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_自己总结(按章节)
石油地质学课程总结

石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一、绪论1、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的特点:石油热值高,比重低。
石油燃烧充分且易引燃。
具流动性。
开采容易,成本低,投产快。
用途广泛。
3、石油的作用:工业的血液工业食粮良田沃土战略资源4、学习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形成原理、产出状态、分布规律,用以指导油气田的调查、勘探,以便更有效地发现和探明地下油气藏。
5、石油地质学的内容:生、储、盖、圈、运、保6、石油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强,需要的知识面广,必须全面地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水文地质学和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才能深入认识和掌握油气藏的特征,真正学好石油地质学。
二、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1、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组成石油的元素组成:碳、氢、氧、氮、硫灰分: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苯胶质、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和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
原油的成熟度: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原油中大于四环的环烷烃一般具有很高的旋光性,所以没成熟的原油旋光性高。
3、石油的物理性质颜色:从白色、淡黄、黄褐、深褐、墨绿色至黑色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一般介于0.75~0.98之间。
通常把比重大于0.90的称为重质石油;小于0.90的称为轻质石油。
石油的粘度:代表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大小。
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总结

一、名词解释绪论1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1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2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3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4 气藏气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5 气顶气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6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
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7固态气体水合物在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形成固态气体水合物,或冰冻甲烷或水化甲烷。
8油田水所谓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9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10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11重质油是指用常规原油开采技术难于开采的具有较大的粘度和密度的原油。
与常规油相比,包含了数量较多的高分子烃和杂原子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密度大、粘度大、含胶量高、含蜡量低、凝固点低的特点。
第二章油气显示1油气显示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
液态原油由地下渗出到地面叫油苗。
总结汇总石油地质学石经院

总结汇总石油地质学石经院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的要紧对象是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生成、运移和集合规律的学科,是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的简称。
3.石油和天然气是流体矿产,它与固体矿产不同(1)油气的可流淌性决定了油气的生成地并非是其成藏地,二者能够相去甚远,而固体矿产差不多上是生成地确实是其储存地。
(2)固体矿产可在地表及近地表找到,而油气易被氧化,当其达到地表层会被迅速氧化掉,因此在地表只能找到油气苗或沥青脉,找不到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气藏。
油气大多深埋在地下。
(3)固体矿产形成后不易被破坏,因此对储存条件要求不高。
而油气藏形成之后,专门易被破坏,如分子的扩散、水动力的冲刷、断裂的破坏、构造运动阻碍、岩浆活动及温度、压力的变化等均会破坏原生油气藏,或改变其性质。
现今地壳上的油气分布是油气藏形成—破坏—再形成的结果。
4.石油地质学本身的研究的课题两大问题即成烃和成藏。
成烃理论:干酪根生油理论——有机成油说晚期成油。
5.油气的特点(1)油气易燃且燃烧充分;热值高(表),热效率也高;污染相对小。
其发热量相当于煤的1.5倍,发电效率则相当于煤的3倍;(2)油气比重小,是流体,具流淌性,可用管道输送;(3)相对易于开采,可通过钻井,借助自然能量自喷或用机械抽吸,成本低;勘探获得成功,投产快;(4)成分复杂,产品多样,用途广泛;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1.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
2.石油: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
3.石油没有确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常数4.石油要紧由碳(C)、氢(H)、硫(S)、氮(N)、氧(O)等元素组成.5.半咸—咸水——S高(>1%);内陆淡水——S低(<1%);S>2%—高硫原油;S<0.5%—低硫原油;S=0.5-2%—含硫原油。
6.微量元素:钒(V )和镍(Ni )两元素分布普遍并具成因意义。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重点总结(文本)

一、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主要的研究内容:1、储层研究:包括油气层的储集类型、岩性、物性、厚度、分布、形态、沉积类型等;2、油层非均质性研究:包括对碎屑岩储层岩性、物性在纵向上、横向上的变化及其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3、构造、断裂系统研究:包括构造的形态、成因,断层的性质、产状、分布特点、成因,发育时代,演化规律,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和破坏作用;4、流体分布及流体性质研究:包括油气水的纵向、平面的分布规律,油气水的性质;5、油气储量研究:包括储量计算方法研究、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
二、开发地质学研究手段:1、利用钻井资料:包括取心资料、化验分析资料;2、利用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包括地球物理测井资料,二维地震、三维地震、井间地震等;3、利用试油、试采、矿场开发资料:包括产量、含水、含水变化率、地层压力、温度、化验分析资料等。
三、开发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四、油藏描述的目的包括:1、真实、准确、定量化地展示出储层特征;2、最优化地提高采收率;3、提高可靠的油藏动态预测;5、降低风险及效益最大化一、美国常用API度表示石油的相对密度:二、动力粘度,运动粘度,相对粘度。
1动力粘度;面积各位1m^2并相距1m的两平板,以1m/s的速度作相对运动时,之间的流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内摩擦力。
原油粘度的单位是:mPa.s2运动粘度是动力粘度与同温度、压力下的流体的密度比值。
单位m^2/s3相对粘度,就是原油的绝对粘度与同温度条件下水的绝对粘度的比值。
三、国际稠油分类标准原油粘度的影响因素:与原油的化学组成、溶解气含量、温度、压力等因素关系密切。
四、气藏气气顶气煤层气五、油田水的赋存状态 1、超毛细管水(自由水2、毛细管水3、束缚水(吸附水 (1)边水 (2)底水 边水油藏 底水油藏 油田水通常划分为4类: 矿化度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氯化钙型。
六、干酪根的性质、类型七、生成油气的地质及动力条件一、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均称为储集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按章节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学科。
它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第二章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一、名词解释石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
地下油气藏中的石油是由气态、液态、及固态烃类及其衍生物混合而成的,在成分和相态上均表现为及其复杂的混合物。
原油灰分:石油燃烧后的残渣。
石油组分分析(组分组成):利用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对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原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油质:石油的主要组分,可溶于石油醚而不被硅胶吸附的由烃类组成的浅色粘性物质。
胶质:粘稠状液体或半固体,浅黄、红褐色至黑色,可溶于石油醚、苯、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可被硅胶吸附。
沥青质:不溶于石油醚和酒精,而溶于苯、三氯甲烷的沥青部分。
游离沥青:岩样未用Hcl处理,直接被氯仿提出的产物称游离沥青“A”。
束缚沥青:岩样经Hcl处理,直接被氯仿提出的产物称束缚沥青“C”.OEP:色谱图上有奇数C和偶数C的差值,即奇偶优势。
OEP越小,说明了油越成熟。
粘度:反应流体流动难易程度的一个物理参数。
粘度值实质上是反应流体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内摩擦力的大小。
粘度大则流动性差,反之则流动性好。
粘度分为动力粘度、运动粘度和相对粘度。
石油地质上通常所说的粘度多指动力粘度。
石油的比重:石油的相对密度:在105Pa下,20℃石油与4℃纯水的密度比值,用d420表示。
P22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发荧光的特性称为荧光性。
利用石油具有的荧光性,可以用紫外灯鉴定岩石中微量石油和沥青类物质的存在。
石油的旋光性:石油能使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性能。
石油的旋光角一般是几分之一度到几度之间。
旋光性可以作为石油有机成因的重要证据之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期末重点总结

1.作用(1)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从石油中提炼的汽油、煤油、柴油等是优质动力燃料。
(2)石油又是重要的润滑油料。
(3)石油和天然气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丙烯等化学工业应用的主要基础原料多来自石油和天然气。
(4)天然气作为更洁净更高效的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2.优点:石油和天然气具有发热量大、燃烧完全、运输方便、空气污染小等优点。
3.1941年的潘忠祥在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会志(AAPG)发表《论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系陆相生油》的论文;1947年黄汲清、翁文波等提出“陆相生油,多期、多层含油的理论”;1948年翁文波撰写了《从定碳比看中国石油远景》。
这些杰出的地质学家开创了中国和世界陆相生油理论,为我国陆相盆地油气勘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具有中国特色的陆相盆地石油地质理论,主要包括3个方面:陆相生油理论、源控论和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
5.未来世界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主要为新区、海洋、深层、隐蔽油气藏以及天然气等。
6.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是:碳、氢、氧、氮、硫,其中碳氢两种元素占绝对优势。
7.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来源于生物体,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没有或很少发生变化,基本保持了原始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原始生油母质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
8.组分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9.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10.石油物理性质(1)颜色:从白色、淡黄、黄褐、深褐、墨绿色至黑色。
石油的颜色与胶质-沥青质含量有关,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2)密度和相对密度石油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石油的质量(ρo=Go/Vo)。
若用单位体积石油的重量表示,即为石油的比重。
开采至地表的石油(即原油)的相对密度,在我国和前苏联是指1atm下,20℃单位体积原油与4℃单位体积纯水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个人总结

⽯油地质学复习资料个⼈总结油⽓的⽣成与烃源岩⼲酪根概念:指沉积物不溶于⾮氧化⽆机酸、碱和有机溶剂的有机质。
油⽓⽣成的地质环境(有利于有机质形成和转化的地质环境:)①长期稳定下沉的⼤地构造背景(V沉积≈V沉降);②较快的沉积(堆积)速率;③⾜够数量和⼀定质量的原始有机质;④低能、还原岩相古地理环境⑤适当的受热和埋藏史。
2、岩相古地理条件:湖相、海相、海陆过渡相。
1)湖泊深⽔-半深⽔湖泊是陆相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区域,近海地带的深⽔湖盆最有利。
2)海洋3、古⽓候条件古⽓候条件直接影响⽣物的发育,温暖湿润的⽓候有利于⽣物的繁殖和发育,是油⽓⽣成的有利条件。
⼆、促使油⽓⽣成的理化条件促使有机质转化为油⽓的理化条件(物理、化学、⽣物化学条件)主要有:1、细菌作⽤:在沉积末期⾄成岩早期2、催化剂作⽤:主要中浅层(油⽓⽣成过程中,催化剂与分散有机质作⽤,改变有机质的原始结构,形成结构更稳定的烃类物质。
)1)、有机质随埋深加⼤,当温度达到⼀定数值时,开始⼤量向⽯油转化,这个温度称⽣油门限温度。
对应的深度称⽣油门限深度。
1、烃源岩(source rock):具备⽣油⽓能⼒,曾经⽣成并排出⾜以形成⼯业数量油⽓的岩⽯(1)、暗⾊泥岩和页岩,富含有机质及低价铁化合物,形成于低能乏氧的稳定⽔体。
(2)、碳酸盐岩类烃源岩:暗⾊、富含有机质的普通灰岩、⽣物灰岩和泥灰岩,形成于低能环境;隐晶-粉晶结构,多呈厚层-块状,⽔平层理或波状层理发育。
2、有机质丰度: 1.剩余有机碳 2.“A” 3.总烃3、⽣烃强度:指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内单位⾯积的⽣烃量。
4、烃源岩单位⾯积⽣烃量:Q i=C1 H i ρi g i油⽓⽔的成分和性质1、⽯油(Petroleum):指从地下深处开采出来的多组分混合物。
即指⽓态、液态、固态的以烃类为主的混合物,具天然产状。
2、原油(Crude Oil):是⽯油的基本类型,赋存在地下储集层内,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呈液态的。
地质石油工作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地质石油行业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作为一名地质石油工作者,积极参与了多个项目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概述1. 项目勘探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参与了多个油气田的勘探工作。
在勘探过程中,我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对勘探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地质调查,收集了大量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了多个油气富集区,为后续的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2. 油气田开发在油气田开发方面,我参与了多个油田的开发设计、施工和生产管理。
针对不同油田的特点,我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方案,确保了油田的高效开发。
在施工过程中,我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监督施工质量,确保了工程进度和安全生产。
3. 生产管理在生产管理方面,我负责了多个油气田的生产调度、设备维护和安全管理。
通过对生产数据的分析,我及时发现了生产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了油田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4. 技术研究为了提高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水平,我积极参与了多项技术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事业做出了贡献。
三、工作成果1. 发现油气富集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参与发现的油气富集区,为我国油气资源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2. 提高油田开发效率通过优化开发方案,我参与开发的油田产量同比增长10%,经济效益显著。
3. 降低生产成本在生产管理中,我提出了一系列降低生产成本的措施,使油田生产成本降低了5%。
4. 获得科技成果我参与的技术研究项目,成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四、工作体会1. 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地质石油工作中,严谨的工作态度至关重要。
只有严谨对待每一个环节,才能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 持续学习地质石油行业是一个知识更新迅速的领域,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学科。
它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P1第二章 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一、名词解释石油:又称原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
P11原油灰分:石油燃烧后的残渣。
P13石油组分分析(组分组成):利用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对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原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P17石油的比重:石油的相对密度:在105Pa下,20℃石油与4℃纯水的密度比值,用d420表示。
P22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发荧光的特性称为荧光性。
P25石油的旋光性:石油能使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性能。
P25石油的馏分:就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 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石油分割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若干部分, 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P16干气:一般来说,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在90%以上的叫干气。
(网络)湿气:甲烷含量低于90%,而乙烷、丙烷等烷烃的含量在10%以上的叫湿气。
(网络)天然气:从广义上讲,指自然界天然存在的一切气体。
在《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中研究主要对象是岩石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是狭义的天然气。
P25气藏气:是指在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
P26气顶气:是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P26凝析气:是一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特殊的气藏气。
当地下较高温度、压力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溶解)于气中,呈单一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
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简称凝析气藏,或凝析油藏。
P26伴生气:狭义的伴生气仅指油气藏中的气顶气和油藏及油气藏中的油溶气; 广义的伴生气还包括油田范围内分布于油藏及油气藏之间或其上方与之有密切关系的气藏气。
P28非伴生气:是指那些与油藏及油气藏分布没有明显联系, 或仅有少量石油存在但没有重要工业价值、以天然气占绝对优势的气藏气。
P28非常规油气藏:成藏机理不同于一般常规的油气藏的油气藏,往往具有隐蔽性和特殊性。
P213吸附水:呈薄膜状被岩石颗粒表面所吸附, 在一般温、压条件下不能自由运动。
P33毛细管水:存在于毛细管孔隙- 裂缝中, 只有当作用于水的力超过毛细管力时才能运动。
P33 自由水:存在于超毛细管孔隙- 裂缝中, 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运动, 也称之为重力水。
P33 底水:是指含油( 气) 外边界范围以内与油( 气) 相接触, 且位于油气之下承托着油气的油(气) 层水。
P33边水:是指含油( 气) 外边界以外的油( 气) 层水, 实际上是底水的自然外延。
P33气水化合物(96 97 03 05):是一种白色的固态似冰状的结晶化合物,又称气水化合物或固体气也叫“天然水合物”或“可燃冰”。
甲烷水合物(05):在特定的低温和高压条件下,甲烷气体可容纳水分子形成一种具笼形结构、似冰状的固体水合物,又称固态气体水合物。
P27煤型气:是指煤系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的分散有机质)热演化生成的天然气。
(网络)煤成气:含煤岩系中有机质在成煤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网络)煤层气:指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P27油田水:广义上是指油气田区域(含油气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气)层水和非油(气)层水。
狭义是指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气)层水。
P32油田水矿化度:单位体积地下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
(他处)生物标志化合物(05):指沉积物和石油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又叫地球化学化石。
油气显示:是指石油、天然气及其石油沥青矿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和钻井的人工露头,又称油气苗。
(赟姐)同位素效应:物质在参与生物、化学和物理作用过程中, 由于同位素的分馏作用, 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被另一种同位素所取代, 从而导致其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叫做同位素效应。
P38碳同位素类型曲线:把原油不同组分的δ13 C 值变化连成曲线。
P40同位素分馏作用:物质在生物、化学和物理作用下其组成元素的同位素发生变化、转移或分离, 或者说在同位素比值不同的两种物质间进行的同位素分配作用。
P38API度(08):欧美各国用105pa,60。
F石油和4。
C纯水的密度比,通常称之为API度。
美国石油学会(简称 API)制订的用以表示石油及石油产品密度的一种量度。
P16油溶气:溶解于石油中的天然气。
水溶气:溶解于水中的天然气。
天然气的相对密度:在相同温度、压力条件下天然气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值。
天然气的比重:指在标准状态(1atm, 20℃)下,单位体积天然气与空气的重量之比。
临界温度:是指气相纯物质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
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气态物质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称临界压力。
饱和蒸汽压:某一温度下,将气体液化时所需施加的最低压力,称为该气体的饱和蒸汽压。
热值:单位体积天然气燃烧时所发出的热量称为热值。
二、问答题1.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P12答:由于石油没有确定的化学成分, 因而也就没有确定的元素组成。
但其元素组成还是有 一定的变化范围。
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C) 和氢(H),其次是硫(S)、氮(N)、氧(O)。
世界上大多数石油的元素组成一般为:碳含量介于80%~88%之间,氢含量占10%~14%,硫、氮、氧总量在0.3%~7%之间变化,一般低于2%~3%,个别石油含硫量可高达10%。
世界各地原油的元素组成尽管千差万别,但均以碳、氢两种元素占绝对优势,一般在95%~99% 之间。
2. 石油化合物组成及特点(04) (P13)答:组成石油的化合物有两类:(1)烃类化合物:在化学上, 烃类可以分为两大类: 饱和烃和不饱和烃。
1) 饱和烃:在石油中饱和烃在数量上占大多数, 一般占石油所有组分的50% ~60% 。
可细分为:正构烷烃、异构烷烃和环烷烃。
正构烷烃平均占石油体积的15%~20%。
在常温常压下, 正烷烃C1—C4为气态, C5—C15为液态,C16以上为固态(天然石蜡)。
不同类型原油的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形态各异, 但均呈一条连续的曲线, 且奇碳数与偶碳数烃的含量总数近于相等。
正烷烃的分布特点与成油原始有机质、成油环境和成熟度有密切关系, 因而常用于石油的成因研究和油源对比。
石油中带支链(侧链)的异构烷烃以≤C10为主,常见于C6—C8中;C11—C25较少,且以异戊间二烯型烷烃最重要。
研究表明, 同一来源的石油, 各种异戊二烯型化合物极为相似, 因而常用之作为油源对比的标志。
环烷烃在石油中所占的比例为20%~40% ,平均30% 左右。
低分子量(≤C10)的环烷烃,尤以环戊烷(C5-五员环)和环己烷(C6-六员环)及其衍生物是石油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一般环己烷多于环戊烷。
石油中环烷烃以单环和双环为主。
在石油中多环环烷烃的含量随成熟度增加而减少, 故高成熟原油中1~2 环的环烷烃显著增多。
在常温常压下,环丙烷(C3H6 ) 和甲基环丙烷(C4H8) 为气态, 除此之外所有其他单环环烷烃均为液态, 两环以上(>C11)的环烷烃为固态。
2)不饱和烃:石油中的不饱和烃主要是芳香烃和环烷芳香烃。
此外原油中偶可见有直链烯烃。
烯烃及不饱和环烃,因其极不稳定,故很少见。
石油中已鉴定出的芳香烃, 根据其结构不同可以分为单环、多环和稠环三类, 而每个类型的主要分子常常不是母体, 而是烷基衍生物。
芳香烃在石油中以苯、萘、菲三种化合物含量最多, 其主要分子也常常以烷基的衍生物出现。
最重要的是四环和五环的环烷芳烃, 其含量及分布特征常用于石油的成因研究和油源对比。
甾族和萜族化合物是典型的生物成因标志化合物。
(2)非烃化合物:石油中的非烃化合物是指除C、H 两种主要元素外, 还含有硫或氮或氧, 抑或金属原子(主要是钒和镍) 的一大类化合物。
主要是含硫、氮、氧的化合物。
1)含硫化合物硫是碳和氢之后的第三个重要元素, 含硫的化合物也最为多见。
石油中所含的硫是一种有害的杂质, 因为它容易产生硫化氢( H2 S) 、硫化铁( FeS) 、亚硫酸( H2SO3 ) 或硫酸( H2 SO4 ) 等化合物, 对机器、管道、油罐、炼塔等金属设备造成严重腐蚀, 所以含硫量常作为评价石油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通常将含硫量大于2% 的石油称为高硫石油;低于0.5%的称为低硫石油;介于0.5%~2%之间的称为含硫石油。
一般含硫量较高的石油多产自碳酸盐岩系和膏盐岩系含油层, 而产自砂岩的石油则含硫较少。
我国原油多属低硫石油和含硫石油。
2)含氮化合物石油中含氮化合物较为少见,主要是以含氮杂环化合物形式存在。
3)含氧化合物石油中含氧化合物包括有机酸、酚和酮类化合物。
石油中的有机酸和酚( 酸性) 统称石油酸, 其中以环烷酸最多。
地下水中环烷酸盐的存在是找油的标志之一。
除此之外,石油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结构极为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目前尚难以分离,统称其为沥青质。
另:简述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5分)答:组成石油的化合物有两类:(1)烃类化合物,包括烷烃、环烷烃、芳香烃(2)非烃化合物,包括:含氧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等。
除此之外,石油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结构极为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目前尚难以分离,统称其为沥青质。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p13和网络答: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分布的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不同类型原油的正烷烃分布特点不同: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
根据主峰碳数位置及形态,可将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分为三种基本类型:a主峰小于C15,且主峰区较窄,表明低分子正构烷烃高于高分子正构烷烃,代表高成熟原油;b主峰大于C25,主峰区较宽,奇数和偶数碳原子烃的分布很有规律,二者的相对含量接近相等,代表未成熟或低成熟的原油;C主峰区在C15-C25之间,主峰区宽,代表成熟原油。
正构烷烃分布特点与成油原始有机质、成油环境和成熟度有密切关系,因此,常用于石油的成因研究、鉴别生油岩、研究石油成熟度和油源对比。
4. 简述Tissot和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
P19答:该分类主要是依据原油中各烃类的含量比例关系,以烷烃(石蜡),环烷烃,芳烃+ S、N、O 化合物三个参数作为三个端员,采用三角图解来划分原油类型。
注意该方案中所用参数是原油中沸点> 210℃ 馏分的分析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