姻而建立起牢固的家庭关系。
家庭对他们均不重要,相反却与弟子们紧密联系在一起;4、二人均不重视物质上的享受和成功,因此能够承受罢官、嘲讽和批评。
然而苏格拉底的承受力可能要强于孔子,他不得不忍受同时代人拒绝其讲学和人生目标失败(成为一个极有影响的邦主的幕僚)的痛苦;5、二人均生活在他们的国家(周朝和雅典王国)走向政治衰亡的时代;6、二人均是被谋害的目标,理由是“腐化青年人”。
孔子在公元前493年(宋国桓魋对他进行)的那次谋杀中大难不死,而苏格拉底却成了谋杀的牺牲品:他没有对指控他腐化青年和亵渎神明进行辩护就被处以死刑,并且通过自愿服毒而很快自我执行。
然而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上重大区别在于,前者在家乡开办私学无非是迫切希望作为影响力很大的诸侯的幕僚来实现其学说,从而改变世界,然而苏格拉底却没有自己的学校,他在大街或广场上同人们攀谈,与他们对话,从而使他们明白,他们所认为的那些固有的知识是多么不可靠。
接着,他们将思想与实践、知与行联系在一起,在求善、问善、迁善的道德实践中,至少共同涉及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以“人事”为哲学对象,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
在苏格拉底看来,思考世界本原、万物本性等间题的人是“愚蠢”的,哲学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事”,即人们的伦理道德问题,诸如什么是虔诚的,什么是不虔诚的;什么是适宜的,什么是不适宜的;什么是明智的,什么是不明智的;什么是治国之本,什么是一个善于治人者的品质等等。
教育家苏格拉底是谁

教育家苏格拉底是谁苏格拉底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智者,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教育家苏格拉底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育家苏格拉底的简介苏格拉底(希腊文:Σωκράτης,拉丁文: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苏格拉底的生平简介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出身于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曾经自幼随父学艺,后来,当过兵,曾经三次参战。
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出了名,并进人五百人会议。
大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
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
后来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O岁。
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非常巨大。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们的生存和毁灭,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渎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论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
他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
他常常爱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但是,在肯定理性认识的同时,他却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
苏格拉底在研究学问上有他自己的新方法,他通过问答的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他产生新思想。
他善于从个别的东西中抽象出普遍的东西,他这种应用辩证方法证明真理的方法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对欧洲的思想史有着极大的影响。
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学生:庞敏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指导老师:姚嘉西安文理学院[摘要]: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和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世界教育史上享有盛誉的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是东西方教育和文化的基础和源泉。
他们身上不仅有“智者所见略同”的相似之处,也有不同文化熏陶下的相异之点,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不仅能更深入的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而且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以推进当今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世界教育史上享有盛誉的两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对东、西方文化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熠熠生辉。
他们都在实践中寻找和发现真理,故他们的教育思想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但因为生活环境、文化传统、以及个人经历不同,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
本文拟通过对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和分析,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以推动我国教育改革,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教育目的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把培养治国的贤才作为教育的目的。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尚德”“谋道”的君子,即统治者。
子夏说:“学而优则仕”,恰当的反映了孔子教育服务于政治的思想。
“学”与“仕”是联系在一起的。
“学而优则仕”即: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与做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孔子对“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
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1]。
苏格拉底是西方最早的专家治国论者。
伯里克利/view/66228.htm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甚至用抽签选出城邦领导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imilarly, Confucius although he tried to become politically effective, served mainly as an advisor and educator of politicians. However, his efforts in this area did make Confucius more involved in government than Socrates’ incidental(偶然的,附带的) services as a citizen.
Confucius and Socrates --- Life and Deeds Both Confucius and Socrates lived in cultures where hereditary(世袭的) privilege was the main factor in social status. Neither of them was extremely high-born, but they certainly were not peasants either. Confucius as one of the many lower aristocrats(贵族)was just high enough where he would be considered as a possible official in the government, but not enough that he was automatically given a position. Due to his economic circumstances, he spent some time working with his hands and in business.
Both men were attracted to the human culture of city life, although Confucius did travel around, while Socrates did not. They both were most interested in relating with people. We know very little about the younger years of either of them, by middle age they each had attracted a group of students around them. Socrates claims he never accepted money; but either he must have accepted minimal gifts to live on or he had an independent income, because he spent all his days in conversation.
Not having been in the highest class probably was a major factor in preventing an active and powerful political life. Socrates intentionally stayed out of politics due to his spiritual guidance, but did become an advisor and teacher to some who did engage in political leadership.
Confucius accepted gifts and had a group of regular students, but there is no indication that he used his teaching to become wealthy. In fact both of them were open to discussing ideas with any one who bothered to come to them. Both of them appeared to be inexhaustible(不知疲倦的)in their efforts to pursue wisdom; there is no record of anyone outlasting them in this persistence.
Neither Confucius nor Socrates would do something they considered to be unjust even if they were being intimidated(恫吓,威胁) by threats. Their actions were strictly regulated by their rational or intuitive (直觉的) evaluation of what was right. Confucius died a natural death at seventy-two, while Socrates was martyred(殉难,折磨)at seventy, but both accepted death calmly.
Perhaps the key event in both their lives was when they realized their divine mission(天职). Confucius said he was fifty when he knew the will of Heaven. Socrates does not say when the Delphic oracle(神谕, 圣言)made its famous pronouncement(声明) which stimulated his quest for a wise man, but it is likely that it was in his forties. In both cases, most of what we know about these two men occurred after this turning point in their lives.
Socrates was a citizen, but neither was he related to a ruling family. He probably worked as a stone-mason(泥瓦匠); he fought in battle not as an officer, but as a citizen soldier. Both apparently received an education as they became very familiar with the literature and music of their cultures. It is doubtful they could have become the educators they did, if they had not been born in circumstances where they could be educated.
Neither one seemed to have an especially significant teacher, but they both related to an ideal pattern, sometimes exemplified by the ancients. Their admiration for the classical writings of their cultures and their extensive knowledge of them indicates deep and prolonged study. Confucius spent some time playing music, and Socrates set some fables to music while in prison due to guidance from a dream.
This sense of their mission and divineappointed destiny must have strengthened their purpose considerably. Because of this relationship with the divine or a higher power, neither of them seemed to have any fear of death or anything e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