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王朝兴衰史——秦隋二代速亡原因之异同

合集下载

秦王朝的灭亡与秦二世的统治

秦王朝的灭亡与秦二世的统治

秦王朝的灭亡与秦二世的统治秦王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建立与灭亡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秦王朝的灭亡与秦二世的统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以及秦二世的统治特点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秦王朝的灭亡秦王朝的灭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结束后,秦王朝开始进入统治阶段。

然而,秦王朝的统治却面临着各种挑战,最终导致了其灭亡的结果。

1. 内部统治问题秦王朝在实行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内部统治问题。

在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继位成为皇帝,但因其年幼而无法有效统治。

加之,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导致地方官员权力过大,贪污腐败问题严重,引发民众的不满与反抗。

2. 外部战争压力秦王朝在统一中国之后,在北方进行多次战争,疲弱了国家的经济和军力。

同时,西边的匈奴和南方的楚国也对秦王朝形成了战略威胁。

这些外部的战争压力使得秦王朝无法集中力量来应对国内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二、秦二世的统治特点秦二世继位之后虽然是在动荡之中,但他在短暂的统治期间展现了一些独特的特点。

1. 政治腐败的延续秦二世继承了秦始皇的权力,但是他并没有能够有效解决内部的腐败问题。

相反,他对贪污腐败的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的政治腐败问题。

2. 养尊处优的统治风格秦二世继位后,因其年幼,实际统治权掌握在权臣赵高手中。

赵高以权谋取私利,养尊处优,没有有效地推动国家的内政和外交事务。

这种统治风格加剧了贪腐问题,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

3. 民众的不满与反抗秦二世的统治没有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秩序,反而加重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问题。

民众开始对秦王朝的统治感到不满,并逐渐形成了反秦的力量。

这些反抗力量最终汇聚成了各种起义和暴动,推动了秦王朝的灭亡。

综上所述,秦王朝的灭亡与秦二世的统治密不可分。

内部的政治腐败、外部的战争压力以及秦二世统治的特点都是导致灭亡的重要原因。

秦王朝的灭亡不仅是历史上的一大变革,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启示。

论述秦朝与隋朝的异同

论述秦朝与隋朝的异同

论述秦朝与隋朝的异同秦朝与隋朝的异同相似之处:(1)两朝都是在长期分裂割据之后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共549年的分裂局面,在战国七雄的斗争中打破六国的合纵政策,取得了统一。

隋朝结束了自晋朝(公元316年灭亡)短暂统一后270多年以来的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

(2)两朝确立并加强了中央集权,都建立了一些开创性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朝制定确立的中央集权官制: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三公九卿制——中央设宰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又有“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废分封,划分天下为36个郡。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中央设立“三师”,“三公”和“五省”,其中掌握实权的是五省。

这种制度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将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从而消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实行科举考试制度,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这些制度大体上一直被沿用至封建社会末期。

(3)两朝都建设有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在水利设施方面,秦朝修建都江堰,使关中变为沃野千里,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对南方地区的水上交通意义重大。

隋朝修建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的交通,也加强了经济的往来。

(4)军事上,长城在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发挥了主要作用;秦朝将原来的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东西万余里的屏障,有效减轻了匈奴南下攻击秦朝的威胁。

隋朝在建国后也曾修缮过长城,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军事方针,有效的分化和瓦解突厥的势力。

因为当时两个国家在多个政权的争夺中才取得胜利,各方的势力还没有完全消灭,在内外压力都大的情况下,采取防御政策是最好的应对方法。

由此可知:“长城的修建与否,关键取决于两个或若干个对峙的政权中处于防守的一方是否受到攻击一方的强大压力,当压力大,防守一方不足与之争衡,长城的兴建就成为必要,反之就没有必要了。

中国各朝代灭亡原因

中国各朝代灭亡原因

中国各朝代灭亡原因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最终覆灭在清末,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延续至今。

想知道各朝代是什么灭亡的吗?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中国各朝代灭亡原因,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各朝代灭亡原因中国(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灭亡的原因总结。

夏王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

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

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

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

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后来,禹又继续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

禹接任了鲧的职位,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

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

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

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灭亡原因:1、内部生产力的衰退;2、外部环境的长期不稳定;3、夏王朝统治阶级的观念;4、夏“桀”的个人因素(整日沉湎与声色犬马,大兴土木,亲近佞人)商王朝(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

夏朝之诸侯国部落首领契因被封于商,所以他的后世子孙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将自己建立的王朝称为“商”;至盘庚,又将国都迁往殷,所以商朝又称为“殷”。

经历17代31王(共510年)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灭亡原因:1、商朝后期,绝大多数奴隶主贵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对待奴隶十分残酷。

如人祭和人殉等;2、奴隶主贵族对平民和奴隶们的剥削和奴役日益加剧,阶级矛盾激化;3、商朝统治者连年对外进行战争,大规模地对夷方用兵,国内的青壮年几乎都被征发,加剧了国内的矛盾;4、战争俘获的奴隶太多,他没有处理好奴隶的安置,导致了大量的奴隶反水。

秦朝和隋朝的对比

秦朝和隋朝的对比

•秦朝和隋朝的对比:1、相同点:(1)结束了分裂,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隋灭陈完成统一,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2)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并被后世所沿用:秦代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3)都有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秦代万里长城,隋代的大运河。

(4)都因为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二世而亡。

(5)都为后继王朝提供了经验教训,奠定了后世王朝繁盛的基础。

汉代统治者吸收秦亡教训,注重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政治上汉承秦制,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

唐代统治者吸收隋亡教训,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与民休息,政治上继承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出现了“贞观之治”。

2、不同点:(1)取得政权和统一的方式不同:秦始皇是王位继承取得政权,横扫六国而完成统一;隋朝是杨坚代周建立政权,灭陈完成统一。

(2)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秦朝是封建社会的初期,隋朝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

(3)治国的重点不同,影响不同。

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法家思想治国;隋朝学习儒家,以儒家为思想治国。

(4)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不同:秦代“焚书坑儒”,隋代“科举制”大量选拔庶族人才。

请看下面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图三图二请回答:(1)请看图一,隋文帝的主要功绩是什么?他的后继者的主要功绩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看图二,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什么?为什么这么称呼?他的统治和后继者的统治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看图三宋太祖有什么主要的功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问这里的历史人物中,你最佩服的是谁?请说明你的理由。

秦、隋

秦、隋

“贞观之治”
唐太宗统治时期, 政治清明,经济繁 荣,社会安定,国 力增强,阶级矛盾 相对缓和,被誉为 “贞观之治”
如何评价唐太宗?
为实现政治抱负,采取了非 常手段,但与唐太宗的政绩 相比微不足道。 唐太宗在位时期,政治清明,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 增强;唐太宗虚心纳谏,用 人唯贤;注意减轻人民负担,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 治家,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 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秦、隋
1、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2、工程: 长城(秦);京杭大运河(隋) 3、政治制度: 开创中央集权制(秦); 三省六部制 4、灭亡: 暴政;短命
Hale Waihona Puke 思考:隋朝为什么灭亡?隋朝的衰亡
滥用民力
•大业元年,修筑东都(洛阳),每月役丁 二百万,死者十之四五。 •大业三年四月,北巡,随行甲士50万,马 10万匹。……七月,筑长城,发丁男百万, 死者十之五六。 •大业四年正月,开永济渠,发河北郡民百 余万,丁男不足,以妇女供役。……七月, 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
农民起义
公元617年, 隋朝太原留守李 渊在太原起兵, 攻占长安,次年 (618年)建立唐 朝,定都长安。 李渊即唐高祖。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灭亡的原因:
(1)隋炀帝的暴政—主要原因 (2)地方势力的起兵和农民起义的双 重打击 2、时间:AD618
建立者:李渊(唐高祖)
都城:长安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帝 王。公元626-649年在位。 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
课堂练习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 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 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 贵。 •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秦隋灭之原因之比较

秦隋灭之原因之比较

1.4.1 重点项目
(1)广告业(4)
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中标单位
中标金额(万元) 公告时间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社区发
TOP1
展治理和社会保障局 2022 年新 成 都 橙 视 传 媒 科 技 媒体信息平台运营维护及设计制 股份公司
79.8
作服务项目竞争性磋商成交公告
2022-06-08
本报告于 2023 年 02 月 14 日 生成
本报告于 2023 年 02 月 14 日 生成
2/21
1.4 行业分布
近 1 年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社区发展治理和社会保障局的招标采购项目较为主要分布于广告业 婚姻服务 办公设备行业,项目数量分别达到 4 个、3 个、3 个。其中教育服务 信息系统集成和物联 网技术服务 图书馆与档案馆项目金额较高,分别达到 460.08 万元、445.65 万元、326.06 万元。 近 1 年(2022-03~2023-02):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社区发
TOP1
展治理和社会保障局成都高新区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信息管理平台 扩展升级项目竞争性磋商成交公
苏州方正璞华信息 技术有限公司
79.2

2022-06-16
TOP2 电脑采购
成都联达置高科技 有限公司
10.0
2022-07-06
TOP3 电子卖场
成都世纪协创数码 科技有限公司
2.9
2022-06-08
*按近 1 年项目金额排序,最多展示前 10 记录。
(5)办公设备(3)
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TOP1 电子卖场
TOP2 打印机采购
TOP3 打印机采购
中标单位

对比秦隋两朝的治乱兴亡

对比秦隋两朝的治乱兴亡

比较项 统治的时间
统一的意义
制度的创新 边疆的管理 伟大的工程 灭亡的原因 对后朝的影响
秦朝
隋朝
比较项 统治的时间
秦朝 二世而亡(十几年)
隋朝 二世而亡(三十几年)
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500多年 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
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300多年 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
制度的创新
Hale Waihona Puke 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创立科举制
边疆的管理
伟大的工程 灭亡的原因 对后朝的影响
打败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对 南方越族地区的管辖和开发
万里长城、灵渠
暴政
为继之而来的西汉王朝提供了 借鉴,西汉初期实行宽松政策, 出现“文景之治”及后来汉武帝 大一统的盛世局面。
派人三赴流求
大运河 暴政
为继之而来的唐朝提供了借鉴, 唐朝前期的几位君主励精图治, 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变迁

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变迁

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变迁中国古代历史上涌现了众多王朝,它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兴盛、衰落、更替。

这些王朝的兴衰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变化,也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从秦朝开始,依次探讨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变迁。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建立。

秦朝在政治、军事和文化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

然而,秦朝也存在着过度集权、苛政暴虐的问题。

这导致了广泛的民怨和社会动荡。

公元前206年,秦朝因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迅速衰落。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由刘邦建立。

西汉在秦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有益于国家发展的政策。

然而,西汉后期的统治者堕落腐败,宦官干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士族地主的压迫和农民起义的频繁发生。

公元9年,西汉王朝正式灭亡。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大一统王朝,由刘秀建立。

东汉时期,政府实行黄老思想,重视文化发展和社会稳定。

但东汉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外族入侵频繁,加之地方豪强的割据势力,最终导致东汉王朝的灭亡。

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分裂和割据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魏、蜀、吴三个国家相互争斗,形成了鼎立局面。

尽管三国的政治动荡,但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繁荣时期,蜀汉艳阳天、魏晋风流人物等成就令人瞩目。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大一统王朝,由司马炎建立。

西晋在政治上实行典章制度,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然而,西晋后期,内部分裂,黄河流域的民变频繁,加剧了社会与政权的矛盾。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方和北方政权并存的时期。

南朝有宋、齐、梁、陈等国家,北朝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国家。

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以文化和艺术的繁荣闻名,北方政权则表现出蓬勃的农业经济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隋二代速亡原因之异同战国末,秦与东方六国逐鹿中原,征伐百年,最终秦王嬴政“续六世之余烈”,横扫六国,吞并九州,一匡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秦朝。

然而,在历史的苍穹中,秦王朝宛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光芒四射,却转瞬即逝,二世速亡,不得不让人慨叹。

秦朝亡国后的八百余年,在同一片土地上,另一个强盛德王朝——隋建立了。

在历史的漫漫长流中,这两个王朝的衰亡惊人的相似:创建者遗留的隐患,二世的奢侈残暴,末期的天下动乱。

冥冥之中,历史似乎在告诉我们:隋就是大秦帝国八百年后的魅影。

然而,历史不会被重复,仔细研究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秦隋二世速亡的原因有同也有异。

相同点之一——暴力治国:严刑的弊病作为封建统治者,秦始皇已经意识到法律是维护统治稳固的重要工具。

秦律最大的特点就是严酷。

依史书记载,秦律的核心是刑法,秦将商周时期的五刑又进一步发展,成为死刑,罚作,内刑,迁刑和赎刑五类,每类刑法又分为若干不同的刑种,其中“族诛”,“连坐”等恶刑使百姓苦不堪言,引起了各个阶级的普遍不满,使得一些人指责和影射始皇,由此引发的“焚书坑儒”更使始皇失去了士人的心,为秦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隋朝,隋文帝制定了《开皇律》,就律条而言,虽较前朝有所缓解,但依然比较严酷。

此外,文帝晚年“喜怒不恒”,律外加刑,公开破坏自己制定的法律,甚至把朝堂变成刑场,使国家机器充满了血腥和暴力。

作为开国皇帝,秦始皇与隋文帝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江山永固。

他们统治国家都依赖严刑峻法,但严刑峻法给他们带来的并不是百姓的信服和社会的稳定,而只会使百姓对这个政权产生厌恶和恐惧,王朝的统治基础随之动摇,这些确实始皇和文帝所始料不及的。

相同点之二——皇权的转移:太子的废立封建王朝中,皇帝继承人的选择是国家延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废立太子之事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

公元前210年,始皇巡游,与沙丘病危。

他生前并没有立太子,没有培养理想的继承人,这是他一个很大的失误。

他对长子扶苏并不满意,将其撵到边郡,但弥留之际,又不得不决定把天下交给他,却没有保证这一决定实现的可能性和办法。

致使赵高说服胡亥,胁迫李斯,发动政变,逼死扶苏而立胡亥为帝。

而二世的侥幸即位,胡作非为,迅速亡国可以说始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然,秦始皇已经给他的继承人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即便是扶苏即位,也不一定能够拯救大秦帝国覆灭的宿命。

历史不能被改写,因此我们也就无从得知若扶苏继位,秦朝又将是怎样一番场景。

)与秦始皇一样,隋文帝在太子废立的问题上同样犯了错误。

文帝生前曾立杨勇为太子,杨勇生性直率,不擅掩饰,为人宽厚,优礼士人,深得人心,受到包括高颖在内的许多大臣的拥戴。

然而,正是因为杨勇不擅于表现自己以讨文帝的欢心,这给晋王杨广以可乘之机。

杨广为人狡猾,极具表演天赋,费尽心机,精心谋划以博得父皇母后的欢心,逐渐受到母后独孤氏的喜爱,这无疑给他的政治天平增加了极大的筹码。

在独孤皇后的帮助下,他终于让父皇废掉了太子杨勇,立自己为太子,然而文帝将崩,杨广便露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文帝一直都认为自己废掉杨勇而立杨广的决定是正确的,直到临死时他才幡然醒悟,欲传位与杨勇,却为时已晚,只能含恨撒手西去,而正是被他一手扶持到帝位的杨广,将他苦心建立并经营的隋朝一手毁灭。

文帝所最不愿意看到的隋亡国的悲剧,却正是他一手所导演。

秦始皇和隋文帝,两朝开国君主,雄才伟略,却都被太子废立同一个问题所绊倒,他们没想到自己在皇权转移问题上的犹豫和错误的决定,将庞大的帝国送上了毁灭的道路,定格成了历史的转折。

相同点之三——纸醉金迷:惊人的奢侈奢侈腐化是封建帝国所忌讳的弊病,然而,纵观中国历史,朝代更迭,鲜有哪位封建君主可以逃脱这个魔咒的束缚,它始终与封建王朝的灭亡相关联,是封建帝制难以摆脱的梦魇。

秦与隋,无疑是两则很好的例证。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喜好奢华,广建宫室,修骊山墓,建阿房宫,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六国之财聚与秦,正是“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仅阿房宫一项,便耗费了无数金银,征召百万民夫,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再庾之粟立;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其奢华可见一斑。

此外,始皇好巡游,每出行一次,就要闹的百姓鸡犬不宁,民生凋敝。

与始皇相比,秦二世只能算的上是一个昏庸的皇帝。

他没有秦始皇的雄才伟略,没有作为一名政治家所应有的深谋远虑,更不懂得治国之道,而他的残暴和奢侈与他的父亲相比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继续逛修宫殿,吃喝玩乐,沉醉于无尽的奢华之中。

在奢侈方面,隋文帝虽然也喜修宫室,但尚无大过。

而他的继承人炀帝则极尽奢华,他征发徭役,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宫室,苑囿,耗尽民财,征调民丁,致使许多百姓倾家荡产,炀帝还喜欢向少数民族和外国炫耀富强,为此,百姓耗费极大,苦不堪言,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终始民反,炀帝身死而国亡。

作为封建君主,秦始皇,秦二世和隋炀帝没能做到勤俭治国,他们把个人的享乐放在了第一位,他们是高高在上的君主,完全不必顾及百姓的死活。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奢侈腐化便注定了他们的结局。

相同点之四——内政混乱:用人的失误人才,自古以来就是统治者所非常关心的一个词。

封建统治者中,明德的君主选拔人才,任用人才,亲贤远佞,让有能力的人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昏庸的君主压制人才,诛杀贤良,任用奸邪小人,致使统治黑暗,令国家走向衰亡。

秦始皇生前宠信宦臣赵高,却没想到赵高在他死后违反他的意愿,发动“沙丘之变”,矫诏逼死扶苏,谗言诛杀李斯,最后又杀掉秦二世,赵高当权时,政局一片混乱,许都忠贤的大臣无端被杀,国家统治机器一度难以运转,秦的速亡与赵高有着直接的联系,信任和任用赵高无疑秦始皇政治生涯的一处败笔。

赵高,秦之罪人,但更大的责任则在秦始皇和二世用人不当上。

隋朝,隋炀帝在对待功臣,贤能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杨素,高颖,国之重臣,位高权重,颇有能力,是文帝的股肱之臣。

炀帝和高颖有隙,又恐杨素功高震主,故将二人铲除,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次重大失误。

二人死后,朝中只有一些平庸之臣和阿谀奉承的小人,以致隋朝大厦将倾之时,炀帝已无人可用,仅凭一人之力,苦撑危局,隋朝的灭亡已经注定。

用人方面的重大失误,无论是对秦还是对隋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赵高的当权,高颖,杨素的死,这一切都预示着强大帝国的没落和衰亡。

相同点之五——帝国悲歌:长城与运河秦朝长城与隋朝大运河,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是神州大地的象征。

在它们身后,都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帝国倾全国之力,修筑这庞大的工程,为后世留下了永久的财富,却也敲响了帝国灭亡的丧钟。

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巩固帝国的统治,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秦后许多朝代都修筑过长城,为了修筑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秦始皇征发百万平民,男子不够就征发女子,为修建长城而死的百姓不可胜数,中原大地上,一时间“白骨露与野,千里无鸡鸣”。

无休止的徭役终使百姓奋起反抗,反秦的烽火一时间遍然天下,长城的修筑成了秦朝灭亡的导火索,修筑长城既是秦始皇的一项丰功伟绩,也是他难以抹去的沉重罪名。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有为了方便自己游玩的原因,也有政治经济上的原因。

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历时近六年,征发百姓数百万,百姓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可以说是大运河里流淌的是老百姓的血与泪。

大运河的修建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成了炀帝的又一项罪名。

如今,长城仍然伫立,运河依旧流淌,但早已物是人非。

筑长城,修运河,始皇与炀帝,是非功过,一时难以评说。

但在生产里低下的年代,修筑这样庞大的工程,无疑会使百姓在徭役沉重的情况下发生叛乱,长城与运河,成为了秦隋的最好的历史见证。

不同点之一——二世之才:软弱无能与才华横溢秦二世和隋炀帝都是帝国的第二位皇帝,都是坐着父皇打下的天下,若论残暴和荒淫,二人可有一比,但若论才学和能力,炀帝绝非二世可比。

隋炀帝文武双全,战功卓著,在隋朝建立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有才能,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他与秦皇汉武有着相似的资质,与后朝的太宗又相似的经历和功业。

平心而论,他是一位罕世英才,隋朝大厦将倾之时,朝中已无能臣,他凭借自己的才智,苦撑危局,维持着国家机器的运转。

然而秦二世则是不学无术,丝毫不懂得治国之道,事事依仗赵高,致使赵高大权在握,已具备废立皇帝的权利,而隋炀帝则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他要把国家大全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单就这一点来看,二世便远远不及炀帝。

只是炀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不知克制自己,本有办法维持江山的稳固,却因自己的欲望毁灭了自己。

不同点之二——叛乱势力:六国复国与贵族叛乱在秦未统一天下之前,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秦国依靠变法后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经过近百年的逐鹿,将东方六国逐一歼灭,一统天下。

然而六国虽为秦所灭,但六君主的后裔及一些旧贵族仍然存在并且具有一定的实力。

为此,秦始皇多次巡行天下,震慑东方,然而始皇对六国统治者和士人的高压政策却适得其反,使政局更加不稳,颠覆大秦的力量正在迅速崛起。

在反秦的斗争中,有下层农民,有士人,也有旧贵族,许多势力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想要借此聚拢民心。

秦末大乱之时,地方势力割据并自立为王,大有恢复战国之时。

然而,隋朝末年,农民起义虽然严重,但统治集团仍然具有相当的实力,此时,若统治集团集中力量,仍可以平息。

然而,因隋炀帝的残暴和用人不当,统治集团内不早已混乱不堪,其中杨玄感,李渊,宇文化及先后起兵叛乱,作为拥有一定实力和号召力的贵族,他们的叛乱无疑给摇摇欲坠的隋朝以沉重打击,最终结果便是李唐代替了杨隋。

纵观历史,朝代更迭,几度兴亡,古时的繁华今已不在,在漫长的历史中,秦与隋在封建王朝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朝代多受他们的影响,然而盛衰兴旺,谁能评说?汉以秦为鉴,唐以隋为鉴,都建立了统治较为长久的帝国,可以说,没有秦隋的衰败,就没有汉唐的兴盛,没有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就没有汉武帝的轮台罪己;没有隋炀帝的骄横稳固,就没有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秦与隋的兴盛,是历史的必然,它们的衰败也是大势所趋。

如今,秦隋早已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唯有长城和大运河依然伫立,默默无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