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色
《三国演义》一部战争艺术

《三国演义》一部战争的艺术摘要《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它开辟了中国长篇小说,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为后世的戏曲艺术、话本艺术提供了大量素材,他的故事深入人心,在战略与谋略上都有借鉴意义。
它的文学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
本文就其对战争的描写上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艺术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三国时代,社会动荡,战火频繁,群雄竟起。
《三国演义》以文学的形式成功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征。
战争的描写贯穿小说的始终,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读者产生了广泛地影响。
人们可以不熟悉三国时期的史实,却对那个时代的许多战争故事津津乐道。
笔者认为,《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写出各自的战争特点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总结了《三国演义》中的十二条叙事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作者罗贯中在书中做到了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的描写效果。
在战争的描写过程中又能做到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
给广大读者留下了一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且各具特色的阅读欣赏感。
这里所说的同树异枝和犯中求避,正是道出了《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一个显著特色。
全书大小战争写了共有百余次,同是写战争,但作者却能够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犯中求避,描写起来千变万化,绝不重复。
由于受时代的局限,火攻和水攻成为当时能造成大规模杀伤的有效战术,因而作为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三国演义》,对这种战术自然是大写特写。
有人统计,仅火攻本书就写了几十次,这就势必要“犯”,而作者却巧妙地“避”,每次火攻的描写都独具特色。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放了“两把火”,先是在博望坡采取伏兵计,用火攻将曹兵打得大败,继而又率军主动撤出新野,布下口袋,待曹军钻入后,又施火攻,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
两次火攻战斗紧紧相连,同是用火攻,然而情节却不相同,博望之火在城外,新野之火在城中。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气势磅礴场景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气势磅礴场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这部小说囊括了诸多历史事件和众多英雄人物的故事,其中战争描写与气势磅礴的场景是其一大特色。
本文将从几个典型战争场景入手,探讨其描写手法和对气势磅礴的呈现。
首先,我们来看曹操与刘备之间的战争场景。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分别代表了政治上的权谋和仁义。
曹操擅长运筹帷幄,计谋多样,他的战争场景多将军帐中的局势、谋略设计和士兵行军列阵等细节描写得栩栩如生。
例如,在夺取荆州的战役中,曹操亲自上阵指挥,他布下各种奇谋计策,运用火攻、偷袭等手段,使得整个战争场面紧张刺激,而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读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曹操的谋略和对战争的掌控力。
这种场景描写使得战争情节更加紧凑,更加吸引读者的眼球。
而刘备则代表了仁义和英雄气概。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领导的蜀国所展现的战争场景往往注重对英雄形象和团结精神的表现。
以赤壁之战为例,刘备与孙权联合对抗曹操的大军。
在这场战役中,刘备和诸葛亮运筹帷幄,巧妙地利用火攻击败了曹操。
整个战役场景描写中,对刘备的仁义和团结精神的赞美渗透其中,使得整个战争场面显得威武而壮观,给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除了曹操和刘备的战争描写,关羽的战斗场景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大亮点。
关羽被誉为“武圣”,他的战斗场景往往描述得非常英勇和霸气。
在与曹操的战斗中,关羽表现出了自己的勇猛和过人的战斗技巧。
无论是与曹操的正面交锋,还是与许褚等曹军将领的战斗,关羽的剑法和刀法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对关羽战斗的描述,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到关羽的威武和神勇,使得整个战争场景更加震撼人心。
再来看吕布的战斗场景,他是一个勇猛无比的战士,所展现的战斗场景总是让人血脉喷张。
无论是与关羽的战斗,还是与张飞的交锋,吕布总是能够在战场上展现出令人惊叹的个人能力。
他的英勇与强大的气势磅礴被描写得淋漓尽致。
吕布的战斗场景中往往有激烈的对话和高潮迭起的剧情,使得整个战斗更加紧凑和刺激,给人带来无尽的惊喜和震撼。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经典之作,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以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历史人物为主线,以英雄人物间的斗智斗勇、权谋之争为主要情节,描写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战争环境。
以下是《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1.看似英勇无敌的英雄形象:小说中塑造了许多英勇无畏、勇猛善战的英雄形象,如关羽、张飞等。
他们在战场上几乎无敌,马术、武艺、兵器使用等方面都非常出众。
通过精彩的战斗描写,体现了英雄人物的英勇与过人之处,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在《三国演义》中,战争是残酷和无情的。
小说中的战争常常伴随着杀戮、血腥和死亡,无数士兵和将领在战场上残忍地丧生。
例如,小说中描述了战争中的百姓遭受军队的掠夺和屠杀,以及士兵们在战斗中的残忍行为。
这些描写凸显了战争对社会的危害和个人的悲剧,使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
5.忠诚与背叛:《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中,忠诚与背叛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许多人物在战争中表现出忠诚和背叛的行为,例如,关羽对刘备的忠诚和宋宪背叛刘备等。
这些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对人们忠诚与背叛观念的冲击。
6.敌我矛盾的对立与较量:《三国演义》中呈现了多个势力之间的敌我矛盾,如刘备与曹操、曹操与孙权等。
小说通过细致的对比描写,展示了各个势力的优劣与强弱,使读者对敌我双方的对立与较量有更加具体的了解。
7.宏大的战场与气势恢宏的场面:《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场面非常壮观,所展现的战争规模非常宏大。
战场上刀光剑影、箭雨纷飞,各种兵器、战马、军旗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壮丽的战争画面。
这些场景描写给人一种气势恢宏的感觉,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战争的力量和威严。
总之,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小说中通过英勇的英雄形象、智勇双全的战争策略、残酷无情的战争场面等多方面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了那个混乱时代的战争环境,使读者陷入其中,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战争激烈与紧张。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一、战争场景的描写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景描写生动丰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刘备和孙权联军与曹操大军展开激烈的对抗。
小说中描写了江水波涛汹涌,火光冲天,战船相撞,箭矢纷飞,形成了一幅壮观的战争画面。
另外,在定军山之战中,张飞在陷阵营中大喊“谁敢过我此阵!”,形成了一种紧张激烈的氛围。
这些战争场景的描写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也让人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紧张。
二、战略策略的运用在三国演义中,各个势力的领导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战略策略。
刘备善于联合他人,形成强大的联军,以抵抗曹操的进攻。
孙权则利用水军的优势,巧妙地运用火攻,对曹操大军进行重创。
曹操则以兵力雄厚、兵器精良著称,善于运用计谋迅速攻城。
这些战略策略的运用不仅展现了各个领导者的智慧和胆识,也为整个战争剧情的发展带来了悬念和变数。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不仅展示了各个势力的战斗力量,也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形象。
例如,关羽在长坂坡一战中单枪匹马击退曹军数万大军,展现出了他的勇猛无畏;赵云在长坂坡救出刘备时,以身体为盾,展现出了他的忠诚和勇敢;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运用火攻,展现出了他的智谋和决断力。
这些英雄形象的塑造不仅让人们对他们产生敬佩之情,也为整个战争故事增添了色彩。
四、战争的意义与影响三国演义中的战争不仅仅是一场纷争,更是一场国家之间的斗争和人性的考验。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损失,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发展。
在这场战争中,有人得到了荣耀和权力,有人失去了亲人和家园,有人受伤又奋起,有人被背叛又崛起。
战争的意义和影响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使人们对战争的深层次思考。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以其生动丰富的场景描写、战略策略的运用以及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战争画卷。
通过对战争的描写,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紧张,也可以思考战争的意义和影响。
三国演义作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战争描写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1、战争的多样化
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
2、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
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
3、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
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
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
4、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
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
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试论《三国演义》战争的特点及其成就

试论《三国演义》战争的特点及其成就《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丰富、深刻、生动。
丰富,是指它写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互不雷同;深刻,是指它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下面我们结合一些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据统计,《三国演义》全书写了大大小小四十多次战争,但每次战争不论是大的战役还是规模较小的战斗,作者写来都是各具面貌。
最突出的是三大战役的描写,三大战役是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此三役直接影响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进程,在全书的艺术构思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赤壁之战是孙刘联盟打败挥师南下的曹操,结果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彝陵之战是刘备伐吴而大败,导致蜀汉政权从此走向了衰亡。
这三次战役有其相似之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攻;结果以弱胜强。
《三国演义》写战争写得很深刻,主要表现在它并不仅停留在两军对垒、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政治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
《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完全是一种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等)的较量,而是更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武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
尤其是对于像官渡、赤壁和彝陵之战这样规模宏大的战役,作者总是将各战役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布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等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
因此,不必等到最后的结果,读者就能从小说对战争进程的描写中,判断出胜负。
先看官渡之战。
当时的江东集团,孙策初亡,大权交给了孙权,孙权吸纳鲁肃等谋士的意见,采取顺从曹操的策略,以图发展;而曹操原听从了张紘的建议,奏封孙权为将军兼领会稽太守。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战争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众多英雄人物在战火中展现出了自己的勇猛、聪慧和忠诚。
例如,关羽单刀赴会,一刀三斩华雄;张飞勇猛无畏,单枪匹马击退魏军等都是战争描写中的经典形象。
这些英雄形象不仅展示了他们的个人英勇,也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成为读者崇拜和敬仰的对象。
四、战争描写充满情感。
三国时期的战争是悲壮的,是英雄气概的体现。
小说中战争的描写往往伴随着许多悲壮的情节,比如赤壁之战中刘备与张飞告别的场景,吕布被杀的惨烈描写,甚至刘备临终前对刘禅的嘱托等。
这些情节中流露出的悲壮和情感,使读者更加投入到战争的叙事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不幸。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以其壮丽的气势、丰富的策略性、突出的人物形象、充满情感和准确的历史背景成为小说的精彩之处。
读者通过对这些战争描写的阅读,不仅能在文学艺术上得到享受,更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复杂,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斗志。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摘要:《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其中的战争是很激烈,很热闹的,但里边也很有一些讲究和门道,值得我们去思索和体会。
本文结合专门描写战争的古书《孙子兵法》和《左传》,分别从战争描写的结构、视角、语言特点、叙事节奏、情节描写、描写手法等六个方面对《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艺术《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其中的战争是很激烈,很热闹的,但里边也很有一些讲究和门道,值得我们去思索和体会。
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文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国的战争描写既符合冷兵器时代大小规模战争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以主帅的“谋略”得失为成败关键的原则,为军事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具有科学价值的材料,又不失优美的文采,刻划了一个系列化的历史人物的艺术长廊。
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决、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
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那么,它在战争描写方面的主要艺术特点都有哪些呢?一、战争描写符合古代战争规律小说战争描写体现了以“人谋”为成败关键的原则。
作者在第三十八回借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口向刘备点明“三分天下”的大计时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
①”人谋即战略战术的正确安排。
在小说数量众多的大大小小战争描写中,最终获胜的一方,必是主将运用了正确的战略与战术,战前戒骄戒躁,审时度势,谨慎用兵的结果。
高明的主帅甚至能预料敌人的动机,两兵虽未相交,却已胜券在握。
反此道而行的一方则必败无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色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丰富、深刻、生动。
丰富,是指它写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每次战争,各有特点,互不雷同;深刻,是指它通过真实的艺术描写,反映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全书最突出的是关于三大战役的描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这三次大的战役,都影响到三国时期的整个历史进程,同时又在全书的艺术构思和艺术结构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作者是很用心地写出来的,所以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这三次大的战役,有其相似之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攻,结果都是强弱转化,弱者战胜了强者。
但作者写来却毫不雷同,而是各具特色,显得丰富多彩。
这是因为作者具体地写出了三次战役交战双方不同的特点,所处的不同的环境条件,所面临的不同矛盾,以及不同的强和弱的转化过程。
《三国演义》写战争写得很深刻,主要表现在它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圆、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复杂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
《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完全是一种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等)的较量,而是更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武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
特别是斗智,也就是谋略的运用,在战争胜负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对于规模宏大的战役,作者总是将各次战争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布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等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
因此,不必等到作者写出最后的结果,读者就能从小说对战争进程的真实描写中,判断出谁胜谁负,而且了解到为什么胜和为什么负的原因。
三大战役中,赤壁之战是最复杂、最丰富,也是描写得最为精彩的。
这实际上写的是在一场重大的军事斗争之前的一场外交斗争。
作者以精彩的笔墨,生动地写出这场尖锐复杂、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表现了《三国演义》的作者在描写战争时眼界很开阔,不是只看到具体的战役本身,而是对战争的进程和全局有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
说明《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的深刻性,其中所揭示的内容,与以科学总结战争客观规律著名的《孙子兵法》是完全相符的。
如: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以已之长,攻敌之短;骄兵必败等等。
这些,即使在今天进行战争也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对我们处理其他事务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有时从大处着墨,如大将军勒马横刀,收“铁骑突出刀枪鸣”之效;有时从小处下笔,收“低眉信手续续弹”之功。
两种手法往往互相补充。
例如(《三国演义》第46回),“用奇谍孔明借箭”一回,就写得忙中有闲,动中有静。
孔明与鲁肃坐在扎满草人的船中,向曹军水寨开去。
鲁肃惊问:“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却谈笑自若。
作者又别具匠心,引了前人一篇《大雾垂江赋》,给异常紧张的气氛增添了无尽的诗情画意。
一面是“只顾酌酒取乐”,一面是鼓声震天,箭如雨发。
结果是诸葛亮空赚了曹军十万余支箭。
既损了曹军军备,又破了周瑜加害之心。
纵观整个事件过程,忽而低沉、忽而昂扬;忽而紧迫、忽而松散。
戏剧性的情节给人以高度的美感。
总之,《三国演义》对于战争的描写,富于变化。
全书共写了大小四十余次战争,这些战争写得千变万化,各俱特色,作者善于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写得有声有色。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战争,既有旷日持久的对垒,也有短兵相接的速决战,既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大战,也有千百人出场的小打,这些战争,有的以强制弱,有的以弱胜强,有的先胜后败,有的转败为胜,有的刀枪相向,有的出奇制胜。
整个战争描写风云变幻,曲折跌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