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

爱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 明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 持节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

====================================================

自强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

诚信

52.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54.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55.轻诺必寡信。――《老子》第63章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59.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60.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断

61.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

知耻

62.记己有耻。――《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

66.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

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

====================================================

改过

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72.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

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7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7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7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7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易论第九》

79.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8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8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82.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读书录》卷十

83.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8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

厚仁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87.仁者寿。――《论语·雍也》

88.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90.宽则得众。――《论语·阳货》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9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9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96.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97.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

贵和

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10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10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10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10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10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10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107.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108.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10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庄子·山木》

敦亲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114.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115.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116.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1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11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120.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12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122.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

重义

12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12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125.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126.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127.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12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12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1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131.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13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133.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134.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 尚勇

135.视死如归。――《管子·小匡》

136.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

137.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13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140.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141.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列传》

143.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144.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

==================================================== 好学

1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1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4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15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15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15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15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54.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1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5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1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61.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162.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

16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16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6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16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167.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16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

审势

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33章

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17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

1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64章

17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

174.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17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后句)

17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7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17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17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18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18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182.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8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18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5.前车覆,后车诫。――《汉书·贾谊传》

18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187.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188.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18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190.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19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

求新

192.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193.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才是大德。

19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19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196.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宋史·王安石列传》

197.德贵日新。――康有为《论语注》卷九

198.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9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00.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201.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20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鹊楼》

20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__________________

--------------------------------------------------

表扬了不补充,批评了不解释.

---------------------------------------------------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练习题三

6、7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练习题3 一、填空题 1、先秦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两汉-是我国史学的确立时期。 -----隋唐-是我国古代史学的繁荣时期。-明清-是我国史学的嬗变时期。 2、尚书和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便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 3、《史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所著的-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5、唐人杜佑所著-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通史著作。 6、五代宋元时期民族史得到了大发展,这一时期写成的民族史著作有—辽史、金史、契丹国志、大金国志、蒙古秘史 7、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开我国学术专史之先河。 8、----资治通鉴代表了先秦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水平。 9、先秦散文早期多采用-----语录体,以---《论语》《墨子》为代表。 10、《史记》的宗旨是--客观求是,后世依据。 11、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转折点。 12、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被称为-诗魔-- 13、宋初的“北宋四大家”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14、中国小说经历了-先唐笔记小说、唐代传奇小说、和宋代话本小说三个阶段以后,到明代,在艺术上已日趋成熟。 15、--神韵----与-意境-----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心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B)。 A.《春秋》B.〈史记〉C.〈左传〉D.〈汉书〉 2、〈汉书〉是我国第一本( B )史书。 A.纪传体B.断代史C.通史D.官修 3、( A )是记述学术源流的史书体裁,接近于今天的学术思想史。 A.学案体B.史评体C.政书D.纪传体 4、( A )是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最好继承者。 A.苏轼B.王安石C.欧阳修D.梅尧臣 5、( D )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A.李白B.曹操C.白居易D.屈原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摘抄)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纪宝成 (摘自纪宝成校长4月2日在南京财经大学的演讲) 文化的特点是说高深就非常高深。说具体,传统节日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然而,新文化运动、西方学科制度的引进等,却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应有的鄙视。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倡导国学教育,目的就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无知和破坏 当青年学生托福成绩达到令人惊异程度之时,却连中国的语言也难以理解,更不用说古文,很多学生连简单的古文也看不懂,一些博士论文在语言运用上十分不熟练,标点符号不会点,错别字连篇。不少人谈到外国的事情时了解很多,但在谈到屈原、司马迁时知道的就很少,再了解司马迁和屈原讲过什么、写过什么时知道的人就更少。 文化大革命后,在政治上、思想上都进行了拨乱反正,但是在传统文化上却始终都没有矫正到位。这种现象需要各方人士深刻反省。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受到列强的欺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战败后割地赔款,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此时中国人民开始向西方学习,即“西学东渐”,开始了学习欧美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民从蒙昧中走了出来,科学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开始生根发芽。然而新文化运动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采取了非常激烈的全盘否定态度,而且以后一代一代人把中国的落后都归咎于传统文化的落后。以至于年轻一代对自己的文化丝毫没有自豪感。这种状况令我们感到惊讶,外国人更为惊讶。 1913年,英国人庄士敦说:“当我们欧洲人开始惊异地发现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中国的道德伦理、中国的艺术和文学都有崇高价值的时候,中国人自己却开始学着把他们文化中这些伟大的产物加以不耐烦的鄙视,这是一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现象。”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华文化全盘否定的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领导之一的陈寅恪先生早就预言: 激情方式,将对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埋下深层的隐患”。不幸而言中,它的确埋下了深层的隐患。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新 作者:****** 学号:************** 摘要:我国是个具有5 000 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还要大胆的创新,,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不仅如此,还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的关系,这些对当前的中国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新继承 引言:中国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国度,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外来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使我们担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做出改变。 正文: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很显然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一、科学的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 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说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既然是继承传统,就要将传统的东西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将最原始的一面传承下去。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想法虽然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却并不能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意义,这也就使得它不能再发挥更多的价值。如果一种文化已经无法将它的价值发挥出来,,它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因此,因此那种认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将其一切传统都原封不动的保留,甚而采用与外界隔绝的方式,人为地阻绝其文化的变迁的思想是不妥当的.在这种情况下批判的继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继承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其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而非说教。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抓住传统文化的精髓,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齐家则是指小环境的“和”,也是自己与身边环境的“和”,有内心的平衡来影响并带动小环境的平衡。治国则更大一层次,而最终的平天下则是最高的平衡境界:由内及外、循序渐进的来逐步完成自身的平衡直至自身与外界的平衡。许多国学大家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不敢苟同,诸如自强不息、忠孝传家等等精神在我看来是中国人追求“和”的体现。所以我认为“和”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精神与精粹。围绕“和”这一核心才衍生出许许多多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德,然后被放射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流传至今。这个“和”字所体现出的思想包括了“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国际化和现代意识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经典收藏) 《百善篇》 天地重善善当先,一个善字天下安。 善字传家善是宝,善家处世善路宽。 积善之家有余庆,作善之人种福田。 自古行善有善报,皇天报善无私偏。 莫说行善无报应,善来行到地头边。 莫说不善无报应,不善自有天眼观。 为民不善民遭戮,做官不善官被参。 上世不善今生报,今世不善来生还。 近报不善本身显,远报不善子孙间。 为人且莫为不善,天罚不善天律严。 董卓不善雷殛墓,林甫不善牛轮还。 曹操不善三世报,秦桧不善报万年。

卿相不善脱不过,何况不善在民间。阳报不善令人怕,不善阴报更可怜。阴报不善着锯解,阴报不善使磨研。阴报不善挂剑树,阴报不善上刀山。阴报不善铜柱烙,阴报不善油锅煎。阴报不善说不尽,阳报报善讲一番。常州彭家祖上善,因善会状中联元。善书传家家声振,世世不改善根源。苏州潘家祖上善,因善及第相多年。至到于今善不改,善行不替效祖先。常熟翁家祖上善,因善祖孙中状元。原来积德善功大,因善昆季列朝班。阳间善报人争羡,善人归阴更喜欢。金桥银桥善人走,金童玉女持善旙。土地城隍接善驾,诸仙诸度善缘。

天堂原为善人设,善人七祖能升天。你看行善好不好,何不善学彭翁潘。行善不论男和女,男女俱当善为先。男儿行善天心悦,妇女行善王母欢。富贵贫贱皆当善,各行各善各动天。贫出善心贫不久,富持善念富永年。贱者行善贱能贵,贵者行善贵长绵。一人行善体盎碎,一家行善室芝兰。一乡行善仁名里,一国行善凤鸣山。十日一雨称善雨,五日一风善风扇。景星乡云皆善致,五谷丰登善有年。善事培植善根固,善类钟聚善门前。种善出善善生善,善人子孙多才贤。功名皆随善果有,寿限皆因善增添。男孙皆因善昌盛,身体皆因善平安。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人治思想.,孔子主张建立一个“人道社会”。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

新时代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新时代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要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范围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cultureof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其内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其他诸子百家思想;传统文学、中国戏剧、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中国建筑、中医、茶艺、汉服、琴棋书画、十二生肖等等。 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所有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加以弘 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指经过几千年的考验都得以继承的精神财富,需要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精髓的认同、肯定和坚守。当人们处于一种不同文化接触、碰撞、对抗的环境中时,自然需要一种文化认同以保持自身统一的理性应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大致可以从科学技艺层面和伦理价值层面两方而来加以概述。从科学技艺层面看,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插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园林建筑文化、工艺美术文化、戏剧舞蹈相声等娱乐文化、武术健身养生等体育文化、天文历法、发明创造及中医理论等。从伦理价值层而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可以概括为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谋略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人道主义、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等。显然,第二个层而的精髓是最能使我们自信和自豪的。它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进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己渗透到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规范社会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 要辩证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浅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魏潇 (山东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2014秋汉语言文学专科·曹县电大分校) 【摘要】:活动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人们,郝会同时面对两个跺题,一是如何对待历史文化,一是如何审视现实文化,而后才能面向未来,从莱种意义上来说,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课题。在人类历支发展的某一阶段,总是受到来自自身过去的与来自外界周边的两种文化的影响。而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作为一个民族的象往,不鲩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声灭迹。在进入电脑时代中,它应不断补充。、改革、创新,在新时代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和态度;批判扬弃;继承学习;包容发展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了数百万年,最开始是为了生息和繁衍,而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辛勤耕耘编织各自的理想,终于,人们一步步地从以木为巢、以地为穴的困境里走出,住进了高耸的楼房;一点点地从用结绳来记叙事请,发展到了发明了一秒钟能够计算数10 亿次的电脑。在文明方面,人们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方式,踏进了现代文明的殿堂。这些人类的变化,让我们不由得思考:我们走过了怎样的一条创造之路?这些创造能够说明什么?这些问题吸引着几千年来的思想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他们经过数世纪的探究和钻研,慢慢地开发了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文化学。 “文化”这个词语经常被刊载于报刊杂志。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新石器文化、埃及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海派文化等等。随着文化这门学科日复一日的发展,“文化”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含义不断的得到了充实和更新,因此当代中国人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关注着文化的发展介绍和钻研探究,使文化能够服务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那么,让人们衷情的“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文化”的英文是culture,这个单词源自于拉丁语。它的本意为耕耘、劳作,由此可见,从其最初的意思上来看,就包括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开拓的意图。而在《现代汉语词典》,“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件的符号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地根,是民族地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地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地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地人类文化地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地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地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地结晶,她有强大地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地作用,表现出来地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地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地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地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地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地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地向往,中国历史地画卷把我们民族地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地工艺品,如诗如画地山水园林,叹为观止地民间艺术,让人折服地诗词曲赋,可歌可泣地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著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地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地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八大菜系全部品尝过吗?哪些小吃是最心仪?风水知识了解多少?名胜古迹又去过几多?历代被封为圣人地有哪些人?名才女子地传奇故事听过多少?哪些历史典故让你毕生难忘?书法美术懂不懂得欣赏?天上星星地母亲是谁?第一首广告诗是怎么样地?你有没有看过花旗锁,吃过嫁女饼,坐过明式家具?五福临门是指哪五福?三十六计每一计都清楚吗?看古装戏懂得每个朝代服饰区分吗?常常听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博大?怎样精深?以下就为大家一一揭开.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总目录) 第一篇、工艺品 第二篇、风俗礼仪和伦理美德 第三篇、历史人物 第四篇、民间表演 第五篇、饮食和服饰文化 第六篇、休闲健身武术中医和各行业 第七篇、美术书法和建筑艺术 第八篇、天文历法周易风水 第九篇、宗教哲学百家学说神话民间传说 第十篇、少数民族风俗和各地名胜古迹 首先奉上地是:第一篇、工艺品 陶瓷、唐三彩、珐琅(景泰蓝)、琉璃、玻璃、绢人、中国结、剪纸、铜器、玉器、金器、银器、珠宝饰物、宝石盆景、花丝、骨雕、牙雕、蛋雕、贝雕、犀角雕、泥彩塑、面塑、吹糖人、木雕、漆器、核雕、竹雕、藤编、草编、柳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一 第一章、第二章 一、填空 1、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2、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的总和。 3、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等。 4、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是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 5、仁的概念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礼的内在基础。 6、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7、庄周梦蝶体现了道家思想精神。 8、汉代官方哲学的最大代表是汉代哲学家董仲舒。 9、玄学家们把《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 10、宋明理学的创始人是。 二、选择题 1、商代文字记录材料主要是保存在甲骨、铜器、及其他器物的刻辞里,其中以 A 上的刻辞为最多。 A、甲骨 B、铜器 C、其他器物 D、纸张 2、被后人奉为“亚圣”的是 B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3、《孙子兵法》是 B 学派的经典著作。 A、法家学派 B、兵家学派 C、名家学派 D、阴阳五行家学派 4、理学的集大成者是C 。 A、周敦颐 B、张载 C、朱熹 D、程颢 5、“疱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只有顺应自然来接人待物,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之辩”中 B 的思想。 A、天人交相胜的观点 B、天道自然的思想 C、天人相分的观点 D、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 6、先秦时代讲动变最深刻、最丰富的著作是 C 。 A、《论语》 B、《庄子》 C、《易传》 D、《孟子》 7、“白马非马”体现了传统哲学的 C 之辩。 A、天人之辩 B、动静之辩 C、名实之辩] D、形神之辩 8、孔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体现了传统哲学的 A 之辩。 A、知行之辩 B、形神之辩 C、动静之辩 D、天人之辩 9、范缜以刀刃比喻形体,以刀刃的锋利比喻精神说明锋利乃为刀刃所派生。这体现了传统哲学的 C 。 A、名实之辩 B、知行之辩 C、形神之辩 D、动静之辩 10、 A 说:“朝闻道,夕死可以”。 A、孔子 B、老子 C、荀子 D、孙膑 三、名词解释 1、文化 1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其中包括物态的、制度的、行为的和心态的等不同层次。 2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等。本书讲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文化。 2、明清实学明末至清初,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来一股与之对立的新的社会进步思潮。它的基本特征是“崇 实黜虚”,鄙弃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束书游谈的空疏学风。它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实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明清之际的经世之学、清朝中叶的乾嘉之学和晚清的公羊之学。 3、名实之辩作为认识论与逻辑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先秦以来有名实之辩。名指名称或概念,“实” 指实在,即名称或概念所称谓的客观事物。名和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在名实关系上,孔子主张“正名”。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公孙龙在《白马论》中“白马非马”命题,正是根据名实之辩,阐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区分了外延和内涵的不同,揭示了一般概念与个别概念的区别。 四、简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1 、以人为本。或者叫人本主义、人文主义。这是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 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人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当然,这种人本主义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中国的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而西方的人本主义则以个人为本位,以法制为中心。中国文化重人,但不是尊重个人价值,而是将个人溶入群体,强调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义务,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义。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重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 2 、强大的延续力。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 种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中国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的。延 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知道,四大文明中,古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和古印度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衰落了,消亡了,有的中断过,惟独中国文化绵延数千年之久从未中断过,而且不断吸收各民族的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生命活力。3 、以和为贵。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谐”的思想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把自然界看成是一种敌对的力量,而把它看成与人类相辅相成,即所谓“天人合一”。和谐的思想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平等友爱,团结互助。和谐思想体现在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上,就是主张天下一家,热爱和平,反对侵略。4 、重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把血缘亲情、家庭伦理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了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道德、文艺于一体的宗法礼教,而道德在其中居支配地位,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中心的倾向。这种道德中心的传统,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使中华民族成为有强烈道德意识的民族。5 、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访寒山寺住持秋爽法师 倡导人们互忍互让、和睦相处的和合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在基因,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和合文化能指导中华民族吸纳文化的积极因素,融合创新出更加优秀的中华文明。 “姑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天宝年间,诗人继途经,夜泊枫桥,心怀感慨,挥就此诗,之后的千余年间,诗韵钟声绵延千载,寒山寺也因诗闻名中外。现任住持秋爽法师修学勤勉、道心坚定,继承佛教优良传统,紧跟国家发展形势,不断开拓创新,加强寒山寺法务与佛教文化建设,弘扬佛法、培养人才、热心慈善,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服务大众、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近日,记者在这座千年古刹中见到了秋爽法师。 诗韵寒山和合祖庭 《中国社会科学报》:秋爽法师您好,寒山寺有1500多年历史、声名远播,也是最知名的景点之一,千百年来,寒山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秋爽法师:寒山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建立。1500多年来,她历经战火、屡次重建、不断新生,为佛教文化增添了些许神奇的色彩。现存寒山寺的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天下闻名,碑廊列着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历代名人的诗碑,其中当推晚清俞樾书继诗碑最为著名。 自改革开放以来,寒山寺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1980年被批准为首批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成为吸引国外游客的旅游热点和香客朝拜的圣地。1996年建成普明宝塔;2008年建成天下第一佛钟、中华第一诗碑,更增添了佛教道场的庄严;2010年又建成了寒山子诗碑廊,并重建了“妙利宗风”石碑坊和崭新的和合大道等,寒山寺面貌焕然一新。从1979年到2014年,寒山寺连续举办了36届除夕听钟声迎新年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外游客,架起了中外友谊的桥梁。 作为承担重要文化传承使命的文化机构,寒山寺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成立了寒山书院、文化研究院、禅意书画院、佛教图书馆、慈善中心、弘法部、青年佛学社、寒山寺佛学网、和合安养院、和合文化基金会等,培养僧才,弘法利生,济贫帮困,发展文化。2010年,寒山寺在科技学院设立“寒山教育奖”,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和优秀青年教师;2011年,寒山艺术会社移址寒山寺,与寒山寺禅意书画院合署办公;2012年又发行了《和合祖庭》报,这些都对寒山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现在,寒山寺已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重要文化符号。您也特别注重寒山寺的文化建设和弘扬,注重“文化建寺、文化兴寺”,推动建立了一系列文化研究和传播机构。在您看来,寒山寺传承了怎样的文化?

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特质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的认识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会展分院 酒店111 张琦 2011年12月7日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繁衍中逐步形成的,它进而影响整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作为其内在特征的基本精神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对于整个民族的成长壮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特质有贵和尚中、崇尚自然、人文主义、重人伦道德四方面。“和”的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这四种特质都是和谐精神的体现。从中体现出我国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并且一直用宽容的胸襟去对待别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和谐 经历了几千年的融会贯通,才形成了海纳百川般中国文化的博大境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永生不灭的灵魂,使这个民族充满了灵气、生机与活力。而这传承不绝的中国文化世世代代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升华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历经劫难而弥坚,牢牢地凝固在一个大家庭中。文化是民族的脉愫,异彩纷呈、博采众长的中国文化,伴随着波澜起伏的中国历史长河,不断吸纳营养,创新再生,永葆青春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就在历史长河中世世代代创造、传递下来,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像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内蕴深厚的语言文字,深刻完备的伦理道德,浩繁精到的典章制度,独具特色的科技工艺,睿智深奥的哲学宗教,它集中了中华民族伟大和智慧,它由中华各民族文化通过各种方式,互相渗透、互相融会,

最终整合而成,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保护和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浩瀚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厚重坚实的华夏文明,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表现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追求崇高人格的重德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正是这些精神,民族发展才具有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文化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 所谓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视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即指导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其既可以表现在特定社会群体的思想意识、心理态度、生活习惯、精神信仰等抽象领域,又可以表现在建筑风格、文学艺术、器物工具等具象领域。就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言,则是指导和推动整个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外在表征和精神内核。 简而言之,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则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可能至今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学,是迷信。但显然不是这样的。以其第一卦乾卦来说,这一卦属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见大人啊,无咎啊,吉啊等等讲的就是卜筮,你会遇到什么,你要怎样面对,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

是它更多的讲的是安身立命出世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就会被人拿来当座右铭或者拿来教训晚辈,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都讲的是象,系词里面说,圣人是: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变,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有很多关于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处世之道。 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之前有一些国学朗诵活动的普及就是很好啊,虽然说美国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么多么好,但我依旧认为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抓起的重点是要从小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人有好有坏,为什么我们会有好坏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们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准绳的,如果什么时候这个准绳没有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什么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大家,一是环境所致,二,还是环境所致,现在应该抓紧的还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体,社会太浮躁,但,大乱之世必有伟人出,也许是现在还不够乱,也许,伟人还在成长。 对于某位菇凉提的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实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我想说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必然是以人为载体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东西也只是个东西,没有了创始者赋予它灵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续?不才认为这就应该

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 在日趋成熟的消费化社会生活中,广告成为一种消费文化的载体,它既承担着促进销售的功能,又承担着指导消费的作用,设计师通过这一载体传达给公众设计思想与广告功效。当前,我国广告设计越来越“国际化”,这种趋势使得广告符号化泛滥以及“本土化”审美语言的缺席。整体的抛弃一个伟大的文明传统并不可取,也不能说明“国际化”这一特色。中国广告设计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并走出自己的方向,必须植根于本土文化,对其继承和创新,使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设计中得到“民族个性”与“时代个性”相结合,才能够真正走向“国际化”。 关键词: 传统文化、广告设计、本土化 导言: 由于文化的日渐趋同,所形成的语言单一现象越见广泛,如何融会吸收地域性、民族性和传统文化,建立起多元文化的统一并存格局,成为当今广告设计面临的重要课题。正如西方近代文明的发展源于对希腊罗马政治文明传统的“复兴”;孔子的伟大思想也是对“周礼”反思的结果,方才能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现代广告设计若想走出自身的发展之路,体现中国本土广告的自身优势,必然要将中国千年的文化传统和审美风格融入现代的广告设计之中。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探索中国当代广告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中国当代广告设计发展之路。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萦绕了中国人几个世纪的问题,这其中所涉及的问题包罗万象,既有哲学、文学,又有艺术、宗教等,而组成传统文化的各个分支又相互渗透,互为基础。纵观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先秦百家的“天人合一”还是宋明时期的“万物一体”,其本质就是集中强调整体的和谐与统一。例如:儒家哲学尊奉天命,在传统的艺术形式上则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尚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则往往有这两方面的集中体现,并在此基础上追求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内在美,原始美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一种艺术的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审美角度和作品总是那样恰如其分的与贯穿其中的艺术精神浑然天成,不可分割。 人类即便是在最伟大的时候,与自然界相比,也是弱小与无助的。自然界通过万物与人类接触,而人类以万物来表达自己。这种表达,就叫艺术。1 诚然,人类的艺术历史漫长而曲折,对艺术的阐述也因时代背景和文化程度的不同而迥异。但从总体上说,人类的艺术历史正是起源于这种对自然界万物的表达,这一点上不分地域,中国或西方皆有如此特点。正如马克思劳动起源论学说以及苏联美学家卡冈《艺术形态学》中所指出的那样,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对比、总结使经验思维逐渐上升为理性思维,并且在生产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孝道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孝文化母国,孝道是我国人伦道德的基石,乃中国文化的瑰宝。 我国早有孝的传统。早在两千年前,人们就意识到孝道的重要性,在早期儒家看来,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在的状态下,内孝与外孝最好能够保持一致。早在商周之时,在家孝父母与在外忠君主之间已经建立起了联系,并在选拔官吏时考查个人的尽孝情况,于是就有了“举孝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人才选拔观念。在经历了千百年的洗礼之后,孝道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中华美德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现代社会对孝道的要求已不只限于家庭之中,企业乃至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倡导孝悌,要求以孝处世。可以说,孝道,乃现代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孝,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蕴含着无坚不摧的能量,以孝励志,精忠报国,从而建功立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创出一番天地。如果子女对父母的孝能够升华到某种境界,同样能够汲取蕴含于孝的巨大能量,足以行天下、成大业、无往而不胜,甚至能够创造出奇迹。 中国文化之孝道与一般意义上的孝有非常大的区别,并不是单纯的以孝待父母,待别人。中国文化之孝道,是一种健全文化系统,是一个

完整的道德体系,是一种独到管理体制,它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千年的文明进化,丰富的民族元素,完整的发展过程,严密的学术体系,浓厚的社会氛围。孝有着丰富的内涵。礼敬长辈,可谓之孝;精修己身,可谓之孝;承志齐家,可谓之孝;或兴盛其国,或扬名四海,或流芳百世,或光耀门楣,亦可谓之孝······家庭行孝,尊老爱幼,其情融融;单位倡孝,忠诚企业,尽忠尽智;社会有孝,相互尊重,安定和谐。可以说,在我国孝文化的传承发扬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家庭、民族乃至国家的凝聚力,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正处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现代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传统孝道文化中倡导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对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溯宗归祖和凝聚性的作用。我们每个人应把孝作为立身之本,正确把握孝的本来意义,关爱家庭、尊老爱幼;把握孝的引申意义,忠诚企业、建企护企;把握孝的推广意义,奉献社会、爱国为民,将“小孝”上升为“大孝”,“小爱”上升到“大爱”。所谓“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能将孝道做于此也就等于拥有成功的人生。中国文化之孝道,以孝修身,以孝齐家,以孝立业,以孝治国,以孝安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