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试题2.doc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练习-word文档资料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练习-word文档资料

1、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②与汉族通婚③迁都洛阳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3、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A.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B. 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 冯太后的影响D. 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4、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5、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针对的是当时()A. 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 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 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 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6、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

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①均田制②迁都洛阳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7、史书记载,北魏统治初期“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

孝文帝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改革措施有()①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之禄②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③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④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土为万物之元,宜改姓元氏。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③8、对北魏孝文帝“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诏令的解释,下面不正确的是()A. 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B. 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C. 提倡鲜卑人说汉话D. 在朝廷上不说汉话者免官9、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

人民版选修一 专题三第1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检测(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

人民版选修一  专题三第1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检测(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检测一、选择题1、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在统一之初,北魏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是由于( )①鲜卑族贵族对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推行歧视政策②鲜卑族贵族采取各种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③北魏藩镇割据不断发展,黄河流域战火连绵④南方政权不断北伐,威胁着北魏的统治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初,鲜卑贵族采取各种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对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推行歧视政策,致使民族矛盾激化。

③④不符合史实,故选A项。

答案:A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这表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

故选B。

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

C项明显错误;D项是从特点说的。

答案:B3、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解析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由“征调赋敛,靡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

由此可知,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

故选B项。

答案B4、冯太后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B.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摆脱社会危机答案:C5、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人民版选修1 专题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课堂练习 含解析 2.doc

人民版选修1 专题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课堂练习 含解析 2.doc

1.以下因素对北魏的长远发展最为有利的是()A.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B.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C.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D.439年,北魏统治区域的变化解析:选D。

解题关键是理解D项的含义,它实际是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这自然最冇利于北魏的长远发展。

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有()%1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1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1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1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B。

可用排除法。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而,为各民族间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为巩固统治,北魏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

这样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重用崔浩等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还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但是由于各种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和欠缺,使得北魏政权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如宗主督护制的存在加重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2: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对于其他被统治民族也是如此。

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写道:“吾今所遣士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

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拓跋贵族的残暴统治,激起各族人民不断爆发起义。

请回答:(1)结合上述材料,北魏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什么?(2)不改革会造成什么后果?(3)你若生活在那一时代,处在孝文帝的位置,怎样做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023秋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2023秋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分)(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分)【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解析】第(1)题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东方……改革非易”“商鞅……携带东方……新空气”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西方……新制度……创建……最有功”作答。

精品选修1教学案:专题3 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答案

精品选修1教学案:专题3 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答案

1.(1)北魏建立: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历史上称北魏。

(2)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历时一百余年的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

(3)孝文帝执政:拓跋宏5岁即位,其祖母冯氏文明太后执政。

490年,孝文帝亲政。

2.社会问题严重(1)北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政治黑暗,各族人民不断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2)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民族矛盾激化。

1.背景(1)拓跋部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渐改变了原来的游牧生活。

(2)北魏统治者曾多次大规模迁徙各族人民到京师附近分土定居。

2.雏形计口授田,“劝课农桑”,从事农业生产,这实际上就是均田制的雏形。

3.主要内容(1)年龄: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

(2)露田:无主荒地,年老身死还给北魏政权。

(3)桑田:可以买卖,农民终身不必交还。

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4.评价(1)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

(2)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保障,限制了土地兼并。

(3)保证了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深化认知]均田制是孝文帝改革推进封建化的核心内容,对当时抑制土地兼并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它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到唐朝中期以后,随着政府无田可授,均田制最终被废除。

1.原因(1)北魏统一北方后,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2)官吏与商贾勾结,中饱私囊,贪污成风。

2.表现(1)修改任期:下令官吏的任期不再固定为六年。

(2)严惩贪官:对贪污帛一匹以上者以及徇私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

(3)实行俸禄制:给百官颁行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影响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了政权。

1.原因(1)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孝文帝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非难和抵制。

(2)平城地区产粮有限,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不足以承载大量人口所需的生活供应。

(3)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又是当时中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专题三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作业 Word版含解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专题三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作业 Word版含解

姓名,年级:时间:(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A.鲜卑族的落后B.统治者的腐朽C.战乱不断D.汉族的反抗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他们靠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风俗,很难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期产生一系列矛盾的根源。

故选A项。

2.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农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

依据所学可知,北魏是依靠武力统一北方,主要靠军事力量维系政权,社会发展阶段落后。

阶级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比较激烈。

这些导致人民起义不断,统治危机四伏,改革迫在眉睫。

分析备选小项,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项.3.据《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

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冯太后聪颖惠达②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略③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冯太后聪明、多智略,做事果断,由此引起“震动内外”的效果,从而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4.下列体现“汉化风气下南北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唐蕃会盟D.清军入关解析:选B。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其内容不包含民族交融,故A项错误;北魏孝文帝改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统治者进行的一场汉化运动,故B项正确;唐蕃会盟是汉藏两族人民的一场政治联盟,体现的是汉藏两族关系的友好,故C项错误;清军入关是满洲军事集团进入中原地区的开端,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故D项错误。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试题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试题

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北魏初步结束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统一黄河流域是在A.386年B.398年C.439年D.471年【答案】C【解析】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439年灭北凉,使北方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于统一,统一黄河流域,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2.(题文)《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

”对此理解分析最确切的是A.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B.北魏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C.孝文帝改革使一度萎缩的商业得以恢复D.南北对峙阻碍了商业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的大意是北魏建立后直到孝文帝太和年间,北魏钱币和货物流通不畅,孝文帝下诏令全国使用货币交易。

孝文帝的这一措施使北魏商业得以恢复。

所以本题选C。

ABD项与材料意思不符。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使用钱币。

3.改革总是在各种力量的对抗下艰难前行。

下面不是孝文帝改革有利的一项是A.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稳定B.实行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C.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D.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过程【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使社会环境较为稳定,有利于改革,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宗主督护制的宗主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这不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孝文帝改革得到了冯太后的积极推第1页/共5页动和支持,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统治者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也有利于改革推进,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要注意两点:一是题干的逆向选择的限定语,要求反向思维进行选择判断;二是理解宗主督护制的含义和特点,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优化训练: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Word版含解析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优化训练: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Word版含解析

知识点一智者的选择——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建立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历史上称北魏。

2.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历时一百余年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3.孝文帝执政拓跋宏5岁即位,其祖母冯氏文明太后执政,490年,孝文帝亲政。

4.社会问题(1)阶级矛盾激化。

①原因:在拓跋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租调徭役极为繁重;北魏官吏的贪污和搜刮进一步加重了各族人民的负担。

②表现:深受兵役之苦的各族人民不断掀起反对北魏暴虐统治的起义,以汉族为主的各族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之多。

(2)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颇为悬殊。

②表现:汉族贵族时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

(3)影响:社会矛盾的激化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

知识点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知识点三改革的历史作用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1.促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的因素有(D)①官吏的贪污搜刮加重了各族人民的负担②沉重的兵役导致人民不满,不断举行起义③东晋的入侵导致北魏有亡国的危险④汉族官僚与鲜卑贵族矛盾激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背景的掌握情况,其中③与史实不符,排除③即可,故D项正确。

2.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D)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心存戒心,矛盾复杂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背景的掌握情况,其中A、B、C三项都属于客观背景,而D 项属于主观条件,故选D项。

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B)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的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的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解析: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能巩固提升一、选择题1.(2012·深圳高二检测)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 )A.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心存戒心,矛盾复杂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2.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 ①②B. 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3.(2012·滁州高二检测)北魏改革之前“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造成当时“民困”的原因主要是 ( )①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②租调徭役繁重③官吏贪污和搜刮民脂民膏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4.(2012·北京模拟)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人二十⋯⋯老免及身没田。

⋯⋯男夫二十,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世,身不。

其民,一夫一,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

”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按人平均分配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授予民D.耕种国家土地的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5.(2012·合肥模)据《魏·目序》,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 ,484 年,孝文帝定“ 增三匹、谷二斛九斗,以官司之禄” 。

定“禄行之后,一匹者死” 。

孝文帝此的主要目的是 ( )A. 范税制度B. 推行化政策C.加集D. 整吏治6.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 迁都洛阳B. 行化措施C.布均田令D.采族治制度7.(2012·宿迁高二)“初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大,因以定群情。

外南伐,其迁也。

旧人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 段材料明的,不包括 ( ) A. 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B.北魏王朝的保守力很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D.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8.(2012·广州高二检测)下表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一项改革措施,这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拓跋丘穆陵步六孤汉姓元穆陆贺赖独孤贺刘A.改鲜卑人为汉人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9.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大地主的女儿为妻 , 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其基本出发点是 ( )A.尽快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B.加快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C.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D.平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10.(2012·扬州高二检测)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 )A. 梭伦改革B. 管仲改革C.商鞅变法D.孝文帝改革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三秦氐、羌。

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正减并州贼;氐、羌死,正减关中贼。

——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材料二又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宋书·谢灵运传》材料三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问题的出现?(3)材料一和材料二、三是什么关系?面对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12.(2012·济南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485 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

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官职)均给天下之田,还以生死为断。

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490 年)王欲(京师平城)之内,颇为少雨,关外诸方,禾稼仍茂。

苟动之以礼,绥之以和,一岁未收,未为大损。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均田制推行的原因,并指出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据材料二指出均田制实施的作用。

能否消灭“富强者并兼山泽”的现象?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材料二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

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材料三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

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

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

(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答案解析1.【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要理解“客观”二字的含义。

相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来讲,孝文帝以外的因素均可视为客观背景。

A、B、C都是对改革客观背景的正确表述,只有 D属于主观条件,故选 D。

2.【解析】选 D。

本题实际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孝文帝亲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统治的黑暗、租调徭役的繁重、阶级矛盾的尖锐等,①②③④均是正确表述。

3.【解析】选 A。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判断能力。

“民困”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以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①②③说法均是造成“民困”的原因。

该题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一般而言不会对被统治阶级造成多大影响,排除④。

故选 A 项。

【规律方法】组合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1)解题的关键在于审清前两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

最好采用“选基法”,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备选内容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便可快捷正确作答,少走弯路。

(2)组合排序题要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也可以采用中间相连法。

4.【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A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北魏分配土地不是按照人头平均分配,排除 B项; D 项只是部分符合材料的内容,排除。

故选 C项。

5.【解析】选 D。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以前,北魏官员无俸禄,便与商贾勾结,贪污成风,为整顿吏治,所以D正确。

6.【解析】选 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洛阳地处中原,是当时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只有迁都洛阳,才能便于直接控制黄河流域。

B、C、D均不是直接控制措施。

7.【解析】选 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题目材料中的“外谋南伐,其实迁也”表明,孝文帝对迁都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选 D项。

8.【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判断能力。

鲜卑姓改汉姓是其移风易俗的措施之一,其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改汉姓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故选 C项。

9.【解析】选 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孝文帝与汉族通婚,实质是政治联姻,其基本出发点是把汉族和鲜卑族的利益和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巩固统治。

A、B 不符合基本出发点, D与通婚无关,故选C。

10.【解析】 D。

本考学生合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中的“适征服后⋯⋯高的情况” “同化”等信息可知,只有孝文帝改革符合恩格斯所的“征服”。

故 D 。

11.【解析】本考学生理解能力。

第(1)需要通材料一,得出答案;第(2)注意材料中的关信息“ 苦罹”“身家破,比屋”,出由于税沉重致矛盾的激化;第( 3)需要理清关系。

答案:(1)民族矛盾尖。

重威着北魏治的巩固。

(2)税剥削沉重。

矛盾尖。

(3)因果关系。

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12.【解析】本主要考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制及其影响,考学生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理解和史料的分析能力。

第( 1)中第一要把握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的最目的,第二根据教材知回答即可;第( 2)中第一直接从材料二中概括得出答案,第二要从均田制推行的前提条件来分析。

答案:(1)原因:抑制土地兼并,百姓丰足,巩固北魏治。

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地主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民,民要交税和服徭役。

:封建治。

(2)作用:恢复生,增加了粮食量;保政府政收入。

不能。

理由:均田制没有改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会展起来。

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第(1)题迁都过程及特点要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其迁都原因要从内外因两方面归纳概括;第(2)题属再认再现基础知识题,难度较小;第(3)题中“影响”的作答要注意审题,注意限制语“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 ,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属于开放性试题,可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归纳,但要言之成理。

答案:(1)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

特点:不断南迁。

原因:①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胁严重;②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③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

(2)表现: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3)影响:与汉族完全融合,历史上的鲜卑族最终消失。

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中原的文明所征服。

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