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地质成果报告编制要求
油气勘探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细则共81页文档

油气勘探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细则共81页文档
1.封面:包括项目名称、报告标题、编制单位、编制日期等信息。
3.引言:简要介绍油气勘探项目的背景、目的和重要性。
4.项目概要:总结项目的主要内容、主要工作进展和取得的成果。
5.技术方法:详细介绍项目中采用的技术方法、调查研究设计和实施
过程等。
6.数据分析与评价:对项目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
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数据分析。
7.成果展示:展示项目的成果,包括勘探结果、发现的油气储量、预
计的开发潜力等。
8.经济评价: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包括投资成本、预计收益、风险
评估等。
9.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包括对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
10.社会影响评价:对项目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价,包括对当地人口、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评估。
11.评估结论:根据项目的数据分析和评价结果得出评估结论,并提
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12.风险和挑战分析: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进行
分析,提出应对策略。
14.附录:包括项目中使用的相关图表、数据表格、检测记录等附加信息。
以上是油气勘探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细则的基本内容,该文档共计81页,要求1200字以上。
根据实际情况,可对各章节进行适当调整和增删,确保报告内容全面、准确、具体,对项目的评价和分析有较好的支持和指导作用。
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写作规则解析

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写作规则编写地质勘查报告和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以下简称“地质报告”),是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地质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
为使年青同事们尽快熟悉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写作规则,现对有关问题进行初步的介绍和简要的讨论。
这些常见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地质论文的编写中。
因此,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写作规则,同样适用于地质论文的编写。
一、编写要求地质报告的章节设置及章节内容,要严格按照《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闲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编写。
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①章节内容、附图、附表齐全;②行文规范、表述清楚;③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合理、数据正确;④资料完整、立论有据。
编写中问题较多的章节为:摘要、关键词、目的任务、以往地质工作评述、区域地质、矿区地质及各章的章首语。
(一)摘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准确地论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文摘编写规则,GB/T6447-1986)。
地质报告都要编写摘要。
1. 编写要求地质报告一般采用报道性摘要,以“摘录要点”的形式,反映地质报告的目的任务、勘查方法、工作结果。
编写的主要方法是:将各章的主要内容浓缩为“章首语”,在“章首语”的基础上编写摘要。
在摘要中,地质报告的每一章,都有一段话与之对应。
摘要具有独立性、全息性、简明性、客观性。
(1)独立性摘要中要有重要的数据和结论,形成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
读者不需阅读地质报告正文,也能完全理解摘要所表达的内容。
常见问题为:使用缩略语、略称、非专业代号,使读者难于理解摘要所表达的内容。
(2)全息性摘要要全面覆盖地质报告,拥有与地质报告等量的主要信息。
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完整的信息。
常见问题是:①对地质报告进行评论,把摘要写成书评,缺少摘要所应提供的信息;②过多地叙述目的与任务,把摘要编写为地质报告的引言,仅反映了地质报告的部分;③由于字数所限,省略了不该省略的重要内容。
油气勘探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细则

油气勘探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细则
本文档主要介绍了油气勘探项目的后评价报告编制的细则。
一、综述
油气勘探项目后评价报告的编制是油气勘探企业衡量项目开发成果,
评估项目效益状况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油气勘探企业为进一步加强项目
开发管理、提高评价水平的重要依据。
因此,油气勘探项目后评价报告的
编制应切实反映项目的客观现实,并能够为油气勘探企业提供全面、准确
的参考建议,在油气勘探项目的开发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评价报告编制的基本细则
1、评价报告编制的目的
油气勘探项目的后评价报告是为油气勘探企业评估项目开发的效益情
况所编制的,主要从油气勘探项目的技术、经济、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其目的是为油气勘探企业合理提高项目开发效益,指导企业进行管理
及项目开发的有效操作提供参考。
2、评价报告编制的内容
(1)项目现状概况:主要从技术、经济两个方面介绍本项目的实施
情况,包括勘探面积、累计投资、发现油气资源、勘探成果及其他情况。
(2)项目评价数据:对项目开发的技术、经济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包括投资回收率、累计投资回收率、勘探成果评价指数、项目效益评价指
数等。
(3)。
湖北省地质勘查成果报告编写内容及要求

湖北省地质勘查成果报告编写内容及要求一、各类别地质勘查编写的主要内容(一)基础地质调查。
1.区域地质调查。
2.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3.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4.区域遥感地质调查。
5.区域海洋地质调查。
6.区域矿产地质调查。
7.其它(含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等)。
(二)矿产资源勘查。
1.矿产资源勘查的资金和工作量投入情况。
2.新增查明的矿产资源储量。
3.矿产资源勘查重大成果。
(三)她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1.水文地质调查评价(含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地下水监测点情况等)。
2.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含矿山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估、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重要经济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与区划、国家重大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与评价等)。
3.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含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缓变性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监测点情况等)。
4.其它(包括地热资源、湿地资源调查评价等)。
(四)她质科学研究与技术方法创新。
1.地质勘查方法及手段研究。
2.区域重点成矿区带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研究。
3.典型矿床解剖及找矿模型研究与实践。
4.区域重大疑难地质问题研究与解决。
5.其它。
(五)她质资料社会化服务。
1.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2.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3.开展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的基础工作。
(六)其它。
二、各类别地质勘查编写的详细要求严格按照编写要求,如实反映地质勘查成果情况。
通报文字材料应与网络填报数据保持一致。
(一)基础地质调查。
说明本单位本年度承担的基础地质调查项目总个数,投入资金总额度。
分项目说明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如有更改,请说明项目原始名称),项目性质(国家计划项目、省地勘基金项目、省财政预算项目等),项目工作周期,是续作还是新立项目。
本项目前期(本通报期以前)累计投入的资金量,并说明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地勘单位自筹、企业等各类资金的投入额度;累计完成的图幅和面积及取得的成果。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编写与审查要求

附件八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编写与审查要求一、为规范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以下简称“成果报告”)的编写与审查,保证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的质量,依据有关标准、要求,特制定本要求。
二、本要求适用于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项目(包括计划项目与工作项目)成果报告的编写与审查。
三、成果报告按项目性质分为三类:一为地质调查评价类报告(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遥感地质等);二为技术方法类报告(包括物探、化探、钻探工艺、遥感术、实验测试、信息技术等);三为研究类报告(包括基础研究、战略研究、规划编制、标准制定、管理制度制定、数据库建设、重大项目预研究等)。
四、成果报告的编写和审查依据项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审查意见书、设计审批意见书、任务变更和工作调整批复意见书、野外验收意见书,以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
五、成果报告应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项目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果,应力求文字简练、流畅,附必要的图表、册、附件,附图要清晰、美观。
六、成果报告完成编写并通过初审后,报告编写单位应向组织评审单位提出评审申请。
申请评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全面完成了设计书的任务;2.通过了野外验收;3.各类技术资料齐全;4.形成文字报告和各类图件;5.成果报告通过初审。
评审申请书一式两份,并附初审意见书。
评审申请表格式见附件8-1。
七、报告评审应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保证评审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八、组织评审单位收到成果报告评审申请后,应在30日内确定评审形式、评审专家人员组成、评审时间、地点等有关事项。
评审申请书经组织评审单位签字盖章后发评审申请单位一份,另一份由组织评审单位保存。
九、评审委员会一般由5—9人组成,经费较少的项目,人数可酌情减少,组成人员应覆盖项目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
为了保证成果评审的公正性,评审委员会应实行回避制度,项目参加人员、顾问、以及其他有可能影响评审工作公正的人员应当回避。
地质勘查成果报告编写要求

地质勘查成果报告编写要求地质调查成果报告编制要求一.编写报告的基本准则1.固体矿产勘查分为四个阶段:预勘查、普查、详查和勘查。
在每个勘探阶段结束时,应编制相应阶段的地质勘探报告。
目前,在详细调查完成后,一些项目将不再进一步勘探,地质勘探工作将因中途取消项目而停止。
地质勘探报告应根据获得的数据编写。
2.地质调查报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调查工作中获得的全部数据和结果。
本次编制依据如下:地质勘查工作符合《固体矿产地质勘查通则》、《相关矿产地质勘查规程》等相关规程的技术要求;收集了第一手数据,数据准确,并进行了全面研究。
3.地质勘探与项目可行性评价应紧密结合。
地质勘探报告应包括地质勘探和可行性评价。
可行性评估分为三个阶段:总体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
如果评价程度粗略,勘探单位应直接编制报告;如果评价程度为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勘探报告中应引用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
4.地质调查报告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原始数据准确,研究分析简明扼要,结论可靠。
我们应该努力使它图形化和基于数据。
5.各勘探阶段的地质勘探工作应按照相关地质勘探规范(或勘探合同中的约定)的要求进行,所获得的勘探数据应作为编制相应阶段勘探报告的依据。
1二。
报告要求1.报告编制前,由勘探投资方或勘探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根据相关规范和勘探设计要求,组织对勘探工作区的工作程度和原始数据质量进行现场检查和验收。
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在报告撰写前解决。
未经现场验收,不得编制报告。
2.地质调查报告编制前,报告编制技术负责人应结合矿产特点、勘察工区实际情况和勘察投资者的具体要求(矿山建设设计报告还应听取矿山设计单位的意见),补充、根据本要求的模板和《固体矿产勘查/闭坑报告编制规范》进行核选,拟定一份实用的报告编制大纲,并提交给调查投资者审批。
经批准的报告大纲的使用如有重大变化,应提交勘探投资者审批。
3.报告编制技术负责人应根据批准的报告编制大纲组织编制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报告编制的及时完成。
油气勘探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细则

油气勘探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细则一、报告目的和背景:二、报告内容:1.项目介绍:包括项目的名称、目标、实施时间和地点等基本信息。
2.项目背景:对项目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包括油气勘探的目的、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相关政策法规等。
3.评价方法:说明评价所采用的方法和工具,包括数据收集、调查、研究和分析等。
4.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的主要对象,包括项目参与方、利益相关方和影响因素等。
5.评价结果:对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包括项目目标的达成情况、效益和风险等。
6.问题和挑战: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7.建设性意见:根据评价结果,提出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的建议,包括政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
8.结论和建议:总结评价结果和建议,对项目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估和分析,并提出推进项目发展的具体建议。
三、编制要求:1.报告应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的情况,不夸大事实,不隐瞒问题。
2.报告应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应用评价方法和工具,对数据进行充分分析和论证。
3.报告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4.报告应针对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和改进建议。
5.报告应具备一定的技术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为相关利益相关方提供实际指导和借鉴价值。
6.报告应以清晰、简洁和逻辑性的方式,使用规范的语言和格式,便于阅读和理解。
四、报告编制流程:1.确定报告编制的责任人和编制团队,并明确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
2.收集和整理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的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
3.进行评价方法和工具的选择和应用,对数据进行充分分析和论证。
4.分析和评价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提出解决方案。
5.制定评价报告的框架和大纲,并按照要求填写报告的各个部分。
6.清晰、简洁地撰写报告,并加入适当的图表和说明,便于阅读和理解。
7.对报告进行初步审校和修改,确保其准确性和一致性。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报告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报告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5.04.18•【文号】国土资发[2005]74号•【施行日期】2005.04.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石油及石油工业正文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报告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74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各地方石油公司、各有关单位:根据《关于贯彻实施新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162号)要求,国土资源部组织有关专家评审通过了《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报告编制暂行规定》,现予以发布试行。
附件:《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报告编制暂行规定》二00五年四月十八日附件: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报告编制暂行规定(试行)(国土资源部储量司2005年4月)目次1 储量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2 文字报告的内容与要求3 插表与附表的编制要求及格式4 插图及附图的编制要求与格式附录A 探明储量报告封面格式(略)附录B 探明储量报告扉页格式(略)附录C 探明储量报告目次格式(略)附录D 探明储量报告插表格式(略)附录E 探明储量报告附表格式(略)附录F 探明储量报告附图格式(略)为了规范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报告(以下简称储量报告)的编制,遵照《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GB/T19492—2004)国家标准和《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DZ/T0217—2005)行业标准的要求,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采用容积法计算、复算和核算石油天然气储量时均应按照本暂行规定编制储量报告。
1 储量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1.1 储量报告应包括文字报告、插表、插图、附表及附图五个方面内容。
文字报告、插表及插图统一编排,按A4(297mm×210mm)纸装订。
附表、附图编排为附图表册,附图表册按A3纸(297mm×420mm)装订,大型图件可折叠后装入附图表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 75.010E90 Q/SH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地质成果报告编制要求Compiling & printing requirements of geological study reports on oil and gasexploration & development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布目 次前言 (Ⅱ)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地质成果报告的组成 (1)5 文字报告的编写格式 (1)6 附件的编写格式及要求 (5)7 审批文件的编写格式及要求 (6)8 地质成果报告的印制要求 (6)9 电子文件制作要求 (6)附录A(资料性附录)地质成果报告的编排式样 (7)前 言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红雯、赵传玉、郭齐军、石恒、范凌霄、唐泉、朱金良、唐来洲、张玉萍、沈长山。
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地质成果报告编制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地质成果报告的形式构成、层次描述、编写格式及印制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地质、物探、化探、钻井、油气田开发、科学技术研究等地质成果报告的编制。
也适用于总结性文字报告、规划、年报、小结等的编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7714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SZ1999002 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地质成果报告 geological result reports o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开发和科研工作中形成的,按相应技术规范和项目设计要求,以文字、图表等形式编制的一套地质科技文件材料。
4 地质成果报告的组成地质成果报告由三部分组成:a)文字报告——地质成果报告主要文字部分(含插图、插表、插照和附录);b)附件——非必备,文字报告所附的除正文插图、插表以外的附图(册)、附表(册)、技术性或说明性文字材料;c)审批文件——非必备,对地质成果报告进行评审验收或认定时所形成的文件。
5 文字报告的编写格式5.1 构成文字报告结构见图1,文字报告由以下三部分构成:a)前置部分;b)主体部分;c)附录部分。
图1 文字报告结构示意图5.2 前置部分5.2.1 封面5.2.1.1 封面中应包含以下内容:a)项目性质——注明项目所属级别、来源及合同编号,非项目类报告此项省略;b)密级——按国家保密条例的规定注明报告密级;c)报告题名——一般与项目名称相同,不宜超过30字;d)单位名称——一般为报告编写单位,生产项目可为项目合同甲方单位(分公司名称);e)编写时间——报告编写完成时间。
5.2.1.2 下列情况可以有副题名:a)报告题名语意未尽,用副题名补充说明报告中的特定内容;b)报告分册印刷,或是分阶段的研究结果,各用不同副题名区别其特定内容。
5.2.1.3 对副题名的字体、字号和位置等要求等同于报告题名。
5.2.1.4 封面式样见附录A中图A.1、A.3、A.5、A.7、A.9。
5.2.2 扉页5.2.2.1 扉页为责任页,应填写项目名称及有关责任人。
5.2.2.2 扉页中应包含以下内容:a)报告题名——内容和要求与封面相同,报告题名与项目名称相同时,此项可省略;b)项目名称——合同规定的名称,非项目类报告此项省略;c)委托单位——合同甲方单位全称,非合同报告此项省略;d)承担单位——合同乙方单位全称,非合同报告此项为报告编写单位,加盖公章;e)协作单位——单位全称,有则必备;f)单位行政负责人——承担单位行政负责人;g)单位技术负责人——承担单位技术负责人;h)项目负责人——主要负责人;i)报告编写人——主要编写人;j)主要研究人员——承担项目的主要人员;k)项目起止时间——合同规定的起止时间,非项目类报告此项省略。
5.2.2.3 在扉页下部注明单位名称,与封面名称一致,加盖公章。
5.2.2.4 报告如分装两册以上,每一分册均应各有扉页。
5.2.2.5 扉页式样见附录A中图A.2、A.4、A.6、A.8、A.10。
5.2.3 摘要和关键词5.2.3.1 摘要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最终结论等,包含与报告同等量的主要信息。
5.2.3.2 摘要宜在300字~500字范围内。
5.2.3.3 关键词是从报告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
每篇报告选取3个~8个词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下方。
5.2.3.4 摘要和关键词单独一页。
5.2.3.5 摘要和关键词式样见附录A中图A.13。
5.2.4 目次页5.2.4.1 目次页的组成:a)文字报告中主体部分的篇、章、节、条目录;b)附录目录;c)附件目录。
5.2.4.2 主体部分和附录的目录应标明序号、名称和页码,目录要通过字处理软件的插入目录命令自动生成,应具有超链接。
5.2.4.3 附件目录中,文字性附件、附图册、附表册应标明序号和名称;附图目录应标明顺序号、图号、图名和比例尺。
5.2.4.4 目次页另起页排在摘要之后。
目次页超过3页应单独排页码。
附录与主体部分连续编页码。
5.2.4.5 整套报告分卷(册)编制时,每一分卷(册)均应有目次页。
5.2.4.6 目次页式样见附录A中图A.14、A.15。
5.3 主体部分5.3.1 层次编号5.3.1.1 主体部分的组成:a)前言;b)正文;c)参考文献。
5.3.1.2 如正文在一个总题下分为两篇(或部分)以上,各篇(或部分)应有序号和篇(或部分)名,如第一篇、第一部分等。
各篇的章应连续编号。
5.3.1.3 正文层次划分一般不超过五层,以章为第一层,采用阿拉伯数字或汉字编号均可,见表1。
表1 篇章节层次名称编号名 称 数字编号示例汉字编号示例前言 0或无 无篇或部分 第一篇或第一部分第一篇或第一部分章(第一层) 1 第一章 条(第二层) 1.1 第一节 条(第三层) 1.1.1 一 条(第四层) 1.1.1.1 (一) 条(第五层)1.1.1.1.11 段无无5.3.1.4 前言格式等同于正文“章”的格式,对前言是否冠以“0”序号,应视前言中是否划分标题层次而定。
如前言中还划分出相应的次一级标题层次,则对前言应冠以“0”序号。
其次一级标题为0.1,再次一级标题为0.1.1,余以类推。
否则对前言则不必冠以“0”序号。
5.3.1.5 正文中的插图(包括插照,下同)、插表编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一般为图l、图2;表1、表2等。
如插图、插表较多可按章分别编号,其标注形式为“章顺序号-图、表顺序号”。
如:图2-3为第二章第3号图;表3-2为第三章第2号表。
5.3.2 版面格式5.3.2.1 文字报告页面设置为A4幅面,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 mm,页下角17.5 mm。
5.3.2.2 正文部分标题的字号、字体及排版格式按表2设置。
表2 标题的排版设置名称 数字编号和位置汉字编号和位置 字号字体 段前段后 行间距 篇 居中小二号黑体 12磅 30磅 章 三号黑体 12磅 25磅 条 篇、章、节居中,编号与标题之间空1个汉字的位置 四号黑体 6磅 20磅 条 小四号黑体 3磅 20磅 条 小四号宋体 0 20磅 条编号左起顶格书写,编号与标题或文字之间空1个汉字的位置,回行顶格书写编号与文字首行缩进2个汉字,回行顶格书写小四号宋体20磅5.3.2.3 报告正文为小四号宋体,段前段后0磅,行间距固定值20磅,标准字符间距,首行缩进2个汉字。
5.3.2.4 插图、表名为五号黑体。
表名在表上方,居中;图名在图下方,居中。
5.3.2.5 当表需要转页接排时,在随后的各页上应重复表头,表名可略。
5.3.2.6 主体部分必须由另页奇数页开始。
首页起始页码为“1”,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
双面印制时,纵排版奇数页页码应标注在右下角位置,偶数页页码应标注在左下角位置,横排版页页码可居中。
5.3.2.7 每篇(部分)、章应另页开始,页码连续编排。
5.3.3 参考文献5.3.3.1 参考文献另起页。
5.3.3.2 按照GB/T 7714的规定执行。
5.4 附录部分5.4.1 附录为正文之后的补充内容或参考性资料,非必备。
5.4.2 附录依序用大写英文字母编序号。
如:附录A、附录B等。
5.4.3 每一附录均另起页。
如报告分装几册,凡属于某一册的附录应置于该册正文之后。
5.4.4 附录格式等同于正文“章”的格式。
5.4.5 附录中的图、表另编序号,也一律用阿拉伯数字编码,为与正文区分,在数码前冠以附录序码和下脚点。
如:图A.1、表B.2等。
6 附件的编写格式及要求6.1 附件类型包括:a)文字性附件;b)附图册;c)附表册;d)大幅面附图。
6.2 装订成册的附件结构包括两部分:a)前置部分;b)主体部分。
6.3 附件结构如图2。
图2 附件结构示意图6.4 附件前置部分包括三项:a)封面;b)扉页;c)目次页。
6.5 封面和扉页的编制格式:a)A4幅面附图册、附表册封面及扉页的字号、字体与文字报告保持一致;b)A3幅面附图册、附表册的封面及扉页,题名字号相应增大二至三级,字体不变;c)附件的题名应与文字报告的题名有关联或另有说明性文字;d)附件扉页中的责任项为附件编写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6.6 附件的封面和扉页式样分别见附录A中图A.16、图A.17。
6.7 文字性附件的主体部分编写格式及要求与文字报告的主体部分相同。
6.8 附图(表)册目次页为图(表)目录,含有序号、名称和页码。
6.9 附图(表)册目次页式样见附录A中图A.18。
6.10 附图(表)册主体部分为图(表)。
附图册中的图其图号与图名在图上方,居中位置。
6.11 附表册内每张表其表号与表名在表上方,居中位置。
表内同一栏的数字必须上下对齐。
表内不宜用“同上”、“同左”和类似词,一律填入具体数字或文字。
表内“空白”代表未测或无此项,“-”代表未发现,“0”代表实测结果确为零。
6.12 大幅面单张附图其图号在图的左上方,图名在图上方居中位置。
单张附图其右下角应有责任表,责任表不得超过图的右边框。
6.13 分幅印刷的附图在每张图的右下角应有图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